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85617U - 一种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85617U
CN211685617U CN202020017124.1U CN202020017124U CN211685617U CN 211685617 U CN211685617 U CN 211685617U CN 202020017124 U CN202020017124 U CN 202020017124U CN 211685617 U CN211685617 U CN 211685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er
axis
end portion
section
air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171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治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yi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Fangy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gy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ngy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171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85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85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8561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1483 priority patent/WO202113639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3/00Ornithop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3/00Ornithopters
    • B64C33/02Wings; Actuating mechanism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包括:机架;至少一个摇杆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两个摇杆,通过转轴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其中一个摇杆具有朝向另一个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以使两个所述摇杆的左部端的轴线、右端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摇杆连接,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摇杆移动;翅膀模组,安装在所述摇杆组件上。能够保证翅膀模组左右两侧对称,进而保证该飞行器的左右两侧对称,从而飞行过程中两侧受力对称,飞行平稳。

Description

一种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生飞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扑翼飞行器是指像鸟一样通过机翼主动运动产生升力和前行力的飞行器,靠机翼拍打空气的反力作为升力及前行力。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双曲柄摇杆无相差双对翼扑翼飞行器,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对翼扑翼机构,其中对翼扑翼机构为前摇杆和后摇杆交叉的结构,上下两对翼设置在前摇杆和后摇杆上,其中上下两对翼均为左右不对称的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整机空气动力左右不对称,影响扑翼飞行器的动力学性能,出现飞行左偏或右偏的情况,导致飞行不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左偏或右偏导致飞行不平稳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飞行平稳的飞行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包括:
机架;
至少一个摇杆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两个摇杆,两个所述摇杆通过转轴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其中一个摇杆具有朝向另一个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以使两个所述摇杆的左端部的轴线、右端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摇杆连接,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摇杆移动;
翅膀模组,安装在所述摇杆组件上。
两个所述摇杆包括:
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摇杆靠近所述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且所述第一摇杆的轴线位于与所述转轴垂直的第一垂直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摇杆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左端部和第一右端部;
第二摇杆,所述第二摇杆与所述第一摇杆相邻设置且在相较于所述第一摇杆远离所述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摇杆包括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以及第二左端部和第二右端部;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均与所述转轴连接;以及,
所述第一左端部和所述第一右端部沿所述第一摇杆延伸方向的轴线、所述第二左端部和所述第二右端部沿所述第二摇杆延伸方向的轴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垂直平面内。
所述第一摇杆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段、和由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端部连接。
所述弯折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本体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一弯折段,和沿所述第二本体另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左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右端部连接。
所述第一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左端部的上方,所述第一右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右端部的下方,所述飞行器具有所述第一左端部与所述第二左端部平行、且所述第一右端部与所述第二右端部平行的初始位置。
所述飞行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左端部与所述第二左端部具有间距,和/或所述第一右端部与所述第二右端部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间距为3mm。
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前支段、第二前支段,所述第一前支段与所述第二前支段的夹角为钝角,以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为第二垂直平面,所述第一前支段、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前支段、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右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左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前支段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右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前支段的轴线平行。
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后支段、第二后支段,所述第一后支段与所述第二后支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后支段、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左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后支段、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右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左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后支段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右端部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后支段的轴线平行。
所述第一左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前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上偏移,所述第一右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前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下偏移。
所述第二左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后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下偏移,所述第二右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后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上偏移。
所述翅膀模组包括上、下两层翅膀膜,每一层所述翅膀膜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杆、以及连接所述连接杆的膜本体,所述摇杆的两端为中空的管状,所述连接杆适于插设在所述摇杆内。
所述膜本体为半椭圆形膜或由两个直角扇形膜组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通过使一个摇杆具有朝向另一个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使两个摇杆的左端部的轴线、右端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翅膀模组安装在摇杆组件上,能够保证翅膀模组左右两侧对称,进而保证该飞行器的左右两侧对称,从而飞行过程中两侧受力对称,不易偏离飞行路径,确保飞行平稳。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弯折部设在第二摇杆上,第一摇杆的轴线位于与转轴垂直的第一垂直平面内,结构紧凑,不浪费空间,且外观效果也较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所述第一摇杆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段、和由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端部连接。所述弯折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本体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一弯折段,和沿所述第二本体另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左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右端部连接。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弯折、另一端向下弯折,从而使第一左端部的下侧具有容置第二左端部的空间,第一右端部的上侧具有容置第二右端部的空间,从而能够使该飞行器具有第一左端部与第二左端部平行、且第一右端部与第二右端部平行的初始位置,使得该飞行器的翅膀模组工作幅度较大,飞行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所述飞行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左端部与所述第二左端部具有间距,和/或所述第一右端部与所述第二右端部之间具有间距,能够避免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在运动时互相干涉。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所述第二左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后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下偏移,所述第二右端部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后支段的轴线平行向上偏移,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在运动时互相干涉。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所述翅膀模组包括上、下两层翅膀膜,每一层所述翅膀膜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杆、以及连接所述连接杆的膜本体,所述摇杆的两端为中空的管状,所述连接杆适于插设在所述摇杆内,翅膀模组与摇杆的连接方式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翅膀模组、摇杆组件和驱动机构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第二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俯视图;
图8为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组装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摇杆组件与驱动机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翅膀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飞行器的飞行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0-传动机构模组;301-第一摇杆;3011-第一连接段;3012-第一左端部;3013-第二连接段;3014-第一右端部;3015-第一前支段;3016-第二前支段; 302-第二摇杆;3021-第一弯折段;3022-第二左端部;3023-第二弯折段;3024-第二右端部;3025-第一后支段;3026-第二后支段;303-转轴;304-前支点; 305-第一连杆;306-第一齿轮;307-后支点;308-第二连杆;309-第二齿轮; 400-翅膀模组;401-连接杆;402-膜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飞行器,具体为扑翼飞行器,包括机架、摇杆组件、驱动机构、翅膀模组400。其中,摇杆组件设置在机架上,驱动机构也设置在机架上,驱动机构与摇杆组件连接,并驱动摇杆组件进行移动,翅膀模组400可拆卸地设在摇杆组件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摇杆组件设有一个,摇杆组件包括两个摇杆,两个摇杆通过转轴303连接在机架上,其中一个摇杆具有朝向另一个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以使两个摇杆的左端部的轴线、右端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当翅膀模组400较大时,可设置多个摇杆组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两个摇杆也可以以其他方式与机架连接。
具体的,两个摇杆分别为第一摇杆301、第二摇杆302,需要说明的是,该飞行器的头部为飞行器的前端、尾部为飞行器的后端,向前指的是朝向头部,向后指的是朝向尾部。
第一摇杆301靠近所述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且第一摇杆301的轴线位于与转轴303垂直的第一垂直平面内;其中,第一摇杆301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左端部3012和第一右端部3014;第一本体连接在转轴303上,第一左端部 3012和第一右端部3014沿第一摇杆301延伸方向的轴线位于第一垂直平面内。
第二摇杆302与第一摇杆301相邻设置且在相较于第一摇杆301远离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其中,本实施例中,弯折部设在第二摇杆302上,第二摇杆302包括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摇杆301弯折的弯折部以及第二左端部3022 和第二右端部3024;第二本体与转轴303连接;第二左端部3022和第二右端部3024沿第二摇杆302两端延伸方向的轴线也位于第一垂直平面内。
进一步的,如图2、图3所示,第一摇杆301还包括由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段3011、和由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段 3013,第一连接段3011远离第一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左端部3012连接,第二连接段3013远离第一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右端部3014连接。第一摇杆301的第一左端部3012、第一连接段3011、第一本体、第二连接段3013、第一右端部3014 为一体形成,第一本体内设有固定转轴303的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包括位于转轴303一侧的第一前支段3015和位于转轴303另一侧的第二前支段3016,第一前支段3015与第二前支段3016围绕转轴30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以转轴30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为第二垂直平面,第一前支段3015、第一连接段3011、第一左端部3012位于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第二前支段3016、第二连接段3013、第一右端部3014位于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第一本体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同一层翅膀膜的左右两侧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符合飞行类生物翅膀的形态特征,外观上与飞行类生物更加相似。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可为直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A′与第一前支段 3015的轴线A平行,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B′与第二前支段3016的轴线B 平行。
具体的,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A′相对于第一前支段3015的轴线A平行向上偏移1.3mm,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B′相对于第二前支段3016的轴线 B平行向下偏移1.3mm。该偏移量1.3mm是实际应用中根据摇杆横截面直径确定,本实施例中,偏移量为摇杆横截面直径的一半,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具体的偏移量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调整。
参阅图4,图4是图3的俯视图,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A′、第一前支段3015的轴线A、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B′,和第二前支段3016的轴线B 均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为与转轴303垂直的第一垂直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第二摇杆302的弯折部向第一摇杆301 方向弯折。在此,第二摇杆302的弯折部向第一摇杆301方向的弯折可以视为向前弯折。具体的,第二摇杆302的弯折部包括沿第二本体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一弯折段3021,和沿第二本体另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二弯折段3023,第二左端部 3022与第一弯折段3021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连接,第二右端部3024与第二弯折段3023远离第二本体的一端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部也可以设在第一摇杆301上,设在第一摇杆301上的弯折部向第二摇杆302方向弯折,可视为向后弯折。第二摇杆302的第二左端部3022、弯折部、第二本体以及第二右端部3024为一体形成,第二本体内设有固定转轴303的孔。
进一步的,继续参阅图5、图6,第二本体包括位于转轴303一侧的第一后支段3025和位于转轴303另一侧的第二后支段3026,第一后支段3025与第二后支段3026围绕转轴30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第一后支段3025、第一弯折段 3021、第二左端部3022位于第二垂直平面(如上所述地,转轴30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为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第二后支段3026、第二弯折段3023、第二右端部3024位于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与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平行,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与第二后支段3026的轴线平行。第二本体的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同一层翅膀膜的左右两侧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符合飞行类生物翅膀的形态特征,外观上与飞行类生物更加相似。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第二本体可为直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C′相对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C平行向下偏移,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D′相对第二后支段 3026的轴线D平行向上偏移。
具体的,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C′相对于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C向下平行偏移1.3mm,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D′相对于第二后支段3026的轴线 D向上平行偏移1.3mm。该偏移量1.3mm是实际应用中根据摇杆横截面直径确定,本实施例中,偏移量为摇杆横截面直径的一半,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具体的偏移量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调整。
参阅图7,图7是图6的俯视图,第二本体的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C与第二后支段3026的轴线D重合,如图8中所示的轴线CD,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C′与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D′重合,如图8中所示的轴线C′D′,轴线CD与轴线C′D′之间的距离为3.4mm。且轴线C′D′所在的竖直面为上述第一垂直平面。
也就是说,如图8、图9所示,第一摇杆301的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A′、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B′与第二摇杆302的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C′、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D′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该竖直平面即为第一垂直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阅图8,由于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段3011与第一左端部3012连接,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段3013与第一右端部3014连接,第二本体的一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段3021与第二左端部3022连接,第二本体的另一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段3023与第二右端部3024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左端部3012的下侧具有容置第二左端部3022的空间,第一右端部3014的上侧具有容置第二右端部3024 的空间。
第一左端部3012位于第二左端部3022的上方,第一右端部3014位于第二右端部3024的下方,飞行器具有第一左端部3012与第二左端部3022平行、且第一右端部3014与第二右端部3024平行的初始位置。即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A′与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C′平行、且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D′与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B′平行的初始位置。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设置在第一摇杆301和第二摇杆302上的翅膀模组400的上层翅膀膜和下层翅膀膜之间的角度可以到达0°,使得该飞行器的翅膀模组400工作幅度较大,飞行效果更好。
为避免第一摇杆301和第二摇杆302在运动时互相干涉,飞行器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左端部3012与第二左端部3022具有间距,和/或,第一右端部 3014与第二右端部3024之间具有间距。
具体的,间距的大小为3mm。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对间距的大小并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驱动机构和摇杆组件共同形成该飞行器的传动机构模组300,该传动机构模组300设于机架上,并分别与两个摇杆(第一摇杆301和第二摇杆302)连接,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摇杆移动。现有技术中关于驱动结构的具体结构以及传动过程已经有很详细的介绍,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说明,仅对安装过程简单说明:将第一摇杆301摆放在前方、第二摇杆302 摆放在后方,先把它们通过作为转轴303的销钉连接在机架上,然后将第一摇杆301的前支点304与第一连杆305铰接,将第二摇杆302的后支点307与第二连杆308铰接,第一连杆305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306上的销钉孔铰接,第二连杆308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309上的销钉孔铰接。第一齿轮306、第二齿轮309通过齿的啮合同步转动,带动第一连杆305、第二连杆308同步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摇杆301、第二摇杆302同步移动。
飞行器的翅膀模组400可拆卸地安装在摇杆组件上。翅膀模组400可以包括上、下两层翅膀膜,每一层翅膀膜如图11所示,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杆401、以及连接连接杆401的膜本体402,摇杆的两端为中空的管状,连接杆401适于插设在摇杆内。具体的,膜本体402通过粘接的方式连在两个连接杆401之间,以上述第一摇杆301及第二摇杆302的摇杆组件结构为例进行安装说明,安装时将上层翅膀膜的两个连接杆401分别插在第一左端部3012和第二右端部 3024上,将下层翅膀膜的两个连杆分别可拆卸地插在第二左端部3022和第一右端部3014上。当翅膀模组400较大时,可设置多个摇杆组件,和/或,在翅膀模组400上对应增加多个连接杆401,用于支撑安装膜本体402。其中,在面积较大的翅膀膜上对应增加连接杆401可使连接杆401支撑起翅膀膜,保证飞行过程中翅膀膜不会因风阻变形,影响飞行。
本实施例的膜本体402为半椭圆形膜或由两个直角扇形膜组成。具体的,上层翅膀膜的膜本体402可由半椭圆形膜或两个直角扇形膜组成,下层翅膀膜的膜本体402也可由半椭圆形膜或两个直角扇形膜组成。优选的,上、下两层翅膀膜的膜本体402完全重合,且上、下层翅膀膜关于第二垂直平面(上述的转轴30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完全对称。
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如图12所示,在初始位置时,如图12中a位置,上、下两层翅膀膜之间的夹角为0度,第一摇杆301和第二摇杆302的左、右两端上下平行,间距为3mm,不会发生运动干涉情况;随着第一摇杆301、第二摇杆 302的摆动,如图12中b位置,上、下两层翅膀膜之间的夹角θ增大,如图12 中c位置,夹角θ达到最大,最大能够达到74度,之后的夹角θ再减小,如图12中d位置。因为翅膀膜的形状完全对称,上下扑动时,左、右侧翅膀的受力面积相同,保证了翅膀扑打时空气动力学的对称性,使整机更加稳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3)

1.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至少一个摇杆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两个摇杆,两个所述摇杆通过转轴(303)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其中一个摇杆具有朝向另一个摇杆弯折的弯折部,以使两个所述摇杆的左端部的轴线、右端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摇杆连接,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摇杆移动;
翅膀模组(400),安装在所述摇杆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摇杆包括:
第一摇杆(301),所述第一摇杆(301)靠近所述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且所述第一摇杆(301)的轴线位于与所述转轴(303)垂直的第一垂直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摇杆(301)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左端部(3012)和第一右端部(3014);
第二摇杆(302),所述第二摇杆(302)与所述第一摇杆(301)相邻设置且在相较于所述第一摇杆(301)远离所述飞行器的头部的位置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摇杆(302)包括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摇杆(301)弯折的弯折部、第二左端部(3022)和第二右端部(3024);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均与所述转轴(303)连接;以及,
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和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沿所述第一摇杆(301)延伸方向的轴线、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和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沿所述第二摇杆(302)延伸方向的轴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垂直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摇杆(301)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段(3011)、和由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段(3013),所述第一连接段(3011)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3013)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本体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一弯折段(3021),和沿所述第二本体另一端向前弯折的第二弯折段(3023),所述第一弯折段(3021)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连接,所述第二弯折段(3023)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位于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的上方,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位于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的下方,所述飞行器具有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与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平行、且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与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平行的初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与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具有间距,和/或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与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之间具有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为3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前支段(3015)、第二前支段(3016),所述第一前支段(3015)与所述第二前支段(3016)的夹角为钝角,以所述转轴(303)的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为第二垂直平面,所述第一前支段(3015)、所述第一连接段(3011)、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 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前支段(3016)、所述第二连接段(3013)、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前支段(3015)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前支段(3016)的轴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后支段(3025)、第二后支段(3026),所述第一后支段(3025)与所述第二后支段(3026)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后支段(3025)、所述第一弯折段(3021)、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后支段(3026)、所述第二弯折段(3023)、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位于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后支段(3026)的轴线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端部(3012)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前支段(3015)的轴线平行向上偏移,所述第一右端部(3014)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前支段(3016)的轴线平行向下偏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端部(3022)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一后支段(3025)的轴线平行向下偏移,所述第二右端部(3024)的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后支段(3026)的轴线平行向上偏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膀模组(400)包括上、下两层翅膀膜,每一层所述翅膀膜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杆(401)、以及连接所述连接杆(401)的膜本体(402),所述摇杆的两端为中空的管状,所述连接杆(401)适于插设在所述摇杆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本体(402)为半椭圆形膜或由两个直角扇形膜组成。
CN202020017124.1U 2020-01-05 2020-01-05 一种飞行器 Active CN211685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7124.1U CN211685617U (zh) 2020-01-05 2020-01-05 一种飞行器
PCT/CN2020/141483 WO2021136398A1 (zh) 2020-01-05 2020-12-30 一种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7124.1U CN211685617U (zh) 2020-01-05 2020-01-05 一种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85617U true CN211685617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9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17124.1U Active CN211685617U (zh) 2020-01-05 2020-01-05 一种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85617U (zh)
WO (1) WO20211363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398A1 (zh) * 2020-01-05 2021-07-08 仿翼(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51984B1 (ko) * 2001-11-16 2004-10-08 주식회사 뉴로스 동력식 날개치기형 비행기
US6802473B2 (en) * 2002-06-14 2004-10-12 Richard Charron Ornithopter with flexible fuselage
US7651051B2 (en) * 2005-11-08 2010-01-26 University Of Delaware Mechanism for biaxial rotation of a wing and vehicle containing such mechanism
CN102211667B (zh) * 2011-04-14 2013-04-03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两级平行齿轮减速的扑翼驱动机构
CN102862677A (zh) * 2012-09-18 2013-01-09 东南大学 一种双翼式微型仿生扑翼机
CN108248856B (zh) * 2018-01-02 2020-11-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曲柄摇杆无相差双对翼扑翼飞行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0550207B (zh) * 2019-09-10 2021-06-08 南宁蜂虎科技有限公司 扑翼系统及扑翼机
CN211685617U (zh) * 2020-01-05 2020-10-16 仿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398A1 (zh) * 2020-01-05 2021-07-08 仿翼(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6398A1 (zh)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061968A1 (en) Hybrid vtol fixed-wing drone
US4171787A (en) Variable camber leading edge for airfoil
CN211685617U (zh) 一种飞行器
CN110550207B (zh) 扑翼系统及扑翼机
US6273363B1 (en) Aircraft with a double-T tail assembly
US6860499B2 (en) Arm for a motor-vehicl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and a motor-vehicl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arm
US20160009389A1 (en) Ornithopter
US9745057B2 (en) Ornithopter
JP4310033B2 (ja) フラップの作動装置
CN214267937U (zh) 一种等强度机臂及其多旋翼载人飞行器
CN212022974U (zh) 无人机倾转机构及无人机
CN212074400U (zh) 一种倾转旋翼飞行器平尾及平尾倾转机构
US4541777A (en) Low drag, bearingless rotor head for helicopters
US1950080A (en) Aircraft of the rotative wing type
US1950411A (en) Sustaining blade for aircraft rotors
US7244162B2 (en) Model stick plane
US4564336A (en) Low drag, bearingless rotor head for helicopters
CN110697025A (zh) 一种小型飞机的舵面结构
CN112644701A (zh) 一种横列式双旋翼无人机
CN111846216A (zh)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13365862U (zh) 一种飞机操作系统的展示教具
CN218751083U (zh) 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
JP3100055U (ja) 模型飛行機
JP3050030U (ja) 模型ヘリコプタの操縦機構
CN214138932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螺旋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2

Address after: 518110 Room 201, No.32, Huimin 1st Road, Guihua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anyi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3 room 319, 3 / F, building 5, 8 Dongbeiwang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Fangyi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