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8206U -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78206U
CN212478206U CN202020113429.2U CN202020113429U CN212478206U CN 212478206 U CN212478206 U CN 212478206U CN 202020113429 U CN202020113429 U CN 202020113429U CN 212478206 U CN212478206 U CN 212478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earing
wall
bracket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34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政
王永成
唐潮
邵三军
王保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uowei Eispt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chnology Co ltd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Genau Building System Nantong Co ltd
Shenyang Duoweigenuo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uowei Eispt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chnology Co ltd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Genau Building System Nantong Co ltd
Shenyang Duoweigenuo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uowei Eispt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chnology Co ltd,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Genau Building System Nantong Co ltd, Shenyang Duoweigenuo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uowei Eispt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342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78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78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78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其中,支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承载板,每个所述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所述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延伸;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边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金属幕墙夹芯板以其复合性高,保温性能好,安装速度快,成为建筑的首选外围护材料。目前,金属幕墙夹芯板安装的安装方式一般为上下承插式,即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在龙骨上安装第一块夹芯板,然后在第一块夹芯板上方插接第二块夹芯板,然后再在第二块夹芯板上插接第N块夹芯板。因此,第一块夹芯板也可称之为起始夹芯板,起始夹芯板安装时,最底部需要有承托起始夹芯板的支架,该支架在行业中又叫起始支架。
但是,现有的起始支架在使用时,有时会出现变形失去承载力的情况,导致其所承载的夹芯板下移,墙面发生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起始支架在使用时易变形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
承载板,每个所述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所述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延伸;
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边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支撑侧板为三角形结构,所述承载边与所述连接边垂直;
所述底板与所述三角形结构的斜边连接,以便配合所述支撑侧板对所述承载板形成斜向支撑。
可选地,从所述连接边到所述支撑侧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侧板的高度逐渐变小。
可选地,所述承载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可选地,所述承载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所在平面与所述承载板所在平面垂直,且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可选地,所述支撑侧板上,位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上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通过紧固件固定。
可选地,所述主体、所述承载板及所述连接板为通过冲压及弯折工艺制成的,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墙体连接结构,包括:
龙骨;
墙体组,所述墙体组中包括多个子墙体,多个所述子墙体依次首尾相连,并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其中,多个所述子墙体中,位于多个所述子墙体最底端的所述子墙体为起始墙体;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起始墙体抵接,以向所述墙体组提供支撑力;其中,
所述支架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
承载板,每个所述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所述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起始墙体抵接;
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边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承载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
所述起始墙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固定板配合使用的固定槽;
所述固定板伸入所述固定槽内,以固定所述起始墙体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另外,可选地,所述支撑侧板上,位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所述起始墙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使用的限位凸起;
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固定所述起始墙体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主体可为承载面提供辅助支撑,分担了承载面的受力,从而提高承载板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墙体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践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发现,在现有技术中,起始支架在使用时,有时会出现变形失去承载力的情况,导致其所承载的夹芯板下移,墙面发生变形。
经过多次实践与考察,发明人认为上述缺陷是以下原因造成的,现有技术中的起始支架多为Z字形结构,由于Z字形结构的截面形式特点决定了该支架受弯矩较大,且无其他支撑构造。在该支架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下,该支架容易变形失去承载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起始支架在使用时易变形的技术缺陷。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包括:主体、承载板12及连接板13。
其中,主体包括:底板10及分别连接于底板10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11,其中,每个支撑侧板11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每个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承载板 12,承载板12向远离另一个承载板12的方向延伸。每个连接边上均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向远离另一个连接板13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主体可为承载面提供辅助支撑,分担了承载面的受力,从而提高承载板12的支撑强度,即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为用于支撑夹芯板,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支撑的领域,例如,镜子、置物架、书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以支撑夹芯板为例,支架在使用时,可通过放线定位安装固定在结构龙骨20上,根据实际项目计算数量和间距,固定完毕后安装起始金属幕墙夹芯板。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做进一步地介绍。
继续参见图1及图2,支撑侧板1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支撑侧板11 为三角形结构,承载边与连接边垂直。底板10与三角形结构的斜边连接,以便配合支撑侧板11对承载板12形成斜向支撑。通过主体的支撑侧板11及底板10,使得承载面拥有辅助的斜向支撑,通过主体的斜向支撑,支撑侧板11 的三角形结构,连接边为竖向边,用于为承载板12支撑抵抗弯矩,承载边为横向边,横向为承载板12提供荷载,支撑侧板11结合底板10帮助承载面有效抵抗弯矩,保证承载力,维持结构的稳定性。
以支架支撑夹芯板为例,举例说明,参见图3及图4,图3及图4中所示的为一种墙体连接结构,包括:龙骨20、墙体组及支架。参见图3,墙体组中包括多个子墙体30,多个子墙体30依次首尾相连,并与龙骨20固定连接。子墙体30包括但不限于为夹芯板,子墙体30可通过螺钉与龙骨20连接。其中,多个子墙体30中,位于多个子墙体30最底端的子墙体30为起始墙体 31。多个子墙体30的结构相同,可采用插接的方式相互连接。支架与龙骨 20固定连接,并与起始墙体31抵接,以向墙体组提供支撑力。
参见图4,支架通过承载板12与起始墙体31抵接,支架通过连接板13 与龙骨20固定连接。支架为起始墙体31提供承载力,以承托起始墙体31。起始墙体31施加在承载面上的压力,经过主体上的支撑侧板11及底板10分散至龙骨20上,分担了承载面的受力,从而提高承载板12的支撑强度,即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继续参见图1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与龙骨2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支架通过紧固件与龙骨20连接。具体的,连接板13上具有连接孔14,连接板13通过紧固件固定。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膨胀螺栓等。
进一步地,支撑侧板1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1至图4,从连接边到支撑侧板11的另一端,支撑侧板11的高度逐渐变小。承载板12的与支撑侧板11的另一端对应的一端离连接边最远,因此,该位置受到的弯矩最大,若无支撑侧板11的支撑容易变形。支撑侧板11可对承载板12形成辅助支撑,由于支撑侧板11为三角形结构,且从连接边到支撑侧板11的另一端,支撑侧板11的高度逐渐变小,可保证支撑侧板11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可将承载板12的受力传导至龙骨20上,提高承载板12的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满足不同的支撑需求,承载板12与连接板13 的设置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1及图2,承载板 12所在的平面与连接板13所在的平面垂直。承载板12及连接板13均为直板结构,从而可以保证承载板12与起始墙体31为面连接,从而能够更好地连接。连接板13与龙骨20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承载板12与起始墙体31之间的接触面的形状相匹配,例如,承载板12与起始墙体31之间的接触面为波浪形,承载面在承托起始墙体31 的同时,还对起始墙体31起到固定及限位的作用。
继续参见图1及图2,为进一步地限定起始墙体31与承载板12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板12远离连接板13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15。通过固定板15限定支架上承载物的相对位置。以支架承载起始墙体31为例,参见图4,为配合固定板15,起始墙体31朝向支架的一端,与固定板15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固定板15配合使用的固定槽32。固定板15 伸入固定槽32内,以固定起始墙体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起始墙体31 在使用时,会受到负风压的影响,从而导致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影响整个墙体组的连接,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固定板15及固定槽32的配合使用,固定起始墙体31的位置,可防止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通过固定板15约束起始墙体31,帮助起始墙体31抵抗负风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 15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固定板15所在平面与承载板12所在平面垂直,且与连接板13所在的平面平行。
为进一步地限定起始墙体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侧板11上,位于承载板12与连接板1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16。起始墙体31朝向支架的一端,与限位槽16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限位槽16配合使用的限位凸起33。限位凸起33伸入限位槽16内,以固定起始墙体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限位槽16与固定板15配合使用,对起始墙体31起到双重限位作用,固定起始墙体31的位置,可防止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通过固定板15及限位槽16约束起始墙体31,帮助起始墙体31抵抗负风压。同时,在限位槽16及固定板15双重限位作用下,也可使得起始墙体31更加贴合龙骨20,保障起始墙体31与龙骨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的实现方式也为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支架为分体结构,承载板12、连接板13及主体均为独立部件,使用时将连接板13及承载板12连接在主体上形成支架。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支架包括但不限于为金属材料制成,主体、承载板12及连接板13为通过冲压及弯折工艺制成的,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实施例2
参见图3及图4,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墙体连接结构,包括:龙骨20、墙体组及支架。其中,支架可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支架实现。下述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相关特征可相互参考、借鉴及相互组合。
具体地,参见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墙体连接结构,包括:龙骨20、墙体组及支架。
其中,墙体组中包括多个子墙体30,多个子墙体30依次首尾相连,并与龙骨20固定连接。其中,多个子墙体30中,位于多个子墙体30最底端的子墙体30为起始墙体31。支架与龙骨20固定连接,并与起始墙体31抵接,以向墙体组提供支撑力。
支架包括:主体、承载板12及连接板13。主体包括:底板10及分别连接于底板10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11,其中,每个支撑侧板11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每个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承载板12,承载板12向远离另一个承载板 12的方向延伸;其中,承载板12与起始墙体31抵接。每个连接边上均设置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向远离另一个连接板13的方向延伸。其中,连接板 13与龙骨20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支架的连接板13用于与龙骨20固定连接,支架的承载板12用于与起始墙体31连接,以承载墙体组。支架的主体可为承载面提供辅助支撑,分担了承载面的受力,从而提高承载板12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支架的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案,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参见图3及图4,为进一步地限定起始墙体31与承载板12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板12远离连接板13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 15。起始墙体31朝向支架的一端,与固定板15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固定板15配合使用的固定槽32。固定板15伸入固定槽32内,以固定起始墙体 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起始墙体31在使用时,会受到负风压的影响,从而导致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影响整个墙体组的连接,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固定板15及固定槽32的配合使用,固定起始墙体31的位置,可防止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通过固定板15约束起始墙体31,帮助起始墙体31抵抗负风压。
为进一步地限定起始墙体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侧板11上,位于承载板12与连接板1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16。起始墙体31朝向支架的一端,与限位槽16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限位槽16配合使用的限位凸起33。限位凸起33伸入限位槽16内,以固定起始墙体31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限位槽16与固定板15配合使用,对起始墙体31起到双重限位作用,固定起始墙体31的位置,可防止起始墙体31发生移动,通过固定板15及限位槽16约束起始墙体31,帮助起始墙体31抵抗负风压。同时,在限位槽16及固定板15双重限位作用下,也可使得起始墙体31更加贴合龙骨20,保障起始墙体31与龙骨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相关特征可相互参考、借鉴,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起始支架受力弱,易变形,难固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Z字形结构的起始支架,在承载力、稳定性及安装性上有极大改善。具体的,通过主体可为承载面提供辅助支撑,分担了承载面的受力,从而提高承载板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易变形,可有效抵抗弯矩,保证结构安全,且易于固定安装。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
承载板,每个所述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所述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延伸;
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边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为三角形结构,所述承载边与所述连接边垂直;
所述底板与所述三角形结构的斜边连接,以便配合所述支撑侧板对所述承载板形成斜向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连接边到所述支撑侧板的另一端,所述支撑侧板的高度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所在平面与所述承载板所在平面垂直,且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上,位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板通过紧固件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所述承载板及所述连接板为通过冲压及弯折工艺制成的,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墙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龙骨;
墙体组,所述墙体组中包括多个子墙体,多个所述子墙体依次首尾相连,并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其中,多个所述子墙体中,位于多个所述子墙体最底端的所述子墙体为起始墙体;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起始墙体抵接,以向所述墙体组提供支撑力;其中,
所述支架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支撑侧板,其中,每个所述支撑侧板包括承载边及连接边;
承载板,每个所述承载边上均设置有所述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承载板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起始墙体抵接;
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边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远离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墙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上具有固定板;
所述起始墙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固定板配合使用的固定槽;
所述固定板伸入所述固定槽内,以固定所述起始墙体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墙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侧板上,位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
所述起始墙体朝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对应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使用的限位凸起;
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固定所述起始墙体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CN202020113429.2U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Active CN212478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3429.2U CN212478206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3429.2U CN212478206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78206U true CN212478206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15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3429.2U Active CN212478206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782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193559A1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的转接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2478206U (zh) 一种支架及墙体连接结构
JP201504514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連結部材及び連結構造
CN215498859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0827979U (zh) 一种防褪色防腐蚀的铝单板幕墙
CN211447412U (zh) 一种玻璃幕墙横梁与竖梁的连接结构
CN211341160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建筑用金属板房
CN208184147U (zh) 一种适于室内使用的快装式地板
CN217150839U (zh) 一种用于幕墙立柱与横梁的连接件
CN216305136U (zh) 筋板安装装置
CN216920948U (zh) 一种勾搭式捏合承载龙骨
CN205881350U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段工装板
CN218301323U (zh) 一种轻质组件边框装置
CN210316144U (zh) 一种幕墙龙骨骨架
CN219732591U (zh) 一种蜂窝板外墙面有缝安装节点结构
CN219316045U (zh) 一种板材安装结构
CN115199026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板
JP2016098595A (ja) 発電パネル用の固定金具
CN216743535U (zh) 一种连接结构和led屏幕系统
CN219258476U (zh) 货架立柱及货架
CN216380128U (zh) 一种岩板幕墙的陶瓷薄板连接结构
CN220954149U (zh) 平顶长廊吊顶组件
CN220058479U (zh) 一种幕墙玻璃快捷安装的铝合金架构
CN211673029U (zh) 一种支架连接结构及层架
CN213741811U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外墙的铝板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