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2668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2668U
CN212132668U CN202020587825.9U CN202020587825U CN212132668U CN 212132668 U CN212132668 U CN 212132668U CN 202020587825 U CN202020587825 U CN 202020587825U CN 212132668 U CN212132668 U CN 212132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ame
air outlet
indoor unit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878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强
陈良锐
康铁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878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2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导风框和第一驱动机构,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导风框安装于壳体,且导风框对应出风口设置,导风框前后贯通形成与风道连通的导风口,导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条;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壳体内,第一驱动机构与导风框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导风框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使导风框伸出出风口或移回出风口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下送风角度大、送风距离远和出风量大等优点。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可转动的导风条,导风条能够改变送风角度但也会造成送风阻力。当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导风条所造成的风阻进一步增大,所以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量会变小,空调的制冷效果也会相应下降。虽然无风感模式实现了冷风不直接吹人的效果,但由于其出风量小和送风角度小,会造成送风范围窄和送风距离短,使得室内离空调较远的地方与靠近空调的地方温差相差较大,从而使得室内冷热不均匀、舒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框,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导风框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框前后贯通形成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条;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导风框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使所述导风框伸出所述出风口或移回所述出风口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导风框处于伸出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框在所述出风方向上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导风框与所述风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前后贯通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框可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出风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框包括上端座、下端座以及连接所述上端座和所述下端座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当所述导风框处于伸出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每一所述第一侧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框的形状与所述出风框的形状相吻合,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间距均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折边,两个所述第二侧边的间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侧边的间距,每一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三侧边和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边外侧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用以在所述导风框移回所述出风框内时对所述第二折边进行限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上端座;和/或,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下端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端板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上滑槽,所述上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的上滑轴,所述上滑轴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上滑槽内;和/或,所述下端板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下滑槽,所述下端座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下滑轴,所述下滑轴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滑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上滑轴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上滑轴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框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框的上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框的下端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的进风侧设有多个百叶,多个所述百叶沿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导风条的上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框的上端部和/或下端部还设有导风条驱动件,所述导风条驱动件与至少一所述导风条连接,多个导风条之间通过连杆进行联动,所述导风条驱动件用以驱动多个所述导风条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条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室外机;
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壳体内安装有导风框和第一驱动机构,导风框对应出风口设置,导风框内设有多个导风条,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框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使导风框伸出出风口或移回出风口内。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将导风框往外推出,能够有效实现从导风框的两侧出风,出风角度可达180度,显著增大了无风感模式下的送风范围、送风距离和出风量,从而提升无风感模式下室内温度的均匀度和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下送风角度大、送风距离远和出风量大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框处于移入出风口的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框处于伸出出风口的状态;
图5为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空调室内机沿B-B线的剖面图;
图7为图6所示空调室内机处于无风感模式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出风框、导风框和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出风框和导风框的爆炸图;
图11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第一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框处于移入出风口的状态;
图13为图12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空调室内机沿C-C线的剖面图;
图15为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框处于伸出出风口的状态;
图17为图16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沿E-E线的剖面图;
图19为图18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框处于转动的状态。
图21为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22为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壳体 101 进风口
102 出风口 200 出风框
210 上端板 220 下端板
211 上滑槽 221 下滑槽
230 第一侧板 231 第一侧边
232 第二侧边 233 第一折边
240 百叶 300 导风框
310 上端座 311 上滑轴
320 下端座 321 下滑轴
330 第二侧板 331 第三侧边
332 第二折边 340 导风条
341 通孔 350 导风条驱动件
360 连杆 400 第一驱动机构
410 第一驱动件 411 第一电机
412 第一齿轮 413 第一齿条
420 第二驱动件 500 第二驱动机构
510 第三驱动件 520 第四驱动件
600 风机 700 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22对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进行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等。下文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当空调室内机为其他类型室内机时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 与所述出风口102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框3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且所述导风框300对应所述出风口102 设置,所述导风框300前后贯通形成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条340;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4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0与所述导风框300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0用以驱动导风框300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伸出所述出风口102或移回所述出风口102内。
具体而言,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700和风机600,其中换热器700位于进风口101和风机600之间,风机600用以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风道内,流经换热器700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吹出。其中风机600与出风口102 之间设置有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围设成出风风道,以使气流集中从出风口102流出,以及增大出风风压。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02处设有导风框300,导风框300内设有可转动的导风条340,以实现送风角度的可变化。导风条340上设有多个通孔341,通孔341与所述风道连通,可以理解,导风条340可以打开所述导风口,也可以关闭所述导风口。当导风条340关闭导风口时,气流主要从通孔341流出,不直吹用户,从而实现无风感送风。
相关技术中,当导风条从打开导风口的状态转动至关闭导风口的状态的过程中,送风阻力逐渐增大,送风角度和范围逐渐减小,直到导风条关闭导风口时,即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下,风阻进一步增大,出风量就会变得很小,空调的制冷效果也会直线下降。虽然该无风感模式实现了冷风不直接吹人的效果,但由于出风量小,送风角度小以及送风距离短,使得室内离空调较远的地方与靠近空调的地方温差相差较大,从而使得室内冷热不均匀、舒适度较差。
而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壳体100内安装有导风框300和第一驱动机构400,导风框300对应出风口102设置,导风框300内设有多个导风条340,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00驱动导风框300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使导风框300伸出出风口102或移回出风口102内。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时,第一驱动机构400可以将导风框300往外推出,能够有效实现从导风框300的两侧出风,出风角度可达180度,显著增大了无风感模式下的送风范围、送风距离和出风量,从而提升无风感模式下室内温度的均匀度和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下送风角度大、送风距离远和出风量大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如图7所示,第一驱动机构 400可以将导风框300向外推出。但当空调处于其它送风模式时,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机构400同样可以将导风框300向外推出,以增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当然,当空调处于其它送风模式时,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机构400 还可以将导风框300重新移回出风口102内,避免出风量过大,造成室内温度骤降和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导风框300处于伸出出风口102的状态时,导风框300在所述出风方向上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且导风框300与所述风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具体的,导风框300的左侧壁与所述风道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出风通道,导风框300的右侧壁与所述风道的右侧壁之间形成另一出风通道,两个出风通道位于导风框300的两侧,如此,当第一驱动机构400驱动导风框300向外推出后,能够实现从导风框300的两侧出风,从而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角度、送风范围和出风量。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导风框300处于伸出出风口102的状态时,导风框300在所述出风方向上也可以完全位于所述风道之外,同样能够实现从导风框300的两侧出风。
本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10所示,所述壳体100内设有出风框200,出风框200前后贯通形成所述出风口102,导风框300可前后移动地安装于出风框200。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不在壳体100内设置出风框200,导风框300直接可前后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内。然而,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0内设置出风框200,一方面可以增加壳体100出风口102处的强度,以防止导风框300在出风口102处频繁移动时,会直接损坏壳体100;另一方面以为第一驱动机构400以及其它结构提供安装位,提高导风框300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出风框200包括上端板210、下端板220以及连接上端板210和下端板22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230,所述导风框300包括上端座310、下端座320以及连接上端座310和下端座 32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330,当导风框300处于伸出出风口102的状态时,每一第一侧板230与对应的第二侧板330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具体的,位于导风框300左侧的第一侧板230与第二侧板330之间形成一出风通道,位于导风框300左侧的第一侧板230与第二侧板330之间形成另一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导风框300的形状与出风框200的形状相吻合。可以理解,由于导风框300需要自如地相对导风框300移动,通过使两者的形状相吻合,一方面能够避免在导风框300在移动过程中,出风框200对导风框300造成干涉,而使导风框300移动不顺畅;另一方面,避免导风框300移回出风框 200内时,两者之间的间隙过大,而造成气流部分从导风口送出,部分却灌入该间隙中而产生噪音。具体的,导风框300和出风框20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梯形、扇形、类梯形或类扇形等,本实用新型不对导风框300和出风框 200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制。
另外,两个第一侧板230的间距、两个第二侧板330的间距均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所述出风口102与导风口均为扩口结构。如此,一方面导风框300既容易移出出风框200,也容易移入出风框200;另一方面,当导风伸出出风框200时,导风框300两侧形成的出风间隙沿出风方向也逐渐增大,从而有利于扩大无风感模式下的送风范围和增大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每一所述第一侧板230包括第一侧边231、第二侧边232以及连接第一侧边231与第二侧边232的第一折边233,两个所述第二侧边232的间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侧边232的间距,每一第二侧板330包括第三侧边331和连接于第三侧边331外侧的第二折边332,第一折边233用以在导风框300移回出风框200内时对第二折边332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第一折边233和第二折边332均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如此,当导风框300 伸出出风框200时,第二折边332能够将导风框300两侧的气流往左右方向导出,避免朝向空调的正前方直吹,实现无风感送风的同时,增大送风风量。而当导风框300移回出风框200时,第二折边332会对第一折边233进行限位,当第二折边332抵接于第一折边233后,避免导风框300继续向后移动,从而避免导风框300因惯性移动而导致过度位移。另外,当当导风框300移回出风框200时,导风框300的侧边、折边与出风框200的侧边、折边相互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从而避免导风框300与出风框200之间存在间隙,而造成气流部分从导风口送出,部分却灌入该间隙中而产生噪音。
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0包括第一驱动件410,第一驱动件410连接于上端座310;和/或,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0包括第二驱动件420,第二驱动件420连接于下端座320。本实施例中,导风框300的上下两端部均连接有驱动件,以增大导风框300前后移动的驱动力,提升导风框 300前后移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导风框300的上端部或者下端部连接驱动件。
进一步地,上端板210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上滑槽211,上端板210 设有与第一驱动件410连接的上滑轴311,上滑轴311前后移动地安装于上滑槽211内;和/或,下端板220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下滑槽221,下端座 320设有与第二驱动件420连接的下滑轴321,下滑轴321前后移动地安装于下滑槽221内。可以理解,第一驱动件410设置于出风框200的上方,第二驱动件420设置于出风框200的下方,为了使得第一驱动件410、第二驱动件420分别与导风框300之间建立连接,通过将出风框200的上端板210开设有上滑槽211,以供导风框300上端的上滑轴311滑动安装,并使上滑轴311穿过与第一驱动件410连接;同样的,通过将出风框200的下端板220开设有下滑槽221,以供导风框300下端的下滑轴321滑动安装,并使下滑轴321穿过与第二驱动件420连接。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能够使得导风框300能够自如地前后移动,同时使得导风框300与出风框200之间建立连接,提升导风框300移动的稳定性。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11所示,所述第一驱动件410包括第一电机411、第一齿轮412和第一齿条413,第一电机411与第一齿轮412连接,第一齿轮 412与第一齿条413啮合,第一齿条413与上滑轴311连接;和/或,第二驱动件420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第二电机与第二齿轮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第二齿条与上滑轴311连接。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电机通过齿轮旋转,进而带动齿条作直线运动,从而拉动滑轴沿滑槽前后移动,最终驱动导风框300前后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8至图10所示,出风框200的进风侧设有多个百叶240,多个百叶240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出风方向上,百叶240位于导风条340的上游。可以理解,通过转动导风条340,可以左右调节出风方向,而通过上下摆动百叶240,则可以上下调节出风方向。其中,可以通过用户手动驱动百叶 240上下摆动,也可以通过驱动件自动驱动百叶240摆动,目的都是根据用户需求使得百叶240摆动到相应的出风角度。
进一步地,导风框300的上端部和/或下端部还设有导风条驱动件350,导风条驱动件350与至少一导风条340连接,多个导风条340之间通过连杆 360进行联动,导风条驱动件350用以驱动多个导风条340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导风条驱动件350为电机,导风框300的上端座310 和下端座320内分别安装有一个电机,两个电机分别连接其中一导风条340 的两端,当电机驱动该导风条340转动时,在连杆360的带动下,其它导风条340也随之转动,从而实现所有导风条340的联动。
在另一并列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22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500,第二驱动机构500与导风框300连接,第二驱动机构500用以驱动导风框300以空调室内机的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具体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0包括第三驱动件510,第三驱动件510与所述导风框300的上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0包括第四驱动件520,第四驱动件520与导风框300的下端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三驱动件510安装于上端座310的顶部,上滑轴311安装于第三驱动件510 的顶部,上滑轴311再与第一驱动件410连接;第四驱动件520安装于下端座320的底部,下滑轴321设置在第四驱动件520的底部,下滑轴321再与第二驱动件420连接。也就是在出风框200的端部与导风框300的端部之间增设第三驱动件510和第四驱动件520,用以驱动导风框300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12至15所示,当第一驱动机构400驱动导风框300移回出风框200内时,上滑轴311和下滑轴321均向后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00 和导风条驱动件350等也一并移回出风框200内;如图16至19所示,当第一驱动机构400驱动导风框300伸出出风框200内时,上滑轴311和下滑轴 321均向前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00和导风条驱动件350等也一并伸出出风框 200。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机构400将导风框300推出出风口102后,从导风框300的两侧出风,其中靠近蜗舌一侧的出风风压会大于靠近蜗壳一侧的出风风压,因此,如果导风框300不转动并对应出风口102的中间位置设置,导风框300两侧的出风并不均匀。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00将导风框300推出后,再通过第二驱动机构500驱动导风框300左右转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调节导风框300左右两侧的出风风量,使得导风框 300的两侧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相当,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无风感模式状态下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和舒适性;另一方面能够改变导风框300的吹风方向,以使空调在无风感模式下依然具有多种吹风方向,增加可供用户选择的吹风模式的多样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
导风框,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导风框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框前后贯通形成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条;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导风框沿出风方向前后移动,以使所述导风框伸出所述出风口或移回所述出风口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风框处于伸出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所述导风框在所述出风方向上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导风框与所述风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前后贯通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框可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出风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包括上端板、下端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框包括上端座、下端座以及连接所述上端座和所述下端座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当所述导风框处于伸出所述出风口的状态时,每一所述第一侧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框的形状与所述出风框的形状相吻合,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间距、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间距均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折边,两个所述第二侧边的间距大于两个所述第二侧边的间距,每一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三侧边和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边外侧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用以在所述导风框移回所述出风框内时对所述第二折边进行限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上端座;和/或,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下端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上滑槽,所述上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的上滑轴,所述上滑轴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上滑槽内;和/或,所述下端板开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下滑槽,所述下端座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的下滑轴,所述下滑轴前后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滑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上滑轴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上滑轴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框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框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框的上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导风框的下端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的进风侧设有多个百叶,多个所述百叶沿上下方向排列,在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导风条的上游。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框的上端部和/或下端部还设有导风条驱动件,所述导风条驱动件与至少一所述导风条连接,多个导风条之间通过连杆进行联动,所述导风条驱动件用以驱动多个所述导风条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条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
如权利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CN202020587825.9U 2020-04-17 2020-04-17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132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7825.9U CN212132668U (zh) 2020-04-17 2020-04-17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7825.9U CN212132668U (zh) 2020-04-17 2020-04-17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2668U true CN212132668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87825.9U Active CN212132668U (zh) 2020-04-17 2020-04-17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26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8055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314452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397820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461810B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16751B (zh) 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
CN210118867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6272878B1 (en) Window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11365766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854217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21799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1326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30816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9782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9782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0594866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4482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30799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31990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92159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944529U (zh) 空调器
CN208671177U (zh) 空调器
CN10841348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