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43297U -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43297U CN211943297U CN202020526648.3U CN202020526648U CN211943297U CN 211943297 U CN211943297 U CN 211943297U CN 202020526648 U CN202020526648 U CN 202020526648U CN 211943297 U CN211943297 U CN 2119432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ir duct
- seat
- cable
- flat t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涉及轨道车辆设计技术领域,包括风道、平顶、线缆架、照明灯带以及边顶检查门;平顶位于风道的下方且两侧分别用于与两个扶手柱相连;线缆架位于风道的一侧;边顶检查门位于照明灯带的外侧;其中,风道与线缆架连接于车顶的同一点,平顶、线缆架和照明灯带连接于扶手柱的同一点,线缆架、照明灯带和边顶检查门连接于同一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将风道、线缆架、平顶和照明灯带等部件与车顶或扶手柱相连,充分利用了车体的现有构件,省去了二次骨架的设置,使构件布置更为紧凑合理,既有利于实现车体的减重,实现车体轻量化,又便于节省车体内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具有安全舒适、快速环保、运能大和能源消耗少的特点,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速越来越快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列车轻量化是列车提速的前提,所以减小车体重量、实现车辆设计轻量化已经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普通的轨道车辆,车体顶部的二次骨架作为受力承载机构,风道、扶手、边顶检查门分别安装在二次骨架上,上述安装方式不仅增加了车体重量,不利于实现车体的轻量化,而且存在安装节点多、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二次骨架进行构件安装造成的车体重量大、安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包括风道、平顶、线缆架、照明灯带以及边顶检查门;风道用于设置于车顶的下方;平顶位于风道的下方且两侧分别用于与两个扶手柱相连;线缆架位于风道的一侧;照明灯带位于线缆架的下方;边顶检查门位于照明灯带的外侧,且边顶检查门背离照明灯带的一侧用于与侧墙板相连;
其中,风道与线缆架连接于车顶的同一点,平顶、线缆架和照明灯带连接于扶手柱的同一点,线缆架、照明灯带和边顶检查门连接于同一点。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线缆架的侧部设有若干个承托板,所述线缆架的下方设有第一座,所述第一座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连接槽,所述平顶的侧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座下方的第一板,所述照明灯带的侧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扶手柱之间的第二板,所述第一座、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扶手柱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平顶的侧部还设有平顶边架,第一板设置于平顶边架的顶部且第一板与平顶边架之间还设有加强筋。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平顶边架包括连接板、立板以及横板;连接板的底面用于与平顶相连;立板的板面垂直于连接板设置于连接板远离平顶的一侧,加强筋设置于第一板与立板之间,且加强筋位于立板靠近平顶的一侧;横板的板面垂直于立板设置于立板远离加强筋的一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线缆架上还设有用于与照明灯带和边顶检查门相连的第二座;第二座包括外伸架、第二连接槽以及第三连接槽;外伸架设置于线缆架的下部,且向远离线缆架的一侧延伸;第二连接槽设置于外伸架的下部,且通过第二螺栓与照明灯带相连;第三连接槽设置于外伸架的侧部,且通过第三螺栓与边顶检查门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二座与照明灯带之间设有过渡件,过渡件包括平板以及承托弧;平板通过第二螺栓连接于第二连接槽上;承托弧设置于平板下方,且设有向上的开口,承托弧向靠近扶手柱一侧延伸;照明灯带上还设有开口向下且用于与承托弧挂接的挂接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风道靠近线缆架的一侧设有第三座,线缆架靠近风道的一侧设有第四座,第三座与第四座通过第四螺栓与车顶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三座设有两个且在风道的两侧对称设置,线缆架设有两个且在风道的两侧对称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四座设有两个且在线缆架的两侧对称设置,背离风道的第四座与车顶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车顶下方的电气柜,电气柜位于线缆架远离风道的一侧,且电气柜位于边顶检查门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将风道、线缆架、平顶和照明灯带等部件与车顶或扶手柱相连,充分利用了车体的现有构件,省去了二次骨架的设置,使构件布置更为紧凑合理,既有利于实现车体的减重,实现车体轻量化,又节省了车顶空间;将风道、线缆架通过同一点连接在车顶上,将线缆架、平顶和照明灯带通过同一点设置在扶手柱上,将照明灯带、线缆架和边顶检查门通过同一点连接,减少了安装节点,不仅提高了安装效率,还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Ⅱ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Ⅲ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平顶边架和第一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线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风道;110、第三座;200、平顶;210、第一板;220、加强筋;230、平顶边架;231、连接板;232、立板;233、横板;300、线缆架;310、第一座;311、第一连接槽;320、第二座;321、外伸架;322、第二连接槽;323、第三连接槽;330、第四座;340、承托板;341、限位部;400、照明灯带;410、第二板;420、过渡件;421、平板;422、承托弧;430、挂接部;440、弹性减振块;500、边顶检查门;610、车顶;620、扶手柱;630、侧墙板;700、电气柜;710、第一螺栓;720、第二螺栓;730、第三螺栓;740、第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进行说明。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包括风道100、平顶200、线缆架300、照明灯带400以及边顶检查门500;风道100用于设置于车顶610的下方;平顶200位于风道100的下方且两侧分别用于与两个扶手柱620相连;线缆架300位于风道100的一侧;照明灯带400位于线缆架300的下方;边顶检查门500位于照明灯带400的外侧,且边顶检查门500背离照明灯带400的一侧用于与侧墙板630相连;
其中,风道100与线缆架300连接于车顶610的同一点,平顶200、线缆架300和照明灯带400连接于扶手柱620的同一点,线缆架300、照明灯带400和边顶检查门500连接于同一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将风道100、线缆架300、平顶200和照明灯带400等部件与车顶610或扶手柱620相连,充分利用了车体现有构件,省去了二次骨架的设置,使构件布置更为紧凑合理,既有利于实现车体的减重,实现车体轻量化,又节省了车内空间;将风道100、线缆架300通过同一点连接在车顶610上,将线缆架300、平顶200和照明灯带400通过同一点设置在扶手柱620上,将照明灯带400、线缆架300和边顶检查门500通过同一点连接,有效的减少了安装节点,不仅提高了安装效率,还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风道100设置在车顶610下方中部,且位于平顶200的上方,车顶610与平顶200之间具有较大空间,便于风道100的布设。线缆架300靠近风道100的一侧与风道100共用一个安装点吊装在车顶610上,线缆架300用于承托线缆。线缆架300的下端靠近平顶200的一侧以及照明灯带400靠近平顶200的一侧通过同一安装点实现与扶手柱620上端的有效连接,安装稳定可靠,且操作便捷,避免设置多个安装节点的繁琐。
线缆架300下方远离平顶200的一侧、照明灯带400远离平顶200的一侧以及边顶检查门500靠近线缆架300的一侧连接在同一点处,减少了安装节点的设置,也减少了连接构件的使用。在进行车体顶部构件检查时,可以打开边顶检查门500进行检查。平顶200、照明灯带400和边顶检查门500共同构成了车内装饰区域。边顶检查门500除了和线缆架300以及照明灯带400相连,靠近侧墙板630的一侧还需要与侧墙板630进行连接,保证边顶检查门500的安装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线缆架300的侧部设有若干个承托板340,线缆架300的下方设有第一座310,第一座310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连接槽311,平顶200的侧部设有位于第一座310下方的第一板210,照明灯带400的侧部设有位于第一板210与扶手柱620之间的第二板410,第一座310、第一板210和第二板410通过第一螺栓710与扶手柱620相连,第一螺栓710的螺栓头位于第一连接槽311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座310设置在线缆架300远离边顶检查门500的一侧,第一连接槽311用于容纳第一螺栓710的螺栓头,第一连接槽311的开口宽度小于其内腔宽度,能够保证第一螺栓710的螺栓头稳定的位于第一连接槽311中。第一螺栓710顺次贯穿平顶200的第一板210与照明灯带400的第二板410以及扶手柱620上端的板体,通过在第一螺栓710的下端拧上螺母,将线缆架300的第一座310、平顶200的第一板210、照明灯带400的第二板410以及扶手柱620进行有效连接。通过第一螺栓710实现多个部件的连接,省去了安装节点的设置,简化了结构,使构件排布更为合理紧凑。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平顶200的侧部还设有平顶边架230,第一板210设置于平顶边架230的顶部且第一板210与平顶边架230之间还设有加强筋220。平顶200的侧部设置了平顶边架230,平顶边架230的底部与平顶200固定连接,上部与第一板210固定连接,加强筋220能够对第一板210的底面进行有效支撑,保证了第一板210与平顶20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第一板210与其他部件连接过程中受力产生局部形变的问题。
进一步的,第一板210分别向平顶边架230靠近平顶200的一侧和远离平顶200的一侧延伸,加强筋220设置在第一板210靠近平顶200的一侧与平顶边架230之间,避免平顶200的侧边部位变形向下弯曲。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平顶边架230包括连接板231、立板232以及横板233;连接板231的底面用于与平顶200相连;立板232的板面垂直于连接板231设置于连接板231远离平顶200的一侧,加强筋220设置于第一板210与立板232之间,且加强筋220位于立板232靠近平顶200的一侧;横板233的板面垂直于立板232设置于立板232远离加强筋220的一侧。
平顶边架230的连接板231采用水平设置的形式,能够利用底面与平顶200的顶面进行有效连接,平顶200在连接板231和底板相连的过渡位置还对应设置了向上弯曲且包覆于连接板231和立板232外侧的延伸部,有助于增强平顶边架230与平顶200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的可靠性。立板232远离平顶200的一侧设置了横板233,横板233能够从加强筋220的另一侧进行强度的增强,避免加强筋220受力引起立板232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平顶边架230的整体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6,线缆架300上还设有用于与照明灯带400和边顶检查门500相连的第二座320;第二座320包括外伸架321、第二连接槽322以及第三连接槽323;外伸架321设置于线缆架300的下部,且向远离线缆架300的一侧延伸;第二连接槽322设置于外伸架321的下部,且通过第二螺栓720与照明灯带400相连;第三连接槽323设置于外伸架321的侧部,且通过第三螺栓730与边顶检查门500相连。
第二座320的设置能够将边顶检查门500和照明灯带400可靠的固定在线缆架300远离风道100的一侧。外伸架321向背离线缆架300一侧的延伸,外伸架321采用矩形块或不规则形状的形式,在外伸架321上可以设置多个沿车体运行方向贯通的贯穿孔,用于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小线缆架300的整体重量。外伸架321下方设置的第二连接槽322以及侧部设置的第三连接槽323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槽311的设置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第二座320与照明灯带400之间设有过渡件420,过渡件420包括平板421以及承托弧422;平板421通过第二螺栓720连接于第二连接槽322上;承托弧422设置于平板421下方,且设有向上的开口,承托弧422向靠近扶手柱620一侧延伸;照明灯带400上还设有开口向下且用于与承托弧422挂接的挂接部430。平板421位于第二连接槽322的下方,通过设置在第二连接槽322中的第二螺栓720实现将照明灯带400固定在第二座320下方的效果。安装时,将照明灯带400的挂接部430挂在承托弧422上,便实现了照明灯带400的有效安装,该安装方式简单快速,便于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挂接部430在承托弧422内发生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窜动,在照明灯带400上设置了位于平板421下方且与平板421的底面抵接的弹性减振块440,保证在车辆运输过程中照明灯带400不会发生上下窜动,产生与其他构件的碰撞。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与图4,风道100靠近线缆架300的一侧设有第三座110,线缆架300靠近风道100的一侧设有第四座330,第三座110与第四座330通过第四螺栓740与车顶610相连。风道100上的第三座110为L型构件的形式,其中L型构件的一侧边与风道100的侧壁相连,另一侧边为水平设置的形式,第四座330位于L型构件的水平板421面的下方,通过螺钉贯穿第四座330和第三座110实现将风道100和线缆固定在上方的车顶610上的效果。
进一步的,第四座330可以采用在线缆架300的侧面上设置L型构件的形式,使第三座110和第四座33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应,可以通过同一个第三螺栓730贯穿第三座110和第四座330与车顶610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4,第三座110设有两个,且在风道100的两侧对称设置,线缆架300设有两个,且在风道100的两侧对称设置。在风道100两侧分别设置第三座110能够保证风道100安装的稳定性,线缆架300对称布设在风道100的两侧,电气柜700也设置为两个,设置在两个线缆架300远离风道100的一侧。两个线缆架300分别为两侧的电气柜700提供电力支持,便于合理布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第四座330设有两个且在线缆架300的两侧对称设置,背离风道100的第四座330与车顶610相连。线缆架300上设有三个承托板340,分别用于承托供电电缆、控制线以及信号发送器线路、扬声器线路、数据总线线路。为了保证线缆架300与车顶610连接的稳定,第四座330在线缆架300的上方两侧对称设置为两个,线缆架300远离风道100的第四座330直接与车顶610相连。车顶610上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安装槽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槽311的结构相同,用于放置螺栓并实现与下方部件的连接。
进一步的,承托板340的板面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外端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341,限位部341能够对承托板340上的线缆进行有效限位,避免线缆从承托板340上向外侧脱出。限位部341的上端采用圆弧过渡,表面对线缆表面造成刮擦和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车顶610下方且位于线缆架300远离风道100的一侧的电气柜700,电气柜700位于边顶检查门500的上方。
轨道交通车辆的电气系统包括牵引、制动、辅助供电、信号、照明、空调、门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控制设备基本上安装在电气柜700内,传统将电气柜700设置在车辆的客室的形式占据了车内大量空间,影响了载客量。
将客室的电气柜700吊装在车顶610下方,电气柜700位于线缆架300的外侧且位于边顶检查门500上方,通过边顶检查门500进行检修维护。该设置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电气柜700在客室的占用空间,便于提高客室的载客量。设置在车顶610的电气柜700内设有断路器、继电器、接触器、端子排、连接器等器件,负责本车交、直流配电和逻辑控制。本实施例中,在车顶610下方两侧设置了两个电气柜700,用于将传统客室电气柜700内的各系统主机,如网络系统主机、制动系统主机、客室广播主机等分散吊装在电气柜700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用于设置于车顶的下方;
平顶,位于所述风道的下方且两侧分别用于与两个扶手柱相连;
线缆架,位于所述风道的一侧;
照明灯带,位于所述线缆架的下方;以及
边顶检查门,位于所述照明灯带的外侧,且背离所述照明灯带的一侧用于与侧墙板相连;
其中,所述风道与所述线缆架连接于所述车顶的同一点,所述平顶、所述线缆架和所述照明灯带连接于所述扶手柱的同一点,所述线缆架、所述照明灯带和所述边顶检查门连接于同一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架的侧部设有若干个承托板,所述线缆架的下方设有第一座,所述第一座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连接槽,所述平顶的侧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座下方的第一板,所述照明灯带的侧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扶手柱之间的第二板,所述第一座、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扶手柱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顶的侧部还设有平顶边架,所述第一板设置于所述平顶边架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平顶边架之间还设有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顶边架包括:
连接板,底面用于与所述平顶相连;
立板,板面垂直于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平顶的一侧,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立板之间,且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立板靠近所述平顶的一侧;以及
横板,板面垂直于所述立板设置于所述立板远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架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照明灯带和所述边顶检查门相连的第二座,所述第二座包括:
外伸架,设置于线缆架的下部,且向远离所述线缆架的一侧延伸;
第二连接槽,设置于所述外伸架的下部,且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照明灯带相连;以及
第三连接槽,设置于所述外伸架的侧部,且通过第三螺栓与所述边顶检查门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与所述照明灯带之间设有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包括:
平板,通过所述第二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上;以及
承托弧,设置于所述平板下方,且设有向上的开口,所述承托弧向靠近所述扶手柱一侧延伸;
所述照明灯带上还设有开口向下且用于与所述承托弧挂接的挂接部。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靠近所述线缆架的一侧设有第三座,所述线缆架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设有第四座,所述第三座与所述第四座通过第四螺栓与所述车顶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座设有两个且在所述风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线缆架设有两个且在所述风道的两侧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座设有两个且在所述线缆架的两侧对称设置,背离所述风道的所述第四座与所述车顶相连。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车顶下方的电气柜,所述电气柜位于所述线缆架远离所述风道的一侧,且所述电气柜位于所述边顶检查门的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26648.3U CN211943297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26648.3U CN211943297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43297U true CN211943297U (zh) | 2020-11-17 |
Family
ID=73160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26648.3U Active CN211943297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43297U (zh) |
-
2020
- 2020-04-10 CN CN202020526648.3U patent/CN2119432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943297U (zh) | 轨道车辆轻量化结构 | |
CN208423671U (zh) |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底架集中布线结构 | |
CN110126699A (zh) | 一种扶手结构及车辆 | |
CN216034370U (zh) | 车厢及轨道车辆 | |
CN215911767U (zh) | 一种集成式模块安装托架 | |
CN215621952U (zh) | 电气柜安装结构及轨道列车 | |
CN216648929U (zh) | 一种便于检修的配电柜 | |
CN111301453A (zh) | 一种新型轨道客车车体端墙 | |
CN214707020U (zh) | 电气柜底座装置、电气柜及轨道车辆 | |
CN212484248U (zh) | 机箱类设备安装及线缆固定用一体化支架 | |
CN213008127U (zh) | 车体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 |
CN211480506U (zh) | 一种配电柜用内框架 | |
CN209658827U (zh) | 一种高安全性的母线槽支撑装置系统 | |
CN209844278U (zh) | 一种适用于应急发电车接入交流低压配电柜 | |
CN210363798U (zh) | 站台门显示屏装置 | |
CN209159386U (zh) | 一种顶置式动力电池箱体固定装置 | |
CN111511152A (zh) | 一种基于主控柜集成液压功能模块装置 | |
CN220730290U (zh) | 一种标准智能单相表装置 | |
CN219660060U (zh) | 一种附设式多功能杆设备舱 | |
CN216468105U (zh) | 一种装有多媒体主机和T-Box设备的管梁组件 | |
CN215793728U (zh) | 一种轨道车辆座椅电气柜安装支架及使用其的电气柜 | |
CN213109508U (zh) | 一种新能源车控制系统的组合支架 | |
CN202797722U (zh) | 一种低压抽出式开关柜 | |
CN218616644U (zh) | 一种固定车顶线槽与内装横梁的多吊点安装支架 | |
CN221067907U (zh) | 一种旅客登机梯vip车辆尾灯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