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62827U - 插框电源 - Google Patents

插框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62827U
CN212162827U CN202021056649.2U CN202021056649U CN212162827U CN 212162827 U CN212162827 U CN 212162827U CN 202021056649 U CN202021056649 U CN 202021056649U CN 212162827 U CN212162827 U CN 212162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input
output
unit
direc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566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宝昌
李玉昇
刘强
张瑜
王学军
宋福峰
韩冠军
郭云峥
王启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566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62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62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62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框电源,包括:若干个输入插槽、若干个输出插槽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对应一个输入插槽和一个输出插槽;输入插槽与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插槽与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连接;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为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为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本实用新型通过输入插槽、输出插槽和混插接口背板这种特殊结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在实现混插的同时,还可以支持不同的电流输入单元配合不同的电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配电需求。

Description

插框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框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插框电源均为在出厂前已经按客户的需求或是市场的需求,固定配置好输入插槽和输出插槽可匹配的电流信号,但是一旦投入生产后若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产品不能按需应变,最终导致产品使用率极度降低,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插框电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也越来越千变万化,现有技术方案中,插框电源无法实现,交流单元、直流单元和交直流单元的混插配电,同时不能支持不同的电流输入配合不同的电流输出这种灵活配置,因此现有的插框电源给人们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框电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框电源,包括:
若干个输入插槽、若干个输出插槽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对应一个输入插槽和一个输出插槽;所述输入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输入插槽上设置有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交流接口、第二信号接口和第二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交流接口、第三信号接口和第三直流接口;所述输出插槽上设置有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其中,所述第一交流接口与所述第二交流接口、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所述第一直流接口与所述第二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交流接口与所述第四交流接口、所述第三信号接口与所述第四信号接口、所述第三直流接口与所述第四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直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组成第三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第二接口组合,以及,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
其中,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直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组成第六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第五接口组合,以及,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新能源发电单元或电池接入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配电单元或整流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包括直流变压单元或直流配电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逆变单元或交流配电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外部的新能源设备连接;
所述电池接入单元与外部的电池供电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变压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或直流配电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逆变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或交流配电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包括:若干个输入插槽、若干个输出插槽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对应一个输入插槽和一个输出插槽;各个所述输入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插槽上设置有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交流接口、第二信号接口和第二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交流接口、第三信号接口和第三直流接口;所述输出插槽上设置有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其中,所述第一交流接口与所述第二交流接口、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所述第一直流接口与所述第二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交流接口与所述第四交流接口、所述第三信号接口与所述第四信号接口、所述第三直流接口与所述第四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直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组成第三接口组合;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第二接口组合,以及,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其中,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直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组成第六接口组合;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第五接口组合,以及,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本实用新型通过输入插槽、输出插槽和混插接口背板这种特殊结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均可以根据需要插入任意类型的配电单元,从而实现输入端混插,输出端混插;继而通过输入端混插,输出端混插这种配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可以支持不同的电流输入单元配合不同的电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例如,在任意一个输入插槽中插入交流单元输入交流电,通过混插接口背板输入端连接输入插槽、输出端连接输出插槽,在输出插槽中可以提供输出交流电信号、直流电信号或交直流电信号,即在输出插槽中可以任意插入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配电需求。类似地,在任意一个输入插槽中插入直流单元输入直流电,通过混插接口背板输入端连接输入插槽、输出端连接输出插槽,在输出插槽中可以提供输出交流电信号、直流电信号或交直流电信号,即在输出插槽中可以任意插入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配电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原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上面各图中标号的含义分别为:
100表示输入插槽;101表示第一交流接口;102表示第一信号接口;103表示第一直流接口;200表示混插接口背板;201表示第二交流接口;202表示第二信号接口;203表示第二直流接口;204表示第三交流接口;205表示第三信号接口;206表示第三直流接口;210表示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20表示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300表示输出插槽;301表示第四交流接口;302表示第四信号接口;303表示第四直流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包括:
若干个输入插槽100、若干个输出插槽300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200;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200对应一个输入插槽100和一个输出插槽100;所述输入插槽100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连接,所述输出插槽300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200的输出端220连接;
所述输入插槽100上设置有第一交流接口101、第一信号接口102和第一直流接口103;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设置有第二交流接口201、第二信号接口202和第二直流接口203;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设置有第三交流接口204、第三信号接口205和第三直流接口206;所述输出插槽300上设置有第四交流接口301、第四信号接口302和第四直流接口303;其中,所述第一交流接口101与所述第二交流接口201、所述第一信号接口102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202、所述第一直流接口103与所述第二直流接口203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交流接口204与所述第四交流接口301、所述第三信号接口205与所述第四信号接口302、所述第三直流接口206与所述第四直流接口303分别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直流接口103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第一信号接口102和第一直流接口103组成第三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第二接口组合,以及,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
其中,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交流接口301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直流接口303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交流接口301、第四信号接口302和第四直流接口303组成第六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第五接口组合,以及,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混插接口背板无论是输入端210还是输出端220,统一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交流接口、信号接口和直流接口,输入插槽100与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连接,实现电流信号传输;输出插槽300与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连接,实现电流信号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输入插槽100内配置不同的输入单元,参见图2,图2中的交流输入单元,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100中的交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图2中的直流输入单元,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直流接口103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为通过第二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100中的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图2中的交直流输入单元,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第一信号接口102和第一直流接口103组成第三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为通过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100中的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可见,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可以为插入至输入插槽100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实现在输入单元插槽内配置不同的输入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输出插槽300内配置不同的输出单元,参见图2,图2中的交流输出单元,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交流接口301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300中的交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图2中的直流输出单元,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直流接口303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为通过第五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300中的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图2中的交直流输出单元,输出插槽上300的第四交流接口310、第四信号接口320和第四直流接口330组成第六接口组合,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300为通过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300中的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进行配电;可见,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10可以为插入至输出插槽300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实现在输出单元插槽内配置不同的输出单元。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新能源发电单元;其中,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包括太阳能发电单元或风能发电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新能源发电单元或电池接入单元;其中,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包括太阳能发电单元或风能发电单元,所述太阳能发电单元包括光伏发电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适用于新能源发电输入场景,新能源发电输入场景又包括太阳能发电输入场景或风能发电输入场景,太阳能发电输入场景包括光伏发电场景,从而提供更多的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电池接入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电池接入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适用于电池输入场景,从而提供更多的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配电单元或整流(AC/DC)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配电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可以进行交流输入配电,从而提供更多的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入单元包括整流(AC/DC)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适用于整流输入场景,从而提供更多的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逆变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逆变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适用于交流逆变输出场景,从而满足更多的输出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配电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配电单元,从而使插框电源可以进行交流电输出进行配电,从而满足更多的输出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外部的新能源设备连接;所述电池接入单元与外部的电池供电系统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外部的新能源设备连接,从而使插框电源能够与外部新能源设备连接,从而满足为外部新能源设备进行配电的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变压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或直流配电单元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变压单元不但可以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还可以与外部的直流配电单元连接,从而使插框电源适用于为直流用电设备进行配电,同时适用于接收外部直流配电单元的直流电输入,从而满足更多的输出和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逆变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或交流配电单元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逆变单元不但可以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连接,还可以与外部的交流配电单元连接,从而使插框电源可以适用于为交流用电设备进行配电,同时适用于接收外部交流配电单元的交流输入,从而满足更多的输出和输入需求,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从而使插框电源可以通过直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实现为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连接,从而使插框电源可以通过交流配电单元为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使插框电源功能更加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举例来说,参见图3,插框电源可以包括固定设置的监控单元、监控拓展单元、两个交流输入配电单元、一个直流接入单元、一个电池接入配电单元、一个交流输出配电单元,以及若干个输入单元插槽和若干个输出单元插槽,通过这种固定配置(交流输入配电单元、直流接入单元、电池接入配电单元和交流输出配电单元)结合多输入插槽和多输出插槽的特殊设置,使得插框电源既能固定配置也可以满足任意配置,从而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配电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举例来说,参见图4,输入单元中包括监控单元、整流单元、光伏发电模块和电池输入配电单元;输出单元中包括直流配电单元与高压直流单元。通过多能源输入结合功率转换功能进行多电压输出,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可支持交流、直流、交直流、新能源以及电池储能等多种能源输入,由管控单元软件定义功率转换后母线排的电压,再将直流母线排的电通过直流配电单元供负载直接使用,或通过高压直流电源进行变换成高压直流输出给相应负载使用,从而使插框电源支持演进输出更多不同电压以满足不同供电负载使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包括:若干个输入插槽100、若干个输出插槽300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200;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200对应一个输入插槽100和一个输出插槽100;所述输入插槽100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连接,所述输出插槽300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200的输出端220连接;所述输入插槽100上设置有第一交流接口101、第一信号接口102和第一直流接口103;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设置有第二交流接口201、第二信号接口202和第二直流接口203;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设置有第三交流接口204、第三信号接口205和第三直流接口206;所述输出插槽300上设置有第四交流接口301、第四信号接口302和第四直流接口303;其中,所述第一交流接口101与所述第二交流接口201、所述第一信号接口102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202、所述第一直流接口103与所述第二直流接口203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交流接口204与所述第四交流接口301、所述第三信号接口205与所述第四信号接口302、所述第三直流接口206与所述第四直流接口303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直流接口103和第一信号接口102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100上的第一交流接口101、第一信号接口102和第一直流接口103组成第三接口组合;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210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第二接口组合,以及,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其中,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交流接口301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直流接口303和第四信号接口302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300上的第四交流接口301、第四信号接口302和第四直流接口303组成第六接口组合;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220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第五接口组合,以及,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结构,通过输入插槽100、输出插槽300和混插接口背板200这种特殊结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均可以根据需要插入任意类型的配电单元,从而实现输入端混插,输出端混插;继而通过输入端混插,输出端混插这种配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框电源可以支持不同的电流输入单元配合不同的电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例如,在任意一个输入插槽100中插入交流单元输入交流电,通过混插接口背板输入端210连接输入插槽100、输出端210连接输出插槽300,在输出插槽300中可以提供输出交流电信号、直流电信号或交直流电信号,即在输出插槽300中可以任意插入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配电需求。类似地,在任意一个输入插槽100中插入直流单元输入直流电,通过混插接口背板输入端210连接输入插槽100、输出端220连接输出插槽300,在输出插槽300中可以提供输出交流电信号、直流电信号或交直流电信号,即在输出插槽300中可以任意插入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配电需求。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插框电源,能够支持多输入多输出的插框电源混插应用,结构极简、配置灵活、方便快速安装,同时,适用更多的应用场景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输入插槽、若干个输出插槽和若干个混插接口背板;其中,一个混插接口背板对应一个输入插槽和一个输出插槽;所述输入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插槽与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输入插槽上设置有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交流接口、第二信号接口和第二直流接口;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交流接口、第三信号接口和第三直流接口;所述输出插槽上设置有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其中,所述第一交流接口与所述第二交流接口、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所述第一直流接口与所述第二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三交流接口与所述第四交流接口、所述第三信号接口与所述第四信号接口、所述第三直流接口与所述第四直流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一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直流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组成第二接口组合;所述输入插槽上的第一交流接口、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一直流接口组成第三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入端为通过第一接口组合、第二接口组合,以及,第三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入插槽中的交流输入单元、直流输入单元和交直流输入单元进行配电;
其中,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四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直流接口和第四信号接口组成第五接口组合;所述输出插槽上的第四交流接口、第四信号接口和第四直流接口组成第六接口组合;
所述混插接口背板的输出端为通过第四接口组合、第五接口组合,以及,第六接口组合插入至输出插槽中的交流输出单元、直流输出单元和交直流输出单元进行配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新能源发电单元或电池接入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配电单元或整流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包括直流变压单元或直流配电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交流逆变单元或交流配电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外部的新能源设备连接;
所述电池接入单元与外部的电池供电系统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变压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或直流配电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逆变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或交流配电单元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直流用电设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框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配电单元与外部的交流用电设备连接。
CN202021056649.2U 2020-06-10 2020-06-10 插框电源 Active CN212162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6649.2U CN212162827U (zh) 2020-06-10 2020-06-10 插框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6649.2U CN212162827U (zh) 2020-06-10 2020-06-10 插框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62827U true CN212162827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02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56649.2U Active CN212162827U (zh) 2020-06-10 2020-06-10 插框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62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1697A (zh) 源储荷优化管理的能源路由器拓扑装置与控制方法
EP3771065A1 (en)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verter system
CN211790770U (zh) 一种基站原有电力增容稳压系统
CA3188809A1 (en) Energy gateway, household appliance, direct-current micro-grid system and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therefor
CN108695870B (zh) 充储能一体化系统
US20170063254A1 (en) Inverter system
CN109687463B (zh) 与配电变压整流器集成的交直流混合微网架构
Mihai Multiport converters-a brief review
CN212162827U (zh) 插框电源
CN107666157B (zh) 一种交直流混联电网
CN107769189B (zh) 直流微电网结构
CN110635509A (zh) 一种模块化太阳能离并网逆控一体机
CN107887934B (zh) 基于公共连接单元的多微网柔性互联结构
KR101481452B1 (ko) 인버터제어를 이용한 고효율 태양광 발전시스템
CN216134272U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直流供电系统
CN209642325U (zh) 直流供电系统
CN113437790A (zh) 一种光伏储能发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83827A (zh) 组合式供配电系统
CN105938165A (zh) 一种含有电动车的局部发供电实验系统
CN214626415U (zh) 一种小容量分散式电池电源管理系统
CA3065294A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string balance function
CN217769498U (zh) 混合配电变压器集群互联系统
KR20140029930A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CN204316430U (zh) 一种控制逆变一体机
CN203951432U (zh) 光伏发电连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