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9070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09070U
CN212109070U CN202020190550.5U CN202020190550U CN212109070U CN 212109070 U CN212109070 U CN 212109070U CN 202020190550 U CN202020190550 U CN 202020190550U CN 212109070 U CN212109070 U CN 212109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holes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905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文建
王冠军
梁新宇
马文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905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09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09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09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热器。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及转接件,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转接件至少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均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板轴向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开设沿所述第二板的轴向排列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一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板的第一通孔内及所述第三板的第一通孔内。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减少折弯半径,减少无翅区,增加产品性能,且结构简单,利于加工。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换热器作为制冷四大部件中的重要部件,起到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作用。在有些换热器中,为了解决出风温度不均的问题,介质进口与出口设置在同侧。
在现有的技术中,当介质的进出口需要在同一侧时,往往直接将换热管折弯,可行性低,且折弯的半径较大,折弯部分的换热管无法安装翅片换热,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及转接件,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转接件至少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均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板轴向排列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开设沿所述第二板的轴向排列的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一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板的第一通孔内和所述第三板的第一通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转接件起到连接及支撑的作用,并且所述转接件可避免直接折弯造成工艺困难,折弯处容易生产裂缝,且可减少折弯半径,减少无翅区,增加产品性能;转接件包括三块板,结构简单,利于加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及所述第三板依次叠加,且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板的两侧面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及所述第三板贴合设置,可减少无翅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流通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在介质进入第一板的第一通孔内后,进入空间较大的第二通孔内,介质重新分配,均匀地进入第三板的第一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相对所述转接件的轴向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倾斜,利于第一换热管组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折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相对所述转接件的轴向倾斜0°~45°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侧面具有翻边,所述翻边能够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沿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板的厚度大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翻边的厚度之和。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板的厚度大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翻边的厚度之和,以使所述翻边能够完全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可避免所述第一板上的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板上的第一通孔相互干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件及第三换热管组,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多排换热器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避免换热管直接折弯而造成无翅区增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贴合的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板轴向排列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三通孔、所述凹槽及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形成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三通孔均至少包括第一列及第二列,所述第一列与所述第二列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列及所述第二列中的通孔相互间隔并均匀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所有通孔均间隔设置,避免各个所述换热管的介质相互混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列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不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有些双排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组及第二换热管组中的两列换热管的宽度不同,以增加换热面接,则两列所述通孔的宽度也需要设置为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与所述第二列中的通孔的个数不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有些双排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组及第二换热管组中的两列换热管的个数不同,以增加换热面接,则所述第一列与第二列的通孔的个数也需要设置为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转接件连接不同的换热管组,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用于连接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板上的第二通孔用于使介质重新分配,所述转接件可避免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直接折弯,造成工艺困难,且增加无翅区,所述转接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排换热器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排换热器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排换热器折弯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排换热器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爆炸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爆炸图二。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换热器;10、第一集流管;11、进流口;20、第二集流管;21、出流口;30、翅片;40、边板;50、换热管;51、第一换热管组;52、第二换热管组;53、第三换热管组;54、第四换热管组;60、转接件;61、第一板;611、第一通孔;6111、第一列;6112、第二列;612、翻边;62、第二板;621、第二通孔;63、第三板;70、连接件;71、第一连接板;711、第三通孔;72、第二连接板;7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应用于空调系统中,用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为微通道换热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还可为翅片式或者其他类型换热器。
请参见图1及图3,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及多根换热管50,换热管5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与第二集流管20连接。
具体地,第一集流管10及第二集流管20上均开设有多层沿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排列的扁管槽(图未标注),多根换热管50的一端分别插于多层扁管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集流管10的一端设有进流口11,第二集流管20的一端设有出流口21,介质自进流口11流入换热管50,在换热管50内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再进入第二集流管20,从出流口21流出。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翅片30,换热管50及翅片30沿着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层叠式排布,翅片30设于各根换热管50之间,与换热管50依此交替设置,帮助换热管50内的介质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换热器100还包括边板40,边板40设于最上层及/或最下层的翅片30的侧面,用于保护翅片30,以免受外力挤压而变形。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及图2,换热器100为单排换热器100,即,沿着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换热管50为一列。多根换热管50可以至少分为第一换热管组51及第二换热管组52,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槽内,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槽内。
换热器100还包括转接件60,转接件60用于连接第一换热管组51及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
请参见图5及图6,转接件60至少包括第一板61、第二板62及第三板63,第一板61及第三板63位于第二板62的两侧。第一板61及第三板63均开设有多个沿第一板61的轴向(第一板6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通孔611,第二板62开设有沿第二板62的轴向排列的第二通孔621,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的换热管50的一端穿设于第一板61的第一通孔611内,第二换热管组51的换热管50穿设于第三板63的第一通孔611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组51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52通过所述转接件60连接,转接件60起到连接及支撑的作用,且当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换热管50及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需要折弯时,利用转接件60连接可避免换热管50直接折弯造成工艺困难,且直接折弯时折弯处容易产生裂缝,设置转接件60可减少折弯半径,减少无翅区,增加产品性能,且转接件60包括三块板,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需要解释的是,无翅区指的是各根换热管50之间无法设置翅片30的区域。
具体地,第一板61、第二板62及第三板63依次叠加,且第一板61及第三板63朝向第二板62的侧面分别与第二板62的两侧面贴合,第一板61、第二板62及第三板63贴合设置,能够减少无翅区,增强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板61的第一通孔611及第三板63的第一通孔611朝向第二板62的侧面具有翻边612,翻边612能够增加换热管50的焊接面接,翻边612能够容置于第二通孔621内,且沿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的长度方向,第二板62的厚度大于位于其两侧的翻边612的厚度之和,以使翻边612能够完全容置于第二通孔621内,且第一板61上的翻边612与第三板63上的翻边612间隔设置,避免第二通孔621内的翻边612相互干涉。
第一换热管组51与第二换热管组52通过转接件60连接后,对第一换热管组51与第二换热管组52进行折弯,以使第一换热管组51与第二换热管组52形成夹角,夹角的范围为0°~180°,可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折弯角度。在连接之前,预先对于与转接件60连接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进行扭转,扭转的角度为0°~90°,再与转接件60连接,如此设置,便于第一换热管组51与第二换热管组52的折弯。
第一通孔611及第二通孔621相对转接件60的轴向倾斜设置,方便连接于第一板61及第三板63处的换热管50折弯,并且采用斜冲孔的方式加工第一通孔611及第二通孔621,加工方便。
优选地,第一通孔611及第二通孔621相对转接件60的轴向倾斜0°~45°设置。
在工作过程中,介质自进流口11进入第一集流管10内,流入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各根换热管50的微通道内,再从第一板61的第一通孔611进入第二板62的第二通孔621内,介质在第二通孔621内混合后,进而进入第三板63的第一通孔611内,重新分配进入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各根换热管50的微通道内,最后进入第二集流管20,经出流口21流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请参见图3及图4,换热器100为多排换热器100,即,沿着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换热管50至少为两列。
多根换热管50还具有第三换热管组53及第四换热管组54,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槽内,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槽内。
请参见图7,换热器100还包括连接件70,连接件70设于第三换热管组53及第二换热管组52的一端,且远离第一换热管组51及第四换热管组54设置。通过连接件70连接第二换热管组52及第三换热管组53,能够避免换热管50直接折弯而增加无翅区。
具体地,连接件70包括第一连接板71及第二连接板72,第一连接板71与第二连接板72贴合设置,第二连接板72相对第一连接板71远离第一集流管10。第一连接板71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板71轴向排列的第三通孔711,第二连接板72上朝向第一连接板71的侧面开设有凹槽721,第二换热管50组、第一连接板71的第三通孔711、凹槽721及第三换热管组53形成流道。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611、第二通孔621及第三通孔711均至少包括第一列6111及第二列6112,第一列6111与第二列6112间隔设置,且第一列6111及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相互间隔并均匀排布,以防止各根换热管50内的介质相互混合。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换热器100远离第一集流管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板61上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板63上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71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第三换热管组53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71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板63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板61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槽内。
请参见图8,在一实施例中,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不同,以加大换热面积。第一列6111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即,第一列6111中的通孔与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的宽度不相等,以与不同的换热管50相配合。
优选地,第一换热管组51及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小于第三换热管组53及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以使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介质的流通面积增大,减少介质流动阻力的损失。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根据不同设计,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还可小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或者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宽度设置为相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不同,同时,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间的翅片30的高度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间54的翅片30的高度不同,以增加换热面积,则第一列6111中的通孔的数量与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的数量不相等,以与不同数量的换热管50一一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组或51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多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以使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介质的流通面积增大,减少介质流动阻力的损失。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还可少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或者,第一换热管组51或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与第三换热管组53或第四换热管组54中的换热管50的数量设置为相同。
优选地,为了增加第二换热管组52与第三换热管组53中的换热管50与第一连接板71的焊接面积,第三通孔711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72的侧面设置有翻边612,翻边612能够容置于凹槽721内,以使第一连接板71的侧面能够与第二连接板72的侧面贴合。
第三通孔711相对换热管50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即,第二换热管组52与第三换热管组53的换热管50连接于第一连接板71时,无需扭转,也无需折弯。
在工作过程中,介质自进流口11进入第一集流管10内,流入第一换热管组51中的各根换热管50的微通道内,再从第一板61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内进入第二板62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内,介质在第二列6112的通孔内混合后,进而进入第三板63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内重新分配进入第二换热管组52中的各根换热管50的微通道内,然后流入第一连接板71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内;通过第一连接板71的第一列6111的通孔进入第二连接板72的凹槽721,介质在凹槽721内重复混合后,进入第一连接板71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内,从而均匀地分配进入第三换热管组53的各根换热管50的微通道内,再依次流经第三板63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第二板62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及第一板61的第二列6112的通孔,从第四换热管组54的换热管50流出进入第二集流管20,再从出流口21流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51)、第二换热管组(52)及转接件(60),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52)通过所述转接件(60)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60)至少包括第一板(61)、第二板(62)及第三板(63),所述第一板(61)及所述第三板(6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62)的两侧,所述第一板(61)及所述第三板(63)均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板(61)轴向排列的第一通孔(611),所述第二板(62)开设沿所述第二板(62)的轴向排列的第二通孔(621),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52)的一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板(61)的第一通孔(611)内和所述第三板(63)的第一通孔(6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61)、所述第二板(62)及所述第三板(63)依次叠加,且所述第一板(61)及所述第三板(63)朝向所述第二板(62)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板(62)的两侧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1)与所述第二通孔(621)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621)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611)的流通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1)及所述第二通孔(621)相对所述转接件(60)的轴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1)及所述第二通孔(621)相对所述转接件(60)的轴向倾斜0°~45°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1)朝向所述第二板(62)的侧面具有翻边(612),所述翻边(612)能够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621)内,且沿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板(62)的厚度大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翻边(612)的厚度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件(70)及第三换热管组(53),所述连接件(70)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52)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51)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5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70)包括第一连接板(71)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71)贴合的第二连接板(72),且所述第二连接板(72)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50)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71)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连接板(71)轴向排列的第三通孔(711),所述第二连接板(72)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71)的侧面开设有凹槽(721),所述第二换热管组(52)、所述第三通孔(711)、所述凹槽(721)及所述第三换热管组(53)形成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611)、所述第二通孔(621)及所述第三通孔(711)均至少包括第一列(6111)及第二列(6112),所述第一列(6111)与所述第二列(611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列(6111)及所述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相互间隔并均匀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6111)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不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6111)与所述第二列(6112)中的通孔的个数不相等。
CN202020190550.5U 2020-02-20 2020-02-20 换热器 Active CN212109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90550.5U CN212109070U (zh) 2020-02-20 2020-02-20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90550.5U CN212109070U (zh) 2020-02-20 2020-02-20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09070U true CN212109070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1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90550.5U Active CN212109070U (zh) 2020-02-20 2020-02-20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09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78580A1 (en) Multiple tube bank heat exchange unit with manifold assembly
CN104896977A (zh) 一体化一次表面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
EP3370019B1 (en) Heat exchanger
EP2810014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KR102482753B1 (ko) 열 교환기용 열 교환 관, 열 교환기 및 그 조립 방법
US20130299132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for
US20130240177A1 (en) Nested heat exchanger
EP2956728B1 (en) Multiple bank flattened tube heat exchanger
CN210128652U (zh) 多通道换热器及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215114092U (zh) 换热器
CN212109070U (zh) 换热器
CN210862322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US1083054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ple manifold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communication ports
CN216954186U (zh) 一种换热间隔板和用于换热管道中段位置的逆流换热器
CN212778809U (zh) 一种管板复合式微通道换热器
CN211876833U (zh) 换热管、换热器、换热系统、家用电器和车辆
CN210718781U (zh) 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EP3816566A1 (en) Heat transpo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0374705U (zh) 换热组件
CN215639002U (zh) 翅片、热交换器、换热设备和空调器
CN214842599U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KR20190075679A (ko) 쉘앤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용 쉘 및 이를 구비한 쉘앤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CN212157732U (zh) 换热器连接板及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