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0253U - 电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0253U
CN211880253U CN202020851588.2U CN202020851588U CN211880253U CN 211880253 U CN211880253 U CN 211880253U CN 202020851588 U CN202020851588 U CN 202020851588U CN 211880253 U CN211880253 U CN 211880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end ring
hol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515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迪
姚叔春
杨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Welling Washer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515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0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0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0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转轴,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壳体内设有定子;转子结构,与定子对应设于壳体内,转子结构包括:转子铁芯,转子铁芯上设有供转轴穿过的铁芯轴孔;叶轮组件,设于转子铁芯的至少一端,叶轮组件包括设于转子铁芯的一端的转子叶轮,其中,转子铁芯上设有沿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铁芯通孔,转子叶轮能够随转轴转动以使空气通过铁芯通孔和通风口流动。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高电机结构内部热量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电机的运行性能。

Description

电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热量,通常通过外接风扇将电机产生的热量向外排出以实现散热,然而在电机处于大负载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机壳有效向外散出,电机局部温升将引起电机性能降低的问题,甚至可以导致电机故障停机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转轴,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壳体内设有定子;转子结构,与定子对应设于壳体内,转子结构包括:转子铁芯,转子铁芯上设有供转轴穿过的铁芯轴孔;叶轮组件,设于转子铁芯的至少一端,叶轮组件包括设于转子铁芯的一端的转子叶轮,其中,转子铁芯上设有沿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铁芯通孔,转子叶轮能够随转轴转动以使空气通过铁芯通孔和通风口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定子和转子结构,转子结构包括转子铁芯和叶轮组件,以在定子和转子铁芯的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可在发生转动时通过叶轮组件产生散热风路,以便于通过散热风路将转子铁芯生成的热量向外排出,具体地,在转子铁芯上设有轴向的铁芯通孔,在转子结构相对于定子发生转动时,转子结构内部的热量可通过铁芯通孔流动至转子叶轮,并在转子叶轮的作用下,经过壳体端面上的通风口向外排出,实现转子结构内部热量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电机的运行性能。
其中,转子叶轮在转动时可形成轴流风,即空气沿电机结构的轴向向外流出,还可形成离心风,即空气可沿电机结构的径向向外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口可设于壳体的端面,在散热时,空气经一端的通风口流入铁芯通孔,在转子叶轮的作用下,吸收铁芯通孔内的热量形成热空气,并将热空气由另一端的通风口排出。
当然,通风口还可开设于壳体的侧面。
其中,叶轮组件可仅设于转子铁芯的一端,还可同时设于转子铁芯的两端。
其中,转轴通过穿过铁芯轴孔实现与转子铁芯的配合,以实现二者的共同旋转,当然,转轴的直径和伸出长度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调整,转子端环内径根据转轴进行调整,以减少转子端环对转轴的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铁芯通孔沿转轴的轴向延伸,即热空气是通过轴向风路流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机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叶轮组件还包括:转子端环,设于转子铁芯的一端,转子叶轮设于转子端环远离转子铁芯的一端,转子叶轮与转子端环相连,转子端环上设有与铁芯通孔对应设置的端环通孔;罩体,设于转子叶轮远离转子端环的一端,且转子叶轮远离转子端环的一侧与罩体之间存在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叶轮组件包括转子端环和罩体,其中,通过设置与转子叶轮相连的转子端环,在转动时,转轴带动转子端环一同旋转,并在铁芯通孔和端环通孔的作用下形成风路,通过限定端环通孔和铁芯通孔对应设置,使得转子铁芯内的热量可经过铁芯通孔后通过端环通孔流动至转子叶轮处。此外,通过在转子叶轮远离转子端环的一侧设置罩体,可通过与转子端环的配合,限制转子叶轮转动时携带有热量的热空气的流向,即热空气沿轴向进入转子叶轮,在罩体的作用下限制空气继续沿轴向向外流出,从而使得空气根据转子叶轮的转动流动以实现散热。
其中,通过限定转子叶轮远离转子端环的一侧与罩体之间存在间隙,即罩体不与转子叶轮一同转动,减少在转动时罩体对转子叶轮的摩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固定件,设于转子结构的两端,且固定件与壳体固定连接,固定件与罩体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转子结构的两端设置固定件,可将罩体固定于壳体上,即罩体通过固定件连接于壳体上,罩体不随转子叶轮一起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子叶轮包括多个叶片,每个叶片的一侧与转子端环相连,另一侧与罩体之间存在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子叶轮包括多个叶片,叶片的一侧与转子端环相连,另一侧与罩体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在转轴转动过程中,通过多个叶片直接设于转子端环和罩体之间,一方面通过采用多个叶片可增强散热风量,另一方面,通过限定叶片和罩体之间的间隙,以减少叶片转动过程中与罩体的摩擦,提高转子叶轮的风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叶片均匀设于转子端环与罩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多个叶片均匀设置,使得通过转子叶轮向外排出的风量较为均匀,提高散热效果。可以理解,多个叶片均匀设置,即任意两个相邻的叶片与转轴的轴线所夹夹角相同,叶片的数量与夹角的乘积为36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铁芯通孔的数量与叶片的数量相同,在转子端环的端面上,铁芯通孔的投影设于叶片的投影靠近转轴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相同数量的叶片和铁芯通孔,并将铁芯通孔设置于叶片的内沿侧附近,即靠近转轴的一侧,使得转子叶轮在转动时,热量可通过邻近的铁芯通孔流动至相邻的叶片上,从而缩短热量的传播路径,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热量在铁芯通孔流动至叶片上时,由于热空气自身具有一定的扩散效果,在叶片转动过程中,可利用该扩散效果,使得整个叶片均可对热空气作用,利于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铁芯通孔设于叶片的背风面的一侧,在转子端环的端面上,铁芯通孔的投影的圆心与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之间相对于转轴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铁芯通孔设于叶片的背风面的一侧,同时限定铁芯通孔在转子端环的端面上的投影的圆心,和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在转子端环的端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非零,即铁芯通孔的投影和叶片的投影之间存在错位,从而在转轴转动时,更便于热空气通过铁芯通孔流至叶片并在叶片的作用下向外流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叶片呈翼型或螺旋型,在转子端环的端面上的投影,每个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与外沿之间相对于转轴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选用翼型叶片或是螺旋型叶片,并限定每个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与外沿之间相对于转轴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即叶片在周向上存在一定的弧度,在转轴转动时,更利于驱动热空气向外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转轴的径向,转子端环与罩体之间的轴向距离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转子端环与罩体之间的轴向距离沿转轴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即罩体呈中间高且外周缘低的凸台状,为沿轴向设置的铁芯通孔流出的空气提供转向空间,即经铁芯通孔流动的空气流动至罩体的内侧,并通过罩体和转子端环之间的空间在叶片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子端环上设有与转轴对应设置的端环轴孔,转轴的至少一端通过端环轴孔向外伸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转子端环上设置端环轴孔,可根据使用需求,使得转轴的一端通过端环轴孔向外伸出,以带动一端的负载运动,或者可使得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端的端环轴孔向外伸出,可同时带动两端的负载一同运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端环轴孔的内径不小于转轴的外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端环轴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转轴的外径,从而使得转轴伸出转子端环时,与转子端环之间过度配合或间隙配合,进而使得转子端环随转轴旋转,具体地,端环轴孔的内径等于转轴的外径,在转轴转动时,转子端环可通过端环轴孔与转轴的过度配合实现一同转动;端环轴孔的内径大于转轴的外径,则在转轴转动时,通过转子端环与转轴的间隙配合实现一同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子铁芯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叶轮组件,转子铁芯的两端的转子叶轮的叶片弯曲方向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转子铁芯两端分别设置叶轮组件,并限定两端的叶片弯曲方向不同,使得转子叶轮与转子端环之间的气压差更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子铁芯上设有多个沿转轴的周向分布的铁芯槽,转子结构还包括:多个转子导条,每个转子导条设于铁芯槽内,其中,铁芯槽与铁芯通孔相互独立。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子铁芯上设有多个与铁芯通孔相独立的铁芯槽,从而使得铁芯槽和铁芯通孔不发生位置干涉,此外在铁芯槽内还设有转子导条,以实现电机的正常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风口设于壳体的两个端面,每个端面上的通风口均匀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通风口,在散热时,空气经一端的通风口流入铁芯通孔,在转子叶轮的作用下,吸收铁芯通孔内的热量形成热空气,并将热空气由另一端的通风口排出。此外,通过将通风口均匀设置,使得进风和出风更为均匀,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通风口的均匀设置,即任意两个相邻的通风口与转轴的轴线所夹夹角相同,通风口的数量与夹角的乘积为360°。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结构在端面上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子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子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转子结构,10转子铁芯,12铁芯轴孔,14铁芯通孔,16铁芯槽,18转子导条,20叶轮组件,22转子端环,222端环通孔,224端环轴孔,24转子叶轮,242叶片,26罩体,3转轴,4壳体,42通风口,44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机结构。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机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壳体4和转子结构1,转子结构1包括转子铁芯10和叶轮组件20,以在定子和转子铁芯10的作用下发生转动,并可在发生转动时通过叶轮组件20产生散热风路,以便于通过散热风路将转子铁芯10生成的热量向外排出,具体地,在转子铁芯10上设有轴向的铁芯通孔14,在转子结构1相对于定子发生转动时,转子结构1内部的热量可通过铁芯通孔14流动至转子叶轮24,并在转子叶轮24的作用下,经过壳体4端面上的通风口42向外排出,实现转子结构1内部热量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电机的运行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风口42可设于壳体4的两端,在散热时,空气经一端的通风口42流入铁芯通孔14,在转子叶轮24的作用下,吸收铁芯通孔14内的热量形成热空气,并将热空气由另一端的通风口42排出。
其中,叶轮组件20可仅设于转子铁芯10的一端,还可同时设于转子铁芯10的两端。
其中,转轴3通过穿过铁芯轴孔12实现与转子铁芯10的配合,以实现二者的共同旋转,当然,转轴的直径和伸出长度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调整,转子端环内径根据转轴进行调整,以减少转子端环对转轴的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铁芯通孔14沿转轴3的轴向延伸,即热空气是通过轴向风路流动。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叶轮组件20,包括转子叶轮24、转子端环22和罩体26,通过设置与转子叶轮24相连的转子端环22,在转动时,转轴3带动转子端环22一同旋转,并在铁芯通孔14和端环通孔222的作用下形成风路,通过限定端环通孔222和铁芯通孔14对应设置,使得转子铁芯10内的热量可经过铁芯通孔14后通过端环通孔222流动至转子叶轮24处。此外,通过在转子叶轮24远离转子端环22的一侧设置罩体26,可通过与转子端环22的配合,限制转子叶轮24转动时携带有热量的热空气的流向,即热空气沿轴向进入转子叶轮24,在罩体26的作用下限制空气继续沿轴向向外流出,从而使得空气根据转子叶轮24的转动流动以实现散热。
其中,通过限定转子叶轮24远离转子端环22的一侧与罩体26之间存在间隙,即罩体26不与转子叶轮24一同转动,减少在转动时罩体26对转子叶轮24的摩擦。
进一步地,转子叶轮24包括多个叶片242,叶片242的一侧与转子端环22相连,另一侧与罩体26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在转轴3转动过程中,通过多个叶片242直接设于转子端环22和罩体26之间,一方面通过采用多个叶片242可增强散热风量,另一方面,通过限定叶片242和罩体26之间的间隙,以减少叶片242转动过程中与罩体26的摩擦,提高转子叶轮24的风量。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多个叶片242均匀设置,使得通过转子叶轮24向外排出的风量较为均匀,提高散热效果。可以理解,多个叶片242均匀设置,即任意两个相邻的叶片242与转轴3的轴线所夹夹角相同,叶片242的数量与夹角的乘积为360°。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机结构,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4和图5所示,铁芯通孔14的数量与叶片242的数量相同,一个叶片242和一个铁芯通孔14对应设置,并将铁芯通孔14设置于叶片242的内沿侧附近,即靠近转轴3的一侧,使得转子叶轮24在转动时,热量可通过邻近的铁芯通孔14流动至相邻的叶片242上,从而缩短热量的传播路径,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热量在铁芯通孔14流动至叶片242上时,由于热空气自身具有一定的扩散效果,在叶片242转动过程中,可利用该扩散效果,使得整个叶片242均可对热空气作用,利于散热。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铁芯通孔14设于叶片242的背风面的一侧,同时限定铁芯通孔14在转子端环22的端面上的投影的圆心,和叶片242的迎风面的内沿在转子端环22的端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非零,即铁芯通孔14的投影和叶片242的投影之间存在错位,从而在转轴3转动时,更便于热空气通过铁芯通孔14流至叶片242并在叶片242的作用下向外流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转子结构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叶片242为翼型叶片或是螺旋型叶片,并限定每个叶片242的迎风面的内沿与外沿之间相对于转轴3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即叶片242在周向上存在一定的弧度,在转轴3转动时,更利于驱动热空气向外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叶片242为螺旋型叶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叶片242为翼型叶片。
实施例五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子结构1,罩体26呈凸台状,即转子端环22与罩体26之间的轴向距离沿转轴3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减小,为沿轴向设置的铁芯通孔14流出的空气提供转向空间,即经铁芯通孔14流动的空气流动至罩体26的内侧,并通过罩体26和转子端环22之间的空间在叶片242的作用下沿径向向外排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转子结构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转子端环22上设置端环轴孔224,可根据使用需求,使得转轴3的一端通过端环轴孔224向外伸出,以带动一端的负载运动,或者可使得转轴3得了两端分别通过两端的端环轴孔224向外伸出,可同时带动两端的负载一同运动。
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端环轴孔224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转轴3的外径,从而使得转轴3伸出转子端环22时,与转子端环22之间过度配合或间隙配合。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端环轴孔224的内径等于转轴3的外径,在转轴3转动时,转子端环22可通过端环轴孔224与转轴3的连接实现一同转动。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端环轴孔224的内径大于转轴3的外径,则在转轴3转动时,转子端环22通过与转轴3的间隙连接实现一同转动。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子结构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所示,在转子铁芯10两端分别设置叶轮组件20,而两端的叶片242弯曲方向不同,使得转子叶轮24与转子端环22之间的气压差更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异步电机,包括机壳(即壳体4)、转子(即转子结构1)、转子叶轮24和转轴3,机壳的端面设有四个扇形通气孔(即通风口42),机壳的两侧端面均有相同的通气孔,为定转子散热提供基本的轴向气流输入输出端口。这里,四个扇形通气孔仅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通气孔的数量和形状不做特殊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例如可以根据机壳的基本形状和剩余空间等进行具体设置。转轴3两端连接于机壳两个端面,转子与转轴3同心连接,转子随转轴3作旋转运动。
转子主要包括转子铁芯10、转子导条18与转子端环22。转子铁芯10与转轴3同心连接,转子导条18位于转子铁芯10槽内,转子端环位于转子铁芯10两端,并与转子导条18连接。转子铁芯10上设有转子铁芯10通孔,转子铁芯10通孔为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圆孔,且轴向尺寸不变。转子铁芯10通孔均位于转子铁芯10内部,且周向靠近转轴3,与转子导条18不发生干涉。转子端环上设有转子端环通孔,相邻的转子端环通孔与转子铁芯10通孔轴中心一致,且保持相连关系,为转子提供轴向气流通路,有助于转子进行散热。转子端环通孔(即端环通孔222)直径大于等于转子铁芯10通孔(即铁芯通孔14)的直径。转子叶轮24位于转子端环外侧,并与转子端环相连,既可以在电机任意一侧端环上,也可以同时在两侧端环上。这里,转子端环22、转子导条18与转子叶轮24采用铸铝工艺制成,因此结构为一体形式,制造过程简单。转子叶轮24与转子端环通孔靠近。轴向气流通过与转子叶轮24相近的转子端环通孔,经过转子铁芯10通孔,从另一侧转子端环通孔流出,从而实现对转子进行散热。
如图1所示,转子铁芯10上设有多个沿转轴的周向分布且与铁芯通孔相互独立的铁芯槽16。
对机壳风罩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机壳的端面上设置有四个扇形通气口,并沿周向均匀分布。风罩固定架(即固定件44)的一个端面与机壳的相连,风罩固定架的另一端面与风罩相连。风罩呈凸台形,转轴3通过风罩连接于机壳的端面。转子叶轮24高度沿周向逐渐减小,叶轮的一个端面与转子端环连接,另一端面与风罩相贴合。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叶轮的叶片242数量为N=5,相邻叶片242间的夹角为72°,叶片242沿周向呈均匀分布,单个叶片242呈螺旋状。转子端环通孔与叶轮距离相近,两者数量一致为N=5,转子端环通孔半径设定为4mm。
以上参数在实际应用中不做限定,均可以根据具体场合进行调整。叶片242形状和数量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由此,上述结构中采用的异步电机定子和转子均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上述的异步电机机壳风罩与转子,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工艺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实施例九
图5所示,实施例为仅一侧转子端盖外侧设置转子叶轮在端盖上的截面示意图,相邻叶片242之间的夹角为α=40°,叶片周向呈均匀分布,叶片数量为N=9,满足Nα=360°,叶片内沿与外沿的夹角为β=5°,叶片内沿与端环通孔的中心线夹角为γ=13°,端环通孔的数量与叶片数量一致为N,端环通孔半径设定为R=4mm,端环轴孔的直径大于等于转轴的直径。
以上参数在实际应用中不做限定,均可以根据具体场合进行调整。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高电机结构内部热量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电机的运行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转轴,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定子;
转子结构,与所述定子对应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子结构包括:
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供转轴穿过的铁芯轴孔;
叶轮组件,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至少一端,所述叶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端的转子叶轮,
其中,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铁芯通孔,所述转子叶轮能够随所述转轴转动以使空气通过所述铁芯通孔和所述通风口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还包括:
转子端环,设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端,所述转子叶轮设于所述转子端环远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端,所述转子叶轮与所述转子端环相连,所述转子端环上设有与所述铁芯通孔对应设置的端环通孔;
罩体,设于所述转子叶轮远离所述转子端环的一端,且所述转子叶轮远离所述转子端环的一侧与所述罩体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件,设于所述转子结构的两端,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罩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叶轮包括多个叶片,每个所述叶片的一侧与所述转子端环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罩体之间存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叶片均匀设于所述转子端环与所述罩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叶片的数量相同,在所述转子端环的端面上,所述铁芯通孔的投影设于所述叶片的投影靠近所述转轴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通孔设于所述叶片的背风面的一侧,在所述转子端环的端面上,所述铁芯通孔的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之间相对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呈翼型或螺旋型,在所述转子端环的端面上的投影,每个所述叶片的迎风面的内沿与外沿之间相对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呈夹角不为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转子端环与所述罩体之间的轴向距离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转子端环上设有与所述转轴对应设置的端环轴孔,所述转轴的至少一端通过所述端环轴孔向外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环轴孔的内径不小于所述转轴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叶轮组件,所述转子铁芯的两端的转子叶轮的叶片弯曲方向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上设有多个沿所述转轴的周向分布的铁芯槽,所述转子结构还包括:
多个转子导条,每个所述转子导条设于所述铁芯槽内,且所述转子导条与所述转子端环相连,
其中,所述铁芯槽与所述铁芯通孔相互独立。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两个端面,每个所述端面上的通风口均匀设置。
CN202020851588.2U 2020-05-20 2020-05-20 电机结构 Active CN211880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51588.2U CN211880253U (zh) 2020-05-20 2020-05-20 电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51588.2U CN211880253U (zh) 2020-05-20 2020-05-20 电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0253U true CN211880253U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3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51588.2U Active CN211880253U (zh) 2020-05-20 2020-05-20 电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025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3172A (zh) * 2020-11-10 2021-02-19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
CN113586471A (zh) * 2021-07-21 2021-11-02 杭州微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途新型贯流风机
CN114294267A (zh) * 2021-12-31 2022-04-08 广东肇庆德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组合式散热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3172A (zh) * 2020-11-10 2021-02-19 佛山市威灵洗涤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
CN113586471A (zh) * 2021-07-21 2021-11-02 杭州微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途新型贯流风机
CN114294267A (zh) * 2021-12-31 2022-04-08 广东肇庆德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组合式散热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80253U (zh) 电机结构
JP3354157B2 (ja) 換気用の軸流空気入口を有するブロワーホイール
EP2447542B1 (en) Air conditioner with outdoor unit
EP2943726B1 (en) Air handling unit
CN211266684U (zh) 一种端板设有叶轮的永磁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电动车
CN210290212U (zh) 风机和电器设备
JP4374897B2 (ja) 軸流ファン
CN211880254U (zh) 转子结构和电机结构
AU2022200620A1 (en) Blower
CN112713695B (zh) 一种机车用冷却风扇电机
CN113794329A (zh) 一种电机
CN113123977B (zh) 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KR102113426B1 (ko) 터보송풍기의 모터케이싱 내부에 착설되는 쿨링팬
CN110649766A (zh) 一种双吸分流式超高效电机
CN108930659B (zh) 风扇
CN211266685U (zh) 一种双吸分流式超高效电机
CN112343841A (zh) 风机和电器设备
CN110545003A (zh) 转子壳体结构、外转子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112855609A (zh) 风扇和电机
KR101156413B1 (ko) 팬 및 쉬라우드 조립체
CN220522897U (zh) 混流风机以及装配有该混流风机的油烟机
CN220173045U (zh) 高功率马达
CN210921614U (zh)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216374U (zh) 电机及电器
CN218526193U (zh) 高压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