CN212538349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8349U
CN212538349U CN202020717662.1U CN202020717662U CN212538349U CN 212538349 U CN212538349 U CN 212538349U CN 202020717662 U CN202020717662 U CN 202020717662U CN 212538349 U CN212538349 U CN 212538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group
communicated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76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大海
毛守博
罗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76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8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8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8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调节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多联式空调机组存在的上侧换热器除霜时,霜水会影响下侧换热器吸热蒸发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调节装置、气管、液管、室内机、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压缩机的排气口以及吸气口分别与调节换向装置连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调节装置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其中,沿水平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与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除霜时,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滴下的霜水不会对彼此产生影响。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多联式空调机组在化霜运行时,一般是通过四通阀换向,切换成制冷运行模式,将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通过冷凝器冷凝散出的热量融化霜层。所以,在化霜期间,由于室内换热器是蒸发器,会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下降,带给用户不舒适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多在普通多联机的基础上将室外换热器设置为多个,并从压缩机的排气口引出一根高温管并通过电控阀连接到外侧冷凝器管路上,制热运行过程中如需除霜,可在制热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室外机中的一台换热器继续按照制热模式作为蒸发器使用,另外一台换热器做为冷凝器进行除霜。
但是为了节省安装空间,多个室外换热器一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这样,在位于上侧的换热器除霜时,霜水会流到下侧的冷凝器,影响下侧换热器吸热蒸发。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多联式空调机组存在的上侧换热器除霜时,霜水会流到下侧的冷凝器从而影响下侧换热器吸热蒸发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调节装置、气管、液管、室内机、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以及吸气口分别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所述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以及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制热时,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制冷时,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其中,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正反转风扇,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所述正反转风扇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正反转风扇正转,以使空气由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流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正反转风扇反转,以使空气由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流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正反转风扇包括:扇叶和正反转电机,所述扇叶固设于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转轴上。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的朝向相反。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向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以及第三四通阀;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接管、所述第二四通阀的D接管以及所述第三四通阀的D接管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S接管、所述第二四通阀的S接管以及所述第三四通阀的S接管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E接管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C接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第三四通阀的C接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向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电控阀,所述第一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排气口连通;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排气口连通;第三电控阀,所述第三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吸气口连通;第四电控阀,所述第四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吸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所述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调节四通阀的E接管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低压气管,所述低压气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与所述吸气口之间;所述室内机包括阀盒以及与所述阀盒连通的室内热交换器,所述低压气管、所述气管以及所述液管与所述阀盒连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串联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换向调节装置、气管、液管、室内机、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压缩机的排气口以及吸气口分别与换向调节装置连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调节装置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换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制热时,使排气口与气管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制冷时,使排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吸气口与气管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排气口与气管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吸气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排气口与气管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其中,沿水平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与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换向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冷媒的换向调节,以使空调系统能实现制冷、制热、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其中在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或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由于第一热交换器组和第二热交换器组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这样,在除霜时,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滴下的霜水不会对彼此产生影响,当第一热交换器组和第二热交换器组中的一个除霜时,另一个能够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正反转风扇,在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正反转风扇正转,以能够将第一热交换器组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二热交换器组,第二热交换器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既能够实现除霜余热回收,提高能效,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热交换器组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理,当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正反转风扇反转,以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组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第一热交换器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除霜余热回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设置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朝向相反,当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第一风扇启动,第二风扇关闭,这样,第一风扇将第一热交换器组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二热交换器组,第二热交换器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既能够实现除霜余热回收,提高能效,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热交换器组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理,当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第二风扇启动,第一风扇关闭,这样,第二风扇将第二热交换器组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第一热交换器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除霜余热回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换向调节装置设置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以及第三四通阀,以能够通过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以及第三四通阀的换向作用调节冷媒流向,实现制冷、制热、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
进一步地,低压气管的一端与第二四通阀的S接管以及第三四通阀的S接管连通,即低压气管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同时,阀盒一侧与低压气管、气管以及液管连通,阀盒的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连通,通过阀盒的调节作用,能够根据室内机的运行模式有选择地将低压气管、气管以及液管与室内热交换器连通,实现不同室内机的同时制冷制热。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第四电控阀以及调节四通阀,能够调节冷媒流向,实现制冷、制热、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同时,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以及第四电控阀控制简单、结构可靠,维护维修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压缩机;
20、换向调节装置,21、第一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23、第三四通阀;
30、气管;
40、液管;
50、低压气管;
61、室内热交换器,62阀盒;
70、第一热交换器组;
80、第二热交换器组;
90、气液分离器;
100、第一节流装置;
110、第二节流装置;
120、正反转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压缩机和气管通过第一四通阀连接,但是这种连接关系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可以将第一四通阀替换为三个电控阀,三个电控阀的一端相互连通,三个电控阀的另一端分别与压缩机的排气口、压缩机的吸气口以及气管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图2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联式空调机组存在的上侧换热器除霜时,霜水会流到下侧的冷凝器从而影响下侧换热器吸热蒸发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换向调节装置20、气管30、液管40、室内机(图中未示出)、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压缩机10的排气口以及吸气口分别与调节换向装置20连通;气管30的两端分别与换向调节装置20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70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40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80的一端与换向调节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40与室内机连通;换向调节装置20被配置为:制热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直接连通;制冷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直接连通,吸气口与气管30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70连通,吸气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连通,其中,沿水平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并排设置。
本方案中,当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中的一个除霜时,另一个能够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具体来说,通过换向调节装置20,能够实现冷媒的换向调节,以使空调系统能实现制冷、制热、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具体而言:
制热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直接连通,压缩机10中的冷媒首先流经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
制冷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直接连通,吸气口与气管30连通;
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70连通,吸气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连通;
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使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气管3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连通,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连通。
其中在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或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由于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这样,在除霜时,第一热交换器组7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80滴下的霜水不会对彼此产生影响,当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中的一个除霜时,另一个能够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正反转风扇120,其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并排设置,正反转风扇120被配置为: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正转,以使空气由第一热交换器组70流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反转,以使空气由第二热交换器组80流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参照图1,在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正转(图1中空心接头的方向即为空气流向),以能够将第一热交换器组70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交换器组8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既能够实现除霜余热回收,提高能效,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热交换器组8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理,参照图2,当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反转(图2中空心接头的方向即为空气流向),以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组80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一热交换器组7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除霜余热回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反转风扇120包括:扇叶和正反转电机,扇叶固设于正反转电机的转轴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正反转电机与正反转控制电路通信连接,正反转控制电路与MCU控制芯片通信连接。
其中,MCU控制芯片是采用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结构的单片机数据线和指令线分时复用,其芯片内部大都有设置一个特殊的程序存储单元,由单片机的用户自由配置,用来定义一些单片机功能电路单元的性能选项,这个单元叫做器件配置字(Configuration Bits)。该芯片能精准的检测对向电路给出的指令信息,芯片工作稳定,受外围环境干扰小。
参照图4,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输入口RD4端和控制输入口RC7端,其中,RD4端、RC7端分别为正、反控制信号输入,当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RD4端输出开机工作信号,控制电机正转,当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RC7端输出关机信号,控制电机反转。
尽管上文列举了正反转风扇120的一个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在能够实现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或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过程中除霜余热回收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设置形式。例如,可调整正反转风扇120的安装方向,以在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反转,并使空气由第一热交换器组70流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在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正反转风扇120正转,并使空气由第二热交换器组80流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与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80并排设置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朝向相反。其中,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被配置为: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第一风扇启动,第二风扇关闭,以使空气由第一热交换器组70流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第二风扇启动,第一风扇关闭,以使空气由第二热交换器组80流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当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第一风扇启动,第二风扇关闭,这样,第一风扇将第一热交换器组70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交换器组8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既能够实现除霜余热回收,提高能效,同时还能够提高第二热交换器组8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理,当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第二风扇启动,第一风扇关闭,这样,第二风扇将第二热交换器组80表面的热空气吹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一热交换器组70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实现除霜余热回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排设置,并且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设置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排设置,且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设于第一热交换器组7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80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100,设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与液管40之间。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节流装置100,能够调节冷媒的调流和调压。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装置100为电子膨胀阀。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装置100为毛细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10,设于第二热交换器组80与液管40之间。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节流装置110,能够调节冷媒的调流和调压。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节流装置110为电子膨胀阀。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节流装置110为毛细管。
返回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换向调节装置20包括:第一四通阀21、第二四通阀22以及第三四通阀23;压缩机10的排气口同时与第一四通阀21的D接管、第二四通阀22的D接管以及第三四通阀23的D接管连通,压缩机10的吸气口同时与第一四通阀21的S接管、第二四通阀22的S接管以及第三四通阀23的S接管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E接管与气管30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连通;第三四通阀23的C接管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连通。此外,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第二四通阀22E接管和第三四通阀23的E接管堵死或通过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毛细管的方式实现截断。
参见图1(图1中实心接头的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在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上电,第三四通阀23断电,第一四通阀21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第三四通阀23的D接管和C接管连通。
这样,压缩机10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经第一四通阀21流入气管30,并经气管30流入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61,另一部分经第二四通阀22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70,室内热交换器61中的高温高压冷媒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冷媒,经液管4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10,在经第二节流装置110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最终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一热交换器组70中的高温高压冷媒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冷媒,并在经第一节流装置100和第二节流装置110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最终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热交换器组中的气液两相冷媒吸收热量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并经第三四通阀23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加图2(图2中实心接头的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在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第一四通阀21上电,第二四通阀22掉电,第三四通阀23上电,此时第一四通阀21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D接管和C接管连通,第三四通阀23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
这样,压缩机10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经第一四通阀21流入气管30,并经气管30流入室内机,另一部分经第三四通阀23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80,室内热交换器61中的高温高压冷媒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冷媒,经液管4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10,在经第二节流装置110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最终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二热交换器组80中的冷媒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冷媒,并在经第二节流装置110和第一节流装置100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最终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一热交换器组70中的气液两相冷媒吸收热量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并经第二四通阀22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90,串联在吸气口与换向调节装置20之间。
本方案中,气液分离器90能够分离液体,进而能够防止液体经吸气口流入室内机,防止液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组70包括一个热交换器。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组70包括多个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设置,且每个热交换器对应设置有电控阀,以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对应数量的热交换器,控制方便,能够满足多种需求。
可替换地,多个热交换器也可串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组80包括一个热交换器。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组80包括多个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设置,且每个热交换器对应设置有电控阀,以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对应数量的热交换器,控制方便,能够满足多种需求。
可替换地,多个热交换器也可串联设置。
实施例2
首先参照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空调系统还包括:低压气管50,低压气管50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连通;室内机包括阀盒62以及与阀盒62连通的室内热交换器61,低压气管50、气管30以及液管40与阀盒62连通。
本方案中,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61以及阀盒62,通过设置阀盒62以及低压气管50,能够实现空调系统的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
阀盒62能够调节冷媒的通路和冷媒的流向,进而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61制冷或制热。由于阀盒6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对阀盒62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还需指出,通过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空调系统实现了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和三管制多联机系统的统一,既便于生产,又便于维护维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换向调节装置20包括:第一电控阀,第一电控阀的两端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排气口连通;第二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的两端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以及排气口连通;第三电控阀,第三电控阀的两端与第一热交换器组70以及吸气口连通;第四电控阀,第四电控阀的两端与第二热交换器组80以及吸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与排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的E接管与气管30连通,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与吸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的C接管堵死或通过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毛细管的方式实现截断。
本方案中,在制热时,调节四通阀始终上电,以使D接管和E接管连通,压缩机10中的冷媒能够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3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
具体来说,当第一热交换器组70除霜时,第一电控阀和第四电控阀导通,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断开。
此时,压缩机10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经调节四通阀流入气管30,并经气管3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另一部分经第一电控阀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70,室内热交换器61中的冷媒放出热量后,经液管40流向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一热交换器组70中的冷媒放出热量后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80,第二热热交换器组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并经第四电控阀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当第二热交换器组80除霜时,第一电控阀和第四电控阀断开,第二电控阀和第三电控阀导通。
此时,缩机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经第一四通阀21流入气管30,并经气管3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1,另一部分经第二电控阀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80,室内热交换器61中的冷媒放出热量后,经液管40流向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二热交换器组80中的冷媒放出热量后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70,第一热热交换器组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并经第三电控阀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以及第四电控阀控制简单、结构可靠,维护维修成本较低。
其中,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以及第四电控阀为电磁阀和电控截止阀中的之一或组合。
尽管上文列举了第一电控阀、第二电控阀、第三电控阀以及第四电控阀的各种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在能够实现管路通断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阀结构。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换向调节装置、气管、液管、室内机、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以及吸气口分别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
所述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以及所述室内机连通;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
所述换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
制热时,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
制冷时,使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直接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气管连通;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
其中,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正反转风扇,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所述正反转风扇被配置为: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正反转风扇正转,以使空气由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流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正反转风扇反转,以使空气由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流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转风扇包括:
扇叶和正反转电机,所述扇叶固设于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转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并排设置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的朝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包括:
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以及第三四通阀;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接管、所述第二四通阀的D接管以及所述第三四通阀的D接管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S接管、所述第二四通阀的S接管以及所述第三四通阀的S接管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E接管与所述气管连通;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C接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连通;
所述第三四通阀的C接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包括:
第一电控阀,所述第一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排气口连通;
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排气口连通;
第三电控阀,所述第三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吸气口连通;
第四电控阀,所述第四电控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吸气口连通;
调节四通阀,所述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调节四通阀的E接管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低压气管,所述低压气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与所述吸气口之间;
所述室内机包括阀盒以及与所述阀盒连通的室内热交换器,所述低压气管、所述气管以及所述液管与所述阀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液分离器,串联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换向调节装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CN202020717662.1U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538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662.1U CN212538349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662.1U CN212538349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8349U true CN212538349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39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7662.1U Active CN212538349U (zh) 2020-04-30 2020-04-3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83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356A (zh) 具有改进的热回收特征的热泵冷却器
CN101865555A (zh) 一种同时制冷和制热的一拖多空调
CN112594871B (zh)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JP652807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753914A (zh) 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JP2001289532A (ja) 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4236155B (zh)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P2541170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 system
EP4343214A1 (en) Multi-mode water-fluorine multi-split system
CN2133956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1464030A (zh) 分体式空调器压缩机的降温结构
CN211650477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6478771U (zh) 一种多联式机房空调系统
CN212538349U (zh) 空调系统
CN107449130B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048111U (zh) 带全热回收的双源一体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3778222U (zh) 空调系统
CN214009332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09340960A (zh) 机房和房间的组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57427A (zh) 用于机房和热水系统的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81195A (zh) 空调系统
CN107449129B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2753896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3007867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2619329U (zh) 一种多联式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