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11790U -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11790U
CN211911790U CN202020310284.5U CN202020310284U CN211911790U CN 211911790 U CN211911790 U CN 211911790U CN 202020310284 U CN202020310284 U CN 202020310284U CN 211911790 U CN211911790 U CN 211911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sheath
snare
needle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102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常青
韦建宇
沈正华
冯明浩
李宁
奚杰峰
唐志
金鸿雁
刘春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102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11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11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11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注射装置包括:管体,管体具备配置成供套圈装置穿梭的第一穿梭通道,管体的远端开设有供套圈装置的套圈穿出的穿梭口;针头,针头固定于管体的远端;护套管,护套管可滑动地套设管体,以将针头包覆在内,或将针头暴露。在将管体插入人体内时,针头可以容置在护套管内,在需要通过针头进行注射时,操作护套管,可以将针头暴露出来,护套管与管体的配合,针头的活动空间大,可以使得针头更好的伸出,出针较为方便,同时,也便于针头对目标组织进行注液,整体适应性较佳。

Description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圈套器主要用于内镜下配合高频电,将体内各种息肉,多余组织和病变进行切除。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指于病灶(如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食管、胃、结肠早期癌等)粘膜下层内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切取大块粘膜组织的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用开刀手术,在内镜下即可将病灶切除。传统的手术方式分为两步:
第一步:先使用远程注射针,利用远端针尖穿刺进入粘膜下层内,通过近端手柄管腔注射药物,将粘膜及粘膜上的病变组织隆起,然后撤回注射针。
第二步:将圈套器经内镜钳道送达病变处,套取病变组织后通电将其切除。
传统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分别需要进出多个传统器械才能完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普通圈套器普遍不附带注射功能,在套取扁平息肉前需要用注射针来进行粘膜下注射,使粘膜隆起,然后撤回注射针,置入圈套器进行切割,由于可能有多处病变需要切割,所以需要反复注射隆起、切割,注射隆起、切割。因此,需要反复操作不同器械进出内镜钳道(内窥镜器械工作腔道),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会浪费医生大量时间,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医疗负担。相关技术中,也有一些具有注射功能的圈套器,但是还是存在出针不便、整体适应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其便于出针,整体适应性较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圈套器,其便于出针,整体适应性较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其便于出针,整体适应性较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其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具备配置成供套圈装置穿梭的第一穿梭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开设有供所述套圈装置的套圈穿出的穿梭口;
针头,所述针头固定于所述管体的远端;
护套管,所述护套管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以将所述针头包覆在内,或将所述针头暴露。
可选地,所述管体的内壁开设有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远端贯穿所述管体的远端以形成贯穿口,所述注液通道的近端沿所述第一穿梭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针头安装于所述贯穿口,所述针头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管体的远端凸出。
可选地,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包括注射管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配置成与供液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接头配置成与操作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管体的近端装配,所述注射管的近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注射管的远端与所述注液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接头具备供所述套圈装置穿梭的第二穿梭通道,所述第二穿梭通道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套圈装置连接,且配置成带动所述套圈装置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可选地,所述注液通道的近端贯穿所述管体的近端以形成插入口,所述注射管的部分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注液通道内且与所述管体相对固定。
可选地,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热缩管,所述热缩管套设所述管体,所述热缩管位于所述接头与所述针头之间,所述热缩管的近端与所述接头装配。
可选地,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推拉件,所述推拉件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且与所述护套管连接,以带动所述护套管相对于所述管体滑动。
可选地,所述推拉件包括护套螺母以及护套螺杆,所述护套螺母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所述护套管与所述护套螺母固定,所述护套螺杆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所述护套螺杆的远端与所述护套螺母螺纹配合。
可选地,所述护套管的近端设置有止位片,所述止位片容置于所述护套螺母内,且被所述护套螺母的内壁止位,所述护套螺杆的远端伸入所述护套螺母内,且与所述止位片抵接。
可选地,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保护锁,所述保护锁与所述管体配合并对所述推拉件止位,以限制所述护套管移动。
可选地,所述护套螺杆位于所述护套螺杆远离所述针头的一侧,所述保护锁可拆卸地与所述管体卡合,所述卡合的位置位于所述护套螺杆远离所述护套螺母的一侧;所述保护锁卡合所述管体时,所述保护锁的远端与所述护套螺杆的近端接触,并对所述护套螺杆止位,以使所述护套管保持对所述针头进行包覆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保护锁包括操作部以及呈管状的锁体,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锁体的外壁连接;
所述锁体具备管道,所述锁体设置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从所述锁体的远端沿所述锁体的轴线贯穿至所述锁体的近端,所述锁体配置成通过所述缺口将所述管体卡入所述管道内。
可选地,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远端固定环,所述远端固定环固定套设所述管体的远端。
可选地,所述针头呈杆状,且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圈套器,其包括套圈装置以及上述的注射装置,所述套圈装置可滑动地穿梭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套圈装置包括套圈以及拉索,所述套圈的两个自由端与所述拉索的远端连接固定,所述拉索可滑动地穿梭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内,所述拉索的近端配置成与操作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圈套器还包括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拉索连接,且配置成带动所述拉索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可选地,所述操作装置包括芯杆以及操作块,所述芯杆的远端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拉索的近端与所述操作块连接,所述操作块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芯杆,以带动所述拉索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可选地,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电极基座以及电极;
所述电极基座与所述操作块固定,所述电极基座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拉索的近端与所述电极基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连接环以及连接帽;
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帽相对固定,且均套设所述拉索,所述连接帽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芯杆的远端与所述连接帽连接。
可选地,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芯杆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芯杆固定,所述限位块配置成与所述操作块接触,以对所述操作块止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其包括供液装置、供电装置以及上述的圈套器,所述供液装置配置成对所述针头供液,所述供电装置配置成对所述套圈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套圈装置可以通过管体进行穿梭,并且,套圈装置的套圈可以通过穿梭口穿出,即,可以实现对目标组织进行切除。针头固定在管体的远端上,并且,护套管在相对于该管体滑动时,可以将针头包覆,即,在将管体插入人体内时,针头可以容置在护套管内,在需要通过针头进行注射时,操作护套管,可以将针头暴露出来,护套管与管体的配合,针头的活动空间大,可以使得针头更好的伸出,出针较为方便,同时,也便于针头对目标组织进行注液,整体适应性较佳。
圈套器包括该注射装置,其具有该注射装置的全部功能。
医疗设备包括该圈套器,其具有该圈套器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圈套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圈套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圈套器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圈套器中管体与护套管装配的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为圈套器中管体与护套管装配的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7为圈套器中针头的示意图;
图8为圈套器中管体的截面图;
图9为圈套器中推拉件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0为圈套器中推拉件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1为圈套器中保护锁的示意图;
图12为圈套器中接头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3为圈套器中接头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4为圈套器中操作装置的示意图;
图15为圈套器中连接帽的示意图;
图16为圈套器中芯杆的示意图。
图标:100-圈套器;10-注射装置;11-管体;111-第一穿梭通道;112-穿梭口;113-注液通道;114-贯穿口;115-插入口;12-针头;121-第一穿刺面;122-第二穿刺面;123-第三穿刺面;13-护套管;131-止位片;14-接头;141-第一接头;142-第二接头;1421-第二穿梭通道;15-注射管;16-热缩管;17-推拉件;171-护套螺母;1711-翼部;172-护套螺杆;1721-止位块;18-保护锁;181-锁体;1811-管道;1812-缺口;182-操作部;19-远端固定环;20-套圈装置;21-套圈;22-拉索;23-铆接管;30-操作装置;31-连接环;32-连接帽;321-凸出部;322-弧形块;33-芯杆;330-滑槽;331-环形槽;332-刻度;333-第一指环;34-操作块;341-块体;342-第二指环;343-第三指环;344-固定筒;35-电极基座;36-电极;37-限位块;371-卡合部;200-供液装置;300-供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相关技术中,当需要对目标组织(例如,扁平息肉)进行切除时,相关器械一般都需要通过内镜钳道进入人体。
一种方式下,可以先通过注射针对病灶组织处的粘膜下层进行注射,使粘膜隆起,然后撤回注射针,置入不附带注射功能的普通圈套器进行切割。这种方式会操作不同的器械,手术过程较为繁琐,耗时耗力,也会增加患者医疗负担。
另一种方式下,也可以是直接置入具有注射功能的圈套器进行操作,即先注液,再切割。虽然这种方式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还是存在出针不便、整体适应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能够有效缓解该技术问题,具体地,以下将对该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圈套器100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圈套器100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图16为圈套器100中各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全文中,圈套器100在使用过程中,圈套器100的前端会伸入人体内,圈套器100的后端由医生操作。因此,相对地,每个零部件靠近圈套器100前端的部分称为该零部件的远端,该零部件靠近圈套器100后端的部分称为该零部件的近端。图2和图3中,从圈套器100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圈套器100的各个零部件大致在图5-图16中依次展示。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疗设备,其包括供液装置200、供电装置300以及圈套器100,供液装置200配置成对圈套器100的针头12(图4示出)供液,供电装置300配置成对圈套器100的套圈21(图4示出)供电。即,本实施例中的圈套器100不仅具备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的功能,还具备对目标组织进行注射的功能。
供电装置300提供高频电流,通过套圈21作用在目标组织上,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供液装置200可以采用注射用压力泵,以对针头12提供液体,这样在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之前,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注射使其隆起,同时,目标组织切割完成后,还可以通过针头12对目标组织进行冲洗。供电装置300、供液装置200较为现有,在此不做赘述。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圈套器100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2和图3,圈套器100包括注射装置10、套圈装置20以及操作装置30。注射装置10与供液装置200配合,主要作用在于对目标组织进行液体注射。套圈装置20可滑动地穿梭于注射装置10的第一穿梭通道111(下详述),套圈装置20主要作用在于对目标组织进行套设。操作装置30与供电装置300配合,主要作用在于在医生的操作下,控制套圈装置20动作,并且供电装置300对套圈装置20的套圈21供电,以便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
请参考图4-图8,该注射装置10包括:
管体11,管体11具备配置成供套圈装置20穿梭的第一穿梭通道111,管体11的远端开设有供套圈装置20的套圈21穿出的穿梭口112。
针头12,针头12固定于管体11的远端。
护套管13,护套管13可滑动地套设管体11,以将针头12包覆在内,或将针头12暴露。
需要说明的是,针头12装配到管体11上,其与管体11相对固定,这样该管体11至少具备两个功能。即,管体11通入套圈装置20后,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套设作业,以便在套圈21通电的情况下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同时,该管体11上的针头12可以进行穿刺作业,并且在外部接入供液装置200后,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对目标组织进行注液作业。
护套管13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将安装在管体11远端的针头12包覆在内或进行暴露。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的,当针头12被护套管13包覆在内时,该管体11可以在内镜钳道中有效的穿梭,当移动至目标组织附近时,医生可以操作护套管13,将护套管13往近端移动,此时该针头12未被护套管13包覆,处于暴露状态,向远端推动管体11,可以将该管体11上的针头12刺入目标组织中。
可以理解的,该套圈装置20可以通过管体11进行穿梭,并且,套圈装置20的套圈21可以通过穿梭口112穿出,即,可以实现对目标组织进行切除。针头12固定在管体11的远端上,并且,护套管13在相对于该管体11滑动时,可以将针头12包覆,即,在将管体11插入人体内时,针头12可以容置在护套管13内,在需要通过针头12进行注射时,医生操作护套管13,可以将针头12暴露出来,护套管13与管体11的配合,针头12的活动空间大,可以使得针头12更好的伸出,出针较为方便,同时,也便于针头12对目标组织进行注液,整体适应性较佳。该注射装置10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制造成本低。一般的,当注射装置10在内镜钳道中穿梭时,该针头12是容置在护套管13内的,可以起到保护内镜钳道不受损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该护套管13可以是普通的管子,仅具备一个管腔,起到套设管体11的作用,其它实施例中,护套管13也可以具备多个管腔,即,该护套管13可以是多腔管,其中一个主管腔配置成套设管体11,其余的管腔可以配置成注液或插入其它的设备。
结合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管体11的内壁开设有注液通道113,注液通道113的远端贯穿管体11的远端以形成贯穿口114,注液通道113的近端沿第一穿梭通道111的延伸方向延伸(也可以理解为,注液通道113与第一穿梭通道111并排设置);针头12安装于贯穿口114,针头12的部分相对于管体11的远端凸出。
该针头12的部分通过贯穿口114容置于注液通道113内,外部的供液装置200通过对注液通道113供液,以实现液体从针头12流出。由于该针头12是直接固定安装到管体11上,因此其长度可以尽量的缩减,例如其长度可以缩减到5mm以内,无论该针头12是否被护套管13包覆,该注射装置10整体都具有较佳的柔顺性以及过弯性。
结合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还包括远端固定环19,远端固定环19固定套设管体11的远端。远端固定环19可以起到对管体11的远端进行加强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其使用寿命。
结合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针头12呈杆状,且沿管体11的轴向延伸。该针头12的近端安装于贯穿口114中,例如,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或者胶接的方式。结合图7,该针头12的远端处形成有第一穿刺面121、第二穿刺面122以及第三穿刺面123,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穿刺效率。
本实施例中,该针头12呈直杆状,该针头12的长度方向与管体11的轴向平行。同时,本实施例中,该针头12的位置偏心设置,即,其不处于该管体11的轴心线上,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针头12与管体11同轴设置。
结合图8,该管体11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制造,即,在管体11中成形出第一穿梭通道111,并且,在管体11的部分较厚的内壁中成形出注液通道113。可选地,第一穿梭通道111贯穿管体11的远端以及近端,注液通道113贯穿管体11的远端以及近端。
通过上述方式,由于该针头12直接固定在管体11上,该针头12的外径可以做的比较大,同时,该管体11的外径可以做的很小。
此外,相对于一些现有技术中具备注射功能的圈套器来说(该套圈器中的针是穿梭设置的),本实施例中,由于该针头12直接固定在管体11上,其通过护套管13即可实现出针,由于护套管13的内径相对较大,即,出针腔道大,因此该针头12出针容易。换句话说,在使用环境整体不是很直的情况下,大的出针腔道相对于小的出针腔道更容易出针。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要形成大的出针腔道,会将包覆该针的管的外径做的比较大,这样必然会导致在内镜钳道中穿梭不便。若针采用不锈钢针管的设计,虽然可以通过内镜钳道,但是牺牲了过弯性能,即,过弯性能较差。
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具有较小的整体外径,同时可以保证较大内径的注液通道113以及针头12,即,保证了注射流量,提高了注射效率,缩短目标组织隆起时间,并能保证过弯性能,同时出针顺畅。
请参考图9-图11,并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还包括推拉件17,推拉件17可滑动地套设管体11,且与护套管13连接,以带动护套管13相对于管体11滑动。
该推拉件17相当于手柄的作用,使用状态下时,管体11的远端伸入人体内,该推拉件17位于人体外,以便医生可以操作推拉件17,来带动护套管13动作。
结合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推拉件17包括护套螺母171以及护套螺杆172,护套螺母171可滑动地套设管体11,护套管13与护套螺母171固定,护套螺杆172可滑动地套设管体11,护套螺杆172的远端与护套螺母171螺纹配合。
可以理解的,护套螺母171可以通过胶接、卡合等方式实现与护套管13的固定,护套螺杆172与护套螺母171螺接,该护套螺母171的外壁上凸设有多个翼部1711,该护套螺杆172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这些均可以起到防滑的目的,便于医生操作。
本实施例中,推拉件17由两个部件构成,即护套螺母171以及护套螺杆172,其它实施例中,该推拉件17可以仅仅是一个部件,例如,其呈圆柱状、三角形状等,其套装在管体11上,且与护套管13固定连接,或者该推拉件17本身就是护套管13近端上的凸起部分,以便医生把持。
结合图10,具体地,护套管13的近端设置有止位片131,止位片131容置于护套螺母171内,且被护套螺母171的内壁止位,护套螺杆172的远端伸入护套螺母171内,且与止位片131抵接。
安装时,护套螺母171可以从管体11的远端插入,然后顺着管体11向近端移动,当移动至该止位片131被护套螺母171的内壁接触时,再安装护套螺杆172,护套螺杆172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与护套螺母171装配,当护套螺杆172的远端与止位片131抵接时,说明推拉件17的安装完成。同时,该护套螺杆172的外壁还凸设有止位块1721,安装到位后,该止位块1721与护套螺母171的近端接触。
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还包括保护锁18,保护锁18与管体11配合并对推拉件17止位,以限制护套管13移动。通过保护锁18可以限制护套管13向近端移动。
具体地,护套螺杆172位于护套螺杆172远离针头12的一侧,保护锁18可拆卸地与管体11卡合,卡合的位置位于护套螺杆172远离护套螺母171的一侧;保护锁18卡合管体11时,保护锁18的远端与护套螺杆172的近端接触,并对护套螺杆172止位,以使护套管13保持对针头12进行包覆的状态。
保护锁18卡合在管体11上时,保护锁18的远端与护套螺杆172贴合,但互相不连接。保护锁18的存在,可以降低医生误操作的几率。一般的,在管体11的远端插入人体的过程中,保护锁18始终卡合在管体11上,该保护锁18的远端对护套螺杆172止位,以使针头12包材被护套管13包覆的状态。当需要进行注液作业时,医生拆下保护锁18,并握住护套螺母171或护套螺杆172,使其向近端移动,此时被护套管13包覆的针头12暴露出,此时,可以操作管体11,将针头12刺入目标组织中。
结合图11,具体地,保护锁18包括操作部182以及呈管状的锁体181,操作部182与锁体181的外壁连接。锁体181具备管道1811,锁体181设置有与管道1811连通的缺口1812,缺口1812从锁体181的远端沿锁体181的轴线贯穿至锁体181的近端,锁体181配置成通过缺口1812将管体11卡入管道1811内。
可以理解的,以图11中的相对位置介绍,医生可以拿着操作部182,竖向移动,则可以将管体11通过缺口1812卡入管道1811内,实现保护锁18与管体11的卡合状态。该操作部182的外壁凹凸不平,可以增大摩擦力,便于医生操作。
可选地,其它实施例中选用的保护锁18相对于管体11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例如,保护锁18始终套装在管体11上,其形状可以是片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只要能够实现对推拉件17止位即可。
请参考图12和图13,并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还包括接头14,接头14包括注射管15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一接头141和第二接头142,第一接头141配置成与供液装置200连接,第二接头142配置成与操作装置30连接。
第一接头141与管体11的近端装配,注射管15的近端与第一接头141连通,注射管15的远端与注液通道113连通。
第二接头142具备供套圈装置20穿梭的第二穿梭通道1421,第二穿梭通道1421与第一穿梭通道111连通。
其中,操作装置30与套圈装置20连接,且配置成带动套圈装置20在管体11内穿梭。
第一接头141和第二接头142在接头14的远端形成一体,该接头14的远端与管体11的近端固定装配,这样管体11中穿梭的套圈装置20的拉索22(下详述)可以通过第二穿梭通道1421穿出,并可以与操作装置30连接,以便医生通过操作装置30控制拉索22。同时,该注射管15起到连通第一接头141以及注液通道113的作用,外接的供液装置200与第一接头141装配后,通过第一接头141对注液通道113供液,以便液体从针头12流出。
该接头14相当于三通装置,可以理解为鲁尔接头。可选地,该接头14(第二接头142)可以和操作装置30的远端一体成型,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即,该第二接头142可以不是一个实际的接头,而仅仅只是接头14上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保留一个接头,即,仅保留第二接头142,第二接头142与操作装置30连接。此时,该第一接头141不存在,可以通过在第二接头142的外壁上开孔,使得注射管15的近端暴露出来,在注射管15的近端可以安装公接头,而供液装置200(例如注射针)的注射端安装有母接头,公接头与母接头螺纹配合,以实现供液。这样,由于该注射管15可以采用柔性材质制成,即,其为软管,可以便于供液装置200的注射端调整位置。
结合图4和图12,本实施例中,注液通道113的近端贯穿管体11的近端以形成插入口115,注射管15的部分通过插入口115插入注液通道113内且与管体11相对固定。
该注射管15的部分插入注液通道113内,其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胶接的方式完成固定,可以提高注液的密封性,避免液体外泄。
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注射装置10还包括热缩管16,热缩管16套设管体11,热缩管16位于接头14与针头12之间,热缩管16的近端与接头14装配。
热缩管16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具体地,该热缩管16的近端与接头14的远端胶接。当保护锁18卡合在管体11上时,该热缩管16的远端可以与保护锁18的近端接触。
请参考图14-图16,并结合图4,具体地,套圈装置20包括套圈21以及拉索22,套圈21的两个自由端与拉索22的远端连接固定,拉索22可滑动地穿梭于第一穿梭通道111内,拉索22的近端配置成与操作装置30连接。
本实施例中,套圈装置20还包括铆接管23,铆接管23铆接在套圈21的两个自由端与拉索22的远端连接固定的位置处,以将拉索22与套圈21连接。
可选地,套圈21的两个自由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拉索22固定。需要套设目标组织时,套圈21通过穿梭口112伸出管体11,拉索22穿梭在第一穿梭通道111内,拉索22的近端与操作装置30连接,电极36与外接的供电装置300连接。供电装置300对电极36供电,通过拉索22对套圈21供电,套圈21通电后对套设的目标组织进行切割。
本实施例中,该套圈21相当于实现通电切割作用,其它实施例中,该套圈21也可以不通电直接切割,或者说,不需要电极36、供电装置300等也可以实现切割作用。
结合图4和图14,本实施例中,圈套器100还包括操作装置30,操作装置30与管体11连接,操作装置30与拉索22连接,且配置成带动拉索22在管体11内穿梭。
该操作装置30与上述的接头14的近端固定,其主要实现对拉索22的操作。
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30包括芯杆33以及操作块34,芯杆33的远端与管体11连接,拉索22的近端与操作块34连接,操作块34可滑动地连接于芯杆33,以带动拉索22在管体11内穿梭。
具体地,操作装置30还包括连接环31、连接帽32、电极基座35以及电极36。连接环31与连接帽32相对固定,且均套设拉索22,连接帽32与管体11连接,芯杆33的远端与连接帽32连接。电极基座35与操作块34固定,电极基座35与电极36连接,拉索22的近端配置成穿过连接环31、连接帽32后与电极基座35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连接环31可以采用弹性材质制成,在装配完成后,该连接环31可以起到辅助连接帽32锁止的作用。同时,该连接环31还可防止远端的液体通过此处回流至近端的手持部分造成漏电。
可选地,该电极基座35也可以不固定在操作块34上,例如,固定在连接帽32上,其与拉索22滑动接触实现对拉索22供电。
可选地,连接环31和连接帽32可以一体成型制造,连接环31和连接帽32可以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或者,连接环31和连接帽32可以不起密封作用,仅仅起到连接接头14(第二接头142)和芯杆33的作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舍去连接环31和连接帽32,将第二接头142与芯杆33一体成型制造。
本实施例中,连接帽32的远端具有内螺纹,接头14(第二接头142)的近端具有外螺纹,两者螺纹配合,结合图15,连接帽32的远端具有凸出部321,该连接环31被凸出部321止位在接头14的近端内部,结合图4,连接帽32的近端内壁上开设有弧形块322,结合图16,芯杆33的远端具有环形槽331,连接帽32配合套设在芯杆33的远端上,并且,该弧形块322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环形槽331内,这样,该连接帽32可相对于芯杆33自转,即,医生可左手固定连接帽32,右手转动芯杆33,实现调整套圈21的相对位置。
结合图4和图14,芯杆33设置有一侧开口的滑槽330,拉索22的近端设置于滑槽330内,该操作块34包括块体341、第二指环342、第三指环343以及固定筒344。块体341可滑动地套设芯杆33,第二指环342和第三指环343分别固定于块体341的相对两侧,固定筒344固定于块体341,电极基座35固定在固定筒344内并与拉索22连接固定,电极36与电极基座35螺纹配合,电极36的一端相对于固定筒344的筒口伸出。医生操作第二指环342和第三指环343时,可以实现块体341相对于芯杆33移动,并带动拉索22动作。结合图14和图16,芯杆33上设置有刻度332,通过刻度332与操作块34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拉索22的位置,进而可以确定套圈21的位置,芯杆33的近端设置有第一指环333,便于医生操作。结合图4和图14,操作装置30还包括限位块37,限位块37可滑动地连接于芯杆33且能够相对于芯杆33固定,限位块37配置成与操作块34接触,以对操作块34止位。
限位块37设置有卡合部371,其卡合在滑槽330上,限位块37可以与操作块34接触,以便对操作块34进行止位,在不需要对拉索22进行操作时,通过限位块37对操作块34止位,从而实现对拉索22止位,进而实现对套圈21的位置进行止位。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圈套器100,圈套器100的工作过程:
工作时,先将圈套器100的远端整体通过内镜钳道,并将其置于目标组织附近,然后拆下保护锁18,向近端移动护套螺母171,护套螺母171带动连接的护套管13向近端移动,此时被护套管13包覆的针头12露出,然后用力将针头12抵在目标组织处,针头12此时进入目标组织中,然后将接头14接通供液装置200,进行注射。待目标组织处隆起后,操作护套螺母171,将针头12收回到护套管13内,然后将套圈21伸出护套管13,将套圈21套设在目标组织的根部,然后拉动操作块34,通过拉索22收紧套圈21,然后将电极36接通供电装置300,套圈21通电对目标组织进行切割。切割过后可再次通过供液装置200注射液体,此时针头12喷出水柱,可对创口进行进一步冲洗。
该圈套器100具备注射、切割、冲洗功能,并且其过弯性能好、适应性好,大大节约了手术时间及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10、圈套器100及医疗设备,套圈装置20可以通过管体11进行穿梭,并且,套圈装置20的套圈21可以通过穿梭口112穿出,即,可以实现对目标组织进行切除。针头12固定在管体11的远端上,并且,护套管13在相对于该管体11滑动时,可以将针头12包覆,即,在将管体11插入人体内时,针头12可以容置在护套管13内,在需要通过针头12进行注射时,操作护套管13,可以将针头12暴露出来,护套管13与管体11的配合,针头12的活动空间大,可以使得针头12更好的伸出,出针较为方便,同时,也便于针头12对目标组织进行注液,整体适应性较佳。
圈套器100包括该注射装置10,其具有该注射装置10的全部功能。
医疗设备包括该圈套器100,其具有该圈套器100的全部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具备配置成供套圈装置穿梭的第一穿梭通道,所述管体的远端开设有供所述套圈装置的套圈穿出的穿梭口;
针头,所述针头固定于所述管体的远端;
护套管,所述护套管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以将所述针头包覆在内,或将所述针头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内壁开设有注液通道,所述注液通道的远端贯穿所述管体的远端以形成贯穿口,所述注液通道的近端沿所述第一穿梭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针头安装于所述贯穿口,所述针头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管体的远端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包括注射管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配置成与供液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接头配置成与操作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管体的近端装配,所述注射管的近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注射管的远端与所述注液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接头具备供所述套圈装置穿梭的第二穿梭通道,所述第二穿梭通道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套圈装置连接,且配置成带动所述套圈装置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通道的近端贯穿所述管体的近端以形成插入口,所述注射管的部分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注液通道内且与所述管体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热缩管,所述热缩管套设所述管体,所述热缩管位于所述接头与所述针头之间,所述热缩管的近端与所述接头装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推拉件,所述推拉件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且与所述护套管连接,以带动所述护套管相对于所述管体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件包括护套螺母以及护套螺杆,所述护套螺母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所述护套管与所述护套螺母固定,所述护套螺杆可滑动地套设所述管体,所述护套螺杆的远端与所述护套螺母螺纹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管的近端设置有止位片,所述止位片容置于所述护套螺母内,且被所述护套螺母的内壁止位,所述护套螺杆的远端伸入所述护套螺母内,且与所述止位片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保护锁,所述保护锁与所述管体配合并对所述推拉件止位,以限制所述护套管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螺杆位于所述护套螺杆远离所述针头的一侧,所述保护锁可拆卸地与所述管体卡合,所述卡合的位置位于所述护套螺杆远离所述护套螺母的一侧;所述保护锁卡合所述管体时,所述保护锁的远端与所述护套螺杆的近端接触,并对所述护套螺杆止位,以使所述护套管保持对所述针头进行包覆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锁包括操作部以及呈管状的锁体,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锁体的外壁连接;
所述锁体具备管道,所述锁体设置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从所述锁体的远端沿所述锁体的轴线贯穿至所述锁体的近端,所述锁体配置成通过所述缺口将所述管体卡入所述管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装置还包括远端固定环,所述远端固定环固定套设所述管体的远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呈杆状,且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
14.一种圈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套圈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注射装置,所述套圈装置可滑动地穿梭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圈装置包括套圈以及拉索,所述套圈的两个自由端与所述拉索的远端连接固定,所述拉索可滑动地穿梭于所述第一穿梭通道内,所述拉索的近端配置成与操作装置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器还包括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拉索连接,且配置成带动所述拉索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包括芯杆以及操作块,所述芯杆的远端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拉索的近端与所述操作块连接,所述操作块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芯杆,以带动所述拉索在所述管体内穿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电极基座以及电极;
所述电极基座与所述操作块固定,所述电极基座与所述电极连接,所述拉索的近端与所述电极基座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连接环以及连接帽;
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连接帽相对固定,且均套设所述拉索,所述连接帽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芯杆的远端与所述连接帽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芯杆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芯杆固定,所述限位块配置成与所述操作块接触,以对所述操作块止位。
21.一种医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液装置、供电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4-20任一项所述的圈套器,所述供液装置配置成对所述针头供液,所述供电装置配置成对所述套圈供电。
CN202020310284.5U 2020-03-13 2020-03-13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Active CN211911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10284.5U CN211911790U (zh) 2020-03-13 2020-03-13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10284.5U CN211911790U (zh) 2020-03-13 2020-03-13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11790U true CN211911790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4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10284.5U Active CN211911790U (zh) 2020-03-13 2020-03-13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11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8563B2 (en) Handheld surgical endoscope with detachable cannula
US10524636B2 (en) Handheld surgical endoscope
JP5727049B2 (ja) 内視鏡用使い捨て遠隔注射針
CN108272503A (zh) 一种可双通道注液的双极高频电刀
US6117141A (en) Endoscopic drainage tube holder
JPH1147154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KR101830085B1 (ko) 복수개의 처치구 병용이 가능한 내시경 점막하 절개박리를 위한 고주파 나이프
CN111227928A (zh)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KR20200049258A (ko) 복수개의 처치구 병용이 가능한 병변조직 제거용 의료용 스네어
WO2015079774A1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2007732A1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高频刀具
WO2022007733A1 (zh) 一种内窥镜用多功能高频刀具
CN107753078A (zh) 具有铰接式砧座保持器组件的圆形吻合装置
JP5677985B2 (ja) 診査および/または処置のための多機能装置
KR100943130B1 (ko) 내시경 점막하 절제용 처치구
CN212015718U (zh) 一种组合切开刀
CN213406254U (zh) 一种内窥镜用多功能高频刀具
CN211911790U (zh) 注射装置、圈套器及医疗设备
CN210044113U (zh) 高频复合电刀
CN211433175U (zh) 可注水式黏膜切开刀
JP2001170063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の操作装置
CN112790856B (zh) 一次性使用带有注射针的粘膜切开刀及使用方法
CN213430509U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高频刀具
KR20190020601A (ko) 복수개의 처치구 병용이 가능한 내시경 점막하 절개박리를 위한 고주파 나이프
WO2022007734A1 (zh) 一种配合内窥镜使用的高频电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