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95018U -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95018U
CN211995018U CN202020726954.1U CN202020726954U CN211995018U CN 211995018 U CN211995018 U CN 211995018U CN 202020726954 U CN202020726954 U CN 202020726954U CN 211995018 U CN211995018 U CN 211995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tire
casing
tyr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69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俊
林桢棠
许敦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269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95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95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95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轮胎及其外胎,其中,该外胎包括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中部弧面段和位于所述中部弧面段轴向两侧的胎肩弧面段,所述胎面部关于所述外胎的轴向中心面对称设置,且所述胎面部的径向高度自轴向中心向轴向两侧逐渐下降;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一落下量,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所述胎面部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二落下量,所述第一落下量与所述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4‑0.5之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轮胎的外胎能够有效改善外胎胎肩处的异常偏磨。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背景技术
如果轮胎胎面设计不合理,在高速度行驶时,容易出现轮胎胎面的外轮廓与地面接地图形不佳,可能造成胎面胎肩处的异常磨耗,进而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胎及其外胎,其中,该外胎能够有效改善外胎胎肩处的异常偏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的外胎,包括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中部弧面段和位于所述中部弧面段轴向两侧的胎肩弧面段,所述胎面部关于所述外胎的轴向中心面对称设置,且所述胎面部的径向高度自轴向中心向轴向两侧逐渐下降;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一落下量,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所述胎面部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二落下量,所述第一落下量与所述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4-0.5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轮胎的外胎,其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中部弧面段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和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至胎面部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的比值可以控制在0.4-0.5之间,能够有效改善外胎胎肩处的异常偏磨。
可选地,所述第二落下量与所述胎面部的轴向尺寸的比值在0.03-0.04之间。
可选地,所述胎肩弧面段对应的半径与所述中部弧面段对应的半径的比值在2-3之间。
可选地,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尺寸与所述胎面部的轴向尺寸的比值在0.55-0.6之间。
可选地,所述胎面部的轴向尺寸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的比值在0.7-0.8之间。
可选地,所述轮胎还包括胎唇部,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与所述胎唇部的径向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中部弧面段的轴向中心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的径向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与所述胎唇部的径向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均在0.45-0.55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胎,包括外胎,所述外胎上述的轮胎的外胎。
由于上述的轮胎的外胎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外胎的轮胎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作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轮胎的外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不同条件下轮胎的外胎接地特征的对比。
图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胎面部、11中部弧面段、12胎肩弧面段、2胎唇部、3胎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轮胎的外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的外胎,包括胎面部1、胎唇部2和胎侧部3,其中:胎面部1是指外胎的径向外端面处,在使用过程中,胎面部1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地面相接触;胎唇部2是指轮胎与轮辋的崁合位置;胎侧部3则是指外胎的轴向端面。
上述胎面部1包括中部弧面段11和位于中部弧面段11轴向两侧的胎肩弧面段12,胎面部1关于外胎的轴向中心面(经过轴向中心、并与外胎的中轴线相垂直的面)对称设置,且胎面部1的径向高度(胎面部1上各点与外胎的轴向中心线的间距)自轴向中心向轴向两侧逐渐下降;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至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可称之为第一落下量,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至胎面部1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可称之为第二落下量,第一落下量与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4-0.5之间。
为便于理解,可以结合图1,图1显示了外胎沿径向的截面结构,中部弧面段11的最高点(即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点,附图中为A点)与中部弧面段11的最低点(即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边缘点,附图中为B点)的径向间距P1为前述的第一落下量,A点与胎肩弧面段12的最低点(即胎肩弧面段12远离中部弧面段11的一端的轴向边缘点,附图中为C点)的径向间距P2为前述的第二落下量。
轮胎在充气过程中会使得C点处向外扩张,如果P1与P2的比值过小,即C点相比B点落下不明显,容易造成胎面部2在C点附近的过早磨耗,如果P1与P2的比值过大,即C点相比于B点落下量较大,这又容易造成中部弧面段11与胎肩弧面段12的磨耗不均匀,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P1与P2的比值控制在0.4-0.5之间,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外胎胎肩处的异常偏磨。
进一步地,还可以对第二落下量P2与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的比值进行限定,具体来讲,可以将上述的比值设定在0.03-0.04之间,以改善外胎胎肩处的接地形状以及外胎胎肩处的异常偏磨。结合图1,图1中将胎面部1轴向尺寸的一半标注为TW,则P2与TW的比值可以在0.06-0.08之间。
胎肩弧面段12对应的半径R2与中部弧面段11对应的半径R1的比值对于轮胎外胎的接地形状同样有影响,如果R2与R1比值过小,会使得胎面部1在接地时产生内凹,内凹严重时就会造成外胎在C点附近的快速磨耗,而如果R2与R1比值过大,则会使胎面部1在接地时产生凸起,这同样会导致胎面部1的磨耗不均。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R2与R1比值控制在2-3之间,以改善胎面部1接地形状的内凹情况,使得接地形状尽可能地保持为平面,进而可增大外胎的实际接地面积,以达到均匀磨耗、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尺寸与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的比值可以在0.55-0.6之间,即要保证中部弧面段11占比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可以改善外胎中心区域的接地长度。结合图1,图1中将中部弧面段11轴向尺寸的一半标注为NW,则NW与TW的比值可以在0.55-0.6之间。
可以知晓,外胎的轴向两端面通常为外凸面,即外胎的胎侧部3可以分别向轴向两侧凸出,如此,外胎存在轴向尺寸最大处,结合附图,可以将该轴向最大尺寸的一半标注为SW。
如果TW与SW的比值过小,即外胎轴向尺寸最大处的轴向尺寸与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差异过大时,在胎面部1受力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压力集中在胎面部1的中心,使得胎面部1出现损伤,而如果TW与SW的比值过大,又容易造成压力集中在胎肩位置处,长期使用时,容易造成胎肩处的异常偏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对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与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的比值进行设定,即对TW与SW的比值进行设定,具体来讲,可以将该比值设定在0.7-0.8之间,以有效改善轮胎接地性的均匀性。
根据外胎轴向最大尺寸处的设置位置,可以将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A点)与胎唇部2的径向间距称之为第一间距SH,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A点)与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的径向间距称之为第二间距SH1,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与胎唇部2的径向间距称之为第三间距SH2。外胎在扭转过程中,胎侧部3与胎面部1之间容易产生较大的扭转力,如果SH2与SH的比值过大,容易造成胎面部1的损伤,而如果SH2与SH的比值过小,扭转力又会集中在胎唇部2,进而引发胎唇部2的龟裂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轮胎泄气、爆胎等问题。为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二间距SH1、第三间距SH2与第一间距SH的比值控制在0.45-0.55之间,可有效改善外胎的接地压力,并减轻扭转过程对于胎面部1以及胎唇部2的损伤。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不同条件下轮胎的外胎的接地特征的对比,该接地特征包括接地形状的预估模拟、接地长、接地压以及接地面积等,通过六个实施例的比对,也可以论证上述有关P1/P2、P2/TW、R2/R1、NW/TW、TW/SW、SH1/SH、SH2/SH的限定的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胎,可以包括轮毂、外胎、内胎等,其中,该外胎可以为前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的外胎。
由于上述轮胎的外胎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外胎的轮胎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轮胎的外胎,包括胎面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1)包括中部弧面段(11)和位于所述中部弧面段(11)轴向两侧的胎肩弧面段(12),所述胎面部(1)关于所述外胎的轴向中心面对称设置,且所述胎面部(1)的径向高度自轴向中心向轴向两侧逐渐下降;
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至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一落下量,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至所述胎面部(1)的轴向边缘的径向高度下降量为第二落下量,所述第一落下量与所述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4-0.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落下量与所述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的比值在0.03-0.0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弧面段(12)对应的半径与所述中部弧面段(11)对应的半径的比值在2-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尺寸与所述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的比值在0.55-0.6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1)的轴向尺寸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的比值在0.7-0.8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胎唇部(2),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与所述胎唇部(2)的径向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中部弧面段(11)的轴向中心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的径向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尺寸处与所述胎唇部(2)的径向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在0.45-0.55之间。
7.一种轮胎,包括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胎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轮胎的外胎。
CN202020726954.1U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Active CN211995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6954.1U CN2119950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6954.1U CN2119950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95018U true CN211995018U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09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6954.1U Active CN211995018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95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5203B (zh) 非充气低速越野汽车轮胎
JP5922364B2 (ja) 補強されているタイヤトレッド
JPH0743621U (ja) タイヤ
CN104626884A (zh) 一种非充气安全轮胎
US11654720B2 (en) Tire
CN111361359A (zh)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CN211995018U (zh) 一种轮胎及其外胎
US10272718B1 (en) Road tubeless bicycle wheel
JP2019034727A (ja) オフロードタイヤ
CN214420142U (zh) 一种具有曲率连续轮胎冠部轮廓曲线的轮胎
CN102741065A (zh) 农用轮胎
CN204451850U (zh) 一种非充气安全轮胎的支撑结构及非充气安全轮胎
CN210454347U (zh) 一种胎侧蜂窝式结构免充气实心轮胎
CN208277760U (zh) 充气轮胎和汽车
WO1997046359A1 (en) Asymmetrical tire trea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EP1422079A3 (en) A tire with new bead bundle
JP200616863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9191830U (zh) 轮胎和轮子总成
CN110181993A (zh) 一种无密封圈的无焊缝高轮缘型钢无内胎车轮
CN211075419U (zh) 车轮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564377U (zh) 一种免充气轮胎
CN218986251U (zh) 一种越野轮胎及车辆
CN205239021U (zh) 越野路面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RU2637071C2 (ru) Шина для колес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CN217705353U (zh) 一种适配于安全轮胎的轮辋及车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