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4217U - 一种接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4217U
CN212534217U CN202022020108.0U CN202022020108U CN212534217U CN 212534217 U CN212534217 U CN 212534217U CN 202022020108 U CN202022020108 U CN 202022020108U CN 212534217 U CN212534217 U CN 212534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urface
protrusion
connecting structure
prefabricated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01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蒙方成
李红洲
李健源
黄光强
章继树
熊国华
马少坤
黄震
陈彩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N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N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N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01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4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4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4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头结构,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接头结构包括:第一预制件、第二预制件、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第一预制件端部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预制件端部的第二连接结构交叉卡合形成卡合部。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交叉卡合,在装配的过程中,容易将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定位,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连接质量稳定,现场施工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接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在隧道施工中,具有通过预制构件装配成框架型隧道的施工方式。相关的装配式框架隧道的施工方案包括板榫构件方案和U型构件方案两种,板榫构件方案是指将隧道拆分成顶板、底板、侧墙和中墙四类构件,现场安装时,除了接头处现浇外,这四类构件都采用工厂预制再运到现场装配的方法。该方案的构件接头需要在现场进行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等,接头的连接质量不高且施工复杂。U型构件方案是指将底板与侧墙、顶板与侧墙一起预制,现场拼装时,底板-侧墙预制件呈U型,顶板-侧墙呈倒U型。相关的U型构件方案采用的接头质量不易保证,现场施工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接头结构,以解决隧道装配施工中接头质量不稳定和施工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头结构,包括:第一预制件,包括第一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第二预制件,包括第二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两端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交叉卡合形成卡合部,以连接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两端,每个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两个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第一对角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两端,每个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的两个第二凸起,所述两个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的第二对角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异面相交,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均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异面垂直。
进一步地,随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方向,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面积减小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面积增加;和/或,随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方向,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面积不变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面积不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上均开设有防水槽,所述防水槽内均设置有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互抵接的外表面覆盖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预制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均呈U型,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设置的方向相反以连接形成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件与所述第二预制件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头结构,包括第一预制件和第二预制件,第一预制件端部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预制件端部的第二连接结构交叉卡合形成卡合部。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交叉卡合,在装配的过程中,容易将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定位,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连接质量稳定并且施工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结构所用于装配式框架隧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结构所用于装配式框架隧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结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预制件,11-第一本体,111-第一本体的端面,12-第一连接结构,13-第一凸起,131-第一凸起的端面,2-第二预制件,21-第二本体,211-第二本体的端面,22-第二连接结构,23-第二凸起,231-第二凸起的端面,3-卡合部,4-防水槽,5-密封件,6-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头结构。本实施例的接头结构可用于隧道工程中的接头;也可以用于其他的工程或机械零部件,作为接头实现连接两个零部件的作用。以下,以接头结构用于装配式框架隧道的竖墙,用做横向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应用的环境和场景不对接头结构本身产生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装配式的框架隧道是采用事先预制好的预制件,在施工现场装配拼接成框架的形式,以形成隧道。具体的,预制件包括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它们之间固定连接,以将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连接成整体的框架。其中,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通过交叉卡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实现连接功能的第一预制件1的部分和第二预制件2的部分统称卡合部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头结构,如图2至图3所示,框架隧道包括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其中,第一预制件1包括第一本体11和第一连接结构12,第一连接结构12位于第一本体11的两端,第二预制件2包括第二本体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第二连接结构22位于第二本体21两端。具体的,第一连接结构12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第一本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一本体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结构22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第二本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第二连接结构22和第二本体2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结构12与第二连接结构22交叉卡合形成卡合部3,以连接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需要说明的是,交叉卡合是指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相互拼接形成卡合部3,不论在卡合部3的哪个横截面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都是以相交的形式相互卡合。
预制件的连接结构交叉卡合的拼接方式依靠自身构造特点拼接在一起,完成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的连接,有效的限制了水平方向上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的相对偏移,避免安装误差,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的连接质量稳定并且施工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每个第一连接结构12包括凸出于第一本体的端面111的两个第一凸起13,每个第二连接结构22包括凸出于第二本体的端面211的两个第二凸起23。具体的,第一本体的端面111和第二本体的端面211的形状相同,均为四边形,两个第一凸起13沿第一本体的端面111的一条对角线方向(即第一对角线方向)设置,两个第一凸起13可以接触也可以存在间隙;两个第二凸起23沿第二本体的端面211的一条对角线方向(即第二对角线方向)设置,两第二凸起23可以接触也可以存在间隙,且第一对角线与第二对角线异面相交,在两个第一凸起13之间接触的情况下,两个第二凸起23存在与两个第一凸起13接触相吻合的间隙;或,在两个第二凸起23之间接触的情况下,两个第一凸起13存在与两个第二凸起23接触相吻合的间隙,即每一个第一凸起13都与两个第二凸起23贴合,每一个第二凸起13都与两个第一凸起23贴合。在两个第一凸起13之间存在间隙且两个第二凸起23也存在间隙的情况下,两第一凸起13之间的间隙和两第二凸起23之间的间隙在卡合部3相交,连接结构两凸起间存在间隙使第一连接结构12与第二连接结构22相互贴合;第一连接结构12与第二连接结构22拼接在一起,使得第一凸起13与第二凸23起抵接,第一凸起的端面131与第二本体的端面231抵接,第二凸起的端面231与第一本体的端面111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抵接是指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23或凸起的端面和对应连接本体的端面相互接触并抵靠,从而形成紧密接触。在异面相交对角线上分别设置两个第一凸起13和两个第二凸起23,使第一连接结构12与第二连接结构22拼接形成交叉卡合的卡合部3,能限制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横向的偏移,同时,这种拼接结构增加了抵接部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渗水路径,提高了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卡合部3的横截面与第一本体的端面111、第一凸起的端面131、第二本体的端面211、第二凸起的端面231均平行。这样设置后,使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的抵接部结构简单,一方面有利于凸起的端面与本体的端面相连接形成紧密接触,从而增加连接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在连接结构处可有效的分担各自所受的应力,使得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连接质量稳定,拼接后整体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角线与第二对角线异面垂直。具体的,两个第一凸起13和两个第二凸起23分别设置在异面垂直的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方向,使得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交叉卡合形成的卡合部3横截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可知卡合部3的横截面为正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远离第一本体的端面111的方向,卡合部3的横截面上的第一连接结构12的面积不变且第二连接结构22的面积不变。具体的,第一连接结构12的两个第一凸起13与第一本体11相互垂直,第二连接结构22的两个第二凸起23和第二本体21相互垂直,且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23相互垂直抵接,本实施例的接头结构简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随远离第一本体的端面111的方向,卡合部3的横截面上的第一连接结构12的面积减小且第二连接结构22的面积增加。具体的,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23相互抵接的表面为斜面,使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在相互靠近初期卡合部3之间存在间隙,以预留出连接空间,使预制件拼接时易于对孔就位,安装到位后卡合部3紧密接触,利于防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预制件对位吊装前,在卡合部3连接结构相互抵接处设置防水槽4,防水槽42内均设置有密封件5。具体的,第一凸起的端面131、第二凸起的端面231、第一本体的端面111和第二本体的端面211上均开设有防水槽4,且所开设的防水槽4与所在的凸起和本体两侧面均相通,进一步的在防水槽4内安装三元乙丙橡胶垫圈,使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相互抵接的端面与橡胶垫圈层压紧,形成密实的防水结构,加强连接结构之间的防水性,拼接后,第一凸起的端面131与第二本体的端面211开设的防水槽4且相互独立,同样地,第二凸起的端面231与第一本体的端面111开设的防水槽4相互独立;卡合部3连接结构相互抵接处设置多道防水槽4,对连接结构的防水起多重保护作用,加强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相互抵接的外表面覆盖防水层6。具体的,在防水槽4外侧连接结构相互抵接的端面安装海绵条,能够有效的防止土颗粒进入抵接处,并在第一连接结构12与第二连接结构22相互抵接的外表面覆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6,使连接结构进一步保持良好的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预制件1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预制件2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本体11和第一连接结构12一体成型,第二本体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一体成型。具体的,两预制件一体成型结构相互装配时接缝数量少,连接工序简单,施工过程方便快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均呈U型。具体的,第一预制件1和第二预制件2设置的方向相反以连接形成框架,本实施例中对接头结构进行设计拼接预制件,采用U型预制件拼接隧道的方案具有接缝数量少,整体性能好,施工简单,便于提高防水效果和保证拼接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预制件1与第二预制件2结构相同。具体的,第一连接结构12和第二连接结构22相同,且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2结构相同,第一预制件1与第二预制件2各个方向的尺寸、组成和连接关系均相同。生产预制件时仅需一套模具即可制备所需的全部预制件,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接头内设置预埋型钢。具体的,通过在待拼接的接头上设预埋型钢,形成劲性骨架混凝土结构,提高拼缝结构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预制件,包括第一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
第二预制件,包括第二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两端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交叉卡合形成卡合部,以连接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两端,每个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两个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第一对角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具有两个,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两端,每个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的两个第二凸起,所述两个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的第二对角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异面相交,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均平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异面垂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随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方向,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面积减小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面积增加;和/或,随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的方向,所述卡合部的横截面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面积不变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面积不变。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面、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面上均开设有防水槽,所述防水槽内均设置有密封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互抵接的外表面覆盖防水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预制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均呈U型,所述第一预制件和所述第二预制件设置的方向相反以连接形成框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件与所述第二预制件结构相同。
CN202022020108.0U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接头结构 Active CN212534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0108.0U CN21253421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接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0108.0U CN21253421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接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4217U true CN21253421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7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0108.0U Active CN212534217U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接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4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26820A (en) Panel for a composite surface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US6546691B2 (en) Method of laying panels
WO2022099876A1 (zh) 一种装配式地铁车站及其施工方法
CN103249892B (zh) 用于桥梁的上部结构
CN104328839A (zh) 柱承式集成建筑模块的连接结构
CN204356907U (zh) 柱承式集成建筑模块的连接结构
CN212534217U (zh) 一种接头结构
CN108425435B (zh) 压卡导流密封条、导流密封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97091A (zh) 一种接头结构
JPH10231694A (ja) 継手構造
CN113404087B (zh) 地下结构非开挖的钢板锁口灌浆连接装置
JP2888284B2 (ja) 水路構造
CN208749364U (zh) 一种新型盾构管片接头
KR101927764B1 (ko) 알루미늄 프로파일의 연결구
CN211714172U (zh) 一种建筑模块
KR20000027675A (ko) 조립식 암거 및 그 설치방법
CN21619555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板防水结构
CN218779701U (zh) 一种可装配式建筑用spb墙板
CN213806197U (zh) 一种便于拼装的彩钢瓦结构
CN21317420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连接机构
CN217782562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拼接结构
CN210659791U (zh) 一种门窗组角结构
CN218437616U (zh) 一种装配式构件
CN217480594U (zh) 一种方便连接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CN217949360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可注浆拼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