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4355U -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4355U
CN212254355U CN202021175610.2U CN202021175610U CN212254355U CN 212254355 U CN212254355 U CN 212254355U CN 202021175610 U CN202021175610 U CN 202021175610U CN 212254355 U CN212254355 U CN 212254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odule
face recogni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7561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增
王旭
马骏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enseti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7561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4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4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4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人脸识别测温设备,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测温模组、隔热件和人脸识别模组,测温模组与人脸识别模组电连接,测温模组与人脸识别模组具有间隔距离,隔热件用于阻隔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通过设置隔热件连接测温模组和人脸识别模组,并使得测温模组与人脸识别模组之间具有间隔距离,能够有效阻隔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避免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干扰测温模组,有利于提高测温模组的测温精度。

Description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人体测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大多采用人脸识别模组与测温模组配合使用的方案。这种方案可以快速将人脸识别和测温结合。但由于人脸识别模组在识别过程中机身会发热,而常规的测温模组和人脸识别模组的安装都没有考虑测温模组受机身发热带来的影响,当机身发热过高,会导致测温模组自身的热平衡破坏,导致测温存在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测温设备,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测温模组、隔热件和人脸识别模组,所述测温模组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电连接,所述测温模组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具有间隔距离,所述隔热件用于阻隔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测温模组。通过设置隔热件连接测温模组和人脸识别模组,并使得测温模组与人脸识别模组之间具有间隔距离,能够有效阻隔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避免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干扰测温模组,有利于提高测温模组的测温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均热壳,所述均热壳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测温模组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均热壳与所述隔热件连接,所述均热壳用于将所述测温模组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外界。通过设置均热壳,将测温模组与外界隔离,避免测温模组受环境的温度的剧烈变化而变化,同时能够吸收测温模组产生的热量并散发至环境,有利于维持测温模组的热平衡。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均热壳连接,以吸收所述均热壳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以避免均热壳内积累热量,破坏测温模组的热平衡,有利于提升测温模组的测温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均热壳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散热件包括互相连接的连接部和散热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均热壳连接,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隔热件之背向所述均热壳的一侧。通过连接部连接均热壳和散热部,以便于吸收均热壳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部,再由散热部将热量散发至环境。将散热部设置在隔热件背向均热壳的一侧,避免散热部的热量重新回到均热壳中,影响测温模组的测温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侧。通过均热壳和散热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以便于将测温模组自身的热量散发至环境。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件、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隔热件、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两两连接。通过隔热件、均热壳和散热件共同为何形成容纳空间,以便于在隔热件阻断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的同时,测温模组能够通过均热壳和散热件散热,以便于维持热平衡。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鳍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具有间隔距离。通过设置多个平行的散热鳍片,增大散热件与环境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提升了的散热件的散热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连接,所述隔热件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散热板用于吸收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通过设置散热板,人脸识别模组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板散发出去,避免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堆积导致人脸识别模组的温度过高,影响测完模组的测温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获得人脸的图像,所述散热板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隔热件连接在所述散热板之背向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表面。通过将散热板贴合于第二表面,使得散热板可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板为金属材质,所述隔热件为非金属材质。通过设置散热板为金属材质,隔热件为非金属材质,散热板的导热系数高于隔热件的导热系数,以使得散热板的热量不容易进入隔热件,从而达到阻隔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的目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信号传输线,所述均热壳和/或所述隔热件开设有信号传输孔,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所述信号传输孔连接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和所述测温模组;或,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通信件,所述通信件设置在所述人脸识别模组或所述测温模组上,所述通信件用于实现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和所述测温模组的无线信号传输。通过设置信号传输线,以便于将测温模组所测量的温度信息与人脸识别模组所识别的人脸信息结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剖视后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剖视后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c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人脸识别测温设备的剖视后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均热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散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隔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可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考勤系统,以便于检查流动人员的体温状况,无需人工监视,方便且效率高。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包括依次连接的测温模组10、隔热件20和人脸识别模组30。测温模组10与人脸识别模组30电连接。测温模组10与人脸识别模组30具有间隔距离。隔热件20用于阻隔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10。
具体的,测温模组10优选为热像仪,能够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测温模组10与人脸识别模组30电连接,以将热图像发送至人脸识别模组30上,人脸识别模组30上可同时呈现人脸的信息和热图像。同时,可将人脸识别模组30与门禁系统电连接,当人脸识别通过以及测量所得体温正常时,门禁打开。可以理解的是,当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10时,容易使得测温模组10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从而测温模组10的热平衡被打破,测温模组10的温度上升,使得所测得的温度出现较大偏差。
通过设置隔热件20连接测温模组10和人脸识别模组30,并使得测温模组10与人脸识别模组30之间具有间隔距离,能够有效阻隔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传导至测温模组10,避免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干扰测温模组,有利于提高测温模组10的测温精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a和图4,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均热壳40。均热壳40具有容纳空间401,测温模组10容置于容纳空间401,均热壳40与隔热件20连接,均热壳40用于将测温模组10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外界。具体的,均热壳40开设有温度采集孔,当测温模组10为热像仪时,可通过温度采集孔采集被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将红外辐射能量分布转化为可视化的热图像。通过设置均热壳40,将测温模组10与外界隔离,避免环境的热量直接进入测温模组10内,由于均热壳40的导热性能良好,均热壳40的热量分布较为均匀,即使环境温度发生剧烈变化,均热壳40内的测温模组10也能够维持热平衡。同时,当测温模组10产生的热量较多时,均热壳40能够吸收测温模组10产生的热量并散发至环境,有利于维持测温模组10的热平衡。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a和图5,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散热件50。散热件50与均热壳40连接,以吸收均热壳40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以避免均热壳40内积累热量,从而破坏测温模组10的热平衡,有利于提升测温模组10的测温精度。具体的,优选散热件50的导热系数大于等于均热壳40的导热系数,以便于将均热壳40的热量引出。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a,隔热件20和均热壳40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401。散热件50包括互相连接的连接部51和散热部52,连接部51与均热壳40连接,散热部52设置在隔热件20之背向均热壳40的一侧。具体的,连接部51和散热部52均呈板状,连接部51所位于的平面与散热部52所位于的平面相交呈90°的夹角,以便于连接部51更好地贴合均热壳40,散热部52更好地贴合隔热件20。连接部51与均热壳40通过螺纹连接固定。通过连接部51连接均热壳40和散热部52,以便于吸收均热壳40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部52,再由散热部52将热量散发至环境。将散热部52设置在隔热件20背向均热壳40的一侧,避免散热部52的热量重新回到均热壳40内,影响测温模组10的测温精度。
具体的,请参阅图2、图3a和图6,隔热件20包括密封板21、第一配合部22和第二配合部23,密封板21围合均热壳40以形成容纳空间401。散热件50的散热部52贴合于密封板21背向容纳空间401的表面。第一配合部22连接在密封板21相对的两侧,并通过螺纹连接与均热壳40连接固定。第二配合部23连接在第一配合部22朝向人脸识别模组30的一侧,并通过螺纹连接与人脸识别模组30连接固定。密封板21、第一配合部22和第二配合部23之间具有镂空结构202,以使得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更加难以抵达测温模组10。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b,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401,隔热件20设置在散热件50的至少一侧。通过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401,以便于将测温模组10自身的热量散发至环境。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c,隔热件20、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共同围合形成容纳空间401。隔热件20、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两两连接。通过隔热件20、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共同为何形成容纳空间401,以便于在隔热件20阻断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的同时,测温模组10能够通过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散热,以便于维持热平衡。具体的,隔热件20和均热壳40均与散热件50连接,隔热件20与均热壳40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a至3c,散热件5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鳍片521,相邻两个散热鳍片521之间具有间隔距离。通过设置多个平行的散热鳍片521,增大散热件50与环境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提升了的散热件50的散热效果。具体的,多个散热鳍片521等间隔设置,且形状相同。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鳍片521可设于散热件50的散热部52。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6,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散热板60。散热板60与人脸识别模组30连接,隔热件20与散热板60连接,散热板60用于吸收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具体的,散热板60开设有定位安装孔,隔热件20的第二配合部23的一端伸入定位安装孔而与散热板60定位,然后再与人脸识别模组30螺纹连接。人脸识别模组30包括金属背壳31,金属背壳31与散热板60贴合,且隔热件20的第二配合部23即与金属背壳31螺纹连接。金属背壳31的设置,有利于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背壳31进入到散热板60,从而更好地散热。通过设置散热板60,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板60散发出去,避免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堆积导致人脸识别模组30的温度过高,影响测温模组10的测温精度。具体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报警器70,报警器70与测温模组10通讯,当报警器70检测到测温模组10测得的温度异常时,报警器70会通过声音、光线和振动等方式进行警报。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2,人脸识别模组3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第一表面301用于获得人脸的图像,散热板60贴合于第二表面302。隔热件20连接在散热板60之背向人脸识别模组30的表面。通过将散热板60贴合于第二表面302,使得散热板60可具有较大的面积,从而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具体的,第二表面302即金属背壳31远离第一表面301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人脸识别模组30工作时,热量主要集中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背壳31,人脸识别模组30一般呈平板状,用于获得人脸的图像的第一表面301和与第一表面301相对的第二表面302的面积均较大,将散热板60贴合在第二表面302,与金属背壳31的热交换面积较大,从而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能够有效地将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界,降低热量对测温模组10的测量精度的影响。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和图2,散热板60为金属材质,隔热件20为非金属材质。通过设置散热板60为金属材质,隔热件20为非金属材质,散热板60的导热系数高于隔热件20的导热系数,以使得散热板60的热量不容易进入隔热件20,从而达到阻隔人脸识别模组30的热量的目的。具体的,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均为金属材质,均热壳40、散热件50和散热板60的材质可以为铜、铝等金属单质,也可以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合金。对于均热壳40,均热壳40可以由塑料等高热阻的隔热材料和金属等低热阻的导热材料构成,隔热材料的部分位于朝向人脸识别模组30的一侧,导热材料的部分位于远离人脸识别模组30的一侧,使得均热壳40既可以隔绝人脸识别模组30在空气中传播或者隔热件20传播的热量,也可以通过导热材料的部分对测温模组10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材质的散热板60,对于人脸识别模组30的散热效果较佳,同样的,金属材质的均热壳40和散热件50对于测温模组10的散热效果较佳,而且,金属材质的均热壳40导热系数较高,均热效果更佳。如此设置,将热量较大程度地散发至外界环境,避免热量对于测温精度的影响。尤其,测温模组10测温时主要受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的影响,因此塑料材质的隔热件20,使得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较难通过隔热件20传导至测温模组10。即使人脸识别模组30产生的热量通过隔热件20抵达了均热壳40,也会均匀的分布在均热壳40的各个位置,再通过散热件50散发出去,对测温模组10的温度测量造成影响很小。隔热件20的材质可以为聚碳酸树酯(Polycarbonates,P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高热阻的塑料,优选为PC。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4,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信号传输线80,均热壳40和/或隔热件20开设有信号传输孔402,信号传输线80通过信号传输孔402连接人脸识别模组30和测温模组10。或,人脸识别测温设备100还包括通信件(未图示),通信件设置在人脸识别模组30或测温模组10上,通信件用于实现人脸识别模组30和测温模组10的无线信号传输。具体的,信号传输线80优选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可以为USB2.0、USB3.0、TYPE-A、TYPE-B和TYPE-C等。通过设置信号传输线80,以便于将测温模组10所测量的温度信息与人脸识别模组30所识别的人脸信息结合。本实施例中,信号传输孔402设于均热壳40,其他实施例中,信号传输孔402也可设于隔热件20,或者隔热件20和均热壳40均设有信号传输孔402。可以理解的是,除了采用信号传输线80实现人脸识别模组30和测温模组10的通讯,也可以通过设置通信件,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通讯。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公开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公开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公开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公开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测温模组、隔热件和人脸识别模组,所述测温模组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电连接,所述测温模组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具有间隔距离,所述隔热件用于阻隔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测温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均热壳,所述均热壳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测温模组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均热壳与所述隔热件连接,所述均热壳用于将所述测温模组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外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均热壳连接,以吸收所述均热壳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
所述散热件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鳍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均热壳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散热件包括互相连接的连接部和散热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均热壳连接,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隔热件之背向所述均热壳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散热件的至少一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隔热件、所述均热壳和所述散热件两两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连接,所述隔热件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散热板用于吸收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热量并散发至外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获得人脸的图像,所述散热板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隔热件连接在所述散热板之背向所述人脸识别模组的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为金属材质,所述隔热件为非金属材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信号传输线,所述均热壳和/或所述隔热件开设有信号传输孔,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所述信号传输孔连接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和所述测温模组;或,
所述人脸识别测温设备还包括通信件,所述通信件设置在所述人脸识别模组或所述测温模组上,所述通信件用于实现所述人脸识别模组和所述测温模组的无线信号传输。
CN202021175610.2U 2020-06-22 2020-06-22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Active CN212254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5610.2U CN212254355U (zh) 2020-06-22 2020-06-22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5610.2U CN212254355U (zh) 2020-06-22 2020-06-22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4355U true CN212254355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75610.2U Active CN212254355U (zh) 2020-06-22 2020-06-22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4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5059B (zh) 散热组件及运动相机
EP3558820B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 cooling of uavs
CN211061064U (zh) 一种红外机芯内置风冷的散热装置及红外探测器
CN212254355U (zh) 人脸识别测温设备
CN209897201U (zh) 一种基于光模块的无线信号放大装置用热交换组件
CN215375544U (zh) 一种用于智能电能表的供电电源防护结构
CN213403205U (zh) 一种工业级远红外热成像相机
CN108186040B (zh) Pet探测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pet探测设备
CN212181406U (zh) 电子设备
CN209841195U (zh) 一种热成像显示仪结构组件
CN212113941U (zh) 一种无人机电芯温度采集装置
CN211792624U (zh) 一种家居用智能系统登录设备
CN210157562U (zh) 一种电子产品用快速散热装置
CN210719417U (zh) 在线式测温红外热像仪
JP4170076B2 (ja) 入力ユニットの放熱構造
CN212696090U (zh) 电子设备
CN217742130U (zh) 用于通讯电子产品的新型散热结构
CN218603838U (zh) 带有散热结构的nas盒子
CN215374236U (zh) 一种整体散热的红外热成像仪
CN218450325U (zh) 相机
CN215073716U (zh) 屏蔽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7880181U (zh) 一种基于计算机散热性能的外壳
CN209183704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天线组件
CN216409905U (zh) 一种拥有温度检测功能的智能散热器
CN215678801U (zh) 一种集成同轴式微波检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