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64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9640U
CN211789640U CN201922070959.3U CN201922070959U CN211789640U CN 211789640 U CN211789640 U CN 211789640U CN 201922070959 U CN201922070959 U CN 201922070959U CN 211789640 U CN211789640 U CN 211789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nductor
signal transmission
differential signal
contact portion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09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轩禾
林昱宏
林永常
叶博文
叶子维
叶语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09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9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9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9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至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三件式的隔板组件、由隔板组件延伸至焊接端的接地端子、屏蔽壳体、屏蔽外壳、及供抵触公头的弹性接地部与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其中隔板组件将第一、第三、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二、第四、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上下隔离为下传输导体群及上传输导体群,而接地端子设于第一至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以使第一至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皆相邻设置有一极性为地的端子,而使电源回路的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利用隔板组件的接地端子,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的USB Type C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 Type-C,又称USB-C,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的硬件接口形式,外观上最大特点在于其上下端完全一致,与Micro-USB相比用户不必再区分USB正反面,就功能上而言,则是能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自从2014年USB-C规范发布后,许多新款的Android行动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甚至是游戏机等3C装置开始使用这种端口。
然而,USB Type-C规范的连接器,因同步传输的数据量大幅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对应的电磁辐射,以致干扰其它电子组件的正常运作,有鉴于此,业界不断在研发可改善电磁辐射问题的方法,例如改变端子焊接端的排列顺序,借以利用具有屏蔽特性的端子来隔离讯号端子间的噪声,但经测试此种改善方式效果有限,且无法兼顾所有电源回路的耦合特性。
另外,业界普遍会以接地方式来降低电磁干扰(EMI)的产生,例如在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间设置一接地的金属隔板,并利用弹片使该金属隔板与外壳体接触,以配合外壳体及金属隔板进行噪声的隔离。然而,不论是一片式的金属隔板或多片式的金属隔板,甚至由金属隔板延伸出端子,使其位于焊接端左右两边的最外侧,其共通特性皆为接地,因此,虽然可提供上下排端子的噪声隔离效果、及连接器与外部电子组件的噪声隔离效果,但对于电源回路的耦合特性并无帮助。
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利用隔板组件的接地端子,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的USB Type C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由上、下排传输导体群间的隔板组件延伸形成出两个接地端子,并使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配合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在焊接端的分组排序,使第一至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皆相邻设置有极性为地的端子,而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化,并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由屏蔽壳体向内弯折形成可对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配合弹性接地部抵触公头连接器,以提供良好的噪声隔离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下排传输导体群、一设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一侧的上排传输导体群,该下排传输导体群系由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中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所组成,而该上排传输导体群由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中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所组成,且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皆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并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之间设有一隔板组件,该隔板组件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隔板、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隔板、及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且位于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的第三隔板,且该第一隔板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二隔板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接地端子。另包括有至少一结合该上排传输导体群、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及该隔板组件的绝缘胶体、一设于该绝缘胶体上的屏蔽壳体、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电磁接地片、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电磁接地片、及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上表面及下表面向内弯折形成的弹性接地部。
本实用新型为USB Type C母座连接器,故利用由第一、第三、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组成的下排传输导体群,以及由第二、第四、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组成的上排传输导体群,提供使用者可正反插接的功能,而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延伸至焊接端的一侧系并排设置为单排,且由隔板组件延伸出二接地端子,其中第一接地端子延伸至第二、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第二接地端子则延伸至第四、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使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借此让电源回路的耦合最小,提供最好的波导屏蔽效果,同时由屏蔽壳体向内延伸复数个与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位置对应的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配合弹性接地部同时与公头连接器壳体的内外侧接触,而提供良好的噪声隔离效果。
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USB Type-C连接器所存在的仅提供噪声隔离效果、隔离效果有限,及未顾及电源回路的耦合效果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与隔板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图A-A线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二。
图6A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屏蔽壳体与屏蔽外壳的立体透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其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11,下排传输导体群、2,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1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112,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2211,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212,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2213,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312,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上排传输导体群、3,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112,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11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3211,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212,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3213,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第四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311,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312,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313,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隔板组件、4,第一隔板、41,第一抵触部、411,第二隔板、42,第二抵触部、421,第三隔板、43,第三抵触部、431,接地端子、44,第一接地端子、441,第二接地端子、442,裸露部、45,绝缘胶体、5、5a,前端面、511,侧端面、512,斜端面、513,内凹面、514,表面凹槽、515,第二胶体、52a,胶体连结部、521a,垫高部、522a,固接缝、5221a,壳体间隙部、523a,屏蔽壳体、6、6a,第一电磁接地片、61,第二电磁接地片、62,弹性接地部、63,第一接触弹片、64,第二接触弹片、65,屏蔽外壳、7、7a,外壳对接部、71,外壳止挡部、72,后遮片、73a,前包部、74a,前脚延伸部、75a,公头连接器、9,插接口、A,段差、X1、X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借助于附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1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六并排设置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且各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内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11,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由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一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一侧且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一侧的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及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一侧且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所组成,且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统称为下排传输导体群2,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则统称为上排传输导体群3;
一设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3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2之间的隔板组件4,该隔板组件4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间的第一隔板41、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间的第二隔板42、及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间且位于该第一隔板41与第二隔板42间的第三隔板43;
二个接地端子44,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44,具体而言该接地端子44包括有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隔板41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441、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隔板42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442,该第一接地端子441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间,而该第二接地端子442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间;
其中,焊接端的部分: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111、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111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112、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112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112、及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112一侧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113,又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接地端子441一侧的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2211、一设于该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2211一侧的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212、及一设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212一侧的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2213,而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2213一侧之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3213、一设于该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3213一侧的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212、及一设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212一侧的第二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3211,并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二接地端子442一侧之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312、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312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另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313、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313一侧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312、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312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311;
另外,接触端的部分: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且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一侧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又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内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位置对应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及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一侧之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另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内具有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一侧之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
其中该第一隔板41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之间,该第二隔板42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之间,该第三隔板43则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之间,且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一隔板41及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的第一抵触部411、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二隔板42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之第二抵触部421、以及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三隔板43及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及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的第三抵触部431。因此该第一隔板41及该第二隔板42的极性为负电(接地),且该第三隔板43之极性为正电(接电源);
至少一结合该上排传输导体群3、该下排传输导体群2及该隔板组件4的绝缘胶体5,该绝缘胶体5前端界定有一前端面511,该绝缘胶体5侧面界定有一侧端面512,该前端面511与该侧端面512间界定有一斜端面513,该侧端面512背离该斜端面513一侧界定有一内凹面514,且该隔板组件4于该前端面511、该斜端面513、该侧端面512及该内凹面514处界定有一裸露部45;
一设于该绝缘胶体5上的屏蔽壳体6;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6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电磁接地片61,该第一电磁接地片61位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2一侧且置于该绝缘胶体5表面,以供接触一公头连接器9的内侧;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6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电磁接地片62,该第二电磁接地片62位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3一侧且置于该绝缘胶体5表面,以供接触该公头连接器9的内侧;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6上表面及下表面向内弯折形成之弹性接地部63,供接触该公头连接器9的外侧,且该屏蔽壳体6上向外弯折形成有复数个与该弹性接地部63位置相邻的第一接触弹片64,并于该屏蔽壳体6的曲面处向外弯折形成有复数个第二接触弹片65;及
一包覆设置于该屏蔽壳体6外的屏蔽外壳7,且该屏蔽外壳7具有复数个分别与各该第一接触弹片64对应结合的外壳对接部71、及复数个向内弯折形成以供止挡该屏蔽壳体6的外壳止挡部72。
本实用新型为USB Type C母座连接器,如图1所示,六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于焊接端的部分依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的顺序并排设置呈单排焊接,并于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间额外增设一根第一接地端子441,及于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间额外增设一根第二接地端子442,以使每两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之间就会设有一接地端子44,进而让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与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相邻设置、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113与第一接地端子441相邻设置、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与第二接地端子442相邻设置、及让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313与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相邻设置,借此确保每根极性为电源,皆相邻设置有一极性为接地,以使电源回路的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如图2所示,因此本实用新型于焊接端子脚位定义排序为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1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112、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112、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113、第一接地端子441、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2211、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212、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2213、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3213、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212、第二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3211、第二接地端子442、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312、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313、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312、及第四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311,而在焊接端子的端子总数设计为26根。
如图3所示,六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于接触端之部分由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及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组成下排传输导体群2,并由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及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组成上排传输导体群3,故使本实用新型在接触端仍符合USB Type C的标准规范,可供使用者正反插接使用,并于上排传输导体群3及下排传输导体群2间设有隔板组件4,并可由图中看出,第一接地端子441由第一隔板41延伸形成、第二接地端子442由第二隔板42延伸形成。
如图4所示,隔板组件4包括有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及第三隔板43,第一隔板41大致上在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与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间、第二隔板42大致上在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与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3间、第三隔板43则大致上在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与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间,但具体而言,第一隔板41的下方为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及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第一隔板41的上方为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及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第二隔板42的下方为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及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第二隔板42的上方为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及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且第三隔板43的下方为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第三隔板43的上方则为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意即左边的第一隔板41上下各有三根传输导体接触部、中间的第三隔板43上下各有六根传输导体接触部、右边的第二隔板42上下各有三根传输导体接触部。
如图5及6所示,隔板组件4进一步于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及第三隔板43上分别设计有复数个第一抵触部411、第二抵触部421及第三抵触部431。其中,第一抵触部411向下抵触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及向上抵触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第二抵触部421向下抵触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及向上抵触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第三抵触部431向下抵触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与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及向上抵触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及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上述传输导体接触部至少会有一个点与抵触部接触,当然也可使同一个抵触部在同一侧同时在两个相异点上抵触同一根传输导体接触部。由于第一隔板41及第二隔板42仅与极性为接地的传输导体接触部抵触,而第三隔板43仅与极性为电源的传输导体接触部抵触,故隔板组件4由左而右的极性为:第一隔板41为接地、第三隔板43为电源、第二隔板42为接地,即中央为电源、两侧为地,使两侧都有参考地,故可达到电源回路耦合最小,波导屏蔽作用最佳。
另如图6A所示,第一抵触部411、第二抵触部421及第三抵触部431亦可设计于各传输导体接触部上。具体而言,将第一抵触部411界定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及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上,将第二抵触部421界定于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及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上,及将第三抵触部431界定于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及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上,同样可使隔板组件4由左而右的极性为:第一隔板41为接地、第三隔板43为电源、第二隔板42为接地。
如图7所示,绝缘胶体5结合于隔板组件4外,但隔板组件4仍于绝缘胶体5的前端面511、斜端面513、侧端面512及内凹面514处界定有一裸露部45,以利用裸露于绝缘胶体5前端两个角落的周缘裸露部45,提升本实用新型的耐刮效果,进而提升其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改变传输导体接触部的长度,使其与公头连接器9对接时,改变传输导体接触部的先后接触顺序,使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122、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及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3322的长度大于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之长度(如图中所示之段差X1),但小于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及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之长度(如图中所示的段差X2)。具体而言,将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12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及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的长度设计为最长,可避免两侧电源回路接触不良,而将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及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2之长度设计为最短,则可使高频讯号的接触时序拉提前。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于屏蔽壳体6上一体成型有第一电磁接地片61、第二电磁接地片62、弹性接地片63、第一接触弹片64及第二接触弹片65,以利用多个极性为地的结构进行噪声隔离。首先,屏蔽壳体6下表面的后端向内弯折有三个L形的第一电磁接地片61,屏蔽壳体6上表面的后端则向内弯折有三个L形的第二电磁接地片62,且第一电磁接地片61与第二电磁接地片62的L形短边与长边皆置放于绝缘胶体5的表面凹槽515简单定位(请同参图7),用以供插接公头连接器9时抵触在公头连接器9的内侧,且如图10所示,第一电磁接地片61与第二电磁接地片62系分别与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11位置对应,而不横跨至极性为电源或接地的端子(图示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321、及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3323标示),仅针对高频讯号产生的噪声进行隔离。另外,于屏蔽壳体6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向内弯折有至少一弹性接地片63,用以供插接公头连接器9时抵触在公头连接器9的外侧,同时在弹性接地片63旁向外弯折有第一接触弹片64,以及于屏蔽壳体6的两侧曲面处向外弯折形成有第二接触弹片65。第一接触弹片64及第二接触弹片65用以抵触屏蔽外壳7,屏蔽外壳7则具有复数个开口态样的外壳对接部71,用以与第一接触弹片64弹性卡合。
如图11所示,屏蔽外壳7上乃向内弯折有复数个外壳止挡部72,止挡于屏蔽壳体6的后端面,使屏蔽壳体6不单纯以绝缘胶体5在后端止退,更利用外壳止挡部72进行阻挡,配合第一接触弹片64及外壳对接部71,提升屏蔽壳体6与屏蔽外壳7的结合强度。图12则为本实用新型与公头连接器9的插接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公头连接器9与第一电磁接地片61、第二电磁接地片62及弹性接地片63的接触。
再请同时配合图13及1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仅于该绝缘胶体5a一侧具有一第二胶体52a,该第二胶体52a具有一连结该绝缘胶体5a后端的胶体连结部521a、及一形成于该胶体连结部521a一侧且位于该屏蔽壳体6a下方的垫高部522a,并于该垫高部522a与该屏蔽壳体6a间界定有一壳体间隙部523a,该垫高部522a上形成有复数个固接缝5221a,另于该屏蔽外壳7a一端弯折形成有一后遮片73a,该后遮片73a则向前弯折形成有复数个供包覆该胶体连结部521a的前包部74a,又该屏蔽外壳7a一侧具有复数个与该固接缝5221a对应结合的前脚延伸部75a。借上述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得以将连接器的插接口A垫高于电路基板,而可配合不同高度的垫高部522a使用于不同形式的电子装置。其中利用胶体连结部521a及垫高部522a直接射出于绝缘胶体5a一侧,使第二胶体52a可直接结合于绝缘胶体5a一侧,而壳体间隙部523则可让公头连接器在插接时,提供一定程度的上下摆动幅度,而避免造成焊接端的损坏,且屏蔽外壳7a利用后遮片73a及前包部74a大面积遮蔽第二胶体52a,以提供第二胶体52a的物理防护及简单的噪声隔离,再以固接缝5221a夹持设置前脚延伸部75a,提升屏蔽外壳7a与第二胶体52a的结合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六并排设置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且各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及
二个接地端子,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且该接地端子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接地端子、及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接地端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相邻设置的第二接地输导体焊接部、及一与该第一接地端子相邻设置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又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相邻设置的第三接地输导体焊接部、及一与该第二接地端子相邻设置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又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而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二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并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另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构成一下排传输导体群,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构成一上排传输导体群,并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及该上排传输导体群间设有一第一隔板及一位于该第一隔板一侧的第二隔板,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由该第一隔板延伸形成,且该第二接地端子由该第二隔板延伸形成。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且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且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隔板组件,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隔板、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隔板、及
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且位于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的第三隔板;
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隔板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及
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隔板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且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一抵触部,并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二抵触部,及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三隔板及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及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三抵触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且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又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位置对应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另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其中该第一隔板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之间,该第二隔板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与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之间,该第三隔板系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二隔板的极性为负电,且该第三隔板的极性为正电。
10.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下排传输导体群;
一设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一侧的上排传输导体群,且该上排传输导体群及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各自由三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所组成;
一设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之间的隔板组件;
至少一结合该上排传输导体群、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及该隔板组件的绝缘胶体;
一设于该绝缘胶体上的屏蔽壳体;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电磁接地片,该第一电磁接地片位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一侧且置于该绝缘胶体表面,以供接触一公头连接器的内侧;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电磁接地片,该第二电磁接地片位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一侧且置于该绝缘胶体表面,以供接触该公头连接器的内侧;
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上表面及下表面向内弯折形成的弹性接地部,供接触该公头连接器的外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及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内分别具有复数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且该第一电磁接地片及该第二电磁接地片的位置对应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上向外弯折形成有复数个与该弹性接地部位置相邻的第一接触弹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的曲面处向外弯折形成有复数个第二接触弹片。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胶体前端界定有一前端面,该绝缘胶体侧面界定有一侧端面,该前端面与该侧端面间界定有一斜端面,该侧端面背离该斜端面一侧界定有一内凹面,且该隔板组件于该前端面、该斜端面、该侧端面及该内凹面处界定有一裸露部。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而该上排传输导体群内具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其中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之长度系大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之长度,但小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的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外包覆设置一屏蔽外壳,且该屏蔽外壳具有复数个分别与各该第一接触弹片对应结合的外壳对接部,及复数个向内弯折形成以供止挡该屏蔽壳体的外壳止挡部。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胶体一侧具有一第二胶体,该第二胶体具有一连结该绝缘胶体后端的胶体连结部、及一形成于该胶体连结部一侧且位于该屏蔽壳体下方的垫高部,并于该垫高部与该屏蔽壳体间界定有一壳体间隙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外包覆设置一屏蔽外壳,且该屏蔽外壳一端弯折形成有一后遮片,该后遮片则向前弯折形成有复数个供包覆该胶体连结部的前包部,又该屏蔽外壳一侧具有复数个前脚延伸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垫高部上形成有复数个分别与该前脚延伸部对应结合的固接缝。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上向外弯折形成有复数个与该弹性接地部位置相邻的第一接触弹片,且该屏蔽壳体外包覆设置一屏蔽外壳,且该屏蔽外壳具有复数个分别与各该第一接触弹片对应结合的外壳对接部。
CN201922070959.3U 2019-11-26 2019-11-26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1789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959.3U CN211789640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959.3U CN211789640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9640U true CN211789640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6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0959.3U Active CN211789640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9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1264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plug
CN111463601B (zh) 插座电连接器
TWI612736B (zh) 防干擾插頭電連接器
CN107453064B (zh) 电连接器
CN109861035B (zh) 高速连接器
US679683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32678U (zh) 直立型插座電連接器
TW201401678A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TWM570548U (zh)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63095U (zh) 插頭電連接器
TWM537740U (zh) 直立型插座電連接器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TWI608679B (zh)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TWI614952B (zh)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US91479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duc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CN211789640U (zh) 电连接器
TWI696324B (zh) 一體成型的連接器接地結構
CN212062870U (zh) 一种高频性能良好的Type-C连接器母座
TWM499667U (zh) 微型插頭電連接器、微型插座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TWI401843B (zh) 電連接器
CN111509499A (zh) 一种高频性能良好的Type-C连接器母座
CN210838315U (zh) 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TWM618346U (zh) 電連接器
CN211150963U (zh) 电连接器
CN209844104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