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6227U -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6227U
CN212336227U CN202020430403.0U CN202020430403U CN212336227U CN 212336227 U CN212336227 U CN 212336227U CN 202020430403 U CN202020430403 U CN 202020430403U CN 212336227 U CN212336227 U CN 212336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river
base
communicate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304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贝贝
吴小超
常月
韩定清
容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ghuiyuan Water Conservanc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ghuiyuan Water Conservanc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ghuiyuan Water Conservanc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ghuiyuan Water Conservanc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304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6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6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6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属于河道生态修复领域,其包括分别设置于河道两侧且通过河道管连通的前底座和后底座,前底座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连通的前进水腔和前出水腔,后底座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连通的后进水腔和后出水腔;前底座和后底座的顶端均设有驱动件,驱动件用于驱使密封板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开口;前底座和后底座均开设有进人孔;解决了现有的过桥管路结构必须有一段需要向下弯折埋于河道下方,在污水长时间运作过程中,污水中的不会杂质会积攒在管路弯折的部分,导致管路堵塞,并且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在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工艺中,通常会将污水处理厂设置在河道附近,方便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完成的水资源直接排入河道中,部分将外界污水通至污水处理厂的管道便需要经过污水处理厂,如授权公告号CN208950046U 的一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路桥用倒虹吸结构,这种属于常见的一种过桥管路结构,这样可以让管路经过河道并且不显在河道表面上。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由于这种过桥管路结构必须有一段需要向下弯折埋于河道下方,在污水长时间运作过程中,污水中的不会杂质会积攒在管路弯折的部分,导致管路堵塞,并且不便于清理,因此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河道两侧且通过河道管连通的前底座和后底座,所述前底座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连通的前进水腔和前出水腔,所述后底座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连通的后进水腔和后出水腔;所述前底座和后底座的顶端均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使密封板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前底座和后底座均开设有进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道管为埋于河道底部的污水管道,外界的污水依次经前底座、河道管、后底座排入污水处理厂,当污水中的泥沙等沉淀物过多积攒于河道管的两端时,工作人员可以暂时地关闭开口,以切断污水进入前底座或后底座,之后由进入孔进入前出水腔或后进水腔,以查看和清理河道管两端的泥沙,待清理完毕后,利用驱动件开启开口,继续引导污水流入污水处理厂,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完成河道管两端弯折地方的清理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前底座的进人孔与前出水腔导通,所述后底座的进人孔与后进水腔导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底座的进人孔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前出水腔内,清理河道管前端的泥沙,后底座的进人孔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后进水腔内,清理河道管后端的泥沙。
作为优选,所述前出水腔和后进水腔均开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前出水腔通过两个河道管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河道管是埋于河道下方的,若直径过大则更容易受到河道挤压而破裂,因此其直径肯定是远小于用于输入污水的管道的直径的,采用两个河道管可以有效地对污水进行分流,以解决污水排量和河道管排量的矛盾。
作为优选,所述前进水腔通过两个开口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连通,所述后出水腔通过两个开口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前底座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连通的进人孔,所述后底座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连通的进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其中一个河道管出现堵塞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仅关闭该河道管所对应的前出水腔或后进水腔的开口,并从进人孔进入进行维修工作,而另一个河道管仍可以处于工作状态,由此使得两个河道管之间的维修和输水互不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板的两侧设有预埋钢板,用于卡住密封板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钢板一方面用于固定密封板,另一方面用于对预埋钢板两侧进行限位。
作为优选,所述河道管呈倾斜设置,所述河道管靠近前底座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靠近后底座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污水是从前底座至后底座排放的,因而污水从河道管较高的一端进入,从河道管较低的一端输出,由此河道管内可能积攒的泥土会在重力作用和污水冲击作用,从河道管较低的一端排出,并排入到后进水腔中,工作人员可以打开后进水腔上方的进人孔,进入并进行维修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件为摇杆拉绳升降装置或蜗轮蜗杆升降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两种常见的升降装置均能够完成驱动件所需要的控制密封板上下移动的功能,另外,其他的能够实现密封板上下移动的功能也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
作为优选,还包括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与前进水腔连通且用于将外界污水排入前进水腔中,所述出水管路与后出水腔连通且用于将后出水腔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路排入到前底座的前进水腔中,并从开口进入前出水腔中,经过河道管导入后底座的后进水腔中,并从开口进入后出水腔,后出水腔的污水通过出水管路排入污水处理厂;另外,进水管路通常会设置一些水泵加大污水的流速。
作为优选,所述进人孔的长和宽均为700mm,所述河道管的公称直径和 500mm,所述河道管的长度在25-30m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方便工作人员完成河道管两端弯折地方的清理工作;
2、当其中一个河道管出现堵塞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仅关闭该河道管所对应的前出水腔或后进水腔的开口,并从进人孔进入进行维修工作,而另一个河道管仍可以处于工作状态,由此使得两个河道管之间的维修和输水互不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半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平面剖视图;
图3为图1中A1-A1处的平面剖视图;
图4为图1中A2-A2处的平面剖视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前底座;101、前进水腔;102、前出水腔;2、后底座;201、后进水腔;202、后出水腔;3、开口;4、驱动件;5、密封板;6、进人孔;7、预埋钢板;8、进水管路;9、出水管路;10、河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工艺中,通常会将污水处理厂设置在河道附近,方便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完成的水资源直接排入河道中,部分将外界污水通至污水处理厂的管道便需要经过污水处理厂,如授权公告号CN208950046U 的一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路桥用倒虹吸结构,这种属于常见的一种过桥管路结构,这样可以让管路经过河道并且不显在河道表面上。
为解决弯折设置的过桥管路结构容易在弯折处出现堵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分别设置于河道两侧且通过河道管10连通的前底座1和后底座2,前底座1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3连通的前进水腔101和前出水腔102,后底座2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3连通的后进水腔201和后出水腔202;前底座1和后底座2的顶端均设有驱动件4,驱动件4用于驱使密封板5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开口3;前底座1和后底座2均开设有进人孔6。
进人孔6的长和宽均为700mm,河道管10的公称直径和500mm,河道管10的长度在25-30m之间。
具体工作原理:河道管10为埋于河道底部的污水管道,外界的污水依次经前底座1、河道管10、后底座2排入污水处理厂,当污水中的泥沙等沉淀物过多积攒于河道管10的两端时,工作人员可以暂时地关闭开口3,以切断污水进入前底座1或后底座2,之后由进入孔进入前出水腔102或后进水腔201,以查看和清理河道管10两端的泥沙,待清理完毕后,利用驱动件4开启开口3,继续引导污水流入污水处理厂,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完成河道管10两端弯折地方的清理工作。
另外,前底座1和后底座2代替了现有的过桥管路结构的弯折,并且提供了河道管10的处理空间。
进一步地,前底座1的进人孔6与前出水腔102导通,后底座2的进人孔6与后进水腔201导通;前底座1的进人孔6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前出水腔102内,清理河道管10前端的泥沙,后底座2的进人孔6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后进水腔201内,清理河道管10后端的泥沙。
前出水腔102和后进水腔201均开设有两个,两个前出水腔102通过两个河道管10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由于河道管10是埋于河道下方的,若直径过大则更容易受到河道挤压而破裂,因此其直径肯定是远小于用于输入污水的管道的直径的,采用两个河道管10可以有效地对污水进行分流,以解决污水排量和河道管10排量的矛盾。
前进水腔101通过两个开口3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102连通,后出水腔202通过两个开口3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前底座1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102连通的进人孔6,后底座2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的进人孔6。
当其中一个河道管10出现堵塞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仅关闭该河道管10所对应的前出水腔102或后进水腔201的开口3,并从进人孔6进入进行维修工作,而另一个河道管10仍可以处于工作状态,由此使得两个河道管10之间的维修和输水互不影响。
密封板5的两侧设有预埋钢板7,用于卡住密封板5的两侧;预埋钢板 7一方面用于固定密封板5,另一方面用于对预埋钢板7两侧进行限位。
河道管10呈倾斜设置,河道管10靠近前底座1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靠近后底座2的一端;由于污水是从前底座1至后底座2排放的,因而污水从河道管10较高的一端进入,从河道管10较低的一端输出,由此河道管10内可能积攒的泥土会在重力作用和污水冲击作用,从河道管10较低的一端排出,并排入到后进水腔201中,工作人员可以打开后进水腔201 上方的进人孔6,进入并进行维修工作。
驱动件4为摇杆拉绳升降装置或蜗轮蜗杆升降装置;这两种常见的升降装置均能够完成驱动件4所需要的控制密封板5上下移动的功能,另外,其他的能够实现密封板5上下移动的功能也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4。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进水管路8和出水管路9,进水管路8与前进水腔 101连通且用于将外界污水排入前进水腔101中,出水管路9与后出水腔 202连通且用于将后出水腔202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
外界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路8排入到前底座1的前进水腔101中,并从开口3进入前出水腔102中,经过河道管10导入后底座2的后进水腔201 中,并从开口3进入后出水腔202,后出水腔202的污水通过出水管路9排入污水处理厂;另外,进水管路8通常会设置一些水泵加大污水的流速。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于河道两侧且通过河道管(10)连通的前底座(1)和后底座(2),所述前底座(1)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3)连通的前进水腔(101)和前出水腔(102),所述后底座(2)内部开设有通过开口(3)连通的后进水腔(201)和后出水腔(202);所述前底座(1)和后底座(2)的顶端均设有驱动件(4),所述驱动件(4)用于驱使密封板(5)上下移动以开启或关闭所述开口(3);所述前底座(1)和后底座(2)均开设有进人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座(1)的进人孔(6)与前出水腔(102)导通,所述后底座(2)的进人孔(6)与后进水腔(201)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出水腔(102)和后进水腔(201)均开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前出水腔(102)通过两个河道管(10)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水腔(101)通过两个开口(3)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102)连通,所述后出水腔(202)通过两个开口(3)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座(1)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前出水腔(102)连通的进人孔(6),所述后底座(2)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后进水腔(201)连通的进人孔(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5)的两侧设有预埋钢板(7),用于卡住密封板(5)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管(10)呈倾斜设置,所述河道管(10)靠近前底座(1)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靠近后底座(2)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4)为摇杆拉绳升降装置或蜗轮蜗杆升降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管路(8)和出水管路(9),所述进水管路(8)与前进水腔(101)连通且用于将外界污水排入前进水腔(101)中,所述出水管路(9)与后出水腔(202)连通且用于将后出水腔(202)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人孔(6)的长和宽均为700mm,所述河道管(10)的公称直径和500mm,所述河道管(10)的长度在25-30m之间。
CN202020430403.0U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Active CN212336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0403.0U CN212336227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0403.0U CN212336227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6227U true CN212336227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68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30403.0U Active CN212336227U (zh) 2020-03-27 2020-03-27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62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95505B2 (ja) 沈殿物を収集移送する設備
CN211621640U (zh) 一种基坑降水井的井水循环系统
JP4156843B2 (ja) 沈砂池設備
CN107837605A (zh) 一种新型污水沉淀池
CN212336227U (zh)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过桥结构
CN210509282U (zh) 一种反坡隧道施工排水系统
JP2002292209A (ja) 沈砂池の集砂装置
CN215253321U (zh) 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
CN210660201U (zh) 一种矿井用安全排水结构
CN210737744U (zh) 一种直埋预制弃分流井
CN220748346U (zh) 一种隧道进口反坡排水结构
CN113387459A (zh) 建筑工地水循环利用及水处理系统
CN214611838U (zh) 建筑工地污水回收再利用初级处理系统
CN111396124A (zh) 一种高渗水隧道清污分流系统及方法
CN209873749U (zh) 水利灌溉工程明渠引水枢纽
CN205975931U (zh) 一种雨水井盖
CN205822328U (zh) 一种雨洪利用装置
CN210104912U (zh) 一种雨水管道
CN210766246U (zh) 一种公路工程排水渠
CN216855945U (zh) 一种园林用便于拦污的排水装置
CN109235259A (zh) 一种桥梁排水收集系统
CN214940813U (zh) 一种防堵型的市政排水管道
CN212104464U (zh) 一种不易堵塞的成品排水沟
CN218653119U (zh) 一种排水沉砂池和排水系统
KR102479125B1 (ko) 이물질 막힘 방지기능과 경사면을 이용한 이물질 수거기능을 갖는 용수안내수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