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0306U - 连接防护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防护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0306U
CN211970306U CN202020424990.2U CN202020424990U CN211970306U CN 211970306 U CN211970306 U CN 211970306U CN 202020424990 U CN202020424990 U CN 202020424990U CN 211970306 U CN211970306 U CN 211970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arrel
guide surface
barb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249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志坚
杨哲
王必阳
邹太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249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0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0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0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机构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接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筒体和位于第一筒体内的钩爪,第一筒体内具有沿第一筒体的轴线延伸并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容置通道,容置通道与第一筒体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钩爪包括第二筒体和钩体,第一筒体套设在第二筒体上,且第二筒体滑设在第一筒体内;钩体包括弹性板和具有第一引导面并伸入容置通道内的倒钩,弹性板的一端与倒钩连接,弹性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筒体连接;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位于第一引导面的移动路径上;在沿第一引导面滑向止挡部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离第一筒体的轴线的距离渐远。物体沿容置通道移动并遇到容置通道内的倒钩时被倒钩钩住即可实现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防护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连接防护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代设备中经常用到连接器(连接器:用于导通两个电路和/或可拆卸固定两个物体)来实现两个部件之间相互固定连接,采用钩体相互连接两个部件是常用的方式。可是钩体钩住部件时,钩体很容易因为外部的撞击而严重影响钩体的牢固性且如果要松钩也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防护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钩体很容易因为外部的撞击而严重影响钩体的牢固性且如果要松钩也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筒体和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内的钩爪,所述第一筒体内具有沿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延伸并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钩爪包括第二筒体和钩体,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上,且所述第二筒体滑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钩体包括弹性板和具有第一引导面并伸入所述容置通道内的倒钩,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倒钩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移动路径上;在沿所述第一引导面滑向所述止挡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面离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的距离渐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板沿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棱,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周向方向延伸并供所述凸棱卡入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内壁上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凸棱滑入所述凹槽内的第二引导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板、所述倒钩,以及所述止挡部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板、多个所述倒钩,以及多个所述止挡部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止挡部为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各所述弹性板分别依次布设在所述第二筒体一端的环形底面上;在沿所述第二筒体环形底面的延伸方向上,相邻所述弹性板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弹性板围合形成具有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开口的收纳腔;各所述倒钩分别伸入所述收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钩爪位于第一筒体内,避免外部环境(特别时外部撞击)对钩爪的影响,提升了钩爪的牢固性;第二筒体滑设在第一筒体内,当需要固定两个部件(比如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时,先将第二筒体固定在第一物体上,然后再将第二物体沿容置通道移动并遇到容置通道内的倒钩时被倒钩钩住即可实现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连接;由于第一引导面位于止挡部的移动路径上,且在沿第一引导面滑向止挡部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离第一筒体的轴线的距离渐远;使得当第一引导面向止挡部移动并抵接在止挡部上后继续移动时,倒钩在第一引导面的引导下向背离第一筒体的轴线方向移动(其中,当倒钩向背离第一筒体的轴线方向移动时,弹性板发生弯曲以适应上述移动;另外,容置通道与第一筒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供倒钩进行上述移动)以松开(其中,松开可以是倒钩完全脱钩,松开也可以是减少倒钩钩在第二物体上的紧密度以便于用户分离倒钩)所钩住的第二物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轴截面(以第一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筒体的轴截面(以第一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钩爪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钩爪的轴截面(以第二筒体的轴线为基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钩爪;11-第二筒体;111-凸棱;12-钩体;121-弹性板;122-倒钩;1221-第一引导面;123-收纳腔;2-第一筒体;21-凹槽;22-第二引导面;23-止挡部;24-容置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进行说明。连接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筒体2(筒体:具有贯穿孔道的管状物体;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筒体为圆筒;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圆筒的轴线为直线)和位于第一筒体2内的钩爪1,第一筒体2内具有沿第一筒体2的轴线延伸并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容置通道24(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通道24为第一筒体2内壁内侧的一个的腔室。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通道24为圆柱状腔室),容置通道24与第一筒体2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钩爪1包括第二筒体11和钩体12,第一筒体2套设在第二筒体11上,且第二筒体11滑设在第一筒体2内;钩体12包括弹性板121和具有第一引导面1221并伸入容置通道24内的倒钩122,弹性板121的一端与倒钩122连接,弹性板121的另一端与第二筒体11连接;第一筒体2的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23,止挡部23位于第一引导面1221的移动路径上;在沿第一引导面1221滑向止挡部23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1221离第一筒体2的轴线的距离渐远。
如此,钩爪1位于第一筒体2内,避免外部环境(特别时外部撞击)对钩爪1的影响,提升了钩爪1的牢固性;第二筒体11滑设在第一筒体2内,当需要固定两个部件(比如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时,先将第二筒体11固定在第一物体上,然后再将第二物体沿容置通道24移动并遇到容置通道24内的倒钩122时被倒钩122钩住即可实现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的连接;由于第一引导面1221位于止挡部23的移动路径上,且在沿第一引导面1221滑向止挡部23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1221离第一筒体2的轴线的距离渐远;使得当第一引导面1221向止挡部23移动并抵接在止挡部23上后继续移动时,倒钩122在第一引导面1221的引导下向背离第一筒体2的轴线方向移动(其中,当倒钩122向背离第一筒体2的轴线方向移动时,弹性板121发生弯曲以适应上述移动;另外,容置通道24与第一筒体2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供倒钩122进行上述移动)以松开(其中,松开可以是倒钩122完全脱钩,松开也可以是减少倒钩122钩在第二物体上的紧密度以便于用户分离倒钩122)所钩住的第二物体。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筒体11沿第一筒体2的轴线移动。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止挡部23与第一筒体2之间是一体成型的。如此,保障了止挡部23与第一筒体2之间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引导面1221为平面。如此,平面容易加工,且止挡部23沿在平面上移动不容易收到阻碍。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性板121沿第二筒体11的轴线方向延伸。如此,第二筒体11沿第一筒体2滑动时,弹性板121不容易磕碰在第一筒体2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筒体1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棱111,第一筒体2的内壁上设置有沿第一筒体2的内壁周向方向延伸并供凸棱111卡入的凹槽21。如此,第二筒体11上的凸棱111卡入第一筒体2内壁上的凹槽21内即可将第二筒体11限制在第一筒体2内以阻止第二筒体11滑出第一筒体2;另外,由于凹槽21沿第一筒体2的内壁周向方向延伸,使得凸棱111从第一筒体2内壁的多个位置沿第一筒体2的轴向滑动都可以滑入凹槽21内;其中,第二筒体11沿第一筒体2滑动时,凸棱111则在凹槽21内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筒体2内壁上具有用于引导凸棱111滑入凹槽21内的第二引导面22。如此,凸棱111通过第二引导面22更容易滑入凹槽21内。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筒体2与第二筒体11同轴设置。如此,第二筒体11沿第一筒体2滑动时不容易相互磕碰。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性板121、倒钩122,以及止挡部23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多个弹性板121、多个倒钩122,以及多个止挡部23一一对应。如此,多个倒钩122钩住外部物体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多个止挡部23为一体成型件。如此,多个倒钩122可以与连在一起的多个止挡部23配合,多个止挡部23连在一起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各弹性板121分别依次布设在第二筒体11一端的环形底面上;在沿第二筒体11环形底面的延伸方向上,相邻弹性板121之间的间距相同。如此,各倒钩122所受到的外力能够通过弹性板121均匀分摊到第二筒体11的环形底面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防护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多个弹性板121围合形成具有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开口的收纳腔123;各倒钩122分别伸入收纳腔123内。如此,如果需要钩住外部物体,只需要将外部物体从开口伸入收纳腔123即可,倒钩122钩住物体后能够阻止外部物体从上述开口脱离出来。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弹性板121与各倒钩122分别为铜质一体成型件。如此,倒钩122与弹性板121一体能够更加牢固,且铜具有较好的韧性以适应形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筒体和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内的钩爪,所述第一筒体内具有沿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延伸并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钩爪包括第二筒体和钩体,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上,且所述第二筒体滑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钩体包括弹性板和具有第一引导面并伸入所述容置通道内的倒钩,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倒钩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移动路径上;在沿所述第一引导面滑向所述止挡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面离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的距离渐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面为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沿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棱,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周向方向延伸并供所述凸棱卡入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内壁上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凸棱滑入所述凹槽内的第二引导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同轴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板、所述倒钩,以及所述止挡部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板、多个所述倒钩,以及多个所述止挡部一一对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止挡部为一体成型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弹性板分别依次布设在所述第二筒体一端的环形底面上;在沿所述第二筒体环形底面的延伸方向上,相邻所述弹性板之间的间距相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弹性板围合形成具有供外部物体伸入的开口的收纳腔;各所述倒钩分别伸入所述收纳腔内。
CN202020424990.2U 2020-03-27 2020-03-27 连接防护组件 Active CN211970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4990.2U CN211970306U (zh) 2020-03-27 2020-03-27 连接防护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4990.2U CN211970306U (zh) 2020-03-27 2020-03-27 连接防护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0306U true CN211970306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8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24990.2U Active CN211970306U (zh) 2020-03-27 2020-03-27 连接防护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0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4988B2 (en) Connector clamping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18139209A (ja) 端子位置保証装置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93782B1 (ko) 단자 위치 보장 장치를 구비하는 전기 커넥터
CN107534251B (zh) 电连接器系统和连接器组装件
CN103018850B (zh) 光电连接器
CN110824628B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及其组件
JP2017098222A (ja) 端子位置保証装置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6655994B2 (en) Terminal-retainment cancellation structure of connector
US8747169B2 (en) Connector
US6702626B2 (en) Connector
CN211970306U (zh) 连接防护组件
EP1351339B1 (en) A miniaturised connector
CN107093824B (zh) 非防水连接器
CN212626223U (zh) 一种适用于fpc连接器的自动锁扣结构
CN104813549A (zh) 端子拔出夹具
CN216850496U (zh) Mpo连接器
CA2812619A1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plug parts of an electrical plug-in connector as well as electrical plug-in connector
CN112134097B (zh) 电连接器
CN110504590B (zh) 一种推拉锁紧连接器
KR100814934B1 (ko) 랜스 및 이를 사용한 커넥터용 하우징
CN210243903U (zh) 一种多芯光纤回路器
US20200112126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US2016037286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ing member thereof
CN103050840A (zh) 一种防自解插头及使用该插头的电连接器组件
US7435136B2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workshop A1, A2 and A3, No. 9, Weisi Road, Zengjiang street, Zengcheng,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workshop A1, A2 and A3, No. 9, Weisi Road, Zengjiang street, Zengcheng,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ANC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