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3719U - 一种饭煲 - Google Patents
一种饭煲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73719U CN211673719U CN202020146123.7U CN202020146123U CN211673719U CN 211673719 U CN211673719 U CN 211673719U CN 202020146123 U CN202020146123 U CN 202020146123U CN 211673719 U CN211673719 U CN 2116737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pot
- pot
- rice cooker
- middle frame
- cooke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101100298222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t-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395 porrid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06573 PAN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饭煲,包括:内锅和支架,支架上设有加热组件;中间架,内锅设于中间架上,中间架活动连接在支架上;驱动机构,用于带动内锅和/或中间架相对于支架发生运动。内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将内锅的不同部位朝向加热组件,从而使得加热组件实际加热的面积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内锅相对于支架发生运动,因此内锅内部的食材也随内锅发生运动,使食材通过流动能够更均匀的与内锅外壁进行换热。同时,根据内锅的不同运动状态,能够在内锅内部形成多股流动方向不同的食材,使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不断发生撞击,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使食材受热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温度分层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饭煲。
背景技术
饭煲是常用的厨具,饭煲通常包括内锅,以及朝向内锅设置的加热组件。现有的饭煲,加热组件通过内锅的侧壁传热来加热内锅中的食物。因此,内锅内部的温度分布出现由内锅的外壁至内锅内部温度逐渐变低的温度梯度。
食材在温度分布并不均匀的环境中烹饪,导致食材本身受热不均匀。因此锅具不易掌握火候,在相同的烹饪时间下,部分食材还未制熟,而部分食材可能已经熟透。
用户不易掌握食物的烹饪时间,导致用户体验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饭煲对食材加热不均匀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饭煲。
一种饭煲,包括:
内锅和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加热组件;
中间架,所述内锅设于所述中间架上,所述中间架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
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内锅和/或所述中间架相对于所述支架发生运动。
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回转支撑部,所述中间架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上;
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架。
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架两侧。
所述中间架包括:
第一转轴,一端指向所述内锅,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延伸,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包括第一回转支撑槽,所述第一转轴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槽内。
所述中间架还包括:
限位部,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限位部上;
第二回转支撑部,设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内锅朝向所述限位部伸出由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二回转支撑部内。
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长线相交得到所述内锅的转动中心。
所述限位部为环形,所述限位部的内侧朝向所述内锅设置,所述限位部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设置。
所述限位部的圆心位于所述内锅的转动中心上。
所述中间架还包括:
第二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
所述内锅还包括:
扰流凸起,设于所述内锅的内壁上,所述扰流凸起向所述内锅的内部凸起。
所述扰流凸起设于所述内锅内部远离所述锅盖的一侧。
所述扰流凸起为圆弧形,且所述扰流凸起沿所述内锅的内壁延伸。
所述扰流凸起有三个,相邻所述扰流凸起之间的夹角为120°。
所述扰流凸起一端远离所述锅盖设置,另一端延伸的高度h不低于所述加热组件的高度H。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饭煲,包括:内锅和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加热组件;中间架,所述内锅设于所述中间架上,所述中间架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内锅和/或所述中间架相对于所述支架发生运动。
内锅工作时,能够在驱动机构的带动向相对于支架发生运动,由于加热组件位于支架上。因此内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将内锅的不同部位朝向加热组件,从而使得加热组件实际加热的面积增大,从而消除内锅不同部位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内锅相对于支架发生运动,因此内锅内部的食材也随内锅发生运动,尤其是煲汤或者熬粥时,流动的食材更易发生流动,使食材通过流动能够更均匀的与内锅外壁进行换热。同时,根据内锅的不同运动状态,能够在内锅内部形成多股流动方向不同的食材,使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不断发生撞击,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使食材受热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温度分层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回转支撑部,所述中间架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上;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架。
中间架回转支撑于第一回转支撑部上,使得中间架在第一驱动电机的带动下发生转动。而内锅设于中间架上,因此内锅随中间架共同转动。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架两侧。
对称设于中间架两侧的第一回转支撑部能够更加平稳的支撑中间架,保证内锅运动时能够平稳进行。用户使用时,能够避免汤水外溅,提高用户体验。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中间架包括:第一转轴,一端指向所述内锅,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延伸,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包括第一回转支撑槽,所述第一转轴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槽内。
第一回转支撑槽能够提高与第一转轴的基础面积,提高第一转轴转动的平稳性。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中间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限位部上;第二回转支撑部,设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内锅朝向所述限位部伸出由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二回转支撑部内。
第二转轴位于限位部上,因此在中间架能够带动内锅以第一转轴为中心转动时,内锅还能够相对于中间架,以第二转轴发生转动。本方案增加了内锅的转动范围,提高了内锅的转动幅度,进一步提高了内锅本身受热的均匀程度,还加剧了内锅内部食材的运动,从而提升了食材受热的均匀程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长线相交得到所述内锅的转动中心。
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延长线相交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内锅的转动幅度,并且使得内锅在转动过程中,与支架上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变。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限位部为环形,所述限位部的内侧朝向所述内锅设置,所述限位部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设置。
环形的限位部与球形的内锅相互配合,能够使内锅转动过程中与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防止内锅发生转动时与限位部发生干涉。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限位部的圆心位于所述内锅的转动中心上。
防止内锅转动过程中与限位部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产生干涉。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中间架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
由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内锅发生转动。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内锅还包括:扰流凸起,设于所述内锅的内壁上,所述扰流凸起向所述内锅的内部凸起。
扰流凸起能够增加内锅内壁的粗糙程度,从而提高内锅带动食材流动的能力。内锅在转动过程中,内锅内的液体会产生漩涡。根据边界层理论,流体会紧贴内锅表面流动。当内锅表面有凸起时,流体会在筋条的最高为发生剥离,向垂直方向冲去,在内锅上,表现为向内锅中心。并且因为筋条之后的空间,流体速度减慢,根据伯努利定理,该处压力增加,从而使该处产生涡。如此根据以上两点,内锅表面增加凸起,在内锅运动时,会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更多的流体向内锅中心处扩散。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扰流凸起设于所述内锅内部远离所述锅盖的一侧。
保证扰流凸起能够更大程度的与内锅内部的食材接触。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扰流凸起为圆弧形,且所述扰流凸起沿所述内锅的内壁延伸。
提高扰流凸起的扰动面积。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扰流凸起有三个,相邻所述扰流凸起之间的夹角为120°。
扰流凸起是为了搅动食材,使食材均匀受热。因此,三个呈120°角设置的扰流凸起,能够具有更好的搅动食材受热的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所述扰流凸起一端远离所述锅盖设置,另一端延伸的高度h不低于所述加热组件的高度H。
由于加热组件起到加热作用,因此内锅靠近加热组件部分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扰流凸起针对靠近加热组件的部位设置能够起到充分搅动,提高食材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由于内锅工作过程中会发生转动,因此h的值大于H的值时,在转动过程中,也能更大程度的针对加热组件附近的食材流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饭煲结构的右视图;
图3为图1中A-A处表示内锅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处表示饭煲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锅;11、第二转轴;111、第二驱动齿轮;12、扰流凸起;13、锅盖; 2、支架;21、加热盘;211、凹面;22、第一回转支撑部;23、第一驱动电机; 3、中间架;31、限位部;32、第一转轴;321、第一驱动齿轮;33、第二回转支撑部;34、第二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饭煲,如图1、图2所示,包括:内锅1和支架2,所述支架2上设有加热组件;中间架3,所述内锅1设于所述中间架3上,所述中间架3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架2上;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内锅1和/或所述中间架3相对于所述支架2发生运动。内锅1工作时,能够在驱动机构的带动向相对于支架2发生运动,由于加热组件位于支架2上。因此内锅1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将内锅1的不同部位朝向加热组件,从而使得加热组件实际加热的面积增大,从而消除内锅1不同部位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内锅1 相对于支架2发生运动,因此内锅1内部的食材也随内锅1发生运动,尤其是煲汤或者熬粥时,流动的食材更易发生流动,使食材通过流动能够更均匀的与内锅1外壁进行换热。同时,根据内锅1的不同运动状态,能够在内锅1内部形成多股流动方向不同的食材,使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不断发生撞击,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使食材受热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温度分层的情况。
其中,对于内锅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内锅1为球形。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内锅1可以为具有一定容纳空间的任意形状。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支架2包括:第一回转支撑部22,所述中间架3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上;第一驱动电机2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架3。中间架3回转支撑于第一回转支撑部22上,使得中间架3在第一驱动电机23的带动下发生转动。而内锅1设于中间架3上,因此内锅1随中间架3共同转动。
对于第一回转支撑部2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架3两侧。对称设于中间架3两侧的第一回转支撑部22能够更加平稳的支撑中间架3,保证内锅1运动时能够平稳进行。用户使用时,能够避免汤水外溅,提高用户体验。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回转支撑部22为一个。
其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中间架3包括:第一转轴32,一端指向所述内锅1,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延伸,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包括第一回转支撑槽,所述第一转轴32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槽内。第一回转支撑槽能够提高与第一转轴32的基础面积,提高第一转轴32转动的平稳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中间架3还包括:限位部31,所述第一转轴32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第二回转支撑部33,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所述内锅1朝向所述限位部31伸出由第二转轴11,所述第二转轴11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二回转支撑部33内。第二转轴11位于限位部31上,因此在中间架3 能够带动内锅1以第一转轴32为中心转动时,内锅1还能够相对于中间架3,以第二转轴11发生转动。本方案增加了内锅1的转动范围,提高了内锅1的转动幅度,进一步提高了内锅1本身受热的均匀程度,还加剧了内锅1内部食材的运动,从而提升了食材受热的均匀程度。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转轴32与所述第二转轴11的延长线相交得到所述内锅1的转动中心。第一转轴32与第二转轴11的延长线相交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内锅1的转动幅度,并且使得内锅1在转动过程中,与支架2上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变。
对于加热组件的形式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加热组件为加热盘21,加热盘21位于支架2上,正对内锅1的底部设置。本实施例中,内锅1为球形,加热盘21朝向内锅1底部的面为凹面211。加热盘21 内部为电磁线圈结构,使内锅1与加热盘2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的情况下,也能被充分加热。同时还避免了内锅1与加热盘21接触阻碍内锅1运动。
对于限位部3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限位部31为环形,且限位部31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限位部31的内侧朝向所述内锅1设置,所述限位部31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设置。环形的限位部31与球形的内锅1相互配合,能够使内锅1转动过程中与限位部 31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防止内锅1发生转动时与限位部31发生干涉。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限位部31为多边形或三角形。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部31的圆心位于所述内锅1的转动中心上。防止内锅1转动过程中与限位部31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产生干涉。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中间架3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4,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1。由第二驱动电机34带动第二转轴11转动,从而带动内锅1发生转动。
对于内锅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内锅1还包括:扰流凸起12,设于所述内锅1的内壁上,所述扰流凸起12向所述内锅1的内部凸起。扰流凸起12能够增加内锅1内壁的粗糙程度,从而提高内锅1带动食材流动的能力。内锅1在转动过程中,内锅1内的液体会产生漩涡。根据边界层理论,流体会紧贴内锅1表面流动。当内锅1表面有凸起时,流体会在筋条的最高为发生剥离,向垂直方向冲去,在内锅1上,表现为向内锅1中心。并且因为筋条之后的空间,流体速度减慢,根据伯努利定理,该处压力增加,从而使该处产生涡。如此根据以上两点,内锅1表面增加凸起,在内锅1运动时,会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更多的流体向内锅1中心处扩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内锅1内部去除扰流凸起12,使内锅1内部呈现相对光滑的内表面,也能够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
对于扰流凸起12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扰流凸起12设于所述内锅1内部远离所述锅盖13的一侧。保证扰流凸起12 能够更大程度的与内锅1内部的食材接触。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扰流凸起12位于内锅1深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扰流凸起 12靠近内锅1顶部的开口设置。
对于扰流凸起1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扰流凸起12为圆弧形,且所述扰流凸起12沿所述内锅1的内壁延伸。提高扰流凸起12的扰动面积。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扰流凸起12一端贴合内锅1的内壁,另一端沿着内锅1的内壁方向延伸,并逐渐脱离所述内锅1的内壁。
对于扰流凸起1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扰流凸起12有三个,相邻所述扰流凸起12之间的夹角为120°。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扰流凸起12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以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扰流凸起12一端远离所述锅盖设置,另一端延伸的高度h不低于所述加热组件的高度H。由于加热组件起到加热作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热组件为加热盘21。加热盘21产生的磁场分布在加热盘21凹陷的凹面211附近。因此内锅1靠近加热盘21部分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扰流凸起12针对靠近加热盘21的部位设置能够起到充分搅动,提高食材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由于内锅1工作过程中会发生转动,因此h的值大于H的值时,在转动过程中,也能更大程度的针对加热组件附近的食材流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1)和支架(2),所述支架(2)上设有加热组件;
中间架(3),所述内锅(1)设于所述中间架(3)上,所述中间架(3)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架(2)上;
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内锅(1)和/或所述中间架(3)相对于所述支架(2)发生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包括:
第一回转支撑部(22),所述中间架(3)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上;
第一驱动电机(2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架(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对称设置于所述中间架(3)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架(3)包括:
第一转轴(32),一端指向所述内锅(1),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延伸,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包括第一回转支撑槽,所述第一转轴(32)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一回转支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架(3)还包括:
限位部(31),所述第一转轴(32)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
第二回转支撑部(33),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所述内锅(1)朝向所述限位部(31)伸出由第二转轴(11),所述第二转轴(11)回转支撑于所述第二回转支撑部(33)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32)与所述第二转轴(11)的延长线相交得到所述内锅(1)的转动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1)为环形,所述限位部(31)的内侧朝向所述内锅(1)设置,所述限位部(31)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部(22)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1)的圆心位于所述内锅(1)的转动中心上。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架(3)还包括:
第二驱动电机(34),设于所述限位部(31)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1)。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还包括:
扰流凸起(12),设于所述内锅(1)的内壁上,所述扰流凸起(12)向所述内锅(1)的内部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设于所述内锅(1)内部远离锅盖(13)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为圆弧形,且所述扰流凸起(12)沿所述内锅(1)的内壁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有三个,相邻所述扰流凸起(12)之间的夹角为120°。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12)一端远离锅盖(13)设置,另一端延伸的高度h不低于所述加热组件的高度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46123.7U CN211673719U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一种饭煲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46123.7U CN211673719U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一种饭煲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73719U true CN211673719U (zh) | 2020-10-16 |
Family
ID=72775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46123.7U Active CN211673719U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一种饭煲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73719U (zh) |
-
2020
- 2020-01-22 CN CN202020146123.7U patent/CN2116737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84540A (zh) | 一种饭煲 | |
WO2015196891A1 (zh) |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 |
US20060219100A1 (en) | Self stirring, heating and cooking assembly having interchangeable stirring devices | |
WO2017033407A1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5529109A (ja) | 食品を調理するための機器 | |
JP5873857B2 (ja) | 竪型二軸式の食材ミキサー | |
CN105559518A (zh) | 一种烹饪锅 | |
US10219650B2 (en) | Stirring member, rotor, and rice cooker | |
WO2013128967A1 (ja) | 加熱調理器具及び加熱調理器具用アダプター | |
CN211673719U (zh) | 一种饭煲 | |
CN203914492U (zh) |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 |
CN111568253A (zh) | 一种炒菜机 | |
CN20870953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7734030U (zh) | 一种煮面装置 | |
CN108261114B (zh) | 料理机和养生机 | |
CN212755321U (zh) | 一种炒菜机 | |
CN213248309U (zh) | 一种自动翻炒锅及自动炒菜机 | |
CN105595795B (zh) | 翻炒锅 | |
CN217659206U (zh) | 一种炒菜机 | |
CN216534955U (zh) | 一种搅拌桨及炒菜机 | |
CN220236631U (zh) | 一种流体搅拌装置以及流体处理设备 | |
CN221242576U (zh) | 烹饪设备及其锅铲组件 | |
KR102636819B1 (ko) | 자동 조리 장치 | |
CN212089163U (zh) | 容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KR102636820B1 (ko) | 자동 조리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