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8869U -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8869U
CN211778869U CN201922330936.1U CN201922330936U CN211778869U CN 211778869 U CN211778869 U CN 211778869U CN 201922330936 U CN201922330936 U CN 201922330936U CN 211778869 U CN211778869 U CN 211778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transmission
connecting device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309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锡元
金钟永
朴注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D Hyundai Infraco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osan Infraco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osan Infraco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osan Infracor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8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8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02Cylinder arrangements
    • F02F7/0007Crankcases of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21Construction
    • F02F2007/0041Fixing Bo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连接配置于内燃机且在内部设置有飞轮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包括:适配器,其配置于所述飞轮外壳与所述变速器之间,并连接所述飞轮外壳和所述变速器,所述适配器包括:环形的本体部,其内部形成为中空形;第一支撑部,其以与所述飞轮外壳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以及第二支撑部,其以与所述变速器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不同的外径。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用连接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连接内燃机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内燃机的一侧形成有设置飞轮的飞轮外壳。具体地,在内燃机的一侧形成沿曲轴的轴向向内燃机的外侧凸出而形成的飞轮外壳,且在这样的飞轮外壳的内部设置飞轮而与内燃机的曲轴结合。
此外,这样的飞轮外壳与变速器连接,且在两者之间填充油。具体地,飞轮外壳和变速器相互直接结合。
但是,当为了在内燃机的飞轮外壳安装具有与飞轮外壳的结合部的直径不同的变速器的结合部的直径的变速器时,由于两者的彼此不同的直径差异,在两者的连接上存在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连接结合部的直径相异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连接配置于内燃机且在内部设置有飞轮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包括:适配器,其配置于所述飞轮外壳与所述变速器之间,并连接所述飞轮外壳和所述变速器,所述适配器包括:环形的本体部,其内部形成为中空形;第一支撑部,其以与所述飞轮外壳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以及第二支撑部,其以与所述变速器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不同的外径。
此外,所述第一支撑部从与所述飞轮外壳相向的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向所述本体部的外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还包括:设置部,其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多个一区域凸状地相互隔开而形成。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还包括:紧固孔,其以能够通过紧固部件与所述飞轮外壳连接的方式贯通形成于所述设置部。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还包括:干扰防止槽,其由与所述设置部相邻的所述本体部的一区域沿所述本体部的轴向凹陷而形成。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还包括沿所述本体部的周向凹陷而形成的倒圆部。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部从与所述变速器相向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向所述本体部的内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此外,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部与形成于所述变速器的外周面的变速器凸缘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内燃机用连接装置能够有效地连接结合部的直径相异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配置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图2示出图1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的结合装配。
符号说明
100:内燃机,101: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2:适配器,110:飞轮外壳,200:本体部,210:本体部的一侧,220:本体部的另一侧,300:第一支撑部,400:第二支撑部,410:变速器紧固孔,500:设置部,510:紧固孔,600:干扰防止槽,700:倒圆部,800:紧固部件,900:变速器,910:变速器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一般的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可以被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形态,并不限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未按比例图示。为了图中的清楚性和方便性,图中所示部分的相对尺寸和比例在其大小上被夸张或缩小而图示,任意的尺寸均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另外,对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图中的相同的结构物、要素或零件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以体现相似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理想的实施例。其结果,预想得到图解的多样的变形。因此,实施例不局限于所图示区域的特定方式,例如,也包括制造所致的方式的变形。
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进行说明。
内燃机100是一种在机器的内部进行燃料的燃烧,并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发动机的曲轴(未图示)是履行将通过内燃机100的燃料的燃烧引起的发动机的柱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的功能的发动机的一零件。发动机的飞轮(未图示)是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而履行维持曲轴的旋转力的功能的发动机的一零件。飞轮外壳110可以沿曲轴的轴向向内燃机外侧凸出而形成于内燃机100的一侧。可以在飞轮外壳110的内部设置飞轮而与内燃机100的曲轴结合。
变速器900是在内燃机100与驱动轮(未图示)之间根据车的行驶速度对内燃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装置。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是使内燃机100与变速器900连接的装置。内燃机100可以包括用于与变速器900结合的内燃机的结合部。内燃机的结合部可以位于飞轮外壳110。在这种情况下,内燃机的结合部可以结合有飞轮外壳110。变速器900可以包括用于与内燃机100结合的变速器900的结合部。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可以包括适配器102。当飞轮外壳的结合部的直径与变速器的结合部的直径不同时,适配器102可以用于结合飞轮外壳和变速器。适配器102可以配置于内燃机100的飞轮外壳110与变速器900之间,使飞轮外壳110与变速器900连接。
如图1和图2所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包括适配器102和紧固部件800,适配器102包括本体部200、第一支撑部300、以及第二支撑部400。
本体部200形成为内部形成为中空形的环形。具体地,本体部200可以配置为包裹飞轮外壳110与变速器900之间隔开的空间。
第一支撑部300形成于本体部200的一侧210。此外,第一支撑部300形成为与飞轮外壳110相向。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00可以从与飞轮外壳110相向的本体部200的一侧210向本体部200的外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第二支撑部400形成于本体部200的另一侧220。此外,第二支撑部400形成为与变速器900相向。另外,第二支撑部400的外径形成为与第一支撑部300的外径不同。具体地,第二支撑部400可以从形成有第一支撑部300的本体部200的相对侧,即与变速器900相向的本体部200的另一侧220向本体部200的内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飞轮外壳110与变速器900具有彼此不同的外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仍能够有效地连接飞轮外壳110和变速器900。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的第一支撑部300的一面可以以与飞轮外壳110相向的方式形成为环形。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00可以从本体部200的一侧210弯曲而向本体部200的外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还可以包括设置部500。
就设置部500而言,在第一支撑部300上多个一区域相互隔开地配置。
此外,就设置部500而言,一区域可以沿适配器102的轴向从第一支撑部300凸状地凸出而形成。具体地,多个一区域可以沿远离飞轮外壳110的方向凸出而形成于第一支撑部300的另一面上。此外,设置部500可以放射状地相互隔开而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00的另一面上。
适配器102的轴向可以定义为环形的适配器102的虚拟中心轴。
这样的设置部500的个数可以形成为与形成在飞轮外壳110的外壳紧固孔的个数对应。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还可以包括紧固孔510。
紧固孔510可以形成于设置部500。紧固孔510可以贯通形成于设置部500,且形成为使紧固部件800以与飞轮外壳110紧固的方式插入。即,可以在设置部500的一区域形成以使紧固部件800能够插入的方式贯通形成的紧固孔510。
紧固孔510可以配置为相比第一支撑部300的外径相对与本体部200的外周面邻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还可以包括干扰防止槽600。
干扰防止槽600可以形成于本体部200的外周面。此外,干扰防止槽600可以沿适配器102的轴向凹陷而形成。另外,可以沿本体部200的外周面方向形成多个干扰防止槽600。干扰防止槽600可以形成于与设置部500相邻的本体部200的外周面。
即,干扰防止槽600可以由本体部200的外周面的一区域朝向本体部200的中心部弯曲而形成。例如,干扰防止槽600可以在本体部200的周向的截面上形成为大致“半圆形”。
换言之,干扰防止槽600可以沿紧固部件800贯通的方向凹陷地形成于本体部200的外周面。
因此,干扰防止槽600能够有效地防止用于在紧固部件800插入于插入紧固孔510时进行紧固的螺栓的头部或用于进行紧固的紧固工具与本体部200的干扰。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的第一支撑部300与本体部200之间可以沿本体部200的周向凹陷地形成。
可以在第一支撑部300中未形成设置部500的区域与本体部200之间的区域形成倒圆部700。倒圆部700可以使朝向本体部200的外周面弯曲而形成的第一支撑部300与本体部200之间的区域以规定的曲率连接。
即,凹陷地形成于第一支撑部300与本体部200之间的倒圆部700可以形成于设置部500与设置部500之间的第一支撑部300与该第一支撑部300相邻的本体部200之间。
因此,倒圆部700可以以设置部500为中心沿本体部200的周向彼此划分而形成于本体部200和第一支撑部300上。
由于这样的倒圆部700由第一支撑部300与本体部200之间弯曲而形成,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可能发生的应力集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适配器102的第二支撑部400可以从本体部200的另一侧向本体部200的内周面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二支撑部400的一面可以以与变速器900相向的方式形成为环形。具体地,第二支撑部400可以从本体部200的另一侧弯曲,并向本体部200的内周面方向延伸而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400可以与形成在变速器900的外周面的变速器凸缘910连接。
可以在变速器900的外周面形成沿周向延伸的变速器凸缘910。
第二支撑部400的一面可以与这样的变速器凸缘910相向,并与未图示的紧固部件结合,使变速器900与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连接。具体地,与变速器凸缘910的一面相向的第二支撑部400的一面可以形成为并排。从而,由于形成有变速器凸缘910,因而可以使沿变速器900的外周直径所对应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的设置自由度形成得较大。即,即使存在变速器900与第二支撑部400之间的相向的面的直径差异,由于具备变速器凸缘910,因而仍能够有效地结合第二支撑部400和变速器凸缘910。
从而,能够有效地连接第二支撑部400和变速器凸缘910。
具体地,可以从形成有变速器凸缘910的位置向本体部200插入与内燃机100相邻的变速器900的长度相应的深度,因而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能够有效地连接变速器与飞轮外壳110。
此外,第二支撑部40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支撑部300的外周面相对小的直径。即,第一支撑部300和第二支撑部400能够有效地支撑彼此相向的飞轮外壳110和变速器900。
此外,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400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变速器紧固孔410。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变速器900与飞轮外壳110形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仍能够有效地连接变速器900和飞轮外壳110。
当飞轮外壳的结合部的直径与变速器的结合部的直径相同时,飞轮外壳和变速器可以相互直接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内燃机用连接装置101可以在不包括适配器102的情况下连接变速器900和飞轮外壳110。
因此,无论是在变速器900的直径与飞轮外壳110的直径形成得彼此相同时还是在形成得不相同时,内燃机连接装置101均能够有效地连接飞轮外壳和变速器。
尽管上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一般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备特征的前提下,可以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本实用新型。
因此,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应理解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后述的权利要求书体现,从权利要求书的意义、范围及其等价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应解释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连接配置于内燃机且在内部设置有飞轮的飞轮外壳和变速器,所述内燃机用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适配器,其配置于所述飞轮外壳与所述变速器之间,并连接所述飞轮外壳和所述变速器,
所述适配器包括:
环形的本体部,其内部形成为中空形;
第一支撑部,其以与所述飞轮外壳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以及
第二支撑部,其以与所述变速器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径不同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从与所述飞轮外壳相向的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向所述本体部的外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部,其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多个一区域凸状地相互隔开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紧固孔,其以能够通过紧固部件与所述飞轮外壳连接的方式贯通形成于所述设置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干扰防止槽,其由与所述设置部相邻的所述本体部的一区域沿所述本体部的轴向凹陷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还包括沿所述本体部的周向凹陷而形成的倒圆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从与所述变速器相向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向所述本体部的内周面方向扩张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与形成于所述变速器的外周面的变速器凸缘连接。
CN201922330936.1U 2019-10-29 2019-12-23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Active CN2117788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35102A KR20210050717A (ko) 2019-10-29 2019-10-29 내연기관용 연결장치
KR10-2019-0135102 2019-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8869U true CN211778869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76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30936.1U Active CN211778869U (zh) 2019-10-29 2019-12-23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10050717A (zh)
CN (1) CN21177886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50717A (ko) 2021-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5754B (zh) 扭振减振器
CN102713249A (zh) 内燃机及内燃机的组装方法
US10100899B2 (e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vibration of vehicle
US10648548B2 (en) Thrust washer including radially extending connectors
CN211778869U (zh) 内燃机用连接装置
US11421733B2 (en) Bea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opeller shaft
US20160273635A1 (en) Torque converter thrust assembly connecting stator and impeller
US20210001704A1 (en) Piping, Drive Train Unit Comprising Such a Piping,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CN209943375U (zh) 一种新型高强度抗震离合器盖总成
JP5912480B2 (ja) シール部材
CN114222871A (zh) 传动轴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098944A1 (en) Disk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 torque in a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of a motor vehicle
JP2010038218A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US8770062B2 (en) Pulser plate mounting structure
CN113530978B (zh) 深沟球轴承
US9506506B2 (en) Drive assembly for a torque converter including a spring retainer engaging a clutch plate
US9562569B2 (en) Method of flange alignment
US20200158205A1 (en) Damper for engine mounted with motor
JP4179405B2 (ja) ブーツ取付構造及び方法
KR100822481B1 (ko) 토크 컨버터의 임펠러 및 터빈의 제작 방법
US20040108181A1 (en) Dual clutch
WO2022177001A1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とトーショナルダンパーとの固定構造
CN218669570U (zh) 齿轮系结构及发动机
CN107878187B (zh) 机动车、混合动力汽车、p2混合动力模块及柔性盘组件
CN216715181U (zh)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与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YUNDAI DOOSAN INFRACORE Co.,Ltd.

Address before: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DOOSAN INFRACOR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