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76799U -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76799U
CN211876799U CN201922481878.2U CN201922481878U CN211876799U CN 211876799 U CN211876799 U CN 211876799U CN 201922481878 U CN201922481878 U CN 201922481878U CN 211876799 U CN211876799 U CN 211876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fins
heat exchanger
seal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818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亮
大森宏
岳宝
刘和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818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76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76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76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制冷设备。其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沿第一方向层叠分布,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微通道,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通过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多个微通道,也即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部分板面构造成多个微通道的内壁面,与相关技术中在扁管的内部设置微通道相比,极大地方便了多个微通道的成型及加工,有利于保证微通道的精度。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平行流换热器,均采用扁管连通制冷剂,具体通过扁管中的多个微通道来供制冷剂流动,扁管加工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沿第一方向层叠分布,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微通道,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通过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第一方向层叠分布,如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并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微通道,也即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部分板面构造成多个微通道的内壁面,与相关技术中在扁管的内部设置微通道相比,通过两个板体围合成多个微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多个微通道的成型及加工,有利于保证微通道的精度。
此外,由于多个微通道位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并非如相关技术中开设在扁管的中间,由于微通道较小,有利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保留足够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小两个板体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避免腐蚀性物质从外部穿透板体,穿入多个微通道而造成制冷剂泄漏。
此外,相关技术中的扁管,受加工工艺的限制,扁管的宽度无法做到足够宽,若需要加大换热面积,则需要多个扁管间隔分布在两个集流管之间,或者需要多个扁管层叠分布。若多个扁管在同一平面上间隔分布,则相邻两个扁管之间存在间隙,间隙处换热效果差,极大地影响换热效果,无法充分利用换热面积。而本申请通过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多个微通道,一方面方便增加微通道的数量,增加流路而不会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另一方面相邻微通道之间为部分第一板体和部分第二板体,具有很好的换热效果,从而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而若多个扁管堆叠分布,则会增加多个扁管整体的厚度,而本申请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合成多个微通道,可通过增加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面积来增加微通道的数量,而且相邻两个微通道之间可具有很小的间距,增加换热面积。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一凹槽;第二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二凹槽相对分布,一个第一凹槽和一个第二凹槽共同围合成一个微通道。
在该设计中,具体使微通道由第一板体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二板体上的第二凹槽围合而成。由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能够后续组装在一起,在组装前,形成带有第一凹槽的第一板体和形成带有第二凹槽的第二板体均较为容易,进而极大地简化微通道的加工工艺复杂度,而且通过保证上述凹槽的精度即可保证微通道的精度,微通道加工精度高,有利于制冷剂在其中顺畅流动。而在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装在一起后,第一凹槽的槽口和第二凹槽的槽口相互对接,即可形成一个微通道,微通道成型方便。
另外,由于最终成型的微通道的尺寸极小,如当量直径为10μm至1000μm,则由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围合成一个微通道,两者中的任一个凹槽的槽深必然更小,进而有利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留有较厚的板厚,与相关技术中微通道开设在扁管的中间,微通道壁面厚度很小相比,能够减小两个板体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避免腐蚀性物质从外部穿透板体,穿入多个微通道而造成制冷剂泄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板体共同围合成多个微通道。
在该设计中,具体在第一板体上设置槽口朝向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一凹槽,由一个第一凹槽和第二板体围合成一个微通道,只需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第一凹槽即可,免除了在第二板体上设置凹槽,极大地减小了微通道的加工复杂度。
具体地,在第二板体上具有多个翅片,翅片间隙中填充有具有腐蚀性的蓄能材料,而第一板体上不具有翅片的情况下,由于微通道远离翅片,显然减小了微通道被腐蚀贯穿的可能性,避免制冷剂泄漏。而且,在第一板体上不具有翅片的情况下,第一板体背离第二板体的一表面可为平面,方便均匀附着防腐层,提高防腐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的厚度大于第二板体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二凹槽和第一板体共同围合成多个微通道。
在该设计中,具体在第二板体上设置槽口朝向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凹槽,由一个第二凹槽和第一板体围合成一个微通道,只需在第二板体上设置第二凹槽即可,免除了在第一板体上设置凹槽,极大地减小了微通道的加工复杂度。
具体地,在第一板体上具有多个翅片,翅片间隙中填充有具有腐蚀性的蓄能材料,而第二板体上不具有翅片的情况下,由于微通道远离翅片,显然减小了微通道被腐蚀贯穿的可能性,避免制冷剂泄漏。而且,在第二板体上不具有翅片的情况下,第二板体背离第一板体的一表面可为平面,方便均匀附着防腐层,提高防腐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的厚度与第二板体的厚度相同。当然,在第二板体上具有多个翅片的情况下,第一板体的厚度小于第二板体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微通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呈四角圆弧过渡的长方形。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多个微通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呈四角圆弧过渡的长方形,如扁平状的微通道,而非圆形微通道,避免因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的存在而导致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局部过薄,减小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加工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翅片,设置在第一板体上和/或第二板体上。换热效果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翅片包括多个第一翅片和多个第二翅片;多个第一翅片设置在第一板体上,多个第二翅片设置在第二板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板体与多个第一翅片一体成型。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一板体与多个第一翅片一体成型,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简化连接工艺,简化换热器的加工复杂度,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与相关技术中扁管与翅片焊接连接,会在二者之间存在焊缝,加大换热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换热器表面防腐涂料喷涂的难度较大,极易造成焊缝漏喷或者防腐涂料无法粘附相比,通过使第一板体与多个第一翅片一体成型,免除了焊接连接的焊缝,使得第一板体与多个第一翅片之间的连接更平整或更光滑,从而有利于各处均匀附着防腐层,保证防腐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减小第一翅片与第一板体的接触热阻,保证换热效果。
另外,在第二板体上设有多个第二翅片的情况下,使第二板体与多个第二翅片一体成型,具有与上述一体成型的第一板体和多个第一翅片相近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外露于多个第一翅片的表面,以及多个第一翅片的表面上设有第一防腐层。第二板体外露于多个第二翅片的表面,以及多个第二翅片的表面上设有第二防腐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密封件,与第一板体围合成第一密封腔,多个第一翅片位于第一密封腔内;第二密封件,与第二板体围合成第二密封腔,多个第二翅片位于第二密封腔内;蓄能件,设置在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中。进一步地,至少部分蓄能件位于多个第一翅片的翅片间隙中和多个第二翅片的翅片间隙中。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与第一板体围合成第一密封腔,设置第二密封件与第二板体围合成第二密封腔,并在第一密封腔中和第二密封腔中设置蓄能件,有利于存储多个微通道内制冷剂所带来的冷量或热量,并通过两个密封件密封,以避免能量外泄。与相关技术中,采用蓄热盒体封装蓄热材料,通过扁管给封装起来的蓄热材料换热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蓄能件直接设置在翅片间隙中,并结合多个微通道由两个板体围合而成,使得蓄能件能够直接接触板体,免除了相关技术中扁管与蓄热材料之间存在蓄热盒体所带来的热阻大,以及扁管与蓄热盒体因存在间隙而带来的热阻大的问题,换热效果好。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盒体封装扁管,并将蓄热材料填充在盒体内部,扁管的四周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蓄能件设置在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中,减小了蓄能材料的用量,节约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平板部和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第一平板部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一体成型,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中存在两个第一凸出部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一平板部的两端,第一密封件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在多个微通道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平板部和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并使第一平板部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一体成型,使两个第一凸出部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一平板部的两端,也即分布在多个第一翅片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增加了第一板体在第二方向的两端的厚度,使第一密封件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相连接,可有效避免二者的密封连接对多个微通道造成影响,尤其是第一密封件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板体上的情况下,需要在第一板体上打孔,若不存在第一凸出部,则极易破坏多个微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凸出部的数量为四个,分布在多个第一翅片的四周。
另外,第二板体包括第二平板部和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第二平板部与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一体成型,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中存在两个第二凸出部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二平板部的两端,第二密封件与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相连接。具有与上述第一凸出部相近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凸出部的数量为四个,分布在多个第二翅片的四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密封条,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一翅片的四周,第一密封条设置在第一平板部与第一密封件之间;第二密封条,与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二翅片的四周,第二密封条设置在第二平板部与第二密封件之间。
在该设计中,在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不足以完全包围多个第一翅片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密封条与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一翅片四周,避免冷量或热量外泄。同样地,在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不足以完全包围多个第二翅片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密封条与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二翅片四周,避免冷量或热量外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集流管,与多个微通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二集流管,与多个微通道的第二端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集流管连接位于多个微通道的第一端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二集流管连接位于多个微通道的第二端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避免集流管的连接影响多个微通道的结构。
其中,第一集流管上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出口连通多个微流道。第二集流管上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连通多个微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依次连接,蒸发器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入口,形成制冷制热循环回路。冷凝器和/或蒸发器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拆除第一集流管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板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第一板体,111第一凹槽,112第一平板部,113第一凸出部,120第一翅片,130第一密封件,140第一密封条,150第一集流管,210第二板体,211第二凹槽,212第二平板部,213第二凸出部,220第二翅片,230第二密封件,240第二密封条,250第二集流管,300微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翅片组件,第一翅片组件包括第一板体110和位于第一板体110上的多个第一翅片120;第二翅片组件,第二翅片组件包括第二板体210和多个第二翅片220,第二板体210与第一板体110沿第一方向层叠分布,多个微通道300,位于第一板体110与第二板体210之间,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围合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微通道300,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包括第一翅片组件和第二翅片组件,通过使第一翅片组件包括第一板体110和多个第一翅片120,使第二翅片组件包括第二板体210和多个第二翅片220,并由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也即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的部分板面构造成多个微通道300的内壁面,与相关技术中在扁管的内部设置微通道300相比,通过两个板体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极大地方便了多个微通道300的成型及加工,有利于保证微通道300的精度。
此外,由于多个微通道300位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之间,并非如相关技术中开设在扁管的中间,由于微通道300较小,有利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保留足够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小两个板体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避免腐蚀性物质从外部穿透板体,穿入多个微通道300而造成制冷剂泄漏。
此外,相关技术中的扁管,受加工工艺的限制,扁管的宽度无法做到足够宽,若需要加大换热面积,则需要多个扁管间隔分布在两个集流管之间,或者需要多个扁管层叠分布。若多个扁管在同一平面上间隔分布,则相邻两个扁管之间存在间隙,间隙处换热效果差,极大地影响换热效果,无法充分利用换热面积。而本申请通过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一方面方便增加微通道300的数量,增加流路而不会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另一方面相邻微通道300之间为部分第一板体110和部分第二板体210,具有很好的换热效果,从而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而若多个扁管堆叠分布,则会增加多个扁管整体的厚度,而本申请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可通过增加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的面积来增加微通道300的数量。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微通道300包括多个凹槽,多个凹槽设置在第一板体110和/或第二板体210上,多个凹槽的槽壁构造成多个微通道300的至少部分内壁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板体110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二板体210多个第一凹槽111;第二板体210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一板体110的多个第二凹槽211;多个第一凹槽111和多个第二凹槽211相对分布,一个第一凹槽111和一个第二凹槽211共同围合成一个微通道30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能够后续组装在一起,在组装前,形成带有第一凹槽111的第一板体110和形成带有第二凹槽211的第二板体210均较为容易,进而极大地简化微通道300的加工工艺复杂度,而且通过保证上述凹槽的精度即可保证微通道300的精度,微通道300加工精度高,有利于制冷剂在其中顺畅流动。而在将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组装在一起后,第一凹槽111的槽口和第二凹槽211的槽口相互对接,即可形成一个微通道300,微通道300成型方便。另外,由于最终成型的微通道300的尺寸极小,如当量直径为10μm至1000μm,则由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211共同围合成一个微通道300,两者中的任一个凹槽的槽深必然更小,进而有利于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留有较厚的板厚,与相关技术中微通道300开设在扁管的中间,微通道300壁面厚度很小相比,能够减小两个板体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避免腐蚀性物质从外部穿透板体,穿入多个微通道300而造成制冷剂泄漏。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板体110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二板体210的多个第一凹槽111,多个第一凹槽111和第二板体210共同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在第一板体110朝向第二板体210的一表面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111,由一个第一凹槽111和第二板体210围合成一个微通道300,只需在第一板体110上设置第一凹槽111即可,免除了在第二板体210上设置凹槽,极大地减小了微通道300的加工复杂度。
具体地,在第二板体210上具有多个第二翅片220,翅片间隙中填充有具有腐蚀性的蓄能材料,而第一板体110上不具有第一翅片120的情况下,由于微通道300远离第二翅片220,显然减小了微通道300被腐蚀贯穿的可能性,避免制冷剂泄漏。而且,在第一板体110上不具有第一翅片120的情况下,第一板体110背离第二板体210的一表面可为平面,方便均匀附着防腐层,提高防腐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0的厚度大于第二板体210的厚度。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10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一板体110的多个第二凹槽211,多个第二凹槽211和第一板体110共同围合成多个微通道30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在第二板体210上具有槽口朝向第一板体110的多个第二凹槽211,由一个第二凹槽211和第一板体110围合成一个微通道300,只需在第二板体210上设置第二凹槽211即可,免除了在第一板体110上设置凹槽,极大地减小了微通道300的加工复杂度。
具体地,在第一板体110上具有多个第一翅片120,翅片间隙中填充有具有腐蚀性的蓄能材料,而第二板体210上不具有第二翅片220的情况下,由于微通道300远离第一翅片120,显然减小了微通道300被腐蚀贯穿的可能性,避免制冷剂泄漏。而且,在第二板体210上不具有第二翅片220的情况下,第二板体210背离第一板体110的一表面可为平面,方便均匀附着防腐层,提高防腐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0的厚度与第二板体210的厚度相同。当然,在第二板体210上具有多个第二翅片220的情况下,第一板体110的厚度小于第二板体210的厚度,保证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散热效果相当。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作一条直线,沿第二方向作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垂直。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进一步限定多个微通道300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呈四角圆弧过渡的长方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每个微通道300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呈四角圆弧过渡的长方形,如扁平状的微通道300,而非圆形的微通道300,避免因第一凹槽111或第二凹槽211的存在而导致第一板体110或第二板体210局部过薄,减小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被腐蚀穿透的可能性,加工方便。
当然,多个微通道300的横截面也可呈椭圆形等。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限定第一板体110与多个第一翅片120一体成型。第二板体210与多个第二翅片220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板体110与多个第一翅片120一体成型,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简化连接工艺,简化换热器的加工复杂度,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与相关技术中扁管与翅片焊接连接,会在二者之间存在焊缝,加大换热器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换热器表面防腐涂料喷涂的难度较大,极易造成焊缝漏喷或者防腐涂料无法粘附相比,通过使第一板体110与多个第一翅片120一体成型,免除了焊接连接的焊缝,使得第一板体110与多个第一翅片120之间的连接更平整或更光滑,从而有利于各处均匀附着防腐层,保证防腐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减小第一翅片120与第一板体110的接触热阻,保证换热效果。
而第二板体210与多个第二翅片220一体成型的效果,与第一板体110与多个第一翅片120一体成型相近。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0外露于多个第一翅片120的表面,以及多个第一翅片120的表面上设有第一防腐层。第二板体210外露于多个第二翅片220的表面,以及多个第二翅片220的表面上设有第二防腐层。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进一步限定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30,与第一板体110围合成第一密封腔,多个第一翅片120位于第一密封腔内;第二密封件230,与第二板体210围合成第二密封腔,多个第二翅片220位于第二密封腔内;蓄能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中。进一步地,至少部分蓄能件位于多个第一翅片120的翅片间隙中和多个第二翅片220的翅片间隙中。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30与第一板体110围合成第一密封腔,设置第二密封件230与第二板体210围合成第二密封腔,并在第一密封腔中和第二密封腔中设置蓄能件,蓄能件由蓄能材料构造而成,有利于存储多个微通道300内制冷剂所带来的冷量或热量,并通过两个密封件密封,以避免能量外泄。与相关技术中,采用蓄热盒体封装蓄热材料,通过扁管给封装起来的蓄热材料换热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蓄能件直接设置在翅片间隙中,并结合多个微通道300由两个板体围合而成,使得蓄能件能够直接接触板体,免除了相关技术中扁管与蓄热材料之间存在蓄热盒体所带来的热阻大,以及扁管与蓄热盒体因存在间隙而带来的热阻大的问题,换热效果好。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盒体封装扁管,并将蓄热材料填充在盒体内部,扁管的四周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蓄能件设置在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中,减小了蓄能材料的用量,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微通道300沿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板体110包括第一平板部112和多个第一凸出部113,第一平板部112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一体成型,多个第一凸出部113中存在两个第一凸出部113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一平板部112的两端,第一密封件130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相连接。第二板体210包括第二平板部212和多个第二凸出部213,第二平板部212与多个第二凸出部213一体成型,多个第二凸出部213中存在两个第二凸出部213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二平板部212的两端,第二密封件230与多个第二凸出部213相连接。
具体地,在多个微通道300沿第一板体110和第二板体210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板体110包括第一平板部112和多个第一凸出部113,并使第一平板部112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一体成型,使两个第一凸出部113沿第二方向分布在第一平板部112的两端,也即分布在多个第一翅片1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增加了第一板体110在第二方向的两端的厚度,使第一密封件130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相连接,可有效避免二者的密封连接对多个微通道300造成影响,尤其是第一密封件130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板体110上的情况下,需要在第一板体110上打孔,若不存在第一凸出部113,则极易破坏多个微通道300。
进一步地,第一凸出部113的数量为四个,分布在多个第一翅片120的四周。
或者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密封条140,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一翅片120的四周,第一密封条140设置在第一平板部112与第一密封件130之间;第二密封条240,与多个第二凸出部213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二翅片220的四周,第二密封条240设置在第二平板部212与第二密封件230之间。在多个第一凸出部113不足以完全包围多个第一翅片120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密封条140与多个第一凸出部113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一翅片120四周,避免冷量或热量外泄。同样地,在多个第二凸出部213不足以完全包围多个第二翅片220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密封条240与多个第二凸出部213共同围设在多个第二翅片220四周,避免冷量或热量外泄。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进一步限定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集流管150,与多个微通道300的第一端连通;第二集流管250,与多个微通道300的第二端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集流管150连接位于多个微通道300的第一端的第一凸出部113和第二凸出部213,第二集流管250连接位于多个微通道300的第二端的第一凸出部113和第二凸出部213,避免集流管的连接影响多个微通道300的结构。
其中,第一集流管150上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出口连通多个微流道。第二集流管250上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连通多个微流道。
实施例五:
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换热器不具有第一翅片120和第二翅片220,或者换热器仅具有第一翅片120,或者换热器仅具有第二翅片220。
实施例六: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依次连接,蒸发器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入口,形成制冷制热循环回路。冷凝器和/或蒸发器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沿第一方向层叠分布,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围合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微通道,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多个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和/或所述第二板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凹槽;
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和所述多个第二凹槽相对分布,一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一个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围合成一个所述微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二板体的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板体共同围合成所述多个微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体上具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一板体共同围合成所述多个微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微通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呈四角圆弧过渡的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翅片包括多个第一翅片和多个第二翅片;
所述多个第一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多个第二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多个第一翅片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多个第二翅片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板体围合成第一密封腔,所述多个第一翅片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内;
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二板体围合成第二密封腔,所述多个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内;
蓄能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腔和所述第二密封腔中,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翅片的翅片间隙中和所述多个第二翅片的翅片间隙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平板部和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一体成型,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中存在两个所述第一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两端,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二平板部和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一体成型,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中存在两个所述第二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两端,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多个第二凸出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密封条,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出部共同围设在所述多个第一翅片的四周,所述第一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间;
第二密封条,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凸出部共同围设在所述多个第二翅片的四周,所述第二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集流管,与所述多个微通道的第一端连通;
第二集流管,与所述多个微通道的第二端连通。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922481878.2U 2019-12-31 2019-12-31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11876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1878.2U CN2118767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1878.2U CN2118767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76799U true CN211876799U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59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81878.2U Active CN211876799U (zh) 2019-12-31 2019-12-31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767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5989A (zh) * 2021-04-29 2021-08-06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散热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5989A (zh) * 2021-04-29 2021-08-06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散热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22551A (en) Laminate-type heat exchanger
US9989315B2 (en)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US20070107890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3837025B (zh) 微通道换热器
US11609047B2 (en) High pressure capable liquid to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US11624565B2 (en)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CN107289677B (zh) 换热器及co2冷却系统
CN109141083B (zh) 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的一次表面换热器
WO2017032228A1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US20150129180A1 (en) Heat exchanger system,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fluid distribution element
US11162411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motor vehicle
CN110366358B (zh) 热超导板及热超导散热器
US2006013100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11876799U (zh) 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JP2016203766A (ja) 蓄冷熱交換器
CN112361861A (zh) 一种多介质换热的储能换热器
JPH07190651A (ja) 熱交換器
CN210741197U (zh) 基于热超导换热板的换热器
CN110530190A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06855327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8020106B (zh) 用作经济器的板式换热器
GB2384299A (en) Automotive heat exchanger
CN106855369A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0244461A1 (zh) 换热器
CN216626507U (zh) 一种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