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7928U -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57928U CN211657928U CN202020135952.5U CN202020135952U CN211657928U CN 211657928 U CN211657928 U CN 211657928U CN 202020135952 U CN202020135952 U CN 202020135952U CN 211657928 U CN211657928 U CN 211657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controller
- mounting hole
- limiting
- cavity
-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及其锅体,锅体包括底座和温控器,底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温控器插置于安装孔内,并能够与放置在底座内的内锅形成接触;底座在温控器的外围对温控器形成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限制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通过在至少两个位置对温控器的移动进行限位,进而可以为温控器的移动导向,以减小温控器的移动方向与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进而限制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使得温控器抵接内锅的表面与内锅抵接温控器的表面之间的相对偏转角度较小,以增大温控器与内锅的接触面积,提升温控器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背景技术
烹饪装置内部通常设计有测温装置,测温装置用于与烹饪内锅接触,以检测烹饪内锅的表面温度,进而用于控制加热组件的加热功率。
通常设计温控器表面与烹饪内锅表面为面与面接触方式,使烹饪内锅温度快速传输到温控器表面,但由于温控器的装配固定不好等原因,长时间使用会出现温控器歪斜,从而导致温控器表面与烹饪内锅表面之间由面面接触变为线接触或者点接触,使温控器测温失真,从而导致加热时间增长,最终导致煮出的米饭偏黄,严重影响用户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及其锅体,以提升温控器的检测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温控器,所述温控器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能够与放置在所述底座内的内锅形成接触;其中,所述底座在所述温控器的外围对所述温控器形成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限制所述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的上限值为1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底座在背离所述内锅的一侧设置有环绕所述安装孔的轴向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限位腔,所述温控器的一部分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配合形成第一段限位,所述温控器的另一部分插置于所述限位腔内,并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配合形成第二段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限位腔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温控器包括温控器本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一端的金属盖,所述金属盖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由所述金属盖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段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温控器进一步包括从所述温控器本体向外凸出设置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金属盖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限位部插置于所述限位腔内,并由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段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金属盖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锅体进一步包括固定盖和弹簧,所述固定盖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弹簧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固定盖之间,以使得所述金属盖能够与所述内锅弹性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温控器本体配合,在所述温控器本体外围形成一插置腔,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上并插置于所述插置腔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锅盖和如前文所述的锅体,所述锅体设有烹饪腔,所述锅盖盖设于所述烹饪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底座在温控器的外围对温控器形成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在至少两个位置对温控器的移动进行限位,进而可以为温控器的移动导向,以减小温控器的移动方向与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进而限制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使得温控器抵接内锅的表面与内锅抵接温控器的表面之间的相对偏转角度较小,以增大温控器与内锅的接触面积,由此,提升温控器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与内锅配合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与内锅配合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100,烹饪装置100包括锅盖20和锅体10,锅体10设有烹饪腔12,锅盖20盖设于烹饪腔12。
可选地,烹饪装置100可以为电饭锅、电饭煲、压力锅、料理机、煎烤机、电磁炉等。锅体10可以与锅盖20旋转连接,锅盖20可以相对锅体10转动,以封盖烹饪腔12或者打开烹饪腔12。或者,锅盖20可以相对锅体10移动,以封盖烹饪腔12或者打开烹饪腔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锅体10与锅盖20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是图1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与内锅配合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锅体的部分元件与内锅配合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体10,锅体10包括底座11和温控器13。底座11上开设有安装孔112;温控器13插置于安装孔112内,并能够与放置在底座11内的内锅14形成接触。其中,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
具体地,底座11上设有用于放置锅体10的烹饪腔12,安装孔112与烹饪腔12连通,温控器13插置于安装孔112内,并凸出于底座11的表面而位于烹饪腔12内。当内锅14被放置于烹饪腔12内时,内锅14抵接温控器13,且内锅14的与温控器13对应接触的表面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13的截面形状呈圆形,圆形的温控器13的轴线方向为温控器13的旋转对称轴。在另一实施例中,温控器13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呈正方形,正方形的温控器13的轴线方向为温控器13的中心轴。在又一实施例中,温控器13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呈三角形,三角形的温控器13的轴线方向为温控器13的中心轴。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温控器13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呈长方形、菱形等形状,温控器13的轴线方向为温控器13的中心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温控器13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在至少两个位置对温控器13的移动进行限位,进而可以为温控器13的移动导向,以减小温控器13的移动方向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进而限制温控器12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使得温控器13抵接内锅14的表面与内锅14抵接温控器13的表面之间的相对偏转角度较小,以增大温控器13与内锅14的接触面积,由此,提升温控器13的检测精度。
其中,可以设置温控器13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夹角的上限值为10°。即,可以设置温控器13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小于或者等于10°的任意值,例如,可以设置为0°、1°、2°、3°、4°、5°、6°、7°、8°、9°或者10°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2设置于底座11的中心,以便于温控器13的安装和提升温控器13的检测精度。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孔112还可以设置于底座11的侧壁或者底壁的其它位置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可以是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两段式限位。例如,底座11可以在温控器13的相对两端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也可以在温控器13的中部和其中一端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还可以是在温控器13的任意间隔的两个位置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可以是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三段式限位。例如,底座11可以在温控器13的相对两端和中部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还可以是在温控器13的任意间隔的三个位置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四段式限位、五段式限位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图5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底座11在背离内锅14的一侧设置有环绕安装孔112的轴向的第一限位部114,第一限位部114形成与安装孔112连通的限位腔116,温控器13的一部分插置于安装孔112内,并与安装孔112的孔壁配合形成第一段限位,温控器13的另一部分插置于限位腔116内,并与限位腔116的腔壁配合形成第二段限位。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腔116与安装孔112连通,且限位腔116与安装孔112同轴设置,以便于安装温控器13。其中,温控器13位于安装孔112内的部分与安装孔112的孔壁配合形成第一段限位,温控器13位于限位腔116内的部分与限位腔116的腔壁配合形成第二段限位,以在温控器13的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两个部位对温控器13进行限位,进而使得温控器13尽量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移动,以使得温控器13与内锅14通过面和面进行接触,由此提升温控器13的检测精度。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部114呈环绕安装孔112的环形设置,即,第一限位部114环绕于安装孔112的周向设置,以增大第一限位部114与温控器1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限位精度。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部114环绕安装孔11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例如,第一限位部11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腔116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安装孔112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
具体地,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4呈环形设置,安装孔112为圆形孔,第一限位部114的圆心与安装孔112的圆心同轴,故而,限位腔116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与安装孔112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的比值为限位腔116的直径与安装孔112的直径之比的平方。
如图5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4环绕设于安装孔112的外围,限位腔116的直径大于安装孔112的直径,故而,限位腔116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安装孔112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可以便于温控器13的安装。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腔116的直径还可以小于安装孔112的直径。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温控器13包括温控器本体132以及盖设于温控器本体132一端的金属盖134,金属盖134插置于安装孔112内,并由金属盖134的外周壁与安装孔112的孔壁配合形成第一段限位。
具体地,金属盖134包裹温控器本体132的朝向内锅14的末端,且金属盖134的末端插置于安装孔112内,以夹设于安装孔112的孔壁和温控器本体132之间。通过将金属盖134的末端插置于安装孔112内,可以便于保护金属盖134,避免金属盖134受外力与温控器本体132脱离。
在温控器13抵接内锅14时,金属盖134与内锅14接触(如图6所示)。其中,金属盖134可以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金属盖134可以采用铜、铜合金、铝等金属或者合金制成。以便于内锅14的热量迅速传递至金属盖134,并且也可以避免热量损失,以提升检测精度和检测灵敏度。
可选地,温控器本体132可以采用塑胶材料一体注塑而成,以提升温控器本体132的制作效率。当然,温控器本体132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温控器本体132的材料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温控器13进一步包括从温控器本体132向外凸出设置的第二限位部131,第二限位部131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金属盖134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第二限位部131插置于限位腔116内,并由第二限位部131的外周壁与限位腔116的腔壁配合形成第二段限位。
具体地,第二限位部131位于底座11的背离内锅14的一侧,第二限位部131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金属盖134垂直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以将温控器13限位于底座11背离内锅14的一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二限位部131的外周壁与限位腔116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小于金属盖134的外周壁与安装孔112的孔壁之间的间隙,以提升第二限位部131的外周壁与限位腔116的腔壁之间的限位效果,进而便于为温控器13进行导向,以使得温控器13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移动,降低温控器13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图6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114凸出于底座11表面的高度大于温控器13的最大位移。其中,温控器13的最大位移指的是温控器13在被内锅14抵压之前的位置与温控器13在被内锅14抵压后的位置之间的长度差。如图5所示,温控器13在被内锅14抵压之前,第二限位部131抵接于底座11的背离内锅14的表面。如图6所示,温控器13在被内锅14抵压之后,第二限位部131与底座11的背离内锅1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则温控器13的最大位移为L。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131凸出于底座11的背离内锅14的表面的高度大于温控器13的最大位移L,可以在温控器13被下压的过程中,始终位于限位腔116以内,避免第二限位部131自限位腔116中脱出,进而使得第一限位部114对第二限位部131的限位作用消失。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锅体10进一步包括固定盖136和弹簧138,固定盖136固定于底座11上,弹簧138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弹性支撑于第二限位部131与固定盖136之间,以使得金属盖134能够与内锅14弹性接触。通过在底座11背离内锅14的一侧设置固定盖136,并将弹簧138夹设于第二限位部131与固定盖136之间,可以利用弹簧138对第二限位部131进行复位,以便于在内锅14自烹饪腔12中取出时弹性抵接温控器13回复至初始位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盖136与底座11采用卡勾和卡扣配合连接。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在固定盖136的直径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扣135,在底座11上对应卡扣135设置有卡勾115,通过卡勾115与卡扣135的配合连接,以将固定盖136卡接于底座11上,实现固定盖136与底座11的固定。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可以便于固定盖136的安装和拆卸,以提升固定盖136的装配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盖136与底座11还可以采用螺接、紧固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固定盖136与底座1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限位部131与温控器本体132的交界处形成有环绕温控器本体132外周的插置腔133,弹簧138的一端套设于温控器本体132上并插置于插置腔133内。通过在温控器本体132的外围形成用于固定弹簧138的插置腔133,可以便于对弹簧138的末端进行限位,进而使得弹簧138对温控器13的复位方向大致与温控器13的轴线方向重合,以提升温控器13的移动精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弹簧138可以采用锥形弹簧138,当温控器13倾斜时,弹簧138对温控器13的弹力具有指向轴心的分力,进而提升温控器13的运动精度。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弹簧138还可以采用直弹簧138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底座11在温控器13的外围对温控器13形成沿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在至少两个位置对温控器13的移动进行限位,进而可以为温控器13的移动导向,以减小温控器13的移动方向与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夹角,进而限制温控器12的移动方向相对安装孔112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使得温控器13抵接内锅14的表面与内锅14抵接温控器13的表面之间的相对偏转角度较小,以增大温控器13与内锅14的接触面积,由此,提升温控器13的检测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安装孔;
温控器,所述温控器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能够与放置在所述底座内的内锅形成接触;
其中,所述底座在所述温控器的外围对所述温控器形成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间隔的至少两段式限位,以限制所述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歪斜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的移动方向相对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夹角的上限值为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背离所述内锅的一侧设置有环绕所述安装孔的轴向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限位腔,所述温控器的一部分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配合形成第一段限位,所述温控器的另一部分插置于所述限位腔内,并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配合形成第二段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腔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安装孔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包括温控器本体以及盖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一端的金属盖,所述金属盖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由所述金属盖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段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进一步包括从所述温控器本体向外凸出设置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金属盖垂直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限位部插置于所述限位腔内,并由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段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周壁与所述限位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金属盖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进一步包括固定盖和弹簧,所述固定盖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弹簧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弹性支撑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固定盖之间,以使得所述金属盖能够与所述内锅弹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温控器本体配合,在所述温控器本体外围形成一插置腔,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设于所述温控器本体上并插置于所述插置腔内。
10.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锅盖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锅体,所述锅体设有烹饪腔,所述锅盖盖设于所述烹饪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35952.5U CN211657928U (zh) | 2020-01-19 | 2020-01-19 |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35952.5U CN211657928U (zh) | 2020-01-19 | 2020-01-19 |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57928U true CN211657928U (zh) | 2020-10-13 |
Family
ID=7274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35952.5U Active CN211657928U (zh) | 2020-01-19 | 2020-01-19 |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57928U (zh) |
-
2020
- 2020-01-19 CN CN202020135952.5U patent/CN2116579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48038A (en) | Apparatus for mounting a temperature sensor in a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 |
EP3041391B1 (fr) | Calotte d'un récipient de cuisson comportant un support muni d'un dispositif électrique | |
US20170099990A1 (en) | Cooking Vessel Comprising a Sensor Support | |
CN211657928U (zh) | 烹饪装置及其锅体 | |
WO2022057570A1 (zh) | 分体式烹饪器具 | |
CN208301470U (zh) | 内锅组件及电饭煲 | |
JP3442957B2 (ja) | 温度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 |
JP4274600B2 (ja) | 調理具の温度検出具 | |
CN21012105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69610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533904U (zh) | 信号传输模块、锅具及烹饪器具 | |
CN21069718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070190U (zh) | 线圈盘组件、底座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1408635U (zh) | 锅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67303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095443U (zh) | 一种烹饪电器 | |
CN210185282U (zh) | 一种温控器和使用其的电热器具 | |
CN214548816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1155150U (zh) | 烹饪锅具 | |
CN210607797U (zh) | 线束组件及使用该线束组件的制冰机 | |
CN21203714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22115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364834U (zh) | 把手和烹饪器具 | |
CN210582150U (zh) | 感温杯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1903392U (zh) | 料理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