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2792U -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2792U
CN212342792U CN202021258499.3U CN202021258499U CN212342792U CN 212342792 U CN212342792 U CN 212342792U CN 202021258499 U CN202021258499 U CN 202021258499U CN 212342792 U CN212342792 U CN 212342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coaxial cable
cable assembly
pin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584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发岐
王学敏
王秀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zhouqia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584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2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2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2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包括:两个连接器、电缆本体及铠甲,所述连接器包括插针、介质体、外导体、螺纹连接于外导体的第一尾套、螺纹连接于第一尾套的第二尾套及第一焊尾,所述第一焊尾被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内,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铠甲的端头插入于所述第三轴孔,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尾。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铠甲电缆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尾套、第二尾套及第一焊尾,并使第一焊尾被限位在第一环形腔内,铠甲的端头焊接于第一焊尾的轴孔内,使得铠甲的端头在被折弯时只会在一定范围内摆动,且由于第一焊尾将铠甲的端头与第二尾套间隔开来,进而使得铠甲的端头无法冲击第二尾套的内壁,提高了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电缆组件是一种常用的微波信号传输电缆组件,它具有频带宽、电性能优越、可弯折、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测试系统、仪器仪表、微波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
铠甲电缆是指在电缆外缘套设一层钢带作为保护层,以增强电缆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及耐折弯性能等等,以此来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钢带的屏蔽特性提高电缆的抗干扰性能。
现有的铠甲通常是直接包裹在绝缘套管内侧,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004049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雷达防御控制系统高可靠射频电缆组件,如图1及图2所示,其包括:绝缘套管1(如图1所示)、内设的线缆7(如图2所示)和连接器2(如图1所示),绝缘套管1的内壁到线缆7之间依次设有铠甲套管10(如图2所示)和内芯套8(如图2所示)。
这种铠甲包裹结构至少存在以下缺陷:两端缺少连接固定结构,连接稳定性差,在受到弯折时,铠甲的端头会从内部顶持冲击绝缘套管,降低了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电缆组件采用绝缘套管包裹铠甲,在受到弯折时,铠甲的端头会从内部顶持冲击绝缘套管,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包括:两个连接器、电缆本体及铠甲,所述连接器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电缆本体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器之间,所述铠甲套设在电缆本体的外缘,其还包括:
第一尾套,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外导体的内侧,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轴孔;
第二尾套,所述第二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外缘,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腔;
第一焊尾,所述第一焊尾被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内,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铠甲的端头插入于所述第三轴孔,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尾。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铠甲电缆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尾套、第二尾套及第一焊尾,并使第一焊尾被限位在第一环形腔内,铠甲的端头焊接于第一焊尾的轴孔内,使得铠甲的端头在被折弯时只会在一定范围内摆动,且由于第一焊尾将铠甲的端头与第二尾套间隔开来,进而使得铠甲的端头无法冲击第二尾套的内壁,提高了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电缆本体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芯线、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及电缆外套,所述外屏蔽层的两端暴露在电缆外套外,所述内屏蔽层的两端暴露在外屏蔽层外,所述芯线的两端暴露在内屏蔽层外;
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第二焊尾,所述第二焊尾套设在所述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的外缘,且与所述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焊接连接。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传统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是利用压接的方式,将外导体的尾端与电缆本体的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压接在一起,由于需要将二者紧密连接,因此二者连接处需要压至变形(通常压成六角形),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的尺寸发生变化,致使电缆组件的指标低于设计指标。而本实用新型利用焊接的方式将第二焊尾与电缆本体焊接在一起,无论是内屏蔽层还是外屏蔽层的尺寸皆不会发生变化,保证了电缆组件的信号传输性能。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焊尾面向介质体一端外缘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第一端贴合于所述外导体,第二端贴合于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一端端面。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由于定位环的设置,使得第一尾套在到达指定位置后就无法再继续前进,提高了第一尾套的位置精度及第二焊尾的固定可靠性。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在所述电缆本体的外缘,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的内缘,且第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二焊尾的第二端端面抵接。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第二焊尾与电缆本体的焊接处是整个射频同轴电缆组件中最为脆弱的位置,保护套的设置可以保证电缆本体的端头部分不会发生摆动幅度过大的现象,可以有效提高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通过保护套的强度支撑起第一尾套的第二端内侧,防止第一尾套第二端单端受压,第一端翘起,致使外导体损坏。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绝缘垫片以及由黄铜材料制作而成的衬套,所述绝缘垫片套设并贴合于所述芯线的外缘,且绝缘垫片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衬套相贴合,第二端端面与所述内屏蔽层及第二焊尾相贴合,并与衬套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在进行电缆本体与连接器的安装时,需要将芯线插入插针的尾部,但根据传统的电缆组件结构,插入芯线的长度需要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把握,无法精确定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的绝缘垫片,使得内屏蔽层只需抵接绝缘垫片即可保证与衬套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提高了电缆本体与连接器之间的位置精度;此外,绝缘垫片外缘被衬套及第二焊尾夹持,固定可靠性极高,同时芯线的外缘与绝缘垫片的内壁相贴合(即芯线被绝缘垫片卡持),提高了芯线的固定可靠性。再者,绝缘垫片的外径大于空气介质的外径,可以对信号在绝缘垫片中的传输进行补偿。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铠甲包括:螺纹金属层,所述螺纹金属层外缘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尾套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焊尾皆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两个所述第二焊尾之间预留有焊接间隙,所述螺纹金属层与两个第二尾套螺纹连接后焊接在一起。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螺纹连接便于柔性铠甲与刚性尾套的定位,焊接则可有效防止铠甲的旋出。可以理解的是,螺纹金属层设置内螺纹,而第二尾套设置外螺纹亦可,但相比上述方案而言,焊接方便性较差,需要开孔探入锡条,结构较为复杂,操作难度大,且焊接效果难以保证,焊料过少则连接稳定性不够,焊料过多则容易损坏电缆外套。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介质体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四轴孔,还包括:介质本体,所述介质本体从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侧与所述第四轴孔相连通,外侧与外界相连通。
为了方便安装,传统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常用的结构有两种:
结构一、如图3所示,插针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插针11及第二插针12,介质体包括:介质本体21及开设于介质本体中部的轴孔22,所述第一插针11由左向右(根据图3所示方向描述)依次设置有第一插针本体11a、衔接部11b及第一焊接部11c,所述第二插针12包括:第二插针本体12a、开设在第二插针本体12a面向第一插针11一端的收容孔12b及与所述收容孔12b连通的焊料进口槽12c。
在进行插针10与介质体的连接时,先将第一焊接部11c插入所述轴孔22,然后推动所述第一插针11,直至第一插针11b的左侧壁部抵接介质本体21的左侧端面;而后手持所述第二插针12,将所述收容孔12b对准所述第一焊接部11c,此后推动第二插针12,直至第二插针12的左侧端面抵接介质本体21的右侧端面;最后将焊料通过焊料进口槽12c送入第一焊接部11c与收容孔12b之间的缝隙,利用钨棒焊接机对第一插针11或第二插针12进行加热,在焊料融化后停止加热,直至焊料冷却即可完成插针10与介质体20的连接;连接后的插针10与介质体20的装配图如图4所示。
上述结构一具有两个缺陷:第一、焊接操作难度大;第二、焊接后的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之间的同轴度难以保证,影响连接器性能。
结构二、如图5所示,插针10'设置有且仅有一个,其包括插针本体11'及连接部12';介质体20'包括第一瓣体21'及第二瓣体22'两部分,第一瓣体21'及第二瓣体22'皆呈半圆环柱形,连接部12'对准两个瓣体后,被两个瓣体扣合在二者之间。
若加工精度较高,则插针10'与介质体20'可以较好的连接在一起,如图6所示;而后将组装在一起的插针10'与介质体20'推入外导体的内腔即可基本完成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组装。
若加工精度不足,连接部12'的直径过大或者第一瓣体21'及第二瓣体22'的内径过小,则第一瓣体21'与第二瓣体22'将预留有缝隙30,如图7所示,无法进行贴合,导致信号从缝隙泄露出去。
若加工精度不足,连接部12'的直径过小或者第一瓣体21'及第二瓣体22'的内径过大,则第一瓣体21'及第二瓣体22'与连接部12'之间将存在间隙40,如图8所示,导致连接部12'无法被两个瓣体锁紧,会左右晃动,在连接器与接头连接时,致使无法稳定连接,信号传输不稳定。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在进行介质体与插针的连接时,将未分体设置的插针(或者分体设置的多个插针中的一个,不排除因其他需求将插针分体设置的可能性)的指定位置对准所述安装槽后,压入第四轴孔即可,由于安装槽呈扇环形,因此,插针可以沿安装槽的壁部被顺利压入轴孔,而后被压入轴孔的插针将被卡持在轴孔内,连接稳定,既无需焊接分体设置的两个插针,又不会因为插针或介质体的制造精度不足导致信号散逸或插针与介质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即上述结构的介质体,无需分割成两个瓣体,也无需将配合其使用的插针进行分体焊接,提高了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装配方便性及稳定性。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安装槽为扇环形槽,扇环形槽处填充有空气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071
其中,ε1表示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β为所述扇环形槽的圆心角。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常用的介质体材料有熔凝硅、康宁玻璃等材料,这类材料的介电常数ε偏高,通常大于3,而介电常数越高的则信号传输能力越弱,虽然介质体材料本身的介电常数特性无法改变,但在介质体上进行开槽,使槽内填充空气可以降低介质体的介电常数,具体如上述公式。因此,安装槽的设置不仅提高了插针与介质体的装配方便性及稳定性,还降低了介质体的介电常数,提高了介质体的信号传输性能。而且介质体只需开设一个安装槽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介质体的介电常数,由于加工过程中至少会存在一至两个丝的加工误差,若为降低介质体的介电常数开设多个孔或槽,则会导致介质体的加工误差过大,本发明提供的安装槽则不会,加工简单且只会存在一处加工误差,加工误差可控制在一至两个丝,加工精度较高。
由于安装槽呈扇环形,因此,插针可以沿安装槽的壁部被顺利压入轴孔,而后被压入轴孔的插针将被卡持在轴孔内,连接稳定。对于开设有扇环形槽的介质体而言,只有圆心角会对其介电常数产生影响(即圆心角是唯一影响开槽后介质体介电常数的因素),因此对于开设扇环形槽的介质体而言,只需计算介质体的支撑强度,根据介质体的支撑强度确定扇环形槽的允许最大圆心角即可最大程度上降低介质体的介电常数,结构简单可靠,性价比高。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插针设置有两个,两个插针分别为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所述第一插针的第二端为母头,所述第二插针的第一端为公头,所述第二插针的第一端插入并夹紧于所述第一插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插针穿过所述安装槽后卡持在所述第四轴孔内。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将插针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后组装,有两个优点:第一、对于PEI(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介质体而言,耐热性能较差,若将插针固定后再将插针与芯线焊接在一起,容易产生高温损坏介质体,将插针分体设置后,第一插针固定于介质体,第二插针焊接于芯线后,将第二插针插接于第一插针则可有效避免该问题;第二、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进行不同规格型号的自由组合,比如电缆本体的芯线直径为0.5mm,则第二插针第二端的内径可设置为0.6mm(并不限定为0.6mm,只是可选择使用尺寸的一种),电缆本体的芯线直径为0.75mm,则第二插针第二端的内径可设置为0.8mm,第一插针需要适应性修改的情况亦然,若做成一体式的插针,则需要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定制,方便性不够。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外导体的外缘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收容有C形卡环,所述外导体通过卡槽及C形卡环连接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可绕所述外导体的外缘周向转动。
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卡环的设置使得连接螺母可绕外导体的外缘周向转动,以在连接器与接头对接时,可通过转动连接螺母完成螺纹连接,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同时,卡环可保证连接螺母被卡持在一定位置范围内,防止连接螺母脱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包括:两个连接器、电缆本体及铠甲,所述连接器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电缆本体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器之间,所述铠甲套设在电缆本体的外缘,其还包括:第一尾套,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外导体的内侧,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轴孔;第二尾套,所述第二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外缘,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腔;第一焊尾,所述第一焊尾被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内,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铠甲的端头插入于所述第三轴孔,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尾。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铠甲电缆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尾套、第二尾套及第一焊尾,并使第一焊尾被限位在第一环形腔内,铠甲的端头焊接于第一焊尾的轴孔内,使得铠甲的端头在被折弯时只会在一定范围内摆动,且由于第一焊尾将铠甲的端头与第二尾套间隔开来,进而使得铠甲的端头无法冲击第二尾套的内壁,提高了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射频电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现有技术结构一中插针的爆炸图。
图4是现有技术结构一中插针与介质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结构二中插针与介质体所组装成的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现有技术结构二中插针与介质体加工精度较高的情况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结构二中连接部的直径过大或者第一瓣体及第二瓣体的内径过小时,插针与介质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结构二中连接部的直径过小或者第一瓣体及第二瓣体的内径过大时,插针与介质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用介质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用介质体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用介质体的剖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所用衬套的分体结构剖面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用电缆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如图9及图10所示,其包括:两个连接器100、电缆本体200、铠甲300、第一尾套400、第二尾套500及第一焊尾600,其中,连接器100、电缆本体200及铠甲300的作用现有技术皆有介绍,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尾套400用于对电缆本体200与连接器100的连接处进行防护,第二尾套500用于对铠甲300的端头进行防护及限位,第一焊尾600用于固定连接铠甲端头并限定第二尾套500内壁与铠甲端头外缘之间的间距,将铠甲端头的摆动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电缆外套240(如图16所示)及第二尾套500内壁受损。
所述连接器100包括插针、介质体130及外导体140(下文将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连接器进行详细介绍),所述电缆本体200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器100之间(由于电缆本体200与两个连接器100的连接结构是相同的,而两个连接器100完全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及调整,因此本实用新型仅图示了一个连接器100以及该连接器100与电缆本体200的连接结构),所述铠甲300套设在电缆本体200的外缘(图9及图10可见二者位置关系);所述第一尾套400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外导体140的内侧(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个部件之间的重叠位置代表二者螺纹连接处,比如图10中的a及b,其他的同理,不再赘述),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尾套500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400的第二端外缘,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尾套400的第二端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腔AR(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焊尾600被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AR内,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铠甲300的端头插入于所述第三轴孔,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尾600。
连接器100的基本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插针、介质体130及外导体140。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优选实施例,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示,所述介质体130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四轴孔131,还包括:介质本体132,所述介质本体132从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安装槽133,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四轴孔131,所述安装槽133的内侧与所述第四轴孔131相连通,外侧与外界相连通。
在进行介质体130与插针的连接时(在插针未分体设置的情况下,与整个插针相连接;在插针分体为第一插针110及第二插针120时,与第一插针110相连接),将插针的指定位置对准安装槽133后,压入第四轴孔131即可,既无需焊接分体设置的两个插针,又不会因为插针或介质体130的制造精度不足导致信号散逸或插针与介质体130的连接稳定性差。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体130,无需分割成两个瓣体,也无需将配合其使用的插针进行分体焊接,提高了装配方便性及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133具体为扇环形槽,扇环形槽处填充有空气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31
其中,ε1表示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β为所述扇环形槽的圆心角。
由于安装槽133呈扇环形,插针可以沿安装槽133的壁部被顺利压入第四轴孔131,而后被压入第四轴孔131的插针将被卡持在第四轴孔131内,连接稳定。
而且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产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介质中的电场减小与原外加电场(真空中)的比值即为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 permittivity或dielectricconstant),又称诱电率,与频率相关。如果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放在电场中,电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电介质内电场强度的下降幅度与高介电常数材料的体积有关,因此,安装槽133的设置不仅便于插针的安装,还可降低电场强度在介质体130位置处的降低幅度。
具体地,安装槽133处填充有空气的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1
ε1表示未切割安装槽133之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2
表示被切割出安装槽133的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3
表示填充在安装槽133内空气体的介电常数,其中,ε2表示空气的介电常数,具体为1.000585,通常取1进行计算;V表示所述安装槽133的体积,V表示未切割安装槽133之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体积。因此,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4
具体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5
具体地,在未设置有补偿凸起134的情况下,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6
V=L1*π(R1 2-R2 2),其中,β为安装槽133的圆心角,R1为介质本体132的外径,R2为介质本体132的内径,L1为介质本体132的厚度,此时,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7
在设置有补偿凸起134的情况下(如图12至图14所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8
,V=L1*π(R1 2-R2 2)+2L2*π(R3 2-R2 2),其中L2为补偿凸起134的厚度,R2为补偿凸起134的外径,此时,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49
由此可见,是否有补偿凸起134对于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1
的结果没有影响,对于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2
的结果亦没有影响,只有圆心角会对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有影响。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3
最终可以简化为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4
常用的介质体130材料有熔凝硅、康宁玻璃等材料,这类材料的介电常数ε偏高,通常大于3,而介电常数越高的则信号传输能力越弱,虽然介质体130材料本身的介电常数特性无法改变,但假设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ε1为3,而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5
必定小于1(假设为0.3),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6
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2562363340000157
由此可知,在介质体130上进行开槽,使槽内通入空气可以降低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因此,安装槽133的设置不仅提高了插针与介质体130的装配方便性及稳定性,还降低了介质体130的介电常数,提高了介质体130的信号传输性能。
作为上述优选实施例地改进,所述插针设置有两个,两个插针分别为第一插针110及第二插针120,所述第一插针110的第二端为母头,所述第二插针120的第一端为公头,所述第二插针120的第一端插入并夹紧于所述第一插针110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插针110穿过所述安装槽133后卡持在所述第四轴孔131内。
将插针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后组装,有两个优点:第一、对于PEI(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介质体130而言,耐热性能较差,若将插针固定后再将插针与芯线210(如图16所示)焊接在一起,容易产生高温损坏介质体130,将插针分体设置后,第一插针110固定于介质体130,第二插针120焊接于芯线210后,将第二插针120插接于第一插针110则可有效避免该问题;第二、第一插针110及第二插针120进行不同规格型号的自由组合,比如电缆本体200的芯线210直径为0.5mm,则第二插针120第二端的内径可设置为0.6mm(并不限定为0.6mm,只是可选择使用尺寸的一种),电缆本体200的芯线210直径为0.75mm,则第二插针120第二端的内径可设置为0.8mm,第一插针110需要适应性修改的情况亦然,若做成一体式的插针,则需要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定制,方便性不够。
较佳地是,所述外导体140内腔设置有衬套150(如图11所示),所述衬套150可以分割成两个(如图15所示的第一衬套150a及第二衬套150b),在安装时逐个装入(首先装入第一衬套150a,然后装入第二衬套150b);但可以理解的是,无论衬套150是否分割成两个,皆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所述衬套150第一端端面抵接所述外导体140一侧内壁,而介质体130则第一端端面亦贴合该内壁,同时介质体130第二端端面及外缘则贴合所述衬套150(衬套150开设有容置介质体130外缘的凹槽以便将介质体130夹紧在外导体140与衬套15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绝缘垫片,所述绝缘垫片套设并贴合于所述芯线210的外缘,且绝缘垫片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衬套150相贴合,第二端端面与所述内屏蔽层220(如图16所示)及第二焊尾700相贴合,并与所述衬套150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在进行电缆本体200与连接器100的安装时,需要将芯线210插入插针的尾部,但根据传统的电缆组件结构,插入芯线210的长度需要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把握,无法精确定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的绝缘垫片,使得内屏蔽层220只需抵接绝缘垫片即可保证与衬套150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提高了电缆本体200与连接器100之间的位置精度;此外,绝缘垫片外缘被衬套150及第二焊尾700夹持,固定可靠性极高,同时芯线210的外缘与绝缘垫片的内壁相贴合(即芯线210被绝缘垫片卡持),提高了芯线210的固定可靠性。再者,绝缘垫片的外径大于空气介质的外径,可以对信号在绝缘垫片中的传输进行补偿。
优选所述外导体140的外缘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收容有C形卡环160,所述外导体140通过卡槽及C形卡环160连接有连接螺母170,所述连接螺母170可绕所述外导体140的外缘周向转动。卡环160的设置使得连接螺母170可绕外导体140的外缘周向转动,以在连接器100与接头对接时,可通过转动连接螺母170完成螺纹连接,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方便性;同时,卡环160可保证连接螺母170被卡持在一定位置范围内,防止连接螺母170脱落。
根据本发明地另一方面,所述铠甲300包括:螺纹金属层310(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螺纹金属层310外缘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尾套500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焊尾600(在图9及图10中两个第二焊尾分别以610及620标示)皆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两个所述第二焊尾600之间预留有焊接间隙,所述螺纹金属层310与两个第二尾套500螺纹连接后焊接在一起。
螺纹连接便于柔性铠甲300与刚性尾套的定位,焊接则可有效防止铠甲300的旋出。可以理解的是,螺纹金属层310设置内螺纹,而第二尾套500设置外螺纹亦可,但相比上述方案而言,焊接方便性较差,需要开孔探入锡条,结构较为复杂,操作难度大,且焊接效果难以保证,焊料过少则连接稳定性不够,焊料过多则容易损坏电缆外套240(如图16所示)。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铠甲300还包括尼龙编制层320,所述尼龙编织层320用于防止螺纹金属层310刺伤工作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电缆本体200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芯线210、内屏蔽层220、外屏蔽层230及电缆外套240(如图16所示),所述外屏蔽层230的两端暴露在电缆外套240外,所述内屏蔽层220的两端暴露在外屏蔽层230外,所述芯线210的两端暴露在内屏蔽层220外;
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第二焊尾700(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第二焊尾700套设在所述内屏蔽层220及外屏蔽层230的外缘,且与所述内屏蔽层220及外屏蔽层230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地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焊尾700面向介质体130一端外缘设置有定位环900(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定位环900第一端贴合于所述外导体140,第二端贴合于所述第一尾套400的第一端端面。由于定位环900的设置,使得第一尾套400在到达指定位置后就无法再继续前进,提高了第一尾套400的位置精度及第二焊尾700的固定可靠性。
优选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保护套800,所述保护套800套设在所述电缆本体200的外缘,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400的内缘,且第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二焊尾700的第二端端面相抵接。
第二焊尾700与电缆本体200的焊接处是整个射频同轴电缆组件中最为脆弱的位置,保护套800的设置可以保证电缆本体200的端头部分不会发生摆动幅度过大的现象,可以有效提高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通过保护套800的强度支撑起第一尾套400的第二端内侧,防止第一尾套400第二端单端受压,第一端翘起,致使外导体140损坏。
在进行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组装时,优选(并非唯一)组装步骤如下:首先将第一插针110、介质体130及衬套150装入外导体140的内腔(卡环160及连接螺母170与外导体140的安装任何时间都可以,不作限定),其次将第二插针120与电缆本体200的芯线210焊接在一起,而后将第二焊尾700与电缆本体200的内屏蔽层220及外屏蔽层230焊接在一起,然后将定位环900套在芯线210外缘后将第二插针120插接至第一插针110尾部,再者先后拧紧第一尾套400及保护套800,再之后将第二尾套500螺纹连接至第一尾套400(此时第一焊尾600已经与铠甲300的螺纹金属层焊接在一起,并容置在第二尾套500的内腔,且套设在电缆本体200的外缘),至此即完成了电缆本体200、铠甲300与一个连接器100的组装(组装后的结构如图17所示,因组装后电缆本体200被遮挡,本实用新型为了示出电缆本体200,将该部分进行了剖视);按照上述顺序进行另一连接器的组装即可完成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装配。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包括:两个连接器、电缆本体及铠甲,所述连接器包括插针、介质体及外导体,所述电缆本体连接在两个所述连接器之间,所述铠甲套设在电缆本体的外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尾套,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外导体的内侧,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轴孔;
第二尾套,所述第二尾套的第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外缘,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二端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腔;
第一焊尾,所述第一焊尾被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腔内,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铠甲的端头插入于所述第三轴孔,并焊接于所述第一焊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芯线、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及电缆外套,所述外屏蔽层的两端暴露在电缆外套外,所述内屏蔽层的两端暴露在外屏蔽层外,所述芯线的两端暴露在内屏蔽层外;
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第二焊尾,所述第二焊尾套设在所述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的外缘,且与所述内屏蔽层及外屏蔽层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尾面向介质体一端外缘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第一端贴合于所述外导体,第二端贴合于所述第一尾套的第一端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在所述电缆本体的外缘,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尾套的内缘,且第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二焊尾的第二端端面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同轴电缆组件还包括: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绝缘垫片以及由黄铜材料制作而成的衬套,所述绝缘垫片套设并贴合于所述芯线的外缘,且绝缘垫片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衬套相贴合,第二端端面与所述内屏蔽层及第二焊尾相贴合,并与衬套的第二端端面相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铠甲包括:螺纹金属层,所述螺纹金属层外缘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尾套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焊尾皆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两个所述第二焊尾之间预留有焊接间隙,所述螺纹金属层与两个第二尾套螺纹连接后焊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体中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第四轴孔,还包括:介质本体,所述介质本体从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侧与所述第四轴孔相连通,外侧与外界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具体为扇环形槽,扇环形槽处填充有空气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计算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492565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的介电常数,
Figure DEST_PATH_DEST_PATH_IMAGE003
为所述扇环形槽的圆心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设置有两个,两个插针分别为第一插针及第二插针,所述第一插针的第二端为母头,所述第二插针的第一端为公头,所述第二插针的第一端插入并夹紧于所述第一插针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插针穿过所述安装槽后卡持在所述第四轴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的外缘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收容有C形卡环,所述外导体通过卡槽及C形卡环连接有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母可绕所述外导体的外缘周向转动。
CN202021258499.3U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Active CN212342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499.3U CN212342792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499.3U CN212342792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2792U true CN212342792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80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58499.3U Active CN212342792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2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26216B2 (en) Outer conductor arrangement for a coaxial plug connector
CA2957730C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transmission using twisted-pair cable
US4690482A (en) High frequency, hermetic, coaxi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cable
US6809265B1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coaxial cable
US8079870B2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efficient assembly operation
US20020182940A1 (en) Cable and phone plu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KR102118817B1 (ko) 동축 플러그 커넥터용 외부 전도체 장치
JPH0676890A (ja)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
US8876549B2 (en) Capacitively coupled flat conductor connector
CN209014616U (zh) 一种测试治具
US20220094108A1 (en) Connector
CN100444465C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US20130029520A1 (en) High frequency coaxial cable
CN212342792U (zh) 一种射频同轴电缆组件
US8920193B2 (en) Preconnectorized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pparatus
EP0497463A2 (en) Screening arrangement for connectors
JPH02216784A (ja) マイクロ波コネクタ
CN219321683U (zh) 一种可调节型铠装电缆组件
CN110379556B (zh) 一种三同轴硬电缆组件
CN109546371B (zh) 一种分支电缆
CN219677704U (zh) 一种小型一体式化铠装连接器
KR102604288B1 (ko) 통신 케이블용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116053835A (zh) 一种可调节型铠装电缆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19321776U (zh) 一种高性能低损耗vna连接器
CN116435812A (zh)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