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70853U -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70853U
CN211670853U CN202020614449.8U CN202020614449U CN211670853U CN 211670853 U CN211670853 U CN 211670853U CN 202020614449 U CN202020614449 U CN 202020614449U CN 211670853 U CN211670853 U CN 2116708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leaky
leaky cable
branch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144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垄龙
叶奎
沙敏
赵瑞静
潘宝强
王斌
许波华
缪艳华
蓝燕锐
徐宗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ia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144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708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708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708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干线漏缆分别与信号源和支线漏缆连接;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可见,本申请可通过在漏缆沿线上开设不同槽孔的方式来调整漏缆沿线的场强,从而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因靠近信号源端的漏缆传输损耗降低从而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网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室内无线网络的覆盖至关重要。传统的室内大都采用天线进行无线网络的覆盖,但其存在以下不足:1)室内环境较为复杂,导致天线存在覆盖盲区;2)天线无法隐蔽安装;3)天线链路设计复杂,故障点多,不易检修维护。因此,现有技术逐渐采用具有辐射效果“呈带状”均匀分布、可隐蔽安装且链路设计简单等优点的漏缆替代天线完成无线网络的覆盖。但是,现有的漏缆结构上采用单一槽孔设计,即在漏缆上周期性开设具有相同结构的槽孔,在此结构下,距离信号源端越近的漏缆沿线的场强越强,导致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较大,存在场强浪费的情况,且因远离信号源端的漏缆沿线场强较弱的情况限制了漏缆覆盖长度,导致漏缆覆盖范围较小。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可通过在漏缆沿线上开设不同槽孔的方式来调整漏缆沿线的场强,从而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因靠近信号源端的漏缆传输损耗降低从而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其中:
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一端与信号源连接,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二端与终端连接;
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所述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所述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
优选地,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上所开设的槽孔在形状和/或尺寸和/或角度和/或数量和/或节距上有所不同。
优选地,同一干线漏缆或同一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结构但等距分布的槽孔。
优选地,当仅需一根漏缆进行覆盖时,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为同一根漏缆。
优选地,所述同一根漏缆的外侧设有用于区分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的标记部。
优选地,当一条干线漏缆需分出多条支线漏缆进行覆盖时,所述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还包括:
输入端与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端与多条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一端一一连接的功分器或耦合器,用于将所述干线漏缆的末端能量分成多路能量一一传输至多条所述支线漏缆。
优选地,所述终端具体为用于将所述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的天线或用于吸收所述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的负载。
优选地,同一信号源外接多条干线漏缆,且与同一信号源对应的不同干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不同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干线漏缆分别与信号源和支线漏缆连接;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可见,本申请可通过在漏缆沿线上开设不同槽孔的方式来调整漏缆沿线的场强,从而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因靠近信号源端的漏缆传输损耗降低从而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狭长场景下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复杂场景下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组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可通过在漏缆沿线上开设不同槽孔的方式来调整漏缆沿线的场强,从而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因靠近信号源端的漏缆传输损耗降低从而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1和支线漏缆2;其中:
干线漏缆1的第一端与信号源连接,干线漏缆1的第二端与支线漏缆2的第一端连接,支线漏缆2的第二端与终端连接;
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
具体地,本申请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1和支线漏缆2,其工作原理为:
干线漏缆1的第一端接入信号源,且干线漏缆1上开设有槽孔,目的是实现:信号源输出的电磁波在干线漏缆1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干线漏缆1上开设的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从而实现室内无线网络的覆盖。
支线漏缆2的第一端与干线漏缆1的第二端(称为干线漏缆1的末端)连接,且支线漏缆2上也开设有槽孔,目的是实现:干线漏缆1的末端输出的电磁波在支线漏缆2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支线漏缆2上开设的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从而实现室内更广范围的无线网络的覆盖。
可以理解的是,干线漏缆1和支线漏缆2的铺设由室内空间设计而定,如一层楼内的房间设计为一条走廊两侧对称分布有多个房间,则走廊上铺设有干线漏缆,房间内铺设有从走廊的干线漏缆分出的支线漏缆。
已知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干线漏缆还是支线漏缆,均在整个漏缆沿线上周期性开设有相同结构的槽孔。基于漏缆的原理可知,在现有技术的漏缆结构下,距离信号源端越近的漏缆沿线的场强越强,反之,距离信号源端越远的漏缆沿线的场强越弱,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距离信号源端较近的漏缆沿线的场强大于覆盖场强需求值,造成场强的浪费,且电磁辐射较大;而距离信号源端较远的漏缆沿线的场强小于覆盖场强需求值,无法满足覆盖场强需求,此时需要重新设置一个信号源,并基于新的信号源铺设漏缆,也就是说,远离信号源端的漏缆沿线场强较弱的情况限制了漏缆覆盖长度,导致漏缆覆盖范围较小,且因增设新的信号源会增加室分建设成本。
基于此,考虑到漏缆的同一位置开设不同的槽孔,会改变此位置向外界辐射电磁波的大小,从而改变此位置的场强(具体槽孔的结构对场强的影响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解),所以本申请在系统内整个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信号源的距离开设不同槽孔,如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和/或同一干线漏缆/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目的是实现: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最好是使漏缆沿线的场强基本一致。
具体地,基于现有技术中距离信号源端越远的漏缆沿线的场强越弱的原理,本申请具体将距离信号源端较近的漏缆沿线的场强减小,在满足覆盖场强需求的同时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减小电磁辐射;将距离信号源端较远的漏缆沿线的场强增大,以满足覆盖场强需求,此情况下可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且无需增设新的信号源,降低了室分建设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包括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干线漏缆分别与信号源和支线漏缆连接;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可见,本申请可通过在漏缆沿线上开设不同槽孔的方式来调整漏缆沿线的场强,从而缩小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避免场强的浪费,且因靠近信号源端的漏缆传输损耗降低从而增加漏缆覆盖长度,提高漏缆覆盖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上所开设的槽孔在形状和/或尺寸和/或角度和/或数量和/或节距上有所不同。
具体地,本申请的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二者的槽孔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如一漏缆上开设八字形槽孔,另一漏缆上开设“Ω”形槽孔;二者的槽孔也可在尺寸(长度和/或宽度)上有所不同,如两漏缆上开设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尺寸大小的槽孔;二者的槽孔也可在角度(槽孔的中心线与漏缆轴线的夹角)上有所不同,如一漏缆上开设的槽孔的中心线与漏缆轴线的夹角为30度,另一漏缆上开设的槽孔的中心线与漏缆轴线的夹角为60度;二者的槽孔也可在数量和/或节距(相邻槽孔之间的间距)上有所不同,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地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同一干线漏缆或同一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结构但等距分布的槽孔。
进一步地,本申请不仅在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上开设不同槽孔,还在同一干线漏缆或同一支线漏缆上开设不同槽孔,目的是进一步改善系统内整个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程度。与此同时,本申请具体在同一干线漏缆或同一支线漏缆上开设不同结构但等距分布的槽孔,目的是便于每条漏缆的制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当仅需一根漏缆进行覆盖时,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为同一根漏缆。
具体地,请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狭长场景下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组网示意图。当场景为狭长场景下,仅需一根漏缆进行覆盖时,考虑到单独制作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时后续还需完成二者的连接工作,较为繁琐,所以本申请将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合成同一根漏缆来制作,即将同一根漏缆划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按照干线漏缆的槽孔设计制作,后一部分按照支线漏缆的槽孔设计制作,较为简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同一根漏缆的外侧设有用于区分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的标记部。
进一步地,本申请将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合成同一根漏缆来制作时,在此漏缆外侧设有用于区分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的标记部,以使用户根据标记部可以辨别出此漏缆哪部分是干线漏缆,哪部分是支线漏缆,从而便于后续拆卸维修。
更具体地,本申请的漏缆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及保护套四层结构组成。其中,槽孔具体设于外导体上;标记部具体设于保护套上;绝缘层采用高物理发泡的均匀细密封闭的微泡结构,不仅较之传统的空气绝缘结构在特性阻抗、驻波系数、衰减等传输参数上更加均匀稳定,而且可抵御在潮湿环境中潮气对电缆的侵入导致的传输性能的下降或丧失,从而提高了漏缆的使用寿命和稳定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当一条干线漏缆需分出多条支线漏缆进行覆盖时,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还包括:
输入端与干线漏缆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端与多条支线漏缆的第一端一一连接的功分器,用于将干线漏缆的末端能量分成多路能量一一传输至多条支线漏缆。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复杂场景下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的组网示意图。当场景为复杂场景下,一条干线漏缆需分出多条支线漏缆进行覆盖时,干线漏缆和其对应的多条支线漏缆之间可通过功分器或耦合器连接,功分器或耦合器的作用是将干线漏缆的末端能量分成多路能量一一传输至多条支线漏缆,以使干线漏缆的末端输出的电磁波在多条支线漏缆中纵向传输,从而实现室内更广范围的无线网络的覆盖。
而且,功分器或耦合器可以调整多路输出能量的大小,从而可根据实际铺设场景调整多条支线漏缆输入的能量大小,如处于较大信号干扰的铺设场景下支线漏缆输入的能量大于处于较小信号干扰的铺设场景下支线漏缆输入的能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终端具体为用于将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的天线或用于吸收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的负载。
具体地,本申请的支线漏缆的末端接入的终端可以是天线,目的是将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从而进一步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终端也可以是负载,目的是吸收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时,终端选用天线;当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无需进一步扩大时,终端可选用负载,安装简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同一信号源外接多条干线漏缆,且与同一信号源对应的不同干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不同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同一信号源可外接多条干线漏缆,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多信号通道,至于每条干线漏缆分出的支线漏缆的数量,本申请在此不做特别地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此情况下,考虑到同一结构的漏缆的极化方式相同,在铺设时不能距离太近,否则会彼此造成干扰,所以本申请将同一信号源对应的不同干线漏缆上开设不同槽孔,同样将同一信号源对应的不同支线漏缆上开设不同槽孔,开设不同槽孔的漏缆的极化方式不同,在铺设时没有间距限制,从而便于多信号通道漏缆的铺设。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线漏缆和支线漏缆;其中:
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一端与信号源连接,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二端与终端连接;
其中,漏缆沿线上基于远离所述信号源的距离开设有不同槽孔,以缩小所述漏缆沿线的场强差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上所开设的槽孔在形状和/或尺寸和/或角度和/或数量和/或节距上有所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干线漏缆或同一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结构但等距分布的槽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仅需一根漏缆进行覆盖时,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为同一根漏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根漏缆的外侧设有用于区分所述干线漏缆和所述支线漏缆的标记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一条干线漏缆需分出多条支线漏缆进行覆盖时,所述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还包括:
输入端与所述干线漏缆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端与多条所述支线漏缆的第一端一一连接的功分器或耦合器,用于将所述干线漏缆的末端能量分成多路能量一一传输至多条所述支线漏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具体为用于将所述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的天线或用于吸收所述支线漏缆的末端能量的负载。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信号源外接多条干线漏缆,且与同一信号源对应的不同干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不同支线漏缆上开设有不同槽孔。
CN202020614449.8U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Active CN2116708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4449.8U CN211670853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4449.8U CN211670853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70853U true CN211670853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43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14449.8U Active CN211670853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708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tancil et al. High-speed internet access via HVAC ducts: a new approach
US9425495B2 (en) Active antenna ceiling tile
Faisal et al. Return loss and gain improvement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ingle band microstrip square patch antenna
CN108390155B (zh) 一种广角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2201615A (zh) 捆束式泄漏传送线、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US9515386B2 (en) Antenna arrangement
US10326496B2 (en)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009733B (zh) 广角辐射型漏缆
CN104092012A (zh) 一种q波段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室内接入天线
WO2021170152A1 (zh) 一种融合型漏泄电缆及覆盖系统
CN208210309U (zh) 一种室内无线覆盖系统
Vähä-Savo et al. Passive antenna systems embedded into a load bearing wall for improved radio transparency
JP2002204240A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lanシステム用導波装置
CN211670853U (zh)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CN212277402U (zh) 一种双同轴漏泄电缆
EP1411584B1 (en) Built-in antenna system for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utty et al. Channel modeling at unlicensed millimeter wave V band for 5G backhaul networks
CN106714194A (zh) 一种室内覆盖系统
US20200037420A1 (en) Lamp with incorporated network access point and lighting facility having a wireless network
Lu et al. Performance model and deployment strategy for mm-Wave multi-cellular systems
WO2020134117A1 (zh) 室内分布系统
Igboamalu et al. Contact-less PLC: Channel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s campaign
JP491318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CN110797656A (zh) 一种5g移动通信aau天线罩
CN111447625A (zh)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