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1407U -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1407U
CN212051407U CN202020509125.8U CN202020509125U CN212051407U CN 212051407 U CN212051407 U CN 212051407U CN 202020509125 U CN202020509125 U CN 202020509125U CN 212051407 U CN212051407 U CN 212051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loop
handle
groove
side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091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荃生
张庆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05091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1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1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1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环杆的一端连接在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菌液稀释浅槽横跨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以及第一侧壁与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第二侧壁与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第一侧壁与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通过扩大接种环与培养基接触的面积,减小压强,同时又不影响划线分离菌种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技能操作用具,具体为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背景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平板划线接种法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操作技术。实验过程中,除了学生要熟练基本的操作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用的器材熟记实验方法里的注意事项及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平板培养基接种操作要做到“无菌操作”。操作中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无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记住实验方法。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学生完成操作技术学习和训练后,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检验人员。
微生物实验课则是对微生物学这一理论课程最有力的深化和补充,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基础,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相信未来从事微生物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有一个使用成本低且上手程度更高的接种环,一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微生物的兴趣,第二也是进阶跨越的良好基础。
同时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培养基种类里面也有不小的份额,例如AHM培养基、RS培养基等,若拓宽了该领域的门槛,将来培养基厂商可以更好的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去设计更好的微生物培养皿,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经常要用到接种环,在手柄前端用镍铬丝卷绕成环形是我们制作的一种简易接种环。镍铬丝具有韧性高,易曲折的金属特点,所以被选为接种环的前端,然而因为镍铬丝直径小,接触物体表面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大,所以在划线过程中,稍稍不注意就会划破平板,导致整个平板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通过扩大接种环与培养基接触的面积,减小压强,同时又不影响划线分离菌种的作用;增加了棒体的粗度,给与更好更舒适的握持体验。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
所述环圈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且两个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
所述环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横跨所述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
所述环圈的两端面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
进一步的,所述环杆的一端与所述环圈一侧外径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所述环杆的直径以及与环圈厚度为5mm。
进一步的,在所述手柄上前后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椭圆形浅槽,椭圆形浅槽的边缘到底部中央深度逐渐递增。
进一步的,在周向方向上两个椭圆形浅槽与所述手柄轴线的连线夹角为呈90°。
进一步的,椭圆形浅槽的长度为10mm,底部中央最深处为1.9mm。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长宽分别为110mm、10mm,且所述环圈的中心距离所述手柄末端为145mm。
对于脆性和半固体培养基来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和圆滑的角度,减少了培养基因为发力不当造成的平板划破的现象。节省实验成本,式划线更方便快捷。提高操作员划线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例如平板培养基划破后导致整个培养基报废等。使得平板划线结果又快又好又标准,同时对于特定培养基有更好的接受度,便于厂家设计更多具备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整体立体图;
图2-3为接种环头部环圈的示意图;
图4-6为接种环的关键参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如图1所示,所述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10、环圈30以及设置在手柄10和环圈30之间并用于将其连接在一起的环杆20,
所述环圈30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33且两个端面32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32;
所述环杆2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30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30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30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30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31,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横跨所述环圈30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30端面32的两个第一侧壁310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30端面32的两个第二侧壁320,所述第一侧壁310和所述第二侧壁32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310与所述环圈30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320与所述环圈30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310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330之间相互垂直;
所述环圈30的两端面32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30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33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
可选的,第一侧壁310与环圈30的外径面之间由半径0.5的弧边平滑过渡,如图5。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杆20的一端与所述环圈30一侧外径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所述环杆的直径以及与环圈厚度为5mm。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柄10上前后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人体工学的椭圆形浅槽11,椭圆形浅槽11的边缘到底部中央深度逐渐递增。可选的,在周向方向上两个椭圆形浅槽11与所述手柄10轴线的连线夹角为呈90°。椭圆形浅槽11优选长度为10mm,底部中央最深处为1.9mm。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0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10mm、10mm,且所述环圈30的中心距离所述手柄10末端为145mm,如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种环,针对传统接种环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增大了受力面积,并在倒角处作光滑处理,减小划伤可能,同时中间留有凹槽,便于携带菌液进行逐步的划线和稀释。同时整个柄身采取的是一体化的玻璃材质,减少了细菌污染的概率,避免死角残留细菌的可能,同时棒身短巧,便于携带和保存。手柄10由圆柱组成,直径比传统接种环更大,然而长度是更短的,增加了握持时的舒适度,同时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在笔杆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人性化的添加了两个椭圆形浅槽11,便于放置手指和起固定作用,同时还能减少长时间划线所带来的疲劳感。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种环操作过程如下:
步骤一:
1)无菌室缓冲间内完成更衣程序,进入无菌室工作间,提前30min开启生物安全柜层流。
2)准备实验用品: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特定培养基、处于生长对数期的1代菌种。
3)用75%乙醇消毒手部。
4)用75%乙醇消毒工作台面。
5)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火焰周围是无菌区域,无菌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离火焰越远,菌种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步骤二:
1)取菌:右手执笔式握住接种环,于酒精灯外焰烧灼环端及可能接触培养器皿部位,接种环冷却后,左手打开有待传代菌种的平皿(注意平皿盖打开角度不宜太大),先使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试探温度,使其冷却,沾取菌种适量,注意此时带菌的接种环不可通过火焰。
2)划线:左手持培养基,培养基边缘缓缓过火灭菌2~3次,用右手小指和手掌打开培养皿盖。火焰旁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斜面试管,从斜面培养基的底部向上做“Z”字形来回密集划线,切勿划破培养基。
3)在划线过程中,只有第一次划线前取菌液,从第二次划线开始,每次划线的菌种均来自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因为第一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次划线的末端,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4)用左手大拇指与中指旋转平板约60°,烧灼接种环灭菌,待冷却后,进行第二次划线,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三、第四或第五次划线,每次划线与前次划线重叠2一3条。
5)划线完毕,烧灼接种环灭菌,合上皿盖,并在皿底记录标本名称、接种日期,将平皿倒置放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
所述环圈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且两个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
所述环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横跨所述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
所述环圈的两端面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杆的一端与所述环圈一侧外径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所述环杆的直径以及与环圈厚度为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上前后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椭圆形浅槽,椭圆形浅槽的边缘到底部中央深度逐渐递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在周向方向上两个椭圆形浅槽与所述手柄轴线的连线夹角为呈9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椭圆形浅槽的长度为10mm,底部中央最深处为1.9mm。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长宽分别为110mm、10mm,且所述环圈的中心距离所述手柄末端为145mm。
CN202020509125.8U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Active CN212051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9125.8U CN212051407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9125.8U CN212051407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1407U true CN212051407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41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09125.8U Active CN212051407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1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51407U (zh)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CN202438340U (zh) 生物教学实验台
CN212375257U (zh) 一种超净工作台联合装置
CN202860557U (zh) 微生物接种操作台
CN204700774U (zh) 一种镊子
US3474003A (en) Combination sample-culture bottle for bacteriological tests
CN201501859U (zh) 能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的真菌小培养装置
CN204474670U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基装置
CN210506339U (zh) 一种便于无菌转移操作的微生物培养皿
CN204298404U (zh) 一种多功能菌种接种环
CN202621205U (zh) 一种无菌操作接种工具的摆放装置
CN206899043U (zh) 一种玉米组织培养用镊子
CN202610233U (zh) 微生物平板打孔器
CN204863546U (zh) 一种虾固定解剖台
CN206927886U (zh) 一种无菌采样装置
CN207047253U (zh) 一种真皮成纤维样细胞的培养设备
CN205387572U (zh) 一种基于三轴移动的细菌分离接种机
CN201727584U (zh) 医用无菌持物钳筒
CN218146679U (zh) 一种非均一性标本接种器
CN112005813A (zh) 一种液体菌种生产工艺及纯度检测方法
CN215828768U (zh) 一种丝状真菌菌落取样夹
CN214991530U (zh) 一种微生物菌种培育装置
CN214694160U (zh) 用于微生物生化鉴定的试管
CN219239658U (zh) 一种对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的检测装置
CN208776711U (zh) 一种教学用平板划线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