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5442U - 大模组底壳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大模组底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5442U
CN212485442U CN202021323814.6U CN202021323814U CN212485442U CN 212485442 U CN212485442 U CN 212485442U CN 202021323814 U CN202021323814 U CN 202021323814U CN 212485442 U CN212485442 U CN 212485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keysets
curb
structure according
cas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38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岩
张福增
刘玉龙
陈保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38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85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5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5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大模组底壳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底板、端板、侧板和转接板,所述底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述端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的前后两端,端板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侧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板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转接板的一端与端板的端部连接,转接板的另一端与侧板的端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小且强度大,安装维修方便。

Description

大模组底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系统技术领域,涉及大模组底壳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开通绿色通道。国内外各个新能源企业纷纷看好中国市场,推出自己的先进技术。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大模组底壳结构重量大,结构强度较差,焊接时产生裂纹的焊接缺陷,这就需要一种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大模组底壳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系统技术领域,结构简单,重量小且强度大,安装维修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模组底壳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底板、端板、侧板和转接板,底板、端板、侧板和转接板合围在一起构成槽体,所述底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述端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的前后两端,端板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侧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板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转接板的一端与端板的端部连接,转接板的另一端与侧板的端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端板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槽孔,槽孔的形状是矩形,端板的材质是铝合金。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的前后两端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一凹槽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侧板的材质是铝合金。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的内部有加强筋,加强筋共有6条,相邻的加强筋与侧板内壁构成的形状的截面是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板远离侧板的一端有凸起,凸起的形状是矩形,转接板靠近侧板的一端的左右边缘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二凹槽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板的材质是5系铝合金。
进一步的,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中隔板和两个侧板平行且在两个侧板之间,中隔板的上下两端固定在端板的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小且强度大,安装维修方便。
2.本实用新型端板和侧板的材质是6系铝合金,可使用性好,接口特点优良,容易涂层,加工性好。
3.本实用新型转接板的材质是5系铝合金,含镁量在3%~5%之间,密度低,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高,焊接后不会产生裂纹,焊接质量高。
4.本实用新型侧板的前后两端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一凹槽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转接板靠近侧板的一端的左右边缘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二凹槽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侧板和转接板通过焊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而固定在一起,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使焊接后的平面与两侧平齐,保证了装配的精准性。
5.本实用新型侧板的内部有加强筋,加强筋共有6条,相邻的加强筋与侧板内壁构成的形状的截面是三角形,结构强度大,当受到挤压后,变形量小,不但增加了强度,还降低了重量,对整体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的侧板和转接板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的端板、侧板和转接板连接后的横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的侧板和转接板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的图4中A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大模组底壳结构侧板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底板;2、端板;3、侧板;4、转接板;5、中隔板;21、槽孔;31、第一凹槽;32、加强筋;41、凸起;4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大模组底壳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底板1、端板2、侧板3和转接板4,底板1、端板2、侧板3和转接板4合围在一起构成槽体,底板1放置在水平面上,端板2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前后两端,端板2有两个且平行设置,侧板3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板3有两个且平行设置,转接板4的一端与端板2的端部连接,转接板4的另一端与侧板3的端部连接。
优选地,端板2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槽孔21,槽孔21的形状是矩形,端板2的材质是6系铝合金,6系铝合金是主要含有镁和硅两种元素的铝合金,可使用性好,接口特点优良,容易涂层,加工性好。
优选地,侧板3的前后两端有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一凹槽31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侧板3的上端有方形孔,方形孔用于与其他结构连接,优选地,转接板4远离侧板3的一端有凸起41,凸起41的形状是矩形,转接板4靠近侧板3的一端的左右边缘有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二凹槽42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侧板3和转接板4通过在第一凹槽31和第二凹槽42处焊接而固定在一起,第一凹槽31和第二凹槽42使焊接后的平面与两侧平齐,保证了装配的精准性,侧板3的材质是6系铝合金,转接板4的材质是5系铝合金,5系铝合金是主要元素为镁的铝合金,含镁量在3%~5%之间,密度低,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高,焊接后不会产生裂纹,焊接质量高。
优选地,侧板3的内部有加强筋32,加强筋32共有6条,相邻的加强筋32与侧板3内壁构成的形状的截面是三角形,结构强度大,当受到挤压后,变形量小,不但增加了强度,还降低了重量,对整体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优选地,中隔板5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中隔板5和两个侧板3平行且在两个侧板3之间,中隔板5的上下两端固定在端板2的侧面。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底板1放置在水平面上,侧板3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板3的前后两端焊接转接板4,端板2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前后两端,转接板4的凸起41嵌设在端板2两端的槽孔21中,在第一凹槽31和第二凹槽42处焊接将端板2和转接板4焊接在一起,底壳结构组合完毕。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7)

1.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端板(2)、侧板(3)和转接板(4),底板(1)、端板(2)、侧板(3)和转接板(4)合围在一起构成槽体,所述底板(1)放置在水平面上,所述端板(2)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前后两端,端板(2)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侧板(3)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板(3)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转接板(4)的一端与端板(2)的端部连接,转接板(4)的另一端与侧板(3)的端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槽孔(21),槽孔(21)的形状是矩形,端板(2)的材质是铝合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的前后两端有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一凹槽(31)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侧板(3)的材质是铝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的内部有加强筋(32),加强筋(32)共有6条,相邻的加强筋(32)与侧板(3)内壁构成的形状的截面是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4)远离侧板(3)的一端有凸起(41),凸起(41)的形状是矩形,转接板(4)靠近侧板(3)的一端的左右边缘有第二凹槽(42),第二凹槽(4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和宽的比例在100~400之间,第二凹槽(42)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和高的比例在20~6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4)的材质是5系铝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大模组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隔板(5),所述中隔板(5)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中隔板(5)和两个侧板(3)平行且在两个侧板(3)之间,中隔板(5)的上下两端固定在端板(2)的侧面。
CN202021323814.6U 2020-07-08 2020-07-08 大模组底壳结构 Active CN212485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3814.6U CN212485442U (zh) 2020-07-08 2020-07-08 大模组底壳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3814.6U CN212485442U (zh) 2020-07-08 2020-07-08 大模组底壳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5442U true CN212485442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57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3814.6U Active CN212485442U (zh) 2020-07-08 2020-07-08 大模组底壳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85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329058A2 (en) Power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08208864U (zh) 锂离子电池包轻量化电连接结构
CN213878313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18569013U (zh) 电池外壳及单体电池
CN212485442U (zh) 大模组底壳结构
CN208970602U (zh) 电池包下壳体
CN218896743U (zh) 电池包
CN112038525A (zh) 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
CN21211377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框架结构
CN208045581U (zh) 一种轻量化铝电池箱
CN208955069U (zh) 电池包铝箱体及轻量化软包电池包
CN217114582U (zh) 正极盖板组件、负极盖板组件及圆形动力电池
CN213304201U (zh) 一种新型电池模组端板
CN216128116U (zh) 一种全景天幕汽车的中顶横梁结构
CN208970601U (zh) 接插件安装盒、电池包下壳体边梁件和电池包下壳体
CN219350487U (zh) 一种轻量化、高强度铝型材箱体结构
CN212695269U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包
CN213110465U (zh) 一种弹夹式软包电芯周转工装
CN217225249U (zh) 一种锂电池生产线便于维护的支架
CN212136511U (zh) 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铝型材下箱体
CN21157882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快速卸装机构
CN220138464U (zh) 刀片电芯壳体结构
CN221494837U (zh) 压平工装及电芯组装系统
CN214957110U (zh) 一种大模组框架结构
CN221861795U (zh) 电池包框架、电池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