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5149U -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5149U
CN211975149U CN202020445230.XU CN202020445230U CN211975149U CN 211975149 U CN211975149 U CN 211975149U CN 202020445230 U CN202020445230 U CN 202020445230U CN 211975149 U CN211975149 U CN 211975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ush rod
thermostat
valve seat
temperatur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52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宇鹏
刘健
王丽霞
刘腾
代空军
王剑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52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5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5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5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温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节温器包括阀座,阀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阀门的感温包、插接于所述感温包的推杆,和固定于所述阀座的推杆帽;所述推杆能与所述推杆帽抵接,且所述感温包能与所述阀门共同运动,以使所述阀门与所述阀座抵接或分离,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推杆施加于所述推杆帽的作用力。车载控制器中预设大循环初开时推杆帽受到的作用力F1,和大循环完全开启时推杆帽受到的作用力F2,车载控制器接收压力传感器检测的推杆帽受到的作用力F,并比较F与F1和F2的大小,可判断节温器具体的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温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节温器是一种自动调温装置,可以视为设置在冷却液流动路径上且用于控制冷却液流量的阀门。节温器安装在节温器体,出水管或者水泵内,通过感受冷却液的温度,膨胀或收缩以实现冷却液流量的调节,因为在发动机内部,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实时监控节温器的工作状态,并且无法监测节温器的开闭次数,不利于故障率分析和数据积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节温器的工作状态无法监测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温器,所述节温器包括阀座,阀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阀门的感温包、插接于所述感温包的推杆,和固定于所述阀座的推杆帽;
所述推杆能与所述推杆帽抵接,且所述感温包能与所述阀门共同运动,以使所述阀门与所述阀座抵接或分离,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推杆施加于所述推杆帽的作用力。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感温包包括弹性壳,和储存于所述弹性壳内的感温介质,所述弹性壳设置于所述阀门,所述弹性壳上设有插槽,所述推杆插接于所述插槽且与插槽的槽壁贴合。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节温器还包括支架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弹性壳,所述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弹簧,且所述支架与所述推杆帽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分别与所述支架和所述阀门抵接。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节温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推杆帽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分别抵接于所述阀座和所述支架。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感温介质为石蜡。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阀座包括阀座主体、外罩,以及环设于所述阀座主体上密封胶,所述阀门能与所述密封胶抵接或分离,所述外罩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阀座主体的外缘,另一端与所述阀门贴合,所述阀座主体位于所述密封胶和所述外罩之间的部分设有大循环出口。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节温器还包括安装外壳,所述安装外壳具有空腔,所述阀座主体将所述空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阀门和所述外罩均位于所述第一腔;
所述安装外壳上设有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入口,及与所述第二腔连通的第二出口,当所述阀座与所述阀门抵接时,所述第一腔仅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当所述阀座与所述阀门分离时,所述大循环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
作为节温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于,所述阀门包括环形的密封部和设置于所述密封部底端的支撑部,所述密封部的顶端能与所述密封胶抵接或分离,所述外罩能与所述密封部的外周面贴合,所述感温包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通孔。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任一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节温器。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任一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温器,该节温器包括阀座,阀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阀门的感温包、插接于所述感温包的推杆,和固定于所述阀座的推杆帽;所述推杆能与所述推杆帽抵接,且所述感温包能与所述阀门共同运动,以使所述阀门与所述阀座抵接或分离,所述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推杆施加于所述推杆帽的作用力。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推杆作用与推杆帽的作用力F,并将其发送给车载控制器,在车载控制器中预设大循环初开时推杆帽受到的作用力F1,和大循环完全开启时推杆帽受到的作用力F2,车载控制器比较F与F1和F2的大小,可判断节温器具体的工作状态,可通过车载控制器记录压力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F大于等于F2的次数,可作为节温器全开的次数,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F由小于等于F1变换为F大于F1的次数,作为节温器的使用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节温器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节温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节温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阀座;11、阀座主体;111、大循环出口;12、外罩;13、密封胶;
2、阀门;21、密封部;22、支撑部;23、通孔;
3、压力传感器;
4、感温包;
51、推杆;52、推杆帽;
6、第一弹簧;
7、第二弹簧;
8、支架;
9、安装外壳;91、第一腔;92、第二腔;93、第一出口;94、入口;95、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节温器包括阀座1,阀门2,压力传感器3,设置于所述阀门2的感温包4、插接于所述感温包4的推杆51,和固定于所述阀座1的推杆帽52;所述推杆51能与所述推杆帽52抵接,且所述感温包4能与所述阀门2共同运动,以使所述阀门2与所述阀座1抵接或分离,所述压力传感器3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推杆51施加于所述推杆帽52的作用力。
具体地,当冷却液、机油等液体流经感温包4时,在液体的温度的作用,感温包4能够热涨冷缩。当液体温度小于T1时,感温包4与推杆5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时,仅小循环开启;当液体温度等于T1时,感温包4推动推杆51且使推杆51与推杆帽52抵接,由于推杆帽52固定于阀座1,在推杆51的反推作用下,感温包4带动阀门2相对阀座1打开,此时大循环初开,大循环、小循环均处于开启状态;当液体温度大于等于T2(T2>T1)时,感温包4受热驱动推杆51伸出至极限位置,阀门2相对阀座1打开的程度达到最大,此时大循环全部开启且小循环关闭。其中,T1为节温器的初开温度,T2为节温器的全开温度。
该节温器通过压力传感器3检测推杆51作用于推杆帽52作用力F,并将其发送给车载控制器,在车载控制器中预设大循环初开时推杆帽52受到的作用力F1,和大循环完全开启时推杆帽52受到的作用力F2,车载控制器比较F与F1和F2的大小,可判断节温器具体的工作状态。车载控制器比较F与F1和F2的大小,可判断节温器具体的工作状态,可通过车载控制器记录压力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F大于等于F2的次数,可作为节温器全开的次数,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F由小于等于F1变换为F大于F1的次数,作为节温器的使用次数。
优选地,沿推杆51的延伸方向,推杆51与推杆帽52可滑动地插接,推杆51和推杆帽52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滑动的空间,随着液体的温度逐渐升高至T1,感温包4逐渐推动推杆51伸出,推杆51逐渐插入推杆帽52并与推杆帽52抵接,在推杆帽52的阻挡下,推杆51反向推动感温包4,并使感温包4和阀门2一起运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推杆帽52与阀门2连接,感温包4与阀座1连接。
具体地,感温包4包括弹性壳,和储存于弹性壳内的感温介质,本实施例中感温介质为石蜡,弹性壳设置于阀门2,弹性壳上设有插槽,推杆51插接于插槽且与插槽的槽壁贴合。在液体温度的作用下,石蜡的体积会膨胀或收缩,进而使弹性壳膨胀和收缩,当弹性壳膨胀时,弹性壳提供给推杆51推力,以使推杆51具有伸出弹性壳的运动趋势。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石蜡还可替代为其他感温介质,如氯甲烷、氯乙烷、丙酮、二乙醚及苯等。
可选地,阀座1包括阀座主体11、外罩12,以及环设于阀座主体11上密封胶13,阀门2能与密封胶13抵接或分离,外罩12的一端连接于阀座主体11的外缘,另一端与阀门2贴合,阀座主体11位于密封胶13和外罩12之间的部分设有大循环出口111。当阀门2与阀座1分离时,液体可流入大循环出口111,以进入大循环。
可选地,节温器还包括安装外壳9,安装外壳9具有空腔,阀座主体11将空腔分隔为第一腔91和第二腔92,阀门2和外罩12均位于第一腔91;安装外壳9上设有第一出口93,与第一腔91连通的入口94,及与第二腔92连通的第二出口95,当阀座1与阀门2抵接时,第一腔91仅与第一出口93连通,液体从入口94进入第一腔91,并经第一出口93流入小循环回路;当阀座1与阀门2分离时,大循环出口111连通第一腔91和第二腔92,此时液体第一腔91内的液体可经大循环出口111进入第二腔92,并从第二出口95流入大循环回路。
具体地,阀门2包括环形的密封部21和设置于密封部21底端的支撑部22,密封部21的顶端能与密封胶13抵接或分离,外罩12能与密封部21的外周面贴合,感温包4设置于支撑部22,支撑部22上设有通孔23。从而,当阀门2与阀座1抵接时,密封部21和外罩12可隔断第一腔91与大循环出口111,当阀门2与阀座1分离时,第一腔91内的液体经通孔23和密封部21与阀座1之间的缝隙、大循环出口111进入第二腔92,并从第二出口95流入大循环回路。
节温器还包括支架8和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套设于弹性壳,支架8套设于第一弹簧6,且支架8与推杆帽52连接,第一弹簧6分别与支架8和阀门2抵接。优选地,节温器还包括套设于推杆帽52的第二弹簧7,第二弹簧7分别抵接于阀座1和支架8。当液体温度升至T1时,感温包4带动阀门2相对阀座1分离时,感温包4压缩第一弹簧6,当液体的温度升至T2及以上时,阀门2与第一腔91的内壁抵接,此时,阀门2处于最大升程,当液体温度进一步上升时,感温包4驱动支架8压缩第二弹簧7,以保护推杆帽52。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3通过检测推杆51作用于推杆帽52作用力F,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压力传感器3检测阀门2施加于阀座1或密封胶13的作用力,或者通过压力传感器3检测第一弹簧6受到的压力,或者通过压力传感器3检测弹性壳内的感温介质的压力。
该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小循环全开:液体温度低于T1,此时阀门2与密封胶13贴合,从入口94进入第一腔91中的液体全部从第一出口93流入小循环回路。
大循环+小循环:液体温度高于T1且小于T2,此时石蜡膨胀,推杆51与推杆帽52抵紧,且感温包4与阀门2的支撑部22整体压缩第一弹簧6,阀门2的密封部21与密封胶13分离,并且阀门2与第一腔9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从入口94进入第一腔91中的液体的一部分从第一出口93流入小循环回路,另一部通过通孔23、密封部21与阀座1之间的缝隙以及大循环出口111进入第二腔92,并从第二出口95流入大循环回路。
大循环全开:液体温度高于T2,阀门2与第一腔91的内壁抵接,在阀门2与外罩12的配合下,将第一腔91与第一出口93封闭,此时阀门2的密封部21与密封胶13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从入口94进入第一腔91中的液体的全部从通孔23、密封部21与阀座1之间的缝隙以及大循环出口111进入第二腔92,并从第二出口95流入大循环回路。并且此时由于阀门2升程达到最大,多出的升程将导致支架8推动推杆帽52压缩第二弹簧7,从而第二弹簧7可起到包括推杆帽52以及支架8的作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上述方案中的节温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方案中的发动机总成。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包括阀座(1),阀门(2),压力传感器(3),设置于所述阀门(2)的感温包(4)、插接于所述感温包(4)的推杆(51),和固定于所述阀座(1)的推杆帽(52);
所述推杆(51)能与所述推杆帽(52)抵接,且所述感温包(4)能与所述阀门(2)共同运动,以使所述阀门(2)与所述阀座(1)抵接或分离,所述压力传感器(3)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推杆(51)施加于所述推杆帽(52)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4)包括弹性壳,和储存于所述弹性壳内的感温介质,所述弹性壳设置于所述阀门(2),所述弹性壳上设有插槽,所述推杆(51)插接于所述插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还包括支架(8)和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套设于所述弹性壳,所述支架(8)套设于所述第一弹簧(6),且所述支架(8)与所述推杆帽(52)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分别与所述支架(8)和所述阀门(2)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推杆帽(52)的第二弹簧(7),所述第二弹簧(7)分别抵接于所述阀座(1)和所述支架(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介质为石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1)包括阀座主体(11)、外罩(12),以及环设于所述阀座主体(11)上密封胶(13),所述阀门(2)能与所述密封胶(13)抵接或分离,所述外罩(1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阀座主体(11)的外缘,另一端与所述阀门(2)贴合,所述阀座主体(11)位于所述密封胶(13)和所述外罩(12)之间的部分设有大循环出口(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还包括安装外壳(9),所述安装外壳(9)具有空腔,所述阀座主体(11)将所述空腔分隔为第一腔(91)和第二腔(92),所述阀门(2)和所述外罩(12)均位于所述第一腔(91);
所述安装外壳(9)上设有第一出口(93),与所述第一腔(91)连通的入口(94),及与所述第二腔(92)连通的第二出口(95),当所述阀座(1)与所述阀门(2)抵接时,所述第一腔(91)仅与所述第一出口(93)连通;当所述阀座(1)与所述阀门(2)分离时,所述大循环出口(111)连通所述第一腔(91)与所述第二腔(9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2)包括环形的密封部(21)和设置于所述密封部(21)底端的支撑部(22),所述密封部(21)的顶端能与所述密封胶(13)抵接或分离,所述外罩(12)能与所述密封部(21)的外周面贴合,所述感温包(4)设置于所述支撑部(22),所述支撑部(22)上设有通孔(23)。
9.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节温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CN202020445230.XU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1975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230.XU CN21197514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230.XU CN21197514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5149U true CN211975149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82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5230.XU Active CN211975149U (zh) 2020-03-31 2020-03-31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51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55264B1 (ko) 서머스탯장치
KR102364345B1 (ko) 전자 팽창 밸브, 열 관리 조립체, 냉각 시스템, 및 전자 팽창 밸브의 제조 방법
CN211975149U (zh) 一种节温器、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AU8311698A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engine
EP0620399B1 (en) Thermally-actuated steam trap
US5813598A (en) Thermostat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engine of a vehicle from overheating
CN215805162U (zh) 一种空压机及其温控油滤阀
JP2002349732A (ja) リリーフ弁およびリリーフ弁付き高圧制御弁および超臨界蒸気圧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0718091B1 (ko) 수온조절기 및 그 설치구조
CN217002008U (zh) 一种集成式机油滤清器
KR100633877B1 (ko) 클로즈 스턱 방지장치가 채용된 전자식 써모스탯과 이의클로즈 스턱 방지방법
JPH0727371Y2 (ja) 内燃機関の完全密閉式冷却水循環装置
CN113738644A (zh) 一种空压机及其温控油滤阀
JP2879525B2 (ja) 熱応動式スチ―ムトラップ
JP4115821B2 (ja) 熱応動式スチームトラップ
JPH0828785A (ja) 熱応動式スチ―ムトラップ
JP4800093B2 (ja) パイロット式スチームトラップ
CN214145609U (zh) 一种用于机油滤模块中集成旁通阀的感温式节温器装置
KR101500173B1 (ko) 엔진오일 흐름 제어 모듈 및 그 작동방법
CN212583804U (zh) 节温器、发动机及汽车
JP4294414B2 (ja) 熱応動式スチームトラップ
JP4509000B2 (ja) 圧力制御弁
JPS6267395A (ja) 気水分離器を備えた弁
JP3509956B2 (ja) 熱応動式スチ―ムトラップ
JP2835687B2 (ja) 熱応動式スチ―ムトラ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