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79814U -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79814U
CN212379814U CN202020699049.1U CN202020699049U CN212379814U CN 212379814 U CN212379814 U CN 212379814U CN 202020699049 U CN202020699049 U CN 202020699049U CN 212379814 U CN212379814 U CN 212379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body
vibration feedback
connecting arm
feedback structure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990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990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79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79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798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振动反馈结构包括压电体、第一传导件、第一连接件,本申请提供的振动反馈结构将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固定安装,通过第一传导件传递压电体产生的振感,并在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的连接处安装第一连接件,以固定振动反馈结构,防止第一传导件在反复振动过程中从压电体上脱落。振动反馈结构中设置的第一连接臂用于固定振动反馈装置,第一连接臂可根据配置需要与第一传导件连接或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结构简单、设计灵活,方便将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触摸振动反馈结构以及电子设备中。

Description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电振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内设有振动反馈结构用于带动触控板振动,以获得较好的按压手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向小型化、轻薄化方向发展,振动反馈结构安装空间也变小,因此要求振动反馈结构的尺寸也要够的小才能满足贴合装配要求。而相关技术中缩小振动反馈结构又带来组装不便等问题,随着振动反馈结构使用时间越长,在反复振动过程中因其安装稳定性较差导致的结构松动或磨损,直接影响振动反馈结构对振感的传导,导致用户在使用触控板时误判,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振动反馈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便于振动反馈结构模块化安装,方便将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空间狭小的电子设备中。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振动反馈结构,用于带动至少一外部组件振动,包括:
压电体,所述配置成向压电体两侧施加电场可产生振动;
第一传导件,包括两第一安装段以及设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段之间的第一弯曲段,两所述第一安装段分别固定于所述压电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弯曲段朝远离所述压电体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一弯曲段与第一外部组件相接,以带动所述第一外部组件振动;
两第一连接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压电体外侧面,且两所述第一连接件端部一一对应固定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段上,以加固所述第一安装段与所述压电体的连接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固定安装,通过第一传导件传递压电体产生的振感,并在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的连接处安装第一连接件,以固定振动反馈结构,防止第一传导件在反复振动过程中从压电体上脱落。
可选地,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压电体远离所述第一传导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板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端、所述第二安装板第二端则分别与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段相对的两侧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使第一连接件环绕安装于压电体和第一安装段外侧,第一安装板、第一连接板、第二安装板从三个方向加固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的连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臂,以将所述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第一连接臂用于固定振动反馈装置,第一连接臂可根据配置需要与第一传导件或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结构简单、设计灵活。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用于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中部。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适用于压电体配置成可伸缩振动的振动反馈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两第一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一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两所述第一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适用于压电体配置成以其自身为中心振动的振动反馈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支臂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体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安装方便,确保第一连接支臂与第一安装板安装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一连接支臂在反复振动过程中从第一安装板上脱落。
可选地,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第二传导件,所述第二传导件与所述第一传导件相对设于所述压电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传导件包括两第二安装段以及设于两所述第二安装段中间的第二弯曲段,所述第二弯曲段朝远离所述压电体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二弯曲段与第二外部组件相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外部组件振动。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为压电体提供支撑,使安装第二传导件的压电体的一侧与第二外部组件之间存在间隔,使压电体也可向第二传导件所在的一侧传递振感。
可选地,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两第二连接件,两所述第二连接件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段其中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段其中一端连接,任一所述第二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段另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段另一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将两第一连接件、两第二连接件上的焊点与两第一安装段、两第二安装段上的焊点准确对位,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将压电体端部包覆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安装段、第二安装段之间,从四个方向加固压电体与第一传导件、第二传导件的连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第二连接臂,且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设置,以将所述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上。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相对于单侧固定,从两侧固定可提高振动反馈结构的安装稳定性,进而还可提高振动传导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中部;所述第二连接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二弯曲段中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两第二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二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两所述第二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安装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两第三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三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两所述第三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安装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侧。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根据不同配置需求,从两侧固定振动反馈结构,提高振动反馈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包括:
如上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
触控板,包括相背设置的触控面和联动面;
支撑件,包括活动支撑件和支撑件主体,所述支撑件主体通过一弹性层与所述联动面连接,所述活动支撑件固定于所述联动面;所述第一连接臂端部固定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端部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主体上,且所述第一弯曲段与所述活动支撑件侧壁相接,所述第二弯曲段与所述支撑件主体侧壁相接,用以将所述压电体产生的振感传递给所述触控板。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当压电体配置成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时,第一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第一端、活动支撑件连接,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第二端、支撑件主体连接,压电体伸缩振动带动第一弯曲段、第二弯曲段形变,推动活动支撑件朝远离支撑件主体的方向振动,进而带动与活动支撑件连接的触控板振动,此时,振动反馈装置带动触控板的振幅为第一传导件形变幅度加上第二传导件形变幅度。当压电体配置成以其自身为中心振动时,第一连接臂包括两第二连接支臂,第二连接支臂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第一端、活动支撑件连接,第二连接臂包括两第三连接支臂,第三连接支臂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第二端、支撑件主体连接,由第一传导件与活动支撑件连接带动触控板振动,第二传导件为压电体提供支撑,提高安装稳定性,并使压电体与支撑件主体之间存在间隙,使压电体在第二传导件所在的一侧有足够的振动空间。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主体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安装槽。
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为:便于快速安装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还可通过调整安装槽沿垂直于触控板板面方向的深度,进而调整振动反馈装置下端距离联动面的距离。振动过程中,安装槽可用于限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的安装位,提高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振动反馈结构将第一传导件与压电体固定安装,通过第一传导件、第二传导件传递压电体产生的振感,并在第一传导件、第二传导件与压电体的连接处安装第一连接件,以固定振动反馈结构,防止第一传导件、第二传导件在反复振动过程中从压电体上脱落。振动反馈结构中设置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用于固定振动反馈装置,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可根据配置需要与第一传导件、第二传导件连接或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结构简单、设计灵活,方便将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触摸振动反馈结构以及电子设备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振动反馈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在振动反馈结构中的组装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在振动反馈结构中的组装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振动反馈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在振动反馈结构中的组装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在振动反馈结构中的组装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振动反馈装置安装于触摸振动反馈模组中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振动反馈装置安装于触摸振动反馈模组中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至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振动反馈结构100,用于向至少一个外部组件传导震动。振动反馈结构100包括压电体110、第一传导件120、两第一连接件150。
压电体110配置成向压电体110两侧施加电场可产生振动,以带动与之连接的组件振动,例如,压电体110可选用直条状压电陶瓷等,向压电体110两侧施加电场,压电体110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产生振动,当压电体110的极化方向和激励电场方向相同且均垂直于压电体110的长度方向时,压电体110就可产生振动,进而带动与之连接的组件振动。
第一传导件120选用可产生形变的金属弹片,具体地,第一传导件120包括两第一安装段121以及设于两第一安装段121之间的第一弯曲段122,两第一安装段121分别固定于压电体110的两端,第一弯曲段122朝远离压电体110的方向凸起,为第一弯曲段122带动第一外部组件振动预留振动位移空间,避免第一外部组件、第一弯曲段122、压电体110三者贴合硬性连接弱化振动效果。在振动过程中需始终维持第一弯曲段122与第一外部组件的连接状态,因此设置第一弯曲段122与第一外部组件相接,可连续不间断地将振动传递给第一外部组件。
令与第一传导件120连接的外部组件为第一外部组件,第一弯曲段122与第一外部组件连接处的结构也将影响振动传递的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段122包括与两所述第一安装段121一一对应连接的两第一过渡段1221,以及安装于两第一过渡段1221之间的第一贴合段1222,两第一过渡段1221相对设置成朝远离所述压电体110的方向延伸,为第一贴合段1222提供支撑,以使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相接。
为进一步提高振动过程中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的连接稳定性,第一贴合段1222设置为直条状,方便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的安装,使第一贴合段1222在特定的安装空间内能最大限度的与第一外部组件相接,确保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连接处具备足够的有效连接面积,从而更高效地将振感传递给外部组件。
进一步地,两第一过渡段1221也可设置为直条状,两第一过渡段1221的长度相等,以及两第一过渡段1221与压电体110的夹角也设置为相等,即两第一过渡段1221、第一贴合段1222与压电体110连接构成一等腰梯形结构,进而带动第一外部组件平稳振动。
两第一安装段121分别固定于压电体110的两端,反复振动过程中,若第一安装段121与压电体110连接不稳,可能导致两第一安装段121从压电体110上脱落。本实施例中两第一安装段121均与压电体110通过胶水粘结固定,振动反馈结构100还设有两第一连接件150,两第一连接件150分别安装于压电体110外侧面,且两第一连接150端部一一对应固定于两第一安装段121上,以加固第一安装段121与压电体110的连接结构。
第一传导件120于压电体110其中一侧振动,第一连接件150用于加固第一传导件120与压电体110的连接稳定性。第一连接件150可设置相互垂直连接的两安装板,两安装板端部分别与第一安装段121、压电体110连接;第一连接件150也可设置为U型结构,以使第一连接件150从侧面夹固层叠安装的第一安装段121和压电体110,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50包括第一安装板151、第二安装板152以及第一连接板153,第一连接板153设于压电体110远离第一传导件12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板153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151第一端、第二安装板152第一端连接,第一安装板151第二端、第二安装板152第二端则分别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段121相对的两侧连接,从而从多个方向加固第一安装段121与压电体11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段121可设置为直条状,沿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段121中心指向另一所述第一安装段121中心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指方向即为第一方向,两第一安装段121均沿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安装于压电体110上,第一安装板151第一端、第二安装板152第一端沿与第一安装段121垂直的方向焊接固定于直条状第一安装段121相对的两侧,第一安装板151第二端、第二安装板152第二端再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53两端连接,第一连接板153侧壁与压电体110远离第一传导件120的一侧通过胶水黏结固定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150环绕安装于压电体110和第一安装段121外侧,从三个方向加固第一传导件120与压电体110的连接结构。
为方便振动反馈结构100的安装,如图2和图3所示,振动反馈结构100设有第一连接臂170,以固定振动反馈结构100。根据不同的配置需求,第一连接臂170可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50上,也可安装于第一弯曲段122上。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向其施加电场后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时,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臂170一端安装于第一外部组件上,第一连接臂170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弯曲段122背离压电体11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臂170安装于第一弯曲段122中部,即第一连接臂170与第一贴合段122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170可设置为直条状,以便第一连接臂170、第一贴合段1222并排安装。压电体110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带动两第一安装段121相互靠拢,两第一过渡段1221发生形变,进而带动与第一贴合段1222连接的第一外部组件振动,这样振动反馈装置带动第一外部组件的振动幅度即为两第一过渡段1221的形变幅度。第一连接臂170可选与第一传导件120相同的金属材质制得,并与第一传导件120一体成型,即第一连接臂170与第一贴合段1222一体成型,便于安装,同时确保第一连接臂170与第一贴合段1222的连接稳定性。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向其施加电场后以其自身为中心振动时,设置第一连接臂170包括两第一连接支臂171,两第一连接支臂171一端安装于第一外部组件上,两第一连接支臂171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于两第一安装板151上。如图3所示,两第一连接支臂171均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为直条状,并将两第一连接支臂171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于两第一安装板151上,两第一连接支臂171第二端分别连接与第一外部组件上,完成振动反馈装置与第一外部组件的安装,其中,第一弯曲段122的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可抵接,将振动连续不断的传导出去。两第一连接支臂171、两第一连接件150均可选用金属材质的原料制得,金属材质的两第一连接支臂171在振动反馈装置振动过程中不易断裂,同时将第一连接支臂171与第一连接件150的第一安装板151一体设置,进一步提高振动反馈装置的安装稳定性。
压电体110在产生振动时,带动其周围的安装组件振动,要求压电体110周围需预留活动空间,防止压电体110周围空间过小,限制压电体110振动作用。第一传导件120安装于压电体110其中一侧,使压电体110在第一传导件120所在的一侧可传递振感,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振动反馈结构100还包括第二传导件140,第二传导件140与第一传导件120相对安装于压电体110两侧,第二传导件140可设置为金属弹性件,为压电体110另一侧提供支撑,以将振动反馈结构100固定于第二外部组件上,或者第二传导件140也可向第二外部组件传递压电体110产生的震感。
本实施例中令与第二传导件140连接的外部组件为第二外部组件,第二传导件140包括两第二安装段141以及设于两第二安装段141之间的第二弯曲段142,第二弯曲段142朝远离压电体110的方向凸起,且第二弯曲段142与第二外部组件相接,以带动第二外部组件振动。具体地,第二弯曲段142包括与两所述第二安装段141一一对应连接的两第二过渡段1421,以及安装于两第二过渡段1421之间的第二贴合段1422,两第二过渡段1421相对设置成朝远离所述压电体110的方向延伸,为第二贴合段1422提供支撑,以使第二贴合段1422与压电体110之间存在间隔,第二贴合段1422与第二外部组件相接,以便向第二传导件140传导振动。
第二传导件140的第二贴合段1422与第二外部组件相接,第二贴合段1422与第二外部组件的有效连接面积也将影响振动传导的效果。同样的,第二贴合段1422可设置为直条状,方便第二贴合段1422与第二外部组件的安装,更高效地将振感传递给第二外部组件。两第二过渡段1421也可设置为直条状,两第二过渡段1421的长度可设置为相等,两第二过渡段1421与压电体110的夹角也可设置为相等,使两第二过渡段1421、第二贴合段1422与压电体110连接构成横断面为等腰梯形的结构,向第二外部组件平稳传递振动。
第一传导件120、第二传导件140相对安装于压电体110两侧,第一传导件120、第二传导件140可以压电体110为中心对称或非对称设置,即两第一过渡段1221与压电体110的夹角、两第二过渡段1421与压电体110的夹角可相同也可不同,两第一过渡段1221的长度与两第二过渡段1421的长度可相同也可不同,以第一安装段121、第二安装段141相对安装于压电体110两侧即可,以使第一安装段121中心指向第二安装段141中心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方便任一第一连接件150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段121其中一端、第二安装段141其中一端连接。
振动反馈结构100还设有两第二连接件160,两第二连接件160与两第一连接件150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任一第二连接件160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段121另一端、第二安装段141另一端连接。可将两第一连接件150、两第二连接件160均设置为直条状,并在两第一连接件150、两第二连接件160上设置焊点,安装时,将两第一连接件150、两第二连接件160上的焊点与两第一安装段121、两第二安装段141上的焊点准确对位,焊接固定安装,将压电体110端部包覆于第一连接件150、第二连接件160、第一安装段121、第二安装段141之间。
振动反馈结构100还设有第二连接臂180,且第二连接臂180与第一连接臂170相对设置,以将振动反馈结构100安装于第二外部组件上。根据不同的配置需求,第二连接臂180可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50上,也可安装于第二弯曲段142上。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向其施加电场后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时,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臂170一端安装于第一外部组件上,第一连接臂170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弯曲段122背离压电体11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臂170安装于第一弯曲段122中部;第二连接臂180一端安装于第二外部组件上,第二连接臂180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弯曲段142背离压电体110的一侧,且第二连接臂180安装于第二弯曲段142中部。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可设置为直条状,以便第一连接臂170与第一贴合段1222并排安装、第二连接臂180与第二贴合段1422并排安装。压电体110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带动两第一安装段121相互靠拢、两第二安装段141相互靠拢,两第一过渡段1221、两第二过渡段1421发生形变,进而分别带动与第一连接臂170连接的第一外部组件振动、与第二连接臂180连接的第二外部组件振动,这样振动反馈装置带动外部组件的振动幅度即为第一传导件120的形变幅度加上第二传导件140的形变振幅。其中,第一连接臂170可选与第一传导件120相同的金属材质一体成型,第二连接臂180可选与第二传导件140相同的金属材质一体成型,提高连接稳定性。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向其施加电场后以其自身为中心振动时,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的两端连接,具体地,如图6所示,设置第一连接臂170包括两第二连接支臂172、第二连接臂180包括两第三连接支臂181,第二连接支臂172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一端、第一外部组件连接,第三连接支臂181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二端、第二外部组件连接,以将振动反馈装置安装在第一外部组件、第二外部组件上。其中,第一弯曲段122的第一贴合段1222与第一外部组件抵接、第二弯曲段的第二贴合段1422与第二外部组件抵接,在压电体110带动第一传导件120、第二传导件140振动时,可分别维持第一弯曲段122与第一外部组件、第二弯曲段与第二外部组件的连接状态。第二连接支臂172、第三连接支臂181可选用与第一连接件150相同的金属材质一体浇筑成型,且第二连接支臂172、第三连接支臂181、第一连接件150三者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为直条状。
如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摸振动反馈模组200,包括如上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100以及触控板210和支撑件,触控板210通过振动反馈结构100安装于支撑件上,本实施例中振动反馈结构100的振感传递对象为触控板210。
触控板210包括相背设置的触控面和联动面212,振动反馈结构100与触控板210的联动面212连接,振动反馈结构100产生振动进而带动触控板210振动,将振感经触控面传递给用户。支撑件包括活动支撑件221和支撑件主体222,支撑件主体222通过一弹性层230与联动面212连接,活动支撑件221与联动面21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170安装于活动支撑件221、第二连接臂180安装于支撑件主体222上,第一弯曲段122与活动支撑件221侧壁相接、第二弯曲段142与支撑件主体222侧壁相接。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沿第一方向伸缩振动时,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臂170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一端、活动支撑件221连接,第二连接臂180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二端、支撑件主体222连接,压电体110伸缩振动时带动第一弯曲段122、第二弯曲段142形变,推动活动支撑件221朝远离支撑件主体222的方向振动,进而带动与活动支撑件221连接的触控板210振动,此时,振动反馈装置带动触控板210的振幅为第一传导件120形变幅度加上第二传导件140形变幅度。
当压电体110配置成以其自身为中心振动时,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臂170包括两第二连接支臂172,第二连接支臂172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一端、活动支撑件221连接,第二连接臂180包括两第三连接支臂181,第三连接支臂181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150第二端、支撑件主体222连接,第一传导件120的第一弯曲段122与活动支撑件221抵接、第二传导件140的第二弯曲段142与支撑件主体222抵接,压电体110振动时,分别向第一传导件120、第二传导件140传递振感,本实施例中,由第一传导件120与活动支撑件221连接带动触控板210振动,第二传导件140为压电体110提供支撑,提高安装稳定性,并使压电体110与支撑件主体222之间存在间隙,使压电体110在第二传导件140所在的一侧有足够的振动空间。
支撑件主体222与触控板210联动面212通过橡胶弹性层230连接,一方面为触控板210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确保振动反馈结构100将振感传递给触控板210时,可带动整个触控板210振动。
活动支撑件221和支撑件主体222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的安装槽223,便于快速安装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还可通过调整安装槽223沿垂直于触控板210板面方向的深度,进而调整振动反馈装置下端距离联动面212的距离。振动过程中,安装槽223可用于限制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的安装位,提高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可分别在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安装槽223上设置螺纹孔,将第一连接臂170、第二连接臂180采用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于安装槽223内。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具有触控交互形式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遥控器等。具体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振动反馈装置。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振动反馈结构,用于带动至少一外部组件振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电体,配置成向所述压电体两侧施加电场可产生振动;
第一传导件,包括两第一安装段以及设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段之间的第一弯曲段,两所述第一安装段分别固定于所述压电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弯曲段朝远离所述压电体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一弯曲段与第一外部组件相接,以带动所述第一外部组件振动;
两第一连接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压电体外侧面,且两所述第一连接件端部一一对应固定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段上,以加固所述第一安装段与所述压电体的连接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压电体远离所述第一传导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板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端、所述第二安装板第二端则分别与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段相对的两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臂,以将所述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用于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中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两第一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一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两所述第一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于两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臂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体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第二传导件,所述第二传导件与所述第一传导件相对设于所述压电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传导件包括两第二安装段以及设于两所述第二安装段中间的第二弯曲段,所述第二弯曲段朝远离所述压电体的方向凸起,且所述第二弯曲段与第二外部组件相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外部组件振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两第二连接件,两所述第二连接件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任一所述第一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段其中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段其中一端连接,任一所述第二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段另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段另一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反馈结构还设有第二连接臂,且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对设置,以将所述振动反馈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一弯曲段中部;所述第二连接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弯曲段背离所述压电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臂安装于所述第二弯曲段中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两第二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二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外部组件,两所述第二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安装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两第三连接支臂,两所述第三连接支臂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外部组件,两所述第三连接支臂另一端一一对应安装于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侧。
12.一种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
触控板,包括相背设置的触控面和联动面;
支撑件,包括活动支撑件和支撑件主体,所述支撑件主体通过一弹性层与所述联动面连接,所述活动支撑件固定于所述联动面;所述第一连接臂端部固定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上,所述第二连接臂端部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主体上,且所述第一弯曲段与所述活动支撑件侧壁相接,所述第二弯曲段与所述支撑件主体侧壁相接,用以将所述压电体产生的振感传递给所述触控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主体和所述活动支撑件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安装槽。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反馈结构。
CN202020699049.1U 2020-04-29 2020-04-29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79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9049.1U CN212379814U (zh) 2020-04-29 2020-04-29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9049.1U CN212379814U (zh) 2020-04-29 2020-04-29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79814U true CN212379814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62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9904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79814U (zh) 2020-04-29 2020-04-29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798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61061A1 (ja) 触覚提示装置
US9117999B2 (en)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module
US9743166B2 (en) Device generating sound
KR101674400B1 (ko) 진동자 메커니즘을 포함하는 와이어 접합 장치
CN203084648U (zh) 触觉反馈振动器
US8434659B2 (en) Bonding device, ultrasonic transducer, and bonding method
CN212302449U (zh) 触控板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US8324786B2 (en) Piezoelectric actuator module
JP5304791B2 (ja) 振動装置
US20180131346A1 (en) Vibration device
WO2021036051A1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CN212379814U (zh) 振动反馈结构、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46167A (zh)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CN212379813U (zh) 振动反馈单元、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844083U (zh) 触控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2445334A (zh) 振动面板和电子设备
KR101120894B1 (ko) 햅틱 피드백 디바이스 및 전자장치
CN212084101U (zh) 振动反馈装置、触摸振动反馈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0110654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感呈示装置
JP6228820B2 (ja) 触感伝達装置
CN211604073U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触控装置
JP4160042B2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
CN212752631U (zh) 压电式屏幕发声激励器及电子终端设备
KR101862730B1 (ko) 햅틱 디바이스 모듈
US10409378B2 (en) Vibration devic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