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0942U -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0942U
CN212410942U CN202021012889.2U CN202021012889U CN212410942U CN 212410942 U CN212410942 U CN 212410942U CN 202021012889 U CN202021012889 U CN 202021012889U CN 212410942 U CN212410942 U CN 212410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baffle
base
disposed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128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传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128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0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抖反射模块,包括基座、摆动载体、旋转载体、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摆动载体可转动连接于基座,旋转载体可转动设于摆动载体,旋转载体上设有棱镜,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摆动载体相对基座绕棱镜的中轴转动,以带动旋转载体和棱镜绕棱镜的中轴转动,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旋转载体相对摆动载体绕棱镜的入光轴转动,其中,入光轴与中轴垂直,中轴为反射面的中心轴。采用本实施例,能够有效解决对棱镜进行防抖补偿时的画面旋转问题,有利于提高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防抖反射模块的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用户对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拍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潜望式模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传统的CCM(CMOS Camera Module)模组定位于小焦距的广角拍摄不同,潜望式模组定位于大焦距的远景拍摄,其远景拍摄性能佳,因此,将CCM模组与潜望式模组配合使用的话,能够起到很好的功能互补。
由于潜望式模组是对远距离的细节呈现,其对外界抖动非常敏感,因此有必要在潜望式模组引入防抖模块,以实现拍摄画面的稳定性。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潜望式模组中的防抖模块多采用离轴补偿的方式,即,采用棱镜的旋转中心不在反射面的中心轴上的补偿方式,这种情况会在补偿中导致画面旋转,影响画面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采用棱镜的旋转中心位于反射面的中心的补偿方式,有利于提高拍摄画面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抖反射模块,包括
基座;
摆动载体,所述摆动载体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旋转载体,所述旋转载体可转动设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旋转载体上设有棱镜,所述棱镜具有入光轴、出光轴以及中轴,所述中轴垂直于所述入光轴和所述出光轴,所述入光轴和所述出光轴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所述中轴上,所述中轴为所述棱镜的反射面的中心轴;
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摆动载体带动所述旋转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转动;以及
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载体带动所述棱镜相对所述摆动载体绕所述入光轴转动。
通过设置摆动载体相对基座转动的中轴为反射面的中心轴,而旋转载体相对摆动载体摆动的入光轴穿过该反射面的中心,因此,在对棱镜进行防抖补偿时,该补偿方式为位于反射面中心轴上的补偿方式,有利于提高拍摄画面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或者是电致变形驱动机构。采用电磁驱动机构或电致变形驱动机构,驱动方式简单且更加可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摆动载体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且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中轴重合;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磁部件和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一电磁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第一电磁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所述第一磁吸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电磁部件的磁场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转动。
采用基座形成第一收容空间,从而摆动载体可位于第一收容空间并转动连接于该基座,能够节省空间,使得该防抖反射模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摆动载体和/或所述基座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的角度,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通过在摆动载体和/或基座上设置限位部的设置,可有效限制该变动载体相对基座的转动角度,从而避免摆动载体相对该基座的转动幅度过大而造成拍摄画面不稳定的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弹性部件用于提供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复位的回复力。
利用弹性部件的设置,可使得该摆动载体在无需转动补偿时可自动复位,避免出现摆动载体无法复位而导致拍摄画面受影响的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摆动载体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空间,所述旋转载体转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且所述旋转载体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采用上述方式,可将旋转载体收容在摆动载体的第二收容空间中,使得该防抖反射模块的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容置槽,所述第一转轴设有沿其自身轴线方向延伸的切口,所述切口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一面齐平,所述旋转载体转动设于所述第一面。
第一转轴设有延期自身轴线方向延伸的切口,该切口在第一转轴上形成与旋转载体转动连接的第一面齐平的第一平面,能够有效确保旋转载体在尽可能平整的表面上进行转动,避免对旋转载体的转动造成影响,有效确保旋转载体发生旋转补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载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第三收容空间,所述棱镜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且位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所述棱镜的反射面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
通过设置旋转载体形成第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棱镜,有利于节省空间,使得防抖反射模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磁部件和第二磁吸部件,所述第一挡板和/或所述第二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部件,所述第三挡板和/或第四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二电磁部件设置。
第二驱动机构采用电磁驱动机构,控制方式更加简单可靠。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部件且同时通电使得所述第三挡板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与所述第四挡板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沿相反方向运动时,设于所述第二挡板的所述第二电磁部件在所述第一挡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二电磁部件在所述第一挡板上的投影不重合,以及设于所述第四挡板的第二磁吸部件在所述第三挡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挡板内的第二磁吸部件在所述第三挡板上的投影不重合。这样,可利用第一挡板和第三挡板上分别设置的电磁部件,与第二挡板和第四挡板上分别设置的磁吸部件进行配合,使得旋转载体可由于两侧的受力不平衡而发生转动,实现转动补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转动部,所述旋转载体设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采用在旋转载体和第一面上分别设置转动部的方式,可便于该旋转载体相对该第一面的转动,使其转动更加顺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为嵌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滚珠,所述第二转动部为开设于所述旋转载体上的环形槽,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为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环形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为设于所述旋转载体上的滚珠。
采用滚珠和环形槽配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对旋转载体的转动提供导向,同时滚珠也可减少旋转载体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使其转动更加顺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一转轴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旋转载体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磁合连接。
利用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的配合,不仅可使得旋转载体可固定在第一连接板或第一转轴上,同时在旋转载体需发生转动时,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依然能够保持吸合以防止旋转载体自第一连接板上跌落,有效实现旋转载体的定位旋转。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筒、镜头组件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所述防抖反射模块以及所述镜头组件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防抖反射模块的出光轴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将防抖反射模块设置在镜筒内,利用防抖反射模块可实现位于反射面中心轴上的补偿,提高镜头模组的画面拍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镜头模组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防抖反射模块,因此,该镜头模组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的有益效果。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影像感测器和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镜头模组,所述影像感测器设于所述镜头模组的出光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摄像装置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镜头模组,因此,其具有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镜头模组的有益效果。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设于壳体。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摄像装置,其同样具有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摆动载体相对基座沿棱镜的反射面中轴转动,旋转载体相对摆动载体沿棱镜的入光轴转动,且入光轴与中轴垂直且入光轴和出光轴的交点位于棱镜的反射面中轴上,由此,对于棱镜的补偿采用的是位于棱镜反射面的中轴上的补偿,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对棱镜采用转动中心不在棱镜的反射面的中轴上防抖补偿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在对棱镜进行防抖补偿时导致的画面旋转的问题,有利于确保拍摄画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防抖反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防抖反射模块的侧视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防抖反射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摆动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旋转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摆动载体和旋转载体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公开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防抖反射模块;10-基座;101-第一开口;102-第二开口;10a-第一收容空间;11-底板;12-侧板;12a-第一侧板;12b-第二侧板;12c-第三侧板;121-第一轴孔;13-第一转轴;131-第一轴体;132-中间轴体;133-第二轴体;132a-第一平面;14-第三限位部;15-弹性部件;20-摆动载体;21-第二轴孔;22-第一连接板;220-第一面;221-第二面;222-容置槽;223-第一转动部;224-第一磁性件;23-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25-第一限位部;26-第二限位部;30-旋转载体;30a-第三收容空间;31-棱镜;310-反射面;311-入光面;312-出光面;313-第一侧面;314-第二侧面;Z-入光轴;X-出光轴;Y-中轴;32-第二连接板;320-第三面;321-第四面;323-第二转动部;324-第二磁性件;33-第三挡板;34-第四挡板;40-第一驱动机构;41-第一电磁部件;41a-第一线圈;41b-第一霍尔开关;42-第一磁吸部件;50-第二驱动机构;51-第二电磁部件;51a-第二线圈;51b-第二霍尔开关;52-第二磁吸部件;200-镜头模组;201-镜筒;202-镜头组件;300-摄像装置;301-影像感测器;302-滤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抖反射模块100,包括基座10、摆动载体20、旋转载体30、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参见图7)。摆动载体20可转动连接于基座10,旋转载体30可转动设于摆动载体20,该旋转载体30上设有棱镜31,棱镜31具有入光轴Z、出光轴X以及中轴Y,该中轴Y垂直于入光轴Z和出光轴X,入光轴Z和出光轴X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中轴Y上。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摆动载体20带动旋转载体30相对基座10绕中轴Y转动,第二驱动机构50用于驱动旋转载体30带动棱镜31相对摆动载体20绕入光轴Z转动。
其中,该中轴Y为棱镜31的反射面310的中心轴。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转动的中轴Y为反射面310的中心轴,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转动的入光轴Z同样穿过反射面310的中心,从而对棱镜31进行防抖补偿时,该补偿方式为位于反射面310的中心轴上的补偿,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离轴补偿可能导致的画面旋转问题,有利于提高拍摄画面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棱镜31可为三棱镜31,示例性地,棱镜31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光可从直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直角面入射,然后经过反射后从另一个直角面出射。当然,入射光可以经过棱镜31折射后出射,而不经过反射。棱镜31可以采用玻璃、塑料等透光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并且可选地,在棱镜31的反射面310上还可涂布银等反光材料以反射入射光。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棱镜31的截面还可为直角梯形。
如图2所示,具体地,棱镜31的用于入射光的面为入光面311,用于出射光的面为出光面312,其中入光面311和出光面312相互垂直,即,入光面311和出光面312均为直角面,入光面311和出光面312与反射面310之间的夹角均为45°,反射面310用于反射入光面311入射的光线至出光面312出射。入光面311具有入光轴Z,该入光轴Z为入光面311的中心轴,出光面312具有与该入光轴Z垂直的出光轴X,该出光轴X为出光面312的中心轴。该入光轴Z、出光轴X以及中轴Y相互垂直且交汇于同一交点O,该同一交点O位于棱镜31的反射面310上且为反射面310的中心点。
也就是说,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实现Y方向和Z方向两个方向上的防抖。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0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10a,该第一收容空间10a可用于收容摆动载体20且实现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的转动。可选地,基座10为方形的中空座体,其包括底板11以及侧板12,侧板12设于底板11上并与底板11围合形成该第一收容空间10a。示例性地,为了便于该摆动载体20在第一收容空间10a内的转动,同时不影响棱镜31的进光和出光,该侧板12可包括三块依次连接的板,分别为第一侧板12a、中间侧板12b和第二侧板12c。其中,第一侧板12a和第二侧板12c相对设置,且设于底板11的相对两侧,中间侧板12b连接于第一侧板12a和第二侧板12c之间,从而第一侧板12a、中间侧板12b、第二侧板12c以及底板11共同围合形成该第一收容空间10a。换言之,第一收容空间10a具有向上的第一开口101和向前的第二开口102,且第二开口102与第一开口101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当设置有棱镜31的旋转载体30设于摆动载体20上时,棱镜31的入光面311可朝向第一开口101,棱镜31的出光面312可朝向第二开口102。采用基座10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a的设计,且第一收容空间10a具有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2,从而一方面可收容摆动载体20,使得反射模块整体结构紧凑,另一方面还可不遮挡棱镜31的入光面311和出光面312,便于棱镜31的入光和出光。
其中,上述提及的向上、向前等方位均如图4中所示的方位,该方位仅为便于描述做的示例,不限定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摆动载体20在第一收容空间10a内可相对转动,该第一收容空间10a的两相对侧面转动穿设有第一转轴13,该摆动载体20可通过第一转轴13转动连接于该基座10且位于该第一收容空间10a。具体地,第一侧板12a和第二侧板12c分别形成有该两相对侧面。换言之,第一转轴13可转动穿设于该第一侧板12a和第二侧板12c之间,第一转轴13的转动轴线与中轴Y平行或者是重合。
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转轴13的转动穿设,第一侧板12a上开设有贯通至该第二侧板12c的第一轴孔121,并且该第一轴孔121与第一收容空间10a连通,在摆动载体20上还设有与第一轴孔121连通的第二轴孔21,从而第一转轴13可转动穿设于该第一轴孔121和第二轴孔21,实现带动摆动载体20在该第一收容空间10a内发生转动。
结合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摆动载体20可包括第一连接板22、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该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分别设在第一连接板22的两侧且与第一连接板22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旋转载体30的第二收容空间20a。可选地,第一连接板22可为近似方形板,其具有相对的第一面220和第二面221,第二面221为朝向基座10的中间侧板12b的一面,第一面220为背离基座10的中间侧板12b的一面。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均为近似三角形板,第一挡板23、第二挡板24和第一连接板22之间可形成锐角。第一挡板23朝向第一侧板12a设置并与第一侧板12a之间具有间距,第二挡板24朝向第二侧板12c设置并与第二侧板12c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可实现该摆动载体20在第一收容空间10a内具有可转动的空间。更具体地,在第一挡板23上设有贯通至第二挡板24上的第二轴孔21,从而第一转轴13可依次穿设于第一侧板12a、第一挡板23、第二挡板24和第二侧板12c之间。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板22上设有容置槽222,该容置槽222和第一轴孔121以及第二轴孔21连通,从而第一转轴13穿设于第一轴孔121和第二轴孔21时,第一转轴13还可转动容置于该容置槽222中。具体地,第一连接板22的第一面220上设有该容置槽222,且该容置槽222可由在第一挡板23上设置该第二轴孔21并贯通至第二挡板24时一并形成。该第一转轴13可包括第一轴体131、中间轴体132以及第二轴体133,第一轴体131和第二轴体133分别连接于中间轴体132的两端。该中间轴体132可转动容置于该容置槽222,而第一轴体131则转动穿设于第一挡板23上的第二轴孔21和第一侧板12a上的第一轴孔121,而第二轴体133则转动穿设于第二挡板24上的第二轴孔21和第二侧板12c上的第一轴孔121。
进一步地,由于容置槽222设置在第一面220,因此,为了不影响后续旋转载体30在第一连接板22上的转动连接,使得旋转载体30能够具有大致平整的旋转面,该容置槽222可为半圆槽,该中间轴体132设有沿其自身轴线方向上的切口,该切口可通过在中间轴体132上去除材料形成,该切口的设置在中间轴体132上形成第一平面132a,该第一平面132a大致齐平于该第一连接板22的第一面220,即,中间轴体132的沿垂直于其自身轴线方向上的截面为近似半圆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轴体132的沿垂直于其自身的轴线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也可为圆形。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0可为电磁驱动机构或者是电致变形驱动机构,从而在通电时可驱动摆动载体20,使得摆动载体20可相对基座10发生转动。
其中,该电磁驱动机构主要是指包括电磁部件和磁吸部件的机构,其利用电磁部件通电时产生磁场,从而可与磁吸部件吸合或者是排斥磁吸部件,使得磁吸部件可沿靠近电磁部件的方向运动或者是沿远离电磁部件的方向运动。具体地,该电磁部件可为线圈,磁吸部件可为磁铁或者是具有磁性(例如金属)的部件。
电致变形驱动机构主要是指包括电致变形部件和连接部件的机构,利用电致变形部件在通电时发生变形带动连接部件发生运动。该电致变形部件可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线、电聚合部件等。
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机构40为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磁部件41和第一磁吸部件42,第一电磁部件41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0a的底壁,第一磁吸部件42设于摆动载体20朝向第一收容空间10a的底壁的位置,该第一电磁部件41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以吸合或排斥第一磁吸部件42,从而第一磁吸部件42用于在第一电磁部件41的吸合力或排斥力作用下带动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绕中轴Y转动。具体地,第一电磁部件41包括第一线圈41a和第一霍尔开关41b,该第一线圈41a可设置在第一收容空间10a的底壁上或者是设置在底板11内部,第一霍尔开关41b可设于第一线圈41a内。该第一磁吸部件42可为第一磁铁,其可设置在摆动载体20的第一连接板22。当第一线圈41a通电产生磁场时,第一霍尔开关41b可检测产生的磁场强度,第一磁铁可在磁场作用下沿靠近第一线圈41a的方向运动或者是沿远离第一线圈41a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板22绕中轴Y沿第二方向B发生转动或者是沿第一方向A发生转动。
示例性地,第一线圈41a可设置在底板11的内部且靠近该底板11的中部设置,第一磁吸部件4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的朝向底板11的一端,在第一连接板22未发生转动时,第一磁吸部件42在该基座10的底板11上的投影可位于该第一线圈41a在底板11上的投影内。如此,可确保第一磁吸部件42可在第一线圈41a的磁感应范围内,使得其能够在第一线圈41a通电产生磁场时即与第一线圈41a吸合或排斥于第一线圈41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铁受第一线圈41a磁场作用于第一线圈41a吸合或者是排斥取决于第一线圈41a通入的电流,例如,可设置为当第一线圈41a通入正电时,第一磁铁可与第一线圈41a吸合,则此时,第一连接板22绕中轴Y沿第二方向B发生转动;而当第一线圈41a通入负电时,第一磁铁在第一线圈41a的排斥力作用下沿远离第一线圈41a的方向运动,则此时,第一连接板22绕中轴Y沿第一方向A发生转动。
其中,第一方向A可为绕中轴Y的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B可为绕中轴Y的顺时针方向,即,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也可为顺时针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B可为逆时针方向。
采用电磁驱动机构驱动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转动的方式,驱动方式简单可靠,当将反射模块应用于镜头模组中时,只要启动镜头模组的摄像头,且检测到需进行补偿时,即可控制该第一线圈41a通电驱动摆动载体20转动,控制方式简单快捷且可控性强。
进一步地,为了有效限制摆动载体20在第一收容空间10a内的转动角度,在摆动载体20和/或基座10上可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可用于限制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一方向A的转动角度,第二限位部可用于限制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二方向B的转动角度。
如图5所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摆动载体2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而基座10上未设置限位,则,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可分设于摆动载体20的相对两端,示例性地可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的两端,从而在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一方向A转动时,第一限位部25可与基座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a内的侧壁抵接,从而限制该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一方向A的转动角度。而当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二方向B转动时,第二限位部26可与摆动载体20的第二收容空间20a内的底壁抵接,从而限制该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第二方向B的转动角度。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基座1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图未示)和第二限位部(图未示),具体可为第一限位部设于基座10的侧板,示例性地为设置在基座10的中间侧板12b,第二限位部可设置在基座10的底板11,这样,利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以限制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沿中轴Y的不同方向上的转动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为凸起设置的凸台、凸块、凸点或者是凹陷。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既可在摆动载体2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同时也可在基座10上也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具体地,为了便于描述和区分,以设置在基座10上的限位为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为例。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可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的两端,第三限位部14可设置在基座10的侧板,示例性地可为中间侧板12b,第四限位部可设置在底板11,或者是利用底板11自身作为第四限位部。
本实施例以在摆动载体2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25、第二限位部26,然后在基座上设置第三限位部13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限位部25可为自第一连接板22的一端向朝向基座10的中间侧板12b方向凸出设置的凸块,第二限位部26可为自第一连接板22的另一端向朝向基座10的底板11凸出的凸块,而第三限位部14可为形成于中间侧板12b上的凹陷,第四限位部实质可为底板11自身。这样,当第一连接板22绕中轴Y沿第一方向A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时,该第一限位部25可与第三限位部14抵接,此时,受第三限位部14的限位作用,第一连接板22无法继续沿第一方向A转动,从而完成该反射模块绕中轴Y的第一方向A上的补偿。而当第一连接板22绕中轴Y沿第二方向B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时,第二限位部26可与基座10的底板11抵接,此时,受底板11的限位作用,第一连接板22无法继续沿第二方向B转动,从而完成该反射模块绕中轴Y的第二方向B上的补偿。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均可根据实际情况事先设定,例如可设定为0.5°、1°、1.5°等,该预设角度仅作为示例,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5也可为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上的凹陷,对应的,第三限位部14可为设置在中间侧板12b上的凸块。同理,第二限位部26也可为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上的凹陷,而对应的,可在基座10的底板11上设置用于与第二限位部26配合的凸块。
采用在第一连接板22上设置第一限位部25和第二限位部26的设计,可以有效限制第一连接板22的转动角度,机械限位的方式更加可靠且结构简单。
如图3、图4所示,考虑到在拍摄完毕后摆动载体20无需再发生转动进行补偿时,该摆动载体20能够相对基座10回复至初始位置(即未发生转动时的位置),在基座10上,示例性地可为在基座10的中间侧板12b上设置有弹性部件15,该摆动载体20可固定连接于该弹性部件15,从而弹性部件15可用于提供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转动复位的回复力。可选地,弹性部件15可为弹片或者是弹簧,该弹性部件15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2的第二面221。
以下对弹性部件15实现第一连接板22相对基座10转动复位的过程示例说明如下:
请同时参考图3和图4,在第一线圈41a通正电时,受第一线圈41a产生的磁场力作用,第一磁铁42带动第一连接板22沿靠近第一线圈41a的方向(即向下)运动,由于第一连接板22穿设有第一转轴13,在第一转轴13作用下,第一连接板22沿中轴Y的第二方向B发生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限位部26与基座10的底板11抵接,从而第一连接板22转动至预设定的补偿角度,第一连接板22停止继续转动,在此第一连接板22受第一磁铁42带动运动的过程中,弹性部件15受第一连接板22下拉作用处于受拉状态。当第一线圈41a断电时,磁场力消失,第一磁铁42与第一线圈41a的吸合力作用消失,则第一连接板22对弹性部件15的拉力作用消失,弹性部件15在自身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一连接板22转动回复至原位。
同理,在第一线圈41a通负电时,受第一线圈41a产生的磁场力作用,第一磁铁42带动第一连接板22沿远离第一线圈41a的方向(即向上)运动,由于第一连接板22穿设有第一转轴13,在第一转轴13作用下,第一连接板22沿中轴Y的第一方向A发生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一限位部25与基座10的第三限位部14抵接,从而第一连接板22转动至预设定的补偿角度,第一连接板22停止继续转动,在此第一连接板22受第一磁铁42带动运动的过程中,弹性部件15受第一连接板22上拉力作用处于受拉状态。当第一线圈41a断电时,磁场力消失,第一磁铁42与第一线圈41a的排斥力作用消失,则第一连接板22对弹性部件15的拉力作用消失,弹性部件15在自身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一连接板22转动回复至原位。
采用在中间侧板12b上设置用于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22的弹性部件15的设置,不仅可提供第一连接板22相对基座10转动复位的回复力,同时也实现了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在未发生转动时的固定,无需额外设置固定摆动载体20的装置,使得反射模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简单。
请同时参考图4和图5,旋转载体30可转动设于该第一连接板22的第一面220上,并且旋转载体30可转动位于该摆动载体20形成的第二收容空间20a内。具体地,旋转载体30可转动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的第一面220上,旋转载体30包括第二连接板32、第三挡板33和第四挡板34,第三挡板33和第四挡板34分别设于第二连接板32上且与第二连接板32形成第三收容空间30a,该棱镜31可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2且位于该第三收容空间30a,且棱镜31的反射面310朝向第二连接板32。可选地,该第二连接板32可为近似方形板,该第二连接板32的尺寸略大于棱镜31的反射面310的尺寸,第二连接板32包括相对的第三面320和第四面321,第三面320为朝向第一连接板22的第一面220的一面,第四面321为用于与棱镜31的反射面310相互朝向的一面。也就是说,棱镜31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2上时,可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2的第四面321上,该棱镜31的反射面310刚好朝向该第四面321设置。示例性地,棱镜31的反射面310可通过粘胶的方式贴设在第四面321上,从而增大棱镜31与旋转载体30的固定面积,确保棱镜31在旋转载体30转动过程中保持与旋转载体30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三挡板33和第四挡板34均为三角形板,第三挡板33对应该摆动载体20的第一挡板23设置,第四挡板34对应摆动载体20的第二挡板24设置,且在旋转载体30未发生转动时,该第三挡板33至该第一挡板23之间具有间距,该第四挡板34至该第二挡板24之间具有间距,从而一方面可使得旋转载体30可顺利在第二收容空间20a内发生转动,另一方面,第三挡板33和第一挡板23之间的间距以及第四挡板34和第二挡板24之间的间距可限定该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的转动角度。示例性地,该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的转动角度通常可为0.5°、1°、1.5°等。
进一步地,第三挡板33用于遮挡棱镜31的第一侧面313,第四挡板34用于遮挡棱镜31的第二侧面314,从而光线由入光面311入射后,经由反射面310直接反射至出光面312,避免光线由第一侧面313和第二侧面314透出。其中,第一侧面313和第二侧面314均为连接于入光面311、反射面310以及出光面312之间的侧面,第一侧面313和第二侧面314相对且平行设置,其二者均为直角面。
请同时参考图5和图6,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可转动,可在摆动载体20的第一连接板22上设置第一转动部223,对应地在旋转载体30上设置第二转动部323,从而第二转动部323与第一转动部223转动连接。
示例性地,第一转动部223可设置在第一面220上,而第二转动部323可设置在第三面320上。第一转动部223可为嵌设在第一面220上的滚珠,此时第二转动部323可为开设在第三面320上的环形槽,该环形槽的中心线与入光轴平行或重合。或者,第一转动部223可为开设在第一面220的环形槽,该环形槽的中心线与入光轴平行或重合,第二转动部323可为设于该第三面320上的滚珠。
考虑到第一面220上设有容置槽222用于容置该第一转轴13,因此,为了便于设置,该第一转动部223为嵌设在第一面220上的滚珠,且该第一转动部223与该第一转轴13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转动部223为滚珠时,该滚珠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该滚珠为三个,三个滚珠间隔设置且在第一面220上沿第一面220的中心呈三角形排列,该三角形可为等边三角形。该三个滚珠可设置在第一转轴13的相对两侧。对应的,第二转动部323为设于第三面320上的环形槽,示例性地为圆环形槽,该环形槽的槽宽与滚珠的外径相适配,从而当旋转载体30转动时,环形槽可相对滚珠转动从而为旋转载体30的转动提供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滚珠还可为两个、四个或者是更多个,上述的滚珠为三个仅作为示例,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7所示,图7中的带箭头的虚线示出了该第二驱动机构50可驱动该旋转载体30相对该摆动载体20沿Z轴的转动方向。可选地,第二驱动机构50同样可为电磁驱动机构或者是电致变形驱动机构。以电磁驱动机构为例,该第二驱动机构50可包括第二电磁部件51和第二磁吸部件52,第一挡板23和/或第二挡板24可设置有该第二电磁部件51,对应的,第三挡板33和/或第四挡板34可设置有第二磁吸部件52,该第二磁吸部件52可位于该第二电磁部件51的磁感应范围内。
其中,第二磁吸部件52位于该第二电磁部件51的磁感应范围内是指:在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产生磁场时,该第二磁吸部件52可感应该磁场的存在并受到磁场力作用。
可选地,第一挡板23和/或第二挡板24上可设置该第二电磁部件51,或者是,第一挡板23和/或第二挡板24内部可设置该第二电磁部件51。同理,第三挡板33和/或第四挡板34上可设置该第二磁吸部件52,或者是,第三挡板33和/或第四挡板34内部可设置该第二磁吸部件52。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挡板23内设置第二电磁部件51,此时,对应的,在第三挡板33内设置第二磁吸部件52。当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产生磁场时,第二磁吸部件52可与第二电磁部件51吸合或者是相对第二电磁部件51排斥,从而在吸合力或者是排斥力作用下,使得该旋转载体30绕该入光轴Z发生转动。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二挡板24内设置第二电磁部件51,此时,对应的,在第四挡板34内设置第二磁吸部件52。当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产生磁场时,第二磁吸部件52可与第二电磁部件51吸合或者是相对第二电磁部件51排斥,从而在吸合力或者是排斥力作用下,使得该旋转载体30绕入光轴Z发生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种方式中,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可通入正电或者是负电,示例性地,第二电磁部件51为通入正电时,第二磁吸部件52与第二电磁部件51吸合,而第二电磁部件51通入负电时,第二磁吸部件52相对第二电磁部件51排斥。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内都设置第二电磁部件51,对应的,在第三挡板33和第四挡板34内均设有第二磁吸部件52,设置在第三挡板33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位于第一挡板23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的磁感应范围内,设置在第四挡板34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位于第二挡板24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的磁感应范围内。
可选地,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可同时通电或者是不同时通电。当第一挡板23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时,则第三挡板33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感应该第二电磁部件51产生的磁场;而当第二挡板24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通电时,则第四挡板34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感应该第二电磁部件51产生的磁场。
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同时通电时使得第三挡板33的第二磁吸部件52与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沿相反方向运动时,设置在第二挡板24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在第一挡板23上的投影与设置在第一挡板23内的第二电磁部件51在第一挡板23上的投影不重合,与此对应的,设置在第四挡板34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与第三挡板33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也不重合,并且,第三挡板33的第二磁吸部件52的运动方向与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的运动方向不同。具体地,如图7所示,图中仅示出该摆动载体20和旋转载体30的俯视图,且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图7中针对旋转载体30的内部结构采用虚线方式示出,同时将旋转载体30上的环形槽示意为圆环形。如果第四挡板34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与第三挡板33内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重合,则在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的第二磁吸部件52都通电时,设置在第三挡板33的第二磁吸部件52受第一挡板23的第二电磁部件51产生的磁场作用,沿靠近该第一挡板23的方向(即图7中向左方向)运动,而与此同时,设置在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受第二挡板24的第二电磁部件51产生的磁场作用,沿靠近该第二挡板24的方向(即图7中向右方向运动),此时,则两个方向的力作用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为平衡力,则无法驱动该旋转部件运动。
由此,在实际设置中,若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的第二电磁部件51同时通电并使得第三挡板33的第二磁吸部件52和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发生且运动方向相反时,则设于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与第三挡板33的第二磁吸部件52的投影不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4的第二磁吸部件52同时通电且使得第三挡板33和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沿相同方向运动时,第四挡板34的第二磁吸部件52在第三挡板33上的投影与第三挡板33上的第二磁吸部件52的投影可重合。
其中,第二电磁部件51可包括第二线圈51a和第二霍尔开关51b,第二霍尔开关51b可设置在第二线圈51a中。
请同时参考图4和图6,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旋转部件相对摆动载体20转动时还能够保持与摆动载体20的连接而不从摆动载体20上掉落,在摆动载体20的第一连接板22或者是在第一转轴13上可设置第一磁性件224,对应的,在旋转载体30的第二连接板32上可设置第二磁性件324,该第二磁性件324与第一磁性件224连接。
示例性地,该第二磁性件324可为磁铁,与之对应的,第一磁性件224可为设置在第一面220或者是第一转轴13的第一平面132a上且与第二磁性件324极性相反的磁铁或者是金属部件。
进一步地,该第二磁性件324设置在第三面320的中心处,例如可设置在第三面320上或者是设置在第三面320内,第一连接部224可设置在第一转轴13的第一平面132a上或者是设置在第一转轴13的第一平面132a内。示例性地,为了便于旋转载体30在摆动载体20上的定位设置,可在第三面320的中心处设置凹槽,将第二磁性件324设置在第三面320内,然后在第一转轴13的第一平面132a上设置该第一磁性件224,从而第二磁性件324与第一磁性件224磁合连接时,第一磁性件224可刚好位于该第三面320的凹槽内,从而使得第三面320与第一转轴13的第一平面132a可大致贴合,便于该旋转载体30的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旋转载体30设置第二磁性件324,然后第一转轴13采用可与第二磁性件324磁合的材料制成。这种情况下,则无需设置第一磁性件224。
此外,也可采用在摆动载体20和旋转载体30上分别设置扣合部件,以实现在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转动时,该旋转载体30依然与摆动载体20保持扣合而不从摆动载体20上脱落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抖反射模块,通过设置摆动载体20相对基座10可绕中轴Y转动,以及设置旋转载体30相对摆动载体20可绕入光轴Z转动,中轴Y和入光轴Z相互垂直且其二者的交点位于棱镜31的反射面310中心处,从而本实施例的防抖反射模块100在进行防抖补偿时,其补偿方式为基于棱镜31的反射面310的中轴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拍摄画面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采用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均为电磁驱动的方式来分别驱动摆动载体20和旋转载体30转动,驱动方式更加简单、可靠且更加可控。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200,包括镜筒201、镜头组件202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100,该防抖反射模块100以及镜头组件202均设于该镜筒201内,且该防抖反射模块100的出光面朝向该镜头组件202。
具体地,该防抖反射模块100可设置在镜头组件202的一端,防抖反射模块100的基座10可固定设置在镜筒201内,在镜头上对应棱镜31的入光面311可设置进光口,光线通过镜头的进光口进入该入光面311,棱镜31的出光面312可朝向该镜头组件202设置,从而镜头组件202可接收该棱镜31反射后的光线。
可选地,该镜头模组200可选用潜望式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模组200,通过在镜筒201内设置如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100,并使得防抖反射模块100的出光面312朝向该镜头组件202,使得镜头组件202可接收棱镜31反射后的光线,使得该镜头模组200拍摄的画面更加稳定。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300,其包括影像感测器301和如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镜头模组200,该镜头模组200连接于影像感测器301,用于将光线传输至影像感测器301。具体地,影像感测器301设于镜筒201内,影像感测器301设于镜头组件202的出光端,用于接收镜头组件202的光线。
进一步,该摄像装置300还包括滤光片302,滤光片302设于镜筒201内且位于影像感测器301和镜头组件202之间,用于对镜头组件202出射的光线进行过滤后传输至影像感测器301。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可包括设备壳体和如上述实施例三所述的摄像装置300,该摄像装置300可设于设备壳体。
可选地,电子设备可为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掌上游戏机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摆动载体,所述摆动载体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旋转载体,所述旋转载体可转动设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旋转载体上设有棱镜,所述棱镜具有入光轴、出光轴以及中轴,所述中轴垂直于所述入光轴和所述出光轴,所述入光轴和所述出光轴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所述中轴上,所述中轴为所述棱镜的反射面的中心轴;
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摆动载体带动所述旋转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转动;以及
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载体带动所述棱镜相对所述摆动载体绕所述入光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或者是电致变形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摆动载体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且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中轴重合;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磁部件和第一磁吸部件,所述第一电磁部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磁吸部件设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第一电磁部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所述第一磁吸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电磁部件的磁场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载体和/或所述基座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的角度,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绕所述中轴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角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摆动载体,所述弹性部件用于提供所述摆动载体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复位的回复力。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载体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空间,所述旋转载体转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且所述旋转载体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容置槽,所述第一转轴设有沿其自身轴线方向延伸的切口,所述切口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一面齐平,所述旋转载体转动设于所述第一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载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第三收容空间,所述棱镜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且位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所述棱镜的反射面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电磁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磁部件和第二磁吸部件,所述第一挡板和/或所述第二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部件,所述第三挡板和/或第四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二电磁部件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部件且同时通电使得所述第三挡板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与所述第四挡板的所述第二磁吸部件沿相反方向运动时,设于所述第二挡板的所述第二电磁部件在所述第一挡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二电磁部件在所述第一挡板上的投影不重合,以及设于所述第四挡板的第二磁吸部件在所述第三挡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挡板内的第二磁吸部件在所述第三挡板上的投影不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转动部,所述旋转载体设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为嵌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滚珠,所述第二转动部为开设于所述旋转载体上的环形槽,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为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环形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为设于所述旋转载体上的滚珠。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一转轴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旋转载体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磁合连接。
14.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镜头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防抖反射模块,所述防抖反射模块以及所述镜头组件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防抖反射模块的出光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
15.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影像感测器;以及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镜头模组,所述影像感测器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端。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设于所述壳体。
CN202021012889.2U 2020-06-04 2020-06-04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2410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2889.2U CN212410942U (zh) 2020-06-04 2020-06-04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12889.2U CN212410942U (zh) 2020-06-04 2020-06-04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0942U true CN212410942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8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12889.2U Active CN212410942U (zh) 2020-06-04 2020-06-04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0942U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042A (zh) * 2021-07-18 2021-10-0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机构、棱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3020404A (ja) * 2021-07-30 2023-02-09 基合半導体(寧波)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製品
WO2023155894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反射驱动机构和摄像模组
WO2023240802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3241197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4045627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5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4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6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7908216A (zh) * 2024-03-12 2024-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以及摄像模组
CN117908217A (zh) * 2024-03-19 2024-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及摄像模组
CN117908217B (zh) * 2024-03-19 2024-06-0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及摄像模组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042A (zh) * 2021-07-18 2021-10-0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防抖机构、棱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23020404A (ja) * 2021-07-30 2023-02-09 基合半導体(寧波)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製品
WO2023155894A1 (zh) * 2022-02-18 2023-08-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反射驱动机构和摄像模组
WO2023240802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3241197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4045627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5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4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626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片承载装置、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7908216A (zh) * 2024-03-12 2024-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以及摄像模组
CN117908217A (zh) * 2024-03-19 2024-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及摄像模组
CN117908217B (zh) * 2024-03-19 2024-06-0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驱动组件及摄像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10942U (zh) 防抖反射模块、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230366B (zh) 反射模块和相机模块
CN113419397B (zh) 相机模块
CN109725474B (zh) 光学防抖模块及包括该光学防抖模块的相机模块
US11269194B2 (en) Reflecting module for OI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230442B (zh) 反射模块、相机模块、可运动保持件及壳体
KR20210043541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213690191U (zh) 光路转换模块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US20230341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CN114839739B (zh) 绕两轴驱动防抖的棱镜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2257989A1 (zh) 可变光圈、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2052728A1 (zh) 一种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208912A1 (zh) 棱镜结构、光学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5813694U (zh) 折叠模块及包括该折叠模块的相机模块
KR20210141896A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0989795B1 (ko) 카메라용 셔터장치
TWI489849B (zh) 電子裝置
KR20030043873A (ko) 회전식 반사판을 이용하여 양방향을 촬영할 수 있는카메라가 장착된 휴대폰
US11886108B2 (en) Blade driv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76786B (zh) 光学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165266A1 (zh) 一种棱镜马达和电子设备
CN117761947A (zh) 一种叶片驱动装置、摄像装置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KR200323285Y1 (ko) 회전식 반사판을 이용하여 양방향을 촬영할 수 있는카메라가 장착된 휴대폰
TW202409701A (zh) 拍攝裝置及電子裝置
JP2022098197A (ja) 羽根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