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7625A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47625A CN111447625A CN201910041195.7A CN201910041195A CN111447625A CN 111447625 A CN111447625 A CN 111447625A CN 201910041195 A CN201910041195 A CN 201910041195A CN 111447625 A CN111447625 A CN 1114476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module
- leakage
- unit
- transmission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05 plas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02 gyps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0 gyps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04W16/20—Network planning tools for indoor coverage or short range network deploy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8—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the near field of leaky cables, e.g. of leaky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04B10/25753—Distribution optical network, e.g.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lurality of remote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输模块,用于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础传输模块,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漏泄单元模块、多个传输单元模块或若干漏泄单元模块和若干传输单元模块,每一漏泄单元模块或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和平行于面板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每一传输导体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两端具有相互配合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内部拼接处以相互配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连接,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至少一传输导体上开设有周期性排设的槽缝,使得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透过槽缝向外辐射。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快插式连接设计,室内空间资源的利用率高、安装快捷、高效且成本低,隐蔽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线用户数每年成倍增长,网络热点区域越来越多,尤其是用户密集的高层办公室内、一般住宅屋内以及大型商场等高楼室内对系统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由天线+馈线或漏泄电缆与功分器等组成,其中由于天线的全向性,一方面室内环境复杂多变极易存在覆盖盲区,而从100%覆盖角度考虑必然会遭遇信号的相互干扰问题,另一方面100%覆盖时电磁污染大,且难以避免;而漏泄电缆由于信号的均匀泄漏,其信号均匀性好,为了增加室内信号系统容量,需要运用MIMO技术,但是MIMO技术会增加线缆使用量,而室内安装空间有限,因此线缆安装难度以及施工成本大大增加,且对系统容量的提升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传输模块,解决现有室分系统容量提升有限、室内安装环境复杂、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安装难度大和施工建设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传输模块,用于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础传输模块,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漏泄单元模块、多个传输单元模块或若干漏泄单元模块和若干传输单元模块,每一漏泄单元模块或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和平行于面板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每一传输导体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两端具有相互配合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内部拼接处以相互配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连接,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至少一传输导体上开设有周期性排设的槽缝,使得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透过槽缝向外辐射。
进一步地,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每一传输导体两端之间形成将内部传输的电磁场向外辐射的漏泄单元、仅将电磁场在内部传输的传输单元或者漏泄单元和传输单元的组合,每一传输单元模块中每一传输导体两端之间为传输单元。
进一步地,每一漏泄单元将其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通过槽缝穿透面板向外辐射,多个并排漏泄单元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为相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的距离为5mm-50m;多个并排漏泄单元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为不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的距离为0-50m。
进一步地,每一传输导体包括金属管、非金属介质与金属管组合、非金属介质与管状金属层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波导结构,以及波导结构内设置有内导体芯和绝缘介质层的同轴电缆结构,其中金属管套设于非金属介质外或穿插于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管状金属层喷涂或镀层于非金属介质外侧或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侧,非金属介质与内导体芯接触时,非金属介质能够用作绝缘介质层。
进一步地,传输导体与面板的固定方式包括若干传输导体穿插在面板顶面和底面之间固定,其输入端或输出端伸出至面板外,或者是传输导体固定在面板上方;或者是面板包括本体和若干侧板,侧板安装在面板本体上,且与传输导体在面板本体的同一侧设置,若干传输导体固定在面板本体上或/和通过若干侧板相对面板本体固定。
进一步地,面板还包括盖板,若干侧板连接盖板和面板本体,若干传输导体设于盖板和面板本体之间。
进一步地,面板本体或侧板或盖板的材料为金属、石膏、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采用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时,且漏泄单元朝向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向外辐射,则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上开设缝隙,缝隙与漏泄单元上若干槽缝之间贯穿。
进一步地,每一输入端通过插入相应的一输出端内部、套入相应的一输入端外部、周向卡嵌相应的一输入端中的一种或多种相互抵触。
进一步地,一输入端和相应输出端相抵触的两表面相应分别设置卡部和扣部,所述卡部与所述扣部相配合,用于定位或紧固输入端和相应输出端的连接。
进一步地,一输入端和/或相应输出端连接有弹片,弹片中部背离所连接的面板向外拱起,当装配时,弹片抵紧输入端或输出端的相对端面,或弹片抵紧输入端或输出端的相对端面上的弹片。
进一步地,每一漏泄模块或每一传输模块外设有标识部,标识部与槽缝所在位置相对应,不同极化形式的槽缝对应不同的标识部。
进一步地,每一槽缝的形状为矩形、八字形、三角形、L形、T形、U形或它们的变形。
进一步地,若干基础传输模块用于天花板、地板或墙体组合安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所述的传输模块及终端,其中传输模块至少包括一漏泄单元模块用以信号的空间覆盖,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终端包括负载或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传输模块电连接,用于消耗或辐射漏泄单元模块末端的剩余信号能量。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所述的传输模块及终端,其中传输模块为若干传输单元模块,终端包括天线,传输模块与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电连接以实现信号的发射或接收,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输模块,用于通信系统,包括若干基础传输模块,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漏泄单元模块、多个传输单元模块或若干漏泄单元模块和若干传输单元模块,每一漏泄单元模块或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和平行于面板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每一传输导体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两端具有相互配合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内部拼接处以相互配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连接,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至少一传输导体上开设有周期性排设的槽缝,使得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透过槽缝向外辐射。通过将传输导体模块化设计,有效提高室内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并结合快插式对接方式,使得安装更便捷和高效。本发明还通过漏泄同轴电缆以及漏泄波导的多重组合使得漏泄单元模块能兼容2G、3G、4G、5G等不同频率不同通信制式以及不同运营商的信号。结合室内施工情况,本发明的传输模块可集成于天花板、地板或墙体中,或作为天花板、地板或墙板安装使用,有利于降低施工建设成本,形成的信号覆盖系统有效增加室内信号系统容量,且集成化程度高和隐蔽性好,无需设置大量外置“天线”,更易被用户所接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基础漏泄单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基础漏泄单元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中基础漏泄单元模块中的漏泄单元的剖面图。
图4A为图1示出的一输入端与另一模块中的一输出端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4B为一输入端与另一模块中的一输出端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4C为一输入端与另一模块中的一输出端的装配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基础传输模块 | 1 |
漏泄单元模块 | 100、100a |
传输导体 | 10、10a |
第一传输导体 | 101、101a |
第二传输导体 | 102、102a |
第三传输导体 | 103、103a |
面板 | 20、20a |
侧板 | 21、21a |
盖板 | 22、22a |
内导体芯 | 205 |
绝缘介质层 | 201 |
输入端 | 30、30a |
第一输入端 | 301、301a |
第二输入端 | 302、302a |
第三输入端 | 303、303a |
输出端 | 40、40a |
第一输出端 | 401、401a |
第二输出端 | 402、402a |
第三输出端 | 403、403a |
槽缝 | 50、50a |
槽缝 | 60、60a |
卡部 | 71 |
扣部 | 72 |
金属弹片 | 75 |
漏泄单元 | 80、80a |
传输单元 | 90、90a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输模块,用于通信系统,尤其是空间信号的覆盖,比如高楼室内、候机大厅等,由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若干基础传输模块及终端形成模块化通信系统,其中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用于信号的传输或信号的传输与空间发射/接收的载体,终端为天线或负载,信号接入单元、传输模块及终端相邻两者之间以连接器加跳线相连。
为实现室内或建筑物的多变复杂结构,降低线缆敷设施工的难度,本发明设计将信号传输载体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以室分系统为例,采用传输载体加天线组合(一般的馈线加天线系统),本发明将传输载体模块化,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20和平行于面板20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10,每一传输导体10包括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多个传输单元模块相互组合构成重复拼接的基础传输模块1,该基础传输模块1两端具有相互配合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含有一传输导体10,两个以上传输单元模块组合成一基础传输模块1,多个同样的基础传输模块1串联形成通信系统中所需的传输模块,即一传输线路。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含并排的2个传输导体10,两个以上传输单元模块组合成一基础传输模块,多个同样的基础传输模块串联形成通信系统中所需的传输模块,分成2条传输线路,可以输入不同的码流分别进行传输,能够实现多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可以理解,每一传输单元模块中并排传输导体10的数量可以是3个以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传输导体10可以是交错、错层分布,仅需互不导通即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面板20为方形,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含十字交错的2个传输导体10,第一传输导体101贴合面板20,第二传输导体102架于第一传输导体101上方,其面板20的2组相对侧边可双向连接。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基础传输模块可沿室内天花板/地板/墙板逐块铺设或与天花板/地板/墙板拼接等方式安装,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多个传输单元模块与天线进行电连接,用于将内部传输的电磁场进行收发,实现室内信号覆盖,与其相连的天线可以内置在天花板/地板/墙板与墙体之间,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更易被用户接受。其中传输模块与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电连接以实现信号的发射或接受,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
以采用漏泄波导或漏泄同轴电缆为传输载体时,同样本发明将传输载体模块化设计,每一基础传输模块1可以是多个漏泄单元模块100,或者是若干漏泄单元模块100和若干传输单元模块组成,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20和平行于面板20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10,每一传输导体10包括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为相同结构,两个以上模块形成具有相配合、不同结构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构成一基础传输模块1,多个基础传输模块1之间连续拼接,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中至少一传输导体10上开设有周期性排设的槽缝50,使得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透过槽缝50向外漏泄。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中每一传输导体10两端之间形成将内部传输的电磁场向外辐射的漏泄单元80、仅将电磁场在内部传输的传输单元90或者漏泄单元80和传输单元90的组合。例如,一基础传输模块1包括自身端部和本体结构相同,相互端部结构不同的漏泄单元模块100和漏泄单元模块100a,漏泄单元模块100与漏泄单元模块100a的端部可以拼装,继续连续拼装。如图1所示,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100a)含有并排的3个传输导体(101、102、103、101a、102a、103a),中间的传输导体(102、102a)没有开设槽缝(50、50a),构成一传输单元(90、90a),两侧的任一个传输导体(101、103、101a、103a)的两端之间开设周期性槽缝(50、50a),形成一漏泄单元(80、80a),如此,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100a)由2个漏泄单元(80、80a)和并排介于2个漏泄单元(80、80a)之间的1个传输单元(90、90a)组成,如图1所示。再如,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100a)含有并排的2个传输导体(101、102、101a、102a),1个传输导体(102、102a)两端之间开设周期性槽缝(50、50a),形成一漏泄单元(80、80a),另一传输导体(101、101a)两端之间分作两部分,一部分开设周期性槽缝(60、60a),为漏泄单元(80、80a),一部分没有开设周期性槽缝,为传输单元(90、90a),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可以包括一传输导体10,该传输导体10整体为漏泄单元80,或该传输导体10含若干漏泄单元80;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也可以包括多个传输导体10,其中至少含有一处漏泄单元80。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漏泄单元80将其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通过槽缝50穿透面板20向外辐射,多个并排漏泄单元80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50为相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80的距离为5mm-50m;多个并排漏泄单元80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50为不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80的距离为0-50m。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槽缝50的形状为矩形、八字形、三角形、L形、T形、U形或它们的变形。如图1所示,每一槽缝(50、50a)为矩形,其纵长方向垂直于传输导体(101、103、101a、103a)的轴向,且沿轴向等间距开设(槽缝的极化方式相同),靠近面板(20、20a)(图1未示出)的同一侧开设,其内部传输的电磁场朝向面板(20、20a)方向漏泄,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并排的不同传输导体(101、103、101a、103a)的距离为5mm-50m,以空间隔离,降低信号干扰。如图2所示,每一槽缝(50、50a、60、60a)均为矩形,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上槽缝(60、60a)的纵长方向垂直于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的轴向且沿轴向等间距开设,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上槽缝(50、50a)的纵长方向平行于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的轴向,且沿轴向等间距开设(槽缝的极化方式不相同),均靠近面板(20、20a)(图1未示出)的同一侧开设,其内部传输的电磁场朝向面板(20、20a)方向漏泄,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并排的不同传输导体(101、102、101a、102a)的距离为0-50m,以不同极化方式隔离,降低信号干扰。可以理解,槽缝50的形状多变,不同传输导体10上的传输单元80的极化方式可相同,亦可不同,漏泄方向也可相同,可不同,因此,为设计适宜的漏泄单元模块100相互配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外还可以设有标识部,标识部与槽缝50所在位置向对应,不同极化形式的槽缝50对应不同的标识部,标识部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的漏泄单元模块100,以便准确选用适配模块。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传输导体10包括金属管、非金属介质与金属管组合、非金属介质与管状金属层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波导结构,以及波导结构内设置有内导体芯205(图3所示)和绝缘介质层201(图3所示)的同轴电缆结构,其中金属管套设于非金属介质外或穿插于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管状金属层喷涂或镀层于非金属介质外侧或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侧,非金属介质与内导体芯接触时,非金属介质能够用作绝缘介质层201。也即是说,传输导体10可以是由外到内依次套设的金属管、绝缘介质层201及内导体芯205,上述构成等同同轴电缆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输导体10还可以是将金属管替换成非金属介质外侧喷涂有金属形成的管状金属层和非金属介质组合,此非金属介质可以是实心的、中空的或藕状孔分布的,此非金属介质可以直接作为绝缘介质层使用;另外管状金属层还可以是设于中空的或藕状孔分布的非金属介质的内壁上。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同轴电缆结构下,漏泄单元80的槽缝50开设在外导体(例如金属管)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传输导体10外还可以覆盖有外护层,以防机械损伤和改善耐候性,比如聚酯类涂层。
如图1、图4A、图4B、图4C所示,本发明中若干传输导体(10、10a)与面板(20、20a)进行一体化成型或组合连接。其中,面板(20、20a)的材料为金属、石膏、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面板(20、20a)为石膏板,其厚度较厚,若干传输导体10可以穿插在面板(20、20a)顶面和底面之间固定;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面板(20、20a)为金属板,厚度较薄,若干金属导体可以与金属面板一体成型;在又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设有2个并排连接在一起的金属管,面板(20、20a)为方形结构,还包括一长条形侧板(21、21a),如图1所示,侧板(21、21a)长度与图4A、图4B或图4C所示的面板(20、20a)的相当,侧板(21、21a)的2条长边和2条厚度边贴合面板(20、20a)表面上,金属管平行于面板(20、20a)和侧板(21、21a)长度方向设置,且一金属管同时与面板(20、20a)和侧板(21、21a)接触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盖板(22、22a)和多个侧板(21、21a),侧板(21、21a)与盖板(22、22a)形成多通道骨架,传输导体(10、10a)固定于一内壁或穿插在通道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干侧板(21、21a)可以与面板(20、20a)为一体结构,传输导体(10、10a)穿插在若干侧板(21、21a)上,由其承载和相对面板(20、20a)固定。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当采用金属面板本体20或/和金属盖板22时,且漏泄单元80朝向金属面板本体20或/和金属盖板22向外辐射,则金属面板本体20或/和金属盖板22上开设缝隙,缝隙与漏泄单元80上若干槽缝50之间贯穿。如金属管上开设槽缝50,朝向金属面板20外漏泄,相应位置的金属面板本体20上也开设缝隙,缝隙的大小可以大于或等于槽缝50的大小。再如,金属管上开设槽缝50,朝向金属面板20和金属盖板22外漏泄,相应位置的金属面板本体20和金属盖板22上也开设缝隙,缝隙可以包容多个槽缝50。
以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基础传输模块1之间和内部模块之间的安装关系和拼接结构,本发明中每一传输导体10包括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每一输入端30通过插入相应的一输出端40内部、套入相应的一输入端30外部、周向卡嵌相应的一输入端30中的一种或多种相互抵触。
其中,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传输导体10的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自传输导体10一端部延伸出,或自传输导体10的相对端部向内开设。例如,情形一,如图4B所示,一传输导体10a的两端部自外边缘向内1/2壁厚的端面向外延伸出预设长度,得到输入端30a和输出端40a,相应地,相配合的传输导体10的两端部自外边缘向内1/2壁厚的端面向内开设相同预设长度的凹槽,得到自内边缘向外1/2壁厚的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则装配两者得到基础传输模块1,第一传输模块上的输入端30a可套至第二传输模块上输出端40外相抵触,或者说第二传输模块上的输入端30可插入至第一传输模块上输出端40a内相抵触,且输入端与输出端(30/40a、30a/40)的总厚度等于传输导体(10、10a)的厚度。其中输入端30a和输出端40a外表面与传输导体10a外壁处于同一面内,且输出端40和输入端30内表面与传输导体10内表面处于同一面内。情形二,如图4A所示,一传输导体10的两端部自内边缘向外1/2壁厚的端面向外延伸出预设长度,得到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相配合的传输导体10a的两端部自内边缘向外1/2壁厚的端面向内开设相同预设长度的凹槽,得到自外边缘向内1/2壁厚的输出端40a和输入端30a,则装配者得到基础传输模块1,第一传输模块上的输入端30可插入第二传输模块上输出端40a外相抵触,或者说第二传输模块上的输入端30a可套至第一传输模块上输出端40内相抵触,。情形三,输入端30和输入端40是自传输导体10端部周向间隔延伸出的若干延伸部分组成,例如端部呈爪状,相应地输出端40a和输入端30a对应开设凹槽,两者可以相互嵌入配合。上述情形也可以任意组合,例如,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对齿卡合或周向卡合等。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若输入端30或输出端40的端部截面为圆环状,进行组装时可能相对转动,因此,为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可设计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相抵触的两表面相应分别设置卡部71和扣部72,卡部71与扣部72相配合,用于定位或紧固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的连接。也即是说,卡部71和扣部72正对时,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位置相固定,可以避免转动;当卡部71或扣部72设置于输入端或输出端(30/40a、30a/40)平行于传输导体(10、10a)轴线的侧表面上时,卡部71和扣部72在定位的同时,还可以紧固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的连接。如图4B所示,输入端30平行于传输导体10轴向的内侧表面设有扣部72,即一凹陷,相应输出端40a的相对侧表面设有卡部71,即一突起,两者相配合进行定位和紧固。可以理解,扣部72还可以设在输入端30正对输出端40a的端部表面、或与输出端40a的相对的外侧表面、或与输出端40a正对的内端表面等一处或多处,仅需相对设有配合的卡部71即可,位置和数量不限。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快速插合的同时仍需紧密接触,本发明进一步设计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连接有弹片75,弹片75中部背离所连接的传输模块向外拱起,分离时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最接近的侧端面设置卡部71或/和扣部72,与侧端面接触的表面相应设置扣部72或/和扣部71,当装配时,弹片75经由卡部71和扣部72相互卡合作用而抵紧相对的端面或相对端面上的弹片75。如图4C所示,输入端30平行于传输导体(10、10a)轴向的外侧表面设有弹片75,背离模块100拱起,同一表面弹片75外侧设有卡部71;输出端40a在相对外侧表面设有扣部72,当插合时,弹片75抵紧输出端40a的相对外侧表面,并在卡部71到达扣部72时,输入端和输出端(30/40a、30a/40)的位置固定,装配完成。可以理解,弹片75还可以设在输入端30正对输出端40a的端部表面、或与输出端40a的相对外侧表面、或与输出端40a正对的内端表面等一处或多处。
以下结合图1至图3举例,整体阐述本发明中漏泄单元模块100的结构。
如图1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基础传输模块1包括漏泄单元模块100和漏泄单元模块100a,以漏泄单元模块100为例,其含有长方形面板20(图未示出)和一侧板21,侧板21与面板20直角设置,面板20上固定有并排的3个传输导体10,每一传输导体两端设有相同结构的输入端30和输出端40。漏泄单元模块100上3个传输导体10分别是第一传输导体101、第二传输导体102和第三传输导体103,第一传输导体101两端连接输入端301和输出端401,第二传输导体102两端连接输入端302和输出端402,第三传输导体103两端连接输入端303和输出端403;相应地,漏泄单元模块100a上3个传输导体10a分别是第一传输导体101a、第二传输导体102a和第三传输导体103a,第一传输导体101a两端连接输入端301a和输出端401a,第二传输导体102a两端连接输入端302a和输出端402a,第三传输导体103a两端连接输入端303a和输出端403a,且输入端30a和输出端40a具有相同结构,输入端30与输出端40a可相互配合,输入端30与输入端30a也可相互配合,同理,输出端40与输入端30a、以及输出端40与输出端40a亦可相互配合,因此各模块有多重组合形式,设计更多样,更灵活。其中,在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和第三传输导体(103、103a)壁上开设有等间距排设的同样槽缝(50、50a),槽缝(50、50a)为矩形,其纵长方向垂直于传输导体(10、10a)的轴向,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和第三传输导体(103、103a)形成两个并排的漏泄单元(80、80a),而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处形成传输单元(90、90a),其中每一传输导体(10、10a)为金属管,截面为方形,中空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漏泄单元模块(100、100a)设有并排的2个漏泄单元(80、80a)和1个传输单元(90、90a),其中1个传输单元(90、90a)介于2个漏泄单元(80、80a)之间。2个漏泄单元(80、80a)的极化方式相同,且漏泄方向一致,两者的最小间距为5mm。另外,输入端(30、30a)和输出端(40、40a)的结构如图4A所示,类似上述连接情形二,在此不再赘述,该情形下输入端(30、30a)与输出端(40、40a)可快速连接。
如图2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每一漏泄单元模块(100、100a)设有2个并排的传输导体(101、102、101a、102a),其中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整体形成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漏泄单元(80、80a),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分作两段,一段形成漏泄单元(80、80a),另一端形成传输单元(90、90a),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的漏泄单元(80、80a)与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的漏泄单元(80、80a)朝向同一方向漏泄,但具有不同的极化方式。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上的槽缝(60、60a)为矩形,其纵长方向垂直于第一传输导体(101、101a)的轴向,而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上的槽缝(50、50a)为矩形,其纵长方向平行于第二传输导体(102、102a)的轴向,两者的最小间距为0mm。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漏泄单元80,如图3所示,为双向漏泄模式,且为漏泄同轴电缆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漏泄单元80的数量、组合形式(漏泄的方向、极化方式等),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同一模块上多组并排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可以是相同或不相同结构的,仅需实现快速安装,降低安装施工成本和时间即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同一模块100上漏泄单元80的构造(漏泄波导或漏泄同轴电缆)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只需漏泄单元模块100能兼容2G、3G、4G以及5G等不同频段不同通信制式以及不同运营商的信号即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漏泄单元模块100可以含有外护层或/和标识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础传输模块可以含有3个以上的子模块进行拼接而成,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面板的形状不限定为方形,可以是圆形或异形等,可以是满足外观设计的各种形状,以上变化形式均依据实际需要设计而定,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形成的漏泄单元模块100可应用与天花板、地板或墙板组合安装,或天花板、地板或墙板安装使用,实现室内信号覆盖。
因此,本发明通过将波导或同轴电缆模块化集成设计,应用于天花板、地板或墙板中,可有效提高室内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和室内分布系统的隐蔽性;结合快插式对接方式,使得安装更便捷和高效,实现兼容多频段信号。
下面将结合图5对本发明的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的其他组件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用于高楼层、高人口密度或高通信需求的室内信号的覆盖,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上述的传输模块100和终端,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从而用于空间信号覆盖,终端包括负载或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传输模块电连接。
其中,
传输模块按照室内环境布置安装,每一室内采用多个传输模块拼装组合,拼装组合后的一端以连接器加跳线与负载/天线相连、另一端以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相连。
信号接入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信号源、合路器、耦合器、功分器,其中功分器连接一传输模块。图5示出的室内信号覆盖系统通过传输模块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室内信号的收发,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或多输入多输出模式,根据场景需求而布设,即是后期需求增长,依然可以替换适合的模块来适应变化。其中设计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可以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解决室内安装空间有限、线缆安装难度以及施工成本大、系统容量的提升有限的问题。
其中:
终端为负载,为漏泄单元模块100末端所接元件。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负载为匹配负载,其将所有的电磁能量全部吸收而无反射,本实施方式中负载具有与漏泄单元模块100所接连接器相同的特征阻抗,用于消耗漏泄单元模块末端的信号能量;终端还可以是天线,其末端场强强,可实现漏泄单元模块信号补强。天线还可以与传输单元模块组合形成天馈系统,进行信号覆盖。
信号源,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模式中采用的BBU+RRU光纤拉远方式,BBU与RRU采用光纤直连,RRU通过跳线连接合路器;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多层之间可设有一RRU,与基站的BBU之间通过光纤传输基带信号,RRU将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传送;还可以是多输入多输出模式中,基站不同端口配送出多路信号,或者是不同信号源基站分别配送出多路信号。
合路器,将不同信号源的信号合成一路信号;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一合路器与多个信号源相连。
耦合器,将一路信号按比例分成多路信号;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耦合器连接并与一合路器电连接;
功分器,按照传输模块形成的多线路的功率设计合理分配信号功率,其通过连接器接入漏泄单元模块的输入端或天线,最终由漏泄单元或天线将信号以电磁辐射方式进行无线信号发射/接收。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自始端至终端依次是:BBU采用光纤直连RRU,RRU电连接合路器,合路器接入多个耦合器,每一耦合器与一功分器电连接,功分器连接多个线路,每一线路包含若干漏泄单元模块100及接入末端的负载/天线,多个线路形成室内信号覆盖。另外,每一线路中可以包括多个漏泄单元模块100,或其他可通信非漏泄线缆模块,或不同拼装模块,具体根据室内环境铺设实现全覆盖。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漏泄单元模块100可做成天花板、地板或墙板,在室内装潢时完成安装,可以避免用户对于“天线”及其安装的抵制心理,解决传统室内覆盖天线系统网络容量负荷大,覆盖不均匀的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传输模块,用于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基础传输模块,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漏泄单元模块、多个传输单元模块或若干漏泄单元模块和若干传输单元模块,每一漏泄单元模块或每一传输单元模块包括面板和平行于面板固定的用于传输电磁波的若干传输导体,每一传输导体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两端具有相互配合用以插合抵接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一基础传输模块内部拼接处以相互配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连接,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至少一传输导体上开设有周期性排设的槽缝,使得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透过槽缝向外辐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漏泄单元模块中每一传输导体两端之间形成将内部传输的电磁场向外辐射的漏泄单元、仅将电磁场在内部传输的传输单元或者漏泄单元和传输单元的组合,每一传输单元模块中每一传输导体两端之间为传输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漏泄单元将其内部传输的电磁场通过槽缝穿透面板向外辐射,多个并排漏泄单元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为相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的距离为5mm-50m;多个并排漏泄单元同向辐射且相应槽缝为不同极化方式时,相邻漏泄单元的距离为0-50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传输导体包括金属管、非金属介质与金属管组合、非金属介质与管状金属层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波导结构,以及波导结构内设置有内导体芯和绝缘介质层的同轴电缆结构,其中金属管套设于非金属介质外或穿插于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管状金属层喷涂或镀层于非金属介质外侧或中空结构的非金属介质内侧,非金属介质与内导体芯接触时,非金属介质能够用作绝缘介质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传输导体与面板的固定方式包括若干传输导体穿插在面板顶面和底面之间固定,其输入端或输出端伸出至面板外,或者是传输导体固定在面板上方;或者是面板包括本体和若干侧板,侧板安装在面板本体上,且与传输导体在面板本体的同一侧设置,若干传输导体固定在面板本体上或/和通过若干侧板相对面板本体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面板还包括盖板,若干侧板连接盖板和面板本体,若干传输导体设于盖板和面板本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面板本体或侧板或盖板的材料为金属、石膏、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采用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时,且漏泄单元朝向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向外辐射,则金属面板本体或/和金属盖板上开设缝隙,缝隙与漏泄单元上若干槽缝之间贯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输入端通过插入相应的一输出端内部、套入相应的一输入端外部、周向卡嵌相应的一输入端中的一种或多种相互抵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一输入端和相应输出端相抵触的两表面相应分别设置卡部和扣部,所述卡部与所述扣部相配合,用于定位或紧固输入端和相应输出端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一输入端和/或相应输出端连接有弹片,弹片中部背离所连接的面板向外拱起,当装配时,弹片抵紧输入端或输出端的相对端面,或弹片抵紧输入端或输出端的相对端面上的弹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漏泄模块或每一传输模块外设有标识部,标识部与槽缝所在位置相对应,不同极化形式的槽缝对应不同的标识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槽缝的形状为矩形、八字形、三角形、L形、T形、U形或它们的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若干基础传输模块用于天花板、地板或墙体组合安装。
14.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模块及终端,其中传输模块至少包括一漏泄单元模块用以信号的空间覆盖,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终端包括负载或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传输模块电连接,用于消耗或辐射漏泄单元模块末端的剩余信号能量。
15.一种信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接入单元、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模块及终端,其中传输模块为若干传输单元模块,终端包括天线,传输模块与天线通过连接器加跳线电连接以实现信号的发射或接收,信号接入单元用于输入信号,传输模块通过连接器加跳线与信号接入单元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41195.7A CN111447625B (zh) | 2019-01-16 | 2019-01-16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41195.7A CN111447625B (zh) | 2019-01-16 | 2019-01-16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47625A true CN111447625A (zh) | 2020-07-24 |
CN111447625B CN111447625B (zh) | 2024-10-15 |
Family
ID=71652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41195.7A Active CN111447625B (zh) | 2019-01-16 | 2019-01-16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4762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2694A (zh) * | 2021-02-03 | 2021-05-18 |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无线信号覆盖漏缆布置方法及对应的布置结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088312A (ko) * | 2011-01-31 | 2012-08-08 |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 전기적 특성 조절이 가능한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
CN208112629U (zh) * | 2018-01-23 | 2018-11-16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装置 |
CN209330409U (zh) * | 2019-01-16 | 2019-08-30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
2019
- 2019-01-16 CN CN201910041195.7A patent/CN1114476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088312A (ko) * | 2011-01-31 | 2012-08-08 |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 전기적 특성 조절이 가능한 누설 동축 케이블 |
CN208112629U (zh) * | 2018-01-23 | 2018-11-16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装置 |
CN209330409U (zh) * | 2019-01-16 | 2019-08-30 | 中天射频电缆有限公司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官乔;路宏敏;谭康伯;蓝燕锐;孙栋;: "双漏缆电磁耦合传感器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no. 02, 28 September 2017 (2017-09-28) * |
董明霞;杨维;邵小桃;: "漏泄矩形波导在巷道内辐射特性研究", 煤炭科学技术, no. 03, 15 March 2017 (2017-03-15)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22694A (zh) * | 2021-02-03 | 2021-05-18 |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无线信号覆盖漏缆布置方法及对应的布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47625B (zh) | 202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330410U (zh)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
RU2542344C2 (ru) | Каб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с адгезивным покрытием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приложений внутри здания | |
RU2550148C2 (ru) | Гибридная каб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и сеть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приложений внутри здания | |
JP2013538476A (ja) | Rf信号分配用のマルチチャネルケーブル | |
CN115458889B (zh) | 一种提升mimo功能的漏缆 | |
CN209330409U (zh)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
CN111447625A (zh)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
CN111447626B (zh) | 传输模块以及信号覆盖系统 | |
CN208210309U (zh) | 一种室内无线覆盖系统 | |
CN201336370Y (zh) | 用于卫星通讯的波导裂缝阵列天线 | |
CN100358181C (zh) | 用于室内无线通信的内置天线系统 | |
CN106714194A (zh) | 一种室内覆盖系统 | |
WO2020134117A1 (zh) | 室内分布系统 | |
CN112993582B (zh) | 漏泄同轴电缆、室内分布系统 | |
CN214014538U (zh) | 一种室内无线信号覆盖漏缆布置结构 | |
JP4913186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 |
JP2007336577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漏洩伝送路並びにアンテナアレイケーブル | |
US20210005970A1 (en) | Slot 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mount of radio waves emitted from slot antenna apparatus | |
CN211670853U (zh) | 一种干支线室内分布系统 | |
CN221353157U (zh) | 一种新型分布式基站 | |
JP4044589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漏洩伝送路並びにアンテナアレイケーブル | |
JP5272085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 |
JP2017103606A (ja) | ケーブル型アンテナ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
CN112822694A (zh) | 一种室内无线信号覆盖漏缆布置方法及对应的布置结构 | |
KR20190072874A (ko) | 누설동축케이블 및 이를 이용한 누설동축케이블 양단 급전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