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89386U -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89386U
CN212289386U CN202020449617.2U CN202020449617U CN212289386U CN 212289386 U CN212289386 U CN 212289386U CN 202020449617 U CN202020449617 U CN 202020449617U CN 212289386 U CN212289386 U CN 212289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hydraulic cylinder
rod
double
centering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96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4496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89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89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893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承重车桥,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横向放置的主梁,上述主梁上套设有可沿其轴线滑动的滑动梁,上述滑动梁上侧的两端部均设有承重托盘,上述滑动梁前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滑动梁后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均设有连杆,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与连杆的相对端铰接,上述主梁的两侧均设有轮胎总成,多个上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轮胎总成内侧铰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转向承重车桥通常有两种:一种利用机械力主动使车轮偏转一定角度的转向车桥。另一种当车辆向前移动时,轮胎的阻力将导致车桥响应于车辆的转弯而自动转向或“自转向”。针对上述的自转向承重车桥,当前进方向改变成相反方向时,需要锁死自转向车桥的转向功能并自动归正轮胎方向,然而上述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时不能响应车辆的转弯而调整轮胎转向,必然增大车辆的转向阻力,减少轮胎的使用寿命,并对行驶的路面与自身车体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
由于市场上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转向立轴位于自身承重梁的中轴线前端位置,这种构造势必产生径向破坏性作用的扭矩,进而限制了现有市场上的自转向车桥的承载重量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一种转向承重车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转向承重车桥,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包括横向放置的主梁,上述主梁上套设有可沿其轴线滑动的滑动梁,上述滑动梁上侧的两端部均设有承重托盘,上述滑动梁前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滑动梁后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均设有连杆,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与连杆的相对端铰接,上述主梁的两侧均设有轮胎总成,多个上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轮胎总成内侧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轮胎总成包括轮毂,还包括轮毂套设的轮胎体,上述轮毂朝向主梁的一侧设有转向半轴总成,多个上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转向半轴总成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主梁的两端均纵向贯穿设有转向立轴,贯穿上述主梁的转向立轴与转向半轴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转向半轴总成包括凹形连接件,上述凹形连接件包括底部,还包括底部上相对设置的纵向部,上述底部环侧相对设有耳式连接座,两个上述耳式连接座形成的直线与两个上述凹形连接件的纵向部形成的直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凹形连接件罩设在上述主梁的端部,上述转向立轴的上下端对应嵌入同侧凹形连接件的两个纵向部,上述转向立轴的上侧贯穿凹形连接件的上侧,贯穿上述凹形连接件上侧的上述转向立轴上设有锁片,上述凹形连接件的两个耳式连接座对应与同侧的两个连杆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承重托盘与滑动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滑动梁位于同一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侧连接的两个上述连杆朝向同侧轮胎总成的一端向前侧倾斜,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侧连接的两个上述连杆朝向同侧轮胎总成的一端向后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包括横向放置的主梁,上述主梁上套设有可沿其轴线滑动的滑动梁,上述滑动梁上侧的两端部均设有承重托盘,上述滑动梁前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滑动梁后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均设有连杆,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与连杆的相对端铰接,上述主梁的两侧均设有轮胎总成,多个上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轮胎总成内侧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滑动梁上的承重托盘与现有多连轴车辆固定连接,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朝车辆前进方向设置,当车辆在前进方向行驶状态下,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进入工作状态,回正固定锁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终止工作,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以及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连杆位置自由变化,当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驱动滑动梁在主梁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通过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连杆,带动轮胎总成发生转向,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当车辆由前进方向行驶状态进入相反方向行驶状态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停止工作,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连杆位置可自由变化,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进入工作,回正固定锁死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当此时的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驱动滑动梁在主梁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通过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端连接的连杆,带动轮胎总成发生偏传方向动作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动梁与主梁套装构造,使滑动梁可以在主梁上做轴向移动,调整控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工作状态,进而完成响应多连轴车辆各种行驶状态变换和转弯,提高车辆的车身与轮胎寿命,降低车辆转向时的阻力,保护转弯行驶的路面不被破坏。上述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时,能响应车辆的转弯而调整轮胎转向。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转向承重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轮胎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转向半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滑动梁、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承重托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滑动梁、主梁、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承重托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滑动梁,2-承重托盘,3-主梁,4-转向立轴,5-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6-连杆,7-转向半轴总成,701-凹形连接件,702-耳式连接座,8-轮胎总成,801-轮毂,802-轮胎体,9-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10-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承重车桥,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包括横向放置的主梁3,上述主梁3上套设有可沿其轴线滑动的滑动梁1,上述滑动梁1上侧的两端部均设有承重托盘2,上述滑动梁1前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上述滑动梁1后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的两侧、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的两侧均设有连杆6,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与连杆6的相对端铰接,上述主梁3的两侧均设有轮胎总成8,多个上述连杆6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的一侧与同侧的轮胎总成8内侧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滑动梁1上的承重托盘2与现有多连轴车辆固定连接,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朝车辆前进方向设置,当车辆在前进方向行驶状态下,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进入工作状态,回正固定锁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6,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终止工作,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以及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连杆6位置自由变化,当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2驱动滑动梁1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1通过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连杆6,带动轮胎总成8发生转向,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当车辆由前进方向行驶状态进入相反方向行驶状态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停止工作,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连杆6位置可自由变化,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进入工作,回正固定锁死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6,当此时的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2驱动滑动梁1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1通过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连杆6,带动轮胎总成8发生偏传方向动作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动梁1与主梁3套装构造,使滑动梁1可以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调整控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的工作状态,进而完成响应多连轴车辆各种行驶状态变换和转弯,提高车辆的车身与轮胎寿命,降低车辆转向时的阻力,保护转弯行驶的路面不被破坏。上述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时,能响应车辆的转弯而调整轮胎转向。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轮胎总成8包括轮毂801,还包括轮毂801套设的轮胎体802,上述轮毂801朝向主梁3的一侧设有转向半轴总成7,多个上述连杆6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的一侧与同侧的转向半轴总成7铰接。轮毂801是轮胎体802内廓轮钢通过立柱连接的轮芯旋转部分,即支撑轮胎体802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又叫轮圈、钢圈、轱辘、胎铃。轮毂801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轮胎体802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转向半轴总成能实现轮毂801与主梁3的间接连接。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主梁3的两端均纵向贯穿设有转向立轴4,贯穿上述主梁3的转向立轴4与转向半轴总成7连接。市场上现有自转向车桥,转向立轴4位于自身承重梁的中轴线前端位置,这种构造势必产生径向破坏性作用的扭矩,进而限制了现有市场上的自转向车桥的承载重量的能力。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立轴4位置在主梁3的中轴线上,不会产生径向破坏性作用的扭矩,进而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承载重量的性能,更加安全可靠。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转向半轴总成7包括凹形连接件701,上述凹形连接件701包括底部,还包括底部上相对设置的纵向部,上述底部环侧相对设有耳式连接座702,两个上述耳式连接座702形成的直线与两个上述凹形连接件701的纵向部形成的直线垂直。转向半轴总成7由凹形连接件701与两个耳式连接座702组成,且凹形连接件701与两个耳式连接件一体成型设计,使转向半轴总成7的整体稳定性更好。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凹形连接件701罩设在上述主梁3的端部,上述转向立轴4的上下端对应嵌入同侧凹形连接件701的两个纵向部,上述转向立轴4的上侧贯穿凹形连接件701的上侧,贯穿上述凹形连接件701上侧的上述转向立轴4上设有锁片10,上述凹形连接件701的两个耳式连接座702对应与同侧的两个连杆6铰接。转向立轴4可在主梁3端部自转,转向立轴4的上下端分别贯穿进凹形连接件701的两纵向部内,转向立轴4的下端贯穿凹形连接件701纵向部的下侧,转向立轴4相对凹形连接件701的两纵向部不可转动,使凹形连接件701、转向立轴4、主梁3三者的转动连接更合理。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承重托盘2与滑动梁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焊接,也称作熔接、镕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具有连接性能好、焊接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的优点。当然这里不仅仅限于焊接方式连接,其他能实现承重托盘2与滑动梁1的固定连接方式也可应用在此处。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滑动梁1位于同一水平面。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滑动梁1位于同一水平面使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与连杆6、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与连杆6之间的作用力沿轴向方向传动,减少了力的消耗。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上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侧连接的两个上述连杆6朝向同侧轮胎总成8的一端向前侧倾斜,上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侧连接的两个上述连杆6朝向同侧轮胎总成8的一端向后侧倾斜。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连接的连杆6向外倾斜,避免轮胎总成8转动一定角度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连杆6与主梁3相抵触,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连接的连杆6向外倾斜,避免轮胎总成8转动一定角度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连接连杆6与主梁3相抵触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承重车桥,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滑动梁1上的承重托盘2与现有多连轴车辆固定连接,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朝车辆前进方向设置,当车辆在前进方向行驶状态下,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进入工作状态,回正固定锁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6,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终止工作,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以及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连杆6位置自由变化,当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2驱动滑动梁1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1通过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连杆6,带动轮胎总成8发生转向,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当车辆由前进方向行驶状态进入相反方向行驶状态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停止工作,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两端连接的连杆6位置可自由变化,同时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进入工作,回正固定锁死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杆6,当此时的行进方向左右改变时,多连轴车辆通过承重托盘2驱动滑动梁1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并且滑动梁1通过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两端连接的连杆6,带动轮胎总成8发生偏传方向动作以响应多连轴车辆转弯。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动梁1与主梁3套装构造,使滑动梁1可以在主梁3上做轴向移动,调整控制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9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5的工作状态,进而完成响应多连轴车辆各种行驶状态变换和转弯,提高车辆的车身与轮胎寿命,降低车辆转向时的阻力,保护转弯行驶的路面不被破坏。上述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时,能响应车辆的转弯而调整轮胎转向。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自转向承重车桥反方向行驶不具备转向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转向承重车桥,包括横向放置的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上套设有可沿其轴线滑动的滑动梁,所述滑动梁上侧的两端部均设有承重托盘,所述滑动梁前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所述滑动梁后侧沿其轴向方向设有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所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所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两侧均设有连杆,所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与连杆的相对端铰接,所述主梁的两侧均设有轮胎总成,多个所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轮胎总成内侧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总成包括轮毂,还包括轮毂套设的轮胎体,所述轮毂朝向主梁的一侧设有转向半轴总成,多个所述连杆远离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或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的一侧与同侧的转向半轴总成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两端均纵向贯穿设有转向立轴,贯穿所述主梁的转向立轴与转向半轴总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半轴总成包括凹形连接件,所述凹形连接件包括底部,还包括底部上相对设置的纵向部,所述底部环侧相对设有耳式连接座,两个所述耳式连接座形成的直线与两个所述凹形连接件的纵向部形成的直线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连接件罩设在所述主梁的端部,所述转向立轴的上下端对应嵌入同侧凹形连接件的两个纵向部,所述转向立轴的上侧贯穿凹形连接件的上侧,贯穿所述凹形连接件上侧的所述转向立轴上设有锁片,所述凹形连接件的两个耳式连接座对应与同侧的两个连杆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托盘与滑动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所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滑动梁位于同一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承重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侧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杆朝向同侧轮胎总成的一端向前侧倾斜,所述后置双出杆式转向对中液压缸两侧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杆朝向同侧轮胎总成的一端向后侧倾斜。
CN202020449617.2U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Active CN212289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9617.2U CN212289386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9617.2U CN212289386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89386U true CN212289386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2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9617.2U Active CN212289386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893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7550A (zh) * 2020-03-31 2020-06-12 张成龙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7550A (zh) * 2020-03-31 2020-06-12 张成龙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8516B2 (en) Continuous radius axle and fabricated spindle assembly
US9527368B2 (en) Semi-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low-floor vechicle
AU2018289292B2 (en) Self-steering axle knuckle
CN212289386U (zh)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EP4357220A1 (en) Steering knuckle and steering mechanism
EP3215413B1 (en) Attachment device for track support beam of tracked vehicle
EP1477330B1 (en) Axle beam for industrial vehic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rear steering apparatus
US3982604A (en) Steering axle
JP3796767B2 (ja) ブッシュ及び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の取付構造
CN113879065A (zh) 一种稳定杆吊臂及车辆
CN111267550A (zh) 一种转向承重车桥
US11891141B2 (en) Knuckle for a self-steering axle/suspension system
CN114834230A (zh) 一种悬挂刚度可变的双差速轮驱动单元
US6257679B1 (en) Rear axle for industrial vehicles
EP0060248A1 (en) Integral power steering axle
Ramakrisna et al. A review on anti-roll bar used in locomotives and vehicles
CN210391155U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01566437U (zh) 一种长度可调双横臂式悬架
JP333398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19295508U (zh) 一种后轮主动转向器带横拉杆总成及其汽车转向系统
CN217867986U (zh) 一种叉车的平衡桥结构
CN111186261B (zh) 一种汽车后轴转向驱动桥
CN215153675U (zh) 一种新型非断开式工字梁前桥
CN117466212A (zh) 一种平衡桥结构、平衡桥及叉车
JPH0858326A (ja) 操舵車輪用独立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