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8155U -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 Google Patents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8155U
CN212308155U CN202020804182.9U CN202020804182U CN212308155U CN 212308155 U CN212308155 U CN 212308155U CN 202020804182 U CN202020804182 U CN 202020804182U CN 212308155 U CN212308155 U CN 212308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r plate
handle
arm
patient
shoulder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41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山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filed Critical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Priority to CN2020208041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8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8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81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肩关节复位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本复位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病人手臂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分别布置捆扎于病人小臂处的小臂约束带以及捆扎于病人大臂处的大臂约束带,小臂约束带的前端与病人腕关节或手掌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大臂约束带前端与病人肘关节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固定部的前端固接可供病人手掌握持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前方固接可供救护者手掌握持的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均布置于病人患侧手臂的延长线上。本实用新型使用便捷,单人操作即可提供肩关节复位所需的牵拉力,从而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又能有效确保肩关节复位的高成功率,利于临床使用。

Description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肩关节复位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背景技术
关节脱位也称脱臼,是指构成关节的上下两个骨端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发生了错位现象。关节脱位案例中,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这与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关节前下方组织薄弱、关节活动范围大乃至遭受外力的机会多等。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较多,且多暴力作用所致。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一是肩关节处疼痛剧烈,二是肩关节的正常活动丧失,三是肩关节部位出现畸形。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囊、韧带、关节软骨及肌肉等软组织也有损伤,另外关节周围肿胀并可能伴随血肿,若不及时复位或导致血肿机化及关节粘连问题,使肩关节不同程度丧失功能。考虑到现有急诊资源的紧张性,急诊中针对肩关节脱位后的复位手法大都采用相对容易实现的脚蹬法,也即肩关节脱位病人仰卧于矮床边,救护者站在肩关节脱位病人患侧;双手握住患肢前臂,用脚跟蹬在脱位的腋窝内,救护者手脚同时用力,一边用脚蹬,一边牵引患肢,并慢慢向外旋转上臂即可复位。然而,即使是操作手法最为简便和成熟的脚蹬法,也无法保证肩关节复位的成功率,原因在于:其一,传统的脚蹬法是基于需求人手较少这一基础点而被开发出来,初衷在于单人即可实现急诊复位操作,实际使用时却经常存在牵拉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复位成功率无法保证。实际操作中,救护者往往会寻找协助者,以便多人协同的抓住病人手掌进行牵拉,从而保证牵拉力,但这又导致宝贵人力的浪费现象。其二,也正是由于肩关节复位需要巨大的牵拉力,而在实际操作时,救护者抓住病人手臂并牵拉时,九成依靠的是两人手部的摩擦力。单纯的依靠摩擦力来产生上述巨大的牵拉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摩擦力过小而滑脱随之中断复位流程的状况频繁发生,这也是常规脚蹬法成功率不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使用便捷,单人操作即可提供肩关节复位所需的牵拉力,从而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又能有效确保肩关节复位的高成功率,利于临床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本复位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病人手臂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分别布置捆扎于病人小臂处的小臂约束带以及捆扎于病人大臂处的大臂约束带,小臂约束带的前端与病人腕关节或手掌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大臂约束带前端与病人肘关节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固定部的前端固接可供病人手掌握持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前方固接可供救护者手掌握持的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均布置于病人患侧手臂的延长线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可调长度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为分置于人体手臂两侧的两根且带长方向沿人体手臂长度方向延伸;在人体手臂的肘关节及腕关节部位分别布置有大臂底板及小臂底板;所述大臂约束带布置于大臂底板处,而小臂约束带布置于小臂底板处。
优选的,所述小臂底板及大臂底板均包括长度方向垂直固定带带长方向的长方板,长方板处凹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槽腔构成可供人体大臂或小臂搁置的搁置腔;弧形槽的两侧槽沿处均垂直长方板板面方向而贯穿设置穿线孔,大臂约束带及小臂约束带为魔术贴条,大臂约束带和小臂约束带两端均分别由相应长方板的底面处穿过两道穿线孔后,相应约束带的两端再在长方板正上方彼此粘固。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且两把手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设置;第一把手的槽沿固接第一圆板,而第二把手的槽沿固接第二圆板,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彼此同轴且彼此板面平行布置;以第一圆板和第二圆板的相邻配合面为两者的内侧面,第一圆板外缘处向第二圆板外缘处轴向的延伸有包边,所述包边延伸至第二圆板的外侧面处,从而使得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间形成回转配合的同时限制第二圆板轴向远离第一圆板;第二圆板处的内侧面处同轴凸设有棘轮,第一圆板的内侧面上相应布置棘爪从而限定第二圆板作单向转动,所述第二圆板的单向转动方向与病人肩关节复位时的手臂转动方向同向。
优选的,所述棘爪为四组且沿棘轮轴线而依序环绕均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设置;第一把手的槽沿固接第一圆板,而第二把手的槽沿固接第二圆板,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彼此同轴且彼此板面平行布置;以第一圆板和第二圆板的相邻配合面为两者的内侧面,第一圆板外缘处向第二圆板外缘处轴向的延伸有包边,所述包边延伸至第二圆板的外侧面处,从而使得第一圆板与第二圆板间形成回转配合的同时限制第二圆板轴向远离第一圆板;第二圆板处的内侧面处同轴凸设有圆柱状的凸台,凸台外柱面处布置定位孔且各定位孔沿凸台周向依序均布;第一圆板的内侧面处同轴凹设有可供凸台放入的沉孔,沉孔孔壁处贯穿布置销孔,定位销穿过销孔后与相应定位孔间构成孔轴插接定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上布置有用于增大握持摩擦力的防滑纹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上述方案,一方面,通过固定部的设计,使得大臂约束带与小臂约束带共同配合固定部而形成一体结构,从而实现对病人大臂及小臂的一体连带式固定功能。另一方面,固定部前端固接第二把手,而第二把手前端顺次固接第一把手,这就将传统的救护者手抓病人手部,转变成为救护者手握第一把手而病人手握第二把手,从而以抓力更大的握持力,来取代传统的单纯的手掌之间的摩擦力,其可承力性和可施力性更高,单人即可操作完成。此外的,固定部、大臂约束带及小臂约束带形成的一体结构由于能紧紧的固定病人整条手臂,因此更能配合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使得发力角度更为人性化,最终实现高成功率下的肩关节复位操作需求。
2)、对于固定部而言,其设计目的就是能形成用于连接大臂约束带、小臂约束带及第二把手的连接基体。因此,实际操作时,或可采用平面底板结构来形成固定部,而第二把手、大臂约束带及小臂约束带均固定于平面底板上。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可调长度的固定带来构成固定部,具体构造可参照书包带等不产生的弹性伸缩变形的可调式带体,该类带体市面即可购置。由于固定带相对柔软,因此易于折叠,收纳性和便携性更高,利于存储及实际使用。
3)、小臂底板及大臂底板,其功能是衔接固定部与相应的约束带,以起到对病人手臂相应部位的可靠约束需求。小臂底板及大臂底板均包括带有弧形槽的长方板,一方面,弧形槽的槽腔结构,天然的形成的约束槽和定位槽,从而更便于病人自觉放入手臂;另一方面,通过布置于弧形槽两侧的穿线孔,大臂约束带及小臂约束带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病人手臂与相应底板的快速固定功能,其使用极为便捷。
4)、对于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而言,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组方式,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仅仅而单纯的固定件,也即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是彼此固定形成一体结构的,且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由于槽口相对,因此形成位于同一平面处的“口”字状结构。操作时,救护者握持“口”字状结构的一端,而病人在手臂固定后握持“口”字状结构的另一端,即可通过“口”字状结构的刚性构造的力传导性,而实现病人手臂的牵拉扭转效果。
第二种及第三种方式,实际上都是采用的同一原理,也即:当病人手臂在牵拉扭转时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在扭转的范围内,一阶段的扭转属于无用功,目的是将病人手臂扭动至自然状态下无法继续扭动的位置;而二阶段的强行扭转并配合牵拉施力,才是克服人体自然极限而产生的复位操作。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由于一阶段的无用功,一旦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彼此固定,那么每次救护者势必都要操作第一把手旋转足够大的角度才能正常复位病人肘关节,不仅施力角度不太好掌握,同时对操作的精细度的把控要求也较高。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及第三种方案均采用了第一把手可相对第二把手旋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棘轮棘爪机构还是定位销插接结构,每当病人手臂固定时,首先保持第一把手不动,而人为扭动第二把手,从而将病人患侧手臂自然扭动到极限。之后,再操作第一把手转动,随之带动第二把手扭动。这时,显然的,正常复位流程中,第一把手只需要做出二阶段扭转所需的扭转角度即可,一阶段所需扭转角度单纯依靠第二把手及第二圆板的独立旋转完全可自行完成,更为省力,同时施力角度可控,操作极为便捷。
5)、防滑纹路的布置,目的在于利用防滑纹路与人体手掌的摩擦力,配合病人及救护者的抓握力度,来进一步的增加救护者抓握施力可靠性及病人抓握受力可靠性,此处就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第一把手、第一圆板、第二圆板及第二把手的配合状态立体图;
图5为大臂底板与大臂约束带的配合状态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病人患侧手臂b-救护者手部
10-小臂约束带20-大臂约束带30-第一把手
31-第一圆板31a-包边31b-棘爪
32-第二圆板32a-棘轮
40-第二把手50-固定带
61-大臂底板62-小臂底板63-穿线孔
70-防滑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1-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5所示,为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的棘轮棘爪配合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第一把手30、第一圆板31、第二圆板32、第二把手40、固定部、大臂底板61、大臂约束带20、小臂底板62及小臂约束带10。其中:
第一把手30、第一圆板31、第二圆板32与第二把手40共同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结构,其具体配合方式参照图3-4所示。实际装配时,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外形均呈“U”字状,且各把手的槽口分别固定于相应圆板的外侧面处,而第一圆板31和第二圆板32的内侧面则构成配合面。由图1所示结构中可看出,第一圆板31外缘处向第二圆板32外缘处布置包边31a,最终包边31a延伸形成内翻边结构,从而使得第二圆板32的外缘被完全包覆在第一圆板31的包边31a内,以使得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在形成同轴回转配合的同时,两者间由不会产生轴向相离动作。在此基础上,第二圆板32处的内侧面处同轴凸设有棘轮32a,第一圆板31的内侧面上相应布置棘爪31b,从而限定第二圆板32作单向转动。第二圆板32的单向转动方向与病人肩关节复位时的手臂转动方向同向。换言之,当第二圆板32产生将病人患侧手臂a向复位扭动方向扭转的动作力时,第二圆板32是可独立的自由活动的,而第一圆板31若想产生上述动作力,则因棘轮棘爪配合的单向限制,只能和第二圆板32乃至整个装置一同动作。
对于固定部而言,其包括固定带50。固定带50实际上就是常见的尼龙调节带或书包背带结构,从而可视情况进行长短调节,进而适配不同臂长的病人所使用。两根固定带50之间布置连接两者的大臂底板61及小臂底板62,大臂底板61处设置穿线孔63,以供大臂约束带20穿行,具体参照图5所示;小臂底板62及小臂约束带10的配合方式同理。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此处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首先,肩关节脱位病人仰卧于矮床边,救护者站在肩关节脱位病人患侧。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带50带长方向适应性调整后,将大臂约束带20固定于病人大臂处,小臂约束带10固定于病人小臂处,此时适当牵拉本实用新型,大臂约束带20位置被病人肘关节所限定,而小臂约束带10位置被病人腕关节或手掌所限定。救护者示意病人手掌握持在第二把手40处,而救护者手部b握持第一把手30,此时病人患侧手臂a平展,整体操作状态参照图2所示。之后,救护者先行旋动第二圆板32,使得第二圆板32能如图3所示的顺时针转动,第二把手40及病人患侧手臂a对应自然转动;待病人患侧手臂a自然转动至极限时,停止旋转第二圆板32。再后,救护者用脚跟蹬在脱位的腋窝内,手脚同时用力,一边用脚蹬,一边通过第一把手30牵引患肢,并同样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把手30。第一把手30因棘轮棘爪结构的存在,会连带第二把手40乃至病人患侧手臂a同步旋转,病人肘关节即可复位。复位完毕后,拆除本实用新型,反向旋转第一把手30至复位位置,以待下次再用。
当然,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实际使用时,也可以采用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的直接固定结构,或者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间通过定位销而彼此插接固定。而实际操作时,对固定带50的等同材质替换,或者将各把手布置为其他类似功能构造等常规结构上的改变,均应当作为等同或相似设计而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本复位辅助器包括用于固定病人手臂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分别布置捆扎于病人小臂处的小臂约束带(10)以及捆扎于病人大臂处的大臂约束带(20),小臂约束带(10)的前端与病人腕关节或手掌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大臂约束带(20)前端与病人肘关节间构成抵紧式的限位止口配合;固定部的前端固接可供病人手掌握持的第一把手(30),第一把手(30)前方固接可供救护者手掌握持的第二把手(40),所述第一把手(30)及第二把手(40)均布置于病人患侧手臂的延长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可调长度的固定带(50),所述固定带(50)为分置于人体手臂两侧的两根且带长方向沿人体手臂长度方向延伸;在人体手臂的肘关节及腕关节部位分别布置有大臂底板(61)及小臂底板(62);所述大臂约束带(20)布置于大臂底板(61)处,而小臂约束带(10)布置于小臂底板(62)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臂底板(62)及大臂底板(61)均包括长度方向垂直固定带(50)带长方向的长方板,长方板处凹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槽腔构成可供人体大臂或小臂搁置的搁置腔;弧形槽的两侧槽沿处均垂直长方板板面方向而贯穿设置穿线孔(63),大臂约束带(20)及小臂约束带(10)为魔术贴条,大臂约束带(20)和小臂约束带(10)两端均分别由相应长方板的底面处穿过两道穿线孔(63)后,相应约束带的两端再在长方板正上方彼此粘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且两把手位于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设置;第一把手(30)的槽沿固接第一圆板(31),而第二把手(40)的槽沿固接第二圆板(32),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彼此同轴且彼此板面平行布置;以第一圆板(31)和第二圆板(32)的相邻配合面为两者的内侧面,第一圆板(31)外缘处向第二圆板(32)外缘处轴向的延伸有包边(31a),所述包边(31a)延伸至第二圆板(32)的外侧面处,从而使得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间形成回转配合的同时限制第二圆板(32)轴向远离第一圆板(31);第二圆板(32)处的内侧面处同轴凸设有棘轮(32a),第一圆板(31)的内侧面上相应布置棘爪(31b)从而限定第二圆板(32)作单向转动,所述第二圆板(32)的单向转动方向与病人肩关节复位时的手臂转动方向同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31b)为四组且沿棘轮(32a)轴线而依序环绕均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30)与第二把手(40)外形均呈“U”字状,且两把手槽口彼此相对设置;第一把手(30)的槽沿固接第一圆板(31),而第二把手(40)的槽沿固接第二圆板(32),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彼此同轴且彼此板面平行布置;以第一圆板(31)和第二圆板(32)的相邻配合面为两者的内侧面,第一圆板(31)外缘处向第二圆板(32)外缘处轴向的延伸有包边(31a),所述包边(31a)延伸至第二圆板(32)的外侧面处,从而使得第一圆板(31)与第二圆板(32)间形成回转配合的同时限制第二圆板(32)轴向远离第一圆板(31);第二圆板(32)处的内侧面处同轴凸设有圆柱状的凸台,凸台外柱面处布置定位孔且各定位孔沿凸台周向依序均布;第一圆板(31)的内侧面处同轴凹设有可供凸台放入的沉孔,沉孔孔壁处贯穿布置销孔,定位销穿过销孔后与相应定位孔间构成孔轴插接定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肩关节复位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30)及第二把手(40)上布置有用于增大握持摩擦力的防滑纹路(70)。
CN202020804182.9U 2020-05-14 2020-05-14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08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4182.9U CN212308155U (zh) 2020-05-14 2020-05-14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4182.9U CN212308155U (zh) 2020-05-14 2020-05-14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8155U true CN212308155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418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08155U (zh) 2020-05-14 2020-05-14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81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6190B (zh) 一种可穿戴搬运助力装置
US5230679A (en) Lightweight leg respositioning, rehabilitating and exercising device
CN210728563U (zh) 一种体操训练用的柔韧性训练器
CN106618953A (zh) 一种中风病人用的柔性康复训练手套
US8852063B2 (en) Humerus-stabilized shoulder stretch device
US20110282256A1 (en) Orthopedic shoulder system and method
US6530893B1 (en) Carpal tunnel syndrome traction system
Hsieh et al. Single-actuator-based lower-limb soft exoskeleton for preswing gait assistance
CN212308155U (zh)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CN111529162A (zh) 肩关节复位辅助器
CN215132739U (zh) 一种康复医学科护理装置
CN211724543U (zh) 一种用于关节外科手术后的肢体助力锻炼器
CN111544262B (zh) 一种腰戴式康复助行器
KR102263354B1 (ko) 어깨의 재활과 근력을 단련시키는 운동기구
CN215741342U (zh) 一种腿部康复护理装置
CN207136938U (zh) 一种肩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器
CN211513308U (zh) 一种腿部康复护理锻炼装置
CN206491982U (zh) 一种康复锻炼棒
CN213963836U (zh) 一种骨科护理夹板
CN220967641U (zh) 一种康复运动器械
CN210495090U (zh) 腕关节训练器
US20100004106A1 (en) Article of manufacture for assisting a user to engage a handle
CN215021644U (zh) 一种骨科病人康复锻炼护理设备
CN220938966U (zh) 一种多角度的便捷式肩关节训练装置
US11745052B2 (en) Exercise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