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5391U -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05391U
CN212105391U CN201922422412.5U CN201922422412U CN212105391U CN 212105391 U CN212105391 U CN 212105391U CN 201922422412 U CN201922422412 U CN 201922422412U CN 212105391 U CN212105391 U CN 212105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main body
pipe
dustproof
kee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224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治国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econd Metallur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econd Metallur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econd Metallur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econd Metallur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224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05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05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05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其中,防尘装置包括:环形的主体、底座、防尘板、收集机构和多个连接件;防尘板设置于主体围设成的环形空间的内部,用于对灰尘进行阻挡;收集机构设置于主体,用于对阻挡的灰尘进行收集;底座设置于主体的底部;各连接件均设置于主体的侧壁。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防尘板对灰尘进行阻挡,再通过收集机构来对灰尘进行收集,有效地避免了灰尘在空中飞扬,起到了防尘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防尘效果,保护了施工的环境,并且,主体上设置连接件便于与其他防尘装置的主体进行连接,通过多个防尘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防尘效果。

Description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尘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建筑施工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灰尘,通常的做法是在施工现场旁搭建挡板将灰尘与外界隔离,防止施工现场的灰尘飘到外界去。然而,现有的建筑施工防尘设备,只是简单的将灰尘进行格挡,所以灰尘仍然飘在空中,仍会造成现场的灰尘飞扬,降低防尘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尘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尘设备对灰尘进行格挡易降低防尘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防尘装置的防尘系统。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尘装置,该装置包括:环形的主体、底座、防尘板、收集机构和多个连接件;其中,防尘板设置于主体围设成的环形空间的内部,用于对灰尘进行阻挡;收集机构设置于主体,用于对阻挡的灰尘进行收集;底座设置于主体的底部;各连接件均设置于主体的侧壁。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收集机构包括:输水管和顶部开口的收集盒;其中,主体的顶部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腔,输水管穿设于主体的侧壁且部分置于容纳腔内,输水管置于容纳腔内的部分且朝向防尘板的一侧至少设置两个雾化喷嘴;主体的顶部朝向防尘板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各开口与各雾化喷嘴一一对应设置;防尘板对应于每个雾化喷嘴处均设置有流动通道,收集盒设置于主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输水管包括:主管和连接管;其中,主管穿设于主体的侧壁且部分置于容纳腔内,连接管置于容纳腔内且与主管相连接,连接管的内径小于主管的内径,各雾化喷嘴均设置于连接管。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防尘板对应于每个雾化喷嘴处均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并列设置且具有预设间距,两个挡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流动通道。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两个挡板在靠近主体顶部处的间距小于两个挡板其余部位处的间距。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收集机构还包括:两个导流板;其中,收集盒设置于主体底部的中间部位且与防尘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两个导流板分别置于收集盒的两侧,每个导流板的第一端均与防尘板相连接且对应于最边侧的流动通道处,每个导流板的第二端均对应于收集盒的顶部处,每个导流板均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处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每个导流板与防尘板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2°~17°。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主体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沿主体的径向贯穿主体,收集盒可抽拉地置于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上述防尘装置中,主体的顶部为槽钢,槽钢的开口端朝向防尘板,槽钢的内部空间形成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防尘板对灰尘进行阻挡,再通过收集机构来对灰尘进行收集,有效地避免了灰尘在空中飞扬,起到了防尘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防尘效果,保护了施工的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尘设备对灰尘进行格挡易降低防尘效果的问题,并且,主体上设置连接件便于与其他防尘装置的主体进行连接,通过多个防尘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防尘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防尘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种防尘装置;其中,任意相邻两个防尘装置中各连接件对应设置,并且,任意相邻两个防尘装置之间均通过对应的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由于防尘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防尘装置的防尘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装置中,输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防尘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该防尘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防尘装置包括:主体1、底座2、防尘板3、收集机构和多个连接件4。其中,主体1呈环形,主体1的内部围设成一个环形空间,也就是说,由于主体1呈环形,所以主体1的中间部位为开口,该开口处形成了环形空间。具体地,主体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状,或者正方体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实施时,主体1的侧壁可以开设有开孔,以减轻主体1的重量。
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以对主体1进行支撑。具体地,底座2可以为整体的板状体,也可以为两块间隔地设置的板状体,本实施例对于底座2的结构不做任何限制。
防尘板3设置于主体1围设成的环形空间的内部,防尘板3用于对灰尘进行阻挡。具体地,防尘板3与主体1的侧壁可以通过支撑件连接,该连接可以为焊接连接。
收集机构设置于主体1,收集机构用于对防尘板3阻挡的灰尘进行收集。
各连接件4均设置于主体1的侧壁,具体地,主体1左右两侧的侧壁均设置连接件4,以使两个防尘装置相连接时可以通过连接件4进行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防尘板3对灰尘进行阻挡,再通过收集机构来对灰尘进行收集,有效地避免了灰尘在空中飞扬,起到了防尘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防尘效果,保护了施工的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防尘设备对灰尘进行格挡易降低防尘效果的问题,并且,主体1上设置连接件4便于与其他防尘装置的主体1进行连接,通过多个防尘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防尘效果。
继续参见图1和图2,上述实施例中,收集机构可以包括:输水管5和收集盒6。其中,主体1的顶部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腔,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为长方体状,则主体1的顶部指的是环形空间的顶部,该主体1的顶部可以为钢管,该钢管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四边形,钢管的内部中空形成了容纳腔。
输水管5穿设于主体1的侧壁,并且,输水管5部分置于容纳腔内。具体地,输水管5穿设于主体1靠近顶部处的侧壁,输水管5部分置于容纳腔内,并且,部分置于主体1的外部。输水管5置于主体1外部的部分用于接收喷淋水。
输水管5置于容纳腔内的部分并且朝向防尘板3的一侧设置有雾化喷嘴7。该雾化喷嘴7可以为至少两个,各雾化喷嘴7可以沿输水管5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个雾化喷嘴7均用于将输水管5内流动的喷淋水以雾化的形式喷出。
主体1的顶部朝向防尘板3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开口的数量与雾化喷嘴7的数量相同,并且,各开口与容纳腔内输水管5的各雾化喷嘴7一一对应设置,则每个开口处均对应一个雾化喷嘴7,每个雾化喷嘴7喷出的雾化喷淋水通过对应的开口喷出。
防尘板3对应于每个雾化喷嘴7处均设置有流动通道8,则流动通道8为至少两个,流动通道8的数量与雾化喷嘴7的数量相同,各流动通道8与各雾化喷嘴7和各开口均一一对应,则每个流动通道8均用于接收对应的雾化喷嘴7喷出的雾化喷淋水,并使得雾化喷淋水沿流动通道8流动。每个流动通道8中的雾化喷淋水在流动过程中,空中飘扬的灰尘会与雾化喷淋水相接触,则灰尘会跟随雾化喷淋水一起沿流动通道8流动。
优选的,主体1的顶部为槽钢,槽钢的开口端朝向防尘板3,槽钢的内部空间形成容纳腔,这样一来,无需在主体1的顶部开设开口,只需输水管5的各雾化喷嘴7与防尘板的各流动通道8相对应即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收集盒6的顶部为开口端,收集盒6设置于主体1的底部,并且,收集盒6与各流动通道8均对应,收集盒6用于收集各流动通道8中流出的携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输水管5向防尘板3的各流动通道8中输送雾化喷淋水,则雾化喷淋水在流动过程中会与灰尘相接触,使得灰尘附着在流动通道8上,进而跟随雾化喷淋水一起沿流动通道8流动至收集盒6内进行收集,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对飘扬在空中的灰尘进行拦截吸附和收集,有效地进行防尘,提高了防尘效果,并且结合防尘板3对灰尘的阻挡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了施工环境。并且,雾化喷嘴7的设置使得喷淋水呈雾化状态,保证了喷淋水能够沿流动通道8流动,避免喷淋水直接喷射而无法有效地携带灰尘。
参见图2和图3,上述实施例中,输水管5可以包括:主管51和连接管52。其中,主管51穿设主体1靠近顶部的侧壁,并且,主管51部分置于容纳腔内,部分置于主体1的外部,主管51置于主体1外的部分用于接收喷淋水。主管51置于容纳腔内的部分与连接管52相连接,连接管52整体置于容纳腔内。各雾化喷嘴7沿连接管52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连接管52,并且,各雾化喷嘴7在连接管52上均匀分布。连接管52的内径小于主管51的内径,使得进入连接管52处的喷淋水的压力增加,便于喷淋水的喷淋。
具体实施时,主管51置于容纳腔内的部分与连接管5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变径件,该变径件不仅能够实现主管51与连接管52的连接,并且,变径件的外径大于主管51的外径,使得变径件能够对主管51起到限制作用,避免主管51位置的移动。为了保证变径件的稳定,该变径件可以与主体1的侧壁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连接管52的内径小于主管51的内径,则喷淋水在由主管51向连接管52内输送时,喷淋水的压力会因连接管52内径的变化而增大,便于喷淋水的喷淋,并能保证喷淋水在该压力下稳定地沿流动通道8流动。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防尘板3对应于每个雾化喷嘴7处均设置有两个挡板9,两个挡板9并列设置,并且,两个挡板9之间具有预设间距,该预设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两个挡板9与防尘板3之间的空间形成了流动通道8。
优选的,两个挡板9靠近对应的雾化喷嘴7处设置有缓冲板,缓冲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雾化喷嘴7喷射出的喷淋水先穿设缓冲板上的各通孔再输送至两个挡板9之间,缓冲板起到了对喷淋水进行阻挡的作用,使得喷淋水缓慢通过各通孔流入流动通道8中,保证喷淋水沿流动通道8展开,覆盖整个流动通道8,能够更好地吸附灰尘。
优选的,两个挡板9在靠近主体1顶部处的间距小于两个挡板9其余部位处的间距,具体地,两个挡板9整体呈平直状态,但是,两个挡板9在靠近主体1顶部处向内收缩,使得两个挡板9在靠近主体1顶部处的间距较小。也就是说,每个流动通道8在靠近主体1的顶部处的横向距离小于其余部位处的横向距离,其中,横向指的是与主体1的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这样,雾化喷淋水在靠近主体1顶部处能够沿流动通道8顺展开,从而覆盖整个流动通道8,增大了流动通道8的吸附面积,能够最大程度地吸附漂浮的灰尘,使得灰尘跟随雾化喷淋水一起向收集盒6处流动,提高了灰尘的收集效率,保证了防尘效果。
更为优选的,参见图1和图2,两个挡板9在靠近主体1顶部处与其余部位处倾斜设置,以实现平滑过渡,保证雾化喷淋水的稳定喷射。
参见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收集机构还可以包括:两个导流板10。其中,收集盒6设置于主体1底部的中间部位,并且,防尘板3朝向主体1底部的一面与收集盒6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优选的,收集盒6与主体1的底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更为优选的,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沿主体1的径向(图1所示的垂直于纸面向里的方向)贯穿主体1,收集盒6可抽拉地置于容置槽内。具体地,该容置槽置于主体1底部的中间位置处,主体1的径向与主体1底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收集盒6可由主体1的底部处沿垂直于主体1的方向(图1所示的垂直于纸面向里的方向)抽出或者放置于容置槽内。这样一来,收集盒6可以抽出,便于将收集的灰尘和雾化喷淋水进行集中处理。
两个导流板10分别置于收集盒6的两侧,优选的,两个导流板10对称设置于收集盒6的两侧。每个导流板10的第一端均与防尘板3相连接,并且,每个导流板10均对应于最边侧的流动通道8处,每个导流板10的第二端均对应于收集盒6的顶部处。具体地,防尘板3具有两个最边侧的流动通道8,其中一个流动通道8置于最左侧(相对于图2而言),另一个流动通道8置于最右侧(相对于图2而言),两个导流板10的第一端分别与最左侧的流动通道和最右侧的流动通道一一对应,每个导流板10的第二端均置于收集盒6的顶部处,则每个导流板10均用于对各流动通道8中携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进行导向,以使携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由收集盒6的顶部输送至收集盒6内。
每个导流板10均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处倾斜设置,并且,是由第一端至第二端处向下倾斜,则每个导流板10的第一端且对应于最边侧的流动通道8处的位置较高,而每个导流板10的第二端处的位置较低,以保证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能够稳定地输送至收集盒6内。
每个导流板10的倾斜程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优选的,每个导流板10与防尘板3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2°~17°,更为优选的,为15°。其中,防尘板3的底面为防尘板3朝向主体1底部的一面。
具体实施时,主体1的底部可以为槽钢,槽钢的开口端朝向防尘板3,容置槽开设于槽钢的封闭端,并在槽钢的封闭端的侧壁和其中一个翼缘上且对应于容置槽处开设有开孔,收集盒6从开孔处置于容置槽内,也可从该开孔处抽出。两个导流板10置于槽钢的两个翼缘之间且位于槽钢的封闭端的上部,两个导流板10的侧壁可以与槽钢的翼缘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导流板10,能够对防尘板3上各流动通道8内携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进行导向,便于收集盒6的收集,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结合图1至图3对防尘装置的使用过程进行介绍:将主体1放置于施工现场旁,底座2与地面进行固定。向主管51内输送喷淋水,喷淋水进入连接管52内再由各雾化喷嘴呈喷雾状喷出,喷出的雾化喷淋水沿防尘板3的各流动通道8流动。由于各流动通道8靠近主体1顶部处的横向距离较窄,则雾化喷淋水能够沿流动通道8顺展开,从而覆盖整个流动通道8,飘扬在空中的灰尘在与流动通道8接触时会附着在流动通道8上,并在雾化喷淋水的带动下流动至流动通道8的底部,进而掉落至导流板10上,经过导流板10的导向,使得携带有灰尘的雾化喷淋水输送至收集盒6内,实现了对灰尘的收集,有效地进行防尘。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防尘板3对灰尘进行阻挡,再通过收集机构来对灰尘进行收集,有效地避免了灰尘在空中飞扬,起到了防尘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防尘效果,保护了施工的环境,并且,主体1上设置连接件4便于与其他防尘装置的主体1进行连接,通过多个防尘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防尘效果。
防尘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防尘系统,该防尘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种防尘装置。其中,任意相邻两个防尘装置中的各连接件4对应设置,具体地,相邻两个防尘装置中的各连接件4的数量和位置均相对应。任意相邻两个防尘装置之间均通过对应的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各防尘装置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其中,防尘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时,每个连接件4均可以为钢板,其上开设有穿设孔,则两个防尘装置可以通过螺栓穿设对应的两个连接件4的穿设孔后与螺母相螺接,以实现相邻两个防尘装置的可拆卸连接。
由于防尘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防尘装置的防尘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防尘装置及具有该防尘装置的防尘系统的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的主体(1)、底座(2)、防尘板(3)、收集机构和多个连接件(4);其中,
所述防尘板(3)设置于所述主体(1)围设成的环形空间的内部,用于对灰尘进行阻挡;
所述收集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1),用于对阻挡的灰尘进行收集;
所述底座(2)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
各所述连接件(4)均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包括:输水管(5)和顶部开口的收集盒(6);其中,
所述主体(1)的顶部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腔,所述输水管(5)穿设于所述主体(1)的侧壁且部分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输水管(5)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部分且朝向所述防尘板(3)的一侧至少设置两个雾化喷嘴(7);
所述主体(1)的顶部朝向所述防尘板(3)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各所述开口与各所述雾化喷嘴(7)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防尘板(3)对应于每个所述雾化喷嘴(7)处均设置有流动通道(8),所述收集盒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5)包括:主管(51)和连接管(52);其中,
所述主管(51)穿设于所述主体(1)的侧壁且部分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管(52)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主管(51)相连接,所述连接管(52)的内径小于所述主管(51)的内径,各所述雾化喷嘴(7)均设置于所述连接管(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板(3)对应于每个所述雾化喷嘴(7)处均设置有两个挡板(9),两个所述挡板(9)并列设置且具有预设间距,两个所述挡板(9)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流动通道(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板(9)在靠近所述主体(1)顶部处的间距小于两个所述挡板(9)其余部位处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还包括:两个导流板(10);其中,
所述收集盒(6)设置于所述主体(1)底部的中间部位且与所述防尘板(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两个所述导流板(10)分别置于所述收集盒(6)的两侧,每个所述导流板(10)的第一端均与所述防尘板(3)相连接且对应于最边侧的流动通道(8)处,每个所述导流板(10)的第二端均对应于所述收集盒(6)的顶部处,每个所述导流板(10)均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处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板(10)与所述防尘板(3)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2°~17°。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所述主体(1)的径向贯穿所述主体(1),所述收集盒(6)可抽拉地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顶部为槽钢,所述槽钢的开口端朝向所述防尘板(3),所述槽钢的内部空间形成所述容纳腔。
10.一种防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防尘装置;其中,
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防尘装置中各连接件(4)对应设置,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防尘装置之间均通过对应的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
CN201922422412.5U 2019-12-29 2019-12-29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Active CN212105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2412.5U CN212105391U (zh) 2019-12-29 2019-12-29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22412.5U CN212105391U (zh) 2019-12-29 2019-12-29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05391U true CN212105391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2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22412.5U Active CN212105391U (zh) 2019-12-29 2019-12-29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05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6908B2 (en) Counter flow type of cooling tower
CN102908844B (zh) 过滤装置
KR101760238B1 (ko) 가습 겸용 공기 정화 장치
CN212105391U (zh) 防尘装置及防尘系统
CN108905580B (zh) 一种配置屋脊式托盘的湿法脱硫塔
CN20923758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WO2021212564A1 (zh) 空气净化装置、空调内机、空调器及新风系统
CN211513897U (zh) 一种广角除尘雾炮
CN205892222U (zh) 无动力除尘系统
US9410710B2 (en) Purified air discharge device
CN210189351U (zh) 一种实木打磨除尘设备
CN106969461B (zh) 一种上加水超声波加湿器
CN216332794U (zh) 飞机加湿装置
WO2021040448A1 (ko) 초미세먼지 및 미세먼지 저감장치
CN212915004U (zh) 一种金属粉尘分离装置
CN111672233A (zh) 一种油漆机水帘装置
CN211358300U (zh) 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系统
CN220552038U (zh) 一种建筑通风结构
CN214764312U (zh) 一种混凝土骨料仓的水幕式喷淋装置
WO2022195808A1 (ja) 集塵装置
CN211563387U (zh) 雾化装置、雾化系统和移动设备
JP7464369B2 (ja) 集塵装置
CN221182162U (zh) 一种扬尘处理用降尘装置
CN114887410B (zh) 一种过滤器及粉尘捕捉系统
CN218944672U (zh) 一种除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