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29636U -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29636U CN212029636U CN201922058674.8U CN201922058674U CN212029636U CN 212029636 U CN212029636 U CN 212029636U CN 201922058674 U CN201922058674 U CN 201922058674U CN 212029636 U CN212029636 U CN 2120296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eat dissipation
- integrated
- heat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其中,该集成灶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散热风扇的下侧,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的腔体内;第一板状件包括闸刀,第二板状件包括至少两个隔风板,且任意两个隔风板相对设置形成容腔;第一板状件设置在容腔内,形成散热通道。本公开中第一板状件可以向下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形成可以隔绝热气的集成灶散热结构,且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以插入的方式设置,可以实现二者之间软连接,不需要紧固连接及密封,方便二者快速装配拆卸,也间接简化了结构,可以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机、燃气灶、电磁率、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具有油烟吸净率高、节能环保、超静音及显示直观等特点,节省了空间、费用以及人力操作程序。
在使用过程中,集成灶的部件(例如电磁炉等)会产生热量并传导至灶内,此时需要利用集成灶内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由于集成灶为一体式结构,大功率的电磁炉嵌入集成灶后,散热通道结构复杂,散热效果不佳,易导致灶内部温度过高而损坏集成灶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能够高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
所述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散热风扇的下侧,所述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的腔体内;所述第一板状件包括闸刀,所述第二板状件包括至少两个隔风板,且任意两个所述隔风板相对设置形成容腔;
所述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所述容腔内,形成散热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闸刀设置在所述容腔的中截面的一侧,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中截面的另一侧;
所述中截面为位于所述容腔中间位置、且与所述闸刀平行的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闸刀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闸刀插接在所述容腔内,形成所述散热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风板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导向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状件还包括侧板和底板;
所述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隔风板用于形成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成灶,包括:热源部、集成灶箱体和上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
所述热源部包括散热风扇和发热源,所述发热源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侧;
所述集成灶箱体内设有用于散热的腔体,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的第二板状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和所述腔体的侧壁形成散热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集成灶包括多个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且所述热源部包括与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数量相一致的多个发热源;
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与所述腔体侧壁形成独立的散热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源部还包括机芯盒;
所述机芯盒的侧边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腔体侧壁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相连通的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热源设有外壳;
所述散热风扇嵌入在所述外壳上,用于向所述外壳外部排风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源部还包括进风风扇;
所述进风风扇嵌入在所述外壳上,用于向所述外壳内部吹风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风扇旋转设置,用于调节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面的倾斜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第一板状件可以向下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形成可以隔绝热气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第一板状件可以切断热气下沉并回流至发热源的流动线路,有效防止热气回流,保证散热效果。且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以插入的方式设置,可以实现二者之间软连接,不需要紧固连接及密封,方便二者快速装配拆卸,也间接简化了结构,可以节约成本,同时有效搭建了散热通道,实现高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散热结构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散热结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发热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发热源去除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发热源的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主视结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去除面板后的俯视结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图4中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第二板状件安装至集成灶箱体内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热源部安装至集成灶箱体内时的装配示意图。
图标:
110-闸刀、111-开口、120-隔风板、121-导向面、130-侧板、140-底板、10-集成灶散热结构、20-散热风扇、21-安装位置、30-发热源、31-第一发热源、32-第二发热源、33-外壳、34-机芯盒、341-机芯盒风机、35-面板、36-进风风扇、40-集成灶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参见图1所示,包括: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散热风扇20的下侧,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的腔体内。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板状件包括闸刀110,第二板状件包括至少两个隔风板120,且任意两个隔风板120相对设置形成容腔;该第一板状件设置在容腔内,从而形成散热通道。图1中以第二板状件包括两个隔风板120为例说明,该第一板状件的闸刀110即设置在两个隔风板120所形成的容腔内,闸刀110和两个隔风板120可以形成闸门结构。
其中,如图1所示,隔风板120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导向面121,用于引导闸刀110插入至容腔内。该导向面121具体朝向远离闸刀110的方向,使得闸刀110在插入至隔风板120形成的容腔中时,该导向面121可以对闸刀110起到导向作用,方便闸刀110准确插入容腔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为可分离的两个部件,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向下插入的方式可以将第一板状件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实现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之间的软连接,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使用过程中,如图2所示,发热源30会产生热气,在散热风扇20的作用下,将热气引流至由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隔离出来的通道内,即图2中散热风扇20右侧部分的通道,且图1和图2中的路径A表示热气的流动路径。基于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热气流经散热风扇20排出后会朝向上方流动,路径A的流动方向可参见图2所示。同理,散热风扇20排出的热气不太可能会经过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后再绕回至发热源30,即热气基本不会沿着图2中的虚线a方向流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热气回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第一板状件可以向下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形成可以隔绝热气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第一板状件可以切断热气下沉并回流至发热源的流动线路,可以阻止热气回流,保证散热效果。且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以插入的方式设置,可以实现二者之间软连接,不需要紧固连接及密封,方便二者快速装配拆卸,也间接简化了结构,可以节约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集成灶散热结构用于形成能够散去散热风扇20所排出的热气的通道,即散热通道。第一板状件的闸刀110与散热风扇20之间设有一定间距,以保证散热效果。具体的,以容腔的中截面为基准,该闸刀110设置在容腔的中截面的一侧,散热风扇20的安装位置21设置在中截面的另一侧;其中,该中截面为位于容腔中间位置、且与闸刀110平行的面。
本实施例中,该中截面位于两个隔风板120之间的中间位置,图2中以OM表示该中截面,该中截面可以将容腔分为两个容腔区;闸刀110设置在中截面的一侧,散热风扇20的安装位置21设置在中截面的另一侧,可以使得闸刀110和散热风扇20设置在不同的容腔区,即散热风扇20所在位置与该闸刀110所在位置不重合,使得闸刀110与容腔形成的压力层可以更有效地阻挡散热风扇20吹出的热风,散热效果较好。
此外,由于闸刀110设置在容腔内的一侧,使得闸刀110与隔风板120的距离较小,即二者之间的缝隙较小,可以进一步避免散热通道内的热气回流;
图2中以闸刀110靠近右侧的隔风板120为例说明。可选的,该闸刀110可以贴紧右侧的隔风板120。
该第一板状件的正面朝向的隔风板120与第一板状件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值;其中,第一板状件的正面和散热风扇20的出风侧朝向同一通道。本实施例中,该集成灶散热结构用于形成能够散去散热风扇20所排出的热气的通道,即散热通道。可选的,参见图1所示,该第二板状件还包括侧板130和底板140;侧板130、底板140和隔风板120用于形成该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板状件具有正面和背面,即闸刀110具有正面和背面,本实施例中朝向该散热通道的一面作为闸刀110的正面,即闸刀110的正面用于围成该散热通道;图2中闸刀110的右侧面即为正面。同时,闸刀110设置在由两个隔风板120形成的容腔内,即闸刀110的正面朝向一个隔风板120(图2中右侧的隔风板120),闸刀110的背面朝向另一个隔风板120(图2中左侧的隔风板120);本实施例中将闸刀110与其正面的隔风板120之间的距离限制在预设距离值之内,即闸刀110与图2中右侧的隔风板120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减小闸刀110与隔风板120之间的缝隙,进一步避免散热通道内的热气回流。其中,该预设距离值可以为1cm、0.5cm、0.1cm等,具体可基于实际情况而定;可选的,该闸刀110可以贴紧右侧的隔风板120。可选的,参见图3所示,闸刀110底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开口111,该闸刀110插接在容腔内,形成散热通道。此时,该开口111抵接至容腔的底侧,从而与该容腔的底部相连接;图3中由于存在隔风板120,以虚线示意性表示开口111的位置,且图3中以包含两个开口111为例说明。此外,该开口1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图3中以开口111为半圆形形状为例示出。
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0所吹出的热风可能不是朝向中间位置,或者该散热风扇20可以左右摆动扫风。当散热风扇20朝向图3中右侧吹出热风时,
图3中右侧开口111的回流风压变大,但是由于右侧开口111的高度和前侧的隔风板120(即图2中偏右侧的隔风板120)的设置,热风不能通过右侧开口111。其中开口111的高度小于隔风板120的高度的四分之一,同时,热风朝向右侧,导致左侧风压变小,而因为闸刀110与后侧的隔风板120(即图2中偏左侧的隔风板120)之间的压力几乎是恒定的,故图3中左侧的开口111处可以形成从内向外的风流,即图2中从左侧向右侧的风流,从而在该左侧开口111处可以形成散热效应;当散热风扇20左右摆动扫风时,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风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基于同样的发明创造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成灶,参见图4至图6所示,该集成灶包括:热源部、集成灶箱体40和如上任意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散热结构10。参见图5和图6所示,该热源部包括散热风扇20和发热源30,发热源30设置在散热风扇20的进风侧;其中,图6为图5中的热源部去除面板35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集成灶箱体40内设有用于散热的腔体,集成灶散热结构10的第二板状件设置在该腔体内,集成灶散热结构10和腔体的侧壁形成散热通道。其中,该热源部可以设置在所述集成灶箱体40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散热结构10和集成灶箱体40的腔体侧壁可以形成散热通道,散热风扇20可以将发热源30产生的热气引入至该散热通道内,并经该散热通道排出。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热源部可以包含多个发热源30,且每个发热源30均设有相应的集成灶散热结构10,即为每个发热源30设置相应的散热通道。如图6至图9所示,该发热源30包括第一发热源31和第二发热源32,图中以第一发热源31和第二发热源32为两个电磁炉的电磁线圈为例说明。对于第一发热源31,其产生的热气经过散热风扇20后排入至散热通道内,第一发热源31产生的热气流的流通路径为路径A;类似的,第二发热源32产生的热气流的流通路径为路径B。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该热源部还包括机芯盒34;机芯盒34的侧边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与集成灶箱体40的腔体侧壁形成与散热通道相连通的通道。即该机芯盒34产生的热气也可导入至散热通道内。本实施例中,机芯盒34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在机芯盒风机341的作用下将室外的冷风引入机芯盒34内,并将机芯盒34产生的热气流沿着导流板排入至散热通道内,机芯盒34产生的热气流的流通路径为路径C。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发热源30设有外壳33;相应的散热风扇20嵌入在外壳33上,用于向外壳33外部排风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0的进风侧朝向外壳33内部,从而可以将外壳33内部的热气流排出,并排至散热通道内。本实施例中,利用外壳33将各个发热源30隔离开来,不仅可以限制热气流的流动空间,还可以避免发热源之间互相干扰。其中,该外壳33可以为钣金外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或更多个发热源30可以共用同一个散热通道。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芯盒34与第一发热源31共用同一个散热通道,即路径A和路径C存在重合部分。具体的,第一发热源31工作过程中,在散热风扇20的作用下可以将第一发热源31产生的热气沿着路径A排出至集成灶外部;且第一发热源31外的冷风可以进入第一发热源31内部,如此循环实现对第一发热源31的散热。同时,机芯盒34工作过程中,在机芯盒风机341的作用下将冷风引入至机芯盒34内部,机芯盒34内部降温,并将产生的热气流经过路径C导入至相同的散热通道。路径A和路径C中的热气流混合后可以一并排出。在图8和图10中,在表示气流路径时,圆内有叉号的符号表示气流从背面向正面流动,即沿靠近观察者的方向流动;圆内有实心圆点的符号表示气流从正面向背面流动,即沿远离观察者的方向流动。
可选的,散热风扇20旋转设置,用于调节散热风扇20的出风面的倾斜度。具体的,该散热风扇20可以倾斜设置,且散热风扇20的出风侧朝下,即散热风扇20向下方吹出热气。此外,该热源部还包括进风风扇36;进风风扇36嵌入在外壳33上,用于向外壳33内部吹风散热。本实施例中,进风风扇36的出风侧朝向外壳33内部,从而可以将外部的冷风导入至外壳33内。其中,机芯盒34也可设置机芯盒外壳,机芯盒风机341嵌入在该机芯盒外壳上,该机芯盒风机341的出风侧朝向该机芯盒外壳内,用于将冷气引入至机芯盒外壳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源部和集成灶箱体40也为两个可分离的部件,本实施例中将集成灶散热结构10的第一板状件设置在热源部的底部,将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箱体40的腔体内,且第二板状件朝上设置,使得在将热源部从上向下装配至集成灶箱体40上时,可以一并将第一板状件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具体的,在装配集成灶时,参见图12所示,可以首先将第二板状件装配至集成灶箱体40的腔体内,即将隔风板120插入至集成灶箱体40内;之后参见图13所示,将底部设有闸刀110的热源部装配至集成灶箱体40上部,装配位置需要使得闸刀110可以插入至隔风板120形成的容腔内,装配结束后的示意图可参见图11所示。其中,图2对应图11中的E-E剖视方向的部分结构。此外,在集成灶散热结构10的第二板状件包含侧板130和底板140时,该侧板130和底板140可以为集成灶箱体40腔体的内壁,也可以为额外设置的板状结构的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灶,热源部和集成灶箱体40可以分离设置,热源部能够以向下插入的方式装配在集成灶箱体40上方;集成灶散热结构10的第一板状件设置在热源部的底部,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箱体10的腔体内,在装配热源部和集成灶箱体40时可以一并将第一板状件插入至第二板状件的容腔内,使得该集成灶散热结构与集成灶箱体40的墙体内壁形成散热通道,热源部的发热源30工作时可以将热气排入至相应的散热通道内,从而对热源部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该集成灶采用向下插入的方式装配,拆装方便;且集成灶散热结构的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以插入的方式设置,可以实现二者之间软连接,不需要紧固连接及密封,方便二者快速装配拆卸,也间接简化了结构,可以节约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状件和第二板状件;
所述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散热风扇(20)的下侧,所述第二板状件设置在集成灶的腔体内;所述第一板状件包括闸刀(110),所述第二板状件包括至少两个隔风板(120),且任意两个所述隔风板(120)相对设置形成容腔;
所述第一板状件设置在所述容腔内,形成散热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刀(110)设置在所述容腔的中截面的一侧,所述散热风扇(20)设置在所述中截面的另一侧;
所述中截面为位于所述容腔中间位置、且与所述闸刀(110)平行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刀(110)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111),所述闸刀(110)插接在所述容腔内,形成所述散热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风板(120)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导向面(1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件还包括侧板(130)和底板(140);
所述侧板(130)、所述底板(140)和所述隔风板(120)用于形成散热通道。
6.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部、集成灶箱体(40)和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散热结构(10);
所述热源部包括散热风扇(20)和发热源(30),所述发热源(30)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扇(20)的进风侧;
所述集成灶箱体(40)内设有用于散热的腔体,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10)的第二板状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10)和所述腔体的侧壁形成散热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10),且所述热源部包括与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10)数量相一致的发热源(30);
所述集成灶散热结构(10)与所述腔体侧壁形成独立的散热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部还包括机芯盒(34);
所述机芯盒的侧边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腔体侧壁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相连通的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源(30)设有外壳(33);
所述散热风扇(20)嵌入在所述外壳(33)上,用于向所述外壳(33)外部排风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部还包括进风风扇(36);
所述进风风扇(36)嵌入在所述外壳(33)上,用于向所述外壳(33)内部吹风散热。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20)旋转设置,用于调节所述散热风扇(20)的出风面的倾斜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58674.8U CN212029636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58674.8U CN212029636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29636U true CN212029636U (zh) | 2020-11-27 |
Family
ID=73478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58674.8U Active CN212029636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29636U (zh) |
-
2019
- 2019-11-25 CN CN201922058674.8U patent/CN2120296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73065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106969430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07340352U (zh) | 一种空调电控盒 | |
JP201410203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KR20140053597A (ko) | 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 |
CN104848437A (zh) | 变频空调电器盒及变频空调外机 | |
CN111059582A (zh) | 微波烹饪电器 | |
CN111608546B (zh) | 家用电器 | |
US20150276279A1 (en) | Heat source unit of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 |
CN106900099B (zh) | 烹饪装置 | |
JP5092566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KR102168620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CN105042719A (zh) | 空调室外机 | |
WO2021115106A1 (zh) | 抽屉式微波炉 | |
CN212029636U (zh) | 一种集成灶散热结构和集成灶 | |
JP4748144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10785064B (zh) |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 |
JP6602980B2 (ja) | 電子レンジ | |
JPWO2006054547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10848763A (zh) | 抽屉式微波炉 | |
CN218096039U (zh) | 一种集成灶 | |
CN214387230U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11695025U (zh) | 抽屉式微波炉 | |
JP6540277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08042001A (zh) |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