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5283U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5283U
CN212345283U CN202020824528.1U CN202020824528U CN212345283U CN 212345283 U CN212345283 U CN 212345283U CN 202020824528 U CN202020824528 U CN 202020824528U CN 212345283 U CN212345283 U CN 212345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channel
air inlet
atomizer
wick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245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桂林
姜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245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5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5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5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该雾化器具有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在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的积液进一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而被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吸收。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电子烟等电子雾化装置其进气口通常设置在雾化腔底部,外部的空气从进气口进入雾化腔,与雾化腔内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混合后从出气通道到达吸嘴。然而,雾化的气溶胶基质容易在电子雾化装置中冷凝而形成液滴,冷凝形成的气溶胶基质液滴容易从电子雾化装置的进气口泄漏而造成漏液,而目前的电子雾化装置防止漏液的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能够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并且气流通道中设有雾化芯。该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进气口和雾化芯之间的气流通道,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位于雾化芯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其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进气口为多个,从多个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在间隙混流后再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若干毛细槽,若干毛细槽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横截面面积相同,使得经过各毛细槽的气流的流速以及流动方向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气流通道内设有阻挡件,阻挡件在间隙和进气口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间隙直接与进气口连通,进而使得间隙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进气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阻挡件包括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二者所处平面成角度设置且二者配合围设形成间隙,其中在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对接后,间隙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对接,使得间隙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进气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气流通道包括连通的进气通道和中间通道,进气通道进一步连通进气口,中间通道进一步连通出气口,其中雾化芯、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以及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中间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毛细吸液结构靠近进气通道连通中间通道的端口设置,中间通道中设有围设于进气通道连通中间通道的端口外周的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第一堤坝相对第二堤坝靠近间隙设置且第一堤坝在间隙和进气通道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间隙直接与进气通道连通,进而使得间隙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进气通道连通,并且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还用于隔开进气通道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堤坝的高度高于第二堤坝的高度,以在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之间形成通气口,进气通道通过通气口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连通,进而与间隙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的高度高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进气通道连通中间通道的端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外,其中参考平面垂直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相对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进气通道包括至少两段第一子通道,相邻第一子通道之间通过第二子通道衔接,其中第一子通道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二子通道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为毛细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沿其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相对方向延伸,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包括第一毛细槽和第二毛细槽,第一毛细槽和第二毛细槽相互连通且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第一毛细槽和第二毛细槽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平面垂直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对接形成气流通道,雾化芯和第一毛细吸液结构设于第一承载件,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第二承载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第三毛细吸液结构,第三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气流通道内壁靠近雾化芯的部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雾化器,主机连接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该雾化器在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的积液进一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而被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吸收,即本实用新型的雾化器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增大其储液(即存储积液)量,能够降低积液泄漏的风险,进而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以允许气体在该间隙中均匀混流,并均匀分配至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还起到整流的作用,使得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气流的流速和流动方向较为一致,能够优化雾化器内的气流以更好地将雾化芯处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携带至出气口,进而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携带气溶胶基质的气雾,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此外,在用户抽吸时,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吸收的气溶胶基质会在气流的带动下重新回到雾化芯以重新进行雾化,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的气溶胶基质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雾化器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承载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雾化芯、第一承载件以及第二承载件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雾化器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防止漏液的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并且气流通道中设有雾化芯。该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进气口和雾化芯之间的气流通道,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位于雾化芯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其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雾化器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0可以是诸如电子烟等形式。当然,也可以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医疗雾化设备等。下文以电子烟形式的雾化器10为例进行阐述,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具体地,雾化器10包括进气口11、出气口12以及气流通道13。气流通道13分别连通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并且气流通道13内设有雾化芯14,其中雾化芯14用于雾化雾化器10内的气溶胶基质(例如烟油、药液等)。
进气口11所在位置处为雾化器10进气的位置。当用户抽吸时,外部的气体自进气口11进入气流通道13,以将气流通道13内经雾化芯14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携带至出气口12,并沿出气口12输出至用户,以供用户吸食。
可选地,雾化芯14可以是多孔发热体,其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气溶胶基质并产热以雾化气溶胶基质。优选地,雾化芯14可以是多孔陶瓷发热体等,其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发热膜。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雾化芯14还可以是纤维棉和发热丝搭配的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0还包括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设于进气口11和雾化芯14之间的气流通道13,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位于雾化芯14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相对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靠近雾化芯14,因此气流通道13内冷凝的气溶胶基质会先被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并且由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连通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因此在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的积液(即气溶胶基质)进一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而被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吸收。
具体地,当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较少时,由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气溶胶基质进而锁住气溶胶基质。而当气流通道13内的积液较多,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的气溶胶基质进一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而被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0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增大其储液(即存储积液,下同)量,能够降低积液泄漏的风险,进而改善雾化器10的防漏液效果。
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之间具有间隙17。从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17、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到达雾化芯14,从而允许气体在间隙17中均匀混流,并均匀分配至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进而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并携带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输出至用户。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还起到整流的作用,使得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的气流的流速和流动方向较为一致,从而使得气流更好地覆盖雾化芯14,优化雾化器10内的气流以更好地将雾化芯14处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携带至出气口12,进而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携带气溶胶基质的气雾,有利于改善雾化器10的用户使用体验。
此外,在用户抽吸时,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吸收的气溶胶基质会在气流的带动下重新回到雾化芯14以重新进行雾化,能够提高本实施例雾化器10的气溶胶基质的利用率。
可选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可以是具有毛细作用力的毛细槽等,能够利用毛细作用力吸收气溶胶基质。当然,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也可以是其它具有毛细作用力的结构,例如气流通道13表面进行研磨等粗糙化处理,以形成磨砂面、纹路等形式的具有毛细作用力的结构,即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包括若干毛细槽,该若干毛细槽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横截面面积相同,使得经过各毛细槽的气流的流速以及流动方向相同,从而优化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的整流作用。进一步地,该若干毛细槽可以沿靠近出气口12的方向延伸。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进气口11为多个。图2和图3展示了雾化器10具有两个进气口11的情况。从该两个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在到达间隙17后,能够在间隙17处混流后再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到达雾化芯14,具体是从该两个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在间隙17处混流均匀并均匀分配至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并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的整流作用配合优化雾化器10内的气流以更好地将雾化芯14处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携带至出气口12。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雾化器1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进气口11,从该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17、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到达雾化芯14,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当用户停止抽吸后,雾化器10内的雾化气会回流,为防止回流的雾化气直接从进气口11泄漏而造成漏液问题,本实施例的气流通道13内设有阻挡件131,阻挡件131在间隙17和进气口11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间隙17直接与进气口11连通,进而使得间隙17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与进气口11连通。
通过上述方式,回流的雾化气先经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其中冷凝的气溶胶基质先经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而经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到达间隙17的回流雾化气在阻挡件131的限制下无法直接从进气口11逸出,而是进入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经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二次吸收,回流雾化气中绝大多数的气溶胶基质均被锁止于雾化器10中,而不会从雾化器10中泄漏,其中阻挡件131的设置能够降低回流雾化气直接从进气口11逸出的风险,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漏液的风险,改善雾化器10的防漏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雾化器10的进气路径为进气口11-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间隙17-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雾化芯14-出气口12-用户,其中气流通道底部的进气路径如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而本实施例雾化器10的雾化气回流路径(用户停止抽吸)即为前述进气路径的逆向,具体为出气口12-雾化芯14-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间隙17-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进气口11,其中由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吸液作用以及阻挡件131的限制,回流雾化气几乎不会从进气口11逸出,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漏液的风险。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阻挡件131包括第一阻挡件1311和第二阻挡件1312,第一阻挡件1311和第二阻挡件1312二者所处平面成角度设置且二者配合围设形成间隙17,其中在第一阻挡件1311和第二阻挡件1312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对接后,间隙17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对接,使得间隙17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与进气口11连通。通过上述方式,回流雾化气在第一阻挡件1311和第二阻挡件1312的限制下,仅能通过间隙17直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而无法直接从进气口11逸出。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气流通道13包括连通的进气通道134和中间通道135,进气通道134进一步连通进气口11,中间通道135进一步连通出气口12。其中,雾化芯14、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以及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设于中间通道135。
更进一步地,气流通道13可以进一步包括出气通道136,中间通道135通过出气通道136连通出气口12。
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靠近进气通道134连通中间通道135的端口1341设置,其中进气通道134相对端口1341的另一端口即为进气口11。中间通道135中设有围设于进气通道134连通中间通道135的端口1341外周的第一堤坝181和第二堤坝182。第一堤坝181相对第二堤坝182靠近间隙17设置且第一堤坝181在间隙17和进气通道134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间隙17直接与进气通道134连通,进而使得间隙17通过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与进气通道134连通。其中,第一堤坝181可以是第一阻挡件1311或第二阻挡件1312的一部分,图3展示了第一堤坝181是第一阻挡件1311的一部分的情况,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更进一步地,第一堤坝181的高度高于第二堤坝182的高度,以在第一堤坝181和第二堤坝182之间形成通气口183,进气通道134通过通气口183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连通,进而与间隙17连通,自进气通道134进入的气体需通过通气口183转向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进而到达间隙17,如图3和4所示,其中气体自进气通道连通中间通道的端口1341进入并通过通气口183转向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路径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图4展示了第一堤坝181、第二堤坝182与中间通道135底部侧壁配合包围进气通道连通中间通道的端口1341的情况,其中第一堤坝181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堤坝182,即第一堤坝181两侧分别具有通气口183。也就是说,自进气通道进入的气体通过第一堤坝181两侧的通气口183转向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
图3和图4还展示了中间通道135底部设有相对的两个进气通道134,间隙17相对该两个进气通道134之间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设置,自该两个进气通道134进入的气体转向进入该两个进气通道134之间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汇流后一起进入间隙17,之后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达到雾化芯14,以携带雾化的气溶胶基质输出至用户。
并且,请继续参阅图4,第一堤坝181和第二堤坝182还用于隔开进气通道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具体是将进气通道连通雾化腔的端口1341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隔开。如此一来,即便在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吸收气溶胶基质的量较大时,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吸收的气溶胶基质也不会从进气通道泄漏,进一步降低了漏液的风险。
进一步地,第一堤坝181和第二堤坝182的高度高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高度,能够在设置第一堤坝181和第二堤坝182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漏液的风险。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34连通中间通道135的端口1341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17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外,其中参考平面(如图3中平面α所示)垂直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相对方向(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相对方向如图3中箭头X所示)。也就是说,对于直液式的雾化器而言,参考平面垂直于雾化器的中轴线。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进气通道134与间隙17在参考平面上错位设置,同样用于避免自间隙17回流的雾化气直接从进气通道134逸出而造成漏液问题,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漏液的风险,改善雾化器10的防漏液效果。
图3展示的两个进气通道134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间隙17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相对两侧。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34包括至少两段第一子通道1342,相邻第一子通道1342之间通过第二子通道1343衔接,其中第一子通道1342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二子通道1343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进气通道134呈蜿蜒延伸状,蜿蜒延伸的进气通道134增加了回流的雾化气通过进气通道134逸出的难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漏液的风险,有利于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雾化芯、第一承载件以及第二承载件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0还包括第一承载件132和第二承载件133。第一承载件132和第二承载件133对接形成气流通道13,第一承载件132和第二承载件133对接形成的空腔供气体流动。雾化芯14和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设于第一承载件132且第一承载件132连通出气口12。进气口11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设于第二承载件133。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雾化器10其气流通道13采用分体结构设计,以利于各部件的注塑成型。具体地,第一承载件132上的雾化芯14处泄漏的气溶胶基质先经第一承载件132上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当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中的气溶胶基质会进一步下渗至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由于第二承载件133上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具有极大的储液空间,能够吸收绝大部分下渗的气溶胶基质,而防止气溶胶基质泄漏至雾化器10外。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堤坝181设于第二承载件133,第一承载件132抵接第二承载件133的部分与第一堤坝181共同构成上述实施例的第一阻挡件1311,并且上述实施例的第二阻挡件1312也设于第一承载件132,如图3所示。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32和第二承载件133也可以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雾化器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0还包括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设于气流通道13内壁靠近雾化芯14的部分,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用于配合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积液,以进一步增大雾化器10内部的储液量,进一步降低漏液的风险,以利于改善雾化器10的防漏液效果。
进一步地,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设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承载件132。具体地,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设于第一承载件132内腔的侧壁,而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设于第一承载件132内腔的底部。第三毛细吸液结构19吸收的气溶胶基质会进一步向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流动而被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以及第三毛细吸液结构均可以是毛细槽。如图3所示,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优选地沿其与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的相对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毛细吸液结构15沿纵向延伸。当然,第三毛细吸液结构同样也可以是沿纵向延伸,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4。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包括第一毛细槽161和第二毛细槽162。第一毛细槽161和第二毛细槽162相互连通且延伸方向不同。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提高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吸收气溶胶基质的速率,改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16吸收气溶胶基质的效果,进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漏液的风险,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直液式的雾化器而言,第一毛细槽161和第二毛细槽162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平面垂直于雾化器的中轴线,而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毛细槽沿雾化器的中轴线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以及第三毛细吸液结构的毛细槽其宽度优选为小于1mm,以使得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以及第三毛细吸液结构具有足够的毛细吸液能力。如若毛细槽的宽度过大,就会导致毛细槽的毛细吸液能力较弱,不足以满足使用。并且,毛细槽宽度的设计值还取决于气溶胶基质的粘度以及雾化器的结构设计限制。此外,毛细槽的深度越大,其储液量就越大,因此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增大毛细槽的深度有利于增大毛细槽的储液量,进而有利于降低漏液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雾化器,其在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吸收的积液量达到阈值后,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的积液进一步进入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而被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吸收,即本实用新型的雾化器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增大其储液(即存储积液)量,能够降低积液泄漏的风险,进而改善雾化器的防漏液效果。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从而允许气体在间隙中均匀混流,并均匀分配至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进而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并携带雾化后的气溶胶基质输出至用户。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还起到整流的作用,使得通过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气流的流速和流动方向较为一致,从而使得气流更好地覆盖雾化芯,优化雾化器内的气流以更好地将雾化芯处雾化的气溶胶基质携带至出气口,进而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携带气溶胶基质的气雾,有利于改善用户体验。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气流通道内设有阻挡件,阻挡件在间隙和进气口之间形成阻挡,以防止回流的雾化气直接从进气口泄漏而造成漏液问题。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进气通道与间隙错位设置,即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的进气部分与雾化主气道错位设置,同样用于避免自间隙回流的雾化气直接从进气通道逸出而造成漏液问题。
此外,在用户抽吸时,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中吸收的气溶胶基质会在气流的带动下重新回到雾化芯以重新进行雾化,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的气溶胶基质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雾化器10以及主机20。雾化器10用于加热雾化气溶胶基质(例如烟油等)。主机20设有电源和控制电路。雾化器10可以固定连接到主机20上,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到主机20上。
雾化器10包括进气口、出气口以及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并且气流通道中设有雾化芯。该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进气口和雾化芯之间的气流通道,并且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位于雾化芯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其中,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间隙、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雾化芯。其中,雾化器10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进气口;
出气口;
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分别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并且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雾化芯;
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第二毛细吸液结构,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雾化芯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并且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位于所述雾化芯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间隙、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到达所述雾化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为多个,从多个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在所述间隙混流后再通过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包括若干毛细槽,所述若干毛细槽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横截面面积相同,使得经过各所述毛细槽的气流的流速以及流动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在所述间隙和所述进气口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所述间隙直接与所述进气口连通,进而使得所述间隙通过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一阻挡件和所述第二阻挡件二者所处平面成角度设置且二者配合围设形成所述间隙,其中在所述第一阻挡件和所述第二阻挡件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对接后,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对接,使得所述间隙通过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连通的进气通道和中间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进一步连通所述进气口,所述中间通道进一步连通所述出气口,其中所述雾化芯、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以及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中间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靠近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中间通道的端口设置,所述中间通道中设有围设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中间通道的端口外周的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所述第一堤坝相对所述第二堤坝靠近所述间隙设置且所述第一堤坝在所述间隙和所述进气通道之间形成阻挡,以限制所述间隙直接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进而使得所述间隙通过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堤坝和所述第二堤坝还用于隔开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堤坝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堤坝的高度,以在所述第一堤坝和所述第二堤坝之间形成通气口,所述进气通道通过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连通,进而与所述间隙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堤坝和所述第二堤坝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中间通道的端口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外,其中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相对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包括至少两段第一子通道,相邻所述第一子通道之间通过第二子通道衔接,其中所述第一子通道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延伸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和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为毛细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沿其与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的相对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包括第一毛细槽和第二毛细槽,所述第一毛细槽和所述第二毛细槽相互连通且延伸方向不同,并且所述第一毛细槽和所述第二毛细槽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的延伸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对接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雾化芯和所述第一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二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三毛细吸液结构,所述第三毛细吸液结构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壁靠近所述雾化芯的部分。
16.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主机连接所述雾化器。
CN202020824528.1U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ctive CN212345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4528.1U CN212345283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4528.1U CN212345283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5283U true CN212345283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8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24528.1U Active CN212345283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5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27061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1657549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US20230063069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thereof
EP4151099A1 (en) Atomization device
CN111011933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1657547A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11212029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EP4245178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thereof
WO2019144308A1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CN212345283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493552A (zh) 一种防止堵孔的双气道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4304744A (zh) 一种降温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4629849U (zh)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以及液体导流机构
CN114158774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N214802300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2185111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4505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345282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114468365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59448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20192189U (zh) 支架组件、雾化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1507552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326828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307424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18185191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