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4095U -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4095U
CN211884095U CN202020073939.1U CN202020073939U CN211884095U CN 211884095 U CN211884095 U CN 211884095U CN 202020073939 U CN202020073939 U CN 202020073939U CN 211884095 U CN211884095 U CN 211884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tooth
bracket
clamping block
t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739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庭进
余健文
吉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OO Medical Scientif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OO Medical Scientif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OO Medical Scientific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OO Medical Scientific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739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4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4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4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牙齿定位结构与托槽定位结构;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用于抵靠在牙齿的齿端面上,所述托槽定位结构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取脱件,所述取脱件用于供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本实用新型所述粘接定位装置设有取脱件,将徒手拆卸改为工具拆卸,工具的端头小,不会阻挡医生观测的视线,操作准确快捷,而且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正畸矫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正畸治疗中,在将托槽粘接于牙齿表面时,通常采用直接粘接的方式。由于现有的直接粘接技术是根据医生的经验进行手工粘接,因此这一方法高度依赖医生的粘接技巧和肉眼的观察。其工作强度较大效率不高,可重复性欠佳,且精确性不够理想。尽管如此,由于其直观性,依然为大部分正畸医师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为了克服直接粘接技术的这些缺点,间接粘接技术被开发出来。间接粘接技术是将托槽放置于转移装置中,通过转移装置将托槽转移至牙齿上。目前,市面上的转移装置大多在将托槽粘接于牙面上之后,难以通过口腔正畸工具将其转移装置从牙面上取下,需要正畸医生手动操作将转移装置从牙面上取下,但由于口腔环境狭小,正畸医生没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将转移装置取下,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增加了正畸医生的工作强度与操作时间,违背了间接粘接减轻正畸医生工作强度的初衷。而且使得正畸矫正患者的正畸体验感差,所以往往使得正畸医生放弃间接粘接技术,而采用直接粘接技术为正畸患者粘接托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单快捷拆卸的粘接定位装置,方便正畸医生观测并进行拆卸操作的粘接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粘接定位装置,所述粘接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牙齿定位结构与托槽定位结构;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用于抵靠牙齿的齿端面,所述托槽定位结构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取脱件,所述取脱件用于供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
目前所有间接粘接装置均未设置方便医生取脱间接粘接装置的结构,采用工具取脱间接粘接装置的难度较大,需要反复操作,本实用新型中的粘接定位装置设置取脱件,便于正畸医生通过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取脱件,继而将粘接定位装置从牙齿上取脱下来,正畸医生能便捷、快速将粘接于牙面上的粘接定位装置取下,而不会耗费正畸医生的时间与精力,也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取脱件用于供钩状取脱工具勾取或抵顶,所述取脱件包括凹陷结构、孔状结构、环状结构和狭缝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取脱件设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的唇侧面、舌侧面、齿端面、龈端面、近中面、远中面中的至少一面上。目前现有的粘结定位装置主要是通过医生用手取脱下来,粘接定位装置上未设于便于工具操作的结构,而由于粘结定位装置较小,而手指相对较大,伸入口腔后会阻挡医生视线,使用手指取脱粘结定位装置不便且具有操作难度。牙科常用工具中有较多是钩状取脱工具,如探针,是牙医可以很方便取用的工具之一,针对钩状工具设置取脱件,能够大大增加牙医取脱粘结定位装置的便利。针对于不同牙位的牙齿定位结构便于医生操作的方向和位置不同,比如前磨牙、磨牙等后牙的牙齿定位结构的舌侧面、齿端面、近中面是便于操作的位置,而切牙、侧切牙、尖牙等前牙的牙齿定位结构的舌侧面、唇侧面、齿端面、龈端面、近中面、远中面均是便于操作的位置。而取脱件只需设有便于操作的位置即可,均可便于医生拆卸粘结定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取脱件用于供夹状取脱工具夹持,所述取脱件包括凸起结构、孔状结构、环状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取脱件设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的唇侧面、舌侧面、齿端面、龈端面、近中面、远中面中的至少一面上。牙科常用工具还包括夹状取脱工具,如镊子或钳子,是牙医可以很方便取用的工具之一,针对夹状工具设置取脱件,也能够大大增加牙医取脱粘结定位装置的便利。
进一步地,所述牙齿定位结构还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与所述取脱件相连,所述引导件用于引导取脱工具的端头定位所述取脱件。
通过设置引导件,使得正畸医生能通过引导件的引导准确无误的将取脱工具定位于取脱件中,提高将粘接定位装置的取脱的效率与准确度。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件为缺口结构、凹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托槽定位结构包括对应托槽的近远中两侧设置的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沿龈齿方向延伸,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的龈端;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能够阻止托槽沿近远中方向和沿唇舌方向移动。
托槽定位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避免托槽沿近远中方向和唇舌方向移动,从而对托槽进行限位卡合定位,避免托槽在托槽定位结构上定位不准确,影响间接粘接效果。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可相互配合夹持位于其间的托槽,需要释放托槽时,施力取脱粘结定位装置时,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和第二弹性夹持块会向间隙的外侧方向变形,即可实现托槽的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于所述间隙处形成插入位,所述插入位用于供分离工具插入。通过设置插入位以方便分离工具的插入,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能相对分离,便于被夹持于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之间的托槽的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托槽定位结构包括分离块,所述分离块被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夹持于所述插入位内,所述分离块可沿唇舌方向移动。
具体地,所述分离块沿所述托槽定位结构的唇舌方向的宽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握持端和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的两端分别为第二握持端和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相互配合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握持端与所述第二握持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当向所述第一握持端和所述第二握持端施加使其靠拢的力时,所述第一夹持端和所述第二夹持端相互远离。通过对第一握持端与第二握持端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夹持端与第二夹持端相互远离,便于正畸医生夹持与释放托槽,提高正畸治疗的效率。向第一握持端和第二握持端施加作用力可以使用钳子等工具,能使得操作更便利。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握持端与所述第一夹持端通过第一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二握持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端通过第二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空间相交,所述第一握持端和所述第二握持端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相连。
在另一些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握持端与所述第一夹持端通过第一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二握持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端通过第二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一连接块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包括第一夹持片,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包括第二夹持片,所述第一夹持片和所述第二夹持片分别用于夹持托槽的近远中两侧,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夹持片相连的第三夹持片,所述第三夹持片用于限制托槽沿唇舌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三夹持片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间隙沿龈齿方向延伸,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的龈端。
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之间相互弹性夹持位于其间的托槽,使得托槽能被稳固的夹持于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之间,且可防止托槽沿近远中方向移动,精确夹持定位;第三夹持片能防止托槽沿唇舌方向移动,精确定位托槽,避免托槽从托槽定位结构上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夹持片相连的第四夹持片,所述第四夹持片用于限制托槽沿唇舌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三夹持片与所述第四夹持片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间隙沿龈齿方向延伸,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的龈端。
第三夹持片与第四夹持片能防止托槽沿唇舌方向移动,精确定位托槽,避免托槽从托槽定位结构上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夹持片与所述第四夹持片沿着自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的齿端向龈端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增大。
第三夹持片与第四夹持片沿着所述齿端向所述龈端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增大便于力矩的汇聚从而稳固的夹持托槽。
进一步地,所述托槽定位结构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托槽沿龈齿方向的移动。
通过限位结构,限制托槽沿龈齿方向移动,进而更为精准的对位于托槽定位结构内的托槽进行容纳定位,避免托槽在托槽定位结构内定位不精准而导致间接粘接效果不佳。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抵顶托槽的主体与托槽的底板之间形成的内凹部分,继而防止托槽沿龈齿方向的移动。
凸起部抵顶托槽的主体与托槽的底板之间的内凹部分,进一步的对托槽限位精准夹持。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与凸起部相连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托槽的主体形状相匹配。
凹陷部与托槽的主体形状相匹配,可更为精准稳固的对托槽夹持定位,与托槽形状相适应,避免托槽从定位单元上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相连。限位结构可以是单独的结构也可以是和弹性夹持块一体成型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定位单元,相邻的两个定位单元可拆分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牙齿定位主体和牙齿定位块,所述牙齿定位主体上形成容纳定位腔,所述牙齿定位块置于所述容纳定位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牙齿定位主体和牙齿定位块,所述牙齿定位主体上形成容纳定位腔,所述牙齿定位块置于所述容纳定位腔内。牙齿定位块与容纳定位腔的设置,使得牙齿定位块可依患者的牙齿形状个性化设置,而容纳定位腔则可标准化设置,当正畸矫正时,只需个性化制造牙齿定位块,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所述粘接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牙齿定位结构与托槽定位结构;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用于抵靠在牙齿的齿端面上,所述托槽定位结构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取脱件,所述取脱件用于供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现有的粘接定位装置均未设计工具拆卸的结构,所以均是由正畸医生徒手操作,但是因为人口腔内部空间小,手指较大伸入口腔后,一来会阻挡医生视线,使得拆卸难度增大、拆卸时间长,二来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本实用新型中在粘接定位装置上设有取脱件,将徒手拆卸改为工具拆卸,工具的端头小,不会阻挡医生观测的视线,操作准确快捷,而且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下颌牙齿参考系示意图。
图2为托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三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四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五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取脱件六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定位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定位单元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定位单元夹持托槽的侧面示意图。
图12为图5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定位单元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定位单元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定位单元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定位单元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定位单元的后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粘接定位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粘接定位装置;11、定位单元;12、托槽定位结构;13、牙齿定位结构;14、第一弹性夹持块;15、第二弹性夹持块;16、第一夹持片;17、第二夹持片;18、第一凸起部;19、第二凸起部;20、第一凹陷部;21、第二凹陷部;22、第三夹持片;23、第四夹持片; 25、间隙;26、连接条;27、托槽;29、主体;30、底板;32、引导件;33、插入位;34、分离块;35、第一握持端;36、第二握持端、 37、第一连接段;38、第二连接段;39、第一夹持端;40、第二夹持端;41、连接块;42、取脱件一;43、取脱件二;44、取脱件三; 45、取脱件四;46、取脱件五;47、取脱件六。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说明,在以下的结构描述中,需要使用到下颌牙齿的参考系来描述粘接定位装置。因此,如在此使用的,用于描述粘接定位装置的诸如唇侧、舌侧、近中、远中、齿端面、龈端与齿端的术语是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所选的参考系以及描述的术语,因为粘接定位装置可用于口腔内的其他牙齿以及其他方向上。例如,粘接定位装置也可耦合到牙齿的舌侧表面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当参考系中存在变化是,可能不能直接引用在此使用的描述性术语。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意欲独立于口腔内的位置和方向并且用于描述实施例的相关术语仅仅是对附图中的实施例提供明确的说明。同样的,相关术语唇侧、舌侧、近中、远中、齿端面、龈端与齿端绝不会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特定的位置或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术语唇侧、舌侧、近中、远中、齿端面、龈端与齿端正畸治疗的行业术语。参见图1,以下颌右区的某颗牙齿为例,牙齿的表面可以大致分为六个面。与上颌牙齿咬合的该牙齿的面,为齿端面或齿面,齿面所在端称为齿端;与其附属的牙龈组织连接的该牙齿的面为齿龈面,齿龈面所在端为龈端;齿面与齿龈相对,齿面与齿龈形成的方向也叫做齿龈方向。朝向唇部的该牙齿的面,为唇侧面,唇侧面所在侧称为唇侧,朝向舌部的牙齿的面,为舌侧面,舌侧面所在侧称为舌侧,唇侧面和舌侧面相对,唇侧面和舌侧面形成的方向也叫做唇舌方向。与相邻牙齿接触的该牙齿的两个面,分别为近中面和远中面,其区别在于与中部的距离远近,近中面靠近中切牙,远中面远离中切牙,两者形成的方向也叫做近远中方向,或近中远方向。
实施例一:
参见图1-12与图20,一种粘接定位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11,定位单元12包括相互连接的牙齿定位结构13与托槽定位结构12,牙齿定位结构12用于抵靠牙齿的齿端面,托槽定位结构12 用于夹持托槽27并将托槽27释放于牙面上。
牙齿定位结构13包括取脱件,取脱件用于供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取脱件位于牙齿定位结构的唇侧面、舌侧面、齿端面和龈端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或同时位于两面或两面以上。
取脱件具有适于取脱工具(例如,探针、镊子)的伸入,取脱工具对取脱件施加作用力,使得牙齿定位结构13移动,进而带动定位单元11移动,便于定位单元11从牙面上取下,便于正畸医生的取脱定位单元11的工作的进行。
取脱件的结构可为凹陷结构、凸起结构、孔状结构和吊环结构的其中一种或任一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牙齿定位结构13还包括与取脱件相连的引导件32,引导件32 用于引导取脱工具进入取脱件。
引导件32为缺口结构或凹陷结构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引导件32的可为斜面或曲面结构。
取脱件或取脱件与引导件32相结合的优选方案如下。
优选方案一,参见图3,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一42,取脱件一42为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面或舌侧面上,取脱件一42为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的结合,凸起结构设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面或舌侧面上,凹陷结构设于凸起结构的龈端面上,优选的该凹陷结构为半球形凹陷。取脱件一42的半球形凹陷为了方便探针等取脱工具勾取,使得定位单元11容易从牙面上取下。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取脱件也可以至包含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
参见图3,同时取脱件一42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1的唇端的龈端面上,是为了方便当定位单元11安装于切牙、侧切牙、尖牙等牙齿上,切牙、侧切牙、尖牙等牙齿位于口腔外侧,脸颊不会抵挡取脱工具的伸入时,方便正畸医生能从正面直接通过探针等取脱工具直接勾连取脱件一42,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
优选的,当取脱件一42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舌侧时,是为了方便当定位单元11安装于前磨牙、磨牙等后牙时,能方便取脱工具伸入取脱件一42中,方便正畸医生能直接通过探针或镊子等取脱工具直接勾连取脱件一42。当取脱件一42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或颊侧时,前磨牙、磨牙等后牙的颊侧有脸颊,脸颊会阻碍正畸医生的视线,且脸颊会阻碍取脱工具伸入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或颊侧,不利于正畸医生的操作。
优选的,牙齿定位结构13还设有引导件32,该引导件32设于取脱件一42的凸起结构上,引导件32为缺口结构,缺口结构便于正畸医生观测,使得正畸医生使用工具能准确快速的找到引导件32,进而定位取脱件一42,且引导件32与取脱件一42相连处设有过渡斜面,引导探针等取脱结构进入取脱件一42中,便于正畸医生的操作。
优选方案二,参见图4,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二43,取脱件二43为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齿端面上,取脱件二43为凸起结构,优选的该凸起为凸台。取脱件二43的凸起结构为了方便钳子或镊子等取脱工具夹持,使得定位单元11能简单方便从牙面上取下。
当定位单元11安装于前磨牙、磨牙等后牙上时,因为脸颊的抵挡,唇侧面无法操作,取脱件二43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齿端面上,能够方便正畸医生能直接通过探针或镊子能取脱工具直接夹持取脱件二43,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
优选方案三,参见图5,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三44,取脱件三44为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齿端面上,取脱件三44为凸起结构与孔状结构的结合,孔沿唇舌方向延伸,优选的该孔为通孔。取脱件三44的凸起结构上带有孔,为了方便探针或镊子等取脱工具伸入孔中,方便正畸医生能从直接通过探针等取脱工具直接勾连取脱件三44,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取脱件三44的凸起结构也方便镊子或钳子夹持,进而通过镊子夹持取脱件三44的凸起结构,直接将定位单元11从牙面上取下。
优选方案四,参见图6,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四45,取脱件四45包括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面或舌侧面的凸起结构和设于凸起结构上沿齿龈方向延伸的孔。当定位单元11安装于切牙、侧切牙、尖牙等前牙上时,切牙、侧切牙、尖牙等牙齿位于口腔外侧,取脱件四45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唇侧,脸颊不会抵挡取脱工具的伸入时,方便正畸医生能从正面直接通过探针等钩状取脱工具勾取取脱件四45,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当定位单元11安装于前磨牙、磨牙等后牙时,取脱件四45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舌侧,避开脸颊的阻挡,能够方便正畸医生能从直接通过探针等钩状取脱工具直接勾连取脱件四45。
优选方案五,参见图7,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五46,取脱件五46为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上的孔,该孔可位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舌侧或唇侧。取脱件五46的孔状结构,探针等钩状取脱工具可以伸入孔内,直接勾取取脱件五46,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同样地,可以根据定位单元11是粘接的牙位来确定具体将取脱件设于舌侧面或唇侧面。而且,将取脱件46设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近中面、远中面、齿端面、龈端面也同样能够供取脱工具勾取,继而将定位单元11取下。
优选方案六,参见图8,本优选方案的取脱件为取脱件六47,取脱件六47为设置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龈端面上,取脱件六47为环状结构,优选的该凸环可为矩形或圆形。钩状取脱工具可伸入取脱件六47中,直接从牙齿上取下定位单元11。
优选的,除以上取脱件的优选方案一到六之外,其他的结构如狭缝结构也同样能够满足需求,可以用作取脱件,而取脱件的优选方案一到六中的任意部分可任意组合,都能够实现方便取脱定位单元11 的目的。
托槽定位结构12用于夹持托槽27并将托槽27释放于牙面上。托槽定位结构12可从近远中方向、唇舌侧方向限制位于其中的托槽 27的移动。
托槽定位结构12包括用于对应限制托槽27的近远中方向、唇舌方向和齿龈方向移动的第一弹性夹持块14和第二弹性夹持块15,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对应于托槽27的近远中两侧。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形成间隙25,所述间隙25沿龈齿方向延伸。第一弹性夹持块14和第二弹性夹持块 15能够限制托槽27在近远中方向和唇舌方向上的移动,即能够实现托槽27在近远中方向、唇舌方向上的精准定位。第一弹性夹持块14 的齿端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龈端相连接,第二弹性夹持块15的齿端与牙齿定位结构13的龈端相连接。所述托槽定位结构12还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托槽沿龈齿方向的移动。将托槽27放入容纳空间后,将托槽抵紧限位结构,即可实现托槽27在龈齿方向上的精准定位。
第一弹性夹持块14在齿龈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齿端与龈端,第二弹性夹持块15在齿龈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齿端与龈端。所述间隙 25延伸至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14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15的龈端。
需要夹持托槽时,可以施力将托槽27放入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目前现有的粘接定位装置均是刚性夹持住托槽,夹持的定位准确度、稳定性以及拆卸均存在问题,将夹持块设为弹性夹持块,并且在两块弹性夹持块中留间隙25,既能保持夹持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也能够使得托槽很容易从粘结定位装置上拆下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宽度小于等于托槽27的宽度,由于第一弹性夹持块 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具有弹性,托槽置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之后,能够稳固地被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夹持,不会跌落。
优选的,第一弹性夹持块14和第二弹性夹持块15还可以不直接相连,通过牙齿定位结构13间接相连,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14和第二弹性夹持块15能较好地展开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夹持块14包括相连的第一夹持片16和第三夹持片22,第二弹性夹持块15包括相连的第二夹持片17和第四夹持片23。第一夹持片16和第二夹持片17用于限制托槽27于近远中方向上的移动,对托槽27施加弹性夹持力,夹持托槽27的近远中两侧面。第三夹持片22与第四夹持片23用于限制托槽27于唇舌方向上的移动,阻止托槽27从唇侧方向从托槽定位结构12上掉落。第三夹持片22与第四夹持片23之间形成间隙25,间隙25沿龈齿方向延伸,间隙25延伸至第三夹持片22与第四夹持片23的龈端和齿端。
托槽定位结构12还包括有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能限制位于托槽定位结构12内的托槽27沿齿龈方向的移动。限位结构与托槽27 的齿端的结构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相连的凹陷部与凸起部,其中凹陷部用于容纳托槽27齿端的外形结构,凸起部用于抵顶托槽27的主体29与托槽27的底板30之间形成的内凹部分,凹陷部与凸起部相互作用,使得托槽27能被精确的固定于托槽定位结构12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分别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相连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其中位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的限位结构为第一限位结构,位于第二弹性夹持块15 的限位结构为第二限位结构。其中第一限位结构用于抵顶托槽27的齿端的左半部分,第二限位结构作用于抵顶托槽27的齿端的右半部分。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凹陷部20与第一凸起部18,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凹陷部21与第二凸起部19。
第一凹陷部20与第二凹陷部21容纳与托槽27的齿端的外形结构,使得托槽27的齿端的的外形结构能被双重限位精确稳固的被容纳于托槽定位结构12内。第一凸起部18与第二凸起部19抵顶托槽 27的主体29与托槽27的底板30之间形成的内凹部分,使得托槽27 的主体29与托槽27的底板30之间形成的内凹部分被双重限位,精确稳固的被容纳于托槽定位结构12内。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可以是由上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相连形成的一个限位结构,也可以是仅包含第一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中的任意一个。
优选的,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呈镜像对称,相互作用,对位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的托槽27施加弹性夹持力。
定位单元11的牙齿定位结构13的齿端面具有牙位标识,托槽定位结构12的唇侧面上具有轴倾标识。牙位标识和轴倾标识的设立,便于正畸医生精确识别粘接定位装置10所作用的牙位,而轴倾标识的设立,进一步辅助粘接定位装置10的精准定位。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间隙25可作为轴倾标识使用,方便正畸医生的精准粘接定位。
粘接定位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11。至少两个定位单元 11之间可拆分地连接。至少两个定位单元11之间通过连接条26连接。
优选的,至少两个定位单元11之间的连接条26可为一根或多根,分布于定位单元11的唇舌两侧。连接条26可为圆柱、类圆柱、椭圆柱、类椭圆柱、棱柱及类棱柱等易于破坏的结构。连接条26的设置使得粘接定位装置10可按需要矫正的牙齿而需在对应的定位单元11或当完成粘接托槽27时,可以破坏连接条26,从而将定位单元11 一个个从粘接定位装置10上拆下。
优选的,牙齿定位结构13包括牙齿定位主体和牙齿定位块,所述牙齿定位主体上形成容纳定位腔,所述牙齿定位块置于所述容纳定位腔内。目前市场上的牙齿定位结构大多数是一整块,根据患者的牙齿齿端面来个性化定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牙齿定位结构分成可以批量生产的牙齿定位主体和个性化定制的牙齿定位块,可以加快粘接定位装置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难度。
实施例二:
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粘接定位装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具体在于:第三夹持片22沿着其齿端朝其龈端方向其宽度逐渐增大,第四夹持片 23沿着其齿端朝其龈端方向其宽度逐渐增大。第三夹持片22的宽度的变化与第四夹持片23的宽度的变化,便于第三夹持片22与第四夹持片23对弹性夹持力的汇聚,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能稳固的夹持托槽27。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粘接定位装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具体在于:定位单元11的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的间隙25 从两者的龈端延伸至两者的齿端并一直延伸贯穿牙齿定位结构13。便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分离展开,便于安装或拆卸位于定位单元11之内的托槽27。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粘接定位装置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具体在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包括第一夹持片16和第三夹持片22,第二弹性夹持块15包括第二夹持片17,但不具有第四夹持片23。第三夹持片22的近远中方向的宽度延伸靠近第二夹持片17,第三夹持片22用于限制托槽27于唇舌方向上的移动,阻止托槽27从唇侧方向从托槽定位结构12上掉落。单块第三夹持片22即可防止位于定位单元11上的托槽27掉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第三夹持片22与所述第二夹持片17之间形成间隙25,间隙25沿龈齿方向延伸,间隙25延伸至第三夹持片22与所述第二夹持片17的龈端和齿端。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五:
参见图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10,其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粘接定位装置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具体在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之间具有间隙25,该间隙25的一部分形成插入位33,插入位33可供探针或镊子等分离工具的插入。
优选的,分离工具可为分离块34,分离块34沿着托槽定位结构 12的唇舌方向的宽度逐渐增大,该分离块34可沿唇舌方向插入插入位33内,随着分离块34的插入,能迫使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分离。通过设置分离块34,使得正畸医生通过将分离块34插入插入位33,使得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 分离,进入便于取下被夹持于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 15之间的托槽27,而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优选的,分离块34的形状可为楔形或梭形。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六:
参见图17与图1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10,其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粘接定位装置10基本相同,第一弹性夹持块1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握持端35和第一夹持端39,第二弹性夹持块15的两端分别为第二握持端36和第二夹持端40。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相互配合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27,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一夹持端39和第二夹持端40。所述第一夹持端39和所述第二夹持端4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握持端35与所述第二握持端3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当向所述第一握持端35和所述第二握持端36施加使其靠拢的力时,所述第一夹持端39和所述第二夹持端 40相互远离。
具体地,第一握持端35与第一夹持端39通过第一连接段37相连,第二握持端36与第二夹持端40通过第二连接段38相连。
第一连接段37与第二连接段38空间相交,形成反向夹持结构,即第一连接段37与第二连接段38形成X结构。当向第一握持端35 与第二握持端36施加相互靠拢的力时,第一夹持端39和第二夹持端 40相互远离。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相互靠拢,夹持位于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之间的托槽27。第一连接段37与第二连接段38之间形成反向夹持结构,便于夹持与取下托槽27,方便正畸医生的操作。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七:
参见图1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10,其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粘接定位装置10结构基本相同,第一弹性夹持块1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握持端35和第一夹持端39,第二弹性夹持块15的两端分别为第二握持端36和第二夹持端40。第一夹持端39 与第二夹持端40相互配合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27,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一夹持端39和第二夹持端40。所述第一夹持端39和所述第二夹持端4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握持端35与所述第二握持端 36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当向所述第一握持端35和所述第二握持端36施加使其靠拢的力时,所述第一夹持端39和所述第二夹持端40相互远离。
第一弹性夹持块14与第二弹性夹持块15相互平行,第一握持端 35与第一夹持端39通过第一连接段37相连,第二握持端36与第二夹持端40通过第二连接段38相连,第一连接段37与第二连接段38 通过一连接块41相连,形成H形结构。
优选的,连接块4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段37与第二连接段38 相连,另一端与牙齿定位结构13相连。
优选的,连接块41的一端的近远中侧壁分别与第一连接段37、第二连接段38相连,连接块41的另一端与牙齿定位结构13相连。
优选的,第一握持端35与第二握持端36分别与牙齿定位结构13 相连。
向第一握持端35与第二握持端36施加相互靠拢的力时,以连接块41作为支撑,第一夹持端39和第二夹持端40相互远离。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恢复原状,但由于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之间预置有弹性夹持力,使得第一夹持端39 与第二夹持端40能夹持位于第一夹持端39与第二夹持端40之间的托槽27。
此实施例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前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牙齿定位结构与托槽定位结构;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用于抵靠在牙齿的齿端面上,所述托槽定位结构用于夹持和释放托槽,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取脱件,所述取脱件用于供取脱工具勾取、夹持或抵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脱件用于供钩状取脱工具勾取或抵顶,所述取脱件包括凹陷结构、孔状结构、环状结构和狭缝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取脱件设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的唇侧面、舌侧面、齿端面、龈端面、近中面、远中面中的至少一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还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与所述取脱件相连,所述引导件用于引导取脱工具的端头定位所述取脱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为缺口结构、凹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槽定位结构包括对应托槽的近远中两侧设置的第一弹性夹持块与第二弹性夹持块,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与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沿龈齿方向延伸,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的龈端;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能够阻止托槽沿近远中方向和沿唇舌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槽定位结构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托槽沿龈齿方向的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抵顶托槽的主体与托槽的底板之间形成的内凹部分,继而防止托槽沿龈齿方向的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与凸起部相连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托槽的主体形状相匹配。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弹性夹持块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夹持块相连。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粘接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齿定位结构包括牙齿定位主体和牙齿定位块,所述牙齿定位主体上形成容纳定位腔,所述牙齿定位块置于所述容纳定位腔内。
CN202020073939.1U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Active CN211884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73939.1U CN21188409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73939.1U CN21188409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4095U true CN211884095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9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73939.1U Active CN21188409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40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0859A (zh) * 2020-01-14 2021-07-30 广州欧欧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0859A (zh) * 2020-01-14 2021-07-30 广州欧欧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58518B2 (en) Dental applian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612354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cise bond placement of orthodontic appliances
AU2020264902B2 (en) Indirect bonding tray system
JP5128182B2 (ja) 特注矯正ブラケット配置ジグ並びにジグ作製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670140B2 (en) Orthodontic hand instrument for detaching brackets from teeth
US6893257B2 (en) Orthodontic appliance with placement enhancement structure
US7153130B2 (en) Orthodontic appliance with removable insert
JP2004121817A (ja) 矯正用ブラケットを位置決めするための特注ジグとその製作方法および使用方法
JP2014184333A (ja) ラピッドプロトタイピングを用いて歯列矯正ボンディングトレー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アセンブリ
JP2011218166A (ja) 取付補助具及び歯科矯正ブラケットを備えた取付構造
US6474988B1 (en) Hand instrument for debonding orthodontic brackets
KR20180103761A (ko) 치아 교정용 지그 일체형 브라켓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1884095U (zh)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CN110584807A (zh) 一种正畸托槽的定位单元、定位器及其定位方法
US10945816B1 (en) Orthodontic bracket positioning instrument
CN113180860A (zh) 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
CN211355976U (zh) 一种正畸托槽的定位单元及定位器
CN211884096U (zh) 一种用于口腔正畸的粘接定位装置
US7549860B2 (en) Hand instrument for detaching orthodontic brackets from teeth
US20220110720A1 (en) Orthodontic device and tool for handling the device
CN113180859A (zh) 一种便于拆下的粘接定位装置
CN212547217U (zh) 一种牵引件易打开的正畸器具
US20150297319A1 (en) Vibrator For Tooth Movement Modulation
CN113693749A (zh) 一种托槽定位装置及制备方法
CN211355974U (zh) 正畸定位导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