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4036U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84036U CN212484036U CN202022234809.4U CN202022234809U CN212484036U CN 212484036 U CN212484036 U CN 212484036U CN 202022234809 U CN202022234809 U CN 202022234809U CN 212484036 U CN212484036 U CN 2124840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ss
- optical axis
- magnetic
- opening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光轴,并包括固定部、可动元件、多个叶片以及驱动组件。固定部具有开口,可动元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多个叶片连接可动元件,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其中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改变叶片与开口的重叠面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了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进一步提升了光学品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关于一种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用于像是摄像的光学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有鉴于此,如何能设计出一种微型化的驱动机构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光轴,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可动元件、多个叶片以及驱动组件。固定部具有开口,可动元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多个叶片连接可动元件,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其中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改变叶片与开口的重叠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止动元件、引导组件、导磁性元件、电路组件以及感测组件,止动元件连接至固定部。引导组件设置于可动元件与固定部之间。导磁性元件设置于固定部。电路组件设置于固定部。感测组件设置于电路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上盖以及底座。上盖,具有上表面以及开口,上表面朝向入射光。底座与上盖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设置,底座具有开口、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第五凹部、第六凹部。第一凹部容纳导磁性元件,并且第一凹部的深度大于导磁性元件的厚度,第一凹部具有底面,底面与光轴垂直并面向导磁性元件。第二凹部容纳引导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凹部具有底面,底面配合引导组件的形状,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相邻于第一凹部,并且第二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底座的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的底面较第一凹部的底面更靠近上盖的上表面。第三凹部容纳电路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凹部具有底面,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相邻于第一凹部,并且第三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底座的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的底面较第一凹部的底面更靠近上盖的上表面。第四凹部容纳感测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第四凹部贯穿底座,第四凹部的深度大于感测元件的厚度,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四凹部邻接第一凹部,并且第四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底座的开口。第五凹部容纳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五凹部具有底面,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相邻于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以及第三凹部,并且第五凹部较第一凹部更远离底座的开口,第五凹部与第二凹部以及第三凹部至底座的开口的距离大致相同,其中当沿着垂直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的底面较第一凹部的底面以及第三凹部的底面更靠近上盖的上表面。第六凹部容纳止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底座,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第六凹部相邻于第五凹部,并且第六凹部较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以及第五凹部更远离底座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还包括第一抗反射结构以及第二抗反射结构。第一抗反射结构设置于上表面,具有第一抗反射表面,第一抗反射表面面向入射光,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与光轴垂直,其中第一抗反射表面的一反射率小于上盖的反射率。第二抗反射结构由上表面向开口延伸,与上表面成一角度并且围绕开口,第二抗反射结构与光轴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二抗反射结构具有第二抗反射表面,形成在第二抗反射结构靠近入射光的表面,第二抗反射表面的反射率小于上盖的反射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抗反射结构,第三抗反射结构为板状结构,具有对应入射光的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位于叶片与可动元件之间,其中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至少部分与叶片以及可动元件重叠。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上盖的开口的面积以及底座的开口的面积与第三抗反射结构的开口的面积不同,其中上盖的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三抗反射结构的开口的面积,并且底座的开口的面积大于上盖的开口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连接元件,分别穿过叶片而将止动元件连接至固定部。可动元件具有多个齿状部、第一容纳部、多个第二容纳部、第三容纳部以及开口。多个齿状部与叶片连接。第一容纳部容纳止动元件的一部分。多个第二容纳部容纳引导组件的一部分。第三容纳部容纳驱动组件的一部分。开口接收入射光。止动元件具有止动部、多个孔洞、凸出部以及开口。止动部为凸出结构,具有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容纳于可动元件的第一容纳部,并且限制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在极限范围内运动,其中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为相反设置,并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与光轴平行。多个孔洞与连接元件连接。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底座延伸,而固定于底座。开口接收入射光。叶片的每一个具有连接部以及遮挡部。连接部具有孔洞以及齿状部,连接元件穿过孔洞,齿状部与可动元件的齿状部咬合。遮挡部配置以遮挡入射光。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以第一转轴转动,可动元件进而使得叶片分别以连接元件为转轴转动,连接元件之一具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不同,第一转轴与光轴平行,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驱动组件包括磁性元件,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而极限范围不超过磁性单元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动元件具有多个第一凸出部、多个第二凸出部、多个第三凸出部、多个第一容纳部以及开口。多个第一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上盖延伸,通过叶片而容纳于上盖。多个第二凸出部,沿着垂直于光轴并且远离开口的方向延伸,每一个第二凸出部具有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接触止动元件。多个第三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底座延伸,并且接触引导组件。每一个第一容纳部形成于两个第三凸出部之间,容纳驱动组件的一部分。开口接收入射光。止动元件具有多个止动部、多个第一凸出部、多个第二凸出部、多个第三凸出部以及开口,多个止动部沿着垂直于光轴并且往开口的方向延伸,限制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在极限范围内运动,可动元件的第二凸出部设置于两个止动部之间。多个第一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上盖延伸,穿过叶片而容纳于上盖。多个第二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底座延伸,并且固定于底座。多个第三凸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朝上盖延伸,而固定于上盖。开口接收入射光。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止动元件较可动元件更远离光轴的中心。每一个叶片具有连接部以及遮挡部。连接部具有孔洞以及容纳部,止动元件的第一凸出部穿过孔洞而容纳于上盖,可动元件的第一凸出部穿过容纳部而容纳于上盖。遮挡部配置以遮挡入射光。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以第一转轴转动,可动元件进而使得叶片分别以止动元件的第一凸出部为转轴转动,第一凸出部中的一具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不同,第一转轴与光轴平行,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驱动组件包括磁性元件,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而极限范围不超过磁性单元的长度。止动元件限制可动元件在极限范围内转动,而可动元件转动的极限范围至少大于3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组件包括第一中介元件、第二中介元件以及第三中介元件,固定部或可动元件可相对第一中介元件、第二中介元件以及第三中介元件运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介元件、第二中介元件以及第三中介元件围绕光轴排列。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光轴穿过第一中介元件、第二中介元件以及第三中介元件所形成的三角形。可动元件具有第一引导表面,固定部具有第二引导表面,并且第一中介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引导表面以及第二引导表面。第一引导表面的面积与第二引导表面的面积不同。第一引导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引导表面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磁性元件以及驱动线圈组。磁性元件可为一环形结构或是多个弧形结构。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且磁性单元的磁极方向平行于光轴,而磁性单元沿着第一假想线排列,并在相反两侧形成两个磁极面,磁性元件为永久磁铁,磁性单元沿着第一假想线排列,第一假想线不平行于光轴,第一假想线垂直于光轴,第一假想线与光轴不相交,第一假想线为弧形。驱动线圈组面向磁极面之一而设置于固定部,包括多个驱动线圈以及主体部,驱动线圈内埋于主体部中,驱动线圈的数量对应磁性单元的数量,并且驱动线圈的绕线轴与光轴平行,绕线轴穿过磁性元件。驱动线圈中的其中四个线圈为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以及第四线圈,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分别位于光轴的两侧并对称于光轴,第一线圈至第三线圈的最短距离与第一线圈至第四线圈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组件包括感测磁性元件以及感测元件。感测磁性元件设置于可动元件。感测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以感测感测磁性元件的磁场,藉以获得可动元件相对于固定部的位置。磁性元件同时作为感测磁性元件,当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磁性元件与感测元件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感测元件与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以及第四线圈皆不重叠,并且感测元件与导磁性元件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磁性元件具有一环形结构;其中该电路组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电路元件和多个外部连接部。其中,该第一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该感测组件以及该驱动组件。该多个外部连接部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延伸,并且与多个外部元件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另外两个磁性元件,三个磁性元件具有弧形结构并对称设置于可动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组件包括第一电路元件以及第二电路元件。第一电路元件为板状结构,具有多个内部连接部以及主体部,内部连接部为去除部分主体部而露出的部分,其中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内部连接部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每一个内部连接部彼此平行并且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两个连接部表面相反,两个连接部表面的其中一个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第一电路元件电性连接感测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其中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位于导磁性元件以及驱动线圈组之间。第二电路元件设置于驱动线圈组,包括多个外部连接部以及多个内部连接部,外部连接部由驱动线圈组的主体部向远离光轴的多个方向延伸,包括第一外部连接部、第二外部连接部、第三外部连接部以及第四外部连接部,第一外部连接部与第二外部连接部不平行,并且第三外部连接部与第四外部连接部不平行,其中每一个外部连接部都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两个连接部表面彼此相反,两个连接部表面的一朝向靠近入射光的方向,另一个连接部表面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多个内部连接部连接第一电路元件,为由驱动线圈组的主体部向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并且去除部分主体部而露出的部分,内部连接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外部连接部、第二外部连接部、第三外部连接部以及第四外部连接部皆不同,每一个内部连接部彼此平行,具有连接部表面,连接部表面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的内部连接部与第二电路元件的内部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其中第一电路元件以及第二电路元件为分别独立的个体,其中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以及第二电路元件互相平行,并且第一电路元件与第二电路元件具有不为零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了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进一步提升了光学品质。
附图说明
本公开可通过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沿着图1的A-A’切线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13为沿着图7的A-A’切线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00,100’,100”:固定部
110,110’:上盖
111,111’,121,121’,131’,201,201’,201”,301,301’:开口
112,112’:上表面
112a,320,411,411’:孔洞
113:侧面
113’:内表面
113a’:第一容纳部
113b’:第二容纳部
114’:凹部
115’:第一抗反射结构
116’:第二抗反射结构
120,120’,120”:底座
122,122’,121”:第一凹部
121a”,122a,122a’,122a”,123a,123a’,124a,124a’,124a”,126a,126a’,127a:底面
123a,123a’:第二引导表面
123,123’,122”:第二凹部
124,124’,123”:第三凹部
125,125’,124”:第四凹部
126,126’:第五凹部
127,127’:第六凹部
130’:第三抗反射结构
200,200’,200”:可动元件
210,412:齿状部
210’,210”,320’:第一凸出部
211”,221’:第一侧边
212”,222’:第二侧边
220,230”,240’,350’:第一容纳部
220’,220”,330’:第二凸出部
230,240”:第二容纳部
230’,340’:第三凸出部
231,231’:第一引导表面
232:第一壁
233:第二壁
240:第三容纳部
300,300’,300”:止动元件
310,310’,310”:止动部
311,311”:第一侧壁
312,312”:第二侧壁
330:凸出部
400,400’:叶片
410,410’:连接部
412’:容纳部
420,420’:遮挡部
450:连接元件
500,500,500”:引导组件
510,510’,510”:第一中介元件
520,520’,520”:第二中介元件
530,530’,530”:第三中介元件
600,600’,600”:驱动组件
610,610’,610”:磁性元件
611,611’,611”:磁性单元
620,620’,620”:驱动线圈组
621,621’,712’:主体部
622,622’:驱动线圈
622a,622a’:第一驱动线圈
622b,622b’:第二驱动线圈
622c,622c’:第三驱动线圈
622d,622d’:第四驱动线圈
700,700’,700”:电路组件
710,710’:第一电路元件
711’,722’:内部连接部
711S’,721S’,722S’:连接部表面
720,721’:外部连接部
720’:第二电路元件
721a’:第一外部连接部
721b’:第二外部连接部
721c’:第三外部连接部
721d’:第四外部连接部
800,800’,800”:导磁性元件
810,810”:容纳部
900,900’,900”:感测组件
910,910’,910”:感测元件
920,930’,920”:感测磁性元件
920’:电子元件
d1,d1’,d1”,d2,d2’,d2”:深度
D1:磁极方向
I:入射面
L,L’:第一假想线
L1,L1’,L”:长度
O:光轴
S,S’:外壳
S1,S1’,S1”:磁极面
T1,T1’,T1”,T2,T2’,T2”: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公开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且实施例中图式标号的部分重复,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
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较低”或“底部”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图示的一个元件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示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元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元件。
在此,“约”、“大约”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意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的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具有一光轴O,包括一固定部100、一可动元件200、一止动元件300、多个叶片400、多个连接元件450、一引导组件500、一驱动组件600、一电路组件700、一导磁性元件800以及一感测组件900。
如图2所示,固定部100包括一上盖110以及一底座120,一上盖110具有一开口111、一上表面112以及一侧面113。开口111接收一入射光,上表面112朝向入射光,具有多个孔洞112a,可与连接元件450连接。侧面113由上表面112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底座120延伸而形成。上盖110与底座12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设置,上盖110较底座120更接近入射光,通过结合上盖110以及底座120可形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一外壳S,以保护内部的各个元件。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底座120具有一开口121、一第一凹部122、第二凹部123、第三凹部124、第四凹部125、第五凹部126以及第六凹部127。第一凹部122容纳导磁性元件800,并且第一凹部122的一深度d1大于导磁性元件800的一厚度T1,第一凹部122具有一底面122a,此底面122a与光轴O垂直并面向导磁性元件800。
第二凹部123容纳引导组件5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凹部123具有一底面123a,此底面123a配合引导组件500的形状。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3相邻于第一凹部122,并且第二凹部123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3的底面123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
第三凹部124容纳电路组件700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凹部124具有一底面124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124相邻于第一凹部122,并且第三凹部124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并且当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124的底面124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通过设置第一凹部122以及第三凹部124分别容纳导磁性元件800与电路组件700的一部分,使得导磁性元件800与电路组件700之间的距离接近零,进而达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小型化。
第四凹部125容纳感测组件90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四凹部125的一深度d2大于感测组件900的一部分的厚度T2,避免感测组件900受到其他元件碰撞。第四凹部125贯穿底座12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四凹部125邻接第一凹部122,并且第四凹部125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
第五凹部126容纳驱动组件6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五凹部126具有一底面126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126相邻于第一凹部122、第二凹部123以及第三凹部124,并且第五凹部126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第五凹部126与第二凹部123以及第三凹部124至底座120的开口121的距离大致相同。并且当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126的底面126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以及第三凹部124的底面124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通过设置第一凹部122以及第五凹部126分别容纳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由于第五凹部126的底面126a与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的距离大于导磁性元件800的厚度,使得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之间具有不为零的一间隙,而可以如前所述容置电路组件700的一部分,进而达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小型化,并且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之间的距离仍使得导磁性元件800足以影响驱动组件600。
第六凹部127容纳止动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第六凹部127具有一底面127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六凹部127相邻于第一凹部122,并且第六凹部127较第一凹部122、第二凹部123、第三凹部124、第四凹部125以及第五凹部126更靠近底座120的开口121。并且当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六凹部127的底面127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
可在底座120与各元件之间设置一接着元件(未图示),使得接着元件直接接触底座120、导磁性元件800、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以及止动元件300,而将导磁性元件800、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以及止动元件300固定至底座120。
接着请参考图2以及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可动元件200具有多个齿状部210、一第一容纳部220、多个第二容纳部230、一第三容纳部240以及一开口201。齿状部210与叶片400连接,第一容纳部220容纳止动元件300的一部分,第二容纳部230容纳引导组件500的一部分,第三容纳部240容纳驱动组件600的一部分,开口201接收入射光。
止动元件300具有一止动部310、多个孔洞320、一凸出部330以及一开口301,止动部310为一凸出结构,可容纳于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容纳部220,并且限制可动元件200相对固定部100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更详细地说,止动部310具有第一侧壁311以及第二侧壁312,第一侧壁311与第二侧壁312彼此相反设置,并且第一侧壁311与第二侧壁312与光轴O平行,当可动元件200接触止动部300的第一侧壁311或第二侧壁312时,可动元件200便停止运动。多个孔洞320与连接元件450连接,通过连接元件450而使得止动元件300可固定于上盖110。凸出部33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底座120延伸,并且可以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底座120的第六凹部127。
接着请参考图2以及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叶片400为六个,每一个叶片400具有一连接部410以及一遮挡部420,连接部410上具有一孔洞411以及一齿状部412,孔洞411与上盖110的孔洞112以及止动元件300上的孔洞320对齐,通过连接元件450穿过叶片400的孔洞411而连接到上盖110以及止动元件300,叶片400的齿状部412与可动元件200的齿状部210彼此咬合,遮挡部420设置以遮挡入射光。
当驱动组件600驱动可动元件200相对固定部100运动时,可动元件200以一第一转轴转动,在本实施例,第一转轴为光轴。而可动元件200的运动进而使得叶片400运动,更详细地说,当可动元件200以第一转轴转动时,齿状部412与齿状部210彼此咬合,使得六个叶片400可以分别以连接元件450(可视为第二转轴至第七转轴)为转轴而转动。因此,当沿着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遮挡部420与开口111重叠的面积改变。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至第七转轴不同,并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至第七转轴平行。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叶片400数量为六个,并对称配置,但叶片400的数量以及配置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
接着请参考图2至图4以及图6,图6为沿着图1的A-A’切线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剖面图。引导组件500包括为球状的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可相对固定部100或可动元件200运动。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围绕光轴O排列。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光轴O穿过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所形成的一三角形。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组件500具有三个中介元件,但中介元件的数量以及形状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
引导组件500可活动地设置于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可减少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的摩擦。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600与引导组件500至少部分重叠。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600与引导组件500不重叠。更详细地说,引导组件50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3以及可动元件200的第二容纳部230。以下以第一中介元件510说明引导组件500与固定部100以及可动元件200之间的关系,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类似于第一中介元件510而在此省略。第二容纳部230以及第二凹部123限制第一中介元件510的活动范围,第二容纳部231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231,第二凹部123的底面123a可作为一第二引导表面123a,第一中介元件510直接接触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3a,并且第一中介元件510可相对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3a运动。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大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
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3具有刚好容纳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而如图4所示,可动元件200的第二容纳部230具有一第一壁232以及一第二壁233,且具有大于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使得驱动组件600驱动可动元件200运动时,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固定部100在第二凹部123原处转动,而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于可动元件200,可由第二容纳部230的第一壁232转动至第二壁233。
然而,引导组件500与可动元件200以及固定部100的配置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举例来说,第一中介元件510也可固定于第二凹部123。或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小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或是不使用第一中介元件510,而在可动元件200与固定部100之间设置适合的材料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回到图2以及图4。驱动组件600包括磁性元件610以及一驱动线圈组620,磁性元件610设置于可动元件200的第三容纳部240中,可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可动元件200。磁性元件610包括多个磁性单元611,每个磁性单元611(如图2中虚线框起部分)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且磁性单元611的磁极方向D1平行于光轴O,而多个磁性单元611沿着一第一假想线L排列,并形成两个磁极面S1,两个磁极面S1彼此相反,其中一磁极面S1面向驱动线圈组620。第一假想线L不平行于光轴O,更详细地说,第一假想线L为弧形并且与光轴O垂直,但第一假想线L与光轴O不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磁性单元611可以为永久磁铁。其中每一个磁性单元的磁极组成磁极面。
驱动线圈组620固定于固定部100,更详细地说,驱动线圈组620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五凹部126。驱动线圈组620包括一主体部621以及多个驱动线圈622,多个驱动线圈622内埋于主体部621中,驱动线圈622的数量对应磁性单元611的数量,并且驱动线圈621的绕线轴与光轴O平行,并且绕线轴穿过磁性元件610。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驱动线圈622中的其中四个驱动线圈为一第一驱动线圈622a、一第二驱动线圈622b、一第三驱动线圈622c以及一第四驱动线圈622d,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线圈622a与第二驱动线圈622b分别位于光轴O的两侧并对称于光轴O,并且第一驱动线圈622a至第三驱动线圈622c的最短距离与第一驱动线圈622a至第四驱动线圈622d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一个环形的磁性元件610以及一个环形排列的驱动线圈组620,但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将两个弧形的磁性元件对称光轴O设置,并且驱动线圈组只具有设置如上所述的第一驱动线圈622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622b。或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将三个弧形的磁性元件围绕光轴设置,并且驱动线圈组只具有设置如上所述的第一驱动线圈622a、第三驱动线圈622c以及第四驱动线圈622d。
电路组件700设置于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线圈组620之间,可通过接着元件连接至驱动线圈组620。电路组件700包括具有板状结构的一第一电路元件710以及多个外部连接部720,第一电路元件710电性连接感测组件900以及驱动组件600。外部连接部720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延伸,并且可以与外部元件电性连接。
然而,电路组件700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组件700可以部分设置于驱动线圈组620中,在之后的实施例中将详细说明。
导磁性元件800为板状结构而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一凹部122,导磁性元件800具有一容纳部810容纳感测组件900的一部分,此容纳部81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穿过此导磁性元件800。导磁性元件800对应磁性元件610以调整磁性元件610的磁力分布,进而提升驱动组件600的驱动力。
感测组件900用以感测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的相对运动,感测组件9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可动元件200,并且感测组件900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于固定部100,举例来说,感测组件900可包括感测元件910以及感测磁性元件920,感测元件910设置于固定部100的底座120,感测磁性元件920设置于可动元件200,更详细地说,感测元件910例如可为霍尔传感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敏电阻传感器(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传感器(Tunnel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或磁通量传感器(Fluxgate)等,设置以感测在可动元件200上的感测磁性元件920的磁场,藉以获得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底座12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610可同时作为感测磁性元件92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磁性元件610与感测元件910至少部分重叠,感测元件910与第一驱动线圈622a、第二驱动线圈622b、第三驱动线圈622c以及第四驱动线圈622d皆不重叠,并且感测元件910与导磁性元件800不重叠。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应用于光圈的调整作动大致如下所述,可动元件200位于一初始位置,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感测元件910与两个磁性单元611的交界重叠,感测组件900对应光圈目标值输出一信号至电路组件700,电路组件700输出一电流至驱动线圈组620,使得驱动线圈组620与磁性元件610之间产生一电磁力,此电磁力驱动磁性元件610,使得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而绕光轴O转动,当可动元件200转动时,使得每一个叶片400以连接元件450为转轴转动,进而使得遮挡部420遮蔽开口111,而达到光圈的目标值。
如上所述,通过信号可控制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在一控制范围内转动,而通过止动元件300而限制可动元件200在极限范围内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可动元件200转动的极限范围小于磁性单元611的长度L1,也就是说,可动元件200运动的极限范围不超过磁性单元611的一磁极。并且极限范围大于控制范围,也就是说,极限范围的可旋转角度大于控制范围的可旋转角度。
请参考图7至图10,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爆炸图。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类似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具有一光轴O,包括一固定部100’、一可动元件200’、一止动元件300’、多个叶片400’、一引导组件500’、一驱动组件600’、一电路组件700’、一导磁性元件800’以及一感测组件900’。
如图8所示,固定部100’包括一上盖110’以及一底座120’,上盖110’与底座12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设置,上盖110’较底座120’更接近入射光,上盖110’经由止动元件300’而固定地连接底座120’,上盖110’、止动元件300’以及底座120’可形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一外壳S’,以保护内部的各个元件。
上盖110’具有一开口111’、一上表面112’、一内表面113’、三个凹部114’、一第一抗反射结构115’以及一第二抗反射结构116’。开口111’接收一入射光,上表面112’朝向入射光,内表面113’为与上表面112’相反的表面,具有三个第一容纳部113a’以及三个第二容纳部113b’,第一容纳部113a’容纳可动元件200’的一部分,第二容纳部113b’容纳止动元件300’的一部分。凹部114’容纳止动元件300’的一部分。第一抗反射结构115’以及第二抗反射结构116’用以减少杂散光。
第一抗反射结构115’可以是一个板状结构,接着于上盖110’的上表面112’,或者也可以通过在上表面112’涂布抗反射材料而形成。第一抗反射结构115’具有一第一抗反射表面115a’,此第一抗反射表面115a’面向入射光。第一抗反射表面115a’与光轴O不平行,更详细地说,第一抗反射表面115a’与光轴O垂直。第一抗反射表面115a’的反射率小于上盖110’的反射率。
第二抗反射结构116’由上表面112'向开口111’延伸,与上表面112’成一角度并且围绕开口111’,更详细地说,第二抗反射结构116’与光轴O不平行也不垂直。在第二抗反射结构116’靠近入射光的表面可以涂布抗反射材料,以形成一第二抗反射表面116a’,第二抗反射表面116a’的反射率小于上盖110’的反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可还包括一第三抗反射结构130’,第三抗反射结构130’为一板状结构,具有一开口131’以对应入射光,设置于止动元件300’。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130’位于叶片4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抗反射结构130’至少部分与叶片400’以及可动元件200’重叠。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底座120’具有一开口121’、一第一凹部122’、第二凹部123’、第三凹部124’、第四凹部125’、第五凹部126’以及第六凹部127’。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上盖110’的开口111’的面积以及底座120’的开口121’的面积与第三抗反射结构130’的开口131’的面积不同。更详细地说,上盖110’的开口111’的面积大于第三抗反射结构130’的开口131’的面积,并且底座120’的开口121’的面积大于上盖110’的开口111’的面积。底座120’的开口121’用以对应一光学元件(未图示),例如,一光学镜片。通过上述不同开口大小的配置,可进一步避免杂散光的干扰。
第一凹部122’容纳导磁性元件800’,并且第一凹部122’的一深度d1’大于导磁性元件800’的一厚度T1’,第一凹部122’具有一底面122a’,此底面122a’与光轴O垂直并面向导磁性元件800’。
第二凹部123’容纳引导组件5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凹部123’具有一底面123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3’相邻于第一凹部122’,并且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第二凹部123不同之处为第二凹部123’较第一凹部122’更靠近底座120’的开口121’。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3’的底面123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
第三凹部124’容纳电路组件700’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凹部124’具有一底面124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124’相邻于第一凹部122’,并且第三凹部124’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并且当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124’的底面124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通过设置第一凹部122’以及第三凹部124’分别容纳导磁性元件800’与电路组件700’的一部分,使得导磁性元件800’与电路组件700’之间的距离接近零,进而达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小型化。
第四凹部125’容纳感测组件90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四凹部125’的一深度d2’大于感测组件900’一部分的一厚度T2’,避免感测组件900’受到其他元件碰撞。第四凹部125’贯穿底座12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四凹部125’邻接第一凹部122’,并且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第四凹部125不同之处为第四凹部125’邻接第三凹部124’。第四凹部125’较第一凹部122’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
第五凹部126’容纳驱动组件6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五凹部126’具有一底面126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126’相邻于第一凹部122’以及第三凹部124’,当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五凹部126’的底面126a’较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以及第三凹部124’的底面124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并且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第五凹部126不同之处为第五凹部126’不相邻于第二凹部123’,并且第五凹部126’的底面126a’较第二凹部123’的底面123a’更靠近上盖110’的上表面112’。通过设置第一凹部122’以及第五凹部126’分别容纳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由于第五凹部126’的底面126a’与第一凹部122’的底面122a’的距离大于导磁性元件800’的厚度,使得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之间具有不为零的一间隙,以如前所述可容置电路组件700’的一部分,进而达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小型化,并且导磁性元件800’与驱动组件600’之间的距离仍使得导磁性元件800’足以影响驱动组件600’。
第六凹部127’容纳止动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第六凹部127不同之处为第六凹部127’贯穿底座12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六凹部127’相邻于第五凹部126’,并且第六凹部127’较第一凹部122’、第二凹部123’、第三凹部124’以及第五凹部126’更远离底座120’的开口121’。
可在底座120’与各元件之间设置一接着元件(未图示),使得接着元件直接接触底座120’、导磁性元件800’、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以及止动元件300’,而将导磁性元件800’、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以及止动元件300’固定至底座120’。
接着请参考图8至图12,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为清楚示出个元件位置,仅示出两个叶片400’并且第三抗反射结构130’以透明表示,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可动元件200’具有三个第一凸出部210’、三个第二凸出部220’、三个第三凸出部230’、三个第一容纳部240’以及一开口201’。第一凸出部21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上盖110’延伸,穿过叶片400’而容纳于上盖110’的第一容纳部113a’,第二凸出部220’沿着垂直于光轴O并且远离开口201’的方向延伸,具有一第一侧边221’以及一第二侧边222’,第一侧边221’与第二侧边222’接触止动元件300’。第三凸出部23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底座120’延伸,并且接触引导组件500’。第一容纳部240’形成于两个第三凸出部230’之间,容纳驱动组件600’的一部分。开口201’接受入射光。
止动元件300’具有三个止动部310’、三个第一凸出部320’、三个第二凸出部330’、三个第三凸出部340’、一第一容纳部350’以及一开口301’。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止动元件300’较可动元件200’更远离光轴O。止动部310’沿着垂直于光轴O并且往开口301’的方向延伸,限制可动元件200’相对固定部100’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更详细地说,可动元件200’的第二凸出部220’设置于两个止动部310’之间,当第二凸出部220’的第一侧边221’接触其中一个止动部310’时,可动元件200’便停止运动,并且第二凸出部220’的第二侧边222’接触另一个止动部310’时,可动元件200’也停止运动,因此,可动元件200’在两个止动部310’之间运动的范围称为上述的极限范围。
第一凸出部32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上盖110’延伸,穿过第三抗反射结构130’以及叶片400’而容纳于上盖110’的第二容纳部113b’。第二凸出部33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底座120’延伸,并且可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底座120’的第六凹部127’。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上,止动元件300’的最大尺寸大于底座120’的最大尺寸。第三凸出部34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上盖110’延伸,可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上盖110’的凹部114’。第一容纳部350’容纳第三抗反射结构130’。
在本实施例中,叶片400’为三个,每一个叶片400’具有一连接部410’以及一遮挡部420’,连接部410’上具有一孔洞411’以及一容纳部412’,止动元件300’的第一凸出部320’穿过孔洞411’而容纳于上盖110’,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凸出部210’穿过容纳部412’而容纳于上盖110’。遮挡部420’设置以遮挡入射光。
当驱动组件600’驱动可动元件200’相对固定部100’运动时,可动元件200’以一第一转轴转动,在本实施例,第一转轴为光轴O。而可动元件200’的运动进而使得叶片400’运动,更详细地说,可动元件200’以第一转轴转动时,可动元件200’的每一个第一凸出部210’在每一个叶片400’的容纳部412’移动,使得三个叶片400’可以分别以止动元件300’的第一凸出部210’(可视为第二转轴至第四转轴)为转轴而转动,而使得当沿着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遮挡部420’与开口111’重叠的面积改变。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至第四转轴不同,并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至第四转轴平行。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叶片400’数量为三个,但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
接着请参考图8至图13,图13为沿着图7的A-A’切线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剖面图。引导组件500’包括为球状的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可相对固定部100’或可动元件200’运动。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围绕光轴O排列。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光轴O穿过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所形成的一三角形。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组件500’具有三个中介元件,但中介元件的数量以及形状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
引导组件500’可活动地设置于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可减少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之间的摩擦。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600’与引导组件500’至少部分重叠。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600’与引导组件500’不重叠。更详细地说,引导组件50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3’以及可动元件200’的第三凸出部230’之间。以下以第一中介元件510’说明引导组件500’与固定部100’以及可动元件200’之间的关系,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类似于第一中介元件510’而在此省略。第三凸出部230’以及第二凹部123’限制第一中介元件510’的活动范围,第三凸出部230’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231’,第二凹部123’的底面123a’可作为一第二引导表面123a’,第一中介元件510’直接接触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3a’,并且第一中介元件510’可相对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3a’运动。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大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
更详细地说,如图10所示,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3’具有刚好容纳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而如图12所示,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引导表面231’具有大于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使得驱动组件600’驱动可动元件200’运动时,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固定部100’在第二凹部123’原处转动,而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于可动元件200’,可在第一引导表面231’转动一距离。
然而,引导组件500’与可动元件200’以及固定部100’的配置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举例来说,第一中介元件510’也可固定于第二凹部123’。或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小于第二引导表面123a’的面积。或是不使用第一中介元件510’,而在可动元件200’与固定部100’之间设置适合的材料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接着请参考图8、图12以及图14,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驱动组件600’包括三个磁性元件610’以及一驱动线圈组620’,三个磁性元件610’对称地设置于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容纳部240’中,可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可动元件200’,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600’至少部分位于止动元件300’与底座120’之间。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磁性元件610’的中心位于相邻两个止动部310’之间。磁性元件610’包括两个磁性单元611’,每个磁性单元611’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而两个磁性单元611’沿着一第一假想线L’排列,并在相反两侧形成两个磁极面S1’,其中一磁极面S1面向驱动线圈组620’。第一假想线L’不平行于光轴O,更详细地说,第一假想线L’为弧形并且与光轴O垂直,且第一假想线L’与光轴O不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磁性单元611’可以为永久磁铁。
驱动线圈组620’固定于固定部100’,更详细地说,驱动线圈620’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五凹部126’。驱动线圈组620’包括一主体部621’以及多个驱动线圈622’,多个驱动线圈622’内埋于主体部621’中,驱动线圈622’的数量对应磁性单元611’的数量,并且驱动线圈621’的绕线轴与光轴O平行,并且绕线轴穿过磁性元件610’。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驱动线圈622’中的其中四个线圈为一第一驱动线圈622a’、一第二驱动线圈622b’、一第三驱动线圈622c’以及一第四驱动线圈622d’,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线圈622a’与第二驱动线圈622b’分别位于光轴O的两侧并对称于光轴O,并且第一驱动线圈622a’至第三驱动线圈622c’的最短距离与第一驱动线圈622a’至第四驱动线圈622d’的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相对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一个环形磁性元件610,本实施例中示出的三个弧形的磁性元件610’,可更节省制造成本,但磁性元件的数量以及形状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例如,磁性元件610与磁性元件610’可互换使用。
接着请参考图8、图14以及图15,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电路组件700’包括具有板状结构的一第一电路元件710’以及一第二电路元件720’,第一电路元件71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720’为分别独立的个体。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710’以及第二电路元件720’互相平行,并且第一电路元件710’与第二电路元件720’可具有不为零的一间距,以设置接着元件。
第一电路元件710’电性连接感测组件900’以及驱动组件600’。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710’位于导磁性元件800’以及驱动线圈组620’之间。第一电路元件710’具有多个内部连接部711’以及一主体部712’,内部连接部711’为去除部分主体部712’而露出的部分,因此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上,内部连接部711’的厚度小于主体部712’的厚度。每一个内部连接部711’彼此平行并且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711S’,两个连接部表面711S’相反,两个连接部表面711S’的其中一个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
第二电路元件720’设置于驱动线圈组620’,包括四个外部连接部721’以及多个内部连接部722’。外部连接部721’由主体部621’向远离光轴O的方向延伸并且去除部分主体部621’而露出的部分,四个外部连接部721’分别是第一外部连接部721a’、第二外部连接部721b’、第三外部连接部721c’以及第四外部连接部721d’。第一外部连接部721a’与第二外部连接部721b’不平行,并且第三外部连接部721c’与第四外部连接部721d’不平行,第一外部连接部721a’与第三外部连接部721c’可平行或不平行,并且第二外部连接部721b’与第四外部连接部721d’可平行或不平行。每一个外部连接部721’都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721S’,两个连接部表面721S’彼此相反,一个连接部表面721S’朝向靠近入射光的方向,另一个连接部表面721S’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因此,同一个外部连接部720’可由不同的连接部表面721S’与外部电路连接。
多个内部连接部722’与第一电路元件710’连接,内部连接部722’为由主体部621’向远离光轴O的方向延伸并且去除部分主体部621’而露出的部分,内部连接部722’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外部连接部721a’、第二外部连接部721b’、第三外部连接部721c’以及第四外部连接部721d’皆不同,每一个内部连接部722’彼此平行并且具有一连接部表面722S’,此连接部表面722S’朝向远离入射光的方向。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元件710’的内部连接部711’与第二电路元件720’的内部连接部722’至少部分重叠。可在连接部表面711S’与连接部表面722S’设置一接着元件(例如,锡球),而将第一电路元件710’与第二电路元件720’连接。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电路组件700’并非一体成形,但不限于此,也可视需求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中的电路组件700互换。
导磁性元件800’具有环形结构而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一凹部122’。导磁性元件800’对应磁性元件610’以调整磁性元件610’的磁力分布,进而提升驱动组件600’的驱动力。
感测组件900’用以感测固定部100’与可动元件200’的相对运动,感测组件9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可动元件200’,并且感测组件900’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于固定部100’,举例来说,感测组件900’可包括感测元件910’、电子元件920’以及感测磁性元件930’,感测元件910’以及电子元件920’设置于第一电路元件710’并容纳于底座120’的第四凹部125’,感测元件910’例如可为霍尔传感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敏电阻传感器(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传感器(Tunnel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或磁通量传感器(Fluxgate)等,可感测设置于可动元件200’上的感测磁性元件930’的磁场,藉以获得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底座12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610’可同时作为感测磁性元件93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磁性元件610’与感测元件910’至少部分重叠,感测元件910’与第一线圈622a’、第二线圈622b’、第三线圈622c’以及第四线圈622d’皆不重叠,感测元件910’与导磁性元件800’不重叠。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应用于光圈的调整作动大致如下所述,可动元件200’位于一初始位置,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感测元件910’与两个磁性单元611’的交界重叠,感测组件900’对应光圈目标值输出一信号至电路组件700’,电路组件700’输出一电流至驱动线圈组620’,使得驱动线圈组620’与磁性元件610’之间产生一电磁力,此电磁力驱动磁性元件610’,使得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而绕光轴O转动,当可动元件200’转动时,使得叶片400’以止动元件300’的第一凸出部320’为转轴转动,进而使得遮挡部420’遮蔽开口111’,而达到光圈的目标值。
如上所述,通过信号可控制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在一控制范围内转动,而通过止动部300’而限制可动元件200’在极限范围内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可动元件200’转动的极限范围小于磁性单元611’的长度,也就是说,可动元件200’运动的极限范围不超过磁性单元611’的一磁极。并且极限范围大于控制范围,也就是说,极限范围的可旋转角度大于控制范围的可旋转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可动元件200’转动的极限范围至少大于30度。
接着请参考图16至图18,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爆炸图。图1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具有一光轴O,包括一固定部100”、一可动元件200”、一止动元件300”、一引导组件500”、一驱动组件600”、一电路组件700”、一导磁性元件800”以及一感测组件900”。
如图17所示,固定部100”包括一上盖(未图示)以及一底座120”,在本实施例中,上盖可与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上盖110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上盖110’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底座120”具有一第一凹部121”、第二凹部122”、第三凹部123”以及第四凹部124”。第一凹部121”容纳导磁性元件800”,并且第一凹部121”的一深度d1”大于导磁性元件800”的一厚度T1”,第一凹部121”具有一底面121a”,此底面121a”与光轴O垂直并面向导磁性元件800”。
第二凹部122”容纳引导组件5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凹部122”具有一底面122a”,此底面122a”配合引导组件500”的形状。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2”相邻于第一凹部121”,并且第二凹部122”较第一凹部121”更远离光轴O。当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122”的底面122a”较第一凹部121”的底面121a”更靠近一入射光的一入射面I。
第三凹部123”容纳止动元件300”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凹部123”贯穿底座12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凹部123”相邻于第一凹部121”,并且第三凹部123”较第一凹部122”更靠近光轴O。
第四凹部124”容纳感测组件90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四凹部124”的一深度d2”大于感测组件900”的一部分的厚度T2”,避免感测组件900”受到其他元件碰撞。第四凹部124”具有一底面124a”。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四凹部124”邻接第一凹部121”,并且第四凹部124”较第三凹部123”更远离光轴O,第四凹部124”较第二凹部122”更接近光轴O。
可在底座120”与各元件之间设置一接着元件(未图示),使得接着元件直接接触底座120”、导磁性元件800”以及止动元件300”,而将导磁性元件800”以及止动元件300”固定至底座120”。
接着请参考图17以及图19,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可动元件200”具有一第一凸出部210”、一第二凸出部220”、一第一容纳部230”、一第二容纳部240”以及一开口201”。第一凸出部210”沿着垂直并且朝向光轴O的方向延伸,具有一第一侧边211”以及一第二侧边212”,第一侧边211”与第二侧边212”可接触止动元件300”。
第二凸出部220”具有环型结构,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往底座120”延伸,第二凸出部220”分隔第一容纳部230”以及第二容纳部240”。第一容纳部230”容纳驱动组件600”的一部分。第二容纳部240”容纳引导组件500”的一部分,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容纳部230”较第二容纳部240”更接近光轴O,并且第一凸出部210”较第一容纳部230”更接近光轴O。开口201”容纳止动元件300”的一部分,并接受入射光。
止动元件300”具有一止动部310”、两个凸出部320”以及一开口330”,止动部310”为一弧形结构,具有第一侧壁311”以及第二侧壁312”,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延伸,分别可接触可动元件200”的第一侧边211”以及第二侧边212”。止动元件300”可限制可动元件200”相对固定部100”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更详细地说,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凸出部210”设置于止动元件300”的第一侧壁311”以及第二侧壁312”之间,当第一凸出部210”的第一侧边211”接触止动部310”的第一侧壁311”,可动元件200”便停止运动,并且当第一凸出部210”的第二侧边212”接触止动部310”的第二侧壁312”时,可动元件200”也停止运动,因此,可动元件200”在止动部310”的两个侧壁之间运动的范围称为上述的极限范围。凸出部32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朝底座120”延伸,并且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底座120”的第三凹部123”。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未示出叶片,但类似于前面两个实施例,类似的叶片可设置于可动元件200”。
本实施例的引导组件500”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引导组件500类似,包括为球状的第一中介元件510”、第二中介元件520”以及第三中介元件53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2”以及可动元件200”的第二容纳部240”之间。第二容纳部240”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241”,第二凹部122”的底面122a”可作为一第二引导表面122a”,引导组件500”直接接触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2a”,并且引导组件500”可相对第一引导表面231”以及第二引导表面122a”运动。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与第二引导表面122a”的面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31”的面积大于第二引导表面122a”的面积。
更详细地说,如图18所示,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底座120”的第二凹部122”具有刚好容纳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而如图19所示,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引导表面231”具有大于第一中介元件510”的形状。使得驱动组件600”驱动可动元件200”运动时,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固定部100”在第二凹部122”原处转动,而第一中介元件510”相对于可动元件200”,可在第一引导表面231”转动一距离。
本实施例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其中一个差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容纳部230”为环形凹陷结构,因此,第一中介元件510”在第一引导表面231”转动的距离可较第一中介元件510”在第一引导表面231”转动的距离长。
然而,引导组件500”与可动元件200”以及固定部100”的配置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例如,也可以采用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中引导组件500’与可动元件200’以及固定部100’类似的配置。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导磁性元件800”以及感测组件900”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导磁性元件800以及感测组件900类似,驱动组件600”包括一磁性元件610”以及一驱动线圈组620”,磁性元件610”由多个磁性单元611”排列为一环形结构而组成,电路组件700”包括具有板状结构的一第一电路元件710”以及多个外部连接部720”,导磁性元件800”具有一容纳部810”,感测组件900”可包括感测元件910”以及感测磁性元件920”。其他细部特征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的其中一个差别在于磁性元件610”设置于可动元件200”的第一容纳部230”中,可通过接着元件而固定于可动元件200”,而驱动线圈组620”与电路组件700”以及导磁性元件800”具有类似的形状,可以以接着元件固定在一起而设置于底座120”的第一凹部121”。
尽管在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600”、电路组件700”、导磁性元件800”以及感测组件900”使用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中类似的元件,但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例如也可使用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中类似的元件。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作动大致如下所述,可动元件200”位于一初始位置,当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感测元件910”与两个磁性单元611”的交界重叠,感测组件900”输出一信号至电路组件700”,电路组件700”输出一电流至驱动线圈组620”,使得驱动线圈组620”与磁性元件610”之间产生一电磁力,此电磁力驱动磁性元件610”,使得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而绕光轴O转动。
如上所述,通过信号可控制可动元件200”相对于固定部100”在一控制范围内运动,而通过止动元件300”而限制可动元件200”在极限范围内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开放回路控制,利用输入交流信号,使得可动元件200”可达成大角度的旋转。与可动元件200、200’不同,可动元件200”转动的极限范围可超过一磁极,也就是说,可动元件200”转动的极限范围可大于磁性单元611”的长度。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除了可应用于改变光圈大小之外,也可用于驱动需要长行程旋转的元件。
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可动元件、多个叶片以及驱动组件。固定部具有开口,可动元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多个叶片连接可动元件,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其中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可动元件,改变叶片与开口的重叠面积,进而控制入射光量,而可应用于例如可变光圈等。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各元件的特殊位置、大小关不但可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特定方向的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另外经由搭配不同的光学模块可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进一步提升光学品质(例如拍摄品质或是深度感测精度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从本实用新型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轴,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固定部,具有一开口;
一可动元件,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多个叶片,连接该可动元件;以及
一驱动组件,驱动该可动元件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其中通过该驱动组件驱动该可动元件,改变该多个叶片与该开口的一重叠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止动元件,连接至该固定部;
一引导组件,设置于该可动元件与该固定部之间;
一导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
一电路组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以及
一感测组件,设置于该电路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包括:
一上盖,具有一上表面以及该开口,该上表面朝向一入射光;以及
一底座,与该上盖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设置,具有:
一开口,
一第一凹部,容纳该导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凹部的一深度大于该导磁性元件的一厚度,该第一凹部具有一底面,该底面与该光轴垂直并面向该导磁性元件;
一第二凹部,容纳该引导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二凹部具有一底面,该底面配合该引导组件的形状,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二凹部相邻于该第一凹部,并且该第二凹部较该第一凹部更远离该底座的该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二凹部的该底面较该第一凹部的该底面更靠近该上盖的该上表面;
一第三凹部,容纳该电路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三凹部具有一底面,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三凹部相邻于该第一凹部,并且该第三凹部较该第一凹部更远离该底座的该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三凹部的该底面较该第一凹部的该底面更靠近该上盖的该上表面;
一第四凹部,容纳该感测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该第四凹部贯穿该底座,该第四凹部的一深度大于该感测组件的一部分的一厚度,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四凹部邻接该第一凹部,并且该第四凹部较该第一凹部更远离该底座的该开口;
一第五凹部,容纳该驱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五凹部具有一底面,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五凹部相邻于该第一凹部、该第二凹部以及该第三凹部,并且该第五凹部较该第一凹部更远离该底座的该开口,该第五凹部与该第二凹部以及该第三凹部至该底座的该开口的一距离相同,其中当沿着垂直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五凹部的该底面较该第一凹部的该底面以及该第三凹部的该底面更靠近该上盖的该上表面;以及
一第六凹部,容纳该止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贯穿该底座,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六凹部相邻于该第五凹部,并且该第六凹部较该第一凹部、该第二凹部、该第三凹部以及该第五凹部更远离该底座的该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盖还包括:
一第一抗反射结构,设置于该上表面,具有一第一抗反射表面,该第一抗反射表面面向该入射光,其中该第一抗反射表面与该光轴不平行,其中该第一抗反射表面与该光轴垂直,其中该第一抗反射表面的一反射率小于该上盖的一反射率;以及
一第二抗反射结构,由该上表面向该开口延伸,与该上表面成一角度并且围绕该开口,该第二抗反射结构与该光轴不平行也不垂直,该第二抗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二抗反射表面,形成在该第二抗反射结构靠近该入射光的一表面,该第二抗反射表面的一反射率小于该上盖的该反射率;
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三抗反射结构,该第三抗反射结构为一板状结构,具有对应该入射光的一开口,其中当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三抗反射结构位于该叶片与该可动元件之间,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三抗反射结构至少部分与该叶片以及该可动元件重叠;
其中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上盖的该开口的一面积以及该底座的该开口的一面积与该第三抗反射结构的该开口的一面积不同,其中该上盖的该开口的该面积大于该第三抗反射结构的该开口的该面积,并且该底座的该开口的该面积大于该上盖的该开口的该面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元件,分别穿过该多个叶片而将该止动元件连接至该固定部;其中该可动元件具有:
多个齿状部,与该多个叶片连接;
一第一容纳部,容纳该止动元件的一部分;
多个第二容纳部,容纳该引导组件的一部分;
一第三容纳部,容纳该驱动组件的一部分;以及
一开口,接收一入射光;
其中该止动元件限制该可动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具有:
一止动部,为一凸出结构,具有一第一侧壁以及一第二侧壁,容纳于该可动元件的该第一容纳部,并且限制该可动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其中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为相反设置,并且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与该光轴平行;
多个孔洞,与该多个连接元件连接;
一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并且朝该底座延伸,而固定于该底座;以及
一开口,接收该入射光;
其中该多个叶片的每一个具有:
一连接部,具有一孔洞以及一齿状部,该连接元件穿过该孔洞,该连接部的该齿状部与该可动元件的该齿状部咬合;以及
一遮挡部,配置以遮挡该入射光;
其中该驱动组件驱动该可动元件以一第一转轴转动,该可动元件进而使得该多个叶片分别以该多个连接元件为转轴转动,该多个连接元件之一具有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转轴与该第一转轴不同,该第一转轴与该光轴平行,该第二转轴与该第一转轴平行;
其中该驱动组件包括一磁性元件,该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而该极限范围不超过该磁性单元的一长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动元件具有:
多个第一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并且朝该上盖延伸,穿过该叶片而容纳于该上盖;
多个第二凸出部,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一方向并且远离该开口延伸,每一个第二凸出部具有一第一侧边以及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接触该止动元件;
多个第三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并且朝该底座延伸,并且接触该引导组件;
多个第一容纳部,容纳该驱动组件的一部分,每一个第一容纳部形成于两个第三凸出部之间;以及
一开口,接收一入射光;
其中该止动元件限制该可动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具有:
多个止动部,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并且朝该开口延伸,限制该可动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在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其中该可动元件的该第二凸出部设置于两个止动部之间;
多个第一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并且朝该上盖延伸,穿过该叶片而容纳于该上盖;
多个第二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并且朝该底座延伸,并且固定于该底座;
多个第三凸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并且朝该上盖延伸,而固定于该上盖;以及
一开口,接收该入射光;
其中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止动元件较该可动元件更远离该光轴;
其中每一个叶片具有:
一连接部,具有一孔洞以及一容纳部,其中该止动元件的该第一凸出部穿过该孔洞而容纳于该上盖,该可动元件的该第一凸出部穿过该容纳部而容纳于该上盖;以及
一遮挡部,配置以遮挡该入射光;
其中该驱动组件驱动该可动元件以一第一转轴转动,该可动元件进而使得该多个叶片分别以该止动元件的该多个第一凸出部为转轴转动,该多个第一凸出部中的一具有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转轴与该第一转轴不同,该第一转轴与该光轴平行,该第二转轴与该第一转轴平行;
其中该驱动组件包括一磁性元件,该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而该极限范围不超过该磁性单元的一长度;
其中该止动元件限制该可动元件在该极限范围内转动,而该可动元件转动的该极限范围至少大于30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引导组件包括一第一中介元件、一第二中介元件以及一第三中介元件,该第一中介元件、该第二中介元件以及该第三中介元件相对该固定部以及该可动元件可运动,其中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中介元件、该第二中介元件以及该第三中介元件围绕该光轴排列,该光轴穿过该第一中介元件、该第二中介元件以及该第三中介元件所形成的一三角形;
其中该可动元件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二引导表面,并且该第一中介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引导表面以及该第二引导表面,其中该第一引导表面的一面积与该第二引导表面的一面积不同,其中该第一引导表面的该面积大于该第二引导表面的该面积。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组件包括:
一磁性元件,包括多个磁性单元,每个磁性单元具有一个N磁极以及一个S磁极,且该多个磁性单元的磁极方向平行于光轴,而该多个磁性单元沿着一第一假想线排列并形成两个磁极面,该两个磁极面彼此相反,该磁性元件为永久磁铁,其中该第一假想线不平行于该光轴,该第一假想线垂直于该光轴,该第一假想线与该光轴不相交,该第一假想线为一弧形;以及
一驱动线圈组,面向该两个磁极面之一而设置于该固定部,包括多个驱动线圈以及一主体部,该多个驱动线圈内埋于该主体部中,该驱动线圈的数量对应该磁性单元的数量,并且该多个驱动线圈的一绕线轴与该光轴平行,该绕线轴穿过该磁性元件;
其中在该多个驱动线圈中的其中四个线圈为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以及一第四线圈,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并对称于该光轴,该第一线圈至该第三线圈的一最短距离与该第一线圈至该第四线圈的一最短距离相等;
其中该感测组件包括:
一感测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可动元件;以及
一感测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以感测该感测磁性元件的一磁场,藉以获得该可动元件相对于该固定部的一位置;
其中该磁性元件同时作为该感测磁性元件,当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磁性元件与该感测元件至少部分重叠,并且该感测元件与该第一线圈、该第二线圈、该第三线圈以及该第四线圈皆不重叠,并且该感测元件与该导磁性元件不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具有一环形结构;
其中该电路组件为板状结构,包括:
一第一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该感测组件以及该驱动组件;以及
多个外部连接部,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延伸,并且与多个外部元件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外两个磁性元件,三个磁性元件具有弧形结构并对称设置于可动元件;
其中该电路组件包括:
一第一电路元件,为一板状结构,具有多个内部连接部以及一主体部,该内部连接部为去除部分该主体部而露出的部分,其中在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上,该内部连接部的一厚度小于该主体部的一厚度,每一个内部连接部彼此平行并且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该两个连接部表面彼此相反,该两个连接部表面的其中一个朝向该入射光,该第一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该感测组件以及该驱动组件,其中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电路元件位于该导磁性元件以及该驱动线圈组之间;以及
一第二电路元件,设置于该驱动线圈组,包括:
多个外部连接部,由该驱动线圈组的该主体部向远离该光轴的多个方向延伸,包括一第一外部连接部、一第二外部连接部、一第三外部连接部以及一第四外部连接部,该第一外部连接部与该第二外部连接部不平行,并且该第三外部连接部与该第四外部连接部不平行,其中每一个外部连接部都具有两个连接部表面,该两个连接部表面彼此相反,该两个连接部表面的一朝向靠近该入射光的一方向,另一个连接部表面朝向远离该入射光的该方向;以及
多个内部连接部,连接该第一电路元件,由该驱动线圈组的该主体部向远离该光轴的一方向延伸,为去除部分该驱动线圈组的该主体部而露出的部分,该内部连接部延伸的该方向与该第一外部连接部、该第二外部连接部、该第三外部连接部以及该第四外部连接部皆不同,每一个该内部连接部彼此平行,具有一连接部表面,该连接部表面朝向远离该入射光的该方向,其中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电路元件的该多个内部连接部与该第二电路元件的该多个内部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该第一电路元件以及该第二电路元件为分别独立的个体,其中沿着垂直于该光轴的该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电路元件以及该第二电路元件互相平行,并且该第一电路元件与该第二电路元件具有不为零的一间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912743P | 2019-10-09 | 2019-10-09 | |
US62/912,743 | 2019-10-09 | ||
US202062964377P | 2020-01-22 | 2020-01-22 | |
US62/964,377 | 2020-01-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84036U true CN212484036U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28266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4617.XA Pending CN112711159A (zh) | 2019-10-09 | 2020-10-09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CN202022234809.4U Active CN212484036U (zh) | 2019-10-09 | 2020-10-09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4617.XA Pending CN112711159A (zh) | 2019-10-09 | 2020-10-09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01074B2 (zh) |
EP (1) | EP3805817A1 (zh) |
CN (2) | CN11271115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4084A1 (zh) * | 2021-12-08 | 2023-06-15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可变光圈装置以及摄像模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39907B1 (ko) * | 2020-10-26 | 2022-09-05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조리개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WO2023093839A1 (zh) * | 2021-11-25 | 2023-06-01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可变光圈装置和带有可变光圈装置的摄像模组 |
TWI804212B (zh) | 2022-02-25 | 2023-06-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可控光圈、微型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TWI836408B (zh) * | 2022-04-22 | 2024-03-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219552740U (zh) * | 2023-01-19 | 2023-08-18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
CN117311059B (zh) * | 2023-11-07 | 2024-05-28 | 广东誉品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镜头用一体式可变光圈盖板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515328D0 (en) | 1995-07-26 | 1995-09-20 | Willson Peter D W |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light quality:-diaphagm,colour changer and dimmer |
KR100975630B1 (ko) * | 2009-10-21 | 2010-08-17 | 자화전자(주) | 카메라폰용 광량 조절장치 |
US7881598B1 (en) * | 2009-12-03 | 2011-02-01 | Tdk Taiwan Corporation | Anti-shake auto-focus modular structure |
EP3088931B1 (en) | 2015-04-30 | 2024-09-04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WO2017010174A1 (ja) * | 2015-07-13 | 2017-01-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KR20180105970A (ko) * | 2017-03-16 | 2018-10-01 | 마이크로엑츄에이터(주) | 조리개장치 |
-
2020
- 2020-10-09 CN CN202011074617.XA patent/CN112711159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0-09 EP EP20200953.6A patent/EP380581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10-09 US US17/067,030 patent/US1200107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0-09 CN CN202022234809.4U patent/CN212484036U/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5-03 US US18/654,423 patent/US20240288657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4084A1 (zh) * | 2021-12-08 | 2023-06-15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可变光圈装置以及摄像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01074B2 (en) | 2024-06-04 |
CN112711159A (zh) | 2021-04-27 |
EP3805817A1 (en) | 2021-04-14 |
US20240288657A1 (en) | 2024-08-29 |
US20210109305A1 (en) | 2021-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84036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07404607B (zh) | 摄像模块及其影像撷取单元 | |
CN107463050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CN111258083B (zh) |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US9720252B2 (en) |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 |
CN106896620B (zh) |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598953B2 (en) |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and having a rolling support mechanism | |
US9477093B2 (en) | Lens drive apparatus,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 |
US9025034B2 (en) | Image blur correction unit, image blur compensation device, and optical apparatus | |
CN111856837A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CN113050341A (zh) | 相机模块 | |
KR102248522B1 (ko) | 조리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CN111752067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KR20230124057A (ko) | 카메라 모듈 및 전자기기 | |
CN113985555B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20357350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JP6485727B2 (ja) |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3210563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JP2021018314A (ja) |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 | |
US11982865B2 (en) |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 |
KR20190129656A (ko) | 조리개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CN112882312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
KR20140092822A (ko) | 조리개 장치, 구동 모터 및 카메라 | |
JP7344780B2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2008026882A (ja) | 位置決め装置、ブレ補正装置、電子機器、及び、位置決め装置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