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735U -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1735U
CN212511735U CN202021095335.3U CN202021095335U CN212511735U CN 212511735 U CN212511735 U CN 212511735U CN 202021095335 U CN202021095335 U CN 202021095335U CN 212511735 U CN212511735 U CN 212511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uver
guide grooves
air
shutter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953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健辉
马列
张敏
丁鹏垒
周何杰
黎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953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1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1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1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百叶组件及空调器,所述百叶组件包括多个百叶和驱动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百叶间隔排布,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百叶连接,以驱动所述百叶摆动。并且,所述百叶的叶面构造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沿所述百叶的导风方向延伸,以适用于引导气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组件,能够减小百叶导风时产生的气流损失,进而增大出风量。

Description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通常会在其出风风道内配置百叶组件,以利用该百叶组件上下摆动来实现向上送风或向下送风。然而,传统百叶组件的百叶通常是一整个平片,该百叶的两个叶面光滑,在百叶的两个叶面上容易形成厚度较大的边界层。当出风气流从百叶通过时会产生气流分离,在百叶上的边界层容易造成较大的气流分离损失,进而导致出风量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百叶组件,旨在减小百叶导风时产生的气流损失,进而增大出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百叶组件,所述百叶组件包括多个百叶和驱动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百叶间隔排布,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百叶连接,以驱动所述百叶摆动。并且,所述百叶的叶面构造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沿所述百叶的导风方向延伸,以适用于引导气流通过。
可选地,所述百叶包括第一百叶部及与所述第一百叶部相连的第二百叶部,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百叶部的厚度;所述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并沿所述第一百叶部到所述第二百叶部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多个所述导流槽包括多个上导流槽和多个下导流槽;其中,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的上表面,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的下表面。
可选地,多个所述上导流槽与多个所述下导流槽在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方向上呈错位排布。
可选地,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等间距间隔排布;和/或,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等间距排布。
可选地,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和/或,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
可选地,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和/或,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
可选地,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第i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为Ai,Ai=D0+K1*D0*sin(2πi/N1);其中,D0∈[0.2H,0.3H],H为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1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1为每一百叶的上导流槽的总数量。
可选地,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第i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为Bi,Bi=D0+K2*D0*cos(2πi/N2);其中,D0∈[0.2H,0.3H],H为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2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2为每一百叶上的下导流槽的总数量。
可选地,所述百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百叶部和第二百叶部的第三百叶部;所述第三百叶部的厚度自所述第一百叶部向所述第二百叶部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三百叶部的相对两个叶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导流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倾斜面。
可选地,所述百叶具有旋转轴线,所述百叶可绕旋转轴线摆动;所述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旋转轴线相交,且相交所形成的夹角不小于120°,且不大于150°。
可选地,所述导流槽具有槽底壁及位于槽底壁两侧的槽侧壁,两个所述槽侧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导流槽的槽底向上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导流槽两个槽侧壁的下侧边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
可选地,所述导流槽两个槽侧壁的上侧边之间的距离为0.8mm~1.3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百叶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百叶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百叶组件包括多个百叶和驱动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百叶间隔排布,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百叶连接,以驱动所述百叶摆动。并且,所述百叶的叶面构造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沿所述百叶的导风方向延伸,以适用于引导气流通过。并且,所述百叶的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风风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风轮;所述出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风轮出风侧的增压段及与所述增压段连接的出风段;所述百叶组件安装于所述增压段;所述百叶的旋转轴线与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边的连接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百叶组件的百叶的叶面上构造导流槽,以在出风气流从百叶的叶面通过时,利用该百叶上的导流槽将出风气流引导吹出,这样可降低百叶的叶面对气流的摩擦,气流流动阻力减小,从而有效减小百叶由于气流分离所产生的风量损失,确保百叶组件具有较大的导风量,进而有效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量。并且,由于百叶的叶面对出风气流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还可避免在百叶的叶面产生涡流,进而减少涡流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百叶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百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7中百叶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类百叶组件的空调器与传统空调器的转速-风轮对比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二类百叶组件的空调器与传统空调器的风量-噪音对比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器 160 固定件
110 壳体 200 百叶
111 进风口 210 第一百叶部
112 出风口 220 第二百叶部
120 换热器 221 导流槽
130 风轮 2211 槽底壁
140 蜗壳组件 2212 槽侧壁
141 蜗壳 222 铰接轴
142 蜗舌 230 第三百叶部
150 出风风道 231 倾斜面
151 增压段 300 连杆
152 出风段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空调器中,在模拟空调器出风风道流场时发现,空调器的风轮吹出的气流流线基本平行于出风风道的流线方向。该气流通过出风风道中的百叶组件时,气流在百叶组件的百叶表面发生气流分离,由于百叶的两叶面平整光滑,从而在百叶的叶面会形成较厚的边界层,该边界层会导致较大的气流分离损失,进而导致百叶组件的导风量减少,进而导致空调器的出风量较小。
请参阅图1至图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百叶组件及包括有百叶组件的空调器100。其中,百叶组件可以减小其叶面上的边界层厚度,减少气流在百叶200叶面上发生的气流分离损失,进而增大其导风量。百叶组件可以应用到空调器100中,用以作为引导气流向空调器100的出风口112流动吹出的结构。空调器100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100、壁挂式空调器100、窗式空调器100、移动式空调器100中的任意一种。为减少赘述,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以百叶组件应用到落地式空调器100为例进行介绍说明,其他空调器100类型可以参照实施。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组件的一实施例中,百叶组件包括多个百叶200及驱动装置。其中,多个百叶200间隔排布;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百叶200连接,以驱动百叶200摆动。并且,百叶200的叶面构造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导流槽221,导流槽221沿百叶200的导风方向延伸,以适用于引导气流通过。
具体说来,多个百叶200安装于固定件160上,多个百叶200相对固定件160可摆动。固定件160可以为空调器100的壳体110或者其内部构件。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多个百叶200铰接的连杆300,以及与连杆300的一端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曲柄驱动连杆300沿连杆30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使得连杆300带动多个百叶200同向往复摆动,进而实现摆风。
至于百叶组件的摆风方向,百叶组件可以沿上下向摆风,或者沿左右向摆风均可。百叶组件的百叶200数量可以是40个~60个,具体可以根据出风口112的大小及所需的导风量大小进行合理配置,在此不设限定。百叶组件可以在其中部分百叶200上构造导流槽221,也可以在全部百叶200上构造导流槽221,该导流槽221在百叶200上呈长条状延伸。
当将百叶组件安装到空调器100内时,将百叶组件上的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空调器100的出风方向一致。据此,当空调器100的出风气流流动到百叶组件上之时,该出风气流将顺沿百叶200上的导流槽221被引导通过,由于百叶200的对应该导流槽221的叶面上的边界层厚度被减薄或破坏,从而可降低百叶200的叶面对气流的摩擦,气流流动阻力减小,从而有效减小百叶200由于气流分离所产生的风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百叶组件的百叶200的叶面上构造导流槽221,以在出风气流从百叶200的叶面通过时,利用该百叶200上的导流槽221将出风气流引导吹出,这样可降低百叶200的叶面对气流的摩擦,气流流动阻力减小,从而有效减小百叶200由于气流分离所产生的风量损失,确保百叶组件具有较大的导风量,进而有效增大空调器100的出风量。
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百叶200包括第一百叶部210及与所述第一百叶部210相连的第二百叶部220,所述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百叶部210的厚度;所述导流槽221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220,并沿所述第一百叶部210到所述第二百叶部220的方向延伸。
具体说来,百叶200的第一百叶部210和第二百叶部220沿百叶200的导风方向划分。其中,第一百叶部210位于导风方向的上游,第二百叶部220位于导风方向的下游。百叶200具有柔性,第一百叶部210设有与固定件16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211;第二百叶部220设有用于与连杆300铰接的铰接轴222。连杆300上下移动而带动第二百叶部220上下摆动,在此过程中,百叶200在第一百叶部210处发生柔性变形,使得第二百叶部220可持续沿上下向往复摆动。为提高第一百叶部210的柔韧性,在第一百叶部210还贯设有多个通孔212,多个通孔212可增大第一百叶部的柔韧性,使得第二百叶部220更容易摆动。
通常说来,百叶的厚度较薄,可能不易在百叶上设置导流槽221,故在此将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设计为大于第一百叶部210的厚度,以确保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足以构造形成导流槽221。当出风气流从百叶200通过的过程中,出风气流先经第一百叶部210分离而从第一百叶部210的两侧叶面流过,当出风气流从第一百叶部210通过后,再进入到第二百叶部220的导流槽221中,进而由导流槽221引导吹出。
进一步地,百叶200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百叶部210和第二百叶部220的第三百叶部230;所述第三百叶部230的厚度自所述第一百叶部210向所述第二百叶部220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三百叶部230的相对两个叶面形成有倾斜面231。倾斜面222可以减缓第一百叶部210到第二百叶部220之间过渡的坡度,避免在第一百叶部210和第二百叶部220相连位置出现坡度突变,进而减少气流从第一百叶部210流向第二百叶部220的导流槽221的阻力。
可选地,第二百叶部220上的导流槽221的一端延伸至第三百叶部230的倾斜面231上,从而使得当气流从第一百叶部210流过后,经倾斜面222引导到第二百叶部220的导流槽221的进风端,从而使得气流可以顺利进入到第二百叶部220的导流槽221内。
请参阅图3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150位于风轮130的出风侧,出风风道150通常沿风轮130出风侧的切线方向延伸。以连接空调器100的出风口112的左侧边和右侧边的连接线为参照,所述连接线垂直于出风口112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出风风道15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也就是说,当将百叶组件安装到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150内之后,由于百叶200的导流槽221与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150同向延伸,故百叶200的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也应当与所述连接线相交。
在此具体地,百叶200具有旋转轴线,百叶200环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图8中L0表示为旋转轴线);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旋转轴线相交,且相交所形成的夹角不小于120°,且不大于150°。具体地,百叶200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百叶组件安装到空调器100的出风风道150之后,以前述连接线为参照,百叶200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连接线,百叶200的第二百叶部220位于所述旋转轴线的靠近出风口112的一侧。
通过限定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旋转轴线相交所形成的夹角假定为θ,则有120°≤θ≤150°,此时,百叶200的导流槽221与出风风道150基本处于同向延伸。至于θ的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120°、125°、130°、135°、138°、140°、145°等。具体可以安装实际应用中出风风道150的延伸方向和所述连接线相交的角度进行合理设计。
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导流槽221包括有构造于第二百叶部220的上表面的多个上导流槽221a;和/或,多个导流槽221包括有构造于第二百叶部220的下表面的多个下导流槽221b。即是说,可以仅在第二百叶部220的上表面构造有多个上导流槽221a;也可以仅在第二百叶部220的下表面构造有多个下导流槽221b;还可以在第二百叶部220的上表面构造有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同时,在第二百叶部220的下表面构造有多个下导流槽221b。选用后一实施例进行介绍,第二百叶部220的多个上导流槽221a与其多个下导流槽221b均应当同向延伸。
请参阅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对于百叶200的第二百叶部220上的多个上导流槽221a而言,多个上导流槽221a沿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等间距排布,即任意相邻两个上导流槽221a之间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多个上导流槽221a分布均匀,实现均匀导风。至于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可以相等或不相等。具体在此,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即是说,任意两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均相等。这样可使得各个上导流槽221a导流出的气流量基本相等,导风量均匀。
同样地,对于百叶200的第二百叶部220上的多个下导流槽221b而言,多个下导流槽221b沿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等间距排布,即任意相邻两个下导流槽221b之间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多个下导流槽221b分布均匀,实现均匀导风。至于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也可以相等或不相等。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即是说,任意两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均相等。这样可使得各个下导流槽221b导流出的气流量基本相等,导风量均匀。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见,所述百叶组件的百叶200至少可以是第一类百叶,所述第一类百叶两槽侧壁均构造有导流槽221,每一叶面的多个导流槽221均等间距排布,且各导流槽221等深度(即任意两个导流槽221深度均相等)。为验证所述第一类百叶的导风效果,在此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其中,该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配置有所述第一类百叶;该传统空调器配置有传统百叶,该传统百叶的两槽侧壁为光滑面。经多次试验获得如下表1所示测试数据:
表1: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的对比数据
Figure BDA0002537467400000091
根据上述表1可以绘制得到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的转速-风量对比图(参见说明书附图11),结合该表1和图11可知: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第一类百叶组件的空调器与传统空调器比较,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风量明显增大,相对于传统空调器的出风量可增加3.4%~7.2%的风量,且噪音并没有增大,噪音保持在相同水平甚至略有下降。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组件可明显增大出风量。
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在另一实施例中,考虑到如果任意两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均相等,从各个上导流槽221a通过的气流量基本相同,风速相等,从而各个上导流槽221a中气流流过所产生的频率也基本相等,这样可能会产生共振,进而产生较大的噪音。故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即是说,至少其中部分上导流槽221a和另一部分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不相等,这可使得至少其中部分上导流槽221a中气流流过所产生的频率与其他上导流槽221a中气流流过所产生频率不相等,从而可减少共振的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噪音。
至于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方式一,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线性或阶梯性递增(或递减);方式二,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正弦规律变化;方式三,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余弦规律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正弦规律变化,以使得任意相邻两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均不相等,进而确保气流从任意相邻两个上导流槽221a通过时的频率均不相同,如此可有效减少共振的情况出现。
可选地,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第i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为Ai,Ai=D0+K1*D0*sin(2πi/N1);其中,i为自然数;D0∈[0.2H,0.3H],H为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1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1为每一百叶200的上导流槽221a的总数量,N1应当按照百叶200的尺寸大小进行合理设计,不同规格大小的百叶200,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上导流槽221a的数量,在此可选范围为40个~60个。假如以H=2mm、D0=0.2H=0.4mm、K1=0.2、N1=45为例,则第i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为Ai=0.4+0.08*sin(2πi/45)。
在此考虑到,如果多个下导流槽221b和多个上导流槽221a分别一一对应,那么从每一上导流槽221a及其对应的下导流槽221b通过的气流风速基本相等,从而在百叶200厚度方向产生的频率也基本相等,这样可能会在百叶200的厚度方向产生共振,进而产生较大的噪音。鉴于此,为解决该问题,可将多个上导流槽221a与多个下导流槽221b在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方向上呈错位排布,以使得从百叶200上表面通过的气流和从其下表面通过的气流错开,进而可减少在百叶200的厚度方向产生共振,减少噪音的产生。
在一实施例中,同样考虑到,如果任意两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均相等时,从各个下导流槽221b通过的气流量基本相同,风速相等,从而各个下导流槽221b中气流流过所产生的频率也基本相等,这样可能会产生共振,进而产生较大的噪音。故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即是说,至少其中部分下导流槽221b和另一部分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不相等,这可使得至少其中部分下导流槽221b中气流流过所产生的频率与其他下导流槽221b中气流流过所产生频率不相等,从而可减少共振的情况出现,进而减少噪音。
至于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的方式可以有:方式一,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线性或阶梯性递增(或递减);方式二,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正弦规律变化;方式三,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余弦规律变化。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的非等深度设置的方式,可以与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非等深度设置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这样可大大减少共振的情况出现。
在一实施例中,鉴于在多个上导流槽221a排布方向上,多个上导流槽221a的深度呈正弦规律变化;因此,在此可选地,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多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呈余弦规律变化,可使得任意相邻两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均不相等,进而确保气流从任意相邻两个下导流槽221b通过时的频率均不相同,如此可有效减少共振的情况出现。并且,下导流槽221b与其较为靠近的上导流槽221a深度不相等,大大减少在百叶200的厚度方向产生共振,减少噪音的产生。
可选地,在多个下导流槽221b排布方向上,第i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为Bi,Bi=D0+K2*D0*cos(2πi/N2);其中,i为自然数;D0∈[0.2H,0.3H],H为第二百叶部220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2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2为每一百叶200的下导流槽221b的总数量,N2应当按照百叶200的尺寸大小进行合理设计,不同规格大小的百叶200,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下导流槽221b的数量,在此可选范围为40个~60个。假定以H=2mm、D0=0.2H=0.4mm、K2=0.2、N2=45为例,则第i个下导流槽221b的深度为Bi=0.4+0.08*cos(2πi/45)。应说明的是,从第1个下导流槽221b到第i个下导流槽221b的方向,与从第1个上导流槽221a到第i个上导流槽221a的方向应当相同。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见,百叶组件中的百叶至少还可以是第二类百叶,第二类百叶两槽侧壁均构造有导流槽,该第二类百叶的多个上导流槽与多个下导流槽呈错位排布,该第二类百叶的多个上导流槽的深度呈正弦规律变化,该第二类百叶的多个下导流槽的深度呈余弦规律变化。为验证所述第二类百叶的导风效果,在此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其中,该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配置有所述第二类百叶;该传统空调器配置有传统百叶,该传统百叶的两槽侧壁为光滑面。经多次试验获得如下表2所示测试数据:
表2: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的对比数据
Figure BDA0002537467400000121
根据上述表2可以绘制得到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和传统空调器的风量-噪音对比图(参见说明书附图12),结合该表2和图12可知: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第二类百叶的空调器与传统空调器比较,相对于传统空调器的噪音可下降1.3%~2.2%的噪音,噪音明显下降;并且采用了第二类百叶的空调器的出风量与前述采用第一类百叶的空调器的出风量基本相当或略有增加,即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还请参阅图8至图10,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导流槽221(上导流槽221a和/或下导流槽221b)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可以呈U形、或V形、梯形设置均可。在此考虑到,如将导流槽221的横截面呈U形或V形设置时,导流槽221的槽底较为狭窄,气流可能不易进入到槽底流动。故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将导流槽221的横截面呈梯形设置。
具体说来,导流槽221具有槽底壁2211及位于槽底壁2211两侧的槽侧壁2212,两个槽侧壁2212之间的距离自槽底壁2211向上呈逐渐增大设置,这样可使得导流槽221的槽底壁2211和两个槽侧壁2212均形成导流槽221的导流面,导流槽221的两个槽侧壁2212的下端均朝向槽底壁2211倾斜,从而可以引导部分气流从导流槽221的槽底通过,增强导流槽221的导流效果,并避免导流槽221的槽底形成涡流。
如图10所示,图10中L1表示为导流槽221两个槽侧壁2212的下侧边之间的距离,L2表示为导流槽221两个槽侧壁2212的上侧边之间的距离,显然,L1<L2。至于L1的大小,可以根据百叶200的大小进行合理设计,在此可选地,L1的范围为0.2mm~0.5mm。也就是说,导流槽221两个槽侧壁2212的下侧边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0.2mm~0.5mm,例如但不局限于0.2mm、0.25mm、0.3mm、0.35mm、0.40mm、0.45mm、0.48mm等。
如果L1小于0.2mm时,导流槽221的槽底可能会较为狭窄,气流不易从导流槽221的底部通过,导流效果较弱;如果L1大于0.5mm时,导流槽221的槽底宽度较大,相应地导流槽221的顶部槽口的宽度也会相应增大,导流槽221内的气流也有可能从导流槽221的顶部槽口分离出来,其导流效果也会下降。故L1的范围宜保持为0.2mm~0.5mm。
进一步地,至于L2的大小,可以根据L1的大小进行合理配置。在此可选地,L2的范围为0.8mm~1.3mm。也就是说,导流槽221两个槽侧壁2212的上侧边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0.8mm~1.3mm。例如但不局限于0.82mm、0.85mm、0.9mm、0.95mm、1.0mm、1.15mm、1.20mm、1.25mm等。
如果L2小于0.8mm时,导流槽221的顶部槽口的宽度较小,相应地,导流槽221的槽底就会被限制地较为狭窄,气流不易从导流槽221的底部通过,导流效果较弱;如果L2大于1.3mm时,导流槽221的顶部槽口的宽度较大,导流槽221内的气流也有可能从导流槽221的顶部槽口分离出来,其导流效果也会下降。故L2的范围宜保持为0.8mm~1.3mm。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和百叶组件;其中,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1、出风口112及出风风道150,出风风道150将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连通;百叶组件安装于出风风道150内,百叶组件的百叶200上的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风道150的延伸方向一致。该百叶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说来,壳体110在其后侧开设有进风口111,并在其前侧开设有出风口112。壳体110的内部配置有蜗壳组件140,蜗壳组件140包括蜗壳141和蜗舌142,蜗壳141和蜗舌142围合形成出风风道150。空调器100还包括换热器120和风轮130;其中,风轮130位于出风风道150的进风端;所述换热器120与进风口111相对,且呈半包围状包围于风轮130的进风侧。
当空调器100工作时,风轮130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11进入到壳体110内部,然后经换热器120通过并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继续被风轮130驱动而流向出风风道150;当这部分气流到达百叶200时,该百叶200按照预设角度将该气流引导吹向出风口112,最后从该出风口112吹到室内房间。该预设角度为百叶200摆动到预定位置时与水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百叶200沿上下向可摆动,以实现向上或向下送风。
请参阅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出风风道150包括与风轮130的出风侧对应连通的增压段151,以及自增压段151向出风口112延伸的出风段152。在风轮130工作时,驱动气流快速输出到出风风道150的增压段151,而后从出风段152向出风口112扩散出去。因此,在增压段151的气压较高,气流速度较大。较之出风段152而言,在增压段151较容易出现风量损失。基于此,将百叶200设于所述增压风道段,且百叶200上的导流槽221的延伸方向与增压段151的出风方向平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组件包括:
多个百叶,多个所述百叶间隔排布;以及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百叶连接,以驱动所述百叶摆动;
其中,所述百叶的叶面构造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沿所述百叶的导风方向延伸,以适用于引导气流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包括第一百叶部及与所述第一百叶部相连的第二百叶部,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百叶部的厚度;所述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并沿所述第一百叶部到所述第二百叶部的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槽包括多个上导流槽和多个下导流槽;其中,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的上表面,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构造于所述第二百叶部的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导流槽与多个所述下导流槽在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方向上呈错位排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等间距间隔排布;和/或,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等间距排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和/或,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呈等深度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和/或,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多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呈非等深度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上导流槽排布方向上,第i个所述上导流槽的深度为Ai,Ai=D0+K1*D0*sin(2πi/N1);其中,D0∈[0.2H,0.3H],H为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1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1为每一百叶的上导流槽的总数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下导流槽排布方向上,第i个所述下导流槽的深度为Bi,Bi=D0+K2*D0*cos(2πi/N2);其中,D0∈[0.2H,0.3H],H为所述第二百叶部的厚度,范围为2mm~3mm;K2为常数,范围为0.15~0.25;N2为每一百叶上的下导流槽的总数量。
10.如权利要求2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百叶部和第二百叶部的第三百叶部;所述第三百叶部的厚度自所述第一百叶部向所述第二百叶部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三百叶部的相对两个叶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导流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倾斜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具有旋转轴线,所述百叶可绕旋转轴线摆动;所述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旋转轴线相交,且相交所形成的夹角不小于120°,且不大于150°。
12.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具有槽底壁及位于槽底壁两侧的槽侧壁,两个所述槽侧壁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导流槽的槽底向上逐渐增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两个槽侧壁的下侧边之间的距离为0.2mm~0.5mm。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百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两个槽侧壁的上侧边之间的距离为0.8mm~1.3mm。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
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百叶组件,所述百叶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百叶组件的百叶上的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风风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风轮;所述出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风轮出风侧的增压段及与所述增压段连接的出风段;所述百叶组件安装于所述增压段;所述百叶的旋转轴线与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边的连接线平行。
CN202021095335.3U 2020-06-12 2020-06-12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511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5335.3U CN212511735U (zh) 2020-06-12 2020-06-12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5335.3U CN212511735U (zh) 2020-06-12 2020-06-12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1735U true CN212511735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87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95335.3U Active CN212511735U (zh) 2020-06-12 2020-06-12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1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9441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267511B2 (en) Turbofan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0839C (zh) 横流送风机
WO2021169803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21182277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AU6546899A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765600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百叶
WO2021169802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JPH08200722A (ja) 床置式空気調和機
CN212511735U (zh) 百叶组件及空调器
CN111023290A (zh) 一种扫风叶片、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EP3708842A1 (en)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having same
CN107166510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1741682U (zh) 散热导风装置
EP4365498A1 (en) Air channel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having same
CN211650508U (zh) 新风装置及窗式空调
CN111720990A (zh) 空调导风百叶及空调器
CN108375125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108443978B (zh) 空调设备
JP2008157530A (ja) 空調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21218292A1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该离心风机的窗机空调
EP2280176A1 (en) Cross 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same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488936B (zh) 窗式空调
CN108469073B (zh) 窗式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