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1324U -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1324U
CN212411324U CN202022124941.XU CN202022124941U CN212411324U CN 212411324 U CN212411324 U CN 212411324U CN 202022124941 U CN202022124941 U CN 202022124941U CN 212411324 U CN212411324 U CN 212411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ylinder
tube
ligh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249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洪颖
王世彪
席红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da Huaxi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eader Huax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eader Huaxi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eader Huax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249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1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1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1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火灾探测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周向设有进烟孔;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内并位于所述敞口侧;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下方;多个遮光片,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并沿所述底座的径向排布,所述第二筒体、所述底座与所有遮光片共同限定出拢烟腔;电路板;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光敏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均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贯穿所述底座设置并朝向所述拢烟腔内部。该装置能够提高烟雾探测的灵敏度和烟雾探测的精确度,降低非火灾干扰源的误报。

Description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火灾探测装置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火灾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及时发现火灾并报警是降低损失的关键所在。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基本原理为利用火灾烟雾颗粒对光的散射进行探测。对于烟雾粒径大多在0.1微米~1微米范围内,常用的发射管波长范围在460纳米~940纳米,对于烟雾颗粒的散射符合米氏散射原理,其散射参数α=πd/λ,其中,d表示粒子直径,λ表示入射光的波长。可知,散射强度与粒子直径成正比,与入射光的波长成反比。对于木材和棉绳燃烧产生的颗粒较大的灰白色烟雾颗粒,可使用红光及近红外波段的光进行探测。而对于聚氨酯和正庚烷燃烧产生的颗粒较小的黑色烟雾,可使用短波长的蓝紫光进行探测。
目前,光电感烟探测器进行光电探测的前提条件是将烟雾聚拢至光电感烟探测器内部。通常情况下,光电感烟探测器包括底座和光电探测组件。光电探测组件贯穿设置于底座的底部。底座的一侧设置多个挡片。所有挡片设置于底座的内壁。虽然所有挡片对外界烟雾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烟雾的流动不定向,所以,现有的挡片无法将外界的烟雾有效地聚拢至底座的内部,从而影响光电感烟探测装置烟雾检测的灵敏度。
市面应用较多的光电感烟探测装置大多采用单一的前向散射迷宫或者后向散射迷宫、单一的光路探测很难区分出黑白烟雾颗粒,对于大颗粒的粉尘或水雾等非火灾因素很难排除干扰。也有一些厂家采用前后向散射相结合的光路进行烟雾探测。由于后向散射的光路背景光较大,且对于黑白烟雾的散射强度都比较弱,所以,市面的光电感烟探测装置的精确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以增强对外界烟雾的聚拢效果,提高光电探测装置烟雾检测的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周向设有进烟孔;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内并位于所述敞口侧;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下方;多个遮光片,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并沿所述底座的径向排布,所述第二筒体、所述底座与所有遮光片共同限定出拢烟腔;电路板;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光敏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均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贯穿所述底座设置并朝向所述拢烟腔内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由于多个遮光片设置于底座的顶面并沿底座的径向排布,所以,来自不同方向的烟雾通过进烟孔进入第一筒体内部后,可沿相同的扩散路径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具有优越的方位一致性。此外,由于第二筒体位于顶部封闭的第一筒体的下方,第二筒体、底座和所有遮光片共同限定出用于烟雾聚拢的拢烟腔,这样,拢烟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封闭,所以,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的烟雾被快速、有效地导流至该拢烟腔内部,增强对烟雾的聚拢效果,更有利于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进行光电探测,提高烟雾探测的灵敏度。同时,第一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组成第一探测光路,第二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组成第二探测光路,两路探测光路共同对进入拢烟腔的烟雾进行探测,并且,第一探测光路和第二探测光路均为立式前向散射光路。通过对光敏接收管接收到的两路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可识别出不同粒径的黑白烟雾颗粒以及非火灾干扰源,从而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对烟雾的甄别能力,探测精度更高,进而降低非火灾干扰源的误报。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3:底座;4:遮光片;11:敞口;1a:进烟孔;41:第一遮光段;42:第二遮光段;421:导向段;43:第三遮光段;51:第一发射管;52:第二发射管;53:接收管;6:电路板;7:导光柱;100:拢烟腔;301:第一支架;302:第二支架;303:第三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结合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底座3、电路板6、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第一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11。第一筒体1周向设有进烟孔1a。第二筒体2设置于第一筒体1内并位于敞口11侧。底座3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多个遮光片4设置于底座3的顶面并沿底座3的径向排布。第二筒体2、底座3与所有遮光片4共同限定出拢烟腔100。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均与电路板6连接。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贯穿底座3设置并朝向拢烟腔100内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由于多个遮光片设置于底座的顶面并沿底座的径向排布,所以,来自不同方向的烟雾通过进烟孔进入第一筒体内部后,可沿相同的扩散路径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具有优越的方位一致性。此外,由于第二筒体位于顶部封闭的第一筒体的下方,第二筒体、底座和所有遮光片共同限定出用于烟雾聚拢的拢烟腔,这样,拢烟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封闭,所以,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的烟雾被快速、有效地导流至该拢烟腔内部,增强对烟雾的聚拢效果,更有利于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进行光电探测,从而提高烟雾探测的灵敏度。同时,第一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组成第一探测光路,第二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组成第二探测光路,两路探测光路共同对进入拢烟腔的烟雾进行探测,并且,第一探测光路和第二探测光路均为立式前向散射光路。通过对光敏接收管接收到的两路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可识别出不同粒径的黑白烟雾颗粒以及非火灾干扰源,从而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对烟雾的甄别能力,探测精度更高,进而降低非火灾干扰源的误报。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51为红光发射管或红外光发射管。第二发射管52为蓝光发射管或紫光发射管。这样,第一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第一检测光路,第二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第二检测光路,可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烟雾的检测,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烟雾均衡响应。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发射管与第二发射管为两种不同波长的发射管。选择第一发射管为940纳米的红外发射管,第二发射管为460纳米的蓝光发射管。接收管选用与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相匹配的宽谱接收管。
可选的,底座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这样,组装方便并且方便对部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可选的,底座3与第一筒体1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者粘接。这样,能够实现底座与第一筒体的快速拆装。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底座3、电路板6、光电感烟探测组件。第一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11。第一筒体1周向设有进烟孔1a。第二筒体2设置于第一筒体1内并位于敞口11侧。底座3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多个遮光片4设置于底座3的顶面并沿底座3的径向排布。第二筒体2、底座3与所有遮光片4共同限定出拢烟腔100。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均与电路板6连接。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贯穿底座3设置并朝向拢烟腔100内部。每一遮光片4包括第一遮光段41和第二遮光段42。第一遮光段41位于底座3的边缘,抵靠于第一筒体1的内壁。第二遮光段42位于第一遮光段41的内侧并与第一遮光段41连接。第二遮光段42朝向底座3的中心。第二筒体2抵靠第二遮光段42。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烟雾可沿任意相邻遮光片的第一遮光段和第二遮光段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由于第一遮光段抵靠于第一筒体的内壁,第二筒体抵靠第二遮光段,所以,第二筒体、底座和所有第一遮光段和所有第二遮光段共同限定出用于烟雾聚拢的拢烟腔,避免通过进烟孔进入第一筒体内部的烟雾产生扩散,进一步提升烟雾聚拢效果,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灵敏度。
可选的,结合图2所示,所有第二遮光段42所在的平面相交于底座3的轴线。其中,底座3的轴线与底座3的顶面垂直。这样,烟雾通过相邻第一遮光段后,所有第二遮光段所在的平面相交于底座的轴线,这样,来自不同方向的烟雾可沿相同的扩散路径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使得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具有优越的方位一致性。
可选的,所有第一遮光段41所在的平面与底座3的顶面垂直。这样,使烟雾沿相邻第一遮光段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具有优越的方位一致性。
可选的,底座3的顶面设有导光柱7。导光柱7位于任一遮光片4的第一遮光段41处并贯穿第一筒体1与外部连通。导光柱7贯穿底座3与电路板6连接。这样,在烟雾探测获取的烟雾浓度超出预设浓度值的情况下,导光柱发光实现报警提示。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底座3、电路板6、光电感烟探测组件。第一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11。第一筒体1周向设有进烟孔1a。第二筒体2设置于第一筒体1内并位于敞口11侧。底座3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多个遮光片4设置于底座3的顶面并沿底座3的径向排布。第二筒体2、底座3与所有遮光片4共同限定出拢烟腔100。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均与电路板6连接。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贯穿底座3设置并朝向拢烟腔100内部。每一遮光片4包括第一遮光段41和第二遮光段42。第一遮光段41位于底座3的边缘,抵靠于第一筒体1的内壁。第二遮光段42位于第一遮光段41的内侧并与第一遮光段41连接。第二遮光段42朝向底座3的中心。第二筒体2抵靠第二遮光段42。部分遮光片4的第二遮光段42包括导向段421。导向段421设置于该第二遮光段42的内侧。导向段421的高度小于该第二遮光段42的高度。第二筒体2抵靠于导向段421的顶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由于导向段的高度小于第二遮光段的高度,所以,进入拢烟腔的烟雾并为受到导向段的阻隔,并且,导向段也不会对烟雾探测产生阻挡,更有利于烟雾探测。
可选的,导向段421的前端面为斜面。其中,导向段的前端面指导向段朝向底座的轴线的面。这样,进一步提升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方位一致性。
可选的,结合图3所示,任一遮光片4的截面呈Y型。这样,能够防止外界杂散光进入。同时,对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发出的光进行多次反射,使经多次反射后的光的强度降低。
可选的,结合图2所示,设有导向段421的遮光片4至少为3个且沿底座3的径向均匀布设。这样,能使第二筒体稳定地设置于遮光片上方,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稳定性。
可选的,设有导向段421的遮光片4为8个且沿底座3的径向均匀布设。这样,所有遮光片构成光学迷宫,能够快速将烟雾导入拢烟腔内部。同时,设有导向段的8个遮光片使烟雾从不同的方向并沿相同的轨迹进入拢烟腔内部,保证光学迷宫的方向性。
结合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底座3、电路板6、光电感烟探测组件。第一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11。第一筒体1周向设有进烟孔1a。第二筒体2设置于第一筒体1内并位于敞口11侧。底座3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多个遮光片4设置于底座3的顶面并沿底座3的径向排布。第二筒体2、底座3与所有遮光片4共同限定出拢烟腔100。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均与电路板6连接。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贯穿底座3设置并朝向拢烟腔100内部。每一遮光片4包括第一遮光段41和第二遮光段42。第一遮光段41位于底座3的边缘,抵靠于第一筒体1的内壁。第二遮光段42位于第一遮光段41的内侧并与第一遮光段41连接。第二遮光段42朝向底座3的中心。第二筒体2抵靠第二遮光段42。第一遮光段41与第二遮光段42的连接处设有第三遮光段43,第三遮光段43与第二筒体2的内壁呈锐角。第二筒体2抵靠第二遮光段42。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避免通过进烟孔进入底座内部的烟雾回流至第一筒体外部,使尽可能多的烟雾通过进烟孔后单向流动至底座的中心附近。
可选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底座3呈圆形板状。第二筒体2与第一筒体1同轴并与底座3同轴。这样,能增大第一筒体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尽可能多的烟雾通过进烟孔后流动至底座内部。同时,第二筒体与第一筒体同轴,使得烟雾可通过任意角度进入底座的中心附近,提高烟雾检测的灵敏度。
可选的,结合图5所示,进烟孔1a呈阵列布设于第一筒体1的周向。这样,由于烟雾流动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将进烟孔呈阵列布设于第一筒体1的周向,使来自任意方向的烟雾均可通过进入第一筒体内部,在提高烟雾检测的灵敏度的基础上,提高烟雾检测的通用性。
可选的,进烟孔1a为方孔。这样,方便颗粒烟雾进入拢烟腔内。
可选的,结合图5所示,第二筒体2的顶壁和/或侧壁设有锥形凸状条纹。这样,增强对背景杂散光的吸收效果,从而有利于杂散光的消除。
可选的,第二筒体2的顶壁和/或侧壁设有锥形凸状条纹。这样,增强对背景杂散光的吸收效果,从而有利于杂散光的消除。
结合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底座3、电路板6、光电感烟探测组件。第一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11。第一筒体1周向设有进烟孔1a。第二筒体2设置于第一筒体1内并位于敞口11侧。底座3设置于第一筒体1下方。多个遮光片4设置于底座3的顶面并沿底座3的径向排布。第二筒体2、底座3与所有遮光片4共同限定出拢烟腔100。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均与电路板6连接。第一发射管51、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贯穿底座3设置并朝向拢烟腔100内部。每一遮光片4包括第一遮光段41和第二遮光段42。第一遮光段41位于底座3的边缘,抵靠于第一筒体1的内壁。第二遮光段42位于第一遮光段41的内侧并与第一遮光段41连接。第二遮光段42朝向底座3的中心。第二筒体2抵靠第二遮光段42。第一发射管51的轴线与光敏接收管53的轴线的夹角a为钝角。第二发射管52的轴线与光敏接收管53的轴线的夹角b为钝角(图中未示出)。第一发射管51和光敏接收管53组成第一路前向散射探测光路,第二发射管52和光敏接收管53组成第二路前向散射探测光路。结合图8所示,其中,第一发射管51的轴线沿底座3的投影与光敏接收管53的轴线沿底座3的投影共线。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第一发射管采用红外发射管,第一发射管与光敏接收管组成第一检测光路,第二发射管采用蓝光发射管,第二发射管与接收管组成第二检测光路。由于两路检测光路的探测角度不同,且分别采用了红外光和蓝光两种不同波长的探测光,并且a和b均为钝角且第一发射管的轴线沿底座的投影与光敏接收管的轴线沿底座的投影共线,通过对光敏接收管接收到的两路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可识别出不同粒径的黑白烟雾颗粒以及非火灾干扰源,从而提高对烟雾的甄别能力,探测精度更高,并且可降低非火灾干扰源的误报。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51采用红外发射管。第二发射管52采用蓝光发射管或紫外发射管。其中,红外发射管对应的光波波长为850nm~1050nm。蓝光发射管对应的光波波长为400nm~480nm。紫外发射管对应的波长为250nm~400nm。其中,nm为长度计量单位,表示纳米。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51为蓝光发射管或紫外发射管,第二发射管52为红外发射管。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51的轴线、第二发射管52的轴线与光敏接收管53的轴线相交于底座3的轴线。这样,进一步提高对烟雾的甄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
可选的,100°≤a≤140°且100°≤b≤140°。
可选的,结合图8和图9所示,20°<α=β=γ<30°。其中,α表示第一发射管51的轴线与底座3的顶面的夹角,β表示第二发射管52的轴线与底座3的顶面的夹角,γ表示光敏接收管53的轴线与底座3的顶面的夹角。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外界杂散光进入拢烟腔内部,降低外界杂散光对第一检测光路和第二检测光路对烟雾的散射产生影响,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可选的,结合图10所示,底座3包括第一支架301、第二支架302和第三支架303。第一支架301内部设置第一发射管51。第二支架302内部设置第二发射管52。第三支架303内部设置光敏接收管53。其中,第一支架301、第二支架302和第三支架303均贯穿设置于底座3。这样,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将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和光敏接收管稳稳地固定于框体底部,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结构的牢固程度。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的轴线与第二发射管的轴线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40°。这样,第一发射管与第二发射管发出的光大致朝向光敏接收管,进一步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可选的,第一发射管的轴线与第二发射管的轴线的夹角大于25°且小于或者等于35°。这样,第一发射管与第二发射管发出的光均朝向光敏接收管,进一步提高该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筒体,顶部封闭,底部设有敞口,周向设有进烟孔;
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内并位于所述敞口侧;
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下方;
多个遮光片,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并沿所述底座的径向排布,所述第二筒体、所述底座与所有遮光片共同限定出拢烟腔;
电路板;
第一发射管;
第二发射管;
光敏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均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光敏接收管贯穿所述底座设置并朝向所述拢烟腔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遮光片包括:
第一遮光段,位于所述底座的边缘,抵靠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
第二遮光段,位于所述第一遮光段的内侧并与所述第一遮光段连接,朝向所述底座的中心,所述第二筒体抵靠所述第二遮光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二遮光段所在的平面相交于所述底座的轴线;其中,所述底座的轴线与所述底座的顶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第一遮光段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座的顶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部分遮光片的第二遮光段包括:
导向段,设置于该第二遮光段的内侧,所述导向段的高度小于该第二遮光段的高度,所述第二筒体抵靠于所述导向段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导向段的遮光片至少为3个且沿所述底座的径向均匀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段与所述第二遮光段的连接处设有第三遮光段,所述第三遮光段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呈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呈圆形板状,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同轴并与所述底座同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烟孔呈阵列布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周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顶壁和/或侧壁设有锥形条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光敏接收管的轴线的夹角a为钝角;所述第二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光敏接收管的轴线的夹角b为钝角;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管的轴线沿所述底座的投影与所述光敏接收管的轴线沿所述底座的投影共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的轴线、所述第二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光敏接收管的轴线相交于所述底座的轴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20°<α=β=γ<30°;
其中,α表示所述第一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底座的顶面的夹角,β表示所述第二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底座的顶面的夹角,γ表示所述光敏接收管的轴线与所述底座的顶面的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第一支架,内部设置所述第一发射管;
第二支架,内部设置所述第二发射管;
第三支架,内部设置所述光敏接收管;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贯穿设置于所述底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发射管的轴线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40°。
CN202022124941.XU 2020-09-24 2020-09-24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Active CN212411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4941.XU CN212411324U (zh) 2020-09-24 2020-09-24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4941.XU CN212411324U (zh) 2020-09-24 2020-09-24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1324U true CN212411324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5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24941.XU Active CN212411324U (zh) 2020-09-24 2020-09-24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1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8313B2 (en) Smoke detectors particularly ducted smoke detectors
AU2008201027B2 (en) Smoke detector
RU2541178C2 (ru)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ий участок, фо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датчик дыма и система всасывающего тип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рисутствия дыма
AU2001231426A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moke detectors particularly ducted smoke detectors
CN107478557B (zh) 一种粉尘浓度检测仪的检测装置
CN2800269Y (zh) 一种光电烟雾探测室
CN107516397B (zh) 光电感烟探测器
CN111951518A (zh)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US4124298A (en) Optical smoke detector inlet screen
CN212411324U (zh)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CN218332821U (zh) 用于光学探测烟雾颗粒的探测单元的壳体,烟雾探测器,烟雾报警系统和消防设施
CN209248721U (zh) 迷宫式光学探测器
CN113327397B (zh) 一种烟雾探测器迷宫结构及烟雾报警器
CN109754565B (zh) 一种光电感烟烟雾探测暗室
CN218069037U (zh) 一种烟雾检测装置
CN211044472U (zh) 一种适用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空气过滤装置
AU2011218748B2 (en) Smoke detector
JPH08271424A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RU2814440C2 (ru) Детектор рассеянного света и аспирацио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обнаружения пожара с детектором рассеянного света
US20240078895A1 (en) Optical filter, and test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smoke detector
JP2009140078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KR102561893B1 (ko) 듀얼 광학식 연기 감지장치
KR20230117804A (ko) 비분산적외선 기법에 의한 다중가스 탐지용 센서
AU2011218751B2 (en) Smoke detector
AU2006201261A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moke Detectors Particularly Ducted Smoke Detec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76 floors 1-4, building 2, No.17, Rongjing East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ida Huaxi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floors 1-4, building 2, No.17, Rongjing East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EADER HUAXIN ELECTRON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