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60944U - 一种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60944U
CN211860944U CN202020909624.6U CN202020909624U CN211860944U CN 211860944 U CN211860944 U CN 211860944U CN 202020909624 U CN202020909624 U CN 202020909624U CN 211860944 U CN211860944 U CN 211860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i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fin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096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静
张克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jiang Aoda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jiang Aod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jiang Aoda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jiang Aod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096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60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60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60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散热器,涉及电子器件技术领域。该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和多行第一散热模块,每行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第一散热模块设置在散热本体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由于第一散热模块包含多列相互咬合的翅片,使得该散热器的第一散热模块可模式化设计,减少设计工作量,同时,模块化的散热器便于在其内部增设多种散热机构,增加其散热效果,模块化的散热结构还可适应多种安装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散热器一般都是采用挤压成型、插片成型和铲片成型这几种技术制备而成,而这几种技术制备而成的散热器有一定的缺陷,具体如下:
型材散热器,由于受到挤压模具强度的限制,翅片密度低,翅片高度与翅片之间的间距比最大只能达到1:15的比例,超过这个比例模具容易损坏,不能正常挤压,而且体积笨重,散热效果不理想。
插片散热器:虽然翅片密度可以增加,但受到铆压模具强度的影响,铆压力受到限制,同时各个翅片受到的压紧力不均匀,因此时常出现翅片松动及脱离的情况,而且热阻比较高,影响散热效果。
铲片散热器,翅片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但对材料的要求极高,材料浪费比较多,铲出来的翅片容易弯曲变形,造成翅片间距大小不均匀,既影响通风散热,效果也不美观,而且生产效率很低,热量达不到最佳散热效果。
上述三种类型的散热器涵盖了几乎所有现有电子散热器,由于受加工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散热器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内部也不能设计各种帮助功率元器件快速散热的部件,只能靠自身的结构自然散热。此外,因此现有电子散热器制备成本高且散热性能较差。
此外,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以上三种散热器散热效果不仅远不如模块式散热器散热效果,同时由于市面上散热器的规格品种较多,体积较大,制作散热器时会有较多的材料被浪费,并且每个品种规格的散热器都要分别开模制定模具或材料才能生产,不能实行标准化作业,设计人员也不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散热器进行标准化设计,因此即浪费时间、材料、开模费用又浪费资源,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因此,急需研发一种能解决上述缺陷的散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其能够进行模式化设计、快速散热,并在内部增加各种其他的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和多行第一散热模块,每行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第一散热模块设置在散热本体上。由于第一散热模块包含多列相互咬合的翅片,使得该散热器的第一散热模块可模式化设计,减少设计工作量,同时,模块化的散热器便于在其内部增设多种散热机构,增加其散热效果,模块化的散热结构还可适应多种安装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包括热量传导层、散热本体和多行第一散热模块,第一散热模块的底端和散热本体通过热量传导层连接,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热量传导层主要由铜粉和导热胶粘合剂制备而成,铜粉和导热胶粘合剂的体积比为 0.5~1.5:1.5~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散热器,市面上普通的散热器由于尺寸和技术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增加各类散热机构,但由于第一散热模块是由多个翅片组成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内可以留出设置热量传导层的空间,使得聚集在散热本体上的热量通过热量传导层散发出去,增强散热效果。同时,铜粉本身散热效果远远优于其他材料制成的导热层,将铜粉和导热胶粘合剂混合制备成热量传导层,还可以使热量传导层将第一散热模块中翅片的底板与散热本体之间紧密连接,由于二者紧密连接,散热本体遇热后,可快速传导至第一散热模块的翅片上,通过第一模块散出热量;此外,散热本体遇热后,其热量不只传导给遇热处的第一散热模块,还能沿热量传导层本身快速散发,传导至其他位置的第一散热模块进行散热,因此,该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远远优于市面上现有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散热器所用铜粉为纯铜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铜粉和导热胶粘合剂的体积比为1:2。按1:2的体积比制备的热量传导层,即能稳固的粘合散热本体和第一散热模块的底壁,又能使热量传导速度更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导热胶粘合剂由A透明导热胶和B透明导热胶按体积比8~11:0.5~1.5制备而成。利用该体积比制备的导热胶粘合剂,可快速固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导热胶粘合剂由A透明导热胶和B透明导热胶按体积比10:1制备而成。利用体积比制备的导热胶粘合剂,可快速固化,减少散热本体与翅片的固定环节,从而提高散热器形状的自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铜粉的粒度为600目~ 1000目。该粒度的铜粉制备的热量传导层,其孔隙适中,充分降低热阻值,导热功率大大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热量传导层的厚度为0.1 mm~0.5mm。使用前述条件制备的热量传导层,其厚度优选为0.1mm~ 0.5mm,该厚度的热量传导层的降低热阻值达到最低,导热功率最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第一散热模块或第二散热模块中的翅片厚度和翅片间距的比例为1:2~1:8,翅片间距与翅片高度的比例为1:10~1:40。除了通过热量传导层散热,该散热器在翅片结构上也进行了处理,合理的翅片厚度和翅片间距,以及翅片间距和翅片高度比,可以使翅片通道内的风流量更大,热传导效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多层和/或多行第二散热模块,每行第二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第二散热模块的底部与第一散热模块或第二散热模块的顶端咬合,第二散热模块的上端与相邻层的第二散热模块的下端咬合。通过增加可以与第一散热模块相咬合的第二散热模块,使散热器不仅可在水平面上随意增删散热模块,还可在竖直方向上随意增删散热模块,根据实际需求有效调整散热器的形状和散热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在同一水平的延伸方向上,每个翅片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段,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上,其中一个翅片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另一个翅片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弯曲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形成第一散热模块和/或第二散热模块内的风道换向机构。由于第一散热模块或第二散热模块均是组合型的,通过将相邻的翅片的端面弯曲,即在散热器内部形成变换风向的机构,改变翅片间的通道内的风向,调整热量传导的速度,使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达到最佳,这是现有市面上的散热器无法做到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在设置变换风向机构的基础上,再在第二散热模块的每排翅片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风道换向机构只能改变二维平面的风向,通风孔的设置,使得散热器内可实现三维方向的风道变换,散热效果更好。同时,还可增加通风散热的通道,增加散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该通风孔形状优选为长方形,以便与翅片结构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翅片的一个侧壁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另一个侧壁设置有与左右翅片安装凹槽相适配的左右翅片安装凸起。通过设置相适配的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和左右翅片安装凸起,使得单个的翅片可以相互连接,便于使用者利用该翅片进行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左右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左右翅片安装凸起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凸起;翅片的一个侧壁还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凸起,翅片的另一个侧壁还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在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和左右翅片安装凸起内再分别设置相互适配的第一安装凹槽和第一安装凸起,使得相邻翅片间安装更加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还包括基座,基座的侧壁上设置有翅片安装凹槽和翅片安装凸起,翅片安装凹槽与左右翅片安装凸起卡接,翅片安装凸起与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卡接;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凸起相适配的第三安装凹槽,翅片安装凸起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三安装凸起;散热本体上设置有基座的底部相适配的基座安装凹槽。通过设置翅片安装凹槽和翅片安装凸起,基座和翅片连接更加稳固,通过设置基座安装凹槽,基座与散热本体也可稳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器,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底端设置有上下翅片安装凹槽,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顶端设置有与上下翅片安装凹槽相适配的上下翅片安装凸起;上下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凹槽,上下翅片安装凸起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凸起。通过设置相互适配的上下翅片安装凹槽和上下翅片安装凸起,使得各个翅片之间不仅可在水平方向上安装成片,还可在竖直方向上安装,便于后续安装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散热器,通过设置热量传导层,不仅使散热本体在受热后的热量迅速散出,还能使第一散热模块的底部和散热本体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免去翅片和散热本体之间的安装步骤,简化安装流程,同时,热量传导层还能快速向散热模块四周的翅片传递热量并释放热量,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
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市面上常见的三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远不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式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是模块式的,可以拼接形成多种规格和形状的散热器,适用面非常广,热量散热速度快,散热面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同时,由于该散热器是模块化的,在生产的时候可进行标准化作业,可大大节约材料,降低企业的负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模块、第二散热模块和基座的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模块与第二散热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1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在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3中步骤(1)的过程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步骤(2)的过程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步骤(3)的过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形状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形状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形状示意图三;
图15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制备的水冷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制备的冷媒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制备的热管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制备的电加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翅片;11-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1-第一安装凹槽;12-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1-第一安装凸起;13-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1-第二安装凹槽;14-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1-第二安装凸起;2-基座;21-翅片安装凹槽; 211-第三安装凹槽;22-翅片安装凸起;221-第三安装凸起;3-传导层;4- 散热本体;5-通风孔;6-第一散热模块;7-第二散热模块;81-第一压模;811- 按压柱;812-第一按压槽;82-第二压模;821-第二按压槽;10-风道换向机构;101-第一弯曲部;102-第二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4,图4中A、B和C图所示依次为本实用新型的两种翅片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翅片1,该翅片1之间可相互咬合,即通过锁扣咬合方式实现翅片1和翅片1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咬合方式,具体如下:
如图4中A图和B图所示,翅片1上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相适配的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和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连接时,一个翅片1的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和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分别和另一个翅片1的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和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咬合。为了进一步加固水平方向的翅片1,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111,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凹槽111相互咬合的第一安装凸起121,安装时,随着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与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咬合时,第一安装凸起121也与第一安装凹槽111咬合。
如图4中A图和B图所示,为了实现竖直方向上的连接,翅片1的底端还可设置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翅片1本体的顶端设置有与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相适配的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为进一步稳固上下方向的翅片1,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凹槽131,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凹槽131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凸起141。安装时,随着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与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咬合时,第二安装凸起141也与第二安装凹槽131咬合。
除了本实施例提到的锁扣咬合方式外,翅片1之间还可通过其他现有的锁扣咬合方式,不限于该实施例中提到的咬合方式。同时,由于该翅片1 采用锁扣咬合方式制成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的翅片1可与各种形式的散热本体4相连,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散热器,与现有的型材散热器、插片散热器和铲片散热器相比,如果利用该翅片1制成散热器,可以使散热器形式多元化,散热面积增多,通用性更广,并且制作变得更简单,散热效果明显增加,进而形成一种多用途的模块式的散热器,适用于各个方面。
实施例2
请参照图1~8以及图12~14,图1~8所示依次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以及各部件之间的结构图等,图12~14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的散热器的各种形状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基座2、热量传导层3、散热本体4、多行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 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不限于图中所展示出来的形状。第一散热模块6由多列实施例1中设有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的翅片1连接而成(图4中B图所示),第一散热模块6设置在散热本体4上。每行第一散热模块6的翅片1的底壁与散热本体4通过热量传导层3连接。第二散热模块7由多列实施例1中含有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的翅片1连接而成(图4中A图所示),第二散热模块7设置在第一散热模块6上。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之间的锁扣咬合方式不限于上述提到的方式,还可以使用其他现有的锁扣咬合方式。
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可沿散热本体4平行排成1列~20 列,第二散热模块7可沿竖直方向排成1层~5层。优选尺寸,高度为20 mm~150mm,长度为60mm~800mm,宽度为50mm~800mm。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该散热器可组合成如图12~14所示的各种形状,如平面形(图 12中A图和B图)、L形(图12中C图和D图)、四方形(图12中E 图和F图)、垂直形(图12中G图)、U形(图13中A图和B图)、梯形(图13中E图、F图和G图)、三角形(图13中C图和D图)、工字形(图14中G图)、六边形(图14中A图,图14中B图为A图中第一散热模块6的示意图)、多边形(图14中E图,图14中F图为E图中第一散热模块6的示意图)和圆形(图14中C图,图14中D图为C图中第一散热模块6的示意图)。除了前述形状,还可以组合成其他任意形状,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本体与本体连接处可采用压接或焊接固定的方法进行连接。
为了稳固第一散热模块6,如图4中C如所示,基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翅片安装凹槽21和翅片安装凸起22,翅片安装凹槽21与左右翅片安装凸起12咬合,翅片安装凸起22与左右翅片安装凹槽11咬合;翅片安装凹槽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凸起121相互咬合的第三安装凹槽211,翅片安装凸起22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凹槽111相互咬合的第三安装凸起221;散热本体4上设置有与基座2的底部相适配的基座2安装凹槽41。基座2 和第一散热模块6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
由于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中均是通过翅片1间锁扣咬合连接而成,同时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之间也能通过锁扣咬合连接,如图6所示,图6中A图为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咬合前的示意图,图6中B图为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咬合后的示意图。此种连接方式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内部结构,因此,该散热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散热效果:
1、首先,调整散热器内部结构,如图19所示,翅片1厚度a为0.8mm~ 3mm,翅片1厚度a与翅片1间距b比为1:2~1:8,翅片1间距b与翅片1 高度c比为1:10~1:40,翅片的形状包括波纹翅片1和光面翅片1。翅片1 底部的厚度d为2mm~20mm,翅片的宽度尺寸E为20mm~350mm。
2、其次,增设通道内变换风向的风道换向机构10,即改变每列翅片1 之间的风向,如图2、3、7和8所示,第一散热模块6或第二散热模块7 内的某一列的翅片1A的端面向左或右弯曲,形成第一弯曲部101,同时,水平方向上,同一列的另一翅片1B的端面(远离翅片1A的弯曲的端面) 向右或向左弯曲形成第二弯曲部102,弯曲形成的第一弯曲部101或第二弯曲部102的弯曲角度为30度-60度,第一弯曲部101和第二弯曲部102即形成通道内变换风向的风道换向机构10,使每列散热通道变换成S形曲面风道,增加翅片1表面风流量的速度,提高散热效果。风道换向机构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从散热器外部进入的冷空气,从第二散热模块7上方进入,沿每列翅片1之间的通道运行,遇到风道换向机构10,则可以在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改变风向。
3、再次,为了增加散热同时与S形曲面风道协同作用,每组第二散热模块7中的每排翅片1之间的底板上可设置有多个通风孔5,如图7和8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散热器内的风向,风向由上向下散热时,通风孔5形成与第二散热模块7贯通的散热通道。通风孔5的形状优选为长20mm,宽 1.5mm的长方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从第二散热模块7上方进入的冷空气,不仅可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扩散或改变风向,还可同时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流通。
4、再次,除了上述变换风向的机构和通风孔5外,该实施例中的散热器增设的热量传导层3也具有极好的散热效果。热量传导层3以纯铜粉为基材并配以导热胶粘合剂制备而成,铜粉和导热胶粘合剂的体积比为0.5~1.5:1.5~2.5,优选为1:2。热量传导层3厚度为0.1mm~0.5mm,其中的纯铜粉的粒度为600目~1000目,而导热胶粘合剂由A透明导热胶和B透明导热胶按体积比8~11:0.5~1.5制备而成,优选为10:1。此外,热量传导层 3不仅使散热本体4在受热后的热量迅速散出,还能使第一散热模块6的底部和散热本体4之间连接更加紧密,热量传导层3还能快速向散热模块四周的翅片1传递热量并释放热量,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第一散热模块6、第二散热模块7以及两层第二散热模块7之间,均设置有热量传导层3。
5、最后,由于改变了翅片1结构,第一散热模块6、第二散热模块7 和散热本体4可用铝材制备而成,散热效果更好。第一散热模块6、第二散热模块7采用挤压加工成型,相互之间通过挤压形成一体,散热本体4采用板材切割加工或挤压加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制备工艺,该工艺中需要使用三种压模,包括第一压模81和第二压模82。第一压模81的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按压槽812与按压柱811,第一按压槽812与翅片1相适配,翅片1和翅片1之间的通道与按压柱811相适配。第二压模82设有第二按压槽821,第二按压槽821与第一散热模块6的宽度适应。
利用前述两种压模,即可快速制备散热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如图9所示,图9中A图表示第一压模81按压前第一散热模块6和本体4的连接方式,将基座2的底部卡入散热本体4上的基座安装凹槽41,再通过外力相散热本体4方向挤压第一压模81,将第一散热模块6向散热本体4按压,使得第一散热模块6的底部与散热本体4紧密连接,按压结果如图9中B图所示;
如图10所示,图10中A图表示第二压模82按压前第一散热模块6和本体4的连接情况,此时经过第一压模81按压,第一散热模块6的底部和本体4已经紧密连接,基座2的底部已经卡入基座安装凹槽41,但基座2 的侧壁和基座安装凹槽41的侧壁之间仍有缝隙,如图10中A图画圈部分的放大图所示,再通过第二压模82继续挤压第一散热模块6,使基座2的侧壁与基座安装凹槽41的侧壁紧密连接成型,如图10中B图及B图中画圈部分的放大图所示;
如图11所示,连接好第二层后,继续使用第一压模81安装第一层、至第N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图11中A图及A图中画圈部分的放大图表示,第一压模81按压前,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一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的连接情况,图11中B图及B图中画圈部分的放大图表示,第一压模81按压后,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一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的连接情况。具体过程即,将第一散热模块6的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卡入第一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的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第二安装凸起141也与第二安装凹槽131咬合,再通过第一压模81继续向第一散热模块6方向挤压第二散热模块7,使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成型;
根据需要,再将第一层第二散热模块7的上下翅片安装凸起14卡入第二层第二散热模块7的上下翅片安装凹槽13,继续通过第一压模81向第一散热模块6方向挤压第二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使第一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 和第二层的第二散热模块7连接成型;如果需要多层第二散热模块7,则继续安装,即可得到所需散热器。
由于采用压模挤压成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可实现生产工艺标准化,节省了生产材料,使生产的散热器性能更加稳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几种散热器的使用方式。
实施例2提供的散热器,不仅能可加工成多种样式,多种结构用途的模块式风冷散热器。同时还可以加工成多种样式、多种结构用途的散热器,如水冷散热器(连接结构如图15所示)、冷媒散热器(连接结构如图16 所示)、热管散热器(连接结构如图17所示)和电加热散热器(连接结构如图18所示)。
如图15所示,图18中左图为水冷散热器的主视图,上一图仰视图,上二图为左视图,上三图为上二图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下一图为左视图。将第一散热模块6(即图中所示II)安装在散热本体4(即图中所示IV) 上,再将第二散热模块7(即图中所示I)安装在第一散热模块6上,再将水管穿插设置在散热本体4内,即可实现散热。金属水管与散热器的接头图如下二图所示。
如图16所示,图18中左上图为冷媒散热器的主视图,右上图为俯视图,下图为侧视图,将第一散热模块6(即图中所示II)安装在散热本体4 (即图中所示IV)上,再将第二散热模块7(即图中所示I)安装在第一散热模块6上,将铜管部分嵌入散热本体4内部,即可实现散热。
如图17所示,图17中左图为热管散热器的主视图,右图为主视图在 A-A方向上的剖视图,将第一散热模块6(即图中所示II)安装在散热本体 4(即图中所示IV)上,再将第二散热模块7(即图中所示I)安装在第一散热模块6上,热管的一段与第二散热模块7侧面链接,另一段嵌入散热本体4内部,即可实现散热。
如图18所示,图18中左图为电加热散热器的主视图,右图为主视图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将第一散热模块6(即图中所示II)安装在散热本体4(即图中所示IV)上,散热本体4内安装发热元件上,发热元件的端部设置接线端子,通电即可实现散热。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具有如下优点:
(1)翅片之间可通过锁扣方式连接,进而连接形成模块化的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出适宜宽度的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
(2)由于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是模块化的,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之间可通过锁扣方式连接,这种模块拼接方式,是目前常规散热器不能做到的,利用第一散热模块6和第二散热模块7可设计多种形状和多种形式的散热器,散热面积和散热器体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不仅可设置超大面积降低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热量的散热器,也可用于电加热提高室内温度的散热器,设计出的散热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外形美观和散热效果明显等特点,是一种多用途的模块式电子散热器或电加热散热器;
(3)第一散热模块6、第二散热模块7以及本体通过挤压连接形成了一体的散热器,热量散热速度快;
(4)翅片1之间,散热模块和本体之间的这种锁扣连接方式使散热模块标准化、散热器的设计标准化,翅片1材料规格标准化,同时这种模块化的散热模块通过挤压形成一体,使得生产工艺也标准化,大大节约生产时间、材料成本和开模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负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本体和多行第一散热模块,每行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所述第一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量传导层,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翅片的底板与散热本体通过热量传导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传导层的材质为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层和/或多行第二散热模块,每行第二散热模块包括依次咬合的多列翅片,第二散热模块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或第二散热模块的顶端咬合,第二散热模块的上端与相邻层的第二散热模块的下端咬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水平的延伸方向上,每个翅片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段,任意相邻的两个翅片上,其中一个翅片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另一个翅片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弯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一个侧壁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另一个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左右翅片安装凹槽相适配的左右翅片安装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凹槽,所述左右翅片安装凸起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凸起;所述翅片的一个侧壁还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凸起,所述翅片的另一个侧壁还设置有左右翅片安装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侧壁上设置有翅片安装凹槽和翅片安装凸起,所述翅片安装凹槽与所述左右翅片安装凸起卡接,所述翅片安装凸起与所述左右翅片安装凹槽卡接;所述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凸起相适配的第三安装凹槽,所述翅片安装凸起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三安装凸起;所述散热本体上设置有所述基座的底部相适配的基座安装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底端设置有上下翅片安装凹槽,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的翅片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上下翅片安装凹槽相适配的上下翅片安装凸起;所述上下翅片安装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凹槽,所述上下翅片安装凸起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凹槽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凸起。
CN202020909624.6U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散热器 Active CN211860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09624.6U CN211860944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09624.6U CN211860944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60944U true CN211860944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36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09624.6U Active CN211860944U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609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869A (zh) * 2021-07-22 2021-11-16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散热器及服务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869A (zh) * 2021-07-22 2021-11-16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散热器及服务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72852B1 (en) Corrugated matrix heat sink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211860944U (zh) 一种散热器
CN111246708A (zh) 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62401B (zh) 一种散热翅片间距离可调节型的内外双层高效散热器
CN111465295A (zh) 一种散热器
CN101832535A (zh) 一种多向对流led路灯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CN213069733U (zh) 一种组合式服务器用散热构件
CN102116461A (zh) 一种led路灯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CN211702870U (zh) 一种散热器
CN113192911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CN210035427U (zh) 一种led工矿灯导热塑料散热器
CN221127779U (zh) 一种双面风冷散热器
CN213515224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垂直型鳍片散热结构
CN2462543Y (zh) 薄翼型散热片
JP2003234443A (ja) フィン付ヒートシンク
CN212487076U (zh) 一种整板散热器
CN212057924U (zh) 一种双底板散热器
CN220359605U (zh) 一种散热翅片、热虹吸散热器及多维度散热装置
CN219087648U (zh) 一种风道散热器
CN210224011U (zh) 芯片散热结构
CN218788416U (zh) 温度调节板及电池包
CN214381964U (zh) 基于相变抑制板的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N112566439B (zh) 散热器、散热器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671120Y (zh) 组合式散热器
JP3088624U (ja) 組み立て式ヒートシ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