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7034U - 开关结构和把手 - Google Patents

开关结构和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77034U
CN212277034U CN202020998106.6U CN202020998106U CN212277034U CN 212277034 U CN212277034 U CN 212277034U CN 202020998106 U CN202020998106 U CN 202020998106U CN 212277034 U CN212277034 U CN 212277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gger
arm
torsion arm
torque arm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981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国华
柯亨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981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77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77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77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关结构,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开关结构对扳机要求高的问题,该开关结构包括微动开关、驱动组件、中间组件及第一转轴,中间组件设置于驱动组件和微动开关之间,中间组件包括弹性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均与弹性件连接;弹性件转动连接于第一转轴,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扭臂进入预设范围并在预设范围内转动;当第一扭臂在预设范围内时,第二扭臂触发微动开关。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二扭臂在第一扭臂于预设范围内转动时始终触发该微动开关,因此该微动开关对应的触发条件可以连续且不唯一,因此降低对驱动组件的要求并减轻用户负担。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开关结构的把手。

Description

开关结构和把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结构和把手。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其外部有微动杆的一种开关,因为其开关的触点间距比较小,故名微动开关,又叫灵敏开关。
在现有开关结构中,通常采用微动开关和扳机的组合。具体地,扳机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相应壳体上,另一端在转动固定角度后至触发位置时才触发该微动开关,例如:当固定角度为30°,则扳机需转动30°后才能至触发位置。但是,对于需要用户长按扳机以使得微动开关长时间启动的设备而言,由于该固定角度唯一,若需要保证该扳机始终处于触发位置处,则该扳机的状态不能发生改变,从而用户的手掌或手指也不能松动,进而会加重用户的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结构,由于第二扭臂在第一扭臂于预设范围内转动时始终触发该微动开关,因此该微动开关对应的触发条件可以连续且不唯一,因此降低了对驱动组件的要求并减轻了用户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开关结构,包括微动开关,还包括驱动组件、中间组件以及第一转轴,所述中间组件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微动开关之间,所述中间组件包括弹性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均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所述弹性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扭臂进入预设范围并在所述预设范围内转动;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扭臂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扭臂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与所述微动开关的微动杆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转轴和扳机;所述扳机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与所述扳机保持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扳机开设有朝向所述弹性件的凹槽,所述第一扭臂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配合插接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扭臂的扭矩大于所述第二扭臂的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把手,其降低对驱动组件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用户负担。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把手,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任意上述的开关结构,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外壳还设置有便于用户触发所述驱动组件的触发件。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包括连通所述外壳内部与外界环境的贯穿口,当所述微动开关关闭时,所述扳机穿过所述贯穿口且局部位于外界环境中;当所述扳机朝向所述外壳内部转动时,所述第一扭臂朝向所述预设范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扳机远离所述外壳内部的面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按压的曲面;所述曲面朝向所述外壳内部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在握持时与手掌相接触的第一表面、与手指相接触的第二表面,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扳机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转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第一扭臂经由驱动组件在预设范围之外转动时,该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的转动角度相同;当第一扭臂经由驱动组件转动至预设范围的初始位置时,则第二扭臂触发微动开关;当第一扭臂经由驱动组件在预设范围内转动时,弹性件发生形变,第二扭臂已停止转动但仍然触发该微动开关。因此,若需要实现微动开关的开启,则需要保证第一扭臂在预设范围内转动,即该微动开关的触发条件可以连续且不唯一,从而便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习惯控制驱动组件,以减少对驱动组件的限制并减轻了工作负担;若需要调整该微动开关的安装位置,则仅需要更换对应的中间组件即可,从而减小对微动开关安装位置的限制,以便于控制器等零部件的排布和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示开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示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外壳;2、开关结构;21、微动开关;22、中间组件;221、弹性件;222、第一扭臂;223、第二扭臂;23、第一转轴;24、驱动组件;241、扳机;2411、凹槽;242、第二转轴;3、贯穿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提供了一种开关结构,旨在解决现有开关结构2对扳机241要求高的问题。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该开关结构2可以包括微动开关21、中间组件22、第一转轴23以及驱动组件24。该微动开关21具有微动杆和主体,当微动杆与主体上的触点接触时,则实现该微动开关21的开启。
该中间组件22具有弹性件221、第一扭臂222和第二扭臂223,其中该弹性件221可以呈螺旋状设置,该第一扭臂222和第二扭臂223均与该弹性件221固定,该第一扭臂222和第二扭臂223优选与弹性件221的轴线垂直并与该弹性件221一体设置。
弹性件221套设于第一转轴23上,以实现与第一转轴23转动连接,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转轴23和微动开关21的主体相对固定设置。
驱动组件24用于驱动第一扭臂222进入预设范围并在预设范围内转动,当第一扭臂222在所预设范围内时,第二扭臂223带动微动杆并启动微动开关21。在此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一扭臂222沿弹性件221的轴线转动,则该预设范围为扇形。
预设范围具有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当第一扭臂222位于该预设范围之外时,则第二扭臂223和弹性件221跟随第一扭臂222同步转动,且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均相同,而该微动杆并未被带动,微动开关21处于关闭状态;当第一扭臂222位于初始位置时,该微动杆受第二扭臂223的作用被带动,微动开关21处于开启状态,但弹性件221仍然处于常态;当第一扭臂222在预设范围内时,该微动杆受第二扭臂223的作用被带动,微动开关21处于开启状态,但弹性件221处于形变状态。因此,该第一扭臂222在驱动组件24的作用下可以在该预设范围内转动,从而该驱动组件24可以根据用户习惯调整该第一扭臂222的转动角度,从而提高该驱动组件24的适用度,以减轻工作负担。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若需要调整该微动开关21的安装位置,则仅需要更换对应的中间组件22即可,从而减小对微动开关安21装位置的限制,以便于控制器等零部件的排布和装配。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该弹性件221可以呈螺旋状套设于第一转轴23上,弹性件221也可以采用有弹性材料,其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3穿过的口,从而在第二扭臂223被限制转动是通过弹性件221的形变可以使得的第一扭臂222继续转动,此时该中间组件22可以视为一扭簧;当需要关闭该微动开关21时,也仅需要撤销驱动组件24施加于第一扭臂222上的作用力,则该第一扭臂222和第二扭臂223均在弹性件221的弹性作用下实现复位,从而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将第一扭臂222自初始位置转动至终止位置的转向记为转向a,该转向a为顺时针或逆时针。第二扭臂223带动微动杆可以采用第二扭臂223在弹性作用下与微动杆相抵的方式,则第二扭臂223和微动开关21沿转向a依次分布。因此,当第一扭臂222在预设范围内转动时,该第二扭臂223始终与微动杆相抵且微动杆与主体上的触点接触。通过该技术方案,由于元件较少,从而使得该开关结构2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的优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微动杆和第二扭臂223之间还可以采用连接带连接,该连接带可以采用滑轮实现方向的改变,但微动开关21和第二扭臂223沿转向a依次分布。因此,当第一扭臂222在预设范围内转动时,该连接带处于紧绷状态以带动微动杆。通过该技术方案,以减小微动开关21安装的限制。值得说明的是,该微动开关21和第二扭臂223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述类型。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驱动组件24包括第二转轴242和扳机241,该第二转轴242相对于第一转轴23固定,且第一转轴23优选与第二转轴242平行,扳机241开设有供第二转轴242穿过的贯穿口3以实现该扳机241与第二转轴242转动。当第一扭臂222在预设范围内时,第一扭臂222在弹性件221的弹性作用下与扳机241保持相抵,即该扳机241与第一扭臂222也沿转向a依次分布。因此该扳机241在沿转向a转动时,则可以驱动第一扭臂222转动,则该扳机241具有与预设范围对应的转动范围,从而本技术方案对扳机241的限制较低。
以下举例进行说明,当第一扭臂222转动至初始位置时,此时扳机241的位置记为初始位置,对应角度为0°,以转向a为正方向,则该转动范围可以为0°~30°,即该微动开关21对应的触发条件为:扳机241处于0°位置、扳机241处于1°位置....扳机241处理30°位置,因此扩大了该扳机241的活动范围,以使得微动开关21的触发条件可以连续且不唯一。
进一步地,第一扭臂222远离弹性件221的一端记为端部B。扳机241开设有朝向弹性件221的凹槽2411,该端部B配合插接于凹槽2411内。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该凹槽2411的截面大于该端部B的截面,因此该端部B可以在该凹槽2411内实现转动,且当第一扭臂222在预设范围内时,该端部B的侧面与凹槽2411内壁相抵,从而可以通过该凹槽2411的形状对端部B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定,进而实现对预设范围的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扭臂222与弹性件221的连接点与第一扭臂222与扳机241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扭臂222的扭矩,第二扭臂223与弹性件221的连接点与第二扭臂223与微动杆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扭臂223的扭矩,且第一扭臂222的扭矩大于第二扭臂223的扭矩,从而在相同的转动角度下,第一扭臂222的活动范围大于第二扭矩的活动范围,从而可以适当地扩大第一扭矩的预设范围,以减小对驱动组件24的限制。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该驱动组件24不限于扳机241和第二转轴242的组合,例如:驱动组件24可以采用按钮,该按钮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该第一扭臂222转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把手,旨在解决现有开关结构2对扳机241要求高的问题。参照图2和图3所示,该把手可以具有外壳1和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开关结构2。
外壳1内部可以呈中空设置,该开关结构2可以设置于该把手上。具体地,该第一转轴23固定于外壳1内部,以实现中间组件22的安装;微动开关21可以设置于外壳1内部,也可以设置于其他设备的部件上;该外壳1还设置有便于用户触发该驱动组件24的触发件。
因此,该第一扭臂222在驱动组件24的作用下可以在该预设范围内转动,从而该驱动组件24可以根据用户习惯调整该第一扭臂222的转动角度,从而提高该驱动组件24的适用度,以减轻工作负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触发件包括贯穿口3,该贯穿口3开设于外壳1上并连通外壳1内部和外界环境。第二转轴242也固定于外壳1内部,因此该扳机241的局部也位于外壳1内部;在微动开关21未触发时,扳机241远离第二转轴242的一端位于外界环境中。当本机沿第二转轴242转动并朝向外壳1内部转动时,则第一扭臂222沿转向a朝向预设范围转动。
为了避免误触该微动开关21,当该扳机241处于常态时,第一扭臂222距离初始位置的角度可以为该预设范围对应角度的1/3~1/2;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习惯,当扳机241全部进入外壳1内部时,该第一扭臂222仍然位于预设范围内,优选为终止位置。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把手的空间限制即把手的内部较窄,若采用现有的开关结构,在扳机被按下时,该扳机仍然部分位于外界环境中,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其会比较硌手,从而影响手感。但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开关结构2,该扳机241在被按下时可以全部进入外壳1内部,从而可以避免硌手以提高手感。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扳机241远离外壳1内部的面上设置有曲面,该曲面朝向外壳1内部凹陷,从而用户在按压该扳机241时,可以将手指抵住该曲面,从而减少脱手的概率,以配合用户按压。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外壳1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贯穿口3开设于第二表面上。当用户手握该把手时,手掌与第一表面相贴,手指与第二表面相贴,且其中一个手指可以按压扳机241施力。由于在工作完成后,仍可能需要握住该把手,从而不便于活动手掌,因此改用活动手指。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开关结构,包括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组件、中间组件以及第一转轴,所述中间组件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微动开关之间,所述中间组件包括弹性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第一扭臂和所述第二扭臂均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所述弹性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扭臂进入预设范围并在所述预设范围内转动;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扭臂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扭臂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与所述微动开关的微动杆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转轴和扳机;所述扳机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当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预设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扭臂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与所述扳机保持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开设有朝向所述弹性件的凹槽,所述第一扭臂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配合插接于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的扭矩大于所述第二扭臂的扭矩。
7.一种把手,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结构,所述第一转轴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外壳还设置有便于用户触发所述驱动组件的触发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包括连通所述外壳内部与外界环境的贯穿口,当所述微动开关关闭时,所述扳机穿过所述贯穿口且局部位于外界环境中;当所述扳机朝向所述外壳内部转动时,所述第一扭臂朝向所述预设范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远离所述外壳内部的面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按压的曲面;所述曲面朝向所述外壳内部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在握持时与手掌相接触的第一表面、与手指相接触的第二表面,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扳机朝向所述第一表面转动。
CN202020998106.6U 2020-06-03 2020-06-03 开关结构和把手 Active CN212277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8106.6U CN212277034U (zh) 2020-06-03 2020-06-03 开关结构和把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8106.6U CN212277034U (zh) 2020-06-03 2020-06-03 开关结构和把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77034U true CN212277034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8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98106.6U Active CN212277034U (zh) 2020-06-03 2020-06-03 开关结构和把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770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6977A (zh) * 2021-03-28 2021-07-09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开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6977A (zh) * 2021-03-28 2021-07-09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77034U (zh) 开关结构和把手
EP1316875A3 (en) Hinge device
CN101656162B (zh) 按键结构
TWI667597B (zh) 滑鼠按鍵響應機構
GB2578217A (en) A mechanical hand
CN112554646B (zh) 门手柄机构
US10773395B2 (en) Robot and arm assembly thereof
US5010219A (en) Push button switch with actuator for applying transverse force to buckling spring
WO2002061779A1 (fr) Commutateur de validation
CN110874152A (zh) 鼠标装置
JP6725370B2 (ja) 押圧入力装置
US10927931B2 (en) Robot and arm assembly thereof
TWM560620U (zh) 滑鼠按鍵響應機構
TW202247954A (zh) 機械式調整扭力的數位顯示扭力扳手
US5165531A (en) Trigger switch
CN216353900U (zh) 开关结构
CN217361420U (zh) 一种开关及电器设备
CN219544868U (zh) 握把和营地车
JP2002373552A (ja) スイッチ機構
CN217822455U (zh) 园林工具的开关结构及其园林工具
CN220041619U (zh) 一种适用于咖啡机的开关按键装置
CN216076669U (zh) 把手组件和采用其的门锁
CN216702900U (zh) 一种可调节旋转铰链及u型按摩器
CN217861117U (zh) 可单手握持换向的动力工具
CN218101061U (zh) 一种翘板开关的按压转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5000 No. 255, Kesheng Road, Wangchun Industrial Park,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503 No.398 Longtan Road, Fenghua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