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8333U -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58333U
CN211758333U CN202020323584.7U CN202020323584U CN211758333U CN 211758333 U CN211758333 U CN 211758333U CN 202020323584 U CN202020323584 U CN 202020323584U CN 211758333 U CN211758333 U CN 211758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waste heat
heat recovery
dewaxing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235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谌继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Longyu Copp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Longyu Copp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Longyu Copp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Longyu Copp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235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58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58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5833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和脱蜡釜主体,所述壳体底部的四角均设有支腿,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内壁的右侧设有脱蜡釜主体,所述脱蜡釜主体的右端贯穿延伸至壳体的外侧,所述脱蜡釜主体的右端开口处设有釜盖,所述壳体的内腔位于脱蜡釜主体圆周面外侧的位置设有蒸汽循环管,所述蒸汽循环管为螺旋形,所述蒸汽循环管的顶端和底端均贯穿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排列设有加热棒,所述壳体内壁的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内壁的上部设有补水单元,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余热回收处理单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余热回收处理的时间短,效率高,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比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蒸汽脱蜡釜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如没有得到回收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且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现有的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便,余热回收处理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和脱蜡釜主体,所述壳体底部的四角均设有支腿,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内壁的右侧设有脱蜡釜主体,所述脱蜡釜主体的右端贯穿延伸至壳体的外侧,所述脱蜡釜主体的右端开口处设有釜盖,所述壳体的内腔位于脱蜡釜主体圆周面外侧的位置设有蒸汽循环管,所述蒸汽循环管为螺旋形,所述蒸汽循环管的顶端和底端均贯穿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排列设有加热棒,所述壳体内壁的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内壁的上部设有补水单元,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有余热回收处理单元,所述蒸汽循环管与余热回收处理单元对应连通,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与加热棒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与温度传感器双向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回收处理单元包括集气罩、集气管和蒸汽压缩机,所述集气罩设在壳体的上表面,所述集气罩的底端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设在壳体的后侧,所述集气罩的顶端通过集气管与蒸汽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的顶端与集气管下部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的底端与蒸汽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水单元包括进水管和电磁阀,所述进水管设在壳体内壁的上部,所述进水管的外侧端贯穿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进水管的外侧端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壁对应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单片机双向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前侧开设有观察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余热回收处理的时间短,效率高,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比较好,通过集气罩和集气管对壳体内加热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收集的蒸汽通过蒸汽压缩机处理升温后,通过蒸汽循环管进入壳体内腔,对壳体内腔的水进行循环加热,蒸汽循环管中的蒸汽通过集气管进入蒸汽压缩机,可以进行再次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部俯视图。
图中:1-壳体、2-釜盖、3-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1-集气罩、32-集气管、33-蒸汽压缩机、4-补水单元、41-进水管、42-电磁阀、5-单片机、6-观察窗、7-支腿、8-蒸汽循环管、9-液位传感器、10-加热棒、11-温度传感器、12-脱蜡釜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1和脱蜡釜主体12,所述壳体1底部的四角均设有支腿7,所述壳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1内壁的右侧设有脱蜡釜主体12,所述脱蜡釜主体12的右端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侧,所述脱蜡釜主体12的右端开口处设有釜盖2,所述壳体1的内腔位于脱蜡釜主体12圆周面外侧的位置设有蒸汽循环管8,所述蒸汽循环管8为螺旋形,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顶端和底端均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壳体1内腔的底部排列设有加热棒10,所述壳体1内壁的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壳体1内壁的上部设有补水单元4,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有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所述蒸汽循环管8与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对应连通,所述壳体1的前侧设有单片机5,所述单片机5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5的输出端与加热棒1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5与温度传感器11双向电连接,通过单片机5控制加热棒10给壳体1内腔的水进行加热,进而对脱蜡釜主体12进行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11可以对水温进行检测并将信号反馈给单片机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包括集气罩31、集气管32和蒸汽压缩机33,所述集气罩31设在壳体1的上表面,所述集气罩31的底端与壳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33设在壳体1的后侧,所述集气罩31的顶端通过集气管32与蒸汽压缩机33的进口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顶端与集气管32下部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底端与蒸汽压缩机33的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33的输入端与单片机5的输出端电连接,在加热过程中,通过集气罩31和集气管32对壳体内加热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收集的蒸汽通过蒸汽压缩机33处理升温达到较高的温度后,通过蒸汽循环管8进入壳体1内腔,对壳体1内腔的水进行循环加热,可以对蒸汽余热进行快速高效的回收利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水单元4包括进水管41和电磁阀42,所述进水管41设在壳体1内壁的上部,所述进水管41的外侧端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进水管41的外侧端设有电磁阀42,所述电磁阀42的输入端与单片机5的输出端电连接,当水量不足需要补水时,单片机5控制电磁阀42开启,通过进水管41补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1的内壁对应设有液位传感器9,所述液位传感器9与单片机5双向电连接,通过液位传感器9可以检测壳体1内腔的水位高度并反馈给单片机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1的前侧开设有观察窗6,通过观察窗6可以对壳体1内部的水位高低等情况进行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接通电源,通过单片机5控制加热棒10给壳体1内腔的水进行加热,进而对脱蜡釜主体12进行加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11可以对水温进行检测并将信号反馈给单片机5,以便将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在加热过程中,通过集气罩31和集气管32对壳体内加热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收集的蒸汽通过蒸汽压缩机33处理升温达到较高的温度后,通过蒸汽循环管8进入壳体1内腔,对壳体1内腔的水进行循环加热,可以对蒸汽余热进行快速高效的回收利用,最后,蒸汽循环管8中的蒸汽再次流入集气管32,并蒸汽压缩机8,可以进行再次的循环利用;通过液位传感器9可以检测壳体1内腔的水位高度并反馈给单片机5,当水量不足需要补水时,单片机5控制电磁阀42开启,通过进水管41补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
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5)

1.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和脱蜡釜主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四角均设有支腿(7),所述壳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壳体(1)内壁的右侧设有脱蜡釜主体(12),所述脱蜡釜主体(12)的右端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侧,所述脱蜡釜主体(12)的右端开口处设有釜盖(2),所述壳体(1)的内腔位于脱蜡釜主体(12)圆周面外侧的位置设有蒸汽循环管(8),所述蒸汽循环管(8)为螺旋形,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顶端和底端均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壳体(1)内腔的底部排列设有加热棒(10),所述壳体(1)内壁的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壳体(1)内壁的上部设有补水单元(4),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有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所述蒸汽循环管(8)与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对应连通,所述壳体(1)的前侧设有单片机(5),所述单片机(5)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5)的输出端与加热棒(1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5)与温度传感器(11)双向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处理单元(3)包括集气罩(31)、集气管(32)和蒸汽压缩机(33),所述集气罩(31)设在壳体(1)的上表面,所述集气罩(31)的底端与壳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33)设在壳体(1)的后侧,所述集气罩(31)的顶端通过集气管(32)与蒸汽压缩机(33)的进口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顶端与集气管(32)下部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循环管(8)的底端与蒸汽压缩机(33)的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压缩机(33)的输入端与单片机(5)的输出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单元(4)包括进水管(41)和电磁阀(42),所述进水管(41)设在壳体(1)内壁的上部,所述进水管(41)的外侧端贯穿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进水管(41)的外侧端设有电磁阀(42),所述电磁阀(42)的输入端与单片机(5)的输出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对应设有液位传感器(9),所述液位传感器(9)与单片机(5)双向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前侧开设有观察窗(6)。
CN202020323584.7U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758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23584.7U CN211758333U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23584.7U CN211758333U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58333U true CN211758333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31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2358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758333U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58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36925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06661815U (zh) 一种自动超声波清洗机
CN210521792U (zh)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节能蒸干釜
CN209436924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108970173B (zh) 一种植入式微波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CN211758333U (zh) 一种脱蜡釜余热回收装置
CN206093997U (zh) 双面加热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装置以及蒸汽熨烫机
CN207733653U (zh) 一种新型密集式烤房集中烘烤装置
CN213172505U (zh) 电路部件脱金装置
CN215863698U (zh) 一种空压机热回收采暖设备
CN211658768U (zh) 黄精蒸制机
CN212326194U (zh) 一种蒸汽组件及蒸烤箱
CN108143255A (zh) 一种电蒸箱用水结构及电蒸箱
CN101480317B (zh) 蒸汽供应装置
CN209295078U (zh) 一种酒黄精饮片蒸煮的蒸汽发生器
CN208582206U (zh) 一种电蒸箱用水结构及电蒸箱
CN206559995U (zh) 一种用于加工粽子的蒸箱
CN217877233U (zh) 一种疏水热量回收装置
CN216653400U (zh) 一种植物提取浓缩装置
CN214944462U (zh) 一种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排汽热量回收装置
CN221017923U (zh) 一种餐厨垃圾生物降解干化反应器
CN217287496U (zh) 一种火电厂汽轮机润滑油脱水过滤装置
CN208464657U (zh) 一种中药蒸汽煎煮筐
CN212436665U (zh) 一种免锅炉环保节能灭菌柜
CN214501922U (zh) 一种石油化工固体物料干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