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0175U - 一种电动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0175U
CN212480175U CN202021062771.0U CN202021062771U CN212480175U CN 212480175 U CN212480175 U CN 212480175U CN 202021062771 U CN202021062771 U CN 202021062771U CN 212480175 U CN212480175 U CN 212480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ection
bearing
sliding
n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627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Climate and Appliance Contro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Climate and Appliance Control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Climate and Appliance Control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627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80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0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0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阀,包括所述螺母部件包括螺母,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转子和丝杆,所述螺母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套和阀芯,所述阀套大致呈圆筒状,所述阀套与所述丝杆活动连接,所述丝杆能够带动所述阀套轴向移动,所述阀套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阀芯能够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密封部抵接或分离,所述阀套包括所述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径,所述螺母包括导向孔段,所述导向孔段包括小孔段和大孔段,所述小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大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小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孔段的内径,能够改善电动阀关阀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阀。
背景技术
在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如制冷技术领域,电动阀可用于切断或调节冷媒或调节压缩机吸入压力。图8所示为背景技术一种电动阀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图8中阀芯部件的爆炸图。如图8及图9所示,该电动阀包括电机部件01、连接件02、阀芯部件03及阀体部件04。阀芯部件03包括螺杆套031、阀芯体032、阀头组件和预紧弹簧034,阀头组件0包括阀头连接杆0331、阀头0332、密封垫0333和螺纹挡圈0334。螺杆套031与螺杆011连接,螺杆套031与阀芯体032螺纹固连,阀头连接杆0331装于阀芯体032中,螺纹挡圈0334与阀头连接杆0331螺纹固连,密封垫0333套装于阀头连接杆0331,密封垫0333受螺纹挡圈0334轴向限位,阀头0332与阀头连接杆0331螺纹连接,螺纹挡圈0334压紧密封垫0333。该电动阀阀芯部件03与螺母011螺纹连接,阀芯部件03能够相对于连接件02的内壁贴合滑动,阀芯部件03存在卡死而影响电动阀的关阀可靠性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阀,其能够改善电动阀的关阀可靠性。
电动阀包括阀体部件、阀座部件、螺母部件、转子部件和阀芯部件,所述螺母部件与所述阀体部件固定连接,所述转子部件能够带动所述阀芯部件沿所述阀体部件的轴向移动,所述螺母部件包括螺母,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转子和丝杆,所述螺母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套和阀芯,所述阀套大致呈圆筒状,所述阀套与所述丝杆活动连接,所述丝杆能够带动所述阀套轴向移动,所述阀套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阀芯能够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密封部抵接或分离,所述阀套包括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径,所述螺母包括导向孔段,所述导向孔段包括小孔段和大孔段,所述小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大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小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孔段的内径,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小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大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
本方案的电动阀,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套和阀芯,所述阀套大致呈圆筒状,所述阀套与所述丝杆活动连接,所述阀芯能够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密封部抵接或分离,所述阀套包括所述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径,所述螺母包括导向孔段,所述导向孔段包括小孔段和大孔段,所述小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大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小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孔段的内径,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小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大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能够改善电动阀的关阀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有益效果的电动阀的装配方法,所述电动阀包括阀体部件、阀座部件、螺母部件、转子部件和阀芯部件,所述螺母部件包括螺母,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转子、丝杆和轴承,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套、阀芯、轴承座和弹性件,所述阀套大致呈圆筒状,所述阀套包括所述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径,所述螺母包括导向孔段,所述导向孔段包括小孔段和大孔段,所述小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大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小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孔段的内径,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组装丝杆组件:将所述轴承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
组装阀套丝杆组件:将所述阀套与所述丝杆组件d活动连接;
组装阀芯丝杆组件:在所述阀套的内腔装入所述轴承座和所述弹性件之后,将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套固定连接,使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轴承座抵接,使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部分零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阀套的剖视图;
图4所示为图1中阀芯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阀芯部件与丝杆等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1中阀芯的剖视图;
图7所示为图1中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背景技术一种电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8中阀芯部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先说明的是,本文中若使用侧位词,如“上”和“下”等,均是以本文说明书附图中图示位置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不应当对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部分零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阀套的剖视图,图4所示为图1中阀芯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阀芯部件与丝杆等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1中阀芯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电动阀包括阀体部件10、阀座部件20、转子部件30、螺母部件40和阀芯部件50。阀体部件10包括上阀体11、下阀体12、连接套13,下阀体12包括第一连接口部121,第一接管14与第一连接口部121固定连接。上阀体11、下阀体12和连接套13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连接套13大致呈圆筒状,其包括位于下阀体12的内部的第二插入部132、位于上阀体11的内部的第一插入部131、位于上阀体11的下端与下阀体12的上端之间的连接部133。第一插入部131与连接部133共同形成第一定位部,第二插入部132与连接部133共同形成第二定位部。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部133的外径大于第二插入部132的外径,连接部133的外径大于第一插入部131的外径。这样,连接部133与第一插入部131共同形成台阶状的第一定位部1301,连接部133与第二插入部132共同形成台阶状的第二定位部1302。上阀体11的下端与连接部133接触,第一插入部131的外壁与上阀体11的内壁过盈配合,下阀体12的上端与连接部133接触,第二插入部132的外壁与下阀体12的内壁过盈配合。此时,上阀体11与连接部133配合处形成第一焊接位置,上阀体11与连接部133在第一焊接位置通过激光焊或氩弧焊焊接固定。下阀体12与连接部133配合处形成第二焊接位置,下阀体12与连接部133在第二焊接位置通过激光焊或氩弧焊或炉焊焊接固定。
上阀体11为不锈钢拉伸件,下阀体12为不锈钢拉伸件,上阀体11与连接套13通过第一定位部1301进行定位,下阀体12与连接套13通过第二定位部1302进行定位,如此设计,定位方便,且有利于上阀体11与下阀体12的同轴精度,也即有利于后续阀芯51与阀座部件20的密封部之间的配合精度的提高。
如图1所示,阀座部件20包括阀座体21、压环22、密封环23和内衬套24。阀座体21与下阀体12焊接固定,压环22与阀座体21二者铆压固定,密封环23安装于阀座体21的台阶孔与内衬套24之间。密封环23由非金属软性材料制成,例如由橡胶材料制成,或者由PTFE材料制成,密封环23包括密封部231,下阀体12与阀座体21焊接固定,第二接管25与阀座体21的第二连接口部211焊接固定。
转子部件30、螺母部件40、阀芯部件50均设置于阀腔内。如图1所示,转子部件30能够相对于阀体部件10轴向移动,转子部件30包括转子31、固定架32、丝杆33。固定架32与转子31及丝杆33固定连接。转子31与上阀体11间隙配合,丝杆33与螺母部件40的螺母41传动连接,具体地,丝杆33的外螺纹部与螺母41的内螺纹部螺纹配合。转子部件30能够相对于下文的螺母41一边周向转动一边轴向移动。
如图1及图2所示,螺母组件40还包括连接架42,螺母41为塑料材质,连接架42为金属材质,连接架42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连接架42与螺母41注塑固定。连接架42包括第一轴向通道421。
如图2所示,连接套13的内壁包括第三定位部1303,螺母组件40的连接架42与第三定位部1303配合预定位,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部1303呈台阶状设置,连接架42的外壁与连接套13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三焊接位置,通过激光焊或氩焊方式将连接架42与连接套13进行固定,或者,连接架42与连接套13铆压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不设置第三定位部1303,通过工装定位也可以。
转子部件30与阀芯部件50活动连接,从而转子部件30相对于螺母41轴向移动过程中,转子部件30能够带动阀芯部件50轴向移动。转子部件30还包括轴承34、连接件35。如图7所示,轴承34包括轴承内圈341、轴承外342及滚珠343。丝杆33的下端部与轴承内圈341固定连接,二者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件35设置于丝杆33的外部,丝杆33包括径向凸出部331,径向凸出部331限制连接件35自丝杆33的上端脱离丝杆33,即连接件35轴向限位于径向凸出部331与轴承34之间,连接件35与阀套52固定连接,可以铆接固定。电动阀处于开阀状态时,轴承外环342的上端与连接件35抵接,电动阀处于关阀状态时,轴承外环342的上端与连接件35之间具有位移量。
轴承34的轴承外圈342的上端面能够与连接件35的下端面接触。设置轴承34,当转子31受到驱动,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丝杆33随转子31转动并轴向移动,丝杆33向下旋转并移动时,直接作用于轴承内圈341,使轴承外圈342只受轴向力向下移动,阀芯部件50不随丝杆33的转动而转动。当阀芯部件50与密封环23的密封部231接触后,丝杆33继续向下移动压紧密封环23过程中,阀芯部件50基本不旋转,改善了阀芯部件50的下端与密封部231之间的磨损,有利于提高关阀的可靠性。
如图3及图4所示,并结合图1,阀芯部件50包括阀芯51和与阀芯51固定连接的阀套52。阀芯51大致呈轴向贯通的圆筒状,阀芯51与阀套52激光焊接固定或氩弧焊焊接固定。阀套52呈圆筒状,其在与其它零件组装前也呈轴向贯通设置。
阀套52包括支撑部520,转子部件30的连接件35座落于支撑部520,阀套52的上端与连接件35铆压固定。则丝杆33轴向向上移动时,丝杆33通过轴承34和连接件35带着阀芯部件50轴向向上移动。
阀芯部件50还包括轴承座53、弹性件54。轴承座53的上端与轴承34的轴承外圈531抵接,弹性件54的下端与阀芯51直接或间接抵接,当转子31带动丝杆33转动并轴向移动,丝杆33向下旋转移动时,丝杆33传递的向下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轴承内圈341,轴承外圈342只轴向向下移动,轴承外圈342相对于丝杆33基本不发生周向转动,轴承外圈342受到的向下的轴向力作用于弹性件54、阀芯51,实现电动阀的关阀。当丝杆33旋转并轴向向上移动时,直接作用于轴承内圈341,带动轴承外圈342向上轴向移动,作用于连接件35、阀套52、阀芯51,使阀芯51向上轴向移动,打开电动阀。
本方案的电动阀,相比于背景技术,将转子部件与大致呈圆筒状的轴向贯通的阀芯和大致呈圆筒状的阀套结合,兼顾电动阀的大口径(口径3.0mm以上)需求和电动阀的小型化,且整体结构简单。
如图5所示,为了使电动阀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更好,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4可以具体使用压缩弹簧。轴承座53大致呈中空的“凸”。轴承座53包括第一支撑段531和第二支撑段532。第一支撑段531大致呈圆环状,第二支撑段532大致呈圆环状,第一支撑段531和第二支撑段532二者的内径大致呈等径设置,便于加工,第一支撑段531的外径小于第二支撑段532的外径。第一支撑段531的内孔和第二支撑段532的内孔形成轴向孔530。弹性件54外径比轴承34外径小时,轴承座53可以呈倒置的“凸”设置,即将图5中轴承座53上下翻转设置。
阀芯51的下端能够与密封环23的密封部231抵接或分离以调节电动阀的流量。如图6所示,阀芯51呈轴向贯通设置,其包括轴向贯通的第二轴向通道5111。阀芯51大致呈中间壁厚、两端壁薄的圆筒状,阀芯51包括第一薄壁部511、基部510及第二薄壁部512。第一薄壁部511位于基部510的上侧,第二薄壁部512位于基部510的下侧。基部510的内径及外径大致呈等径设置,基部510的内径小于第一薄壁部511及第二薄壁部513的内径。基部510的上端面作为过滤部件支撑部5101。基部510自身形成供过滤部件55坐落的过滤部件支撑部5101,无需设置其它零部件来支撑过滤部件,尽量减少零部件个数,节约装配及产品成本。
如图3-图5所示,阀套52具体包括滑动配合部521、圆环状的侧凸部522及下伸部523。阀套52的下伸部523伸入阀芯51的第一薄壁部511,侧凸部522的下端面座落于第一薄壁部511的上端面,侧凸部522对阀芯51进行轴向定位。下伸部523的外壁与第一薄壁部511的内壁可以过盈配合以进行焊接前的预定位,方便后续焊接固定。
上述的阀芯部件50在转子部件的作用下,能够相对于螺母41轴向移动。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螺母41包括为阀芯部件50的轴向移动提供部分空间的导向孔段411,阀套52至少部分位于导向孔段411,导向孔段411包括小孔段4111和位于小孔段4111下侧的大孔段4112,小孔段4111的内孔大致呈圆孔,大孔段4112的内孔大致呈圆孔,小孔段4111的内径小于大孔段4112的内径。由于圆筒状的阀芯51与圆筒状的阀套52固定连接后形成的轴向长度较长,为了保证阀芯部件在轴向相对于阀体部件的同轴度,如图3所示,阀套52的滑动配合部521包括能够与小孔段4111间隙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动部5211和能够与大孔段4112间隙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5212。第一滑动部5211的外径小于第二滑动部5212的外径。螺母41的导向孔段411为阀芯部件50的轴向移动提供了移动行程空间,并且,为阀芯部件50的轴向移动提供了导向,利于改善阀芯部件50相对于电动阀的轴向的偏移和翘起,利于阀芯51的关阀可靠性。如图1所示,在电动阀关阀时,第二滑动部5211的部分外壁仍与大孔段4112的内壁间隙配合,螺母41仍对阀芯部件50进行导向。
进一步,如图3所示,阀套52的内孔具体包括第一孔段5213和第二孔段5214。第一孔段5213的内孔大致呈圆孔,第二孔段5214的内孔大致呈圆孔,第一孔段5213的孔径小于第二孔段5214的孔径,第一孔段5213位于第二孔段5214的上侧。第一孔段5213与第二孔段5214之间包括连接段5215。轴承座53的第一支撑段531伸入第一孔段5213并与第一小孔段5211的内壁间隙配合,第一支撑段531的上端与轴承43的轴承外环342抵接,第一支撑段531的内径大于轴承43的轴承内环341的外径,使第一支撑段531与轴承34的轴承内环341不接触,避免干涉。第一孔段5213的内壁为轴承座53的第一支撑段531提供导向作用。
轴承座53的第二支撑段532位于第二孔段5214内,轴承座53的第二支撑段532的上端面与阀套52之间始终具有轴向间隙t,以有利于电动阀的开阀脉冲的一致性,但需要说明的是,电动阀的阀芯部件处于不同工作位置时,其t值是有变化,不是恒定值。弹性件54设于第二孔段5214内,轴承座53的第二支撑段532的下端与弹性件54的上端相抵接。轴承座53的设置,使弹性件54与轴承座53的下端面抵接,而不是直接与轴承外圈342抵接,有利于防止弹性件54发生偏斜,传递轴向力稳定,保证关阀时的内泄漏性能,利于电动阀的可靠性,提高电动阀的寿命。
如图6所示,阀芯51在第一薄壁部511与过滤部件支撑部5101之间还包括上端内径大且下端内径小于上端内径的导向段514,导向段514的设置,便于阀芯部件52的过滤部件55的安装。过滤部件55的设置,能够改善电动阀内有流体时,流体中的杂质进入丝杆33的外螺纹部与螺母21的内螺纹部二者的配合处,防止丝杆33与螺母21因杂质造成卡死的隐患。
如图4所示,过滤部件55包括碗状的过滤件551及固定环552,过滤件551与固定环552固定连接,固定环552被轴向限位于阀芯51与阀套52之间。弹性件54套设于过滤件551的外周,并且,弹性件54的下端与固定环552抵接,固定环552座落于过滤部件支撑部5101,并被限位于过滤部件支撑部5101与阀套52的下伸部的下端之间,过滤部件55的安装可靠。弹性件54通过固定环552与阀芯51间接抵接,使得弹性件54的弹性力能够作用于阀芯51。不设置过滤部件55时,弹性件54也可以与阀芯51直接抵接。即弹性件54的一端与轴承座53抵接,弹性件54的另一端与基部510的上端抵接。
当转子31转动,带动丝杆33转动并轴向向下移动时,轴承34的轴承内圈341随丝杆33旋转并轴向向下移动,轴承34的轴承外圈342只受轴向力向下移动,轴承外圈342受到的向下的轴向力作用于轴承座53、弹性件54、过滤部件55、阀芯51,阀芯51与密封环23抵接关阀,使第一接管14与第二接管25不连通。而当丝杆33旋转并向上移动时,向上的力直接作用于轴承内圈341,带动轴承外圈342向上轴向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件35、阀套52,使阀芯51向上轴向移动,第一接管14与第二接管25连通。过滤部件55直接座落于阀芯51上与弹性件54抵接,其安装方式简便,不增加其它零部件,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装配工艺也方便。
如图1,电动阀还包括设置于连接套13与阀芯51之间的密封部件60,密封部件60的设置,使得电动阀关阀时,第一连接口部121与第二连接口部211之间不会经电动阀的阀腔连通。如图1所示,密封部件60位于连接套13的内壁与阀芯51的外壁之间,连接套13套设于密封部件60外。密封部件60与连接套13固定连接,此处的“固定”是指密封部件60在轴向不脱出连接套13即可,而不限定密封件60中的所有零件均与连接套13固定连接。阀芯51与密封部件60为滑动配合,密封部件60对阀芯51还起到轴向导向作用。
如图1、图5所示,连接套13包括第一轴向限位部135和第二轴向限位部136。具体地,连接套13包括朝下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在连接套13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一台阶面作为第一轴向限位部135,第二台阶面作为第二轴向限位部136。密封部件60包括上限位件61,软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62,滑片63,下限位件64。密封圈62设于滑片63的外周,密封圈62与滑片63位于上限位件61与下限位件64之间。密封圈62与连接套13的内壁贴合抵接,滑片63的内壁与阀芯51的外壁贴合抵接。上限位件61与第一台阶面配合,以使连接套13能够对密封部件60进行限位,连接套13的下端与下限位件64铆压固定对密封部件60进行轴向限位。为了改善阀芯51轴向移动过程中,上限位件61,滑片63及下限位件64对阀芯51产生磨损,分别或同时在上限位件61,滑片63及下限位件64的内表面设置有耐磨层,来提高阀芯51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可以在上限位件61,滑片63及下限位件64的内表面可以通过化学复合方法镀Ni-P-PTFE或DW或DW+PTEF。本实施例中,在滑片63内表面通过化学复合方法镀Ni-P-PTFE或DW或DW+PTEF形成耐磨层。
进一步地,连接套13的最下端的位置与阀芯51受到的导向作用有直接关系。连接套13的下端越靠下,导向作用越好。也即连接套13的第二插入部132的长度较长,使得密封部件60在电动阀的轴向的位置尽量靠下,增加对阀芯51的导向作用,并使阀芯51的运动刚性更好,保证阀芯51的强度,提高了电动阀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使阀芯51与内衬套24之间的同轴度更好,改善甚至避免内衬套24对阀芯51的干涉,利于改善内漏。
但是,连接套13的第二插入部132的长度不能过长,否则,电动阀全开时,电动阀的第一连接口部121与第二连接口部211之间的流通面积会减小,对第一连接口部121与第二连接口部211之间的流体的流动产生不利影响,降低了电动阀全开时的CV值。为此,应控制连接套13的第二插入部132伸入下阀体12的长度。如图1所示,设连接套13的下端与第一连接口部12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为L,则0<L≤2.5mm。如此设计,则可以在保证阀芯51受到足够导向的同时,兼顾电动阀全开时的CV值。
如图1所示,阀芯51与密封部件60为间隙滑动配合,但是间隙较小,当流体内有小颗粒等杂质时,杂质可能滞留在阀芯51与密封部件60配合的间隙处,久而久之会导致阀芯51在轴向运动过程中,产生卡顿甚至卡死现象。为此,在下限位件64的内壁开设有容纳槽。为了便于加工,本实施例中,容纳槽为沿下限位件64的内壁开设的一圈环形槽。
可以理解的是,容纳槽也可以开设在阀芯51的外壁上。在阀芯51的与密封部件60间隙配合的外壁上开设有容纳槽作为杂质容纳槽。
上述各杂质容纳槽的个数及具体形状不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上述杂质容纳槽功能即可。上述杂质容纳槽能够避免小金属颗粒等杂质引起的阀芯卡顿甚至卡死现象。
上述电动阀既可以作为仅起开关作用的阀使用,也可以作为起流量调节作用的电子膨胀阀使用。当阀芯51离开密封环23的密封部231后,在阀芯51轴向滑动过程中,电动阀的通流量能够发生变化。
图1所示的电动阀,电动阀的阀腔包括位于连接架42上侧的上腔A,位于连接架42与密封部件60之间的中腔B及位于密封部件60与阀座部件20之间的下腔C。如图1及图3所示,阀套52包括径向通孔5210,具体地径向通孔5210可以设置于阀套52的第二滑动部5212的壁部。电动阀开阀时,第一连接口部121与第二接口部211连通,电动阀关阀时,第二接口部211与阀芯51的第二轴向通道5111、阀套52的内腔、径向通孔5210及连接架42的第一轴向通道421相连通,也即电动阀包括平衡通道,平衡通道包括阀芯51的第二轴向通道5111、阀套52的内腔、径向通孔5210及连接架42的第一轴向通道421,平衡通道使电动阀阀腔的上腔A、中腔B、阀芯部件50的内腔、第二接口部211相连通,利于电动阀的开阀动作。
下面对上述电动阀的装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电动阀的装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将下阀体12与连接套13固定连接:具体可以将下阀体12与连接套13通过氩弧焊或激光焊或炉焊方式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装配组件a,之后将第一装配组件a与第一接管14通过炉焊方式焊接固定。或者,将下阀体12、连接套13及第一接管14一起通过炉焊焊接固定,更加方便经济。
组装转子组件b:将转子31、固定架32通过注塑方式固定连接形成转子组件b。
组装螺母组件c,将螺母41与连接架42固定连接。具体地,螺母41与连接架42可以通过注塑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组装丝杆组件d:将丝杆33、轴承34及连接件35组装。将连接件35套设在丝杆33的径向凸出部331的下方,将轴承34套设到径向凸出部331与丝杆33的下端之间,将轴承34的轴承内圈341与丝杆33的下端固定连接,具体地,丝杆33的下端可以与轴承内圈341铆压固定或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固定连接,只要能使轴承内圈341与丝杆33同步运动即可。
组装阀套52与丝杆组件d。将阀套52与丝杆组件d活动连接:具体地,将轴承34及连接件35伸入阀套52内,使连接件35座落于阀套52的支撑部520,之后将阀套52的上端与连接件35铆压固定形成阀套丝杆组件e,该过程中,阀套52与丝杆33通过轴承34及连接件35实现间接的活动连接。
在阀套52的内腔、轴承34的下方依次装入轴承座53,弹性件54(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压缩弹簧)、过滤部件55,之后,将阀芯51与阀套52固定连接形成阀芯丝杆组件f。
在阀芯丝杆组件f的外周套设密封部件60形成第一预装组件600。如图6所示,阀芯51的第二薄壁部512包括扩径状部5121。扩径状部5121的外径大于基部510的外径。密封部件60自阀芯丝杆组件e的上方套入阀芯51的外周后,由于扩径状部5121的设置,密封部件60不会自阀芯51的下端脱出。
组装阀座部件20。将阀座体21与第二接管25焊接固定,具体地,二者可以通过炉焊焊接固定。之后,将密封环23、内衬套24与阀座体21固定连接。再将压环22的下端面朝向阀座体21和密封环23放置,铆压阀座体21的上端与压环22。
将第一预装组件600的下端自第一装配组件a的上端伸入第一装配组件a,将第一装配组件a的连接套13的下端与下限位件64铆压。即连接套13的下端作为前述的第二轴向限位部136。将密封部件60在轴向限位于第一轴向限位部135与第二轴向限位部136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套13的下端在可实施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下限位件64焊接固定。
将下阀体12与阀座体21焊接固定。
将螺母组件c的连接件42与连接套13焊接固定。具体地,并将螺母组件c的连接架42与连接套13先预定位,使连接架42的外壁与连接套13间隙配合,之后再将连接架42与连接套13焊接固定。其中,连接架42与连接套13可以激光焊或氩弧焊焊接固定。
将转子组件b中的固定架32与步骤D的丝杆组件d的丝杆33焊接固定。
将上阀体11与连接套13焊接固定完成阀部件100的装配。其中,具体地,将上阀体11座落于连接套13的第一定位部1301,将上阀体11与连接套13激光焊接固定。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动阀进行了举例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部件、阀座部件、螺母部件、转子部件和阀芯部件,所述螺母部件与所述阀体部件固定连接,所述转子部件能够带动所述阀芯部件沿所述阀体部件的轴向移动,所述螺母部件包括螺母,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转子和丝杆,所述螺母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套和阀芯,所述阀套大致呈圆筒状,所述阀套与所述丝杆活动连接,所述丝杆能够带动所述阀套轴向移动,所述阀套与所述阀芯固定连接,所述阀芯能够与所述阀座部件的密封部抵接或分离,所述阀套包括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径,所述螺母包括导向孔段,所述导向孔段包括小孔段和大孔段,所述小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大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小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孔段的内径,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小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大孔段的内壁间隙滑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部件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内圈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所述阀芯部件还包括轴承座和弹性件,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轴承外圈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轴承座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所述阀套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孔段能够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能够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段的上端与所述阀套之间始终具有轴向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段大致呈圆环状,所述第二支撑段大致呈圆环状,所述第一支撑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第二孔段的内孔大致呈圆孔,所述第一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内径,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孔段能够间隙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第二孔段能够间隙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部件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及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所述下阀体焊接固定,所述连接套与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的内壁与所述阀芯的外壁贴合,所述阀芯能够相对于所述密封部件轴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密封件、上限位件、下限位件和滑片,所述密封件和所述滑片设置于所述上限位件与所述下限位件之间,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滑片的外周,所述密封件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套的内壁贴合密封,所述滑片的内壁与所述阀芯的外壁贴合密封,所述上限位件、所述滑片、所述下限位件中至少一者的内表面通过化学复合方法镀Ni-P-PTFE或DW或DW+PTEF,所述阀体部件包括第一连接口部,所述连接套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口部的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为L,则0<L≤2.5mm。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部件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固定连接的非金属材料的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包括所述密封部,所述转子部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阀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套设于所述丝杆的外周部,所述丝杆包括径向凸出部,所述连接件轴向限位于所述径向凸出部与所述轴承之间,所述电动阀处于开阀状态时,所述轴承外环的上端与所述连接件抵接,所述电动阀处于关阀状态时,轴承外环的上端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具有位移量。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还包括下伸部和圆环形的侧凸部,所述侧凸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滑动配合部的外径,所述侧凸部的外径大于所述下伸部的外径,所述下伸部伸入所述阀芯的内腔,所述阀芯的上端与所述侧凸部抵接,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套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部件包括第一连接口部,所述阀座部件包括第二接口部,所述阀芯部件还包括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包括过滤件和固定环,所述阀芯包括过滤部件支撑部,所述弹性件的下端套设于所述过滤件的外部,所述阀芯大致呈轴向贯通的圆筒状,所述阀芯包括基部、第一薄壁部和第二薄壁部,所述第一薄壁部设置于所述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薄壁部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另一侧,所述基部包括过滤部件支撑部,所述固定环座落于所述过滤部件支撑部上,所述固定环轴向限位于所述下伸部的下端与所述过滤部件支撑部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轴承座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环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部件包括第一轴向通道,所述阀芯包括第二轴向通道和径向通孔,所述电动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部与所述第二接口部相连通,所述电动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轴向通道、所述第二轴向通道、所述径向通孔、所述第二接口部相连通。
CN202021062771.0U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电动阀 Active CN212480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2771.0U CN212480175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电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2771.0U CN212480175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电动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0175U true CN212480175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1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62771.0U Active CN212480175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电动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801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5812A (ja) * 2021-08-31 2023-03-13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膨張弁及びその空調ユニット
WO2023051700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减压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5812A (ja) * 2021-08-31 2023-03-13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膨張弁及びその空調ユニット
JP7369235B2 (ja) 2021-08-31 2023-10-25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子膨張弁及びその空調ユニット
WO2023051700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减压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80175U (zh) 一种电动阀
CN214662107U (zh) 一种电动阀
CN107631033B (zh) 电动阀
WO2017154346A1 (ja) 電動弁
CN210344303U (zh) 一种电动阀
JP7369815B2 (ja) 電子膨張弁
CN111442099A (zh) 一种大口径先导式高压常开电磁阀
CN113775767A (zh) 一种电动阀及电动阀的装配方法
CN113775771A (zh) 一种电动阀
WO2022161429A1 (zh) 一种电动阀
US11193596B2 (en) Electric val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3685559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212643601U (zh) 一种电动阀
CN111527336A (zh) 一种电动阀及其制造方法
CN210290111U (zh) 一种手动油泵阀体及手动油泵
CN220911733U (zh) 膨胀阀、空调器及车辆
CN110159827B (zh) 一种电动阀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166782A1 (zh) 一种电动阀
CN112879573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KR102625237B1 (ko) 전자식 팽창 밸브
WO2022161426A1 (zh) 一种电动阀
CN220016279U (zh) 电动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204674U (zh) 一种控制阀
CN218000434U (zh) 电磁阀
CN216843174U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2

Address after: 312500 Daming new area, Zhejiang Xinc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312500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HUA CLIMATE AND APPLIANCE CONTROLS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