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2204U - 气溶胶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2204U
CN211882204U CN202020320746.1U CN202020320746U CN211882204U CN 211882204 U CN211882204 U CN 211882204U CN 202020320746 U CN202020320746 U CN 202020320746U CN 211882204 U CN211882204 U CN 211882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forming device
aerosol
positioning
connectio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207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斌
吴林
张鸿
田鑫
曹华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207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2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2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2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控制组件、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控制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加热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并且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隔热组件设置于壳体中,隔热组件包括内管、外管和隔热流体,外管套设于内管,外管与内管之间具有隔热腔,隔热流体位于隔热腔中。加热组件位于内管中,内管的内表面与加热元件之间具有间隔。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于多层隔热介质的隔热组件中,如此隔热组件有效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隔热组件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然后本申请的隔热组件可模块化设计,容易组装和拆卸,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气溶胶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热气溶胶发生基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气溶胶形成装置具有隔热件,隔热件用以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避免气溶胶形成装置的表面温度过高。目前隔热件多采用真空隔热管或多孔材料,但此两种隔热件的隔热效果有限,也就是不能有效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导致气溶胶形成装置的表面温度于长时间使用下还是容易升高,造成使用上不便。上述两种隔热件的生产生艺局限性高,而且也不容易组装和拆卸,导致整体的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解决目前气溶胶形成装置中的隔热件的隔热效果不佳、生产工艺局限性高和不容易组装和拆卸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包括:壳体;控制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加热组件,设置于壳体中,并且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隔热组件,设置于壳体中,隔热组件包括:内管;外管,套设于内管,外管与内管之间具有隔热腔;隔热流体,位于隔热腔中;其中,加热组件位于内管中,内管的内表面与加热组件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于具有多层隔热介质的隔热组件中,如此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需要经过多层隔热介质才会向外排放,隔热组件有效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有效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的表面温度,便于使用者使用,此外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其他元件使用耐高温材质的需求也能减少,有效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生产成本。此外,本申请的隔热组件可模块化设计,容易组装和拆卸,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组合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沿著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隔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沿著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区域放大图;
图7是图5中B区域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隔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组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气溶胶形成装置1包括壳体10、控制组件11、加热组件12和隔热组件13。控制组件11、加热组件12和隔热组件13设置于壳体10中。控制组件11包括电路板111和电池112,电池112与电路板111电性连接,加热组件12设置于控制组件11的一侧,并且与控制组件11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与电路板111电性连接。隔热组件13围绕加热组件12设置,也表示加热组件12位于隔热组件13中。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2包括加热管121,然本申请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也可以是加热管、加热针、加热片的组合。隔热组件13主要围绕加热管121设置,加热管121完全位于隔热组件13内,换句话说,当加热组件12设置于隔热组件13时,加热组件12的加热部分需要完全位于隔热组件13中。隔热组件13主要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12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外部,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1的表面温度,提升使用上便利性,另外也避免大量热能影响控制组件11的使用寿命,降低壳体10和控制组件11的材料使用耐高温材料的需求,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1的生产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组合的立体图、图2中沿著A-A’线的剖视图、隔热组件的立体图和图4中沿著B-B’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组件13包括内管131、外管132和隔热流体133,外管132套设于内管131,外管132与内管131之间具有隔热腔134,隔热流体133位于隔热腔134中,其中隔热流体133可为比热系数较高的隔热气体或隔热液体,隔热气体例如为氢气或氨气,隔热液体例如为液氢或液氨。内管131和外管132的材料采用耐高温和比热系数较高的高分子热塑型材料,如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或聚苯砜(polyphenylsulfone,PPSU)。当加热组件12设置于隔热组件13中时,加热组件12位于内管131中,内管131的内表面与加热组件12之间具有间距D,于本实施例中,此间距D中并无填充任何介质,仅为空气介质。所以加热组件12所产生的热能依序通过间距D中的空气介质、内管131、隔热流体133和外管132等多层隔热介质,如此能有效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12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外部,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内管131具有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和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外管132具有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和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当内管131设置于外管132中时,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和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连接,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和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连接,进而封闭了内管131、外管132之间的空间而形成隔热腔134。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其是图5中A区域放大图和B区域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组件13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135和第二定位结构136,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和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35连接,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和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通过第二定位结构136连接。第一定位结构135设置于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的内表面,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设置于第一定位结构135。第一定位结构135和第二定位结构136的细部结构容后详述。
第一定位结构135包括第一定位凸缘1351,第一定位凸缘1351设置于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的内表面,第一定位凸缘1351朝向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的表面具有第一定位槽13511,当内管131设置于外管132中时,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设置于第一定位槽13511中。
本实施例的第二定位结构136设置于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的外表面,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设置于第二定位结构136。第二定位结构136包括第二定位凸缘1361,第二定位凸缘1361设置于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的外表面,第二定位凸缘1361朝向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的表面具有第二定位槽13611,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设置于第二定位槽13611中。
在本实施例及部分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定位缺口1311,第一定位缺口1311具有第一环状侧壁13111和第一抵接表面13112,第一环状侧壁13111紧邻第一定位槽13511的侧壁,第一抵接表面13112抵接于第一定位凸缘1351朝向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的表面。同样地,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定位缺口1321,第二定位缺口1321具有第二环状侧壁13211和第二抵接表面13212,第二环状侧壁13211紧邻第二定位槽13611的侧壁,第二抵接表面13212抵接于第二定位凸缘1361朝向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的表面。如此增加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与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之间和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与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之间的密合性,避免加热组件12所产生的热能从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和第一外连接端部132a之间和第二内连接端部131b与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之间的缝隙散出,有效提升隔热组件13的隔热效果。
上述内管131和外管132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35和第二定位结构136先进行定位,然后第一内连接端部131a与第一定位结构135之间和第二外连接端部132b与第二定位结构136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或通过耐高温胶水黏接,使内管131和外管132之间形成密闭的隔热腔134。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35还具有第一注入孔1352,第一注入孔1352贯穿第一定位凸缘1351,并且与隔热腔134连通。隔热流体133通过第一注入孔1352填充至隔热腔134中,待隔热流体133填充完成后,隔热组件13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37,第一密封件137设置于第一注入孔1352,以密封第一注入孔1352,避免隔热腔134中的隔热流体133从第一注入孔1352流出。
在本实施例及部分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35还具有第一逃气孔1353,第一逃气孔1353贯穿第一定位凸缘1351,并且与隔热腔134连通。当隔热流体133通过第一注入孔1352填充至隔热腔134中,隔热腔134内的空气受到挤压而从第一逃气孔1353流出,以便于隔热流体133填充于隔热腔134中。在本实施例及部分其他实施例中,隔热组件13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38,待隔热流体133填充完成后,第一注入孔1352通过第一密封件137密封,第二密封件138设置于第一逃气孔1353,以密封第一逃气孔1353,防止隔热流体133从第一注入孔1352和第一逃气孔1353流出。
请参阅图8和图9,其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隔热组件的剖视图和图8中C区域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组件13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组件不同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定位结构的第一注入孔和第一逃气孔改设置于第二定位结构。本实施例于第二定位结构136具有第二注入孔1362和第二逃气孔1363,第二注入孔1362和第二逃气孔1363贯穿第二定位凸缘1361,并且与隔热腔134连通。隔热流体133通过第二注入孔1362,隔热腔134内的空气受到填入的隔热流体133挤压而从第二逃气孔1363流出,以便于隔热流体133填充于隔热腔134中。待隔热流体133填充完成后,第二注入孔1362通过第三密封件139密封,第二逃气孔1363通过第四密封件140密封,防止隔热流体133从第二注入孔1362和第二逃气孔1363流出。
第一实施例的隔热组件和第二实施例的隔热组件分别于第一定位结构上设置第一注入孔和第一逃气孔和于第二定位结构上设置第二注入孔和第二逃气孔,当然也可同时于隔热组件的第一定位结构上设置第一注入孔和第一逃气孔合于隔热组件的第二定位结构上设置第二注入孔和第二逃气孔,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其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和隔热组件组合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组件13的内管131的内表面与加热组件12之间的间距还设置有多孔隔热层14,多孔隔热层14位于内管131与加热组件12之间,多孔隔热层14的外侧抵接于内管131,多孔隔热层14的内侧抵接于加热组件12。其中多孔隔热层14可为隔热棉、泡沫材料或纤维材料,多孔隔热层14具有多个孔隙,孔隙中具有空气、惰性气体或导热系数低的气体,如此有效阻隔加热组件12所产生的热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于隔热组件中,隔热组件具有内管、隔热流体和外管等至少三层隔热介质,如此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需要经过多层隔热介质才会向外排放,隔热组件有效阻隔和吸收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有效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的表面温度,便于使用者使用,此外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其他元件使用耐高温材质的需求也能减少,有效降低气溶胶形成装置的生产成本。此外,本申请的隔热组件可模块化设计,容易组装和拆卸,有利于大量生产,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
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并且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隔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隔热组件包括:
内管;
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具有隔热腔;
隔热流体,位于所述隔热腔中;
其中,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内管中,所述内管的内表面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具有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具有第一内连接端部和第二内连接端部,所述外管具有第一外连接端部和第二外连接端部,所述第一外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内连接端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以及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外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内连接端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端部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凸缘,所述第一定位凸缘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端部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定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的表面具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中;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具有第一环状侧壁和第一抵接表面,所述第一环状侧壁紧邻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侧壁,所述第一抵接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还具有第一注入孔,所述第一注入孔与所述隔热腔连通;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注入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还具有第一逃气孔,所述第一逃气孔与所述隔热腔连通,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逃气孔。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连接端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第二定位凸缘,所述第二定位凸缘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连接端部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定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的表面具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中;所述第二外连接端部的外表面具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第二定位缺口具有第二环状侧壁和第二抵接表面,所述第二环状侧壁紧邻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侧壁,所述第二抵接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内连接端部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还具有第二注入孔,所述第二注入孔与所述隔热腔连通;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注入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还具有第二逃气孔,所述第二逃气孔与所述隔热腔连通;所述隔热组件还包括第四密封件,所述第四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逃气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体包括隔热气体或隔热液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气体为氢气或氨气。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液体为液氢或液氨。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孔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内管以及所述加热组件之间,所述多孔隔热层的外侧抵接所述内管,且所述多孔隔热层的内侧抵接所述加热组件。
CN202020320746.1U 2020-03-16 2020-03-16 气溶胶形成装置 Active CN211882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20746.1U CN211882204U (zh) 2020-03-16 2020-03-16 气溶胶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20746.1U CN211882204U (zh) 2020-03-16 2020-03-16 气溶胶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2204U true CN211882204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322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20746.1U Active CN211882204U (zh) 2020-03-16 2020-03-16 气溶胶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22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2669A (zh) * 2021-05-21 2021-07-23 浙江大学 低温烟烟具隔热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2669A (zh) * 2021-05-21 2021-07-23 浙江大学 低温烟烟具隔热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82204U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
JP2007292199A (ja) 耐熱性真空断熱材および加熱装置
US20180219191A1 (en) Multifunctional pouch battery cell frame
CN111386627A (zh) 分隔构件和电池组
JP2008232372A (ja) 真空断熱材とこの真空断熱材を用いた断熱構造体
CN111590282A (zh) 一种双通道单向传热热管及其加工方法
CN103717038A (zh) 用于引导流体的装置
CN216015456U (zh) 具有补强结构的外壳组件及其扣式电池
CN215816163U (zh) 壳体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2697674U (zh) 阻挡冷凝液流出的烟弹和电子烟
JP2022500810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CN214407103U (zh) 一种柔性均热板
CN217117526U (zh) 雾化芯及电子雾化装置
JP2007138976A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A3185524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and vaporizer
CN114388174B (zh) 一种多层导电泡棉
CN115799725A (zh) 电池结构及其装配方法、电动设备
CN211323062U (zh) 一种电子烟
CN209926615U (zh) 一种壳体发泡防溢料结构及热水器
WO202114277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JP2011119440A (ja) モジュール蓄電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790513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电连接件
CN219803335U (zh) 气溶胶产生制品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286544U (zh) 一种双通道单向传热热管
TW202018264A (zh) 用於高溫壓力感測器的絕熱之裝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