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7638U - 发动机润滑油路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润滑油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7638U
CN211777638U CN202020086919.8U CN202020086919U CN211777638U CN 211777638 U CN211777638 U CN 211777638U CN 202020086919 U CN202020086919 U CN 202020086919U CN 211777638 U CN211777638 U CN 211777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passage
cylinder
gasket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69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良锐
何志良
吴广权
吴庆先
赵璐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69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7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7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7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该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缸体油道、缸盖油道以及缸盖垫,所述缸盖垫包括第一垫片以及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垫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垫片固定连接在第一垫片上,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互连通以组成节流孔,所述缸体油道的一端与第一垫片接触,所述缸体油道与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缸盖油道的一端与第二垫片接触,所述缸盖油道与第二通孔连通。该发动机润滑油路的缸盖垫在缸体和缸盖之间起到密封的作用的同时可起到节流的作用,以防止缸盖油道内机油压力过剩。节流孔直接设置在缸盖垫上,避免使用额外的节流阀结构,有效降低发动机润滑油路的成本。

Description

发动机润滑油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中通常设置有主油道以及与主油道连通的活塞冷却喷嘴油道。
其中,活塞冷却喷嘴油道存在两种布置形式:第一种是将活塞冷却喷嘴直接安装在主油道上;第二种是布置有单独的活塞冷却喷嘴油道,通过主轴承将主油道的机油引入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中。然而,这两种方案均将使过多的机油经过机油冷却器,使得润滑系统整体压力损失较大,增加了机油泵的功耗。而在第二种布置形式中,通过主轴承将主油道机油引入活塞冷却喷嘴油道的结构布置形式将导致去往活塞冷却喷嘴的机油流经路径较长,活塞冷却喷嘴油道压力建立迟缓,使得活塞冷却喷嘴的开启和关闭延迟较大且响应速度较低,不利于发动机的油耗和排放。
此外,目前润滑系统中的部分油道中通常设置有节流阀,该节流阀主要采用内径较小的空心圆柱体进行节流。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空心圆柱体的内径常受到限制,并且内径越小的空心圆柱体的制造公差越大,节流效果越不精确。除此之外,节流阀作为一个相对主油道独立的零部件,将会导致润滑系统的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润滑系统中的节流阀作为相对独立的零部件,会导致润滑系统的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缸体油道、缸盖油道以及缸盖垫,所述缸盖垫包括第一垫片以及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垫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垫片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垫片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以组成节流孔,所述缸体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片接触,所述缸体油道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缸盖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片接触,所述缸盖油道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缸盖垫上形成有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组成的节流孔,所述缸盖垫位于所述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之间,所述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通过在预装时调节所述节流孔的大小,从而调节由缸体油道流入缸盖油道的油量,使缸盖垫在缸体和缸盖之间起到密封的作用的同时起到节流的作用,以防止缸盖油道内机油压力过剩。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将节流孔直接设置在缸盖垫上,避免使用额外的节流阀结构,有效降低发动机润滑油路的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片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为2~6mm。
可选地,所述第二垫片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2~6mm。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缸体油道包括上缸体油道以及下缸体油道,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之间,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下缸体油道之间,所述机油冷却器用于将所述下缸体油道内的机油冷却,并将冷却的机油输送至所述上缸体油道。
可选地,所述上缸体油道包括上缸体主油道、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主轴承入口油道、张紧器入口油道以及链条喷嘴油道,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所述主轴承入口油道、所述张紧器入口油道以及所述链条喷嘴油道设置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上并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与所述下缸体油道之间。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下缸体油道连通的活塞冷却喷嘴油道,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
可选地,所述下缸体油道包括下缸体主油道、平衡轴入口油道、机油泵反馈油道以及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所述平衡轴入口油道以及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设置在所述下缸体主油道上并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通,所述机油泵反馈油道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上并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连通;
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通过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之间。
可选地,所述缸盖油道包括缸盖主油道、液压挺柱油道、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以及高压油泵入口油道,所述液压挺柱油道及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设置在所述缸盖主油道上并与所述缸盖主油道连通,所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及所述高压油泵入口油道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主油道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主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滤清器以及安装在汽车的油底壳与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的油底壳油道,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接在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上缸体油道连通的缸盖罩油道,所述缸盖罩油道用于向汽车的缸盖罩供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缸盖垫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缸盖垫;11、第一垫片;111、第一通孔;12、第二垫片;121、第二通孔;13、节流孔;
2、缸体油道;21、上缸体油道;211、上缸体主油道;212、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3、主轴承入口油道;214、张紧器入口油道;215、链条喷嘴油道;216、第二缸盖连通油道;22、下缸体油道;221、下缸体主油道;222、平衡轴入口油道;223、机油泵反馈油道;224、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
3、缸盖油道;31、缸盖主油道;32、液压挺柱油道;33、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34、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35、高压油泵入口油道;
4、机油冷却器;
5、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1、活塞冷却喷嘴;
6、机油滤清器;
7、油底壳油道;
8、缸盖罩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包括缸体油道2、缸盖油道3以及缸盖垫1,所述缸盖垫1包括第一垫片11以及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一垫片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垫片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21,所述第二垫片1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垫片11上,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相互连通以组成节流孔13,所述缸体油道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片11接触,所述缸体油道2与所述第一通孔111连通。所述缸盖油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片12接触,所述缸盖油道3与所述第二通孔121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缸盖垫1上形成有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相互连通组成的节流孔13,所述缸盖垫1位于所述缸体油道2与所述缸盖油道3之间,所述缸体油道2与所述缸盖油道3通过所述节流孔13连通。通过在预装时调节所述节流孔13的大小,从而调节由缸体油道2流入缸盖油道3的油量,使缸盖垫1在缸体和缸盖之间起到密封的作用的同时起到节流的作用,以防止缸盖油道3内机油压力过剩。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将节流孔13直接设置在缸盖垫1上,避免使用额外的节流阀结构,有效降低发动机润滑油路的成本。
预装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垫片11与所述第二垫片12之间的相对位置,调节所述节流孔13的大小,从而调节由缸体油道2流入缸盖油道3的油量,使缸盖垫1起到节流的作用,以防止缸盖油道3内机油压力过剩。此外,通过在预装时调节所述第一垫片11与所述第二垫片1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使所述节流孔13有多种规格,无需额外制作多个不同尺寸的第一垫片或第二垫片,从而节省模具成本。
待调节好所述第一垫片11与所述第二垫片12之间的相对位置后,将所述第二垫片1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垫片11上,使得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的工作过程中,所述第一垫片11与所述第二垫片12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而此时所述节流孔13的大小将为固定不变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缸盖垫1为上下两层结构,所述第一垫片11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为2~6mm。所述第二垫片12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为2~6mm。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之间的中心距可以调整,只要保证两个孔之间有过流面积,能够节流即可。如,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之间的中心距大于0.5mm,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及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
在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垫片11及所述第二垫片12的厚度均为0.2mm,所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及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均为3mm,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之间的中心距为1.2mm。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通孔111及所述第二通孔121的直径的大小以及中心距的大小,可以调节节流孔13的有效流通面积,进而起到节流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冷却器4,所述缸体油道2包括上缸体油道21以及下缸体油道22,所述缸盖垫1安装在所述上缸体油道21与所述缸盖油道3之间,所述上缸体油道21与所述缸盖油道3通过所述节流孔13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4连接在所述上缸体油道21与所述下缸体油道22之间,所述机油冷却器4用于将所述下缸体油道22内的机油冷却,并将冷却的机油输送至所述上缸体油道21,使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可向所述上缸体油道21输送冷却的机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上缸体油道21包括上缸体主油道211、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主轴承入口油道213、张紧器入口油道214以及链条喷嘴油道215,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所述主轴承入口油道213、所述张紧器入口油道214以及所述链条喷嘴油道215设置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上并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连通,以使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内的机油可输送至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主轴承入口油道213、张紧器入口油道214及链条喷嘴油道215。
所述缸盖垫1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与所述缸盖油道3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与所述缸盖油道3通过所述节流孔13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4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与所述下缸体油道22之间,将所述下缸体油道22内的机油冷却,并将冷却的机油输送至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
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为自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去往缸盖的油道,可将机油输送至所述缸盖油道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链条喷嘴油道215仅设有一个,机油将自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经所述主轴承入口油道213进入链条喷嘴油道215内,由所述链条喷嘴油道215输送至链条喷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下缸体油道22连通的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上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51。
流入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内的机油不经过机油冷却器4,同时不需要从上缸体主油道211中将机油引入,使得流经机油冷却器4的机油流量降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与上缸体主油道211并联,降低了发动机润滑油路的压力损失,降低了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压力切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活塞冷却喷嘴51的响应速度,减小了机油泵的功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下缸体油道22包括下缸体主油道221、平衡轴入口油道222、机油泵反馈油道223以及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所述平衡轴入口油道222以及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设置在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上并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连通,所述机油泵反馈油道223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上并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连通。
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通过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连通,以使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内的部分机油在不经过机油冷却器4的前提下直接经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224输送至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内。
所述机油冷却器4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之间,将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内的机油冷却,并将冷却的机油输送至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
所述平衡轴入口油道222为去往平衡轴和增压器的油道。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缸盖油道3包括缸盖主油道31、液压挺柱油道32、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33、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34(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VVT,VariableValve Timing)以及高压油泵入口油道35,所述液压挺柱油道32及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33设置在所述缸盖主油道31上并与所述缸盖主油道31连通,所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34及所述高压油泵入口油道35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连通。
所述缸盖垫1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与所述缸盖主油道31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212与所述缸盖主油道31通过所述节流孔13连通,以实现所述缸体油道2与所述缸盖油道3之间的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上缸体油道21还包括第二缸盖连通油道216,所述第二缸盖连通油道216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上并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连通,所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34及所述高压油泵入口油道35通过所述第二缸盖连通油道216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滤清器6以及安装在汽车的油底壳(图未示)与所述机油滤清器6之间的油底壳油道7,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连接在所述机油滤清器6与所述机油冷却器4之间。
所述机油滤清器6设置在汽车的底壳上,通过所述油底壳油道7将油底壳与所述机油滤清器6连通,以将油底壳内的机油输送至所述机油滤清器6内,使机油在所述机油滤清器6内过滤后再流入所述下缸体主油道221内。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上缸体油道21连通的缸盖罩油道8,所述缸盖罩油道8用于向汽车的缸盖罩供油。
所述第二缸盖连通油道216为另一自所述上缸体主油道211去往缸盖的油道,可将机油输送至缸盖罩油道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机油进入下缸体主油道221后分为三路,一路去往平衡轴入口油道222,一路去往活塞冷却喷嘴油道5,一路去往上缸体主油道211。其中,只有去往上缸体主油道211的机油经过机油冷却器4。
由缸体油道2进入缸盖油道3的机油的油路分为两条,一条油路去往液压挺柱油道32,另一条油道去往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34和高压油泵入口油道35。其中,去往液压挺柱油道32的入口处设有节流孔13,该节流孔13直接形成在缸盖垫1上,当机油从缸体油道2进入缸盖油道3的液压挺柱油道32时,要经过缸盖垫1,而缸盖垫1上设置有节流孔13,机油经过该节流孔13时被节流,使得进入缸盖的机油压力降低,从而防止缸盖机油压力过剩,降低机油泵的功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油道、缸盖油道以及缸盖垫,所述缸盖垫包括第一垫片以及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垫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垫片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垫片上,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互连通以组成节流孔,所述缸体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片接触,所述缸体油道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缸盖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片接触,所述缸盖油道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片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为2~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片的厚度为0.1~0.5mm,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为2~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冷却器,所述缸体油道包括上缸体油道以及下缸体油道,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之间,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油道与所述下缸体油道之间,所述机油冷却器用于将所述下缸体油道内的机油冷却,并将冷却的机油输送至所述上缸体油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缸体油道包括上缸体主油道、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主轴承入口油道、张紧器入口油道以及链条喷嘴油道,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所述主轴承入口油道、所述张紧器入口油道以及所述链条喷嘴油道设置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上并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与所述下缸体油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下缸体油道连通的活塞冷却喷嘴油道,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上设置有活塞冷却喷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缸体油道包括下缸体主油道、平衡轴入口油道、机油泵反馈油道以及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所述平衡轴入口油道以及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设置在所述下缸体主油道上并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通,所述机油泵反馈油道设置在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上并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连通;
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油道通过所述活塞冷却喷嘴连通油道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所述上缸体主油道与所述下缸体主油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油道包括缸盖主油道、液压挺柱油道、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以及高压油泵入口油道,所述液压挺柱油道及凸轮轴轴承入口油道设置在所述缸盖主油道上并与所述缸盖主油道连通,所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油道及所述高压油泵入口油道与所述上缸体主油道连通;
所述缸盖垫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主油道之间,所述第一缸盖连通油道与所述缸盖主油道通过所述节流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机油滤清器以及安装在汽车的油底壳与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的油底壳油道,所述下缸体主油道连接在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润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油路还包括与所述上缸体油道连通的缸盖罩油道,所述缸盖罩油道用于向汽车的缸盖罩供油。
CN202020086919.8U 2020-01-14 2020-01-14 发动机润滑油路 Active CN211777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6919.8U CN211777638U (zh) 2020-01-14 2020-01-14 发动机润滑油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6919.8U CN211777638U (zh) 2020-01-14 2020-01-14 发动机润滑油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7638U true CN211777638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892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6919.8U Active CN211777638U (zh) 2020-01-14 2020-01-14 发动机润滑油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7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7134B2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03328798A (zh) 具有集成气门系的气缸盖罩模块
CN113550807B (zh) 发动机
US20110277721A1 (en) Cylinder head drain and vent
CN211777638U (zh) 发动机润滑油路
CN101495717B (zh) 凸轮盖
CN214403783U (zh) 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
KR101258759B1 (ko) 엔진 가변 공기밸브 리프트 기구와 오일 조정밸브의 장착 구조물
CN213980975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
CN215927503U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CN213654998U (zh) 发动机及车辆
CN112096537B (zh) 集成式气缸盖罩及汽车发动机
CN213360206U (zh) 一种内燃发动机润滑系统
CN216691274U (zh) 一种气缸盖油路结构及汽车发动机
CN218953394U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CN210714864U (zh) 速冷式柴油发动机机体
CN114542233B (zh) 一种低流阻的发动机缸体润滑油道布置结构
CN216691206U (zh) 发动机润滑油路
CN219993799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CN216477592U (zh) 一种发动机和车辆
CN112128008B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
CN216588752U (zh) 凸轮轴和摇臂轴安装结构、发动机及工程设备
JPS6251710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油圧タペットへの給油装置
CN213360261U (zh) 一种内燃发动机缸体组件
CN111120035B (zh) 跨越式润滑油道结构及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