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6008U -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6008U
CN212396008U CN202021311614.9U CN202021311614U CN212396008U CN 212396008 U CN212396008 U CN 212396008U CN 202021311614 U CN202021311614 U CN 202021311614U CN 212396008 U CN212396008 U CN 212396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passing
wall
hol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1161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孝发
林孝山
谢添明
汪仁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moo Kitchen and Bat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moo Kitchen and Bat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moo Kitchen and Bat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moo Kitchen and Bat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1161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6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6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60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包括壳体;滤芯组件,其固接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定义有第一过水部;其上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止水件,其相对壳体沿轴向滑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并设有插设于第一过水部的第一壁和套设于第三过水部的第二壁;弹性件,其两端分别作用于止水件和滤芯组件;止水件克服弹性件作用力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壁打开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第二壁打开第三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其受弹性件复位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封堵第一过水部和第二过水部,第二壁封堵第三过水部。采用上述结构的三止水过滤器,能够在过滤器拆除时避免其内部的水因失压被排出。

Description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净水系统的过滤器一般包括外壳和装设于外壳中的滤材,外壳与水管上的基座连通,用于接入自来水并排出废水和纯水,但在将过滤器从基座上取下时,由于内部失压,会使过滤器中的水被排出,从而容易在过滤器拆除的时候将现场弄脏,或是溅湿用户衣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能够在过滤器拆除时避免其内部的水因失压被排出。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滤芯组件,其固接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定义有第一过水部;其上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止水件,其相对壳体沿轴向滑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并设有插设于第一过水部的第一壁和套设于第三过水部的第二壁;弹性件,其两端分别作用于止水件和滤芯组件;所述的止水件克服弹性件作用力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壁打开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第二壁打开第三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其受弹性件复位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封堵第一过水部和第二过水部,第二壁封堵第三过水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壁围成第一插接孔,第二壁围成第二插接孔;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与止水件的开口端相接;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内壁面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形成第一插接段、第二插接段和直径大于第一插接段、第二插接段的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所述的滤芯组件设有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其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所述的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为所述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的一部分;所述的第二插接部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一插接段内径,所述的第三插接部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二插接段内径;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远离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并位于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之内;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被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处的壁面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壁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密封部;所述的壳体用于定义第一过水部的壁面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形成第三扩大段和直径小于第三扩大段的第三插接段;所述的第一壁密封部尺寸适配于第三插接段;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远离第三插接段并位于第三扩大段之内;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密封配合于第三插接段以封堵第一过水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壁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抵接部,其相对第一壁密封部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并用于在止水件到达第二位置时抵接第三扩大段和第三插接段之间的过渡部分以限制止水件在弹性件作用下继续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滤芯组件包括:滤芯,其与壳体配合形成与第一过水部连通的第一过水路;上端盖,其装设于滤芯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有与第一过水路连通的上端盖过水孔;下端盖,其装设于滤芯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有与第二过水孔连通的下端盖过水孔,以及下端盖贯穿孔和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延伸的下端盖插接部;中心管,其装设于滤芯内并穿过下端盖贯穿孔,其上设有若干用于接收过滤水的中心管过水孔,其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形成与第三过水孔连通的中心管出水口;出水件,其设有所述的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并设有与中心管密封配合的中心管插接孔;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内壁面密封配合于下端盖插接部,并与中心管插接孔的外壁面配合形成用于连通第二过水孔和下端盖过水孔的第二过水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件在靠近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的位置装设有第二封堵件和第三封堵件,且第二封堵件、第三封堵件相比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更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使与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配合封堵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所述的第一壁在靠近第一壁密封部的位置装设有第一封堵件,且第一封堵件相比第一壁密封部更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三插接段配合封堵第一过水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插接部、中心管插接孔和第二插接部同心设置并由内向外设于所述的出水件;所述的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同心设置并由外向内设于所述的止水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件以第二插接部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的端部为起点向外朝垂直于止水件滑动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过水板,其上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的第一过水路通过第一过水孔连通第一过水部;所述的壳体内壁设有搭接部,其用于供所述的第一过水板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端盖朝向滤芯的侧壁设有若干呈放射状布置的凸起筋条,并由凸起筋条分隔成多个第二过水腔;所述的凸起筋条上设有过水缺口,以使第二过水腔互相连通。
所述的下端盖过水孔设于第二过水腔内,并与下端盖贯穿孔的外侧壁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包括外壳和封盖;所述的外壳一端设有通水接口,所述的止水件的开口端伸出通水接口;所述的外壳内形成安装腔,其用于供滤芯组件和止水件安装;所述的封盖密封嵌接于外壳相对通水接口的另一端。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在壳体与滤芯组件上设置第一、第二、第三过水部,并设置相对壳体滑动的止水件,利用其上的第一壁和第二壁在止水件滑动的过程中打开或封堵第一、第二、第三过水部,且在过滤器处于安装状态时,止水件受力克服弹性件作用处于开水的第一位置,而在过滤器拆下时,止水件受到弹性件的复位力作用,处于关水的第二位置,从而可以避免过滤器在拆下的过程中水流溢出。
2、通过设置直径变化的插接段和扩大段,令滤芯组件上的插接部分别插入到插接段之中,并在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令插接部上的过水孔进入到扩大段的位置,从而形成可以过水的间隙,而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令插接部上的过水孔保持位于插接段的位置,从而消除过水间隙,令过水孔被插接段的壁面所封堵。
3、设置第一壁密封部,同时在壳体上设置扩大段和插接段,在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进入到扩大段的位置,从而形成可以过水的间隙,而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进入到插接段的位置,从而消除过水间隙,令第一过水部被第一壁密封部所封闭。
4、设置第一壁抵接部,在止水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壁抵接部会抵接到第一过水部,从而限制止水件继续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
5、设置出水件,在其上设置第二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和中心管插接孔,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孔内壁面配合,第三插接部与第二插接孔内壁面配合,中心管插接孔与中心管外壁面配合,从而使过滤后的纯水和废水都可以排出。
6、设置第一、第二、第三封堵件,其可为密封圈,通过封堵件与对应的壁面的密封配合,封堵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
7、出水件上的第三插接部、中心管插接孔和第二插接部同心设置,便于与滤芯上的下端盖和中心管适配,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同心设置,便于与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适配。
8、设置第一过水板,在其上设置第一过水孔,使第一过水路可以与第一过水部连通,从而用于引入外部的原水。
9、在下端盖上设置凸起筋条,形成第二过水腔,便于收集过滤后的废水,同时设置过水缺口,以使第二过水腔可以互相连通,再设置有下端盖过水孔,使废水可以从第二过水部排出。
10、在外壳上设置通水接口,便于过滤器的安装以及与外部的水交换,同时设置封盖,在滤芯组件和止水件安装完毕后将外壳密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过滤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壳体和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出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一出水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止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第一止水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图1中的第二止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第二止水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1中的第二出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第二出水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图1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底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在第一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在第一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安装座在第二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安装座在第二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总成装配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外壳;101、外壳卡隼;102、第一过水部;103、第三扩大段;104、第三插接段;
11、滤芯;12、中心管;121、中心管过水孔;13、上端盖;14、封盖;15、下端盖; 151、下端盖贯穿孔;152、下端盖过水孔;153、凸起筋条;154、过水缺口;20、出水件; 21、中心管插接孔;24、第一过水板;23、第一过水孔;25、第二插接部;221、第二过水孔;22、第二过水路;231、第二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232、第二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 26、第三插接部;211、第三过水孔;233、第三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234、第三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30、止水件;301、弹性件;31、第二插接孔;35、第二壁;351、第二扩大段;352、第二插接段;32、第一插接孔;36、第一壁;361、第一扩大段;362、第一插接段;331、第一壁抵接部;332、第一壁密封部;34、第一壁密封圈槽;40、底座本体;401、固定密封件;402、第三扩大段;403、第三插接段;44、密封件安装槽;45、外壳卡槽;41、第三过水管入口;411、第三过水管;42、第二过水管入口;421、第二过水管; 43、第一过水管入口;431、第一过水管;50、出水件;51、第三出水口;511、第三过水孔;512、第三插接部;541、第三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542、第三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 52、第二出水口;521、第二过水孔;522、第二插接部;531、第二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 532、第二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60、止水件;601、弹性件;63、第二过水路;61、第二插接孔;64、第二壁;641、第二插接段;642、第二扩大段;62、第一插接孔;65、第一壁; 651、第一插接段;652、第一扩大段;621、第一壁密封部;622、第一壁抵接部;623、第一壁密封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可分为过滤器部分和过滤器安装座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部分和过滤器安装座部分所采用的构件类似,因此采用相同名称,但配以不同的标号,可根据标号的不同参照附图与相应的构件一一对应。
以下部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止水过滤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壳体、滤芯组件、止水件30和弹性件301,其中,壳体包括外壳10和封盖14,滤芯组件包括滤芯11、中心管12、上端盖13、下端盖15和出水件20。
其中,滤芯组件固接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定义有第一过水部102,其上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止水件30相对壳体沿轴向滑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并设有插设于第一过水部102的第一壁36和套设于第三过水部的第二壁35;弹性件301两端分别作用于止水件30和滤芯组件;止水件30克服弹性件301作用力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壁36打开第一过水部102、第二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第二壁35打开第三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止水件30受弹性件301复位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壁36封堵第一过水部102和第二过水部,第二壁35封堵第三过水部。
具体而言,其中的壳体由外壳10和封盖14组成,外壳10一端设有通水接口,止水件30的开口端伸出通水接口,外壳10内形成安装腔,用于供滤芯组件和止水件30安装,封盖14密封嵌接于外壳10相对通水接口的另一端。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外壳10为一两端开口的圆筒,其下端(以图2和图3的方向为准)设置与内部空腔连通的开口,即为上述的通水接口,在形成通水接口的侧壁外部设置有外壳卡隼101,外壳卡隼101包括沿通水接口外侧壁周向延伸的卡接段以及垂直于卡接段的抵接段,通过外壳卡隼101可以将过滤器整体安装至安装座中。通水接口还用于供内部的水路与外部连通,其内侧壁与滤芯组件共同定义有上述的第一过水部102,止水件30的开口端也伸出通水接口之外。外壳10内部的空腔形成安装腔,且其相对通水接口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直径较大的开口,这一开口可以供滤芯组件和止水件30装入安装腔之中。同时,在外壳10上端的开口处形成有一卡接部,卡接部上设置有嵌接槽,封盖14内侧形成与卡接部适配的卡接结构,并且设置有与嵌接槽适配的嵌接头,且其沿着周向在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密封圈。在滤芯组件和止水件30装入安装腔之后,将封盖14对准外壳10上端开口,使其上的嵌接头与外壳10上的嵌接槽对接,即可将封盖14密封地安装在外壳10的上端开口处,保证过滤器内部的密封性。
止水件30上的第一壁36围成第一插接孔32,第二壁35围成第二插接孔31,第一插接孔32和第二插接孔31与止水件30的开口端相接;第一插接孔32和第二插接孔31的内壁面朝向止水件30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一插接段362、第二插接段352和直径大于第一插接段362、第二插接段352的第一扩大端361和第二扩大段351。第一插接孔32和第二插接孔 31同心设置并由外向内设于止水件30上。
止水件30的第一壁36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密封部332,壳体用于定义第一过水部 102的壁面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三扩大段103和直径小于第三扩大段103的第三插接段104;第一壁密封部332的尺寸适配于第三插接段104;止水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332远离第三插接段104并位于第三扩大段103之内;止水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332密封配合于第三插接段104以封堵第一过水部102。
第一壁36的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抵接部331,其相对第一壁密封部332远离止水件30的开口端,并用于在止水件30到达第二位置时抵接第三扩大段103和第三插接段104之间的过渡部分以限制止水件30在弹性件301作用下继续移动。
第一壁36在靠近第一壁密封部332的位置装设有第一封堵件,且第一封堵件相比第一壁密封部332更远离止水件30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三插接段104 配合封堵第一过水部102。
具体如图6、图7和图14、图15所示,止水件30可视作由两个相接的、两端开口的圆筒组成,外侧的圆筒由第一壁36围成,其内侧形成第一插接孔32,内侧的圆筒由第二壁35围成,其内侧形成第二插接孔31,第一壁36内侧壁与第二壁35外侧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臂连接,且止水件30整体为一体成型。第一插接孔32和第二插接孔31均用于与滤芯组件上的出水件20适配,出水件20插入到第一插接孔32和第二插接孔31之内,同时使止水件 30可以沿着出水件20的轴向滑动。止水件30的开口端为如图7所示的止水件30的下端,该端用于出水,并部分伸出外壳10的通水接口之外。
其中,第二插接孔31位于第一插接孔32的中心,二者同心设置,具有相同的对称轴线。第二插接孔31在轴向上有一部分伸出第一插接孔32的下端面,并在此处形成用于出水的开口,从而使第二插接孔31与止水件30的开口端相接。第二插接孔31的内侧壁形成第二扩大段351和第二插接段352,第二插接段352位于第二扩大段351的上方,便于出水件 20从上往下插接配合于第二插接段352,在第二插接段352与第二扩大段351之间具有一个过渡部分,在该过度部分上方的第二插接孔31的孔径较小,在该过渡部分下方的第二插接孔31的孔径较大,从而可以与出水件20配合形成过水的间隙。在靠近上述的第二插接孔 31的出水开口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密封圈槽,该密封圈槽用于安装密封圈,使过滤器在安装至安装座上后保证第二插接孔31处的出水可以密封。
类似的,第一插接孔32的下端面也形成用于出水的开口,从而使第一插接孔32与止水件30的开口端相接。第一插接孔32的内侧壁形成第一扩大段361和第一插接段362,第一插接段362位于第一扩大段361上方,便于出水件20从上往下插接配合于第一插接段362,在第一插接段362与第一扩大端361之间具有一个过渡部分,在该过渡部分上方的第一插接孔32的孔径较小,在该过渡部分下方的第一插接孔32的孔径较大,从而可以与出水件20配合形成过水的间隙。在靠近上述的第一插接孔32出水开口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密封圈槽,该密封圈槽用于安装密封圈,使过滤器在安装至安装座上后保证第一插接孔32处的出水可以密封。
在围成第一插接孔32的第一壁36的外壁面,从上到下依次形成第一壁抵接部331、第一壁密封圈槽34和第一壁密封部332。如图14和图15所示,外壳10的内壁面在对应于通水接口的位置与滤芯组件中的出水件20配合形成第一过水部102,其可视作一个位于外壳 10内壁面和滤芯组件之间的过水通道,第一壁36插入至该过水通道之中,其外壁面朝向外壳10的内侧壁,内壁面的第一插接段362套设于出水件20。
在外壳10形成第一过水部102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三扩大段103和第三插接段104,第三扩大段103位于第三插接段104的上方,二者之间形成有一个过渡部分,位于过渡部分之上的通水接口的孔径较大,位于过渡部分之下的通水接口的孔径较小。
第一壁密封部332为突出于第一壁36外壁面并沿第一壁36周向连续设置的凸缘结构,其直径与第三插接段104的内径适配,当第一壁密封部332滑动到第三插接段104的位置时,二者之间不存在可以过水的缝隙,而当第一壁密封部332滑动到第三扩大段103的位置时,第三扩大段103与第三插接段104之间的过渡部分以及第一壁36的外壁面会形成一个过水间隙,用于供水通过。
在第一壁密封部332上方还设置有第一壁抵接部331,其同样为一突出于第一壁36外壁面并沿第一壁36周向连续设置的凸缘结构,且其直径要大于第一壁密封部332的直径,同样也大于第三插接段104的内径,但其小于第三扩大段103的内径,因此在止水件30向下滑动的时候,第一壁抵接部331会抵接到第三扩大段103和第三插接段104的过渡部分,从而限制止水件30继续滑动。
在第一壁密封部332和第一壁抵接部331之间形成有第一壁密封圈槽34,第一封堵件为密封圈,并套设在该第一壁密封圈槽34内,并且第一封堵件的尺寸与第一壁密封部332的尺寸适配,第一壁抵接部331抵接到外壳10上时,第一封堵件也位于第三插接段104的位置,从而保证止水件30封堵第一过水部102的效果。
滤芯组件包括有滤芯11,滤芯与壳体配合形成与第一过水部102连通的第一过水路;上端盖13装设于滤芯11远离止水件30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置有与第一过水路连通的上端盖过水孔131;下端盖15装设于滤芯11靠近止水件30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有下端盖过水孔152,以及下端盖贯穿孔151和朝向止水件30的开口端延伸的下端盖插接部;中心管12装设于滤芯11内并穿过下端盖贯穿孔151,其上设有若干用于接收过滤水的中心管过水孔121,其靠近止水件30的开口端的一端形成中心管出水口。
具体而言,如图2以及图14或图15所示,滤芯11的外径略小于外壳10的内径,在滤芯11的外侧壁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一条过水间隙,此即为上述的第一过水路,并且第一过水路的下端与第一过水部102连通,可以接入外部的原水,而第一过水路的上端与上端盖过水孔131连通,可以将原水引入到滤芯11之中。
上端盖13上的上端盖过水孔131沿周向均匀排布,并且其中部朝向滤芯11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插接适配端头,而在背离滤芯11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插接适配端口。滤芯11的中心处沿轴向形成有一个贯穿孔,上端盖13上的插接适配端头可以插入到该贯穿孔中,避免水流从贯穿孔的该端处流出。同时在封盖14朝向滤芯11的侧面对应于插接适配端口也设有一个插接适配端头,该插接适配端头可以在封盖14安装到外壳10上时,插入并抵接到上端盖 13上的插接适配端口上,从而固定住上端盖13。
中心管12插入在滤芯11中心处的贯穿孔之中,其上开设有若干个中心管过水孔121,原水由滤芯11的端部位置进入到滤芯11之内后,水流会在水压作用下横向地经过滤芯11,产生的纯水会通过中心管过水孔121进入到中心管12之中。中心管12的下端形成中心管出水口,纯水会通过该中心管出水口流出。
下端盖15中部形成的下端盖贯穿孔151用于供中心管12穿过,使中心管出水口可以露出于下端盖15之外,并且在下端盖15背离滤芯11的侧面形成有上述的下端盖插接部,下端盖插接部具体为一朝下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其上装设有若干密封圈。
此外,下端盖15朝向滤芯11的侧壁设有若干呈放射状不止的凸起筋条153,并由凸起筋条153分隔成多个第二过水腔;凸起筋条153上设有过水缺口154,以使第二过水腔互相连通;下端盖过水孔152设于第二过水腔内,并与下端盖贯穿孔151的外侧壁相接。
当下端盖15被装设到滤芯11的底端位置时,其上的凸起筋条153会抵接到滤芯11的底部端面,同时经过滤芯11过滤后形成的废水会从滤芯11的底部端面流出,下端盖15上由凸起筋条153所分隔而得的第二过水腔用于接收上述的废水,并通过下端盖过水孔152排出到第二过水部。下端盖过水孔152具体是沿着下端盖贯穿孔151的周缘设置的一圈通槽,过水缺口154具体是设置在凸起筋条153上的高度降低的部位,水流可以从该过水缺口154出流出或流入。
滤芯组件设有第二插接部25和第三插接部26,其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为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的一部分;第二插接部221的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一插接段362的内径,第三插接部26的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二插接段352的内径。当止水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水孔221、第三过水孔211远离第一插接段362和第二插接段352并位于第一扩大端361和第二扩大段351之内;止水件 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过水孔221、第三过水孔211被第一插接段362和第二插接段352 出的壁面封堵。
其中,第二插接部25和第三插接部26设于出水件20,出水件20上还设有用于与中心管12密封配合的中心管插接孔。出水件20在靠近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的位置装设有第二封堵件和第三封堵件,且第二封堵件、第三封堵件相比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更靠近止水件30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一插接段362和第二插接段352配合封堵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第二插接部25的内壁面密封配合与下端盖插接部,并与中心管插接孔21的外壁面配合形成用于连通第二过水孔221和下端盖过水孔152的第二过水路22。
出水件20上的第三插接部26、中心管插接孔21和第二插接部25同心设置并由内向外设于出水件20。出水件20以第二插接部25远离止水件30的开口端的端部为起点向外朝垂直于止水件30滑动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过水板24,第一过水板24上设有第一过水孔23,上述的第一过水路通过第一过水孔23连通第一过水部102。壳体内壁设有搭接部,其用于供第一过水板24搭接。
出水件20再靠近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的位置装设有第二封堵件和第三封堵件,且第二封堵件、第三封堵件相比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更靠近止水件30 的开口端,以再止水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一插接段362和第二插接段352配合封堵第二过水孔221和第三过水孔211。
具体而言,如图4、图5和图14、图15所示,出水件20由上至下分别由第一过水板24、第二插接部25、第三插接部26组成,而在由第二插接部25的内侧还设置有中心管插接孔21,三者同心设置,并且第三插接部26位于中部,围成中心管插接孔21的侧壁位于第三插接部26和第二插接部25之间。第二插接部25具体指围成出水件20中部区域的侧壁的外侧壁面,第三插接部26指围成出水件20下部区域的侧壁的外侧壁面,第二插接部25 和第三插接部26相接,出水件20整体为一体成型。
出水件20可视作为三个直径不一的圆筒状结构配合而成,处于最外侧的是用于形成第二插接部25的圆筒,处于最内侧的是用于形成第三插接部26的圆筒,处于二者之间的是形成中心管插接孔21的圆筒。并且在出水件20的中部位置有一横向设置的底壁,第二插接部 25、中心管插接孔21位于该底壁上方,第三插接部26位于该底壁下方,并且该底壁中间位置贯通,使中心管插接孔21与第三插接部26内侧的空腔连通,从而形成第三过水部的一部分。同时第三插接部25的内侧也与中心管插接孔21的外侧之间形成过水空腔,此处即为上述的第二过水路22,其为第二过水部的一部分。
在第二插接部25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二过水孔221,第二过水孔221与第二过水路22 连通,因此也与下端盖过水孔152连通,由下端盖15上的第二过水腔、下端盖过水孔152、第二过水路22和第二过水孔221共同组成上述的第二过水部。第二过水部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引出废水,第二过水孔221是其在滤芯组件内的出口。在第二过水孔221的上方和下方,第二插接部25在此处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231和第二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232,其中第一密封圈槽231用于安装与第一壁36的内壁面密封配合的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槽232用于安装第二封堵件,第二封堵件为密封圈,其在第二插接部25位于第一插接段362的位置时,与第一插接段362的壁面密封配合从而封堵第二过水孔221。
第三插接部26的底部设置有第三过水孔211,第三过水孔211与第三插接部26内部的空腔连通,从而共同形成第三过水部。第三过水部在本实施例种用于引出纯水,第三过水孔 211是其在滤芯组件内的出口。再第三过水孔211的上方和下方,第三插接部26在此处分别设置有第三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233和第三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234,其中第一密封圈槽233用于安装与第二壁35的内壁面密封配合的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槽234用于安装第三封堵件,第三封堵件为密封圈,其在第三插接部26位于第二插接段352的位置时,其与第二插接段352的壁面密封配合从而封堵第一过水孔211。
中心管插接孔21的内壁面与中心管12的下部的侧壁密封配合,从而与中心管出水口连通,使纯水可以引入到中心管插接孔21之内,并由此使中心管出水口与第三过水孔211连通。
第一过水板24处于出水件20的上端处并向外周伸出,其搭接在外壳10内壁上的搭接部,其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孔23,第一过水孔2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过水路和第一过水部102,其用于引入原水。
弹性件301的上端抵接在第一过水板24朝向止水件30开口端的壁面,下端抵接在第一壁抵接部331的上方壁面,从而可以在止水件30不受外力驱动的时候,推动止水件30向下运动,直至第一壁抵接部331抵接到第三扩大段103和第三插接段104的过渡部分。
在使用过程中,该过滤器具有两种状态,当过滤器上的止水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其如图14所示,止水件30受到外力作用,克服弹性件301的作用力向上运动,直至第一壁 36的上端面抵接到第一过水板24,从而使第一壁密封部332离开第三插接段104进入第三扩大段103,第二过水孔221离开第一插接段362进入第一扩大段361,第三过水孔211离开第二插接段352进入第二扩大段351,从而使水路连通;当过滤器上的止水件30处于第二位置时,其如图15所示,止水件30撤去外力作用,弹性件301推动止水件30向下运动,直至第一壁抵接部331抵接到外壳10内壁,从而使第一壁密封部332离开第三扩大段 103进入第三插接段104,第二过水孔221离开第一扩大端361进入第一插接段362,第三过水孔211离开第二扩大段351进入第二插接段352,从而使水路封闭,避免水从过滤器中溢出。
以下部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止水过滤器安装座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底座、出水件50、止水件60和弹性件601,其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40和固定密封件401。
其中,出水件50固接于底座内,其上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止水件60相对底座沿周向滑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并设有第一壁65和第二壁64;第一壁65与底座定义有第一过水部,并套设于第二过水部;第二壁64套设于第三过水部;弹性件601两端分别作用于止水件60和出水件50;止水件60克服弹性件601作用力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壁65打开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第二壁64打开第三过水部的连通;止水件60受弹性件601复位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壁65封堵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第二壁封堵第三过水部。
其中,底座用于定义第一过水部的避免朝向止水件60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三扩大段 402和直径小于第三扩大段402的第三插接段403。其中,底座本体40与固定密封件401固接,固定密封件401形成上述的第三插接段403。底座本体40上设有第一过水管431、第二过水管421和第三过水管411,第一过水部连通第一过水管431,第二过水部连通第二过水灌421,第三过水部连通第三过水管411。底座上还设有朝向止水件60开口端的第一台阶部。
具体而言,如图12、图13和图16、图17所示,底座本体40为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其靠近上端面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台阶部,该台阶部上对应的两个位置设置有密封件安装槽44,密封件安装槽44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螺纹孔,固定密封件401整体为与底座本体40 上端面上的台阶部下方空间尺寸适配的圆环状结构,其对应于密封件安装槽44的位置向外凸设有安装板,将安装板置于密封件安装槽44上,之后通过螺丝螺接即可将固定密封件 401固定在底座本体40上。当固定密封件401安装至底座本体40上时,其本身的厚度相对底座本体40在此处的壁面形成一个凸起的结构,从而形成了上述的直径缩小的第三插接段 403,同时相对于该第三插接段403,原本的底座本体40在此处的壁面即形成上述的直径扩大的第三扩大段402。
由第三扩大段402往下,底座本体40的内壁面在此处形成有上述的第一台阶部,在该第一台阶部的水平壁面上开设有与底座本体40上的第一过水管431连通的第一过水管入口 43,在此处底座本体40通过止水件60将第一过水管入口43与第二过水管入口42和第三过水管入口41分隔开,并与止水件60的第一壁65配合形成一个过水路,这一过水路与上述的第三扩大段402、第三插接段403共同配合形成第一过水部。
在底座本体40的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过水管421和第三过水管411,并在内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第二过水管421连通的第二过水管入口42,以及与第三过水管411连通的第三过水管入口41,第二过水管入口42和第三过水管入口41在外侧壁均形成有用于出水件50上的开口配合的第二配合面和第三配合面。
止水件60的第一壁65围成第一插接孔62,第二壁64围成第二插接孔61,第一插接孔 62和第二插接孔61与止水件60的开口端相接;第一插接孔62和第二插接孔61的内壁面朝向止水件60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一插接段651、第二插接段641和直径大于第一插接段651、第二插接段641的第一扩大端652和第二扩大段642。第一插接孔62和第二插接孔61 同心设置并由外向内设于止水件60。
第一壁65的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密封部621,第一壁密封部621尺寸适配于第三插接段403,止水件6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621远离第三插接段403并位于第三扩大段402之内;止水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621密封配合于第三插接段 403以封堵第一过水部。
第一壁65的外壁面还向外凸设有第一壁抵接部622,第一壁抵接部622相对第一壁密封部621远离止水件60的开口端,并用于在止水件60到达第二位置时抵接第三扩大段402和第三插接段403的过渡部分以限制止水件60在弹性件601作用下继续移动。
止水件60的第一壁65在靠近第一壁密封部621的位置装设有第一封堵件,且第一封堵件相比第一壁密封部621更远离止水件60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三插接段403配合封堵第一过水部。
第一壁65上还设有与底座本体40上的第一台阶部配合的第二台阶部;止水件6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二台阶部抵接第一台阶部以限制止水件继续运动。
具体而言,止水件60的结构如图8、图9和图16、图17所示,止水件60可视作由两个相接的、两端开口的不规则圆筒组成,外侧的圆筒由第一壁65围成,其底部的部分内壁面围成第一插接孔62,内侧的圆筒由第二壁64围成,其内侧形成第二插接孔61,第一壁 65的内侧壁与第二壁64的外侧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臂连接,且止水件60整体为一体成型。第一插接孔62和第二插接孔61均用于与出水件50适配,出水件50插入到第一插接孔 65和第二插接孔64之内,同时使止水件60可以沿着出水件50的轴向滑动。止水件60的开口端指如图9所示的止水件60的上端,该端用于接入过滤器的进水,其位于底座本体40 之内。
其中,第二插接孔61位于第一插接孔62的中心,二者同心设置,具有相同的对称轴线。第二插接孔61的上端开口形成进水口,其内侧壁由上往下分别形成第二扩大段642和第二插接段641,第二插接孔61在第二扩大段642处的内径大于第二插接段641处的内径,第二插接段641位于第二扩大段642的下方,便于出水件50从下往上地插接配合于第二插接段641,在第二插接段641和第二扩大段642之间具有一个过渡部分,该过渡部分可以与出水件50配合形成过水的间隙。
类似的,第一插接孔62的上端也形成用于进水的开口,其内侧壁由上往下分别形成第一扩大段652和第一插接段651,第一插接孔62在第一扩大段652处的内径大于第一插接段651处的内径,第一插接段651位于第一扩大段652的下方,便于出水件50从下往上地插接配合于第一插接段651。在第一插接段651和第一扩大段652之间具有一个过渡部分,该过渡部分可以与出水件50配合形成过水的间隙。同时,在第一扩大段652上方的位置形成第二过水路63。
在围成第一插接孔62的第一壁65的外壁面,从上到下依次形成第一壁密封部621、第一壁密封圈槽623和第一壁抵接部622,在第一壁抵接部622下方向内凹陷形成有上述的第二台阶部。第一壁密封部621为突出于第一壁65外壁面并沿第一壁65周向连续设置的凸缘结构,其直径与底座本体40上的第三插接段403的内径适配,当第一壁密封部621滑动到第三插接段403的位置时,二者之间不存在可以过水的间隙,而当第一壁密封部621滑动到第三扩大段402的位置时,第三扩大段402与第三插接段403之间的过渡部分以及第一壁 65的外壁面会形成一个过水间隙,用于供水通过。
在第一壁密封部621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一壁抵接部622,其同样为一突出于第一壁65 外壁面并沿第一壁65周向连续设置的凸缘结构,且其直径要大于第一壁密封部621的直径,同样也大于第三插接段403的内径,但其小于第三扩大段402的内径,因此在止水件 60向上滑动的时候,第一壁抵接部622会抵接到第三扩大段402和第三插接段403的过渡部分,从而限制止水件60继续滑动。
在第一壁密封部621和第一壁抵接部622之间形成有第一壁密封圈槽623,第一封堵件为密封圈,并套设在第一壁密封圈槽623内,并且第一封堵件的尺寸与第一壁密封部621的尺寸适配,第一壁抵接部622抵接到固定密封件401上时,第一封堵件也位于第三插接段 403的位置,从而保证止水件60封堵第一过水部的效果。
出水件50设有第二插接部522和第三插接部512,其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水孔521和第三过水孔511,第二过水孔521和第三过水孔511为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的一部分。第二插接部522的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一插接段651,第三插接部521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二插接段641内径。第三插接部512和第二插接部522同心设置并由内向外设于出水件。
止水件6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水孔521、第三过水孔511远离第一插接段651和第二插接段641并位于第一扩大段652和第二扩大段642之内;止水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过水孔521、第三过水孔511被第一插接段651和第二插接段641处的壁面封堵。
出水件50在靠近第二过水孔521和第三过水孔511的位置装设有第二封堵件和第三封堵件,且第二封堵件、第三封堵件相比第二过水孔521和第三过水孔511更靠近止水件60 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使第一插接段651和第二插接段641配合封堵第二过水孔521和第三过水孔511。
出水件50远离止水件60开口端的一端设有连通第二过水孔521的第二出水口52和联通第三过水孔511的第三出水口51;第二出水口52内壁面与第二过水管入口42上的第二配合面密封配合,第三出水口51内壁面与第三过水管入口41上的第三配合面密封配合。
具体而言,如图10、图11和图16、图17所示,出水件50由下至上分别由基板、第二插接部522、第三插接部512组成。第二插接部522具体指围成出水件50中部位置的侧壁的外侧壁面,第三插接部512具体指围成出水件50上部区域的侧壁的外侧壁面,第二插接部522和第三插接部512相接,出水件50整体为一体成型。
出水件50可视作由两个直径不一的圆筒状结构配合而成,处于外侧的是用于形成第二插接部522的圆筒,处于内侧的是用于形成第三插接部512的圆筒,并且位于内侧的圆筒还向下延伸直至在下端面形成第三出水口51,而位于外侧的圆筒的下端面形成第二出水口 52。
在第二插接部522的上部位置设置有第二过水孔521,第二过水孔521与第二出水口52 连通,当止水件6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水孔521还与第二过水路63连通。在第二过水孔521的上方和下方,第二插接部522在此处分别设置有第二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531和第二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532,其中第一密封圈槽531用于安装第二封堵件,第二封堵件为密封圈,其在第二插接部522位于第一插接段651的位置时,与第一插接段651的壁面密封配合从而封堵第二过水孔521;第二密封圈槽532用于安装与第一壁65的内壁面密封配合的密封圈。
在第三插接部512的上部位置设置有第三过水孔511,第三过水孔511与第三出水口51 连通,当止水件6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过水孔511位于第二扩大段642处。在第三过水孔511的上方和下方,第三插接部512在此处分别设置有第三插接部第一密封圈槽541和第三插接部第二密封圈槽542,其中第一密封圈槽541用于安装第三封堵件,第三封堵件为密封圈,其在第三插接部512位于第二插接段641的位置时,与第二插接段641的壁面密封配合从而封堵第三过水孔511;第二密封圈槽542用于安装与第二壁64的内壁面密封配合的密封圈。
出水件50底部的基板为第二插接部522下端向外延伸形成,其用于抵接到底座本体40 的内侧底部。
弹性件601上端抵接在第一壁65上的一个向内凹设的台阶部朝下的壁面上,下端抵接在出水件50的基板朝上的壁面上,从而可以在止水件60不受外力驱动的时候,推动止水件60向上运动,直至第一壁抵接部622抵接到固定密封件401上。
在使用过程中,该过滤器安装座具有两种状态,当安装座上的止水件60处于第一位置时,其如图16所示,止水件60受到外力作用,克服弹性件601的作用力向下运动,直至第一台阶部与第二台阶部抵接,同时使第一壁密封部621离开第三插接段403进入到第三扩大段402内,第二过水孔521离开第一插接段651进入到第一扩大段652,第三过水孔511离开第二插接段641进入到第二扩大段642,从而使水路连通;当安装座上的止水件60处于第二位置时,其如图17所示,止水件60撤去外力作用,弹性件601推动止水件60向上运动,直至第一壁抵接部622抵接到固定密封件401,同时使第一壁密封部621离开第三扩大段402进入到第三插接段403内,第二过水孔521离开第一扩大段652进入到第一插接段 651,第三过水孔511离开第二扩大段642进入到第二插接段641,从而使水路封闭。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过滤总成的结构如图17和图18所示,其为上述的过滤器安装在上述的过滤器安装座上的结构。
当过滤器安装在安装座上时,过滤器上的止水件30被安装座上的止水件60抵接移动至止水件30的第一位置,同时安装座上的止水件60被外壳10抵接移动至止水件60的第一位置,从而使过滤器中的水路与安装座上的水路一一对应连通。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滤芯组件,其固接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定义有第一过水部;其上设有彼此间隔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
止水件,其相对壳体沿轴向滑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并设有插设于第一过水部的第一壁和套设于第三过水部的第二壁;
弹性件,其两端分别作用于止水件和滤芯组件;
所述的止水件克服弹性件作用力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壁打开第一过水部、第二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第二壁打开第三过水部与外部的连通;其受弹性件复位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封堵第一过水部和第二过水部,第二壁封堵第三过水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壁围成第一插接孔,第二壁围成第二插接孔;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与止水件的开口端相接;
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内壁面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一插接段、第二插接段和直径大于第一插接段、第二插接段的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
所述的滤芯组件设有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其上分别设有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所述的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为所述的第二过水部和第三过水部的一部分;
所述的第二插接部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一插接段内径,所述的第三插接部外径尺寸适配于第二插接段内径;
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远离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并位于第一扩大段和第二扩大段之内;
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过水孔、第三过水孔被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处的壁面封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壁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密封部;
所述的壳体用于定义第一过水部的壁面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依次形成第三扩大段和直径小于第三扩大段的第三插接段;
所述的第一壁密封部尺寸适配于第三插接段;
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远离第三插接段并位于第三扩大段之内;
所述的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壁密封部密封配合于第三插接段以封堵第一过水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壁外壁面向外凸设有第一壁抵接部,其相对第一壁密封部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并用于在止水件到达第二位置时抵接第三扩大段和第三插接段之间的过渡部分以限制止水件在弹性件作用下继续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芯组件包括:
滤芯,其与壳体配合形成与第一过水部连通的第一过水路;
上端盖,其装设于滤芯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有与第一过水路连通的上端盖过水孔;
下端盖,其装设于滤芯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其上设有与第二过水孔连通的下端盖过水孔,以及下端盖贯穿孔和朝向止水件的开口端延伸的下端盖插接部;
中心管,其装设于滤芯内并穿过下端盖贯穿孔,其上设有若干用于接收过滤水的中心管过水孔,其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的一端形成与第三过水孔连通的中心管出水口;
出水件,其设有所述的第二插接部和第三插接部,并设有与中心管密封配合的中心管插接孔;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内壁面密封配合于下端盖插接部,并与中心管插接孔的外壁面配合形成用于连通第二过水孔和下端盖过水孔的第二过水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出水件在靠近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的位置装设有第二封堵件和第三封堵件,且第二封堵件、第三封堵件相比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更靠近止水件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一插接段和第二插接段配合封堵第二过水孔和第三过水孔;
所述的第一壁在靠近第一壁密封部的位置装设有第一封堵件,且第一封堵件相比第一壁密封部更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以在止水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三插接段配合封堵第一过水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三插接部、中心管插接孔和第二插接部同心设置并由内向外设于所述的出水件;
所述的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同心设置并由外向内设于所述的止水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出水件以第二插接部远离止水件的开口端的端部为起点向外朝垂直于止水件滑动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过水板,其上设有第一过水孔;
所述的第一过水路通过第一过水孔连通第一过水部;
所述的壳体内壁设有搭接部,其用于供所述的第一过水板搭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下端盖朝向滤芯的侧壁设有若干呈放射状布置的凸起筋条,并由凸起筋条分隔成多个第二过水腔;
所述的凸起筋条上设有过水缺口,以使第二过水腔互相连通;
所述的下端盖过水孔设于第二过水腔内,并与下端盖贯穿孔的外侧壁相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壳体包括外壳和封盖;
所述的外壳一端设有通水接口,所述的止水件的开口端伸出通水接口;
所述的外壳内形成安装腔,其用于供滤芯组件和止水件安装;
所述的封盖密封嵌接于外壳相对通水接口的另一端。
CN202021311614.9U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Active CN212396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1614.9U CN212396008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1614.9U CN212396008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6008U true CN212396008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4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11614.9U Active CN212396008U (zh) 2020-07-07 2020-07-07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60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1095A (zh) * 2020-07-07 2020-10-30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1095A (zh) * 2020-07-07 2020-10-30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4939B2 (en) Filter assembly
JP2008531884A (ja) 衛生設備用の構成ユニット
CN212396008U (zh)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CN111841095A (zh)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
CN212998593U (zh) 一种三止水过滤器安装座
JP2023516572A (ja) 頂部及び底部に搭載されたフィルタとロッキング機構
CN111467866B (zh) 水龙头过滤器及其主机
CN212174621U (zh) 净水器
CN111467867B (zh) 水龙头过滤器
CN106673135B (zh) 一种家用净水器
CN216259541U (zh) 一种过滤器、净水机
JP7485776B2 (ja) フィルタ用のロッキング特徴部
CN106178665B (zh) 用于滤芯的接头组件及具有其的过滤装置
CN211611902U (zh) 具有旁通构造和过滤构造的水过滤系统
JP2023515390A (ja) フィルタ要素ロッキング機構
CN105836908B (zh) 纯水机
US11413561B2 (en) Filtration system with bypass and filtering configurations, and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05715813A (zh) 一种无柄过滤闸阀
CN112704943B (zh) 具有旁通构造和过滤构造的水过滤系统
CN205710156U (zh) 纯水机
CN219355855U (zh) 反渗透滤芯及净水机
CN212770108U (zh) 过滤器
CN213017868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淋浴器
CN215138658U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筒体套件
CN218188294U (zh) 一种旋转反冲洗排污前置过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