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2207U -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2207U
CN212202207U CN202020717090.7U CN202020717090U CN212202207U CN 212202207 U CN212202207 U CN 212202207U CN 202020717090 U CN202020717090 U CN 202020717090U CN 212202207 U CN212202207 U CN 212202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water
engine
oil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170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元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yi Weisenk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yi Weisenk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yi Weisenk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yi Weisenk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170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2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2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2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属于摩托车发动机领域,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第三支口、第四支口、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缸体进水口连接水泵的出水口,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第一支口与第四支口连接,第二支口连接水箱的出水口,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三支口连接,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连接散热器内的水腔,散热器内的油腔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连通,本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

Description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发动机缸体均采用冷却液循环散热。发动机缸体内设有水道,水道将燃烧室包围,水道上设有开口连接节温器,节温器控制发动机上冷却液的流向,在发动机缸体侧面上安装水泵,水泵能驱动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发动机上还设有散热器,散热器连接在外部水路上用于对发动机内部润滑油冷却,设有水箱给水泵提供冷却液,但是节温器、水泵、发动机缸体、散热器和水箱之间需要连接较多的管道,连接关系复杂,并且管道之间交错纵横,不够紧凑。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628255U的发动机水循环散热装置,发动机、发动机进水管、发动机出水管、水泵、水泵进水管和水箱,其中水泵安装在发动机的右曲轴箱盖上,在发动机的气缸头上分布有散热片,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左侧装有左盖,气缸体的右侧装有右盖,所述气与左、右盖之间合围形成一个密闭空腔,该密闭空腔的进水嘴通过发动机进水管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密闭空腔的出水嘴通过发动机出水管与水箱上端的进水口连接,水箱下端的出水口通过水泵进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相接。该专利简化了水循环管道,在传统基础上取消了节温器、散热器等部件,但是取消散热器后对发动机内的润滑油无法提供很好的冷却效果,影响发动机的功率。
现有的问题是在保留节温器和散热器等部件的同时,使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更紧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冷却效果好,且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发动机缸体上连接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缸体出水口下方,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散热器出水口、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分别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所述水泵设于发动机缸体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之间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所述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所述第三支口连接水箱的进水口,水箱的出水口与进水管的第二支口连接,第四支口与进水管的第一支口连接,第五支口与散热器进水口连接,第六支口与散热器出水口连接。
所述水路转接头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平行且开口朝下,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五支口与第六支口之间的水平距离。
所述第五支口位于散热器进水口竖直上方,第六支口位于散热器出水口竖直上方。
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
所述散热器进油口与散热器出油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各支口分别与水箱、散热器和水泵连接,并且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进水管接头各支口分别与水路转接头和水箱连接,通过水路转接头和进水管接头来连接各部件使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管道分布更简洁,各管道之间排布更合理,使发动机各管道之间结构更紧凑,避免管路过长交错叠加的问题;
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该散热器热交换路径长,使散热器热交换效率更高,对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冷却效果好,并且该散热器结构紧凑,体积小,连接在发动机缸体上不占空间,使发动机结构更紧凑;
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通过在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对发动机缸体内的冷却液流向进行控制,使冷却液对发动机缸体内的冷却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说明背景技术和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摩托车发动机正视图。
图2为摩托车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摩托车发动机后视图。
图4为摩托车发动机侧视图。
图5为摩托车发动机散热器拆卸后示意图。
图6为散热器内部结构图。
图7为散热器截面剖视图。
图中:1、发动机缸体;2、水路转接头;3、第三支口;4、第五支口; 5、箱体;6、散热器进水口;7、散热器;8、散热器出水口;9、第六支口; 10、进水管;11、第一支口;12、第二支口;13、第四支口;14、缸体出水口;15、水泵;16、出水管;17、缸体进水口;18、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19、散热器出油口;20、水腔;21、水腔管道;22、散热器进油口; 23、油腔;24、油腔管道;25、进水管接头;26、曲轴箱侧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图7所示,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它包括发动机缸体 1、水泵15、水箱和散热器7。
图1-图5所示,所述发动机缸体1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17 和缸体出水口14,发动机缸体1内设有冷却水道,缸体进水口17和缸体出水口14与发动机缸体1内部的冷却水道连通,所述缸体出水口14外部连接水路转接头2,所述水路转接头2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3和第四支口13,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4和第六支口9,水路转接头2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3和第四支口13启闭的节温器,所述节温器为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上的节温器,当发动机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控制第三支口3打开且闭合第四支口13,当发动机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控制第四支口 13打开且闭合第三支口3,所述第五支口4和第六支口9始终与缸体出水口14连通。
图1、图2、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发动机缸体1上连接散热器 7,散热器7位于缸体出水口14下方,所述散热器7包括箱体5,箱体5 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6、散热器出水口8、散热器进油口22和散热器出油口19,散热器进水口6和散热器出水口8位于箱体5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1,散热器进油口22和散热器出油口19位于箱体5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1,使散热器7连接其他部件时更方便,所述散热器进油口22和散热器出油口19分别与发动机缸体1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18 连接,摩托车发动机启动时,摩托车发动机内的润滑油能从散热器进油口 22进入,再从散热器出油口19流回到发动机缸体1内完成在散热器7内的循环;所述箱体5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20和油腔23,相邻水腔20之间设有水腔管道21连通,相邻油腔23之间设有油腔管道24连通,水腔管道21与油腔管道24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21与油腔管道 24相接触位置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该互相交叉的结构增加了水腔20 和油腔23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散热器进水口6和散热器出水口8连接水腔20,散热器进水口6 与散热器出水口8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7的箱体5上,所述散热器进油口 22和散热器出油口19连接油腔23,散热器进油口22与散热器出油口19 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7的箱体5上;所述散热器进水口6与散热器出水口 8成对角设置使冷却液在散热器7内流动路径更长,散热器进油口22与散热器出油口19成对角设置使润滑油在散热器7内流动路径更长,使散热器 7热交换效率更高,并且该散热器7结构紧凑,体积小,不占空间,连接在发动机上使用时,使发动机结构更紧凑。
图1所示,所述水路转接头2的第五支口4与散热器进水口6连接,所述水路转接头2的第六支口9与散热器出水口8连接,进一步,所述水路转接头2的第五支口4和第六支口9平行且开口朝下,所述散热器进水口6与散热器出水口8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五支口4与第六支口9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第五支口4位于散热器进水口6竖直上方,第六支口9 位于散热器出水口8竖直上方,进一步,所述散热器进水口6和散热器出水口8连接L形弯管,两L形弯管的开口朝上,两L形弯管分别与第五支口4和第六支口9连接,使第五支口4与散热器进水口6上的L形弯管之间连接的管道和第六支口9与散热器出水口8上的L形弯管之间连接的管道的长度达到最短,结构更紧凑。冷却液从散热器进水口6进入,从散热器出水口8出来,发动机缸体1内的润滑油从散热器进油口22进入,从散热器出油口19流回发动机缸体1,润滑油和冷却液在散热器7内发生热交换,冷却液对发动机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降温。
图2-图5所示,所述水泵15设于发动机缸体1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26的下方,水泵15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17之间通过出水管16连接,水泵15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10,进水管10绕曲轴箱侧盖26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14一侧,进水管10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25,进水管接头 25上设有第一支口11和第二支口12。
所述水路转接头2的第三支口3与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水泵15进水管10的第二支口12与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水箱给水泵15提供冷却液。
所述水路转接头2的第四支口13与水泵15进水管10的第一支口11 连接。
水路转接头2各支口分别与水箱、散热器7和水泵15连接,水泵15 的进水管接头25各支口分别与水路转接头2和水箱连接,完成发动机的冷却润滑循环,通过水路转接头2和进水管接头25来连接各部件使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管道分布更简洁,各管道排布更合理,使发动机各管道之间结构更紧凑,避免管道过长交错叠加的问题。
当发动机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控制第三支口3打开且闭合第四支口13,发动机缸体1内的冷却液流动过程为:发动机缸体1→缸体出水口14→水路转接头2→第三支口3→水箱的进水口→水箱→水箱的出水口→第二支口12→进水管10→水泵15→出水管16→缸体进水口17→发动机缸体1,完成大循环降温,并且缸体出水口14流出的冷却液还能从水路转接头2→第五支口4→散热器进水口6→散热器7→散热器出水口8→第六支口9→水路转接头2→第三支口3→水箱的进水口→水箱完成对发动机缸体1内的润滑油冷却循环。
当发动机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控制第四支口13打开且闭合第三支口3,此时水箱里的冷却液不流出,发动机缸体1内的冷却液流动过程为:发动机缸体1→缸体出水口14→水路转接头2→第四支口13→第一支口11→进水管10→水泵15→出水管16→缸体进水口17→发动机缸体1完成冷却液小循环流动,并且缸体出水口14流出的冷却液还能从水路转接头 2→第五支口4→散热器进水口6→散热器7→散热器出水口8→第六支口9 →水路转接头2→第四支口13→第一支口11→进水管10→水泵15完成冷却液在散热器7内的循环流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发动机缸体上连接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缸体出水口下方,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散热器出水口、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分别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所述水泵设于发动机缸体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之间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所述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所述第三支口连接水箱的进水口,水箱的出水口与进水管的第二支口连接,第四支口与进水管的第一支口连接,第五支口与散热器进水口连接,第六支口与散热器出水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转接头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平行且开口朝下,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五支口与第六支口之间的水平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支口位于散热器进水口竖直上方,第六支口位于散热器出水口竖直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油口与散热器出油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
CN202020717090.7U 2020-04-30 2020-04-30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Active CN212202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090.7U CN212202207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17090.7U CN212202207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2207U true CN212202207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31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17090.7U Active CN212202207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2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00047594A (ko) 빌트인 인터쿨러를 구비한 흡기 매니폴드
KR20190111773A (ko) 액체 냉각식 프리쿨러와 공기 냉각식 메인 쿨러로 이루어진 인터쿨러
JP2016145568A (ja) 統合egrクーラー及びこれを含む統合egrクー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0398804C (zh) 纵式多气缸发动机的水冷装置
US6976530B2 (en) Exhaust heat exchanger
JP2016145569A (ja) 統合egrクーラー
CN202485489U (zh) 一种冷却水、油、气三种流体的散热器
US10494987B2 (en) Coolant passag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2202207U (zh)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US5671808A (en) Polymeric radiators
CN107525418A (zh) 一体多用水室散热器
CN103352741B (zh) 主冷器总成
CN21466047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JP2006083814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
CN215633288U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以及摩托车
JP6194921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冷却装置
CN209444418U (zh) 排气管结构
JPH07259657A (ja) V型エンジンの排気環流装置
CN212079447U (zh) 水泵控制结构
CN201502417U (zh) 一种外挂板翅式机油冷却器
KR101500751B1 (ko) 내부 분할형 오일쿨러
CN217632646U (zh) 一种散热器结构
CN2900824Y (zh) 水冷发动机汽缸盖
CN209761541U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CN215292700U (zh) 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