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423U -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9423U
CN211789423U CN202020543407.XU CN202020543407U CN211789423U CN 211789423 U CN211789423 U CN 211789423U CN 202020543407 U CN202020543407 U CN 202020543407U CN 211789423 U CN211789423 U CN 211789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ss
connecting rods
hinged
linkage
antenna oscil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434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少林
刘立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a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4340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9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9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9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桁架梁;两个第二桁架梁;支撑横梁,包括支撑腿及横梁主体;伸缩驱动机构,设置在横梁主体上;第一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及两个第一联动杆;两个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横梁主体的一端,第一连杆的中部分别铰接第二连杆的中部,且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铰接点还分别铰接第二桁架梁,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第一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桁架梁;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伸缩驱动机构。上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当天线振子层需要维修或不使用时,伸缩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机构收拢,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折叠,便于维护和收纳。

Description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远程通信领域应用的大型短波天线,基本上都是由多层使用桁架梁支撑的振子再加上支撑铁塔组成,每层振子按一定规律排列,频带范围宽,可用功率大,可以提供超远程通信功能,
但是传统天线体型较大,配件较多,安装时需要搭建大型的脚手架,安装完后又需要拆除,使得成本大大增加且安装工期很长,后期维护也很不方便,天线高度较高,安装和维护需要专业的高空作业人员,且危险系数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传统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一种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包括:
两个第一桁架梁;
两个第二桁架梁,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之间;
支撑横梁,包括支撑腿及横梁主体,所述横梁主体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
伸缩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上;
第一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及两个第一联动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横梁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分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铰接点还分别铰接所述第二桁架梁,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桁架梁;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伸缩驱动机构。
上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当天线振子层需要使用前,天线振子层安装在第一桁架梁及第二桁架梁上,支撑腿与外界支架固定连接,展开时伸缩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机构展开,进而带动两个第一桁架梁、两个第二桁架梁远离横梁主体,即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展开,使天线振子层展开;无需搭建大型的脚手架,有效降低成本,且安装效率高,有效缩短安装工期,操作人员无需进行高空安装天线振子层,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且当天线振子层需要维修或不使用时,伸缩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机构收拢,进而带动两个第一桁架梁、两个第二桁架梁靠近横梁主体,即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折叠,使天线振子层折叠,便于维护和收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靠近所述第一桁架梁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桁架梁与所述第二桁架梁平行,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相互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桁架梁与相邻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的夹角为5°-15°,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的夹角为5°-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的驱动器及连接所述驱动器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驱动器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主体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驱动器远离所述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的长度相等,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桁架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桁架梁的长度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三连杆及两个第三联动杆,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横梁主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分别铰接所述第二桁架梁;所述第三联动杆的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桁架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机构靠近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连杆机构靠近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二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腿与所述横梁主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相对两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一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二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支撑横梁及伸缩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第一端100,第二端200,第一桁架梁10,第二桁架梁20,支撑横梁30,支撑腿31,横梁主体32,安装孔33,安装座34,滑轨35,滑块36,伸缩驱动机构40,驱动器41,伸缩杆42,第一连杆机构50,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联动杆53,第二联动杆54,第二连杆机构60,第三连杆61,第三联动杆6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端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端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端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端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用于安装天线振子层;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0及第二端200。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桁架梁10、两个第二桁架梁20、支撑横梁30、伸缩驱动机构40及第一连杆机构50。两个第一桁架梁10相对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桁架梁20相对间隔设置且设于两个第一桁架梁10之间,两个第一桁架梁10及两个第二桁架梁20均用于天线连接振子层。支撑横梁30包括支撑腿31及横梁主体32,支撑腿31用于固定连接外界支架,横梁主体32设置在支撑腿31上,且横梁主体32设于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伸缩驱动机构40设置在横梁主体32上。第一连杆机构50包括两个第一连杆51、两个第二连杆52及两个第一联动杆53;两个第一连杆51的一端铰接横梁主体32的一端,第一连杆51的中部分别铰接第二连杆52的中部,且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还分别铰接第二桁架梁20,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53的一端,第一联动杆53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桁架梁10;两个第二连杆52的一端铰接伸缩驱动机构40。
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需要折叠时,伸缩驱动机构40朝第一方向缩短,由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铰接伸缩驱动机构40,从而当伸缩驱动机构40朝第一方向缩短时,带动第二连杆52与伸缩驱动机构40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一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52的中部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由于第一连杆51的中部分别铰接第二连杆52的中部,且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还分别铰接第二桁架梁20,从而当第二连杆52的中部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时,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即带动第二桁架梁20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同时带动第一连杆51与第一联动杆53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由于第一联动杆53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桁架梁10,从而当第一连杆51与第一联动杆53之间的铰接点朝第一方向运动并靠近横梁主体32时,带动第一桁架梁10靠近朝第一方向运动并横梁主体32。同理,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需要展开时,伸缩驱动机构400朝第二方向伸长,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带动第二连杆52与伸缩驱动机构40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二方向运动,且第二连杆52的中部朝第二方向运动并远离横梁主体32,进而带动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二方向运动并远离横梁主体32,即带动第二桁架梁20朝第二方向运动并远离横梁主体32,同时带动第一连杆51与第一联动杆53之间的铰接点也朝第二方向运动并远离横梁主体32,进而带动第一桁架梁10朝第二方向运动并远离横梁主体32;
上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当天线振子层需要使用时,天线振子层安装在第一桁架梁10及第二桁架梁20上,支撑腿31与外界支架固定连接,伸缩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连杆机构50展开,进而带动两个第一桁架梁10、两个第二桁架梁20远离横梁主体32,即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展开,使天线振子层展开;无需搭建大型的脚手架,有效降低成本,且安装效率高,有效缩短安装工期,操作人员无需进行高空安装天线振子层,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且当天线振子层需要维修或不使用时,伸缩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连杆机构50收拢,进而带动两个第一桁架梁10、两个第二桁架梁20靠近横梁主体32,即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折叠,使天线振子层折叠,便于维护和收纳。
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一桁架梁10互相平行,第一桁架梁10与第二桁架梁20平行,两个第二桁架梁20相互平行。具体地,两个第一桁架梁10的长度相等,两个第二桁架梁20的长度相等,且第一桁架梁10的长度与第二桁架梁20的长度相等,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在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一端,第一桁架梁10延伸出第二桁架梁20;在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二端,第二桁架梁20延伸出第一桁架梁10。
请参考图1、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机构50还包括两个第二联动杆54,第二联动杆54的一端分别铰接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第二联动杆54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53靠近第一桁架梁10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二联动杆54确保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展开、折叠时按照预设轨迹运动。
请参考图1、图2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杆机构60,第二连杆机构60与第一连杆机构50相对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连杆机构50靠近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一端100设置,第二连杆机构60靠近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二端200设置,且第一连杆机构50与第二连杆机构60设于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同一侧。
具体地,第二连杆机构60包括两个第三连杆61及两个第三联动杆62,两个第三连杆61的一端铰接横梁主体32的另一端;第三连杆61的中部分别铰接第二桁架梁20;第三联动杆62的一端分别铰接第三连杆61的另一端,第三联动杆62的另一端分别铰接第一桁架梁10,第一桁架梁10、第二桁架梁20进行收展运动时,带动第三连杆61及第三联动杆62进行相应的运动。通过第二连杆机构60配合第一连杆机构50对第一桁架梁10及第二桁架梁20进行展开和折叠工作,在展开和折叠过程中,有效保证第一桁架梁10、第二桁架梁20的受力性好,有效保证第一桁架梁10及第二桁架梁20的展开和折叠工作稳定地进行。
进一步地,第三连杆61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杆51及第二连杆52的长度,第三联动杆62的长度大于第一联动杆53及第二联动杆54的长度,从而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完全展开时,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呈扇形设置,与天线振子层展开后的形态相符;进一步地,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桁架梁10与相邻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5°-15°,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5°-15°;更进一步地,当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桁架梁10与相邻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7.07°,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7.07°。
请参考图2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腿31上设有安装孔33,安装孔33用于与外界支架螺钉连接。支撑腿31与横梁主体32分别设于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相对两侧,可有效防止第一连杆机构50及第二连杆机构60沿横梁主体32的圆周方向转动,有效确保第一连杆机构50及第二连杆机构60运动的稳定性,进而确保第一桁架梁10及第二桁架梁20运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伸缩驱动机构40包括设置在横梁主体32的驱动器41及连接驱动器41的伸缩杆42,伸缩杆42远离驱动器41的一端铰接两个第二连杆52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器41为油缸、液缸或气缸,伸缩杆42为活塞杆。
进一步地,横梁主体32上设置有安装座34,驱动器41远离伸缩杆42的一端铰接安装座34。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杆42远离驱动器41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横梁主体32上,从而伸缩杆42沿横梁主体32进行稳定伸缩运动,有效防止伸缩杆42产生颤抖或偏移现象;进一步地,横梁主体32上设置有滑轨35,滑轨35为直线滑轨,滑轨35上滑设有滑块36,伸缩杆42与两个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铰接滑块36,当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进行伸缩运动时,滑块36沿滑轨35做直线往复运动,进而使得伸缩杆42沿滑轨35做伸缩运动。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折叠过程如下:
如图1,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此时,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向右缩回,即伸缩杆42向右运动;由于伸缩杆42远离驱动器41的一端铰接两个第二连杆52的一端,从而伸缩杆42向右运动时,带动伸缩杆42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也向右运动;由于第一连杆51的中部铰接第二连杆52的中部,且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还铰接第二桁架梁20,两个第三连杆61的一端铰接横梁主体32的另一端,第三连杆61的中部分别铰接第二桁架梁20,则当伸缩杆42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向右运动时,带动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向右运动,进而带动第二桁架梁20向右运动,第二桁架梁122向后运动时带动第三连杆61绕第三连杆61与横梁主体32之间的铰接点旋转,第二桁架梁20与第三连杆61之间的铰接点做圆周运动,同时第二桁架梁20与第三连杆61之间的铰接点靠近横梁主体32,即第二桁架梁20向内折叠。
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描述,横梁主体32、第一连杆51、第二桁架梁20和第三连杆61组成第一四连杆机构,当第二连杆52与第二桁架梁20的铰接点向右并靠近横梁主体32时,第一四连杆机构是一个自由度为1的运动,则第二桁架梁122将向内折叠。
以上第一四连杆机构确定了第二桁架梁20、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和第三连杆61的运动轨迹,也即第二连杆52与第二联动杆54之间的铰接点、第一连杆51与第一联动杆53之间的铰接点及第三连杆61与第三联动杆62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同时,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联动杆53和第二联动杆54组成第二四连杆机构,在第二四连杆机构中,由于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铰接点、第一连杆51与第一联动杆53之间的铰接点、第二连杆52与第二联动杆54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又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第一联动杆53及第二联动杆54的长度不变,因此在第二四连杆机构中,第一联动杆53与第二联动杆54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从而第一联动杆53与第一桁架梁10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由于第三连杆61与第三联动杆62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第一联动杆53铰接第一桁架梁10的铰接点与第三联动杆62铰接第一桁架梁10的铰接点之前的距离不变,第三联动杆62的长度不变,从而第三联动杆62与第一桁架梁10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
由上述可得,第一联动杆53与第一桁架梁10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第三联动杆62与第一桁架梁10之间的铰接点的运动轨迹确定且唯一,从而当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回缩时,第一桁架梁10也向内折叠。
最终当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回缩至设计值时,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此时,两个第一桁架梁10及两个第二桁架梁20处于水平状态,即两个第一桁架梁10之间相互平行,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桁架梁10与第二桁架梁20之间相互平行,如图2。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展开过程与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折叠过程相反,如图2,即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向左伸长,带动第二连杆52向左运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杆51、第一联动杆53、第二联动杆54、第二桁架梁20及第一桁架梁10进行相应的运动,以使第一桁架梁10及第二桁架梁20远离横梁主体32,进而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逐渐展开;当驱动器41驱动伸缩杆42伸长至最长时,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完全展开,此时第一桁架梁10与相邻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7.07°,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为7.07°,如图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经过机构运动自由度的计算,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整体自由度为1,因此在驱动器41的驱动下,是一个确定的运动,只需按照设计值伸长或缩回设计值即可。同时需说明的是,通过修改第一连杆31、第一联动杆32、第三连杆61及第三联动杆63的长度和铰接点的位置,也可使得展开后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第一桁架梁10与相邻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夹角相等且为任意值,折叠后两个第一桁架梁10之间、两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第一桁架梁10与个第二桁架梁20之间的间距相等且保持水平。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不仅仅限于通信设备领域,还可用于其它行业有类似需求的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第一桁架梁;
两个第二桁架梁,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之间;
支撑横梁,包括支撑腿及横梁主体,所述横梁主体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
伸缩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上;
第一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及两个第一联动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横梁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分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铰接点还分别铰接所述第二桁架梁,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桁架梁;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伸缩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靠近所述第一桁架梁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互相平行,所述第一桁架梁与所述第二桁架梁平行,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桁架梁与相邻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的夹角为5°-15°,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之间的夹角为5°-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横梁主体的驱动器及连接所述驱动器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驱动器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主体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驱动器远离所述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安装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桁架梁的长度相等,两个所述第二桁架梁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桁架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桁架梁的长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三连杆及两个第三联动杆,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横梁主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分别铰接所述第二桁架梁;所述第三联动杆的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联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第一桁架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机构靠近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连杆机构靠近所述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的第二端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与所述横梁主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相对两侧。
CN202020543407.XU 2020-04-14 2020-04-14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Active CN211789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3407.XU CN211789423U (zh) 2020-04-14 2020-04-14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3407.XU CN211789423U (zh) 2020-04-14 2020-04-14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9423U true CN211789423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58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43407.XU Active CN211789423U (zh) 2020-04-14 2020-04-14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9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49318B (zh) 一种基于刚性剪叉机构的空间三棱台可展机构
EP3042102A1 (en)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motion
CN106450649B (zh) 一种h构型星载天线可展机构
GB2507624A (en) An assembly for converting motion
GB2529702A (en)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motion
CN210120224U (zh) 可收展的短波天线
CN210224260U (zh) 一种可快速折叠展开的阵面天线
CN111355011A (zh)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110075453A (zh) 消防车
CN211789423U (zh)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208360510U (zh) 一种移动式无人机高空回收设备
CN211789425U (zh)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211789427U (zh) 短波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112002982B (zh) 一种多杆式雷达边块天线翻转锁紧机构
CN211789424U (zh) 短波天线阵子层的折叠装置
CN112141217A (zh) 一种支腿展收底盘及工程机械
CN111355012A (zh) 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111342192A (zh) 短波天线振子层的折叠装置
CN106369022A (zh) 八面体桁架单元变几何桁架的模块化单元
CN210468085U (zh) 支撑臂架及移动车载天线
CN214495634U (zh)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用臂架及高空作业平台
CN111370840A (zh) 短波天线阵子层的折叠装置
EP1642627B1 (en) Collapsible support for a fairground attraction
CN210468082U (zh) 旋转式短波天线
CN213323350U (zh) 一种支腿展收底盘及工程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