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1958U -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1958U
CN212111958U CN202020369892.3U CN202020369892U CN212111958U CN 212111958 U CN212111958 U CN 212111958U CN 202020369892 U CN202020369892 U CN 202020369892U CN 212111958 U CN212111958 U CN 212111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zoom lens
zoom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698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秀文
周少攀
李战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698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1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1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1958U/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36133A priority patent/KR20220146685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080554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181A1/zh
Priority to EP21772221.4A priority patent/EP4113186A4/en
Priority to JP2022556605A priority patent/JP2023517388A/ja
Priority to US17/948,335 priority patent/US20230023354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0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compensation by means of only one movement or by means of only 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e.g.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02B15/17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arranged +-+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光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该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固定,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第一片镜片为双凸透镜,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至少两片镜片为玻璃镜片;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满足下列关系:4mm≤φ≤12mm;其中,φ为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上述因素相结合,提升了光焦镜头的整体成像质量,同时也使得变焦镜头能够做的更小,易于应用在厚度较薄的终端设备中,配备有上述变焦镜头的终端设备能够在连续变焦时,成像清晰度能够持续保持在较佳水平,提升了终端设备的成像整体质量。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光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变焦镜头已在手机等终端产品上得到了普及应用。目前,手机等终端产品为实现对广角变焦、标准变焦和长焦变焦三者的兼顾,通常是搭配两到三颗不同焦距的镜头,通过基于算法的数码变焦,形成混合式光学变焦镜头。
然而,混合式光学变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不同焦距的多个镜头,依靠算法处理实现连续变焦,也即为“跳跃式变焦”,这也导致其焦距处于各个变焦镜头的不同焦距之间时,混合式光学变焦镜头所能够产生的成像清晰度较为有限,从而导致安装有混合式光学变焦镜头的终端设备的成像质量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配置有混合式光学变焦镜头的终端设备成像质量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设置,
所述第二透镜组作为调焦组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四透镜组作为补偿组随同所述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移动;或者,所述第四透镜组作为调焦组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作为补偿组随同所述第四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移动,通过将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固定设置,以构成变焦镜头的固定组,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沿光轴移动,这样从广角端至长焦端进行变焦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同时沿光轴移动,即可实现变焦和对变焦时产生的像差进行补偿,在满足变焦镜头的高变倍比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变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时刻保持在较佳水平。
其中,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的第一片镜片为双凸透镜,这样能够在提升第一透镜组的聚光性能的同时,也能够延长变焦镜头的后焦长,使得变焦镜头在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的同时,也尽量减小了变焦镜头的厚度。同时,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至少两片镜片为玻璃镜片,这样则能够对靠近物侧的两镜片实现深度加工,使其能够较薄且具有良好的光路调整能力。
第一透镜组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满足下列关系:4mm≤φ≤12mm;其中,φ为所述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通过将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设置4mm到12mm的范围内,在能够有效减小变焦镜头的整体高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变焦镜头的通光率,上述因素相结合,便提升了光焦镜头的整体成像质量,同时也使得变焦镜头能够做的更小,易于应用在厚度较薄的终端设备中,如此,配备有上述变焦镜头的终端设备便能够在连续变焦时,其成像清晰度能够持续保持在较佳水平。
可选地,变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8≤TTL/ft≤1.5;
其中,TTL为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通过将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和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设置在0.8到1.5范围内,这样便使得变焦镜头能够始终保持有良好的视角宽度和变倍比,同时也能够兼顾对离轴像差的修正。
可选地,变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IMH/ft≤0.2;
其中,IMH为变焦镜头的镜片的成像边缘到成像面中心的高度距离,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通过将变焦镜头的像高和其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设置在0.02到0.2的范围内,这样在提升变焦镜头的变倍比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变焦镜头总高的缩减。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均具备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备负光焦度。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均具备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均具备负光焦度。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2≤f1/ft≤2.3;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通过将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和变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设定在0.2~2.3的范围内,这样便有效提升了第一透镜组的聚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轴向色差。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f2/ft≤0.6;
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可选地,第三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1≤f3/ft≤4.5;
其中,f3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可选地,第四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4/ft≤20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组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如此第四透镜组便能够实现对第二透镜组在移动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差进行广泛地补偿。
可选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ft和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有效焦距fw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1≤ft/fw≤3.7。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1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1/TTL≤0.3。
第四透镜组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2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2/TTL≤0.35。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包括的镜片的总数量N满足下列关系:
7≤N≤12。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包括的镜片的非球面的总数量S满足下列关系:
N≤S≤2N。如此便进一步实现了变焦镜头的高变倍比和对变焦镜头的总长或总高的有效缩短。
可选地,镜片为异形孔径镜片。
可选地,异形孔径镜片沿其切边方向的高度H满足下列关系:
4mm≤H≤6mm。
可选地,变焦镜头还包括棱镜和/或反射镜,棱镜和/或反射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组朝向物侧的一侧,并用于将光线偏转至第一透镜组。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有上述的变焦镜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由于包括有上述的变焦镜头,而上述变焦镜头能够在实现连续变焦的同时,也提升了光焦镜头的整体成像质量和小型化潜力,这样便使得具有上述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能够在提升成像质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有上述的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摄像模组,那么具有上述设置模组的终端设备便通过一个镜头便实现了连续变焦,从而改变了以往多个镜头进行“跳跃式变焦”的模式,一方面显著提升了连续变焦过程中的成像清晰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镜头的装配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变焦镜头由广角态向长焦态转换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轴向色差曲线;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横向色差曲线;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6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7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8为本申请实施例6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49为本申请实施例7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0为本申请实施例8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1为本申请实施例9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2为本申请实施例10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3为本申请实施例11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4为本申请实施例12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5为本申请实施例13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图56为本申请实施例14提供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态时的畸变百分比曲线。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变焦镜头 11—第一透镜组 12—第二透镜组
13—第三透镜 14—第四透镜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6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对本文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和英文缩写进行解释说明:
双凸透镜:是一种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球面的镜片,其中间部较厚,而边缘部较薄,双凸透镜具有聚光作用。
调焦组:是指在变焦镜头10中,沿变焦镜头10的光轴运动,负责调节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透镜组。
补偿组:是指在变焦镜头10中,随同调焦组沿变焦镜头10的光轴运动,负责平衡和消除调焦组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像差影响的透镜组。
IMH(image hight):像高,指光学系统的镜片的成像边缘到成像面中心的高度距离。
F值:是光学系统的焦距/镜头通光直径得出的相对值(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光圈F值越大,景深越小,拍照的背景内容将会虚化。类似长焦镜头的效果。
EFL(Effective Focal Length):有效焦距,对厚透镜(厚度不能忽略的透镜),或是有好几片透镜或面镜的光学系统(像是照相机镜头、望远镜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搭载的镜头等),焦距通常会以有效焦距来表示,以与一般常用的参数有所区别。
FFL(Front Focal Length):前焦长,是指光学系统前方的焦点至第一个光学表面顶点的距离。
BFL(Back Focal Length):后焦长,是指光学系统最后一个光学表面顶点至后焦长度。
在空气中的一个光学系统,有效焦距是由前面和后面的主平面至对应的焦点的距离。如果周围的环境不是空气,则距离要乘上该物质的折射系数。有些作者称这个距离为前(后)焦距,以与上面定义的前(后)焦点距离有所区别。
FOV(Field of View):指变焦镜头10的视场角,在光学系统中,以光学系统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像可通过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视场角的大小决定了光学仪器的视野范围,视场角越大,视野就越大,光学倍率就越小。
TTL(Total Track Length):指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高或光学总长,即为从光学系统的头部至成像的总长度;
TTL1(Total Track Length1):指光学系统的第一面的曲面顶点到光学系统最后一面的曲面顶点的距离;
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表示变焦镜头10处于望远状态时,其所处的焦距的数值段。
变焦镜头10的广角端:表示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状态时,所拍摄到的画面呈现出前景大,远景小时,其所处的焦距的数值段。
D1:是指第二透镜组12作为变焦组或补偿组,沿光轴运动时的行程距离范围。
D2:是指第四透镜组14作为变焦组或补偿组,沿光轴运动时的行程距离范围。
成像边缘:指变焦镜头10的镜片的边缘位置。
成像面中心:指变焦镜头10的镜片的中心位置。
变倍比:是指变焦镜头10的最大焦距和最小焦距的比值。
焦距(focal length),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无限远的景物通过镜片或镜片组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镜片或镜片组的光学中心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从实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镜头中心至平面的距离。对于定焦镜头来说,其光学中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对于变焦镜头来说,镜头的光学中心的变化带来镜头焦距的变化。
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用F/数值表示。
F值,是镜头的焦距/镜头通光直径得出的相对值(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光圈F值越大,景深越小,拍照的背景内容将会虚化,类似长焦镜头的效果。
正屈折力,也可以称为正折光力,表示镜片有正的焦距、有会聚光线的效果。
负屈折力,也可以称为负折光力,表示镜片有负的焦距、有发散光线的效果。
正光焦度,表征变焦镜头10对入射光束的屈折汇聚能力,正光焦度数值越大,表示屈折汇聚能力越强。
负光焦度,表征变焦镜头10对入射光束的屈折发散能力,负光焦度数值越大,表示屈折发散能力越强。
阿贝数,即色散系数,是光学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折射率的差值比,代表材料色散程度大小。
光轴,是一条垂直穿过理想镜片中心的光线。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镜片时,理想的凸镜应是所有的光线会聚在镜片后的一点,这个会聚所有光线的一点,即为焦点。
物侧,以镜片为界,被摄物体所在的空间为物方空间。
像侧,以镜片为界,被摄物体所发出的光穿越镜片在镜片后面形成的像所在的空间为像方空间。
轴向色差,也称为纵向色差或位置色差或轴向像差,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在经过镜头后会聚于前后不同的位置,这种像差称为位置色差或轴向色差。这是由于镜头对各个波长的光所成像的位置不同,使得最后成像时不同色的光的像其焦平面不能重合,复色光散开形成色散。
横向色差,也称为倍率色差,光学系统对不同色光的放大率的差异称为倍率色差。波长引起光学系统的放大率的变化,像的大小随之变化。
畸变(distortion),也称为失真,光学系统对物体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本身而言的失真程度。畸变是由于光阑球差的影响,不同视场的主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与高斯像面的交点高度不等于理想像高,两者之差就是畸变。因此畸变只改变轴外物点在理想面上的成像位置,使像的形状产生失真,但不影响像的清晰度。
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是指光学理论上计算所得到的变形度。
衍射极限(diffraction limit),是指一个理想物点经光学系统成像,由于衍射的限制,不可能得到理想像点,而是得到一个夫朗和费衍射像。由于一般光学系统的口径都是圆形,夫朗和费衍射像就是所谓的艾里斑。这样每个物点的像就是一个弥散斑,两个弥散斑靠近后就不好区分,这样就限制了系统的分辨率,这个斑越大,分辨率越低。
异形孔径镜片:为镜片边缘轮廓非传统圆形,而是呈不规则形状的镜片。
异形孔径镜片的切边方向:是指镜片在切割时,切刀行进的方向,其通常包括垂直切边方向或横向切边方向等。
如图1~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10,该变焦镜头10应用于摄像模组中,具有上述变焦镜头10的摄像模组可应用于终端设备中。其中,摄像模组可由变焦镜头10、音圈马达、红外滤光片、图像传感器、A/D信号转换器和处理器装配组成。
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摄像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为了方便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应理解,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具体地,变焦镜头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组13固定设置,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移动,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设置,以构成变焦镜头10的固定组,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则通过沿光轴移动,实现变焦和对变焦时产生的像差进行补偿。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12可以是变焦组,而第四透镜组可以是补偿组,第二透镜组12即可在沿光轴移动的过程中,不断放大第一透镜组11的成像大小,进而改变变焦镜头10的焦距,使得变焦镜头10得以实现连续变焦。而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14则可在第二透镜组12移动过程中,沿光轴移动,为第二透镜组12在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面位移进行补偿。
亦可以是第二透镜组12为补偿组,而第四透镜组14为变焦组。如此,在满足变焦镜头的高变倍比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变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时刻保持在较佳水平。
第一透镜组11从物侧起的第一片镜片为双凸透镜,这样能够在提升第一透镜组11的聚光性能的同时,也能够延长变焦镜头10的后焦长,使得变焦镜头10在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的同时,也尽量减小了变焦镜头10的厚度。第一透镜组11从物侧起至少两片镜片为玻璃镜片,这样则能够对靠近物侧的两镜片实现深度加工,使其能够较薄且具有良好的光路调整能力。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满足下列关系:
4mm≤φ≤12mm;
其中,φ为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
同时,将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设置在4mm到12mm的范围内,便有效提升了变焦镜头10的进光量,另一方面也有效控制了景深不会过小,进而避免了成像的背景部分虚化。同时也能够在有效减小变焦镜头的整体高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变焦镜头的通光率,上述因素相结合,便提升了光焦镜头的整体成像质量,同时也使得变焦镜头能够做的更小,易于应用在厚度较薄的终端设备中。如此,配备有上述变焦镜头的终端设备便能够在连续变焦时,其成像清晰度能够持续保持在较佳水平,进而便提升了终端设备的成像整体质量。
而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运动的变焦实现方式,也在降低变焦镜头10的结构复杂度的同时,降低了变焦镜头10的工程实现难度,也使得变焦镜头10能够做的更小,从而易于应用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中。
可选地,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还可满足下列关系:
4mm≤φ≤6mm;
通过将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具体设置在4mm到6mm的范围内,便在使得变焦镜头10具有足够的进光量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变焦镜头的整体高度更小,从而提升了变焦镜头10的小型化潜力,使其能够应用于更薄的终端设备中。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变焦镜头10还包括光阑,光阑可位于第三透镜组13的物侧,亦可位于其他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由于包括有上述的变焦镜头10,而上述变焦镜头10能够在实现连续变焦的同时,也提升了变焦镜头10的整体成像质量和小型化潜力,这样便使得具有上述变焦镜头10的摄像模组能够在提升成像质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摄像模组,那么具有上述设置模组的终端设备便通过一个镜头便实现了连续变焦,从而改变了以往多个镜头进行“跳跃式变焦”的模式,一方面显著提升了连续变焦过程中的成像清晰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变焦镜头10的装配空间。
可选地,变焦镜头10满足下列关系式:
0.8≤TTL/ft≤1.5;
其中,TTL为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如此,变焦镜头10在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通过将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设置在0.8到1.5范围内,这样便使得变焦镜头10能够始终保持有良好的视角宽度和变倍比,同时也能够兼顾对离轴像差的修正。可选地,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进一步设置在0.8到1的范围内,以使得变焦镜头10的视角宽度和变倍比达到最佳状态。
可选地,变焦镜头10还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IMH/ft≤0.2;
其中,IMH为变焦镜头10的的成像边缘到成像面中心的高度,也称为半像高,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如此,通过将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其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设置在0.02到0.2的范围内,这样在提升变焦镜头10的变倍比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变焦镜头总高的缩减,使得变焦镜头10拥有更小的高度尺寸,更易于被安装在较薄的终端设备中。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可以是均具备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12可以是具备负光焦度。同时,也可以是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均具备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均具备负光焦度。如此可实现多种正负光焦度的组合方式,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10具有多种不同的变焦方式,进而可根据成像质量、变焦效率和倍变比的实际需求,形成适合的正负光焦度的组合方式。
可选地,如图1~12所示,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在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保持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的运动状态可以是: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朝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先向物侧移动,后向像侧移动。且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匀速运动,以实现对焦距的连续调节,而第四透镜组14则可相对于第二透镜组12进行非匀速运动,以实现对第二透镜组12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面位移进行实时动态补偿,进而使得变焦镜头10在连续变焦过程中,所采集到的画面始终保持良好的清晰度和高质量。
同时,第二透镜组12也可沿光轴朝像侧移动,而第四透镜组14则沿光轴向物侧移动,或者是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均沿光轴朝像侧移动,亦或是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朝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先向像侧移动,后向物侧移动。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的上述运动方式均可实现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至长焦端的转变。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满足下列关系式:
0.2≤f1/ft≤2.3;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设定在0.2~2.3的范围内,这样便有效提升了第一透镜组11的聚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轴向色差。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还可满足下列关系式:
0.2≤f1/ft≤0.69;
或者,0.75≤f1/ft≤1.3;
或者,1.95≤f1/ft≤2.15;
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焦距。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11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进一步设定在0.2~0.69、0.75~1.3或是1.95~2.15的范围内,这样便在提升第一透镜组11的聚光能力和降低轴向色差的同时,也能够对场曲和彗差的离轴像差进行修正,使得成像清晰度和成像质量在连续变焦过程中,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12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f2/ft≤0.6;
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通过将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设定在0.02~0.09或是0.13~0.54的范围内,则有利于校正第二透镜组12在变焦过程中所产生的像差。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12还可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f2/ft≤0.09;
或者,0.13≤f2/ft≤0.54;
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2的焦距。
通过将第二透镜组12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进一步设定在0.02~0.09或是0.13~0.54的范围内,则有利于具体校正第二透镜组12在变焦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色散和系统球差。
可选地,第三透镜组13满足下列关系式:
0.1≤f3/ft≤4.5;
其中,f3为第三透镜组13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而第三透镜组13还可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3/ft≤0.35;
或者,0.52≤f3/ft≤0.61;
或者,3.85≤f3/ft≤4.5;
其中,f3为第三透镜组13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焦距。
通过将第三透镜组13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设定在0.12~0.35、0.52~0.61或是3.85~4.5的范围内,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三透镜组13的聚光能力,同时还能够对场曲和彗差的离轴像差进行有效修正。
可选地,第四透镜组14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4/ft≤20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通过将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设定在0.12~200的范围内,这样在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移动变焦的过程中,第四透镜组14便能够实现对第二透镜组12在移动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差进行广泛地补偿。
可选地,第四透镜组14还可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4/ft≤0.43;
或者,0.65≤f4/ft≤0.85;
或者,70≤f4/ft≤200;
其中,f4为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ft为变焦镜头10的焦距。
通过将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焦距的比值进一步设定在0.12~0.43、0.65~0.85或是70~200的范围内,这样在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移动变焦的过程中,第四透镜组14便能够实现对第二透镜组12在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差进行有效补偿,同时能够对场曲和彗差的离轴像差进行有效修正。
可选地,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ft和变焦镜头10的广角端fw的有效焦距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1≤ft/fw≤3.7。如此可提升变焦镜头10在由广角端至长焦端连续变焦时的变倍比。如此可进一步提升变焦镜头10的变倍比。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1和变焦透镜10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1/TTL≤0.3。
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2和变焦透镜10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2/TTL≤0.35。
具体地,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1和变焦透镜10的光学总长TTL之比以及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2和变焦透镜10的光学总长TTL之比可进一步是:
0.176≤D1/TTL≤0.215;且0.05≤D2/TTL≤0.09;
或者,0.049≤D1/TTL≤0.086;且0.21≤D2/TTL≤0.35。
如此,通过将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10的光学总长之比和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设定为上述参数范围。上述参数结合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移动方向,便能够实现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至长焦端稳定连续的转变,同时能够对诸如场曲等各种像差的校正。
可选地,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5mm≤L1≤1.35mm;
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组13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1.8mm≤L2≤6.0mm;
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05mm≤L3≤4.8mm;
其中,L1为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的间隔距离,L2为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组13之间的间隔距离,L3为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之间的间隔距离。
通过使得变焦镜头10在处于广角端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满足上述的间隔距离,这样可提升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成像清晰度,同时也有利于加大系统通光量和矫正畸变。
可选地,变焦镜头10处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1.05mm≤L1≤2.95mm;
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组13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1.1mm≤L2≤4.1mm;
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而变焦镜头10处于第二中间焦距状态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1.3mm≤L1≤4.2mm;
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组13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9mm≤L2≤3.4mm;
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05mm≤L3≤3.1mm。
当变焦镜头10处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和第二中间焦距状态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满足上述的间隔距离,这样可提升变焦镜头10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和第二中间焦距状态时的成像清晰度。
当变焦镜头10处于长焦端时,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2mm≤L1≤6.5mm;
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组13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5mm≤L2≤0.9mm;
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之间的间隔距离满足下列关系式:
0.05mm≤L3≤5.1mm。
当变焦镜头10处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和第二中间焦距状态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满足上述的间隔距离,这样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的距离配合提升变焦镜头10在长焦端的成像清晰度。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所包括的镜片的总数量N满足下列关系:
7≤N≤12。
同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所包括的镜片的非球面的总数量S满足下列关系:
N≤S≤2N。如此,非球面的数量相对于镜片的数量便能够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如此便进一步实现了变焦镜头10的高变倍比和对变焦镜头10的总长或总高的有效缩短。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且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2个~24个非球面。
亦或是,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13组和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两个镜片,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排布有一个镜片,且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7个~14个非球面。
具体地,通过对透镜组的镜片的数量和非球面的总数量进行具体限定,这样通过各个镜片数量和镜片非球面的组合,一方面可实现对像差的有效修正,避免视界歪曲,另一方面可有效缩短变焦镜头10的光路总长,进而使得变焦镜头10在具有高变倍比和较佳的整体成像质量的同时,也缩短了变焦镜头10的总长,使得变焦镜头10能够更为容易地应用于终端设备中。
可选地,第一透镜组11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20≤V1-V2≤55;
12≤V1-V3≤65;
或者,第一透镜组11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25≤V1-V2≤45;
其中,V1为第一镜片的阿贝系数,V2为第二镜片的阿贝系数,V3为第三镜片的阿贝系数。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11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阿贝系数之差限定为上述关系,这样通过各镜片的配合,可实现对系统色散的有效降低,进而提升了变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使得变焦镜头呈现出良好的成像效果。
可选地,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20≤V1-V2≤35;
-18≤V1-V3≤62;
或者,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18≤V1-V2≤47。
可选地,第三透镜组13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35≤V1-V2≤67;
-12≤V1-V3≤56;
或者,第三透镜组13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38≤V1-V2≤42。
通过将第二透镜组12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阿贝系数之差限定为上述关系,这样通过各镜片的配合,可进一步实现对系统色散的有效降低,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变焦镜头的成像清晰度。
可选地,第三透镜组13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5≤V1-V2≤34;
-26≤V1-V3≤27;
或者,第三透镜组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13≤V1-V2≤32。
通过将第三透镜组13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阿贝系数之差限定为上述关系,这样通过各镜片的配合,可有效降低第三透镜组13在沿光轴移动时产生的像差,进而进一步提升变焦镜头在连续变焦过程中的成像清晰度。
可选地,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有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19≤V1-V2≤54;
-42≤V1-V3≤55;
或者,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自物侧至像侧,排布有一个镜片,镜片满足下列关系:
35≤V1≤95。
通过将第四透镜组14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的阿贝系数之差限定为上述关系,这样通过各镜片的配合,可有效对第二透镜组12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像面位移进行矫正,从而提升变焦镜头在连续变焦过程中的成像清晰度。
可选地,镜片可根据实际情况被加工为异形孔径镜片,通过将镜片加工为异形孔径镜片,如此使得变焦镜头10能够更为适应终端内的装配空间。异形孔径镜片的加工工艺可以是I-CUT或D-CUT等,异形孔径镜片沿其切边方向(切边方向是指镜片在切割时切刀行进的方向,其通常包括垂直切边方向或横向切边方向等)的高度满足下列关系:
4mm≤H≤6mm;
其中,H为异形孔径镜片沿其切边方向的高度。如此可实现增大镜片的通光量和合理减小镜片高度方向尺寸。
可选地,变焦镜头10还包括棱镜和/或反射镜(即也就是变焦镜头10还可以包括棱镜或是反射镜,亦可以是同时包括棱镜和反射镜),棱镜和/或反射镜设置于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一侧,并用于将光线偏转至第一透镜组11。其中,棱镜可以为角锥棱镜。变焦镜头10可以单独设置棱镜或反射镜、亦可以同时设置棱镜和反射镜,通过设置棱镜和/或反射镜,这样即可实现对射至第一透镜组11的光线进行合理的反射分光。
可选地,变焦镜头10可从无穷远到距离变焦镜头10约40mm的物距范围内清晰成像。
以下结合图15~图56,并根据上文所提到的各个技术参数,提供14个具体实施例,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的而非限制性的例子。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572、0.182、0.28和0.41;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再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7.87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且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9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93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329。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A~1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51
表1A
表1A表示变焦镜头10在波长分别为650nm、610nm、555nm、510nm和470nm时,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其中,W表示广角端,M1表示第一中间焦距状态,M2表示第二中间焦距状态,T表示长焦端,BFL表示(变焦镜头10)后焦长度,TTL表示(镜头)从镜筒头部至成像面的总长度,FOV表示视场角,F值表示变焦镜头10的焦距和其通光直径之比。从表1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61
表1B
表1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在本申请中,上述参数符号的意义均相同,在下文中不再做赘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71
表1C
在表1C中,R1~R23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C可知,在实施例1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19个非球面。
而得到上述非球面系数后,可代入下式求解: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81
其中,式(1)中,z表示非球面的矢高,r表示非球面的径向坐标,c为非球面顶点球曲率。
W M1 M2 T
a3 0.662mm 2.360mm 3.070mm 5.599mm
a6 5.436mm 3.739mm 3.029mm 0.500mm
a9 0.995mm 0.434mm 0.424mm 3.814mm
a12 3.332mm 3.893mm 3.903mm 0.513mm
表1D
表1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15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555nm、510nm、610nm、470nm和650nm,后文中出现的不同波长均为上述5个波长值)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13中可知,实施例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mm~0.02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29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29中可知,实施例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内。
图43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中可知,实施例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4%以下。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57、0.18、0.32和0.40;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再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7.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13组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两个镜片,且使得第四透镜组14排布有一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203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385。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2A~2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91
表2A
表2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2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92
表2B
表2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1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193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01
表2C
在表2C中,R1~R1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2C可知,在实施例2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1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2 1.303mm 2.925mm 3.622mm 6.495mm
a4 5.692mm 4.071mm 3.373mm 0.500mm
a6 2.083mm 1.550mm 1.506mm 5.038mm
a7 6.711mm 7.244mm 7.288mm 3.756mm
表2D
表2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16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14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015mm~0.025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0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26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在广角端和长焦端时,650nm波长的光线和470nm波长的光线会超出横向衍射极限。
图44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4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3.8%以下。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2.09、0.33、0.33和0.75;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654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960,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789。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3A~3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11
表3A
表3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3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1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21
表3B
表3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2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31
表2C
在表2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2C可知,在实施例2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3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41
表3D
表3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17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15中可知,实施例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4mm~0.021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1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27中可知,实施例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和第二中间焦距状态均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45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5中可知,实施例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4%以下。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26、0.085、0.26和0.25;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均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7.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51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2114。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4A~4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42
表4A
表4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4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51
表4B
表4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5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61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71
表4C
在表4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2C可知,在实施例2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709mm 1.375mm 1.599mm 2.024mm
a6 1.815mm 1.148mm 0.924mm 0.500mm
a9 0.050mm 0.967mm 1.658mm 4.990mm
a12 5.440mm 4.523mm 3.832mm 0.500mm
表4D
表4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18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18中可知,实施例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010mm~0.012mm这一小段变化区间内。
图32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2中可知,实施例4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在广角端和第一中间焦距状态时,均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而当变焦进入到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乃至于长焦端时,存在有650nm波长的光线和470nm波长的光线超出横向衍射极限的现象发生。
图46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6中可知,实施例4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9%以下,由此可见,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实现对于畸变率的有效控制。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99、0.5、0.58和0.42;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均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0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1.27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125;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2029,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249。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5A~5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7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81
表5A
表5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5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8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91
表5B
表5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29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01
表5C
在表5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5C可知,在实施例5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289mm 3.115mm 4.144mm 5.464mm
a6 5.981mm 3.155mm 2.127mm 0.806mm
a9 1.412mm 2.185mm 2.816mm 4.598mm
a12 5.172mm 4.399mm 3.768mm 1.986mm
表5D
表5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19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19中可知,实施例5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13mm~0.03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3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3中可知,实施例5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47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7中可知,实施例5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9%以下。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55、0.148、0.13和0.16;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再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322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4;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814,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65。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6A~6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11
表6A
表6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6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1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21
表6B
表6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2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31
表6C
在表6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6C可知,在实施例6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865mm 2.663mm 3.206mm 5.464mm
a6 5.117mm 3.319mm 2.776mm 0.518mm
a9 1.773mm 0.357mm 0.114mm 1.188mm
a12 0.376mm 1.792mm 2.035mm 0.960mm
表6D
表6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0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0中可知,实施例6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03mm~0.06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4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4中可知,实施例6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的横向衍射极限在广角端乃至长焦端都较为狭窄,相应地,650nm波长的光线和470nm波长的光线在广角端乃至长焦端都存在超出横向衍射极限的现象发生。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48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8中可知,实施例6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7%以下。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62、0.201、0.235和0.15;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再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144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80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93。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7A~7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41
表7A
表7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7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4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51
表7B
表7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5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61
表7C
在表7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7C可知,在实施例7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865mm 2.663mm 3.206mm 5.464mm
a6 5.117mm 3.319mm 2.776mm 0.518mm
a9 1.773mm 0.357mm 0.114mm 1.188mm
a12 0.376mm 1.792mm 2.035mm 0.960mm
表7D
表7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1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1中可知,实施例7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7mm~0.02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5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5中可知,实施例7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49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49中可知,实施例7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8%以下。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66、0.18、0.24和72.57;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再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032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934,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824。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8A~8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71
表8A
表8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8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7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81
表8B
表8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8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391
表8C
在表8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8C可知,在实施例8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631mm 2.056mm 2.659mm 5.562mm
a6 5.431mm 4.007mm 3.403mm 0.500mm
a9 4.702mm 1.393mm 0.050mm 0.723mm
a12 0.518mm 3.828mm 5.170mm 4.497mm
表8D
表8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2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2中可知,实施例8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6mm~0.04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6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6中可知,实施例8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50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0中可知,实施例8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4.1%以下。
实施例9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83、0.24、4.104和0.188;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7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78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698。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9A~9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01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11
表9A
表9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9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12
表9B
表9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21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31
表9C
在表9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9C可知,在实施例9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500mm 1.815mm 2.263mm 5.055mm
a6 5.055mm 3.740mm 3.292mm 0.500mm
a9 1.831mm 1.121mm 0.740mm 0.050mm
a12 0.869mm 1.580mm 1.961mm 2.650mm
表9D
表9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3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3中可知,实施例9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6mm~0.03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7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7中可知,实施例9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51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1知,实施例9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0.9%以下,显著降低了变焦镜头10的畸变率。
实施例10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32、0.06、0.19和0.42;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9.45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2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3;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676,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857。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0A~10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41
表10A
表10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10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4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51
表10B
表10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5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61
表10C
在表10C中,R1~R24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0C可知,在实施例10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500mm 1.069mm 1.288mm 2.225mm
a6 2.225mm 1.656mm 1.437mm 0.500mm
a9 2.236mm 0.621mm 0.056mm 0.050mm
a12 0.050mm 1.665mm 2.230mm 2.236mm
表10D
表10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4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4中可知,实施例10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6mm~0.03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8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8中可知,实施例10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52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2中可知,实施例10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6%以下。
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79、0.26、0.29和1.79;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像侧移动,后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7.9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排布有两个镜片,第三透镜13组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排布有一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1.0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12;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2123,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758。
第七,第三透镜13组和变焦镜头10的光阑的间距为0.12mm。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1A~11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71
表11A
表11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11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7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81
表11B
表11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18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光阑设置于第三透镜镜朝向物侧的镜面附近,且距离第三透镜镜朝向物侧的镜面为0.12mm。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82
表11C
在表11C中,R1~R16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1C可知,在实施例11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2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500mm 3.112mm 4.258mm 5.383mm
a6 5.383mm 2.770mm 1.624mm 0.500mm
a9 2.262mm 4.744mm 3.521mm 0.700mm
a12 3.722mm 1.241mm 2.463mm 5.285mm
表11D
表11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5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5中可知,实施例1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6mm~0.03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39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39中可知,实施例1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53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3中可知,实施例11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8%以下。
实施例12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0.55、0.18、0.32和0.45;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物侧移动,后向像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032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第三透镜13组均沿光轴排布有三个镜片,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排布有一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6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95,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095;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845,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812。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2A~12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491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01
表12A
表11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11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02
表12B
表12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22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03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11
表12C
在表12C中,R1~R20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1C可知,在实施例11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16个非球面。
W M1 M2 T
a3 0.669mm 2.344mm 3.058mm 5.374mm
a6 5.205mm 3.529mm 2.815mm 0.500mm
a9 0.347mm 0.148mm 0.347mm 4.768mm
a12 6.450mm 6.650mm 6.450mm 2.030mm
表12D
表12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6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6中可知,实施例1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能够控制在0.017mm~0.04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40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40中可知,实施例1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能够控制在横向衍射极限范围附近。
图54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4中可知,实施例1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1.8%以下。
实施例13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18.471、6.07、7.38和59.53;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像侧移动,再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两个镜片,且使得第二透镜组12排布有三个镜片,第四透镜组14排布有一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4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1.182,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186;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687,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971。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3A~13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21
表13A
表13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13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2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31
表13B
表13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1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3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41
表13C
在表13C中,R1~R16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3C可知,在实施例13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14个非球面。
W M1 M2 T
a2 0.516mm 2.214mm 3.888mm 4.903mm
a5 5.127mm 3.430mm 1.756mm 0.741mm
a7 0.688mm 4.016mm 5.812mm 2.575mm
a8 9.269mm 5.941mm 4.145mm 7.383mm
表13D
表13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7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7中可知,实施例1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015mm~0.025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41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41中可知,实施例1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在广角端和长焦端时,650nm波长的光线和470nm波长的光线会超出横向衍射极限。
图55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5中可知,实施例13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3.8%以下。
实施例14
在本实施例中,依次选定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的焦距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焦距的比值分别为19.17、6.30、9.26和14.16;
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设定第一透镜组11和第三透镜13组固定,第二透镜组12向像侧移动,第四透镜组14先向像侧移动,再向物侧移动。
选定变焦镜头10的最大通光口径,也即为变焦镜头10内镜片的最大直径为8.4mm。
使得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第四透镜组14自物侧至像侧均沿光轴排布有两个镜片,且使得第三透镜组13排布有三个镜片。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有16个非球面,第一透镜组11朝向物侧的镜片为具有正曲折力的双凸透镜。
选定变焦镜头10的光学总长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1.21,选定变焦镜头10的像高和变焦镜头10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之比为0.16;
选定变焦镜头10由广角端转变为长焦端时,第二透镜组12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1645,第四透镜组14沿光轴的运动距离和变焦透镜的光学总长之比为0.0477。
在采用上述参数后,变焦镜头10所能够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表14A~14D所示: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51
表14A
表14A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第二中间焦距和长焦端的基本光学参数。从表14A中可知,在像高和TTL保持不变时,焦距值和F值均有所增大,变焦镜头10表现出典型的自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实现焦距变化的特征。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5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61
表14B
表14B表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自物侧到像侧,各个镜片的曲率、厚度、折射率和阿贝系数,其中,R1~16表示各个镜片自物侧到像侧的各个面,R表示曲率,Thickness表示厚度,nd表示折射率,vd表示阿贝系数。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62
Figure BDA0002419854700000571
表14C
在表14C中,R1~R18表示出现非球面的镜面,K为二次曲面常数,A2、A3、A4、A5、A6和A7分别为非球面系数。由表14C可知,在实施例14中,变焦镜头10的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13组和第四透镜组14共包括16个非球面。
W M1 M2 T
a2 1.293mm 2.855mm 4.401mm 5.677mm
a4 4.884mm 3.322mm 1.775mm 0.500mm
a6 1.851mm 1.031mm 0.514mm 0.579mm
a7 5.657mm 6.477mm 6.994mm 6.929mm
表14D
表14D表示第一透镜组11至第四透镜组14在变焦镜头10处于广角端、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第二焦距状态和长焦端时,彼此之间的间距。
图28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轴向色差曲线,由图28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轴向色差总能够控制在0.015mm~0.025mm这一较小的变化区间内。
图42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横向色差曲线,由图42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的不同波长的横向色差在广角端和长焦端时,650nm波长的光线和470nm波长的光线会超出横向衍射极限。
图56为变焦镜头10在广角端时的不同波长下的畸变曲线,畸变曲线表示成像变形与理想形状之间存在的偏差情况,由图56中可知,实施例2中,采用上述技术参数的变焦镜头10能够将畸变率有效控制在3.8%以下。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布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
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固定设置;
所述第二透镜组作为调焦组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四透镜组作为补偿组随同所述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移动;
或者,所述第四透镜组作为调焦组沿所述光轴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作为补偿组随同所述第四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移动;
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的第一片镜片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至少两片镜片为玻璃镜片;
所述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满足下列关系:
4mm≤φ≤12mm;
其中,φ为所述变焦镜头的最大通光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8≤TTL/ft≤1.5;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IMH/ft≤0.2;
其中,IM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镜片的成像边缘到成像面中心的高度距离,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均具备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备负光焦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均具备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均具备负光焦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2≤f1/ft≤2.3;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f2/ft≤0.6;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1≤f3/ft≤4.5;
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组满足下列关系式:
0.12≤f4/ft≤200;
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ft为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的长焦端的有效焦距ft和所述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有效焦距fw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1≤ft/fw≤3.7。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1和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1/TTL≤0.3;
所述第四透镜组沿光轴的运动距离D2和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之比满足下列关系:
0.02≤D2/TTL≤0.35。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所包括的镜片的总数量N满足下列关系:
7≤N≤1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所包括的镜片的非球面的总数量S满足下列关系:
N≤S≤2N。
14.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为异形孔径镜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孔径镜片沿其切边方向的高度H满足下列关系:
4mm≤H≤6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还包括棱镜和/或反射镜,所述棱镜和/或所述反射镜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朝向物侧的一侧,并用于将光线偏转至所述第一透镜组。
17.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1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020369892.3U 2020-03-20 2020-03-20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12111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9892.3U CN212111958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KR1020227036133A KR20220146685A (ko) 2020-03-20 2021-03-12 줌 렌즈, 카메라 모듈 및 단말 장치
PCT/CN2021/080554 WO2021185181A1 (zh) 2020-03-20 2021-03-12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EP21772221.4A EP4113186A4 (en) 2020-03-20 2021-03-12 VARIABLE FOCAL LENS,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EQUIPMENT
JP2022556605A JP2023517388A (ja) 2020-03-20 2021-03-12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US17/948,335 US20230023354A1 (en) 2020-03-20 2022-09-20 Zoom Lens,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9892.3U CN212111958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1958U true CN212111958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8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69892.3U Active CN212111958U (zh) 2020-03-20 2020-03-20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3354A1 (zh)
EP (1) EP4113186A4 (zh)
JP (1) JP2023517388A (zh)
KR (1) KR20220146685A (zh)
CN (1) CN212111958U (zh)
WO (1) WO202118518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5474A (zh) * 2021-02-09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85181A1 (zh) * 2020-03-20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770808B (zh) * 2021-02-05 2022-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四)
CN115561881A (zh) * 2022-08-29 2023-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556B (zh) 2020-07-31 2021-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2786B2 (ja) * 2006-03-28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789044B (zh) * 2012-08-08 2014-08-20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非球面变焦距光刻物镜系统
CN102998779B (zh) * 2012-08-08 2015-11-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变焦距光刻物镜系统
JP5617884B2 (ja) * 2012-09-11 2014-11-05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撮像装置
CN107193117B (zh) * 2017-07-12 2019-05-31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高分辨率变焦镜头
CN110673315B (zh) * 2019-10-15 2021-07-20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110749987B (zh) * 2019-10-23 2021-07-20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110764237B (zh) * 2019-11-27 2021-12-1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212111958U (zh) * 2020-03-20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181A1 (zh) * 2020-03-20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TWI770808B (zh) * 2021-02-05 2022-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四)
US11947090B2 (en) 2021-02-05 2024-04-0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module
CN112995474A (zh) * 2021-02-09 2021-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61881A (zh) * 2022-08-29 2023-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46685A (ko) 2022-11-01
JP2023517388A (ja) 2023-04-25
EP4113186A1 (en) 2023-01-04
EP4113186A4 (en) 2023-08-30
US20230023354A1 (en) 2023-01-26
WO2021185181A1 (zh)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11958U (zh) 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JP622753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25760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ズームレンズ
US9529181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362322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US8896941B2 (en) Image capturing lens,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capturing lens
JP2004177435A (ja) 広角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81367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
JP4090246B2 (ja) 広角レンズ
JP491792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07212636A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11751965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
JP506551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
JP2004264786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1443470A (zh) 内合焦式成像镜头
WO2021169557A1 (zh) 一种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JP2004264585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487052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00292699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
JP477000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215813674U (zh) 一种成像镜头
CN116088154A (zh) 变焦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3919301B2 (ja) リヤーフォーカス式の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345819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4132838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