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15710U - 一种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15710U
CN212315710U CN202020745982.8U CN202020745982U CN212315710U CN 212315710 U CN212315710 U CN 212315710U CN 202020745982 U CN202020745982 U CN 202020745982U CN 212315710 U CN212315710 U CN 212315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ulture pond
expanding
culture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459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根生
岳冬梅
迟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UIYUANDI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UIYUANDI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UIYUANDI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UIYUANDI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459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15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15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15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一方面水中的氨氮等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在藻类培养池中合成藻类,去除水中含氨氮的物质;另一方面枝角类扩培池中的枝角类通过摄食水中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除去藻类,可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动植物间食物链建立的彼此依存关系,使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水处理效果,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污染排放增加,引起河湖水体中氨氮 (NH3-N)浓度显著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蓝绿藻爆发;水体发黑发臭,透明度下降,藻类腐烂,鱼类死亡,河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饮用水的安全也受到威胁。
为此,多种治理方法应运而生。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水体中加入如漂白粉、过氧化钙等水质改良剂来进行水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降低水体中氨氮和硫化氢含量、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但这些药物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水产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另一种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复合微生物来进行水处理。但是,由于污染水体中的溶氧含量普遍较低,会影响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好氧菌的生长,所以这种方法进行水处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设备,以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提高水处理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
所述藻类培养池,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相连的第一进水管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相连的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相连;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口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
所述枝角类扩培池,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扩培池第二进水口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相连的第二进水管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相连;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口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口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口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
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安装于所述藻类培养池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其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安装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和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和枝角类扩培池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或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藻种添加器,放置藻种;
所述藻类培养池,还包括:藻种添加口,通过藻种添加阀与藻种添加器相连;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藻种添加阀电连接,控制藻种添加阀开启或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正中间的搅拌器;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搅拌器电连接,控制搅拌器开启或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一防水灯箱和光感应器;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防水灯箱和光感应器电连接,基于所述光感应器感应藻类培养池中的光强,控制所述第一防水灯箱开启或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池底的第一曝气盘和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池底的第二曝气盘;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曝气盘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曝气盘对藻类培养池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和/或,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曝气盘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曝气盘对枝角类扩培池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一温度感应器和第一加热棒;以及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中任意位置的第二温度感应器和第二加热棒;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和第一加热棒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感应的藻类培养池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一加热棒开启或者关闭;和/或,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和第二加热棒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感应扩培池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二加热棒的开启或者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中任意位置处的液位检测器;所述枝角类扩培池,还包括:扩培池第二出水口;
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二出水阀;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液位检测器电连接,基于所述液位检测器检测的扩培池的水位,控制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或扩培池第二出水阀开启或者关闭。
所述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顶部位置的第二防水灯箱,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二防水灯箱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防水灯箱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设置有纱网。
所述藻类培养池池体为双透明玻璃钢材料,池体大小为2-4m3,高度不高于1.5m;
所述枝角类扩培池池体为PE、PVC或UPVC材料,池体大小为1-3m3
所述的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取样装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其中,所述取样装置包括用于盛放样品的样品容器;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的探头置于所述样品容器中;
控制装置进一步与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电连接;根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和氨氮探测仪反馈的样品的叶绿素和氨氮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和/或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通过第一进水管与第一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一水泵电连接,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藻类培养池中;
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阀通过培养池第一出水管与第二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二水泵电连接,使所述藻类培养池中的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
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通过扩培池第二进水管与第三水泵连接,控制装置进一步与第三水泵电连接,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
所述藻类培养池中的藻类为小球藻;所述枝角类扩培池中的枝角类为大型枝角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枝角类扩培池、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一方面水中的氨氮等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在藻类培养池中合成藻类,去除水中含氨氮的物质;另一方面枝角类在枝角类扩培池中摄食水中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除去藻类,可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动植物间食物链建立的彼此依存关系,使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水处理效果,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设备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处理设备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3。
其中,藻类培养池1,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相连的第一进水管6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相连的第一出水管7与枝角类扩培池2相连;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
枝角类扩培池2,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相连的第二进水管12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与第一出水管7相连;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 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
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其中,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安装于藻类培养池1中,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控制装置3电连接;
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其中,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安装于枝角类扩培池2中,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控制装置3电连接;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和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1和枝角类扩培池2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扩培池第二进水阀 14、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的开启或关闭。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3,其中:在待处理水体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后,通过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第二叶绿素探侧仪探头18检测扩培池中的叶绿素浓度,叶绿素浓度超标时,利用枝角类摄食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来去除藻类,可去除水中氨氮和提高水体透明度,直至实时监控叶绿素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可排出;叶绿素浓度不超标时,待处理水体可直接排出。
待处理水体进入藻类培养池1后,待处理水体中的氨氮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藻类,去除水中氨氮,利用藻类培养池1中的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 检测培养池中的叶绿素浓度,当叶绿素浓度超标时,控制装置3控制开启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使藻类培养池中叶绿素浓度超标的待处理水体通过培养池第一出水管7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利用枝角类摄食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来去除藻类,可去除水中氨氮和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效果。
另外,将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可以放置于待处理水体中,枝角类扩培池2的位置低于藻类培养池1,这样可以利用液位差,实现水体的进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藻种添加器38;上述藻类培养池1还可以包括藻种添加口39,通过藻种添加阀40与藻种添加器38相连;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藻种添加阀40电连接,控制装置3根据藻类培养池中水体的叶绿素浓度,控制藻种添加阀40开启或关闭。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可以根据藻类培养池1中水体的叶绿素浓度,控制藻种添加阀40的开启或关闭,向藻类培养池1中投加适量的藻种。通过藻种的投加和一段时间培养,待处理水体中的营养盐(氨氮、硝态氮、磷等)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大量藻类,去除水体中的氨氮物质;控制装置3开启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含丰富藻类的水体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水体中的叶绿素被枝角类摄食,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当然,藻类培养池中可预先投加一定量的藻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正中间的搅拌器41,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搅拌器电连接,控制搅拌器41开启或关闭。
搅拌器41具体可以为低速搅拌器,控制装置3可以控制低速搅拌器间歇式开启,对藻类培养池1中的待处理水体进行搅拌,防止藻类在培养过程发生分层,影响藻类繁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中任意位置的第一防水灯箱20、光感应器21;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一防水灯箱20和光感应器21电连接,基于光感应器21感应藻类培养池1中的光强,控制第一防水灯箱20开启或关闭。
其中,光感应器21感应藻类培养池1中的光强,控制装置3根据光感应器21感应到的光强大小,控制第一防水灯箱20的开启或关闭,在阴雨天光线不足时也可使藻类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位于藻类培养池1池底的第一曝气盘42和位于枝角类扩培池2池底的第二曝气盘22;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一曝气盘42电连接,控制第一曝气盘42 对藻类培养池1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和/或,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二曝气盘22电连接,控制第二曝气盘22对枝角类扩培池2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
曝气盘具体可以为微米曝气盘,控制装置3可以控制藻类培养池1中的第一微纳米曝气盘42开启,第一微纳米曝气盘42对水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增加水中藻类、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接触。控制装置3还可以控制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第二微米曝气盘22开启,第二微纳米曝气盘22对水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保证枝角类对水中氧的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中任意位置的第一温度感应器23和第一加热棒24,还可以包括位于枝角类扩培池2中任意位置的第二温度感应器25和第二加热棒 26;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一温度感应器23和第一加热棒24电连接,基于第一温度感应器23感应的培养池1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一加热棒24开启或者关闭;和/或,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二温度感应器25和第二加热棒26电连接,基于第二温度感应器25感应扩培池2中的水温,控制第二加热棒26的开启或者关闭。
第一温度感应器23感应藻类培养池1中的水温,控制装置3根据藻类培养池1中的水温控制第一加热棒24的开启或者关闭,保证培养池中水温恒定,为藻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第二温度感应器25感应扩培池2中的水温,控制装置3根据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水温控制第二加热棒26 的开启或者关闭,使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水温恒定,为枝角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2中任意位置的液位检测器28;上述枝角类扩培池2 还可以包括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液位检测器28电连接,基于液位检测器28 检测的扩培池的水位,控制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或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开启或者关闭。
控制装置3可以根据液位检测器28检测的扩培池中的水位高度,控制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的开启或关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2顶部的第二防水灯箱30,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二防水灯箱30电连接;控制第二防水灯箱30的开启或关闭;上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设置有纱网,第一出水口11没有纱网。
控制装置3控制第二防水灯箱30的开启或关闭;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设置的纱网,具体为200目的纱网。枝角类的尸体、枝角类每一龄的蜕皮以及水中存在的残渣颗粒会沉积在扩培池底部,若不能及时清除会使扩培池内水体恶化,影响枝角类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枝角类的不断繁殖,短时间就可超过扩培池的容纳量。所以扩增的枝角类需要及时对外输出,一方面降低扩培池的容量负荷,另一方面将多余的枝角类投放至待治理水体中,可建立从悬浮有机物、藻类、枝角类到鱼类的完整食物链关系。当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探测到扩培池中藻类浓度已经下降到预设标准时,控制装置3开启扩培池顶部的第二防水灯箱30,利用枝角类的趋光特性将大部分枝角类集中在水体上层,开启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扩培池底部的残渣碎屑连同小部分枝角类随排水流出,扩培池中水体排出一部分后关闭第一出水阀15,开启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待水位降低到一定位置时关闭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设置有200目纱网,使大部分枝角类保留在扩培池中。据此方式,既可及时清除扩培池中产生的残渣,也可及时输出扩增的枝角类。
具体地,藻类培养池1池体上方设有排气口43;枝角类扩培池2池底为漏斗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取样装置31、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其中,取样装置31包括用于盛放样品的样品容器;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 的探头置于所述样品容器中;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电连接;根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反馈的样品的叶绿素和氨氮含量是否合格,控制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和/或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的开启或关闭。
取样装置31对待处理水体进行取样,使用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测量待处理水体样品中叶绿素与氨氮含量,反馈至控制装置3;控制装置3根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发送的待处理水体的叶绿素和氨氮含量是否合格,控制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的开启或关闭。
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的待处理水体中叶绿素浓度超标时,控制装置3控制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开启,待处理水体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利用枝角类摄食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来去除藻类,可去除水中氨氮和提高水体透明度,直至扩培池中的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检测到的实时叶绿素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待处理水体即完成水质净化,可排出。
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的待处理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不超标,氨氮探测仪33检测的待处理水体中氨氮浓度超标时,控制装置3控制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开启,待处理水体分别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和藻类培养池1中,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枝角类摄食水体中的叶绿素和有机质去除水中氨氮,直至扩培池中的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检测到的实时叶绿素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待处理水体即完成水质净化,可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在藻类培养池中合成藻类,一方面降低了水中的氨氮含量,另一方面提高了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当藻类培养池1中的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 检测培养池中的叶绿素浓度超标时,控制装置控制开启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使藻类培养池中叶绿素浓度超标的待处理水体通过培养池第一出水管7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利用枝角类摄食叶绿素、悬浮细小有机质来去除藻类,可去除水中氨氮和提高水体透明度,直至扩培池中的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检测到的实时叶绿素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待处理水体即完成水质净化,可排出。
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的待处理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不超标,氨氮探测仪33检测的待处理水体中氨氮浓度不超标时,待处理水体符合要求,设备不开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 通过第一进水管6与第一水泵34连接,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一水泵34电连接,控制第一水泵34开启,使待处理水体进入藻类培养池1中;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通过第一出水管7与第二水泵36连接,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二水泵36电连接,控制第二水泵36开启,使藻类培养池1中的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7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通过扩培池第一进水管12与第三水泵37连接,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第三水泵37电连接,控制第三水泵 37开启,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中。
在本实用新型水处理设备的各个进出水管上安装水泵,用以为待处理水体提供力,使待处理水体进入藻类培养池1和枝角类扩培池2中,此时,水处理设备可安装在待处理水体的任何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藻类培养池1池体为双透明玻璃钢材料,池体大小为2-4m3,高度不高于1.5m;上述枝角类扩培池 2池体为PE、PVC或UPVC材料,池体大小为1-3m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上述藻类培养池1中的藻类为小球藻;上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枝角类为大型枝角类。
另外,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枝角类初次投加为人工投加,投加密度不低于1000ind/L,此后依靠枝角类自身的繁殖和排水,维持枝角类的密度在600-1800 ind/L。
下面以安装有取样装置31、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的运行工况说明
运行工况1: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出取样装置31中待处理水体中叶绿素浓度超过15μg/L时,氨氮浓度为任何浓度,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开启,第三水泵37抽取待处理水体进入枝角类扩培池2内,利用待处理水体自身含有的有机碎屑和藻类等对枝角类进行培养、饲喂。每隔12-24小时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检测一次枝角类扩培池中的叶绿素浓度,将数据传输给控制装置3进行比对,当叶绿素浓度低于8μg/L时,控制装置3控制开启扩培池排水系统,具体过程为,开启顶部的第二防水灯箱30,利用枝角类的趋光性,将大部分枝角类集中在水体的上层,第二防水灯箱30开启15-30分钟后,控制装置3开启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扩培池底部的残渣碎屑连同小部分枝角类活体随排水流出,当扩培池中水位降至1/3处时,控制装置3关闭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并开启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7,当液位降至1/10位置时,关闭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7,停止出水。在此过程中液位检测器28感知液面位置,并将数字信息传送给控制装置3进而来决定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和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的开启或关闭。第二微纳米曝气盘22间歇开启,时间间隔1小时,使扩培池中溶解氧含量为5mg/L。第二加热棒26与控制装置24电连接,使水温维持在20±3℃,为枝角类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
运行工况2: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出取样装置31中待处理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低于15μg/L,且高于8μg/L,氨氮探测仪33检测到氨氮浓度高于 2mg/L时,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开启,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4开启。待处理水体通过第一水泵进入藻类培养池1,并注满,控制装置3开启藻种添加阀38,进行小球藻投加与培养。具体实施方式是第一微纳米曝气盘42间歇开启,时间间隔为1小时,使培养池中的溶解氧含量为5mg/L。第一加热棒24与控制装置3电连接,使水温维持在20±3℃,为小球藻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每隔 12-18小时第一叶绿素探测器探头16检测一次藻类培养池1中的叶绿素浓度,当叶绿素浓度高于15μg/L时,控制装置3首先开启扩培池2的排水系统,即先后开启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和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排水系统运行情况与实施例1一致。枝角类扩培池2中液位降至1/10位置时,关闭两个阀门,随后开启扩培池2第二进水阀14,将富含叶绿素的藻类培养池水体引入枝角类扩培池2,每隔12-24小时用第二叶绿素探测器探头16检测一次枝角类扩培池2 中的叶绿素浓度,当叶绿素浓度低于8μg/L以下时,开启扩培池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水。待处理水体进入藻类培养池1培养藻类的同时,枝角类扩培池2也并非闲置状态,开启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将待处理水体引入枝角类扩培池2,待处理水体中的叶绿素和有机碎屑可直接被枝角类摄食,即重复实施例1的步骤。
运行工况3:当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检测出取样装置31中叶绿素浓度低于8μg/L,氨氮探测仪33检测到氨氮低于2mg/L时,系统认为待处理水体合格,设备不开启。
上述装置可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1-4个培养池同时培养藻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培养池(1)、枝角类扩培池(2)、第一叶绿素探测仪、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和控制装置(3);
所述藻类培养池(1),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和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通过与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相连的第一进水管(6)接收待处理水体;通过与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相连的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相连;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口(4)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口(5)上设置有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
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和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通过与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相连的第二进水管(12)接收待处理水体;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与所述第一出水管(7)相连;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口(9)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口(10)设置有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口(11)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
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和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其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6)安装于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所述第一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7)位于培养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
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包括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其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探头(18)安装于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所述第二叶绿素探测仪主体(19)位于扩培池外部,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和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电连接;根据第一叶绿素探测仪和第二叶绿素探测仪发送的藻类培养池(1)和枝角类扩培池(2)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所述扩培池第二进水阀(14)或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的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藻种添加器(38),放置藻种;
所述藻类培养池(1),还包括:藻种添加口(39),通过藻种添加阀(40)与藻种添加器(38)相连;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藻种添加阀(40)电连接,控制藻种添加阀(40)开启或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正中间的搅拌器(41);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搅拌器电连接,控制搅拌器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中任意位置的第一防水灯箱(20)和光感应器(21);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防水灯箱(20)和光感应器(21)电连接,基于所述光感应器(21)感应藻类培养池(1)中的光强,控制所述第一防水灯箱(20)开启或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池底的第一曝气盘(42)和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2)池底的第二曝气盘(22);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曝气盘(42)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曝气盘(42)对藻类培养池(1)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和/或,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曝气盘(22)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曝气盘(22)对枝角类扩培池(2)中待处理水体中的气体进行曝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藻类培养池(1)中任意位置的第一温度感应器(23)和第一加热棒(24),以及安装在枝角类扩培池(2)中任意位置的第二温度感应器(25)和第二加热棒(26);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23)和第一加热棒(24)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23)感应的藻类培养池(1)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一加热棒(24)开启或者关闭;和/或,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25)和第二加热棒(26)电连接,基于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25)感应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水温,控制所述第二加热棒(26)的开启或者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液位检测器(28);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还包括: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
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上设置有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液位检测器(28)电连接,基于所述液位检测器(28)检测的枝角类扩培池(2)的水位,控制所述扩培池第一出水阀(15)或扩培池第二出水阀(29)开启或者关闭;和/或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顶部的第二防水灯箱(30);
所述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防水灯箱(30)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防水灯箱(30)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扩培池第二出水口(27)设置有纱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样装置(31)、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其中,所述取样装置(31)包括用于盛放样品的样品容器;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的探头置于所述样品容器中;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电连接;根据第三叶绿素探测仪(32)和氨氮探测仪(33)反馈的样品的叶绿素和氨氮含量是否合格,控制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和/或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的开启或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池第一进水阀(8)通过培养池第一进水管(6)与第一水泵(34)连接;
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一水泵(34)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水泵(34)开启,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
所述培养池第一出水阀(35)通过培养池第一出水管(7)与第二水泵(36) 连接,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二水泵(36)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水泵(36)开启,使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的水体通过第一出水管(7)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
所述扩培池第一进水阀(13)通过扩培池第二进水管(12)与第三水泵(37)连接,控制装置(3)进一步与所述第三水泵(37)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三水泵(37)开启,使待处理水体进入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培养池(1)池体为双透明玻璃钢材料,池体大小为2-4m3,高度不高于1.5m;
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池体为PE、PVC或UPVC材料,池体大小为1-3m3
所述藻类培养池(1)中的藻类为小球藻;所述枝角类扩培池(2)中的枝角类为大型枝角类。
CN202020745982.8U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水处理设备 Active CN212315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5982.8U CN212315710U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水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5982.8U CN212315710U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水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15710U true CN212315710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45982.8U Active CN212315710U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水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157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39324B2 (en) Cultivation,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of floating aquatic species with high growth rates
US2867945A (en) Process of photosynthetic conversion of organic waste by algal-bacterial symbiosis
CN104211259B (zh) 一种规模化循环养殖水的多功能生态净化系统
CN108975614B (zh) 沼液生态处理养殖系统的作业方法
US4348285A (en) Method of treating liquid agricultural wastes
WO2006042371A1 (en) An aquatic-culture system
JPH10511854A (ja) バイオマス生産装置
NO304556B1 (no) FremgangsmÕte og apparat for dyrking av fotosyntetiske mikrober
CN206196690U (zh) 一种植物藻、浮游动物和鱼类一体化培养设备
US10405506B2 (en) Apparatus for fluid conveyance in a continuous loop
CN209463162U (zh) 一种利用养殖尾水生产滤食性贝类的系统
CN106986515A (zh) 一种河床底泥原位改性方法
JP2002102884A (ja) 生態系を応用したユニット型廃水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06315979A (zh) 一种沼气废液处理装置以及处理方法
CN103648987B (zh) 用于分解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CN212315710U (zh) 一种水处理设备
ES2382221T3 (es) Procedimiento de producción de biomasa usando cultivos mixtos de algas fotosintéticas
CN110615576B (zh) 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
JPH1071396A (ja) 養殖池の循環装置
CN107216003A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CN217230483U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109399859A (zh) 一种采用电解法联合生物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8423841A (zh) 一种分层改善水产养殖池塘水质的装置及其运行工艺
CN103497013B (zh) 受控密闭舱内废弃物发酵处理装置
CN112159261A (zh) 一种禽畜粪便生产液体浓缩肥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