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5793U -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 Google Patents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5793U
CN211735793U CN201921868437.1U CN201921868437U CN211735793U CN 211735793 U CN211735793 U CN 211735793U CN 201921868437 U CN201921868437 U CN 201921868437U CN 211735793 U CN211735793 U CN 211735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t
place
column
layer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84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剑
祝华栋
唐姝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zhou Broad Homes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zhou Broad Homes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zhou Broad Homes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zhou Broad Homes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84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5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5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5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该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包括:下层叠合柱,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下层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下层现浇部;及楼板,其一端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所述楼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上述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利用下层叠合柱对楼板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将楼板的至少部分与下层叠合柱的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实现下层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全现浇的柱子相比,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用工时间,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Description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特别是涉及一种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在工厂预先制作装配件,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品质,更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
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通常会在工厂预先制作好墙板、梁及楼板的预制部分,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相邻的墙板及楼板之间会预留出现浇柱的空间,现场搭设模板及钢筋,浇筑混凝土成型现浇柱,柱子采用全现浇,导致装配式占有率受限,且支模施工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柱子则采用全现浇,导致装配式占有率受限,且支模施工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一种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包括:
下层叠合柱,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下层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下层现浇部;及
楼板,其一端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所述楼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
上述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利用下层叠合柱对楼板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将楼板的至少部分与下层叠合柱的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实现下层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全现浇的柱子相比,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用工时间,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钢筋,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所述楼板,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所述下层现浇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上层叠合柱,所述上层叠合柱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上层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上层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上层现浇部;
所述上层预制柱壳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钢筋,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所述下层现浇部,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所述上层现浇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多个所述第三箍筋沿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纵长方向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第三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周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叠合柱与所述上层叠合柱之间具有形成有现浇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现浇带高于所述楼板一预设高度;
所述预设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现浇带、所述楼板的至少部分及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为现浇楼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为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形成于所述预制层上侧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所述现浇层与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浇筑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层叠合柱及所述上层叠合柱的横截面均呈圆形;或者,
所述下层叠合柱及所述上层叠合柱的横截面均呈矩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c-c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c-c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或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包括下层叠合柱10及楼板20。下层叠合柱10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下层预制柱壳12及形成于该下层预制柱壳12中空位置的下层现浇部14。楼板20 的一端支撑设置于下层预制柱壳12的顶部,且楼板20的至少部分与下层现浇部14一体现浇形成。
如此,利用下层叠合柱10对楼板20进行支撑,并且通过将楼板20的至少部分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一体现浇形成,实现下层叠合柱10与楼板20的连接。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全现浇的柱子相比,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用工时间,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钢筋40。每一个第一连接钢筋40的一端预埋于楼板20,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如此,第一连接钢筋4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楼板20与下层叠合柱10的连接强度。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钢筋40固定连接于楼板20内的钢筋网。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钢筋40位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内的一端呈折弯状态。如此,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下层叠合柱10与楼板20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减下层叠合柱10与楼板20的连接强度,可在楼板20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内预埋其它类型的连接钢筋,在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楼板20可采用现浇楼板20。此时,整个楼板20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一体现浇形成。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楼板20也可采用叠合楼板。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形成于该预制层上侧的现浇层。预制层的一端支撑设置于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现浇层与下层现浇部14一体浇筑形成。如此,采用叠合楼板进一步减少现场施工的模板需求,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用工时间,也提升了装配式占有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钢筋40的一端预埋于叠合楼板的现浇层,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下层叠合柱10的下层现浇部14。叠合楼板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4或者图5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层叠合柱10还包括多个预埋于下层预制柱壳12内的纵向钢筋15及第一箍筋16,纵向钢筋15绕下层预制柱壳12周侧间隔布置,第一箍筋16围设于纵向钢筋15周侧并沿下层预制柱壳12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中,纵向钢筋15的纵向指的是下层预制柱壳12的高度方向,即如图1和图5所示的竖向。通过第一箍筋16 将沿下层预制柱壳12周向布置的纵向钢筋15连接在一起,生产便利,保证下层预制柱壳12的结构强度,安全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下层叠合柱10还包括多个第二箍筋17。第二箍筋17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纵向钢筋15的周侧,并跨设于下层现浇部14。第二箍筋17 沿下层预制柱壳12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如图1所示,竖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箍筋17,该第二箍筋17将相对布置的两侧的纵向钢筋15进行连接,且横跨下层现浇部14,施工过程中浇筑于下层现浇部14的混凝土内混有第二箍筋17,保证下层现浇部14与下层预制柱壳12整体的结构强度,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箍筋16围设于纵向钢筋15的周侧。第二箍筋17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纵向钢筋15的周侧。将第一箍筋16 围设于纵向钢筋15的外围。将相对布置的两边的纵向钢筋15分为两组,分别通过第二箍筋17围设进行连接,同一方向布置的第二箍筋17为同一组,钢筋布置结构有序,避免紊乱。两组第二箍筋17可采用相互垂直布置。可选地,第二箍筋17可呈矩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箍筋16的围设面积大于第二箍筋17的围设面积。第一箍筋16围设于纵向钢筋15的外围,所有的纵向钢筋15均可通过与第一箍筋 16绑扎或焊接而连接在一起。第二箍筋17则是将相对布置的两边的纵向钢筋 15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箍筋17位于下层预制柱壳12的中间段,以为下层预制柱壳12的两端的中空位置预留空间,便于与其它构件连接的钢筋伸入。通常第二箍筋17位于下层预制柱壳12的1/3段至2/3段之间。
具体到实施例中,下层预制柱壳12的底端开设有观察孔(图未示),便于实现掌控在施工过程中,浇筑于下层预制柱壳12的中空位置的混凝土是否浇筑充分,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还包括上层叠合柱30。上层叠合柱30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上层预制柱壳32及形成于该上层预制柱壳32中空位置的上层现浇部34。上层预制柱壳32支撑设置于下层预制柱壳12 的顶部。
具体到实施例中,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钢筋 50。每一第二连接钢筋50的一端预埋于下层现浇部14,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上层现浇部34。如此,第二连接钢筋50的设置保证了下层叠合柱10与上层叠合柱30的连接强度,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可选地,多个第二连接钢筋50 沿下层预制柱壳12和上层预制柱壳32的周向布置。
在叠合柱与楼板20的连接节点100施工步骤:安装下层预制柱壳12;向下层预制柱壳12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部分下层现浇部14(例如浇筑至下层预制柱壳12的2/3段处);在下层预制柱壳12内插入第二连接钢筋50,并布置第一连接钢筋40及楼板20的钢筋网;浇筑形成下层现浇部14及楼板20;安装上层预制柱壳32,并向上层预制柱壳32内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上层现浇部34。
具体到实施例中,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52,多个第三箍筋52沿第二连接钢筋50的纵长方向间隔布设。每一第三箍筋52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第二连接钢筋50的周侧。进一步地,第三箍筋52包括两组,分别对应围设于两组相对布置的第二连接钢筋50的周侧。将相对布置的两边的第二连接钢筋50分为两组,分别通过第三箍筋52围设进行连接,同一方向布置的第三箍筋52为同一组,钢筋布置结构有序,避免紊乱。可选地,两组第三箍筋52可相互垂直布置。
具体到实施例中,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100还包括多个第四箍筋53(见图3或7),多个第四箍筋53沿第二连接钢筋50的纵长方向间隔布置,每个第四箍筋53围设于第二连接钢筋50的周侧。如图1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钢筋50沿下层预制柱壳12和上层预制柱壳32的高度方向纵长延伸,即沿竖向纵长延伸。通过第四箍筋53将沿下层预制柱壳12和上层预制柱壳32的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连接钢筋50连接在一起,生产便利,保证了上层叠合柱30 和下层叠合柱10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层叠合柱30的结构与下层叠合柱10的结构相似,故在此不作赘述上层叠合柱30的结构。
请一并参见图1及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下层叠合柱10与上层叠合柱30之间形成有现浇带6,有利于防止浇筑不充分的现象。进一步地,现浇带60高于楼板20一预设高度。该预设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
进一步地,现浇带60、楼板20的至少部分及下层现浇部14一体现浇形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钢筋50贯穿现浇带60设置。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层叠合柱10及上层叠合柱30的横截面均呈圆形。可以理解的是,楼板20支撑设置于下层叠合柱10 上的一端呈与下层叠合柱10相匹配的圆弧状。
请参见图5至图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下层叠合柱10及上层叠合柱30 的横截面均呈矩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层叠合柱,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下层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下层现浇部;及
楼板,其一端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所述楼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钢筋,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所述楼板,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所述下层现浇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上层叠合柱,所述上层叠合柱包括呈中空布置的上层预制柱壳及形成于所述上层预制柱壳中空位置的上层现浇部;
所述上层预制柱壳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钢筋,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所述下层现浇部,且相对的另一端预埋于所述上层现浇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多个第三箍筋,多个所述第三箍筋沿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纵长方向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第三箍筋围设于呈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叠合柱与所述上层叠合柱之间具有形成有现浇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高于所述楼板一预设高度;
所述预设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所述楼板的至少部分及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现浇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为现浇楼板;或者
所述楼板为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形成于所述预制层上侧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设置于所述下层预制柱壳的顶部,且所述现浇层与所述下层现浇部一体浇筑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8任一项所述的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叠合柱及所述上层叠合柱的横截面均呈圆形;或者,
所述下层叠合柱及所述上层叠合柱的横截面均呈矩形。
CN201921868437.1U 2019-11-01 2019-11-01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Active CN211735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8437.1U CN211735793U (zh) 2019-11-01 2019-11-01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8437.1U CN211735793U (zh) 2019-11-01 2019-11-01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5793U true CN211735793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74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8437.1U Active CN211735793U (zh) 2019-11-01 2019-11-01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5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22374B (zh) 复合结构壁及其构造方法
CN109057119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结构
KR101903628B1 (ko) 내진 성능이 강화된 더블 pc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pc벽체 구조물의 시공방법
KR200414349Y1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구조물의 연결구조
CN211735793U (zh) 叠合柱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JP6636345B2 (ja) Rc建物及びrc建物の構築方法
CN107178149B (zh) 树杈形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20140006226A (ko) 선형 보강재에 의해 복수개가 연결된 아치구조물 구축용 콘크리트 블록 조립체
KR102379888B1 (ko) 선 조립체를 이용한 철근 콘크리트 기둥의 시공방법
CN112814205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97881U (zh) 免支模带装饰框架柱及框架柱梁体系
JP4657993B2 (ja) 柱梁接合部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7264690B2 (ja) コンクリート腰壁構造体の作製方法および建物構造
JP7158996B2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梁部材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方法
CN112359965A (zh) 一种带肋模构造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227534A (zh) 叠合楼板与现浇框架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
KR100619233B1 (ko) 포스트-텐션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구조체 그리고 이를이용하여 시공된 건축물 및 시공방법
CN210032343U (zh) 叠合柱
JPH09279742A (ja) 床の施工方法
JP2003239435A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ボイドスラブ構造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JP7576488B2 (ja) スラブ構築方法
KR102409371B1 (ko) 상단 후크부를 가진 용접철망을 구비하는 리브형 pc 슬래브 및 리브형 pc 슬래브의 제작 및 시공 방법
KR102718600B1 (ko) 프리캐스트 내측거푸집, 이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빔
CN216428794U (zh) 一种装配式多腔复合混凝土框架柱
JPH06264414A (ja) 橋脚のプレハブ工法及び橋脚用コンクリ−トブロ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