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76297U -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76297U
CN211876297U CN202020551040.6U CN202020551040U CN211876297U CN 211876297 U CN211876297 U CN 211876297U CN 202020551040 U CN202020551040 U CN 202020551040U CN 211876297 U CN211876297 U CN 211876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cleaning
air conditione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510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阳
刘怿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510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76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76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76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包括空调内机、送风管、回风管、清洁通管、清洁装置与消气装置;空调内机的出风口、送风管、清洁通管、回风管与空调内机的回风口依次连接并形成循环风道;清洁装置与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向循环风道内释放杀菌气体;送风管上设置送风支管,送风支管上设置送风阀;回风管上设置回风支管,回风支管上设置回风阀;清洁通管上设置清洁通管阀;消气装置适于消除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通过对管道结构的改进,以及加装的清洁装置,实现了中央空调的自清洁功能,不需要对风道进行拆卸,更不需要外部清洁装置,成本低,清洁控制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中央空调的普及,越多的用户选择安装中央空调系统对环境温度进行调控。
中央空调的送风管道由于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使得管道内部容易滋生细菌,对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损伤;中央空调管道由于较长,并且多铺埋于墙体与走管通道内,管道拆卸极不方便,管道内部清洁难度较大。目前,常用的中央空调管道清洁为清洁机器人清洁,清洁成本高,导致用户的清洁频率下降,无法做到对管道内部细菌的有效清除。另外,管道内部不易清洁与清洁成本较高也是导致用户不选择中央空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中央空调的普及与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中央空调送风管管道内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且管道清洁复杂,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包括空调内机、送风管、回风管、清洁通管、清洁装置与消气装置;
所述空调内机的出风口、所述送风管、所述清洁通管、所述回风管与所述空调内机的回风口依次连接并形成循环风道;
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向所述循环风道内释放杀菌气体;
所述送风管上设置送风支管,所述送风支管上设置送风阀;
所述回风管上设置回风支管,所述回风支管上设置回风阀;
所述清洁通管上设置清洁通管阀;
所述消气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相连接并适于消除所述循环风道内的所述杀菌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通过对管道结构的改进,以及加装的清洁装置,实现了中央空调的自清洁功能,不需要对风道进行拆卸,更不需要外部清洁装置,成本低,清洁控制更加简单。
可选地,所述清洁通管阀有两个,两个所述清洁通管阀分别位于所述清洁通管的两端。
能够防止空调内机吹出的冷风进入清洁通管,也能够防止清洁通管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进入空调内机,缩短了中央空调非清洁运行时的风道长度,防止制冷与制热的损耗。
可选地,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空调内机的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管上设置有新风阀。
通过设置新风管,能够较好地对循环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更新,并有利于通过新风排出杀菌气体,而不用在排出杀菌气体时连接室内,防止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
可选地,还包括排风管,所述空调内机放置于机房内,所述机房设置有排风口,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排风管能够有效排出机房内的热气与废气。
可选地,所述消气装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风管和所述送风管相连通,所述排污管上设置排污阀。
排污管与排风管相连接,能够有效的把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通过排风管排出,结构简单,管道利用率高。
可选地,还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位于连接在所述空调内机与所述排污管之间的所述送风管上。
止回阀能够有效防止循环风道内介质倒流,尤其是防止排污管内的废气倒流至空调内机内。
可选地,还包括测压装置,所述测压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所述循环风道内压力。测压装置能够有效检测压力值,并通过控制装置进行判断分析,对循环风道内是否泄露进行有效判断。
可选地,所述清洁装置释放的所述杀菌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氯或氯气中的至少一种。杀菌效果显著,通过空调内机风机的吹动,以及扩散作用即可充满整个循环风道,不需要外部设备进入循环风道,清洁过程简单。
可选地,还包括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所述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所述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浓度。
通过检测杀菌气体的有效浓度,及时判断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不会对房间人员造成伤害,对清洁过程中杀菌气体的有效杀菌浓度以及有关人员健康的最低浓度进行合理控制。
可选地,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空调内机共同位于机房内;将清洁装置设置在机房内,能够对清洁装置进行有效的管理,便于对清洁装置进行加药与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现有中央空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内机,11-排风口,2-送风管,21-送风支管,22-送风阀,3-回风管,31-回风支管,32-回风阀,4-清洁通管,41-清洁通管阀,5-新风管,51-新风阀,6-排风管,7-排污管,8-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结合图1所示,主体部分与现有中央空调组成相同,包括空调内机1、送风管2与回风管3,空调内机1放置在机房A中,具体地,机房A中设置空调箱,空调内机1设置在空调箱内。
空调内机1设置有出风口与回风口;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与送风管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送风管2上设置送风支管21,所述送风支管21上设置送风阀22。打开送风阀22,空调内机1制出的冷风可通过送风管2运送到送风支管21,送风管2中的冷风可通过送风支管21吹出并对其对应的房间进行温度调控。具体地,每个房间可设置一个送风支管21,如本实施例房间B和房间C分别设置一个送风支管21,当需要对房间B进行温度调控时打开房间B对应的送风阀22,需要对房间C进行温度调控时打开房间C对应的送风阀22。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管2仅与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连通,以及通过送风支管21与外部空间相连通;送风管2的一端与空调内机1相连通,送风管2的另一端与某一送风支管21连通,也可设置为封闭端。
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与回风管3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回风管3上设置回风支管31,所述回风支管31上设置回风阀32。打开回风阀32,房间内的空气可通过回风支管31进入到回风管3,最终通过回风管3进入到空调内机1进行温度调控,最终再通过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吹出,实现调节空气的循坏。具体地,每个房间可设置一个回风支管31,如本实施例房间B和房间C分别设置一个回风支管31,当需要对房间B进行温度调控时打开房间B对应的回风阀32,需要对房间C进行温度调控时打开房间C对应的回风阀32。以使调节空气循环。需要说明的是,与送风管2相类似,回风管3仅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以及通过回风支管31与外部空间相连通;回风管3的一端与空调内机1相连通,回风管3的另一端与某一回风支管31连通,也可设置为封闭端。
在上述中央空调主体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清洁通管4与清洁装置(图中未示出);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送风管2、清洁通管4、回风管3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依次连接并形成循环风道。具体地,送风管2的一端与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连通,送风管2的另一端与清洁通管4的一端连通,清洁通管4的另一端与回风管3的一端连通,回风管3的另一端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空调内机1吹出的风可依次经过空调内机1出风口、送风管2、清洁通管4、回风管3与回风口,形成循环流动。具体地,清洁通管4上设置清洁通管阀41。
清洁装置与循环风道相连通,清洁装置用于向循环风道内释放杀菌气体;较好地,清洁装置内置在空调内机1内,清洁装置释放臭氧、氯气或二氧化氯等杀菌气体,在空调内机1的风机吹动下,清洁装置释放的杀菌气体能够充满整个循环风道,对整个风道进行杀菌消毒。杀菌效果显著,通过空调内机的风机吹动,以及扩散作用即可充满整个循环风道,不需要外部设备进入循环风道,清洁过程简单。
较好地,采用向循环风道内释放臭氧气体,结合送风管道,对中央空调循环风道内进行杀菌净化。臭氧净化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净化技术,对几乎所有病菌、病毒、霉菌、真菌、原虫及卵囊都具有明显的灭菌效果,且灭菌速度快,是氯的300至600倍,紫外线的3000倍,杀菌速率快,杀菌效果显著。
较好地,清洁通管阀41有两个,两个清洁通管阀41分别位于清洁通管4的两端。当不需要进行清洁时,两个清洁通管阀41同时关闭,能够防止空调内机1吹出的冷风进入清洁通管4,也能够防止清洁通管4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3进入空调内机1,缩短了中央空调非清洁运行时的风道长度,防止制冷与制热的损耗。
具体地,结合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新风管5,新风管5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新风管5上设置有新风阀51,较好地通过三通管实现新风管5、回风管3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通过设置新风管5,能够较好地对循环风道内的气体进行更新,并有利于通过新风排出杀菌气体,而不用在排出杀菌气体时连接室内,防止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
较好地,新风管5的具体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如图2所示的新风管5的端口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新风管5的另一端连接新风设备以提供新风,新风管5内的新风全部进入到空调内机1的风道内;另一种是新风管5为供多个中央空调用的管道,在新风管5上通过三通管延伸出连接管与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而新风管5的入风端连接新风设备,出风端可设置在物外排风,也可接回到新风设备的回风口进行循环,该种方式的新风阀51需设置在连接管上。
为了便于排出空气,结合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排风管6,空调内机1放置于机房A中,机房A中设置有排风口11,排风管6与排风口11连通,机房A中的空气可通过排风管6排出。排风管能够有效排出机房内的热气与废气。具体地,所述中央空调还包括消气装置,所述消气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相连接并适于消除所述循环风道内的所述杀菌气体,较好地可选用与杀菌气体匹配的气体回收机器,添加吸附材料来吸收杀菌气体。优选地消气装置包括排污管7,排污管7的两端分别与排风管6和送风管2相连通,具体地排污管7的两端均通过三通与排风管6和送风管2相连通,排污管7上设置排污阀71。排污管与排风管相连接,能够有效的把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通过排风管排出,结构简单,管道利用率高。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止回阀8,止回阀8设置在送风管2上,且止回阀8位于空调内机1与排污管7之间,止回阀8能够有效防止循环风道内介质倒流,尤其是防止排污管内的废气倒流至空调内机1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测压装置,测压装置与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循环风道内压力。测压装置能够有效检测压力值,并通过控制装置进行判断分析,对循环风道内是否泄露进行有效判断。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还包括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所述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浓度。
通过检测杀菌气体的有效浓度,及时判断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不会对房间人员造成伤害,对清洁过程中杀菌气体的有效杀菌浓度以及有关人员健康的最低浓度进行合理控制。
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通过对管道结构的改进,以及加装的清洁装置,实现了中央空调的自清洁功能,不需要对风道进行拆卸,更不需要外部清洁装置,成本低,清洁控制更加简单。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的清洁原理为:
开启空调内机1风机,阻断送风支管21,阻断回风支管31,关闭消气装置,连通清洁通管4;具体地,开启空调内机1风机,关闭所有的送风阀22与回风阀32,关闭消气装置,打开所有的清洁通管阀41,使得循环风道处于循环连通状态,并与外部空间相隔离。开启清洁装置,实时检测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浓度,当所述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浓度增大至第一预设浓度时,关闭所述清洁装置;具体地,开启清洁装置,清洁装置向循环风道内释放杀菌气体,并实施检测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浓度,当判断结果为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浓度达到第一预设浓度时,关闭清洁装置。等待第一时长t1后,打开消气装置,当所述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浓度减小至第二预设浓度时,关闭所述风机,阻断所述清洁通管4;具体地,第一时长t1在30至50分钟,之后打开消气装置,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在空调内机1风机吹出风的作用下逐渐被消气装置吸收或排出;当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浓度减小到第二预设浓度时,循环风道内的杀菌气体浓度在低于第二预设浓度后扩散到房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此时关闭风机与清洁通管阀41,完成自清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诸如导通清洁通管4,指的是开启清洁通管4上的清洁通管阀41,使得清洁通管4内的介质处于流通状态;阻断清洁通管4指的是关闭清洁通管4上的清洁通管阀41,使清洁通管4内的介质无法流通。
较好地,消气装置采用排污管7与排污阀71,关闭消气装置指的是关闭排污阀71,阻断排污管7;打开消气装置指的是开启排污阀71,导通排污管7。
具体地,通过设置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检测杀菌气体浓度,检测时,可计算一段时间内多次浓度值的平均值,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空调内机1的控制装置对清洁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包括控制阀门、风机、清洁装置的开启与关闭,以及开启与关闭的时间。
具体地,第一预设浓度为相应杀菌气体有效杀菌的浓度,以臭氧为例,第一预设浓度在18至22ppm范围内;第二预设浓度为相应杀菌气体扩散到房间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安全浓度,以臭氧为例,第二预设浓度在0.05至0.2ppm范围内。
较好地,开启空调内机1风机前,还检测循环风道内是否发生泄露,检测过程为:阻断所述送风支管21,阻断所述回风支管31,关闭消气装置,连通所述清洁通管4,连通新风管5,开启所述风机,运行第二时长t2后,阻断所述新风管5,关闭所述风机,使所述循环风道处于密封状态,并检测第一压力P1;等待第三时长t3后,检测第二压力P2,判断所述第二压力P2与所述第一压力P1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值,若是,则正常运行清洁过程;若否,则不进行清洁,并发生泄露故障提醒。具体地,通过控制装置判断所述第二压力P2与所述第一压力P1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值,并针对判断结果控制中央空调进行下一步动作。
较好地,先关闭送风阀22、回风阀32与排污阀71,打开清洁通管阀41与新风阀51,开启风机,运行第二时长t2后,关闭新风阀51、风机与空调箱,使循环风道处于密封状态;较好地,一段时候后等待循环风道内压力稳定时,检测第一压力P1,再等待第三时长t3后,检测第二压力P2,判断所述第二压力P2与所述第一压力P1的比值是否大于预设值,若是,则正常运行清洁过程;若否,则不进行清洁,并发生泄露故障提醒。
较好地,当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浓度增大至所述第一预设浓度时,关闭所述风机,并等待第一时长t1后开启所述风机。通过在杀菌气体浓度达到有效浓度后关闭风机,并将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静置第一时长t1后再开启风机,能够减小空调内机能耗,节能减排,进一步防止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因流动而泄露到房间内。
较好地,排气时风机按最大风速运行,加快臭氧等杀菌气体排出,缩短杀菌时间;以及提高杀菌气体的排出效果,减少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的存留量。
较好地,针对不同的杀菌气体灭菌活性需要的最佳温度,中央空调空调内机1开启制热或制冷模式对循环风道内温度进行优化调整,使得杀菌气体的杀菌效果最佳化。
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控制过程简单,清洁过程安全有效;在清洁前进行管道密封性检测,防止杀菌气体泄露至房间内对人员健康造成伤害;并且对杀菌气体浓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杀菌的有效性与清洁完成后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在不需要进行自清洁功能而常规运作时,关闭清洁通管阀41与排污阀71,开启送风阀22与回风阀32,即可正常运行中央空调的其他模式,控制过程简单,常规制冷与制热模式可正常运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内机(1)、送风管(2)、回风管(3)、清洁通管(4)、清洁装置与消气装置;
所述空调内机(1)的出风口、所述送风管(2)、所述清洁通管(4)、所述回风管(3)与所述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依次连接并形成循环风道;
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向所述循环风道内释放杀菌气体;
所述送风管(2)上设置送风支管(21),所述送风支管(21)上设置送风阀(22);
所述回风管(3)上设置回风支管(31),所述回风支管(31)上设置回风阀(32);
所述清洁通管(4)上设置清洁通管阀(41);
所述消气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相连接并适于消除所述循环风道内的所述杀菌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通管阀(41)有两个,两个所述清洁通管阀(41)分别位于所述清洁通管(4)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管(5),所述新风管(5)与所述空调内机(1)的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管(5)上设置有新风阀(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风管(6),所述排风管(6)设置于所述空调内机(1)所处环境内并与排风口(11)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气装置包括排污管(7),所述排污管(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风管(6)和所述送风管(2)相连通,所述排污管(7)上设置排污阀(7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回阀(8),所述止回阀(8)位于连接在所述空调内机(1)与所述排污管(7)之间的所述送风管(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压装置,所述测压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所述循环风道内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释放的所述杀菌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氯或氯气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所述杀菌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与所述循环风道连接并适于测定所述循环风道内杀菌气体浓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空调内机(1)共同位于机房内。
CN202020551040.6U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Active CN211876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1040.6U CN2118762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1040.6U CN2118762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76297U true CN211876297U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50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51040.6U Active CN2118762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762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193A (zh) * 2020-04-15 2020-07-0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及清洁方法
CN113180055A (zh) * 2021-04-26 2021-07-30 广州汇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管道表面的消毒液及其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193A (zh) * 2020-04-15 2020-07-0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及清洁方法
CN111380193B (zh) * 2020-04-15 2023-11-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及清洁方法
CN113180055A (zh) * 2021-04-26 2021-07-30 广州汇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管道表面的消毒液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0193A (zh)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及清洁方法
CN211876297U (zh) 一种风道自清洁中央空调
CN107477724A (zh) 可定期消毒的医用空气处理机组
CN108684535B (zh) 一种适用寒冷地区畜禽舍新风预热系统
KR20190088117A (ko) 축사 악취 측정 및 탈취시스템 효율 평가 장치
CN107213503A (zh) 一种重症病房用空气杀菌器
CN217929020U (zh) 空调设备
CN207247680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2504407U (zh) 一种用于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活毒废水系统
CN110464859B (zh) 一种排水管件、管路系统及医用清洗机
CN210345711U (zh) 一种空气循环的无菌车间
JP423794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606694A (zh) 一种重症病房用空气杀菌器
JP3278283B2 (ja) 空調機の洗浄殺菌方法
JP3822262B2 (ja) 空調機の洗浄殺菌装置
WO2022000463A1 (en) Mobile sterilization system, mobile execution system, and mobile analysis system
CN113892765A (zh) 一种医疗器械管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8380075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排气装置及制冷设备
JPH0354340Y2 (zh)
CN206444359U (zh) 一种废气净化装置
JP2599927B2 (ja) 密閉室の殺菌方法
CN1603699A (zh) 室内消毒灭菌净化装置
CN109906947A (zh) 一种ivc实验动物箱的主机、ivc实验动物箱及方法
Can et al.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Hospital Clean Rooms
CN2655085Y (zh) 室内消毒灭菌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