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6279U -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 Google Patents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6279U
CN212536279U CN202021352889.7U CN202021352889U CN212536279U CN 212536279 U CN212536279 U CN 212536279U CN 202021352889 U CN202021352889 U CN 202021352889U CN 212536279 U CN212536279 U CN 212536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tank
oil
sub
mai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528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景胜
张伟
孙丰迎
解瑞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FHI Dal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First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528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6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6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6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涉及两油箱液位油温平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具有液位油温自平衡功能的组合式油箱。本实用新型是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子油箱设置在主油箱的内部;并且子油箱与主油箱共用一侧箱壁,子油箱将主油箱分割成为C型结构;带滤网隔板设置在主油箱的C型结构中部,将主油箱分割为常温净油区和高温污油区;主油箱与子油箱上还装有主油箱系统、主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子油箱系统、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油箱仅能单向转移,且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及子油箱需单独循环过滤冷却系统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涉及两油箱液位油温平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具有液位油温自平衡功能的组合式油箱。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主系统与子系统介质相同,油液精度要求不同,且主、子系统的油箱液位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的场合。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经常遇到某机械设备的液压控制系统由主和子系统组成,其中主系统为整个液压控制系统的主阀供油,满足机械设备执行机构动作的流量要求,子系统为液压控制系统中的主阀提供先导控制油及部分回路供油。两套系统对油液的清洁度要求不同,一般子系统的要求会更高。通常是将主系统液压站和子系统液压站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供油装置进行单独设计。由于主阀和先导阀间少量的内泄,导致两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两油箱液位不平衡的情况,为此需单独配备设备来实现两油箱之间的油液转移。此外,主系统和子系统需各自配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且主系统和子系统间需增加油液转移设备实现两系统之间的油液转移,直接导致设备初始投入高,设备占地面积大,设备泄漏点及故障率较多。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两油箱间油液转移设备会出现频繁的通断,设备可靠性降低。
目前,最新的液位平衡装置为申请号:201320668815.8,专利名称为:液位平衡装置。该专利中两油箱为两个单独的单体设备,设备间的油液转移需通过液位平衡装置,且该装置仅能实现单向转移,额外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及使用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从而克服现有技术及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现有技术中两油箱仅能单向转移,且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将两油箱合二为一,能实现两个油箱间油液的双向转移,且油液转移过程无泵源、无电动阀,实现无电控自动液位油温自平衡的目的;同时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和两油箱内的油液流动,子油箱高温回油热量由主油箱油液带走,实现组合油箱内油温自平衡的目的,只需主油箱配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节省了子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包括:主油箱、子油箱、带滤网隔板、主油箱系统、主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子油箱系统、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进一步地,子油箱设置在主油箱的内部;并且子油箱与主油箱共用一侧箱壁,子油箱将主油箱分割成为C型结构;
进一步地,带滤网隔板设置在主油箱的C型结构中部,将主油箱分割为常温净油区和高温污油区;
进一步地,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油口、主油箱回油口及主油箱泄油口;主油箱吸油口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主油箱回油口及主油箱泄油口设置在主油箱污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进一步地,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分别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然后再通过过滤器、冷却器将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包括: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设置在主油箱污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之间;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进一步地,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子油箱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子油箱回油口及子油箱泄油口;子油箱吸油口设置于主油箱的外壁上,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插入子油箱中;子油箱回油口及子油箱泄油口位于子油箱顶部,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的一端,穿过子油箱的顶板,插入子油箱液面以下;
进一步地,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分别设置在子油箱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地,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可调压力单向阀入口通过管子接主油箱内部,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内部;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装于主油箱的外壁上,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装于主油箱的外壁上,并穿过主油箱和子油箱与子油箱内部油液相通;
进一步地,主油箱和子油箱共用隔板;隔板由导流式传热隔板和普通隔板两部分组成;主油箱回油口和子油箱回油口之间的隔板部分为普通隔板,其它部位为导流式传热隔板。导流式传热隔板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子油箱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子油箱溢流口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子油箱溢流口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内。
进一步地,主油箱与子油箱通过子油箱溢流口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实现无泵源、无电控油液转移,最终达到液位、油温自平衡;主油箱与子油箱之间的隔板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高度均高于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到主油箱时的液位;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通过子油箱溢流口将多余油液从子油箱转移到主油箱中;当主油箱液位高于子油箱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大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调定开启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自动打开,主油箱油液流向子油箱,直到主油箱液位高于子油箱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调定关闭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关闭。
进一步地,当主油箱系统工作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主油箱油液流向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到主油箱吸油口,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子油箱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口、子油箱泄油口到子油箱吸油口;
进一步地,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可实现两油箱间的热量交换,将子油箱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冷却后的油液温度。导流式传热隔板为波浪式板状结构,可增加传热面积。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减少设备占地面积;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相比现有两油箱液位调整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油箱无需泵源、电动阀及电控系统进行两油箱间的油液输送就能实现两油箱间液位自平衡;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能实现对主系统中油液的冷却,同时通过子油箱与主油箱间导流式传热隔板两侧油液的对流换热作用将子系统的热量带走,一定程度上对子系统进行了冷却;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合理配置系统参数或增加C型结构的方式,取消子系统冷却装置。
综上,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两油箱仅能单向转移,且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及子油箱需单独循环过滤冷却系统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油箱上顶板隐藏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系统简图。
图中:A、主油箱 B、子油箱 C、带滤网隔板 D1、导流式传热隔板 D2、普通隔板 E、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
A1、主油箱吸油口 A21、主油箱回油口 A22、主油箱泄油口 A3、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 A4、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 A5、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 A6、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 A7、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
B1、子油箱吸油口 B21、子油箱回油口 B22、子油箱泄油口 B3、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 B4、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 B5、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 B6、子油箱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包括:主油箱A、子油箱B、带滤网隔板C、主油箱系统、主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子油箱系统、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子油箱B设置在主油箱A的内部;并且子油箱B与主油箱A共用一侧箱壁,子油箱B将主油箱A分割成为C型结构;
带滤网隔板C设置在主油箱A的C型结构中部,将主油箱A分割为常温净油区和高温污油区;
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油口A1、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主油箱吸油口A1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A3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A4分别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然后再通过过滤器、冷却器将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包括: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A2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之间;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子油箱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B1、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子油箱吸油口B1设置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A插入子油箱B中;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位于子油箱B顶部,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B1的一端,穿过子油箱B的顶板,插入子油箱液面以下;
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B3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B4分别设置在子油箱B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可调压力单向阀入口通过管子接主油箱A内部,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B内部;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A7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B5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并穿过主油箱A和子油箱B与子油箱B内部油液相通;
主油箱A和子油箱B共用隔板D;隔板D由导流式传热隔板D1和普通隔板D2两部分组成;主油箱回油口A21和子油箱回油口B21之间的隔板D部分为普通隔板D2,其它部位为导流式传热隔板D1。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子油箱B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B6,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子油箱溢流口B6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A内。
主油箱A与子油箱B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实现无泵源、无电控油液转移,最终达到液位、油温自平衡;主油箱A与子油箱B之间的隔板D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均高于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到主油箱A时的液位;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将多余油液从子油箱B转移到主油箱A中;当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大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开启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自动打开,主油箱A油液流向子油箱B,直到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关闭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关闭。
主油箱系统工作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主油箱A油液流向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吸油口A1,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子油箱B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口B21、子油箱泄油口B22到子油箱吸油口B1;
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D1可实现两油箱间的热量交换,将子油箱B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A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冷却后的油液温度。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可增加传热面积。
具体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组合式油箱和油箱外部系统两部分组成。点划线外为油箱外部系统,主要包括主油箱系统、主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子油箱系统、子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其中主油箱系统实现主机执行机构动作;主油箱液位系统对主油箱液位进行实时监控;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实现主油箱内油液的过滤冷却功能;子油箱系统为主油箱系统提供控制油,且两系统对油液精度要求不同,子油箱要求清洁度等级较高,在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之间相互串油量没有达到自动倒油条件时,两油箱各自循环,主油箱通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进行过滤冷却;子油箱系统通过压油过滤,通过导流传热隔板与主油箱进行热交换冷却。子油箱液位系统对子油箱内液位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执行机构控制阀的主油路和控制油路间会有少量的内泄,长时间运行会导致主油箱或者子油箱液位不正常,出现意外停机或者系统元件的损坏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施例中,在该组合油箱内部增加了两套接口:B6接口和A7\B5接口。B6接口实现子油箱液位持续增高时将多余油液溢流到主油箱中;A7\B5接口分别接单向阀两端(该单向阀开启压力可调),当子油箱液位变低时,主油箱净油区油液通过单向阀向子油箱补液,通过此两套接口和导流传热隔板实现主油箱与子油箱间液位油温自平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包括:主油箱(A)、子油箱(B)、带滤网隔板(C)、主油箱系统、主油箱液位系统、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子油箱系统、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所述的子油箱(B)设置在主油箱(A)的内部;并且子油箱(B)与主油箱(A)共用一侧箱壁,子油箱(B)将主油箱(A)分割成为C型结构;
所述的带滤网隔板(C)设置在主油箱(A)的C型结构中部,将主油箱(A)分割为常温净油区和高温污油区;
所述的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油口(A1)、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主油箱吸油口(A1)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所述的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A3)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A4)分别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的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然后再通过过滤器、冷却器将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包括: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A21)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之间;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所述的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子油箱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B1)、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子油箱吸油口(B1)设置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A)插入子油箱(B)中;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位于子油箱(B)顶部,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B1)的一端,穿过子油箱(B)的顶板,插入子油箱液面以下;
所述的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B3)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B4)分别设置在子油箱(B)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的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可调压力单向阀入口通过管子接主油箱(A)内部,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B)内部;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A7)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B5)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并穿过主油箱(A)和子油箱(B)与子油箱(B)内部油液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油箱(A)和子油箱(B)共用隔板(D);隔板(D)由导流式传热隔板(D1)和普通隔板(D2)两部分组成;主油箱回油口(A21)和子油箱回油口(B21)之间的隔板(D)部分为普通隔板(D2),其它部位为导流式传热隔板(D1);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子油箱(B)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B6),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子油箱溢流口(B6)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A)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油箱(A)与子油箱(B)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实现无泵源、无电控油液转移,最终达到液位、油温自平衡;主油箱(A)与子油箱(B)之间的隔板(D)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均高于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到主油箱(A)时的液位;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将多余油液从子油箱(B)转移到主油箱(A)中;当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大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开启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自动打开,主油箱(A)油液流向子油箱(B),直到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关闭压力时,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其特征在于,当主油箱系统工作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主油箱(A)油液流向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吸油口(A1),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子油箱(B)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口(B21)、子油箱泄油口(B22)到子油箱吸油口(B1);
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D1)可实现两油箱间的热量交换,将子油箱(B)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A)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冷却后的油液温度;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可增加传热面积。
CN202021352889.7U 2020-07-10 2020-07-10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Active CN212536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2889.7U CN212536279U (zh) 2020-07-10 2020-07-10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2889.7U CN212536279U (zh) 2020-07-10 2020-07-10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6279U true CN212536279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1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52889.7U Active CN212536279U (zh) 2020-07-10 2020-07-10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6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20371A (zh)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MX2017017158A (es) Sistema de calentamiento de agua mejorado y valvulas para el mismo.
CN101779087B (zh) 储热水式供热水机
CN212536279U (zh)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CN109041530B (zh) 分布式服务器液冷系统
CN109611386A (zh) 一种用于盾构机的液压泵站油箱
WO2024045966A1 (zh) 服务器冷却系统
US20220003427A1 (en) Thermal energy extraction assembly
EP4090889B1 (en) Thermal energy extraction assembly
CN214331023U (zh) 一种移动式液压油源
CN113864624B (zh) 一种滑动轴承供油润滑系统
CN211261192U (zh) 一种中央空调水循环控制设备
CN209604336U (zh) 用于盾构机的液压泵站油箱
CN208657232U (zh) 一种变流器模块实验用水冷装置
CN216146639U (zh) 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装置
CN219914860U (zh) 液力变矩器试验台
CN212620346U (zh) 一种多塔喷淋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11599127U (zh) 一种用于液压动力系统中的大容量油箱
CN219577640U (zh) 液冷换热装置
CN217464027U (zh) 一种移动式实验润滑装置
CN218001954U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设备
CN211695097U (zh) 一种水力模块
CN211580487U (zh) 换热系统
CN211452015U (zh) 一种洗浴污水热回收系统
CN215855189U (zh) 一种动物粪便再利用温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